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热搜课件: 乘法分配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之四

时间:2022-09-12 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热搜课件: 乘法分配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之四”,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体会、认识乘法乘法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算式。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学校要买25副乒乓球,每个乒乓球4元,每个乒乓球板9元,一共要多少元?

2、理解题意

二、探新

1、学生独自列式

2、小组交流想法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5×(4+9)=25×4+25×9=325

25×(4+9)=25×4+25×9

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9)×25=4×25+9×25=325

(4+9)×25=4×25+9×25

4、改题:如果改为买45副,你又可以怎样算?

45×(4+9)=45×4+45×9

(4+9)×45=4×45+9×45

5、观察: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这几题,

6、你们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都是两个数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不同点:算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联系:算式左边和算式右边有什么联系?

6、举例:这样的算式你能再举出一些吗?

7、概括:你们能把上面的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c+b×c

a×(b+c)=a×b+a×c

8、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三、巩固

1、做一做

判断并说明理由

2、第5题: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第6题

103×1220×5524×20525×24

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口算

2、作业本

3、寻找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例子。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P15

口算训练P16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在第一个班上课,我是运用以上的情境情境进行教学,但是题意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许多时间,而后面探究规律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根据情境列式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习题,再让学生相关的规律,但是这样下来感觉学生学得非常被动,对规律的概括非常困难,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就做了如下的调整:情境改为学校要买25套衣服,每件上衣要20元,每件裤子要10元,一共要多少元?这样的情境比较清晰,学生列出算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

生1:我觉得这样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这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生2:是呀,一个数好像是公共财产,都是它们共有的。

这样学生对这个因数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也觉得比较有意思。再让学生举例,举例时再让学生说明这样写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比较轻松。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课件】 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其一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热门课件】 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其一,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 提出活动要求。

(2) 学生活动。

(3) 汇报总结并板书。

(4)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 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热搜课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怎么写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热搜课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怎么写”,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 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分页标题#e#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接下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以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会根据数级正确写出多位数。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下列各数。

六千四百五十三四千零五十三百零六

六百七十三五千四百九十三九千零五

根据学生回答,明确写法:(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没有数用零占位。

(二)学习新知

1、导入

个级的数我们会写了,如果把这几个数改成万级或亿级的数该怎样写呢?

(1)尝试练习。谁能把它记下来。

出示:四十二万六千四百五十二六百七十三万五千七千六百万三千零二万零八十三

(2)教师反馈学生作业情况。请学生说明是怎么写的?(先分类,然后教学无零数的基本写法)

用数位表。讲清方法

方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数字是几就写几。

小结:从高位写起,一级一级的写,哪一位上数字是几就写几。

做好后一定要用读数的方法进行检查。要分级。

2、练一练。看题目写数字

出示:

六百九十亿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二千七百亿零四十万八千

一千零三十亿零七十万

3、以103000700000过渡到中间有零数的写法。用同样方法学习有零数的数的读法。

学生说明刚才几个数的写法。

4.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提问:亿级的数,要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最后写哪一级?用一句话怎么说?有的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

教师板书出多位数的写法法则:(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第2题。(写在本子上)

2、第3题。(同桌互念互写)

3、用1、0、5、8、3五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五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五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写数的规则怎样?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四位分级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一般多位数和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

2、让学生概括整理多位数的读数法则,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四位分级的读数方法和读数规律。

教学难点:数级开头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你找到了生活中的哪些多位数?(指名说一说)

说一说你用什么好办法来读的?你们的方法究竟对不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

揭题多位数的读法

(二)教学新知

1、借助数位顺序表初读多位数。

这是一张数位表,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

(1)出示数位表,以下数均在数位表上。

1出示7986,问:这是多少,在数位上是哪一级,为什么这样读?

2把7986移到万级,问:个级上没有数怎么办?(添0)现在在哪一级,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充分说说怎么读?)

3思考:刚才和现在两个数,在读法上什么地方不一样了?

4把7986移到亿级,同时在万级上添0。谁会读这个数?

5出示:798679860000,这个数会读吗?

指名读(45人)全班齐读

6(教师口头,如果个级的0换成7986,会读吗?)

7下面两个数我们同桌互相读读看。

放在数位表中(同时出示),86542986453048

8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读多位数的?

9引导学生归纳:读数的时候,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按个级的读法读,只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亿或万字。

(2)用14号卡片组数读数。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离开数位表,用卡片来组数,每张桌上有一个信封,信封里共有四张卡片,每张卡片可以写四个数字,好像是数位表上的一级,我们用其中任意两张或三张卡片组合成一个多位数,然后把它读出来?同桌一人摆,另一人读。

2学生操作52677051

9418678

△同桌练习读数

下面我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做小老师,摆数请同学们来读数。

2、先分级,再读数。教学例2

(1)出示数字,让学生试读,进行四位分级。

过渡语:现在卡片也没了,怎么读数?你有什么好方法?

8639547122047000050407000900000

1学生短暂考虑。

2教师示范。(明确先分级,按级显示读内容)

读作:八亿六千三百九十五万四千七百十二

读作:二十亿四千七百万零五十

读作:四千零七十亿零九十万

(2)练习

1过渡语:利用四位分级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目。

显示:试一试:先分级,再把数读出来。读出声音来(口头)

4763248075002987004300300580006000

△学生练习

△反馈:强调分级时从右往左、四位一级

2书面练习

354751读作:450703读作:

投影反馈。

1、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按一般方法读级开头,中间有0的多位数。

四人小组讨论:450703两个0分别在什么位置?怎样读?

1自由轻声读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

4全班齐读

读作:四十五万零七百零三

(继续显示)450073

450003

4500000073

现在这些数怎么读?

对4500000073进行分析,说说0怎么读?

归纳:数中间有1个0,或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0。(电脑显示,同时小黑板出示)

4、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教学例4,。

投影出示:5008700

4060008000

(学生有练习纸,在纸上分级试读)

1指名读数。(请中下上各1)

2引导观察0的读法。

归纳: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电脑显示,同时小黑板出示)

5、巩固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写下来。

600200读作:70402400读作:

84350000读作:2700000349读作:

(学生有练习纸,书面完成,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投影反馈,帮助后进生正确读数)

(三)教学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像这样的数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课后请同学们去找一找,读一读,下节课我们可以一起拿出来大家来读一下。

《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第一文库网×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

=125×2 =10×25

= =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 = = (×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会制作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分类整理和初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3、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他们分别是(多媒体展示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喜欢吗?

二、引导探索:

1、设置情境

老师不仅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而且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课前老师收到一位印刷厂厂长的这样一封来信:(出示)

周老师:

我们厂想生产一批印有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的卡片,可又不知道同学们到底最喜欢什么,可以帮我在同学中调查一下吗?

老师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老师了解到每一位同学最喜欢哪一位卡通人物吗?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师: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如果你赞同发言小组同学的意见就请你为他们鼓掌,鼓励他们;如果你认为他们的方法很独特,有创意,而且发言也很精彩,就请你为他们热烈地鼓掌,祝贺他们;如果他们的发言你没有听明白或者疑问,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大家说好不好?

4、引导交流:你认为这个问题应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数据比较好?请阐述你的理由,其他同学通过掌声来进行评价。

5、师小结:①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有很多不同的方法。②面临一个具体问题选择整理数据方法时,一定要根据情况而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论用何种方法来整理数据,都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性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买东西时,你首先要了解什么?(价钱)

老师这里有几件商品,你能估计出它们的价钱吗?

你们留意过商品上标价的写法吗?

为什么2元5角写成2.50元?3元整写成3.00元呢?

这其实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写成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呢?(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

师: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学习纸(各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其中一个被平均分成了10份,另一个被平均分成了100份。)请大家用水彩笔在两个正方形中涂出面积相等的部分,并试着用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展示交流,得出如下的等式:

0.3=0.300.5=0.500.8=0.80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归纳出初始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根据这个结论,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生1: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为什么不变?

生2:小数的末尾多添几个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生3: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师:看来,下面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时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老师这里给你们提供了几组材料:

材料1:以商品价格为例,研究0.3元和0.30元相等吗?

材料2:以长度单位为例,研究0.1米、0.10米、0.100米相等吗?

材料3:以刚才的正方形为例,研究0.4、0.40、0.400相等吗?

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探讨、研究

师生逐步补充、完善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做一做:

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0.3001.8000500

5.7800.0040102.02060.06

三、应用性质。

师: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解决些什么问题呢?自学92页例3、例4。

1.出示例3:把小数0.70和105.0900化简。并完成做一做。

2.出示例4:把0.2、4.08、3改写成三位小数。并完成做一做。

3.你能应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商品标价上的书写形式吗?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

1、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3、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0.80和0.8大小不变,计数单位也不变。()

5、小数的性质只适用于小数,所以整数不能改写成和它相等的几位小数。()

(二)思考题:在什么条件下,下面这几个数相等?(比一比,哪组方法想的多,想的妙。)

550500

五、总结回顾。

师: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一重要的结论的?

数学学习往往就是这样,我们通常不可能以下子就能获得完美的结论,而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完善。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2、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而目标教学分层递进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目标教学分层递进是从各类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明确各自学习目的,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独立自主地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延伸,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分层递进这以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全班教学为主,小组学习为辅,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教学。我力求做到:努力形成一种各层次学生都争取“递进”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揭示知识规律使学生能学,展示知识过程,使学生会学,并利用观察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概念,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参与教学全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使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正如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使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种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数学活动种学习数学,也就使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

基于上述思想,本节课我设想:

1、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探索能力。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抽象概括,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偿,动机内趋

这一环节采用全班教学,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同时设疑置问,激发学生求知欲,产生内趋力,为分层教学打下基础。

(二)分层目标,分层施教

分层目标有效的为教学活动定向,引导教学过程的展开,同时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为衡量教学效果提供准确的标尺。分层目标要以学生低中高三各层次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A层目标体现于基础性,B层目标着眼于变通性,C层目标着力于发展性,为分层递进注入活力。

(分层次教学)

(三)分层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评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因而,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在课堂中设计如下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

1、基础巩固性练习

2、变通发散性练习]

3、综合提高性练习

(四)分层总结,不断提高

总结是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揭示规律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各层次明确自己学到了什么,肯定每位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规律的精神,从而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五、最后值得强调

目标教学分层递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使一种重视人本思想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在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教学内容,班级条件学生题点而异!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教科书第150-151页上的内容,练习三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较简单的相关问题。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英或小强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启发谈话: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个小人,坐左边的同学就当小强,右边的同学当小丽。

2.当小强的同学读出小强身上写的字:小强每分走60米,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604=240(米)

3.当小丽的同学读出小丽身上写的字:小丽每分走70米,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704=280(米)

4.比较两个算式后复习数量关系: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我们都可以叫什么?(速度)4分钟呢?(时间)240米和280米呢?(路程)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通过两个式子和过去学过的知识,我们能不能得到三个量的关系呢指名说出三个数量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新课

1.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个物体单独运动,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如果两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同时的,相对的运动走来,你们想一下最后会怎样(相遇)所以这节课我们就要相遇应用题。

2.学生实践

第一次:学生手拿模型,从各自的桌角向对方走来,使学生初步体会相遇的概念。

第二次:让学生再操作,加深理解,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人不可能在桌子的正中间相遇,明白应该在靠近哪一边相遇。

第三次:学生实践:不在桌子中间相遇。

第四次:要求学生在教师喊完4分钟后的时刻相遇。让学生实践。

第五次:发现学生每分钟走的速度不平均,要求学生每分钟的速度平均,学生实践。

第六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出第1分钟时,当小强的同学喊6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60米,依此类推。小丽也一样。

第七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出第1分钟时,学生喊出小强和小丽每分钟共走的米数13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130米,依此类推。

3.师生共同编题

教师:我们将刚才的活动过程一起来编一道应用题。老师说一句,同学说一句。

教师板书出第一句: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

引导学生找出这句的关键字: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相对)

鼓励学生说出第二.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编出第二.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第四句鼓励学生说出: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问题:由学生自己自由提出:如果学生说出:他们一共行多少米?教师可说明:他一共行的米数实际就是两家的距离。

整题编出后,请一名同学读一遍。

4.学生解题

通过让同桌再合作实践一到两遍后,画出线段图并动笔解题。

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但最好用综合。

学生解答后,分别请两名列式不一样的同学解答。

第一种:604+704第一种(60+70)4

=240+280=1304.

=520(米)=520(米)

5.集体讲评

第一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

学生分别说出每一步是求什么的后,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释。

第二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

教师提问:(1)60是什么?70是什么?那么60+70又题求什么?(小强的速度,小丽的速度,他们在一分钟里共走的路程)

(2)60+70是他们在几分钟里面走的?(1分钟)

(3)那么在4分钟里面他们一共走了几个这样速度?(4个)

(4)为什么要乘以4?(因为他们共走了4分钟)

(5)通过让学生再说一遍60+70求的是什么,从而共同概括出两车的速度的总和叫做速度和。

(6)分别请几个学生说一说什么叫速度和。

(7)在(60+70)的上面板书速度和,在4上面板书时间,270的上面板书路程。

(8)让学生观察后,得出速度和,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式。

学生说出:速度和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和

路程速度和=时间

(9)理解4分钟到底是谁走的?

a.小强走了几分钟?(4分钟)

b.小丽走了几分钟?(4分钟)

c.他们一共走了几分钟?(使学生明白他们是同时出发,又同时相遇)通过举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扩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出以下一种做法,看一看是不是正确?60+60+60+60+70+70+70+70

并让学生指出60+60+60+60和70+70+70+70各是代表乘法算式的哪一部份?(604,704)

四.巩固练习

课本151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五.扩散练习(学生任选一题)

1、课本第151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课本第153页练习三十三第3题。

六.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1.2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8

一、教育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明确数学学习的各项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方法

1、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数学”两个字,介绍了自己姓“申”,“你知道老师的姓几划吗?” “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数出来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数,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离不开数数的。

2、 “请你猜猜沈老师大概几岁?” “你为什么猜我35岁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观察(板书:观察),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常用的并且是相当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3、“你为什么猜我28岁的?”学生一脸自信说:“老师比我妈妈要年轻,所以猜28岁。”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比较(板书:比较),在数学学习中比较也是数学学习常用的方法。

4、“你为什么猜我30岁的?”学生解释着:“我知道沈老师的儿子读幼儿园,所以猜30岁。”请问: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类推,从沈申老师儿子的年龄推测出老师的年龄,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我的实际年龄,并表扬了那些猜得比较准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自己的想法,是肯定能够学好数学的。

5、总结:看来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来……

但你无法回头。

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重温数学课堂听说读写的要求。

一、听的要求

1、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平,注意力集中,不随便交谈、打闹、下位,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做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动作。(训练坐姿)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做到会学。我们是中年级的高段学生,应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写在书本上,以提高学习效率。

3、听同学发言或提问时,做到不观望、不插嘴、不嘲笑。当听到见解、观点一致时,自然地表示认可或赞许;当听到不同意见时,待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建议或进行补充,“我补充……的意见”,不允许插话、抢嘴,随意地打断同学发言。

二、说的要求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样回答,应礼貌地如实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懂(我没想好)。”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答题形式讲究规范,用上“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的意见”等说话形式,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三、读的要求

读题,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四、写的要求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不擅自离开座位或窃窃私语,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作业若有差错,需要更改之处,不可乱涂乱改,只须在错误部分划两条斜线或直线,删去即可,再在规定区域订正。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五、合作学习的要求

1、围绕主题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有序地发表个人意见,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待同学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在班里发表小组意见时,用上“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说话形式,尊重合作学习的劳动成果。

3、评优奖励

①课堂作业评比

②家庭作业评比

③课前预习评比

④口算比赛评比

⑤笔算比赛评比

六、课本、本子、铅笔的使用与保管

1、课本要包上书皮,并在课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写上名字。

2、本子:准备一个数学练习本和一个课堂作业本。

3、铅笔:每天至少带两根削好的,用完之后要放在笔盒里。

4、每节上课之前,要把下节要上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品准备好。

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在新的学期里,同学们都能快乐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2022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习。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4、发展性练习

棋盘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2022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回答:

0.4米=( )分米 0.06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0.6米=( )厘米=( )毫米

2.比较下面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84和0.8402.54和25.4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小数点告诉我们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教学例1.

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板书:0.004米)

教师提问: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了多少米?(板书0.04米)

同桌讨论:把0.004米的小数点转化为0.04米,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让学生把0.004米和0.04米化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数.

(教师板书: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从4毫米和到40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倍.

教师提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得到什么样的小数?

教师让学生把这两个小数转化成为毫米为单位的数.

(板书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小组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使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1000倍.

(2)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这四个式子,并把二、三、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3)完善结论.

教师提问:在例题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概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4)练习.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l)教师提问:例1中的四个式子,如果从下往上看,4米变化为0.4米,0.04米,0.004米,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原来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3)引导学生概括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4)做一做.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 0.50650.6 0.0506

4.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填书.

5.教学例3.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填书.

三、巩固发展.

1.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70.250.006 0.5062.4

2.下面的数,如果小数点都有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6.8 5.41 7.295 128.6

3.填空题.

(1)6.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是60.3,扩大( )倍.

(2)84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缩小( )倍.

(3)去掉1.04的小数点,原来的数就( )( )倍.

(4)将128.6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右下角,原来的数就( )( ).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五、布置作业.

把3.54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0.354 35.40.03543540

2022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2022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简便算法--教材第55页例1-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二6-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改为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再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解答完后,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答的,教师板书出两种解法: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引导学生对比这两种解法: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第一种解法是先从总本数中减去故事书的本数,再从减得的差中减去科技书的本数,求出连环画的本数;第二种解法是先算出故事书与科技书的和,再从总本数中减去求出的和,求出连环画的本数。)

它们的结果怎样?(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

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使学生初步理解: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在这道题中用后一种解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计算295-128-72。

先让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使计算简便。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例1思考:因为128与72的和正好是整百数,从295中依次减去128和72,等于从295中减去128与72的和。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教师边分析边板书出计算步骤:

说明虚线框中的计算步骤初学时可以写出来,以后可以省略不写。

2.做第55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6-8题。

1.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7题,计算时,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写不写简算过程。

3.第8题,这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出少加了的要再加上,少减了的要再减去。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1,说说你想去的地方。

2,说说你所了解的动物园和动物。

3,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小动物。

1,演示进入“中国科普博览网”。

2,指导学生用网页中的超级链接进入介绍动物的网页。

3,找到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

4,任务布置00找到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并了解他,让你的同学也能喜欢它。

5,反馈交流学生完成情况。

1,学生利用网络找到一种喜爱的小动物的详细资料。

2,学生将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向大家介绍你所喜欢的动物。

3,

2,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记录表。

复习输入地址进入网络的方法。初步感知网上参观动物园的乐趣。

1,提供更多的有关动物的网址。

2,任务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调查表)。

4,提供“帮助”。

1,组长分工,组员根据分工完成相应任务。

2,组长记录学习记录表。

3,组内交流获取到的信息。

主题活动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去完成,体验,能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教案《第14课参观网上动物园》,来自网!

3,课外延伸(在课外找到更多的动物资料,让动物能更好地成为我们的朋友,并能让你身边的人也喜欢动物朋友)。

1,组员介绍自己找到的小动物。

2,组长交流小组的记录表。

3,讨论从获取到的信息中有什么启发。

4,评一评议一议。并记录在学习记录表中。

4,评出优秀作品。

5,学生自己尝试练习找到更多的动物。

作品的相互交流与评价激励是是技术课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学生能从中体验成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拓展练习,很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师制定教案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用心筛选为大家推出了这篇极具收藏价值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

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近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好朋友,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一、说教材

(一)教育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的第二课时。“小数大小的比较”包括:①小数位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进一步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是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比较到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的掌握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小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往往仿照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只根据小数位的多少来判断小数的大小,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讲清“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说教法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

采用直观、启发、讨论、抢答、尝试、练习等多种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我通过本的教学,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看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五个环节进行:①温故互查引入新课;②设问导读学习新知;③自我检测发现问题;④巩固练习总结;⑤课堂检测。

(一) 温故互查引入新课

通过2人小组复述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即 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利用 3、小明带了14元8角,到自然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元,那么小明带的钱够吗?引出课题 今天开始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板书课题然后设问学生:“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否同整数一样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较呢?学生回答:“是”这时老师有意不表达,留下悬念,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求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进入的学习状态,老师利用这一机会,进行尝试教学。

(二)设问导读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4的图。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1)教师:到底谁是第一名呢?我们的裁判员会怎么做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汇报:谁跳得最远,谁就是第一名,因此我们只要两个的比较小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2)如何比较3.05米、2.84米、2.93米的大小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学过的整数比大小的方法,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汇报:先看这四个数的整数部分,因为3>2,所以3.05米>2.□□,得出小明跳得最远。

接着看2.84米、2.88米、2.93米这三个小数,客观存在们的整数部分都是2,那我们就看它们的十分位,因为8

最后再看2.84米,它们俩的整数部分是2,十分位都是8,那我们就看它们的百分位,因4

得出结论:小明第一名。小军第二名,小莉第三名,小红第四名。

我采取讨论、尝试、抢答、直观、记发等多种教学法,层层深入地应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类推比较过程。

3、概括总结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并提问:结论最后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此问题告诉学生后面的数位还可发类推下去。

(三)自我检测发现问题

通过自我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讲解。同时让学生明确,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有什么异同点?

(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的相同点是,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的比较。不同点是:整数比大小,如果位数不同,数位多的就比较大;而小数不能只看小数的位数的多少)

(四)巩固练习总结

教师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几个数的大小的?

(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时,可采用排列的方法,将几个数竖着排下来,注意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比较起来较快,又不容易产生错误)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矾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课堂检测

从检测结果看,效果较好,课后还有待于继续练习。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提问提供话题:你喜欢运动吗?最喜欢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活动,教师加以鼓励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情境展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比赛的成绩单)。并出示如下信息:

看到-队的成绩分别是5.87米、5.85米、5.95米和6.30米.根据它们的跳远成绩你能给它们排出名次吗?要使学生明确名次与米数大小有关.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自己找出答案.汇报交流.学生能想出2-3种解决方法.第1种把米化成分米, 5.85米是585厘米,5.87米是587厘米.30>5.95 >5.87>5.85

总结比较方法: 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2.出示课件巩固练习。

3.知识迁移

在这个环节上,我通过两个游戏:让学生们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286

这样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出示运动会上110米栏成绩单完成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2)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难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导入新授课

二、自主学习 质疑释疑

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

四、课堂达标 基础过关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学习例1。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p13做一做。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概括等,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学习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导。

1、我们学过的简便运算的规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算一算,比一比。下面的算式能用等号连接吗(24+28)5=245+285366+365=36(6+5)74+720=7(4+20)8(125+79)=8125+8793、自学课本26页例7题,试着解决下面问题(3+2)5=35+25(13+12)4=134+124335+235=35(3+2)(a+b)c=ac+bc4、通过自学你未能解决的问题有:

《乘法分配律》问题生成揭示规律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面各题.1、连线比较算式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4+28)58125+879638+6329(20+25)259+209245+2858(125+79)6(38+32)通过计算和比较,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1)一共有多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2)比较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3、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么表示4、怎样简便怎样算。(40+8)253634+3666(75+25)23《乘法分配律》问题训练亲爱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现在就来接受自己的挑战吧!1.判断正误9965=9965+165.()1619+8419=(16+84)19()(57+140)4=57+1404()42(28+19)=4228+1942()2.在□里填入适当的数,并在括号中填入所应用的乘法运算定律:(1)25674=25□67乘法()律.(2)(□29)8=(125□)29乘法()律.(3)125(400+□)=125400+1258乘法()律.3、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①(7+8+9)10=710+810+9()②129+39=12+39()③(25+50)200=25200+50()④10163=10063+63()⑤9815=10015+215()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80+8)2532(200+3)3839+38

3528+701257912581-12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做计算时,总是希望做得又对又快。你要仔细肯定能实现你的愿望,对于有些题目,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那将做得又对又快,有兴趣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①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9页情景图。

②师: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③生看题,理解题意。

④师:看到第66页,是什么意思?

生:看了66页。

师:请你帮忙算算,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演算,小组里交流。

⑤生汇报。

生甲:234-66-34 生乙:234-66-34

=168-34 =234-(66+34)

=134(页) =234-100

=134(页)

生丙: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⑥师:他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甲:我是从左往右按顺序算的。

生乙:我发现两个减数相加得100,再用234减去100,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生丙:我发现234-34,刚好得200,200-66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算得对。

⑦议一议,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自由讨论。

⑧师:遇到这类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时,可以采用生乙、生丙的简便算法比较好。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的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2.完成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

528-53-47 470-254-46

545-167-145

生汇报。

生甲:528-53-47 生乙:470-254-46

=528-(53+47) =470-(254+46)

=528-100 =470-300

=428 =170

生丙:545-167-145

=545-145-167

=400-167

=233

3.教学例20。

①出示教材第40页例2图。

师:看图,说说你所见的。

②师:看左图,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生甲: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就知道了。

列式:56+31+19 56+31+24

56+19+24 31+19+24

生乙: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再与100元比较,多的钱与哪本书的价钱接近,把它除去,那么另外三本书的总价钱在100元左右。

生按上面的方法试一试。

师:哪一种方法最简便?

生丙:生甲的方法要算四道式题,生乙的方法只算一道式题,都能解决向题。

生丁:我认为生乙的方法好。

师:生甲、生乙的方法都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认为生乙的方法比较简便,具体做题时,多动脑,想出好办法来。

③师:看右图,我付100元,买这两套书,找回多少钱?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100-48-47 生乙:100-(48+47)

=52一47 =100一95

=5(元) =5(元)

生丙:这两套书的价钱小于50,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50-48和50一47,还剩2+3=5(元)。

师:讨论一下,谁的方法最简便?

生丁:生丙的方法最简便。

师:生丙的方法简便。做具体题时,多分析,想出恰当的办法解决。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你会填。在0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 (52+ )

1500-28-272= (28○272)

415-74-26= ○( ○ )

2.教材第41页第2题,第39页“做一做”第2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清楚?能和大家交流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钢笔 ( )元/支 ( )支 ( )元

练习本 ( )元/本 ( )本 ( )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列车 ( )千米/时 ( )时 ( )千米

自行车 ( )米/分 ( )分 ( )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十进制计数法》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十进制计数法(教材第P18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计数器、课件、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21世纪教育网-吧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21世纪教育网

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⑴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21世纪教育网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级()级()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⑵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二、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

⑤4在十亿位,表示()个()。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十个呢?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拨一拨、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第(1)题,教师板书“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 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学,拨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 学生举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拨的,为什么是这样拨?然后提问学生怎样读这个数。

③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数数到九百 接着整千的数数到二千

⑤要求学生先4人一组一起数,一起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⑹ 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第24页自学拨数,(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习后,教师请学生到教坛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拨。

学生试着读拨出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⑵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统计。

.. .. .. ..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汇报: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1)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2)交流汇报。

师:请各小组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看哪个小组的最合理?

①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

3.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2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 ,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4.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总结: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本环节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结合起来,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渗透了代数思想。

1.长平村的村道长1000米,在村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不安),每隔20米安装一盏,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这条村道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吗? (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题意,独立解答)

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教材110页8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9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这种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50+470=750-360=6300300=

12400=8127=7080=

3、混合运算。

315(75+22525)(185-523)+496

二、新课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例1,请一位学生读题。

教师提问:想一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接着提问:要求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可以先算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可以先算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

然后教师再问:怎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呢?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那么第一步要求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写出第一步的小标题:

1、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

教师指名让学生列出算式:165=80(个)

教师接着提问:下面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写出第二步的小标题和算式:

2、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教师提问:谁能根据上面分步列式的解答步骤和计算方法写出综合算式?

指名在黑板上列综合算式,集体纠正。

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

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7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2、做练习二的第1-3题。

四、作业。

练习二的第4、5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0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花,

师: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数字是4,你知道它指的的什么吗? 生:手指缝...... 师:对,是手指缝,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像手指缝一样一共有四个间隔,我们可以把这个间隔的多少叫做间隔数。(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几组图片,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间隔。(课件出示) 出示学生放学路队, 数一数,同学之间的间隔有多少个? 像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间距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间隔?

师:树与树之间也有间隔,同学们看,这一排排的树多么漂亮,这节棵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一)、同学们知道3月12是什么日子吗?对,是植树节,这一天全国上下都在植树,所以说,植树节时我们都应该植树,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理解信息。 请看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⑴什么是“一边植树”?

⑵能解释一下“两端要种”吗?(板书:两端要种)追问:与“两边要种”意思一样么? ⑶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两棵树之间的一段距离,我们也可以看作一个间隔。

2、猜想。 师:如果这条路的一边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请你口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你们都是怎么想得?听起来,好像都挺有道理,到底哪个答案是对的?大家能用更加直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吗?(画图)

3、化繁为简.

⑴化繁为简 师:(课件演示)请看,“两端要种”,先在开头种上一棵,然后每隔5米种一棵......大 家看,种了多少米了?生:20米 师:一共要种多少米?(20米)照这样一棵一棵,一直画到20米?你有什么感想? 生:...... 师:这样一棵一棵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棵数太多了,太麻烦了,那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生:...... 师:好办法,

⑵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并解答。

师追问:间隔长度是几米?有几段间隔?种了几棵数?间隔段数只有4段,为什么可以种5棵树呢? 师:这样一来,虽然不能直接验证了,但可以从简单例子入手,看看间隔的段数和棵数到底有什么关系。

(3)、举例验证。 师:一个事例还不能说明植树问题的规律,我们还需要别的例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

20米的小路上植树。要求:①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两端要种。②画一画线段图,然后小组轻轻地交流:你研究的间隔长是几米,看看有几段间隔,能种几棵树?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每小组发填写表格: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小组发现了:

师:通过画图我们找出了间隔段数和棵数,现在请你静静地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段数 间隔段数+1=棵数

师追问:也就是说要求一共要种几棵树,先要求出什么?

(5)游戏:你问我答 那也就是说,如果在一条路上有50个间隔的话,有多少棵树?100个间隔呢?400个间隔呢?n个间隔呢?

反之,如果一条路上载了36棵树,有多少个间隔?85棵树呢?n棵树呢? 师:如果是种50米,两端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100米呢?1000米呢? 小结:看来这样的规律是普遍存在于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当中的。

4、应用规律,解决原题。

师: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试着列出算式。(请学生板演,并说解题思路) 师追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1呢?

5、梳理方法。 师: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遇到两端种的植树问题,是通过怎样的办法,最后成功解决的? 生:......

师小结:当我们遇到一个不能直接解决的难题,出示例1,像100米不好直接画图,怎么办?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想,要判断这个猜想对不对,可以 化繁为简用简单的例子验证,并且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课件出示)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经常用到它!

三、联系生活,建构模型。

同学们,像这种包含点数和间隔数的例子,不仅植树问题中有,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有,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上来,老师顺势说明: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大家不好想,老师倒想出了几个:

1、出示手,我们的手指有五个,手指和手指之间都有间隔,请观察这里有几个手指,几个间隔,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呢?2个手指呢?

2、小游戏: 任意选2个邻桌学生(喻为小树)起立,手拉手(间隔) 问:有几棵小树几个间隔? 教师加入其中手拉手,问:现在有,,,,(2个间隔,3棵小树) 再加一个学生,现在有......继续往下说

3、学生自由说生活中的例子。

4、反馈后小结:通过刚才的发言,我们知道植树问题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手指的个数、楼层数、队伍中的人数,教室的灯和课桌、马路边的路灯、花盆等就相当于我们上面提到的树的棵数,而手指的间隔、梯子的架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等就相当于间隔数,所以,类似于两端都种的这种植树问题的数量间的关系都可以用“棵数=间隔数+1”这个关系式来表示。

1、 P118做一做: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36-1)”表示什么?

2.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3.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活学活用:

现在要在这条1000米长的公路的一侧安放垃圾桶(首尾要安装),每100米安放一个。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1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12×3= 205×3= 25×2=

170×5= 150×3= 1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1 2 8

× 1 6

7 6 8

1 2 8

2 0 4 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

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

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

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6篇


职业道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本,教案需要综合考虑教材资源和手段等因素,我们如何去编写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精选了一些跟“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供您参考,这篇文章所提供的参考资料可能会对您有所启发!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1】

1.判断.

(1)8平方分米6平方厘米=806平方厘米.()

(2)不论哪一年,上半年的天数总比下半年少.()

(3)比一吨少10千克是900千克.()

(4)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50分米.()

(5)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5个.()

(6)1996年是闰年.()

(7)小英是1986年2月29日出生的.()

(8)一根电线杆高6米.()

(9)学校里一间教室有42平方分米.()

(10)2平方米比1千米大.()

2.填空.

(1)()分=5小时4千米700米=()米

(2)90050分米=()千米()米

(3)3千克50克=()克

(4)500个1平方厘米是()方分米

(5)702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6)8公顷2平方米=()平方米

(7)()个月=3年5个月

3.选择题.

(1)4千米50米=()米

①4500②4050③40050

(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①一年②一日③一月

(3)下面各年中,()年是闰年.

①1997②1998③2000

(4)从上午8时到下午3时经过的时间是().

①7时②7小时③5时

(5)一间大教室的面积是80()

①平方千米②平方米③平方分米

(6)7吨60千克()7600千克

①>②=③<

(7)3米与3平方米相比较().

①一样大②3平方米大③不能比较

(8)2000年是属于()世纪

①20②21③19

(9)闰年的上半年共有()天

①183②182③181

(10)从2000年到2100年,共有()个闰年

①26②25③24

4.直接写出得数.

75米-35米2=3小时4=16月5=

540克-360克=45平方米5=36日+48日=

50吨+170吨=300秒50=1000公顷25=

5.文字题.

(1)把400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25份,比其中一份多15米的量是多少?

(2)95秒减去75秒的差的15倍是多少?

(3)把60个100分米平均分成30份,每份是多少?

(4)250减去160除以4的商,所得的差再加上50,和是多少?

6.应用题.

(1)一台拖拉机一天耕地2公顷,3台拖拉机5天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菜场有大白菜2吨50千克,上午卖出600千克,下午卖出700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大白菜?

(3)从一根长3米的铁丝上截下60厘米,剩下铁丝的长度是截下铁丝的几倍?

(4)商店运来98筐水果,卖了6天还剩下2筐,平均每天卖多少筐?

(5)一块长方形菜地长是18米,是宽的2倍少2米,求这块菜地的面积.

参考答案

1.(1)(2)(3)(4)(5)

(6)(7)(8)(9)(10)

2.(1)300,4700(2)9,5(3)3050(4)5

(5)7,2(6)80002(7)41

3.(1)②(2)②(3)③(4)②(5)②

(6)③(7)③(8)②(9)②(10)②

4.5米12小时80月180克9平方米

84日220吨60秒40公顷

5.(1)31米(2)300秒(3)200分米(4)260

6.(1)30公顷(2)750千克(3)4倍(4)16筐(5)180平方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2】

1.填空.(每空1分,共14分)

(1)一个小数是由3个一,7个百分之一,8个万分之一组成的,这个小数是().

(2)5.75这个数中的7在()位上,计数单位是().

(3)3.05中含有()个0.01.

(4)92.8()=0.928,5个()是0.5.

(5)8个0.01是(),()10=0.04

(6)()100=540,6.45()=645

(7)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位,右边第二位是()位.

(8)490000000=()亿326700=()万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5分)

(1)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1000个0.001是1.()

(3)一个小数的位数越多,这个小数就越小.()

(4)0.5=0.50,但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5)整数比小数大.()

3.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5分)

(1)把5米3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是().

①3.50米②5003米③5.03米

(2)下面的数去掉0之后,大小不变的是()

①8.10②810③0.801

(3)3个一,4个百分之一,5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①3.45②3.450③3.045

(4)把5.676先扩大100倍,再缩小10倍是().

①5.676②576.6③56.76

(5)6.3里面有()个0.01.

①63②630③6300

4.化简小数.(共6分).

80.500.40800.10100

500.40010.20000.10000

5.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每小题1分共6分)

350克=()千克840厘米=()米

8.36米=()米()分米()厘米

3平方米18平方分米=()平方米

2.72元=()元()角()分

2.04吨=()吨()千克

6.用小数表示下面各数.(共8分)

3500克=()千克480厘米=()米

36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元3角5分=()元

9分米=()米9千克200克=()千克

3米6分米=()米20平方分米=()平方米

7.直接写出得数.(共8分)

10.5610=3.151000=

0.101100=12.1100=

0.00110=8.6510100=

1.810100=36010010=

8.在○里填上>、<.(共8分)

0.85○0.8050.07○0.7

5.76○5.40.489○0.5

9.在○里填上或,在□里摆上适当的数.(共8分)

0.6○□=0.062.3○□=2300

0.3○□=3010○□=0.01

10.按要求改写.(共20分)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5760025000000吨

80000007580000元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32000000009010000000

5000000000千克260500000000米

(3)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保留一位小数.

48560038279400米

11.应用题.(12分)

(1)1千克芝麻可以出芝麻油0.45千克,100千克芝麻可以出芝麻油多少千克?

(2)100吨煤可炼焦炭95吨,照这样计算,10吨、1000吨煤可炼焦炭多少吨?

参考答案

1.(1)3.0708(2)十分,十分之一(3)305(4)100,0.1

(5)0.08,0.4(6)5.4,100(7)十,百分(8)4.9,32.67

2.(1)(2)(3)(4)(5)

3.(1)③(2)①(3)③(4)③(5)②

4.80.5;0.408;0.101;500.4;10.2;0.1.

5.0.35;8.4;8.3,6;3.18;2,7,22,40.

6.3.5;4.8;3.6;10.35;

0.9;9.2;3.6;0.2

7.105.6;3150;10.1;0.121;0.01;

86.5;0.18;36

8.>;<;>;<.

9.10;1000;100;1000;

10.(1)5.76万;2500万吨;800万;7580万元

(2)32亿;90.1亿;50亿千克;2605亿米

(3)48.6万;3827.9万米.

11.(1)45千克(2)9.5吨,950吨.

1.填空.

(1)1里面有()个0.001.

(2)0.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

(3)一个数由3个千和3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是(),读作:()

(4)0.12扩大()倍是12.

(5)把40.02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原数缩小()倍.

(6)70295保留一位小数约等于(),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7)()缩小100倍后再扩大10倍是0.9.

(8)化简下面各小数.

0.90=()10.10100=()180.00=()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去掉小数点后面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2)0.1是0.01的10倍.()

(3)2.60吨=2600千克.()

(4)把小数点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5)计量单位大的是高级单位.()

3.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单位()的名数,叫同名数.

①不同③相同③大④小

(2)4.106中,百分位上的数是().

①4②1③0④6

(3)整数部分是0的最大的一位小数是().

①0.1②0.9③1

(4)在0.89、0.88、0.808、0.809中最小的数是().

①089②0809③0.808

(5)把一个小数先扩大10倍,再缩小1000倍的实质就是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移动()位.

①左②右③二④三

4.直接写出得数.

2.511000=10.4100=0.610=

801000=0.071000=0.28100=

960320=1200-700=12564=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6千米=()米0.5亿吨=()吨

240厘米=()米404000人=()万人

10元1角=()元1702000000元=()亿元

5平方分米20平方厘米=()平方米

12.05吨=()吨()千克

6.在0里填上>、<或=.

9.91○9.9090.06○0.515

0.040○0.4001.1万○1.01万

0.5吨○499千克800元○800.00元

7.应用题.

(1)1千克芝麻可以出芝麻油0.45千克,100千克芝麻可以出芝麻油多少千克?

(2)100吨煤可炼焦炭95吨,照这样计算,10吨、1000吨煤可炼焦炭多少吨?

(3)王师傅从邮局给家中汇款500元,按照规定,汇款100元的汇费是1元.王师傅要付多少元的汇费?

(4)三辆汽车同时从甲站开往已站.第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0.1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10米;第三辆汽车每小时行40101米.请你按照到达目的地的顺序排列这三辆汽车,并说明理由.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3】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以竖式计算为主,先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情况,然后是乘数末尾有0的特殊情况。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口算,包括几百乘几十(如70080)、比较容易的几十乘几百几十或两位数乘几百(如30310、23300)等。

结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编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计算过程进行逆向思考。在练习中编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在计算中作出判断与调整,对学生有挑战性。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是怎样计算乘法的。

1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计算内容。

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方面表现在掌握了算法,能正确地计算,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能运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数目更大、过程更复杂的计算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认识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基本思路。

(1)例题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只是其中的一个乘数从两位数变成三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完全可以从两位数乘两位数迁移过来。第1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编写有四个特点:一是在写出竖式以后,让学生独立计算,不作任何提示或指点;二是计算以后要组织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计算时的思考,通过交流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三是在练习中带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让旧知识在新的计算情境中得到应用;四是想想做做第6题里有四道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还有两道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练习,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2)整理学过的乘法口算,更好地把握计算要领。想想做做第5题是口算题,有几十乘几十和几百乘几、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与相应的两位数乘几十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这些口算是三年级陆续教学的。教材把这些口算汇集起来,并以题组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体会同组口算题在思考时的相同处、算法上的联系点,从而在整体上掌握乘法口算。如,通过214、2140、2104这组题的计算和比较,体会后两题都要先想214。又如,609、6008、6050这组题都先用6的乘法口诀算,再在得数后面添0。学生具有了这些体会,就为后面教学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作了准备。

2逐步加深对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体验,培养计算技能。

乘数末尾有0是乘法的特殊情况,既可以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步骤计算,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适当个数的0。让学生掌握后一种算法,有助于算得对、算得快,教材第4~6页教学这个内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有三种情况:第一个乘数(即乘号前的乘数)末尾有0、第二个乘数末尾有0、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其中前两种情况已经在三年级教学过,第三种情况在本单元教学。

(1)温习旧知,初步体验。第4页例题在列出算式85015以后问学生用竖式怎样算,并要求学生先试一试,再和同学交流。学生间的算法是多样的,通过交流,感受用后一种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2)创设情境,促进认知扩展。试一试85020两个乘数的末尾都有0,这种题的简便竖式以前没有教过,是这段内容的重点。由于首次教学,教材里写出了竖式,让学生思考170的后面应该添上几个0。教学这道题要注意三点:一是引导学生研究教材里已经写出的竖式,两个乘数的位置是怎样安排的170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从中体会用简便方法笔算的写法和算法。二是让学生在竖式上添0以后讨论为什么添两个0。在这里不是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演绎推理,学生还不具备这些数学知识。只是通过合情推理:850的末尾有1个0,20的末尾有1个0,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170的后面也添2个0。三是组织学生完整地说一说用简便方法笔算85020的写法、计算步骤和注意点。

教材考虑到学生初学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会有些困难,在想想做做里作了适当的安排。第1题在列出的竖式上计算,着重解决先算什么和得数末尾添几个0的问题。第2题才让学生写竖式,着重解决写法问题。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

(3)不断地体会,深入地理解。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同组三道题的计算和比较,体会在乘数末尾有0的时候都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得数末尾添上适当个数的0,从而形成具有概括性的认识。第5题通过后四栏与第一栏的比较,体会积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渗透了函数思想以及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直觉感受,进一步巩固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第8题比较乘数中间的0与末尾的0,进一步明确计算时0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第10题从已经确定的积写出合适的乘数,换一个角度体会积末尾的0。同一个积可以写出不同的算式,如2080=1600、2008=1600、2800=1600,这三道算式的两个乘数末尾都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也是2个0。还可以写出3205=1600、6425=1600、3250=1600,这些算式又告诉我们,积末尾0的个数不都是由乘数末尾有几个0决定的。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3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选择素材。

教材充分注意了四年级学生的现实与第一学段时有所不同,他们的兴趣不再是游戏、童话和小动物,已经开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数学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反映社会进步的信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1)联系现代化建设选取素材。第2页第7题是计算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长度的问题,第7页第4题是有关京拉公路干线和京塘公路干线长度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在地图上简要介绍这些交通干线的地理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联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选取素材。第3页第8题让学生计算1999年我国14个城市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家庭人均月(年)收入的意思,知道这些数据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还可以补充一些我国家庭收入变化的资料,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第5页第4题以保洁费为题材,反映了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素材的变化,开始时学生可能不太适应。要稍用一些时间帮助学生理解素材的背景与内容,引导他们逐渐适应。

4培养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教学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本单元应用这些运算律结合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简便运算。第8页第6题里有三组算式,前两组都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有关。通过计算和比较,体会这些运算律能使12516、25024的计算简便,从而引导学生在第7、8题中进行简便运算。第三组算式的得数相同,因为它们都求501个20是多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点,为教学乘法分配律积累感性材料。

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有两道题比较突出。第3页第10题商店里的玩具熊,先按原价卖出一部分,剩下的降低单价卖出。第9页第12题团购公园门票,人数越多,票价越便宜。这两题非常贴近生活,学生从中能进一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联系,感受解决问题要寻找最佳的方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4】

轴对称

教学内容

轴对称。(教材第5、第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具学具

课件、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图片画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天安门、蜻蜓、蝴蝶、树叶图片)生:天安门、蜻蜓、蝴蝶、树叶。

师:你们看这些图形漂亮吗?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生:这些图形如果沿着中间的一条线对折,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师:什么叫“完全重合”呢?

生:就是一模一样的两部分能够纹丝合缝地对折在一起。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说是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图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4。

师:请同学们从课本第113页剪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吧。生1: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生2: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3: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试一试。学生尝试动手操作并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不同的折法,明确有两种不同的折法。

师: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长方形有两种不同的对折方法,可见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你能折一折、画一画吗?

学生尝试折一折,画一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并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明确:画对称轴要用虚线。2.教学例5。

师:你能把下面的图形补全,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5题)

学生可能会说:

·在对称轴右边依次画出与左边对称的另一半。

·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或体会。

【设计意图:梳理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1.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具体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本堂课我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以折纸活动入手,让同学们能直观地感受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体会关于数学的美。

2.教学时首先为学生展示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它是一个能沿某一直线折叠的图形。二,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在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定义中的两点:①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②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把它们沿某一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最后通过小结,使知识成为“体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作业设计

A类

请你认一认下面的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把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圈出来。

(考查知识点:轴对称;能力要求: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

B类

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你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果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对称轴。

(考查知识点:轴对称;能力要求:正确辨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不是轴对称图形:② ③ ④ B类:

(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材习题

教材第6页“练一练”

1.2.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5】

.填空.

(1)在计算(2000-3647)44时,首先算()法,最后一步算()法.

(2)180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4)原计划21天完成,实际提前了5天,实际()天完成任务.

(5)5人4天编筐80个,每人每天编筐()个.

(6)甲数是乙数的52倍.

①如果乙数是364,那么甲数是();

②如果甲数是364,那么乙数是().

(7)78与82的商,除585与265的差,商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8)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9)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的最高温度分别是31℃、33℃、34℃、32℃、30℃、35℃、29℃.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相差()℃,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平均是()℃.

(10)把算式改编成文字题.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

(1)758表示8个75的和是多少.()

(2)比200少2的数是198.()

(3)乙数比甲数少2,甲数就比乙数多2.()

(4)甲是乙的3倍,乙是丙的2倍,甲是丙的6倍.()

(5)小数一定比整数小.()

(6)百分之一比十分之一大.()

(7)被减数、减数、差的和等于被减数的2倍.()

(8)254254=1()

(9)436-198=436-200-2()

(10)a台织布机b小时织布c米,则每台布机每小时织布cab米()

3.选择题.

(1)甲数是乙数的1倍,甲数()乙数.

①>②=③<

(2)44个25相加的和除以25的11倍,商是多少?列式应是().

①25442511②2544(2511)

③(44+25)(2511)④(4425)(2511)

(3)下面第一步计算是正确的是()

①2518-18+351=250+351

②2569-3400254=2569-3400100

③850-30310=850-1010

④1258-346+654=1000-1000

(4)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96,那么被减数是().

①96②48③69④条件不够

(5)有6名少先队员,上午植树30棵,下午植树24棵,平均每名少先队员植树多少棵?正确答案是().

①5棵②4棵③9棵④6棵

(6)李强数学前三单元的平均成绩是96分,第四单元考了100分,那么李强数学前四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正确算式是()

①(96+100)2②(963+100)3

③9632+1002④(963+100)4

(7)6个人3天可以做玩具36只,平均每人3天可以做几只?正确列式的是().

①3063②363③366④3663

(8)每分放的影片长30米,第一部放映24分,第二部放映19分.第二部比第一部影片短多少米?错误列式是()

①30(24-19)②3024-3019③30(24-19)

4.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

146=8016=62-56=

453=5409=(15+8+22)3=

9018=1804=750(20-15)=

(2)计算下面各题.

1080-3500250+34620xx15-1112

(487+288428)50620xx3(543-178)

(3)文字题.

①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

②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

5.应用题.

(1)三(一)班的男生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7人,女生有16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个篮子里有25个鸡蛋,这个篮子和鸡蛋一共重1525克,篮子重400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克?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42个零件,小李每小时加工37个零件,两人同时加工6小时,王师傅比小李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4)5部插秧机6小时插秧24000平方米,平均1部插秧机1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5)一个修路除修一段公路,8小时修了720米.照这样计算,再修2小时,一共可以修多少米?

(6)一个工厂食堂每月计划烧煤8400千克,改进煤灶后每天可以节约用煤40千克,照这样计算,原计划每月的烧煤量可以烧几天?(一个月按30天计算)

参考答案

1.(1)乘,除;

(2)180(650-320)80

(3)804-(500125+404)

(4)16天

(5)4

(6)18928,7

(7)(585-265)(78+82)

(8)(28-14)(18213)

(9)6,32

(10)5乘3加上7的和,积是多少?5乘3的积,加上7,是多少?

2.(1)(2)(3)(4)(5)(6)(7)(8)(9)(10)

3.(1)②(2)②(3)③(4)②(5)③(6)④(7)③(8)①

4.(1)略(2)1412;2;298540;40(3)96,79

5.(1)41人(2)45克(3)30个(4)800平方米(5)900米(6)5天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6】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重点: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板、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可拼搭的小棒。(共5根,从中选4根)拼成一个长方形。

交流:你从5根中选4根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说说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角呢? 板书:边:对边相等

角:4个都是直角

2.老师操作: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问: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4个角不是直角了,就不是长方形了。)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通过刚才的变化过程,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 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2个锐角、2个钝角)3.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问: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相比,平行四边形怎么样? 利用它容易变形的特点,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举例:校门口的拉门。你还能说一些吗? 4.做平行四边形:

(1)用橡皮筋围平行四边形。(2)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

老师注意巡视,并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5.老师在黑板上,结合特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二、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1.板书:高

问:你联想到什么?(高要和底对应、垂直、直角标记„„)在下面的边上写:底

以这条边为底,你知道它的高怎么找?(指名拿三角板比画)可能:直角边和底重合,另一直角边和顶点重合。问:有没有别的方法?

通过移动三角板,画出若干条高,问:这样的高有多少条?(无数条)学生画出点子图上平行四边形的高。

2.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 指出:可以任意地找一边为底,底和高是相对的。

三、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的,说说理由。

2.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呢?

学生拼,老师注意请生展示。

3.右边是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移动其饿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取一张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纸,你能剪一刀,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有几种剪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p.46~4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基本特点,会画梯形的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及梯形个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三角板、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行四边形:

1.用手笔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2.取一长方形纸:昨天作业中有一题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现在我请大家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你会吗?说说怎么变?

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拼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认识梯形:

1.把刚才拼的那个三角形旋转后拼上去,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取下该三角形,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板书课题:梯形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梯形

与刚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 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口述:这组对边只要平行,不要求相等,另一组对边则不平行;四个角对角都不相等。

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因为都是四边形,所以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2.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梯形。老师巡视指导。

三、认识梯形的高: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学生自己读p.47上的一段话。交流板书这四条边的名称:上底、下底、腰、腰

旋转手中的梯形,再让学生分别指一指这4条边的名称,并说明理由。2.请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比画高的位置。

结合画高指出: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3.交流几种较特殊的梯形:

从学生中收集几种较特殊的梯形展示:

(1)直角梯形:这个梯形中有2个直角,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找一找,它的高在那里?(就是其中的一条腰)

(2)等腰梯形:举刚才做的等腰梯形,其中这个梯形的腰有什么特点?(相等)

指出:这样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4.学生继续在点子图上画梯形,要求画出三种梯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并分别标出它们的高。

四、完成练习:

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完成想想做做:

1.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是梯形的标出其中平行的一对边,不是梯形的也说明一下理由。

2.在下面的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

方法一: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方法二:不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两个直角梯形

3.下面是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后的展开图。理解:以展开图上的10个交点为顶点,画出不同的梯形,并和同桌分别说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后总结:只添一条线得到的是直角梯形;添两条线的是一般梯形或是等腰梯形。大家画出的梯形各不相同,但高长度是相等的。

4.折纸作业布置:

(1)用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2)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并拼成一个长方形。(3)用一个梯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4)用一个三角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5.用七巧板拼一拼,拼成大小不同的梯形,边拼边分别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2000字合集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会不同程度的接触到文档,参考范文是一个好办法。职场中的很多范文,使我们的工作变得轻松。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二)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

(三)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按数级读数。

难点:中间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数位顺序表及活动数字卡。

学具:算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读出下面各数:

3876 6025 7108 4003 4200

3.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教师板书: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

(4)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1.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10要怎么样?

(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万”。(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位左边)

(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提问:再加一万是多少?

教师明确:万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写在万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钟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

2.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介绍数位。

一开始上课时,同学们读的万以内的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3876,是由3个千,8个百,7个十和 6个一组成的。6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7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8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3个千是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叫做数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向左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个级和万级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个数位;从第二位起,都是十、百、千。

不同点:万级多一个万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

练一练

(1)十万有( )个万,一百万有( )个万,一千万有( )个万。

(2)一百万有( )个十万,(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一亿是( )个一千万。

(3)从低位到高位,按照数位顺序说出个级和万级的每一个数位。

(4)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5)万位的右面一位是( )位,左面一位是( )位。

3.教学例1。

(1)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二十八万。

引导学生用个级数的读法来读万级数,但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三千零七十万,指定学生读数。

练一练

读出下面各数,再用文字写出来。

(3)提问: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万级先按个级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读万级数时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4.教学例2。

(1)指导学生读例2各数。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提问:

①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②怎样读万级的数?

③在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

④在什么位置上的'“0”应该读?读几个?

阅读课本第3页,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读出下面每组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3)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2.灵活性练习。

出示活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训练。

移动卡片上的数字,让学生读出各数。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和万级,还学会了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3.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5题,自制一张亿以内数位顺序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和正确读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并学习按级读亿以内的数。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需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引出新的课题。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学生在算盘上拨珠,学习新的计数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位顺序表和按四位分级。

第二部分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先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规则。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教案#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篇二

一、情景引入

1、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

2、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内容。

2、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3、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

4、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

5、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6、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 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巩固应用

1、说说小数点搬家会怎样?

2、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全课总结

1、 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2、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5】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在教学中却将它当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除以)多少,积就会乘以(除以)相同的数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1、5×5,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72×5时,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一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来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应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还有将积缩小相应的倍数。

3、突出小数位数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另一个是判断小数的位数,通过用两道练习来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课的结尾还安排了头脑风暴,填写()×()=3、6,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扩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思考,激励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并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在实际学习中,口算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快速地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增加了口算练习,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检验方法的正确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地思考,运用发现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都很流畅,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情况也良好,但并没有化的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没有意识去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真正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到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略显疲态,所以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学,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质疑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6】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习上课时的内容,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织学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5变成小数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习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如下: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说课完毕,欢迎指正,谢谢!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7】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办、同、两、更、找、法、根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把课文演一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会掉下来,并想像青蛙掉下来后的结果。从中懂得爱听好话不会有好下场的。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能够在天上飞吗?

2.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你们认识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3.今天呀,青蛙要搬家啦。(教师板书课题)

4.指导读题,认读生字“蛙”。

(1)学生看拼音读。

(2)试着齐读。

(3)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4)出示生字“蛙”,指名读。

(5)学生读,自由说怎样记。

5.再次齐读课题。

6.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教师归纳梳理。

(1)青蛙为什么要搬家?

(2)它把家搬到哪里去?

(3)结果怎样?

二、读文,按要求学生字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把生字拼一拼,读一读。读给的小朋友听,看谁读得更好。

(3)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集体纠错,集体读。

(2)全部开火车读。

(3)学生自由的说说识记这些生字。

3.检查读文的情况。

(1)教师范读后,学生评议。

(2)让学生学着教师的样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

(3)小组读。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学第一自然段

1.刚才,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读得可认真了,这回你们一定比刚才读得好!再读一遍给老师听一听好吗?

2.指名反馈刚才提出的问题。

(1)青蛙为什么要搬家?

(2)它搬到哪里去?

(3)结果怎样?

3.再读课文,找找哪里告诉我们青蛙要搬家,它要搬到有水的地方去。

4.指名反馈。

5.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大家一起读这一自然段。

(2)指名说说“相亲相爱”、“舍不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雁想带青蛙一块走,可是青蛙不会飞,你们想想办法看怎样能让青蛙飞上天空和大雁一起到有水的地方。

(4)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鼓励学生读文,了解故事的发展。

四、读文,巩固认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集体朗读课文。

3.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把课文演一演。

3.继续学生课文,理解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会掉下来,并想像青蛙掉下来后的结果。从中懂得爱听好话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用生字组词,复习词语。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导入,继续学文。

二、继续学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名反馈:青蛙想出了什么办法?

3.集体朗读相关的段落。

4.引导想像:小朋友们,当青蛙飞上高高的蓝天时,它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5.是呀,青蛙想出的办法还真行,在课文中找一找,人们是怎么称赞它的,用线画出来。

6.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应的句子。

7.引导学生想一想,当青蛙听到越来越多的人称赞它想出的办法时,心里怎么想?

8.指名反馈后,说说自己对青蛙这么做的看法。

9.集体朗读课文。

三、总结,整体感悟

1.指名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讨论:青蛙为什么会从空中掉下来?

3.集体反馈。

4.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引导学生想像,续编这个故事。

6.指名说一说青蛙掉下来后会怎样呢?

7.同桌间互相交流。

四、读一读,演一演

1.学生自由分角色读课文。

2.小组分角色读一读。

3.动员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把课文演一演。

4.反馈小组表演课文的情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字。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指名反馈。

3.教师强调书写时的注意点和要点及写字双姿。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5.集体反馈,评析。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8】

复习过程: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结合练习卷5

5、课堂小测

一份小练习,巩固知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9】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10】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

成功之处

1、建构主问题导学教学流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百分之八十终生用不上,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学校孜孜不倦地学习呢?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上初步构建主问题导学——交流释疑——归纳总结——当堂检测教学流程。

2、找准知识衔接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小数乘整数的知识起点就是整数乘法,让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一方面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依托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很轻松地解决了知识架构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智慧共享、思维碰撞,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脸上也露出合作学习,分享成果的喜悦。

不足之处

1、教学流程的时间把握上,再进行适度调整。

2、个别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没有按照整数乘法的形式,而是割裂了与整数乘法竖式的联系,出现了形如12、5×42=的形式。

再教设计

1、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还要考虑学困生易犯的知识错误,全面细致设计每一步的教学环节,增强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

2、教学流程改为:主问题导学(5分钟)——交流释疑(10分钟)——归纳总结(5分钟)——当堂检测(25分钟)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课件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之五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之五”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水乡》。

谁愿意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水乡哪些特有的景色?(学生汇报)

水乡有这么多我们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所不知道的奇特景物,要是你到了水乡游玩,眼睛一定会看不过来的,所以作者说——“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学生齐读)

二、感悟课文

这么多的景色,你最想看的是哪一处呢?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四十一页,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水乡景色,画下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用笔在书上做好批注。

(学生读——找——画)

你们一定很想把自己心仪的水乡景色和同学分享吧?老师给你这个机会,现在就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画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细雨像蚕丝那么柔和,飘在脸上凉沁沁的,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指名读三人)

导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的细雨给了我们如此美好的感觉,真是更加期待她的风景。

2、窗口开得很别致,形状像一把张开的折扇;外面的景致嵌在窗框里,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扇面。船在前进,画面在移动,有趣的是烟雨迷蒙,使不断变化的景色若隐若现,似真似幻。(指名读——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导语: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水乡的窗口是别致的,风景一定愈加别致。

3、绿色的堤岸:垂柳、水杉、刺槐、白杨、桑园、竹林;彩色的田野:金黄的菜花,翠绿的麦苗,彩霞般地紫云英,奔跑的拖拉机。(指名读一人——指导想象读——指名读两人——想读的一起读)

导语:“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绿色的堤岸,彩色的田野分明在向我们诉说着江南人民的勤劳与质朴。

4、一座石拱桥,半圆的桥洞倒映在水中,合成一轮圆月。一条罱泥船从圆月里穿出来。一个戴斗笠穿蓑衣的老牛倌儿,正牵着两条水牛在桥上经过。(指名读一人——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配乐读)

导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座石拱桥,一轮明月留下了多少“小桥流水”的佳话。

5、那拖轮拖着一条、两条、三条……一共十八条驳船,在烟雨迷蒙中,像一条穿云破雾的长龙。

三、总结品评

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争先恐后的跃入作者的眼帘,作者怎能不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

只有在水乡才能见到的别致风景伴着细雨点点落落到了作者的胸怀,作者不由得发出赞美——“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

作者乘船一路顺流而下,陶醉在沿途的江南风景里,作者怎能不如痴如醉的赞誉——“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

那么学习了这篇课文,此时此刻的你想说些什么呢?

(相机补充完板书)

板书设计:

水乡

细雨柔和润江南

窗口别致嵌画卷

田野村落情悠然

拱桥如月渡风情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五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什么?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来看看吧或许会发现惊喜!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教材分析

这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教材用表格和发言的形式,了10种菜肴的营养成分和10岁左右儿童应从午餐中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学校的午餐是否合格、自己动手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统计全班同学喜爱的五种搭配等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还能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由于本课的综合性很强,有些学生可能无法正常进入研究状态,需要利用学习小组展开活动。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预设过程

一、选择营养午餐

1、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午餐?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营养午餐”问题。

二、判断午餐是否营养

1、说说一份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2、阅读资料,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

3、阅读午餐的'营养标准。

4、小组:判断午餐是否营养

三、搭配营养午餐

1、小组:结合教材中的10种菜肴,参照营养给出的两个指标,自行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

2、反馈

四、评选营养午餐

1、评选“全班同学喜爱的五种搭配”。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小组: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五、对饮食习惯的讨论

对偏胖、偏瘦的同学提出建议。

六、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3、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的、计划 一、学生情况简析。 本班共有64名学生,女生27人,男生37人。本班共有64 。学生学习的纪律性、自觉性比上学期大有进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班学生的学风、班风有明显的提高。一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小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太感兴趣,学习还比较被动。 二、教材简单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习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1、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 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 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 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7、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五、教学进度 安排 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课时) 四则运算 6 位置与方向 4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营养午餐 10 1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整理与复习 14 1 三角形 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6 统计 4  数学广角 小管家 总复习 4 1 4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具准备:主题挂图 ,多媒体 教学方法:复习、观察、讲授 教学提纲:复习——新授——练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二、新课 1、教学例1(1)出示主题图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2)出示例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教学例2出示例2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例1.2. (学生的解题算式及计算方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 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四则运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例题板书、课件 教学方法:新授、练习 教学提纲:复习——新授——练习——作业教学设计: 一、复习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nbs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实用课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思考word版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实用课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思考word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数点搬家》教学反思数学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也应该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效率。在一堂课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从自己的内心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心中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这不就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吗?课本上“小数点搬家”这一情景真不错,只是书上的价格我认为不符合实际,所以我做了一些改动,借助这个情景一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想借助快餐价格的变化,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为了使学生的讨论有针对性,我先让学生找出400、40、4、0.4之间的倍数关系,再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小数点怎样移动。移动后原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很多学生都能发现这个规律。可这样做可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会不会教师不够放手。学生会不会比较没有思维的空间呢?我还有一个困惑,就是那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10倍,这是我们习惯性说法,而新教材却提出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对于这句话好像比较难于理解。我认为缩小10倍表示的是一个过程,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表示的是结果。我在想有没有必要现在向学生解释清楚,其实以学生现在的水平,再怎样解释也很难能使大部分学生清楚,不过到以后学生那个分数的意义和倒数知识自然而然学生就会理解了。《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的教学反思今天刚上了《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一课,整体自我感觉还不错。基本能按照预设的过程上下来,目标基本达到。但也有些不足之处:

1、我自己师范性的板书不够。本以为前面的《包装》一课,自己已经上得比较到位了——该讲的知识点都分析了,竖式也列给他们看了。没想到,在今天的作业中,还有好几个学生连竖式都不会列(把小数点对齐去乘了)。

2、学生的估算意识没有培养。在本课的过程中,原来准备让学生先估算结果,然后再计算的。可是自己一忙,就把这个步骤给忘了。

3、学生的自主性未能发挥。虽然在课上,有请过学生上台板演,但大多数学生都没怎么有表现的机会。指名回答时,教师的评语也不到位.

【热门课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热门课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新课开始,我用课件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坐井观天》故事,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位置不同,观察的范围也不同,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由低到高观察物体时,由于内容很抽象,如果让学生去想象,有一定难度。我巧妙的使用三维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将课本上静止的图片做成形象逼真的动画,给学生提供了空间形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并很快判断观察位置低——观察的范围小,观察位置高——观察的范围大。

在由远及近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展示课本中A、 B两个观察点,让学生体验观察的范围:位置远----观察范围大,位置近----观察范围小后,我大胆的创设了一个C点,让学生再次感知观察点离小屋越近,观察的范围就越小,这样效果就会很理想。

在解决试一试时,题目要求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能看到的树的范围这个问题时,我先用课件演示小明站在A点所能看到的范围,这样演示科学规范。为学生画出B点小明的观察视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拓展练习时,课件展示一组画面,有由低到高的观察顺序,也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总之,本课的课件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注重图像、声音、文字设计的合理性,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件中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15篇


下面是我们为您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相关的信息,祝愿这篇文章能够为你提供帮助欢迎访问。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可以在不同学科与不同层次上应用落实素质教育。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减法的意义,对加法、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课前准备:

1、建立班级微课QQ群,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微视频发布到该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视频教学,完成微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大家看的微课视频标题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什么没有学会?还有什么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今天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来再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加、减法的意义

(1)出示与课本例题相似的提升题目:

两辆汽车同时从A地出发,向相反方向开出。他们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55千米、每小时62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画线段图分析题

根据线段图,使学生理解题目所求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从而理解加法的意义

③根据理解解决该问题。

(2)改编题目:

两车同时从A地向相反的方向开出3小时后相距351千米,甲车距离A地165千米,乙车距离A地多少千米?

①这道题与第一小题有什么关系?

②总结减法的意义

③根据减法的意义再次改编题目

④解决改编的两道题目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根据微课视频所学及上面3个题目的式子,自行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教师小结: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绘制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用具

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图1图2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如图2)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2、学生动手操作。

(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12页的下半页部分)

5、看一看,说一说。

考察学生是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把图形分为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两类。

(1)课本第13页的上半部分内容。

除琴外,其他都是对称图形,因为琴把上4个把儿不对称。所以不能算是对称图形。

(2)判断并分析。

出示图形:

判断:两幅图形都不是对称图形。

原因:沿中间(这里不存在对称轴)对折,左右两边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通过这一练习,排除一种错误认识:左右两边图形一样,就是对称图形。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课文第14野试一试的第1、2和3题。

这一题的学习任务是要使学生加深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要求做到:

(1)这三项学习任务要让学生独立完成;

(2)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第2题,发现学生中有没有独立的创意和想象力。

(3)把好的创意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向全班推荐,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14页试一试的第4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

68HM责文育

六、板书设计

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

对称轴:

教学后记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中逆叙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芦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正确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的逆叙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题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列含有未知数i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1)养鸡场养鸡500只,卖出一些后还剩300只,卖出了多少

(2)张师傅和李师傅一共加工零件135个。其中李师傅加工了75个,张师傅加工了多少个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完成一道,各人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应用题时,要几步第(1)题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是怎样想的第(2)题呢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对照着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等式。

2.应用题。

粮站运来面粉96袋,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24袋,运来大米多少袋

读题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板书:面粉的袋数+24=大米的袋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读题。

提问:例4与上面一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都是大米比面粉多24袋。想一想,例4的数量关系与上一题一样吗

2.谁再来说一说,例4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评析:通过重复提问,可以突出例4的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提问为什么,有利于学生认识根据题里怎样的条件找相差关系逆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例4吗

第一步先做什么(板书设未知数x,并说明注意写解字。)

第二步要做什么列出怎样的等式(板书:x+24=120)

第三步求未知数x的值要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说明求出x的值不带单位名称)你是怎样想的

写出答句。

3.你能根据题意,检验这样解答是否正确吗谁来告诉大家,的面粉有24袋。120一x=24)

追问:为什么可以列这样的等式

怎样求未知数工(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写出答句)

5.提问:今天学习的也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例4可以列几种等式来解答这两个等式都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这样才能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想一想,例4是根据题里什么条件来想数量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1)鸡比鸭多30只。

(2)杨树比柳树少15棵。

(3)美术班比舞蹈班少16人。

(4)今年收的小麦比去年多1500千克。

2。做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读题。提问数量关系式。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这里的等式是根据什么来列的

(2)完成第(2)题。

读题。让学生先说数量关系式。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列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强调:像上面这样的几道题,都要先根据题里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

3.练习十二第5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提问:第(1)题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列等式的第(2)题呢

四、课堂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几步做要根据什么来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67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得意义,学会解方程

2、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一家人在交流姐弟二人集邮的情况,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二、探索方法

1、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并起来就是4个x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2、想一想

可以仿照例题解答

三、解决问题。书上97页

2、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方程一:设岚岚x岁,妈妈的年龄是6x岁,x+6x=35

方程二:设岚岚x岁,爸爸的年龄是7x岁,7x-x=30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

2: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教学用具:课件,彩纸,磁铁。

学生用具:彩纸,纸条,黑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加运动会,你们喜欢吗?(软件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看,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可以看作是由许多线组成的。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画直线,展示各种情况。

师: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把你想像的用黑笔画在彩纸上。(学生自主画直线,教师巡视)

师:把你画的给组内同学看一看,然后说一说,你们组画出了哪几种情况?(选一组同学画的直线展示到黑板上)把不同情况的再上黑板上贴。

(2)、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中讨论,交流)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A、不相交

B、相交

②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同意吗?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自主交流)

在交流中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板书)

③揭示平行的概念。

不相交的一类,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两线之间的距离,发现了什么?(两线之间量出的长度是相同)让一生到黑板示范量。

④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它们会怎么样呢?(不会相交)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汇报)

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学生回答)

(软件出示:一组平行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加深对平行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等重点词语。

(3)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相交成直角的?(板书:成直角)

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同学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互相垂直等重点词语。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研究就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

三、应用新知:

1.看主题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

2.同学们离开座位,在课室上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放音乐)

3.P65,做一做(2)摆一摆

4.练习十一,第一题。

5.练习十一,第二题。

6.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图片。(进行校园美化教育)

四、畅谈收获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垂直与平行

不相交(互相平行)

贴学生作品同一平面内

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独立解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独立分析及思考的能力。

2通过交流与反馈,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判断的能力。

3在反馈交流、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教学引入

1出示例题1:A,B,C三个家庭公有图书960本,,B家的书比A家的2倍少5本,C家的书比A家多25本。三家各有图书多少本?

2方法与要求:(1)指名同学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题。

(3)教师巡视并指导。

二反馈、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一)交流与思考:出示部分同学的解题过程:

方法一:

例如:假设A=150(本),B=1502-5

=295(本),C=150+25=175(本)

那么总本书是620本。这种方法对吗?

1用列表归纳有几种假设:

A的本数

B的本熟

C的本数

总的本数

判断

150

295

175

620

200

395

225

820

240

475

265

980

问:通过观察与比较你可发现总本数与各家的本数之间的关系吗?

2学生思考交流得出:(1)总本数少了,各家的本数要增多。(2)总本数多了,各家的本数要减少。

使得各条件符合:(1)A+B+C=960

(2)2A-5=B

A+25=C

方法二:

(1)因为A,B,C三个家庭公有图书960本,所以A+B+C=960,

(2)又因为B家的书比A家的2倍少5本,C家的书比A家多25本,所以2A-5=B,A+25=C

(3)利用前两个条件组合代入:

A+2A-5+A+25=960

得出A=235,B=465,C=260

3小结:交流比较以上两种方法的异同,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出示例题2:甲、乙两种管子共25根。接起来刚好铺完下水道(接头处长度忽略不计)。已知甲种管长5米,乙种管长8米,下水道的长度为155米。每种管子各用了多少根?

1学生独立读题、思考并解题。

2全班交流,反馈理清条件与思路。

3交流:A+B=25

5A+8B=155

解题:甲管为15根,乙管为10根。

三巩固练习:

1书本102页练习与应用1:

2书本103页练习与应用2: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题。

1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过程。

2学生观察并思考,判断解题方法的可行?

1学生例举几种假设。

2观察思考各数量间的关系。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并反馈。

学生交流,反馈。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得出策略与思路。

1学生独立思考解题。

2交流反馈。

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反馈。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会利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

2、从算出的答案中探寻规律,得出后面题目的结果。

3、通过改小数的方法,寻找规律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规律的探寻。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探索规律

1、计算器计算组题的前三题。

1.89;2.889;3.8889

得出整数部分看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个9,就是几。

小数部分看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个9,就是(几减一)个8,再写一个9,小数部分的个数与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部分的个数相等。

2、第二组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二、比较结果。

1、改写成小数。

1-0.1-0.02-0.003-...0.000000009

1-0.9-0.08-0.007-...0.000000001

2、观察发现对应数的相差数

0.9比0.1大0.8;0.08比0.02大0.06;等

3、将比较的相差数相加,就是整个算式的相差数。

第一个算式的结果为0.87654321

第二个算式的结果为0.012345679

找出整数部分、小数部分的规律。

发现后面的小数都比前面的小数(小数点后)多一位,且末尾数字大一。

发现后面的小数都比前面的小数(小数点后)多一位,且末尾数字小一。

根据规律得到两个算式的结果。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内容分析:

这节课教学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及判断方法,是在学生理解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将来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好坏。学生应掌握本节中诸多抽象概念,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这个阶段学生思维仍属于直观具体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2.在学习本课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经掌握本章前2节的所有内容。即:理解了因数的意义,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过程

备注

一、问题引入

1.写出8、10、15的因数,你发现什么?

通过观察,发现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通过对因数的复习从而引出探究的主题

2.每个小组写出1-10这10个数的因数人人都写,看哪个组写得快,写完互检查让学生通过经历找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找因数的方法

二、教学活动

1.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若你来分类,你将怎样分。

小组讨论,先想后说,小组边分边说,然后交流、汇报

通过分析、交流,鼓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出示标准分法

为何这样分,每类数有什么特征

征?小组交流讨论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猜想,形成基本思路

3.概括概念

第二类这样的叫素数,第三类这些数叫合数。

什么叫素数,什么叫合数?

先想后讨论

让学生层次清楚、逐步深入的探索并发现素数和合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思维拓展

1说明什么?

自然数不但增加,可能归为哪一类,有没有第四类出现?

按因数的个数可把自然数怎样划分?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从直观--抽象,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感受问题猜想验证满足成功动机,提供展示平台。

5.练习。教学书本试一试

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1、2、3、4、5、

6、7、8、9、10、自行完成,

说明判断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素数合数意义的理解

三、游戏体验

把全班从1开始编号,根据学号反应

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其中是素数的到这边,是合数的到那边,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其中是素数的到这边,是合数的到那边。

你发现了什么?

听清内容,认真观察

汇报交流通过游戏,让学生加深偶数、奇数、素数、合数等概念的印象,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小结(学习效果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过程经历给出相应的总结让学生结合教学过程,总结探究中的得失,验证的方法

五、自我介绍

根据自己的编号说出这个数的特征,越多越好。

如;我是偶数,同时也是素数,能根据我来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让学生自主思索,自主探究,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概念

六、游戏下课

动脑筋出教室(根据学号)

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请既是奇数又是素数的同学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同学出教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学生在因数的写出过程中,发现它的区别,从而给他们下定义。引出素数的概念。

学生自主探索。

素数的概念要搞清楚。

而且要让学生从正反两面来判断概念。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例题和做一做,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请大家打开书64页(指名读第2段)。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

(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

1.P.66页例题: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3.5厘米

4.8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2.完成P.72页做一做第1、2题。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这个长方形的()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单位:厘米)

1620xx

20

6.练习十七第3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练习十六节第2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0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1231246060

(7、4、1)30

29(30)

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主要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个月1日=()小时

1小时=()分1分=()秒

讨论1年=()天

2、把下列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写出来。

19时8时22时30分5时13分24时

3、把下列时刻用24小时计时法写出来

上午10:50早晨3:20下午2:25晚上9:45

4、练习一的第4、5、6、7题

采用的主要形式生报生写师报生写

三、加深练习

练习一的第8题

讨论后反馈

方法⑴先加小时数

⑵再加分数

⑶满60进1小时

实际应用:

计算是否过保质期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

单元检测

目的:系统回顾查漏补缺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数据整理的全过程,掌握画正字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2.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统计观念,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导入激趣

谈话:眨眼间,同学们就快九岁了,体重肯定比上学期又重了一些。想再看看上学期体检时自己的体重吗?

课件出示:20xx年深圳市新莲小学三(4)班学生体重记录表(包括学生的姓名与体重的千克数)。学生的体重分别是:30、25、25、35、35、25、22、46、29、49、28、26、21、27、42、25、26、32、25、32、37、23、26、26、26、26、30、26、26、25、29、32、27、27、24、26、23、30、28、27、32、27、26、25、36、23、44、36。

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找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和其他同学比一比。

导入:如果要知道我们班体重比较重的同学有几位,比较轻的有几位,就要用分段统计的方法整理数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二、合作探究,经历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分段整理数据。然后出示下面的统计表:

深圳市新莲小学三(4)班学生20xx年体重情况统计表

年月

体重(千克)

20~23

24~26

27~29

30~39

40~49

人数

谈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整理这些数据,并说明选择这一方法的理由。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

引导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教师先示范,然后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报数,另一人画正字整理数据,共同完成统计表。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完成的统计表,并提醒学生注意规范地填写表格(如填写制表时间等)。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了我们班同学的体重情况,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说一说你的体重在哪一段。

提问: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符合我们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标准体重吗?

出示8~9岁儿童体重标准数据:24~26千克。

提问:根据8~9岁儿童的标准体重,你认为我们班同学体重的整体情况怎么样?由此,你能想到些什么?

再问:你的体重符合标准体重吗?如果和标准体重相差较大,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谈话:加强锻炼就能使自己的体重慢慢达到标准。(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就是四年级女同学1分仰卧起坐的成绩,你们会用刚才的方法整理数据吗?继续两人合作,完成统计。

评价学生完成的统计表。

谈话:同学们也上四年级了,请估计一下自己1分能做几个仰卧起坐?(学生估计)回去做一做,请爸爸妈妈帮助数一数。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谈话:深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早在1997年就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下面是20xx年4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污染指数吗?(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播放短片《你知道吗?》详见教材第73~74页)

提问:仔细观察表中数据,深圳市空气污染指数是多少?属于哪个级别?哪些城市属于轻度污染?

提问:如果要统计这47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你认为应按什么标准进行分段统计?可以分几段进行统计?学生回答后,出示统计表,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数据整理。

展示学生的统计结果,并进行评价。

提问: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教育)

谈话:老师也很关注深圳的空气质量,前几天特地在市环保局的网页上搜集到一些数据,(出示数据:深圳市20xx年4月份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包括日期、污染指数两个项目。1日到30日的污染指数分别是20、20、77、60、77、98、85、42、72、111、80、60、25、30、66、115、120、90、71、86、73、80、63、37、30、29、40、81、88、85)请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深圳市20xx年4月空气质量日报情况统计表

年月

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空气质量状况

轻度污染

天数

讨论:从上面的信息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略)

评析

贺老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两个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学会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首先,通过统计本班学生的体重,使学生认识到班级同学的体重在20~50千克之间,要想知道体重比较重和比较轻的同学有几位,就要分段统计,产生分段整理数据的需求,经历统计的过程;接着,分段整理统计1分仰卧起坐的个数,再一次让学生经历了分段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应结合数据特点进行分段;之后,从深圳市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切入,分段整理20xx年4月30日全国4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讨论深圳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后,分段整理20xx年4月深圳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并通过分析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空气质量级别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的安排,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需要和学习统计的价值,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设计了讨论如何分段整理数据两人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统计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教具准备:

三角板(若干把)、直线、射线和线段及其特点的纸条(3张)、小扇子(3把)、表格纸(12张)、三色卡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照相吗?老师带来了几张相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好吗?(课件演示三胞胎照片)照片看完了,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

师:他们虽然外表长得很相似,但在个性和言行举止上可能存在着不同。在数学的殿堂里,也有许多事物是相似。其中就有三个兄弟,它们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探究新知

1、讲解直线、射线特点

师:好,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直观图),原来它们的名字叫做:直线、射线和线段。

师:大家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回答)

大家再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张贴线段特点的纸条)

师:那射线有什么特点?直线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P35,到书中去找一找,把你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用红笔画下来。

(学生看书自学后汇报,师张贴射线和直线特点的纸条。)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一个词无限,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谁能说说你对无限的理解?

2、三者之间的关系

(1)(课件演示在所画直线中间取一点)问:这条直线上有射线吗?(生回答)那么,我们就说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课件演示在所画直线中间取两点)问:这条直线上有线段吗?(生回答)那么,我们就说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但是这三兄弟发生了争吵,它们都想当大哥。请三个同学分别来饰演直线、射线和线段并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大家来评一评:看谁有资格当大哥。

(2)学生表演小话剧

直线:我是直线。我可以两端无限延长,你们可以吗?大哥当然应该我来当了。

射线:我是射线。你,你可是一个端点都没有。我不但有一个端点,我还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呢!我是大哥。

线段:我是线段。吵什么吵,你才一个端点,我可是有两个端点的,大哥不是我当,难道是你们?

(3)小组合作填表格

师:刚才大家听了这三兄弟的理由,那到底谁更有资格当大哥呢?现在小组合作把你们台面上的表格完成了,看看谁是大哥。

名称

图形

长度

端点

关系

直线

线段

射线

(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长汇报他们的发现并陈述理由。)

结论:直线当大哥,因为线段和射线可以看成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新知

师:现在,老师来考一考大家,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三兄弟分清楚,你们有信心吗?

1、(课件演示,以抢答题的形式进行)下面哪些是直线、线段或射线?

2、书P36做一做2

四、继续探究

1、小竞赛引入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项小竞赛--在1分钟之内,从一点出发画射线,看谁画得多,开始!(书P36做一做1)

师:谁来说一说,你画了多少条?(生回答)如果给你无限多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多少条?

(在有色卡纸上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象什么?)

师:那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一些射线的例子呢?

2、角的认识

(1)师:(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画射线)你们知道吗,这其中藏有三兄弟的一个神秘的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

师:(课件演示从图中抽取出一个角)原来这个好朋友的名字叫角,其实这里从一点出发的每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那究竟什么是角、该怎样来表示角呢?请大家打开书第36页看一看,把你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用红笔画下来。

(学生看书自学)

(2)学生汇报。

师: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回答后,课件播放)

师: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还要给角编上号,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字母。(请学生编号)

师:为了书写方便,我们要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板书)大家观察一下,与以前学的哪个符号相似?它们有什么不同?

五、继续巩固新知

师:下面,老师又要来考考大家了,看你们到底认不认识角?

1、(课件播放,以抢答的形式进行。)

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书P39、2(学生在书中描画,再请学生在黑板上描画。)

3、找生活中的角。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藏着角?请同学们带着三角板出来找一找。

(小组合作找完汇报后,师课件演示其他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平时大家要注意观察、注意发现,做个有心人,好吗?

六、游戏应用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四则谜语,你们想猜吗?每组一题,请一组来选题。(课件演示出谜题)

无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有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有始有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打一图形的名称。

(每个组答对就在攀登图上攀一格,游戏后统计出谁是优胜组)

小结:我们来看一下,哪个组攀登的最快?鼓掌表扬一下,在今后的学习里,我们也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这样,你就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好吗?

七、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学朋友?(出示课题)

2、质疑: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

八、课后作业

师:原来在数学的殿堂里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里,我们再来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好吗?

(课件演示想象题)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展开你的想象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并用一句话来表达图画的意思。

九、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有始有终。线段:两个端点、有限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有始无终。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无限长)

无始无终。直线:没有端点、两端无限延长。(无限长)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角<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在同一个平面内两线之间的关系。

3、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在玩游戏的时候,请你们注意观察你扔出的筷子会是什么情形?开始吧。

2、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游戏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把他找出来,好吗?

3、(课件出示)扔筷子的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哪种情形是在同一平面内?

4、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板:在同一平面内

二、动手实践,感悟新知。

1、学生画直线。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白纸无限扩大。然后,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另一条直线。好,请把眼睛睁开,把你刚想到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

(2)巡视学生画直线情况,张贴不同情形于黑板。

2、小组探索学习。

(1)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了这么多的情形。老师把这些作品编上号码。

(2)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按什么标准把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怎样分?

(3)四人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交流,并上台尝试分类。

(5)板:相交不相交

3、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

(1)请问你们对哪一号作品产生疑问?

(2)(课件出示):你是怎样知道的?

(3)小结:这种看似相交,实际不相交的情形,在判断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延长后再判断。

(4)(课件出示):这种情形相交吗?延长后,相交了吗?(没有)再延长,相

交吗?(没有)无限延长,相交了吗?(没有)

(5)象这种情形,在数学叫做什么?

(6)板:互相平行

(7)让学生试着说出完整的概念。(课件出示)

(8)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找出哪些是重点词语?并想想有什么疑问需要跟大家研究一下。

4、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5、揭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1)我们再来看看相交的情形,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2)板:成直角不成直角

(3)哪些是成直角?哪些是不成直角?在黑板进行分类。

(4)成直角的这种情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

(5)板:互相垂直

(6)用完整的话说出来。(课件出示)

6、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7、小结: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请说一说。

8、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摆一摆。

(1)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平行,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垂直,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找一找。

(1)在生活中,垂直与平行就在我们的身边,来,我们一起到操场去找一找。(课件出示)

(2)孩子们,平时可要加强锻炼身体,只有加强锻炼身体,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3、摘苹果。(课件出示)

4、判断。(课件出示)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如图:直线A叫做垂线。()

(3)如图:直线b叫做平行线。()

5、分小组在课室中找出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四、回顾新知,总结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课件出示)

2、在这节课里,你知道了什么知识?请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五、欣赏新知、拓展延伸。

1、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随处可见,它装点着我们美丽的世界,请大家随着音乐欣赏重直与平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课件出示)

2、请画出平行作品的同学先离开教室,再请画出相交作品的同学离开。

附: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0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整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是这节课知识建构的正迁移,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扩充对数的认识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组织学习时,要以回忆整数的大小比较为学习的起点。同时小数的意义也是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的一个判断来源,要加以重视,特别是联系实际,如几点几元,几点几米等实际数据的比较,更应该联系其现实意义展开学习,增加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培养数感。

教学目标

1.根据数的位值原则,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把两个以上的小数按大小进行排序。

2.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提高初步的观察、比较和类比推理能力,渗透比较的思想,并初步认识到小数大和小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关键

整数的大小比较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一、学习准备

1.小数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14.50元,54.30米,12.6千克

师:你能分别说说这些小数表示的意义吗?

学情预设:14.50元表示14元5角;54.3米表示54米30厘米;12.6千克表示12千克600克

2.整数的大小比较

多媒体展示:自行车商店

师:周末的时候,老师带了5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是368元,请问老师带的钱购买吗?(够)说说你的想法。(500368)

师:对了,500368所以购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学情预设: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准备环节设计这两项内容的复习,有助于学生回忆旧知识,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下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同时组织学习时,老师应以平和的语态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让学生在情感上做好投入学习的准备。

二、小数的大小比较

1.情境问题提出

多媒体展示:买钢笔的情境图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师:老师又买了一些用品,这时,还剩下14.80元,我打算再买一只钢笔,发现钢笔

的价格是13.50元,老师带的钱够吗?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4.80○13.50)

师: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跟整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一样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准备环节的延续情境,让学生在不知觉中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身边的买卖关系中提出问题,显得自然,且具有现实意义。

2.解决问题

师:根据你的经验,能说说对于小数应该怎样比较大小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把整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搬到小数上,但整数毕竟跟小数有所不同,因此比较的方法也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这里旨在引导学生对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猜测。

师:用你们刚才的猜测,试着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14.8013.50)

师:你还能联系实际去比较吗?(14元8角大于13元5角)

师:谁还能举出一些小数来。

(学生举数,教师板书之)

师:请你们任选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不但要比较出谁大谁小,还要跟同桌说说你比较的方法。

设计意图:先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再通过证明去验证猜测,最后让学生自己举小数进行比较大小,整个环节不仅可以落实学生对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建构,还让学生体验了从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对其学习方法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自己举出小数进行比较,更具开放性,学生情感的体验也是较好的。

3.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多媒体展示:上届艺术节独唱比赛得分情况

师:艺术节快到了,在去年的艺术节上,我们学校的同学表现非常棒,我们来看看他们在总决赛中的得分情况。

姓名

小明

小红

小莉

小军

成绩

8.72分

9.20分

9.85分

9.25分

师:你能帮老师给他们排出名次吗?谁得了第一名?

(学生在练习纸上比较大小,并排序)

学情预设:学生的排序可能会有多种方案,比如依次写一个名次,再相应的写出选手的名字;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写出选手的名字;给选手标上序号,在把序号进行排序......这里要充分鼓励学生原创的符号表示方法,赞赏学生的独创性符号。

师:说说你的比较方法。

(学生叙述,老师适时在黑板上板书: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帮老师排出了他们的名次,有些同学的方法非常巧妙。如果要求从大到小排列,你会排吗?你会用什么符号呢?

学情预设:9.858.259.208.72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已经会采用或进行表示,这里让学生体会运用符号的简便性,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师:你们已经给小明、小红、小莉和小军排出了名次。(小莉第一,小军第二,小红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第三,小明第四)

师:想一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学生叙述,老师适时补充,并注意引导语言表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归纳小结: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先比较十分位,再比较百分位,依次比下去,哪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和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充分感知并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性认识内化为数学知识,建构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应用拓展

多媒体展示:逐题出示应用练习

1.基础性应用

(1)比价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比较的方法)

3元○2.60元6.35米○6.53米4.732○4.790.456○0.45

(2)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正确,错的改正过来。

43.990.2680.374.0994.14.24.19999

2.提高性应用

(1)每组同学各写一个小数,然后把这些小数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看谁排的最快。

(2)对于刚才的排序,请你思考一下,有更好更快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先把几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竖排,再根据大小编上序号,最后用或排序。

四、总结作业

1.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你梦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小数的大小比较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想学些小数的什么知识?

2.作业

课题作业本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P43例3

教学设想: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及连除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作为规律教学,它是学生对除法意义理解和连除计算及应用的进一步提升和归纳,是除法学习过程中数学思考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意在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想:

1、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凸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问题的特征。

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同。连除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多的存在着。呈现连除的数学问题情境,一是唤起学生对连除问题的回忆,二是为解释提供一定的背景,便于学生以原有的经验来解释新问题。

2、以意义理解为突破口,打破规律教学的固有模式。

在引导学生对连除规律的理解过程中,意欲打破以往规律教学通过验证得出,采用不完全归纳法研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除法意义入手,理解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乘积的道理,从而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扩大规律应用的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把本节课中的重点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乘积的规律的应用,安排在连除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背景中,渗透在一般的除法计算中,意在突出简便运算是数学意识的重要内涵,是学生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引导充分感知,自主总结归纳规律。

3、引导灵活运用规律,增强数感,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流程:

解决具体问题,得到研究素材--引导观察材料,初步理解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归纳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创设情境,呈现材料

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每天喝什么饮料,呈现伊利牛奶的图片(如右),并提供问题材料:

佳美杂货店用120元钱进了4箱伊利牛奶,每箱6盒。平均每盒牛奶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

1、解决问题,积累素材。

学生活动:解决以上问题后,反馈活动成果(把学生的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

方法一:12046方法二:120(46)

......

反馈后,请学生说说各种方法分别是先解决了什么问题,才解决了每包牛奶的价钱?

引出第二个问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学生活动:列出算式后,反馈活动结果(把学生的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

方法一:1250255方法二:1250(255)

......

引导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计算一下结果是否相等。

2、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教师引导小结:在解决上面两个问题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组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12046==120(46)

1250255==1250(255)

质疑:在这些算式中,一个数先除以一个数,再除以一个数,怎么会与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数的积结果相等的呢?

引导学生借助情境看图理解。

3、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请学生举一些算式例子,进一步感知规律。接着请学生用一句话或者一些符号来表示规律。

三、运用规律,深化理解

第一层次练习:根据规律填空,使等式成立。

1、20001258=2000(○)

2、500○=500(254)

3、840(○)=840○

第二层次练习: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901334000258160516

第三层次练习:算一算,比一比。

(1)明明用3个星期写了420个毛笔字。

(2)玲玲用35天写了560个字。

问:谁平均每天写多得毛笔字多?

四、课堂总结(略)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4928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