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范文模板: 鲁教版初二地理知识点最新模板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范文模板: 鲁教版初二地理知识点最新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 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 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 气候

1、 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 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 黑土地和黄土地

1、 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 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3、 “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

五、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一) 自然条件

1、 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 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JK251.cOM

(二) 主要作物

1、 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 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 自然灾害

1、 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2、 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

JK251.com延伸阅读

[热搜范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模板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热搜范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模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

①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国防;

⑤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国交通网。

四种进藏铁路线(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预选方案中,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

①沿途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

②线路最短,总投资最小;③克服冻土技术

范文模板: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其二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希望《范文模板: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其二》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要求

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节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第一,关于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统计曲线图,可分析得出结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现结冰现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为零),枯水期时甚至出现断流。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杨林和罗布泊的景观图片,来说明西北内陆河流的基本特点──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丰,蒸发与渗漏严重,出现了许多季节性河道。第三,本节活动式课文的设计力图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图像知识,通过中国政区图的阅读,为学习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地形知识,了解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大江东去的趋势。(3)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气候知识,了解我国从北到南雨季的长短决定了河流汛期长短的规律。(4)通过对图2.29中黄河花园口站与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内变化的比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长短对灌溉、航运、发电量及洪涝灾害的影响。第四,教材还穿插了京杭运河的阅读材料,目的是介绍它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以及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体现在对地图及图表信息的认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过程之中。

2.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第一,虽然本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在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上,但从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功能考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龙羊峡图;(2)黄河水资源的灌溉作用──宁夏平原图;(3)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黄河起源地──黄河源头图;(4)流域内所蕴藏的旅游资源──壶口瀑布图。上述内容的呈现又是建立在知识(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资源利用类型)、能力(获取图例信息)和价值观念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个亮点是对黄河上、中、下游划分的呈现方式。教材没有直接在正文里描述,而是在地图上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为下面的教材展开留下了一个伏笔。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过分强化地理界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一基础知识将在后面黄河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及治理部分得到巩固练习,这样就使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由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层面,上升到在应用过程中巩固提高的应用能力层面。

第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是本部分教材的重点内容。关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读图2.2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与年平均输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并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2)关于成因,教材简明地介绍了中游干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面积较大;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本区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3)为了给师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教材没有就地形、气候及植被等影响因素进行详尽地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迁移已有知识与能力,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有关下游产生的环境问题,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与活动性课文结合,以及因果推理递进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平原区的地形对河道宽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响。(2)受地形影响,泥沙在下游沉积并逐步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3)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4)暴雨来临,随时随地都有决口的危险。(5)历史上的黄河水患灾害。(6)由图2.34中黄河下游狭窄的汇水面积、没有支流汇入等信息,也可推断“地上河”的形态与隐患。此外,基于复习巩固和内容拓展的考虑,教材还提供了图2.35,全面地展示了黄河整个流域的环境问题──上游的荒漠化与凌汛问题;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下游的“地上河”隐患与凌汛问题。

第三,关于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划分──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其次以黄河断流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并以此诱发学生探讨治理黄河流域其他环境问题的动机,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养重在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3.长江的开发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来展开的。第一,教材结合图2.36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长度、水量等情况;点明了“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图2.37 “长江干流地形剖面”,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关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详尽地提供了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长江航运图及图2.39等项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现实和潜在的航运价值及当前航运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了情景,以展示开发长江水能潜力、克服航运阻力的信心和思维过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性地介绍了荆江裁弯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义,通过阅读图中废弃河道信息,加强学生理解该工程对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准;通过分析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设计解决方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在介绍长江开发的同时,教材在活动式教材中利用较多的篇幅,提出了长江洪涝灾害的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树立兴利除弊的环境意识──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的水资源,挖掘其航运价值与水能潜力。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内容的选取对学生扩展有关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教材呈现长江洪涝灾害内容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因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调蓄江湖水资源的能力,导致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以思考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加大,让学生从降雨、植被、湖泊及人为等因素入手分析,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出示挂图“中国水系”或自行绘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这样导入新课,直接进入主题,增强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一特点一目了然。

【众多的河湖】

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28“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并完成活动题1。

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通过完成活动题3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加以了解。解答此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中找出这些河流,说明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在此基础上,了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当学生明确了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图,讨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与东部外流区河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性。

【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二步,结合活动题1,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长江的开发】

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初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标六大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地形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自然分界线

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各章节之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分类、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影响着别的因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 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图引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这一线索,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并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读图的能力,对世界的地形有所了解,在次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从而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及阶梯间的分界线。

3、本节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是对“沿32O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的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剖面图”,举例说明,把一根萝卜竖着放,沿萝卜的中部剖开,同学们看到的形状就是一根萝卜 的剖面图,地形的剖面图也是如此。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从中国的地形剖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如图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利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读图、分析,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联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3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难点是利用“地形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总结出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导入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教育,把人文感情融合在地形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采用多媒体观看“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在地图上直观地看,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明确三级阶梯的界限

看图讨论问题并分组归纳: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一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三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山为界?

再观看提前准备的景观图: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完成教材P23的活动题

[实用模板]初二地理教学方法其三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本站收集了《[实用模板]初二地理教学方法其三》,供您参考。

1、培养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1巧引歌曲。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1.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又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侯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2、加强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利用好课本中的图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3.1学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

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3.2学会填图。填图目的是复习巩固。在讲授新知识结束时,出示相对应的空格示意图,让学生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图例)写(或画)在小纸板上,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讲到铁、煤、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时,让学生把相对应的符号的纸板贴到相应的位置上,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利用好《填充图册》,学生填完后,老师要进行评改、指导,来加深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记忆。

3.3学会画图。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圈,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再让学生离开课本,自己画,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3.4学会用图。在讲完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在讲完“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学生能接触到的问题:假如你要到北京去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要通过哪些铁路线?经过哪些城市?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目的,又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多媒体的教学

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声形色画并茂,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进程,集中注意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在地理教学中有的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可以运用简易的图片、图示和图表甚至动画,使难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内,为理解基本概念、地理过程原理创造条件。而传统教学方法表现这些概念、过程和原理,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一内容时,因为这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二维动画可先建立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模型,再附加一些关键的线条、符号和文字,边讲解边组织教学,克服七年级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不足的问题,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5、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追踪最新的地理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鼓励学生要特别观看每天的“新闻联播”节目,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当今的社会三大热点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税利的眼光捕捉到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和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二)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写作模板:初二地理考试反思总结集锦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写作模板:初二地理考试反思总结集锦”,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二地理考试反思总结(篇一)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地理,共分五个章节,如果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计算,至少需要三十三个课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考虑到地理是小科目,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不得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最后就必须留些时间给学生复习,迎接期末考试,我制定了合理的教学与活动计划,并有序地进行教学。最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研究地理课课程标准,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课程目标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与策略,选择教学类型与组织形式,组织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深刻认识目标,既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地理教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又有利于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操作,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这样,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二、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我国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四、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学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同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了耐心帮助,鼓励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如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六、适当课后作业帮助知识巩固

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甚至拖沓的情况。今后应注重思想教育,加强辅导,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初二地理考试反思总结(篇二)

本学期,作为初二年地理教师,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在期末的会考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现工作总结如下:

由于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内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既有许多深奥难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许多看起来繁杂冗长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彻的理解,又需要花气力去记忆。因此,许多学生在复习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纷乱,甚至有点无章可循,无从下手,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复习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学生为此甚至产生厌学、弃学思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这门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各种地理事象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教师充分认识不到这些。而在复习内容多,时间紧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去走捷径,只对着会考大纲带学生画重点。学生也就按照教师画的重点去死记硬背书上的“零散”内容。这样的复习效果既(当)然是事倍功半,不会理想的。所以,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新的高度,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迁移组合,并在完成这些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会考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现在的高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5、进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初二地理考试反思总结(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我国山脉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课时1课时。

教学提纲

一、山脉的概念

1.山脉的概念

2.山脉的走向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三、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主要山脉[板书]

一、山脉的概念[板书]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板书]

1.东西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台湾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贺兰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祁连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三、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初二地理考试反思总结(篇四)

这个学期我教的是1-8班的初二地理上,这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因为在初二下学期就要进行地理会考,因此,不仅要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他们对地理的信心,这样对会考的帮助将会很大。但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需要改进,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总结。

我的学生们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因此,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加之地理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灵活,难度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一定的技巧扎实他们的知识基础,同时渗透着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首先,备课前,我会将课本、教学大纲、会考说明认真钻研,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收集一些相关的事实材料,把握好每节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完整而详细的教案。同时,我会特别注意导入的设计,因为这样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其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地理大事件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

其次,课堂上,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都以自己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这样不但对老师没有任何的挑战意义,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今天,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授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我积极地学习老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经验,平时主动了解实况动向,学习各种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

地理这门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来却很难。为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学中运用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性是要求学生掌握教科书上地理知识,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趣味性则是为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行。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这是他们的特点,也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特点。因此,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影像资料、图片、电脑等生动的教学模式,除了能让学生多看、多听之外,还能调动他们积极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如果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动脑筋,结合事实和生活中较常见到的事物去想问题,那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了解和熟悉课本内容。这样不仅扎实了基础,而且使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变浓。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的时,才更为有效”。在兴趣的基础上,加上我经常性的表扬,学生学习的效果相当好。

最后,课后,时常找学生了解情况,比如上课的速度是否适宜,作业的完成是否有困难,并让课代表收集同学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就可以适时改进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让学生的学之有效。

期末复习期间,我以以强化训练作为主要手段,以提纲复习为辅,并抓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通过反复识记、理解与运用,实现对知识点的识记和读图题解题思路的培养,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实证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带的8个班级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一日为师,就应该扛起责任,为学生负责到底。因此,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保持现在的工作状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同时,将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常规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强化集体备课,做到形式多样化,上课前通过相互听课、修改,充分利用树德强大的师资队伍,让自己从前辈身上学到更多东西,不断的完善教学,充分地锻炼自己,从而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初二地理考试反思总结(篇五)

转瞬间,一年过去了,过去的一年也是我在教学领域履行教师职责,勉力耕耘、不时进取的一年,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我认真学习政治思想理论,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对待学生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家长做到: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待自身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加强地理知识学习,练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地理教学方面,我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学习贯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规范,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③考虑地理思维和学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学设计。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沛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和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可件和课外知识,保管在电脑中。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坚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发生愉悦的心境,发明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安排好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推荐,充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沛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防止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果,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溢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局部。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为了不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积极认真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在每两周定期参与集体备课,研究研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身的缺乏,改进工作。

我努力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向他们学习,弥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缺乏之处。上课时务求每一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力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过去的一个学期,我担任初二第二学期地理的教学。我积极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提高了驾驭课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大胆探索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存在的缺乏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中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局部,可后反思不够和时,教的学生多,又时对个别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督促不够,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在明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时的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争取把新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初二地理教学方法范例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希望《初二地理教学方法范例》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

1.例证法。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3.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4.比喻法。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民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运动。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不太理解。我作了一个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80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8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此外,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在学习纬线时,我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纬线王子”当之无愧。

再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对感知事物的理解难度。又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将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比喻为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将解决城市问题的两条途径比喻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和对体弱多病者的“调理”等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

二、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编歌诀或顺口溜。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江太公松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

2.给予材料特殊意义。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把木头点着了产生的小火星。

3.加强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微溶于水,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CaCo3并不直接溶于水,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Co2,形成Co2的水溶液这种溶液呈酸性。Ca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Co2在水中溶解越多,酸性越强,对CaCo3的溶解能力越强。

三、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即是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四、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知识掌握的检验,同时,知识的反复运用又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运用性难点的突破方法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如讲完“日界线”后,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日界线的计算法则,若不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考试中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如这时教师结合实际巧编故事,效果就大不一样。从前有一只前进中的海船上,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姐姐的生日是5月1日,妹妹的生日是4月30日,试问她们出生在什么地区,为什么?故事一讲完,学生兴趣马上来了,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五、理解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理解性难点的突破方法有:

1.图示解答。图解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数理知识来揭示地理事象的内在矛盾,可引导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和激发学生循序思维,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

有一位老人与一位小孩在闲聊,老人问:“小朋友,我问你一个问题,我女儿的女儿的女儿叫我什么?”小孩听了后,不知所云,头摇得像拨朗鼓。接着老人拿来粉笔在身后的墙壁上边画边说:“你看,这最上面一个人就是我,第二层就是我的女儿,第三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最下面的一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小朋友还没有等老人把说完,我急不可待地说:“我明白了,那就是你的重外孙,他应该叫你老公公,对吧。”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摸摸小孩的头,说:“你真聪明。”其实更聪明的是这位老人,因为,他知道巧妙的利用图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地理教学中,图表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达力。有时候,一大堆话都说不清的问题只要一个图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例如的学习我国夏季季风的形成时,我首先设计了下面的表格,比较夏季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和气压的差异。然后根据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逐步画出空气流动示意图,通过图表配合,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夏季季风的形成这一地理现象。另外冬季的图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地应力概念仅靠文字表述是难以理解的,可让学生两手挤压小竹片或小塑料尺,使其亲身体验到应力的存在,从而明白地应力是什么。再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教具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学生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学生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讲解经线和纬线时,我将地球仪上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用不同颜色的彩带例如:在学习贴起来,这样一来,学习对于经线和纬线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他们的形状、方向和长短也就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了。在学习“地形图的绘制”时,我们用透明的韧性很好的幻灯片,做一个圆锥形的山峰模型,在山腰的不同部位描出相应的等高线,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山峰的模型,然后在打开的幻灯投影仪上一放,一幅等向线地形图也就出现在屏幕上了。学生立刻明白了等高线地形图与山峰模型的关系。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也就一目了然了。

3.联系生活。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4.角色体验,感受深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感受才会深刻。课堂上,我们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对地理知识加深理解。

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种地理现象,十分抽象,教师难说,学生更难懂。我在上课前,将一个地球仪打扮了一下,用一张写了字的纸条,从南极点贴到北极点,在课堂上,将地球仪转动一定的位置,但学生将自己的视线调整到与地球仪水平的高度,平视地球仪,观察纸条上哪个地方的字看得最清楚,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同学们看得最清楚的字一会儿在赤道附近,一会儿在北回归线附近,一会儿又在南回归线附近。我告诉学生,刚才我扮演的角色就是太阳,我们的目光就是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我们看得最清楚的地方也就相当于太阳的直射点,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太阳的直射点也在移动。学生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相当复杂的地理现象,教师也没说多少话,真正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要做到引而不牵,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最新范文]2021年地理老师工作回顾模板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最新范文]2021年地理老师工作回顾模板》,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因为工作的需要,地理老师的紧缺,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科的教学工作,现将一学期的工作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要内容是“地球和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希望该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由于我以前所教的科目不是地理,这一次是直接接触,而七年级的学生是刚刚由小学升上初中,对“地理”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地理又是中考的会考科学,分数带入总分,所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这就要求我,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及间接了解,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为本学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把好目录,明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一堂课的效果,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刻苦研究教材,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由于第一次参与地理教学工作,第一次接触新的教材,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把握不够,所以,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

(二)、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

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训练题做到精癣精炼,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

每一个班级有六十多位学生,每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但我觉得是一种使命,深感责任之重,因为作业是体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的程度,对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学生,我都给他们以很好的鼓励表扬,对完成得不好的学生,我不是打“_”完事,而是在旁边给予正确的解答。在课堂上还进行讲评,这样作业便成为我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得他们认识到作业不能敷衍了事。

(四)、积极参加校本研究

自觉行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的学习,运用与实践,积极参加科组组织的听课评课,并且在有空余的时间,我都主动去听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的课,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我知道学到的这些只是皮毛。与其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无法相比比较。但是,这是一种进步。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将一如既往的“激-情飞扬”。

[实用模板]高二地理说课稿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实用模板]高二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范文模板: 高二地理说课稿怎么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范文模板: 高二地理说课稿怎么写》,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它强调合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读图分析法

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4、歌诀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文本材料(教科书)

3、图像展示(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幻灯片导入:

现在请欣赏一组幻灯片,他展现的是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有雄伟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岛风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从而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预习目标展示

我利用书本上的几幅图构思了五个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看图解图的习惯。

问题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问题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问题三:产业结构的差异;

问题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

问题五: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3、交流展示

4、点拨升华

(1)我首先展示一幅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并且分发空白的省级行政区划图,让同学们自主填写、自己总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对应的省级行政区。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中部湘赣鄂豫皖,黑吉晋入内蒙古。

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陕甘宁。

(3)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取得了长足进步。

(4)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东部经济地带:位置临海,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矿产贫乏。

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遥远,位置闭塞,气候干燥,水源较少。

(5)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东北地区:重化工业为主导。

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

(6)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7)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5、板书小结

6、活动题

(1)你的家乡位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哪一个地区?

(2)在你的家乡,区域发展有哪些优势与限制性因素?对于家乡建设,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议?

7、布置作业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较多,我应该在讲课期间更加的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编歌诀、四字模板等记忆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热搜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热搜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1470字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希望《初二地理教学设计1470字》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㈡过程与方法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而引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

1.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①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位置

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40%,包括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陕、晋、豫、冀、鲁、京、津)、东北三省、安徽北部等。

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55%,

一、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异

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类型等均有明显差异;

2、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南方和北方地形图》

②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③在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二、屏幕显示投影图:

(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上海、广州一一南方地区。

④读图填表

区域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7月接近30℃1月O℃以上较多较均匀

北方地区7月25℃左右1月O℃以下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

季节变化明显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2:由学生自己完成,找学生讲解:

①南北方河流在径流量和结冰期方面的差别和原因

②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

3、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①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是否相同?

②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是否相同?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地形降水最冷月均温河流流量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较少低于0℃小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较多高于0℃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与探究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植被,了解其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设问导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是否也有很大差异呢?

板书:二、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教师: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的前两栏“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学生回答所填内容

教师:除了书中的举例,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表格中“其他不同”一栏你是怎么填的?

学生:生活主食方面,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运动项目;重要经济林木;……

教师给予高度表扬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师: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北方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主要形成原因”一栏,教师纠正、引导。

教师总结:北方和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就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北方是旱地,而南方是水田,这是因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旱地为主;相反,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教你写范文:初二地理教学方法范本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教你写范文:初二地理教学方法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就是我们要按照生物学科的特点和自身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它要求学生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这就要求学生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就是要求学生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妨经常用“我想的是对的吗”、“老师说的是对的吗”两句话去质疑问难。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首先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于“绪论”、“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学说”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的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引导发现教学法;对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生殖的种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保护”等一些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采取“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结——补充评讲”的读书指导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幻灯、电影、录像、多媒体平台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灵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科学的教学法

1.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___分解___二合___合成___三转化”。对于解答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问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第二,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常常需要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2.运用实验,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精华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是我们对提出的假设用科学的实验手段去伪存真的过程,因此,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例如在讲到指示剂时,我向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我向一张白纸上喷上了一种无色液体,结果学生们看到了一幅漂亮的卡通画,他们感到非常惊奇,急于想知道真相。此时,我把这个变化原理向同学们陈述清楚,并当场利用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重复了这一变化过程,同时向学生指出只有用科学的手段才能揭开事件的真相,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识别一些伪科学,例如“水变油”、“黄铜变金”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产生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在严格的科学检查和验证下进行的,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的实验,才具有科学意义。

3.科学类比,理解要点。许多的知识点都很抽象,很多的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因此,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3544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