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要遵循计划,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编写一篇优秀的教案,你需要做到这几点为满足你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特地编辑了“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1

本节课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之后,进入自学环节,让学生自学例题,自学后将例题在练习本上再做一次并与书上例题比较,之后做做一做的练习题。自学环节结束之后,同桌互相交流,并指名板书,之后进行全班汇报环节,由学生讲解,理清计算顺序、方法后,通过改错题明确易出错的地方,巩固计算方法,这节课改算环节还没有结束就下课了,本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反思一节课的教学,问题主要出在教学设计上,在备课时考虑到由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学生学习的问题应该不大,但在自学中发现,学生自学时并没有认真看例题,拿起题来就算,出现的问题就很多。

我想如果在设计自学指导时,把问题写得更细:1、自学例题145乘12,思考先算()乘(),积的末尾和()位对齐;再算()乘(),积的末尾和()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2、在练习本上列竖式做例题,再和书上的例题订正。3、笔算136乘28(做一做的第一题)。如果这样做,学生就能在认真学完例题后再做,就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再做一道与例题相类似的测试题,加以巩固,让学生进行讲解后归纳计算方法。最后做改错题和做一做的练习题,这样的设计应该会更合理一些。改错题针对积的书写位置、计算时是否进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错,我觉得这个设计很有必要,同时提醒学生在抄写数时一定要准确,并在做完后认真检查。

教学设计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才会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更顺畅更有实效。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2

核心提示: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2、使学生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2、使学生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教法

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了笔算乘法的基础,因此我在课一开始就先出两道笔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笔算的,唤起学生对旧知识联系,为学习新课作准备。接着创设情境出示例题,“李叔叔从哈尔滨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约有多少千米?”学生列出算式145X12=,先让学生估算:李叔叔家大约离北京有多远?学会估计生活中较大的数,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所以让那些掌握较好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能起到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慢慢的学会。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有了课前的“温故”和老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试说出算理,我适时板书。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这节课不足的三个方面:

1、追求课堂的高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知识生成环节。在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知识迁移过程中我参与的程度太大,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我的教学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教学环节预设太多我放不开手,比如:如果将:“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这一提问换一种方式提问“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准确答案吗?”,那么最后的学生给我们所展示的结果将是百花齐放,学生的学习和我的教学都将提升一个层次。我放不开手,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我教学智慧的贫乏。

3、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模板 篇3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Jk251.coM编辑推荐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6篇


教师范文大全专题“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推荐内容。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最重要的往往是撰写教案。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教案的层次应当怎样的呢?经过收集,我们为您献上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1

在本次教学中,主要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我始终认为计算中的任何法则都必须让学生通过实践的证明,来得出结论,才能使他们刻骨铭心,使他们终身难忘。

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帮助学生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将它灵活运用在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以前的老教材中总会出现一些计算法则之类的话语。而现在新教材却没有出现。那么是不是现在新教材学生就不需要在其计算过程中注意计算法则了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一些老教师,他们告诉我计算法则不出现在课本上是防止学生死用法则,套用法则,而没有去真正理解算理。

有了以上的指引,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算理。在教学42÷2=?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分小棒的实践活动。同时为了防止学生上课玩小棒,分散注意力,我安排注意力集中的同学相互监督。学生在以前的加法、减法、乘法中,习惯了从个位算起。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打破了学生原来的`计算顺序和习惯,学生会很不习惯,也很难理解。在这堂课上,我抱着从实践出发的原则,让学生复习口算的方法,再按口算的方法来分小棒,循序渐进地发现算理,理解从高位除起的算理,为今后学生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凭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一定会让数学课更生动有趣、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的。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我发现如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语言亲和力不够,表扬的语言不够丰富。

2.自我展示环节,对学生表现力的激发还不够。

3.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4+3课程模式中讨论环节的讨论方法,各个环节时间分配略显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但个别同学对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我也要力争做到更精准。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2

新教材中,教材例题的编写非常精简,有些知识点的跨越很大,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教材只呈现一个例题(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只在做一做中出现。而这部分知识难点较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正确判断并计算“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这两种类型的题目。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例题教学前,我加入了商是三位数的题目,除了可以加深对笔算除法算理的理解外,还可以与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形成有力的对比。

虽然,通过复习铺垫、自主探究、交流反馈、对比发现,学生对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算理已经清晰明了,但仅此,学生要想正确计算,还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熟练把握,而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学起来仍很吃力。尤其是商是三位数的情况,学生往往会同时移动两位来计算,造成了计算上的错误。但全班整体掌握较好。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在教学时,一定要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所有知识点,把握编者意图,并根据班级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造就一节高效的课堂。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3

上完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一位数除三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第二个4、6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6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缺点:一、学生对于竖式的计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认为学生以前接触过除法竖式,掌握起来应该不难,但是学生实际做起来并不理想。做起来丢三拉四,不是很好。

三、新旧知识点的对比不明显

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

总之,由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了解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并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比较明晰较合理的操作方法上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技能。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用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的延伸,是以一位数除两位数为基础的,主要是解决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

先复习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笔算除法,为学习新知识起到孕伏作用。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在总结法则时,先让学生讨论汇报小结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构建能力。练习的设计突出有针对性的对容错的问题进行训练。

教学调整:

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但教材编写进度太快,直接让学生学习被除数百位不够除,怎样处理的笔算情况,学生有困难。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划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够除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不够除的笔算方法。

从学生的起点出发重组教材

教材中的安排是直接出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白位不够除)的笔算,教学讲究循序渐进,还不会爬,如何会跑?所以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此课之前先出示684除以2让学生尝试笔算,以这一题为切入口让学生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尝试百位有余数的笔算,最后让学生尝试百位十位个位都有余数的笔算,这样的处理将难点进行逐一分解,分小步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掌握得比较

扎实。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并非“教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地,分析教材,改造教材使其成为真正有用的课程资源。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5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

在教学例1时,通过课件4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让学生想着分一分并用口算说一说怎么算,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先分整捆的每人2捆,再每人1根,让学生用口算说出分的过程;40÷2=202÷2=120+1=21。接着让学生尝试用摆竖式解决42÷2,因为例1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可先让学生尝试,再讨论解决。在课上,我把学生尝试的竖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有没有问题,在分析讨论中解决例1。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同样设计了42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课件主要解决平均分完3捆还剩1捆,怎么分?通过把1捆打开成10根和2根合起来再分,每人分到4根;然后让学生摆竖式。将小棒演示的每一步与的竖式的每一步结合起来,既能够帮助思维弱的学生理解算理,对已经理解算理的学生也是一种认知的强化。

在练习中主要针对两种类型的除法展开,通过练习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巩固竖式写法。练习中对第一种类型能较快解决,而第二种对学困生则需要花时间。需多加练习,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6

上完这节课,让学生判断出发算式商是几位数,在例题中,学生根据观察被除数312的第一位数比除数4小,应该用被除数的前两位数除以4,很容易判断出312÷4的商是几位数,通过提问“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就要用它的前两位去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进一步巩固算理。本节课中,通过例题于复习题进行比较,这样在比较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商是三位数还是两位数的除法,关键是商的定位,此外,课堂中要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学生在巩固练习,家庭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左右为情况完成比较好,竖式格式较为规范,个别学生在写横式时漏写余数,或者是漏写横式答案。让学生进行估算得数是几位数,或者是让学生估算得数是几十多,几百多,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正确率,练习中还出现了一些乘法的习题,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让学生在计算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计算时把数字看清楚,竖式的数位对齐,养成计算完要验算的好习惯,培养计算时要细心,耐心,用心的好习惯。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6篇


教师范文大全专题“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推荐内容。

严而不苛,宽而不纵,用爱心、耐心、细心陪伴学生。每个优秀的教师都应当在课前准备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要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一篇教案需要多长时间能写完?以下为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1)

笔算除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并且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一课时的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或者三位数的笔算。力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了解除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初步掌握笔算除法的方法。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在多种数学活动中学习除法笔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

先以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为例,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探索42÷2怎样算。在学生独立探索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小棒,知道结果;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探索的成果,也显示出学生对笔算方法的不了解。因此,我提出:“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明确学习内容。通过课件再现分小棒的过程,并以师生对话教师板书的方式,共同经历笔算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笔算除法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接着,请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笔算除法。在这里,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52÷2,并告诉学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竖式”。我们看到,有的学生动手分小棒,有的学生直接写竖式,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探索。1分钟过去了,我请写完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分钟过去了,请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展示后,课件动态显示分小棒和笔算52÷2的过程,并在黑板上再现除法竖式,理顺思路,提升了学生对除法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然后,老师特意请学生回忆比较42÷2与52÷2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即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笔算方法。

2.精心安排实践应用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探索除法笔算方法后,组织帮小动物检查对错的活动。全班学生仔细地检查小猴、小鸭、小花猫和小山羊所写的竖式,争先表达自己的检查结果。在学生检查纠错的基础上,我提出:“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很认真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我们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不要忘记写余数”“数位要对齐,特别是商和被除数的数位要对齐”“要看清楚被除数,在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没有余数。如果没看清,忘记了把题算错”“横式不要忘了写上得数”……。这些来自学生的提醒,真实、亲切。帮小动物检查对错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加深对除法笔算过程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活力,学生学的主动而有兴趣。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2)

在人教版教材中,本课是学生第二次学习除法知识。学生已经学过表内除法,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依据教材意图,本课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从“表内除法”到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突破,以便学生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更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在动手实际动手操作中体会,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结合操作思考:

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

2、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3、竖式中的4、12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4、12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发挥板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在教学时,出示教材情境图,先找信息、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只要能够算出结果都给予肯定。

在多种算法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你认为算的快的方法,注重方法的优化。如:由2×3=6,得20×3=60。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抢答、等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竖式计算:“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通过说算理板书书上的分布计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简化计算的中间环节,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一般写法。重点让学生说说,竖式一般写法。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但学生们掌握的非常好,整节课效果良好。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4)

上学期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结合着可操作的实物情境(羽毛球),算理讲得很充分很透彻,学生也的确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唯一可惜的是并未脱离情境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本学期第一课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教学却让我犯了难:竖式计算的算理教还是不教?怎么教?从教材和教学用书看,似乎以迁移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为主,并不需要算理的支撑(仅解决商的最高位问题),但如此一来,又如何跟学生解释“除完百位只把十位移下来除而不要连个位一起移”之类的问题?学生在尝试计算和巩固练习中可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看来还是要讲一讲道理的,可道理又该如何讲?再借助实物情境是不可能了,没有这样的情景可用。那就只能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讲了,可这样高度抽象的算理在具体教学时是一带而过,还是花大力气细讲?又有多少学生能接受,又有多少学生能记住?这里是个大大的问号。

思之再三,课上还是没敢“讲道理”。通过估算,学生确定了商的最高位。然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利用旧有经验试着写完竖式,巡视中我果然发现了不少学生出现了十位个位一起移下来除的情况。交流时先让正确的学生详细介绍了计算过程,随后我举出了发现的这一问题,问:一起移下来后方便继续除下去吗?在正、反例的对比下,学生知道了:要一位一位往下除。但他们的所谓知道也仅是知道表面上的原因而已,个中的真正原因是不清楚的。接着就与复习中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进行求同比较,粗略的概括了这么几条:从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除;有余数要和后一位合起来再除;除到个位才能结束。

总体来看,浮于表面的迁移、简单的模仿、机械的演练————这就是孩子们今天所经历的。虽然由于知识本身的难度不大,加之旧知较扎实,他们还是较快且较熟练的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但,他们的收获也仅限于技能层面了。缺乏了理解,学生们还能将今天的笔算方法内化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去吗?新旧知识之间缺失了内在的有机联系,学生们还能建构起关于笔算除法的雏形系统吗?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5)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用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的延伸,是以一位数除两位数为基础的,主要是解决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

先复习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笔算除法,为学习新知识起到孕伏作用。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在总结法则时,先让学生讨论汇报小结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构建能力。练习的设计突出有针对性的对容错的问题进行训练。

教学调整:

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但教材编写进度太快,直接让学生学习被除数百位不够除,怎样处理的笔算情况,学生有困难。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划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够除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不够除的笔算方法。

从学生的起点出发重组教材

教材中的安排是直接出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白位不够除)的笔算,教学讲究循序渐进,还不会爬,如何会跑?所以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此课之前先出示684除以2让学生尝试笔算,以这一题为切入口让学生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尝试百位有余数的笔算,最后让学生尝试百位十位个位都有余数的笔算,这样的处理将难点进行逐一分解,分小步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掌握得比较

扎实。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并非“教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地,分析教材,改造教材使其成为真正有用的课程资源。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篇6)

自我感觉总体不错,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落实到位了。

1、在这节课中我通过两次的竖式比较,第一次,商是一位数的表内除法笔算和今天新授课中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比较,在比较中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今天的笔算要除两次,学生戏称竖式是“两层楼”了。第二次,被乘数的十位能被除尽的笔算和被乘数的十位不能被除尽有余数的笔算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突破了难点,从而使学生对笔算除法的方法掌握较好。

2、分小棒的操作,使学生主动地去理解算理,从而了理解竖式的意义。两个例题,用了两次的小棒,第一次,使学生明白了笔算除法从高位除起。第二次,学生很有趣的问多了一捆,这多的一捆可不可以拆开来?使学生明白当十位有余数时,和个位合起来再除。这样就很自然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在课中的巡视和反馈看,学生对第一个例题掌握很好,同样的练习很少有学生错误的,但对于第二个例题,错误的同学相对比较多,分析其原因,由于例一的负迁移,很多学生以为第一次除好后,十位是归“0”的,因而在格式发生错误。从而说明在课堂中,对于例二,我还是没讲到位,老师点到了,但学生还没完全的掌握。老师的点拨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差距,这点该引起我以后课堂教学的重视。

关于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600字


教师不仅教导学生好好读书,更是教导学生好好做人。从教案的编写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篇1】

近两周的时间教学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感觉教学效果不太好,反思教学过程,感悟颇多。教材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设计有点生硬。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总找不到感觉似的。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得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得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注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尽管教学时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当教学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后,在进行练习时,感觉学生掌握的不太好。通过学生的作业,出现了很多与之相关联的问题。

(1)个别学生商与除数相乘时出错,这反映了学生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没过关。

(2)有些学生乘对了,在被除数减除数乘商的积时又出错了,看来减法计算掌握的也不太好。

(3)还有个别学生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时,没有用商乘原来的除数,而是乘了整十数。

(4)还有学生抄错题,横式上漏写商或余数。

(5)还有的学生竖式写到一半不写了。

(6)极个别学生除法不会试商计算。

分析学生出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首先强化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特别是像整十数的乘法除法练习。每天花上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为笔算打好基础。其次,适当增加计算的训练量。每天课前或课后2—3道笔算题,要求学生力争做对。在前面教学中曾经采用此法,感觉收效很好。

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讲的是“四舍”法计算。这是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掌握笔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难点是确定商的位置及试商的方法。

一、唤起回忆,构建框架

为了用知识的迁移方法学习,这节课我复习导入,题目是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和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笔算时,引导学生讲解方法、算理,准确板书,为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搭好了框架;口算使学生意识到有几个几十的思考方法,如210÷30,商只能是一位数,这样就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二、理解算理,心中有数

在渗透算理这一环节中,我紧紧抓住“商是一位数就表示几个一”这一关键句,使学生理解,“表示几个一”的数一定是个位上的数,所以商要与被除数各位上的数对齐。

三、试商调商,按步计算

四舍第一次出现试商,又需要调商,是本节课的难点。计算430÷62,学生试着计算、交流,接着汇报。这时师生共同完成书写。第一步,利用刚学过的除数是整十数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把62看作60,即“四舍”方法。第二步,试商,430里有几个60,就试商几,很快找到商7。并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就看前三位。第三步,计算积,交流7乘60还是62?由于真正的除数是62,所以是7×62的积,发现积比430还大,说明商7大了。第四步,调商,7大了,要调小,商6,可以。总结几步,帮助学生有序计算,头脑有清晰地步骤方法,不至于手忙脚乱。

四、练习有序,循序渐进

练习时,我先口算如30×( )〈282 帮助试商熟练。接着根据试商,调商练习。最后独立计算。学生对所学知识层层深入,把不会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同时对后进生也是一次讲解回顾。

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要相信学生,交给学生处理问题,需要时老师再引导点拨即可。这样学生常常能积极投入角色,课堂是在学生的思维掌控中,难点容易暴露,问题自然解决在课堂。

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篇3】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以及试商的方法,潜移默化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

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后,学生试商时困难较大,在教给学生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点试商的小窍门。比如当除数的末尾数是1或9时,用四舍五入法一次试商即可成功。而当除数的末尾数是2、3、6、7、8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当除数末尾数是4或5时,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①同头试商法:如451÷47这道题,因为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可以直接商9,比较简便。②折半商五法:如136÷26这道题,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的一半,所以直接商5,比较简便。

总之,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教学中,“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头试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视其情况挑选应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篇4】

通过对本课教学的反思,在此我提出几点:

第一,大胆、灵活地借鉴太谷的教学经验。

在这节课中,从开始的复习导入到新课的传授,我一直在尝试着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在整节课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时起到了点拨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紧紧的跟着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进行学习,让学生尝试、探究、总结出方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在不断地复述,不断地讨论,不断地有新的发现,这样,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除数两位数除法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商的最高位的试商方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完全相同,因此我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复习,并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步骤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新授环节,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概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迁移进行类推和综合概括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比较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在计算时的异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学习新知识,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是在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下进行的,学生已经较熟练的掌握了除法的计算步骤,只是没有达到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程度,因此在教学时计算应该不再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感悟在进行除法计算时看被除数的前几位与除数位数的关系,这点在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在练习时应多注意这些联系,练习设计应与本节课的重点结合起来并力求高效。

[课件参考]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篇五)


岁月不待人,一学期即将走完。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就可以对其做一个总结,而我们则可以利用这次总结来对过去的教学进行一次仔细的回顾,一篇教学总结是怎么样的呢?这篇《[课件参考]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篇五)》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例1、例2、例3、例4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表内乘法、笔算加法,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部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实经历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了解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目标:

1、由旧知导入新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及算法。

2、经历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新知

12师:会算吗?(学生说计算过程)

12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12师:个位有几个2相加?3个2相加就可以用3乘2计算。十位上是几个几?可以计算3乘1。

各个数位都乘以的是几?为什么?(个位:3个2十位:3个1)

23师:怎样算?

23规范计算过程:各个数位都乘以的是几?为什么?(个位是3个3,十位是3个2)

+23

27师:怎样算?(指名说)

27个位:3×7=21写1进2,为什么进2?

+27总结: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123

123怎样算?同位互说

+123

个数再多些还行吗?

16

16怎么算?各个数位都乘几?为什么?

16齐说过程

16

16

+16

数字再多些行吗?

32你有什么方法能把这个竖式变得简便一些吗?

323生写在黑板上

…..为什么乘9?

+32小结:各个数位上都有9个相同的数,就是9个32相加,可以列式32×9。乘法是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9个32

师:你能将加法改写成乘法吗?

29为什么乘3?

29

+29

21乘4表示什么意思?闭上眼睛想,个位是几个1,十位是几个2?同位互说

×4小结:各个数位是由4个相同的数相加,所以用4分别去乘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14闭上眼睛想一想,跟你的同位说说,个位上有几个几?十位上有几个几?

×7

423个位上有几个几?十位呢?百位呢?

×51怎么来的?十位写几?需要进位吗?

总结:今天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上的每一位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计算时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练习:

460

×5

406

×5

反思:

勾连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算理,从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改变以往以乘法计算方法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相同加数加法计算入手,让学生理解从个位算起,每一位上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就可以用几乘几来计算,从而自然过渡到多位数乘一位数,就是将每一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有此将教材中的例1~例4整合在一起,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也便于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由于教学时间的问题,没有将整节课完整的呈现出来,只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但在课堂检测中,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有此,说明此教学思路是可行。

[课件必备]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教学反思之五


春去秋来,新学期正向我们敞开怀抱。作为一名教师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后就是时候写一篇总结了,我们要通过这次总结来回顾自己教学工作有哪些成长与不足,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课件必备]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教学反思之五》。

【背景与导读】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那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书写格式问题。现代教育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即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教育活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包括态度、能力、知识)。本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有效的迁移,获得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然后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力图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1出示)

师:美术课上,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腊笔画画。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这看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学问题?

生: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枝腊笔?

师:那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2×3

师:那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12×3表示有3盒枝数一样的腊笔,每盒有12枝。

生2:表示有3个12。

师: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算式算出来呢?

生:能。

师:那么就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

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算的呢?谁先来说:

生1:我是这样的算的,我先把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6,再算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结合学生的汇报同时作相应的板书)

师:你们谁看懂了这位同学的算法吗?谁来说说?

生2:他是先用第二个因数先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然后再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再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师:哦,好的,那不是这么算的有吗?

生3:有。我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3个12相加等于36。

生4:我是这样算的:先用10乘3等于30,然后算2乘3等于6,最后算30加6等于36。(总结汇报同时作相应的板书)

生5:我是通过摆小棒摆出来的。一行摆一捆零2根,连摆三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36。

师:同学们得出了这么多的算法,用那种算法比较简便呢?

生6:生4和生2 的算法比较简便。如果因数个数较多摆小棒、连加就比较麻烦。

师:同意吗?(生:同意。)那我们能不能 把这三个算式象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

师:原来用竖式算的时候,以前就会算了,只不过在写法上有些不一样。我们已认识了乘法竖式,想不想用它来算两道啊?

师:那我们就用竖式的方法来算两道题吧!( 12 × 4= 213 × 3= 两学生板演)

师:算好后向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汇报)

师:看来用竖式计算乘法既可以从个位算起,还可以从高位算起的

反思:本环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片断二:深入研究,形成算法。

师:用竖式计算乘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情境2出示,王老师买书,每套18本,一共买3套,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书?)

师:谁来列算式?

生1:3×18。

生2:18×3。(板书)

师:好的,那么现在就请大家用刚刚学会的竖式来算出这个算式,你喜欢从哪位算起就从哪位算起吧。 (学生独立计算,一学生板演,此学生刚才认为从高位算起)

师:这位同学在黑板上也算好了,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算?把你刚刚是怎么算的和遇到的问题都说出来,好吗?

生:我先算“1”乘3等于3,我先不写上去,记在脑子里,再算“8”乘3等于24,前面算出来的3再加2等于5 。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老师也听明白了。他先算十位上的“1”乘3得3个十,可是这个“3”他先不写,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先不写吗?

生:因为3乘8等于24,要写4进2。

师:哦,看到了个位要相乘,8乘3等于24,个位满二十,要向十位进2。所以他先不写,等会要和进上来的2相加,脑子里要多记一次。如果从个位算起,会不会这样的?

生:不会。先算个位上的“8”乘3等于24,写4进2。

师:写4进2是什么意思?

生:在个位上满二十了就向十位进2。

师:进2是怎么表示出来的?

生:写个小“2”。

师: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跟加法一样,进位了就写一个小小的“2”。

师:我们继续算。

生:再算十位上的"1"乘3得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2"等于5个十。

师:这样算要不要像刚才一样,先把数记在脑子里,再和后面进上来的数相加了,你们说从个位算起方便还是从高位算起方便呢?

生:个位。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了用竖式计算乘法从个位算起比较方便,但还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知道吗?

生:进位了。

师:那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呀?

生:进位的时候用一个小小的数字记在个位和十位的中间。

师:好,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我们也想出了办法。那么一个数乘一位数用竖式计算是怎么算的呢?我们能总结吗?

生1:我是这样算的,先算第一个因数个位乘第二个因数,如果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生2:我还是觉得从高位算起比较好。

师:哦,是这样的,那等会再用这个方法算算,如果觉得不行再改回来,好吗?

反思: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环节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有效的迁移,获得了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多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


要想充分的改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完成自主学习过程,教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案可以使教师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关于写教案你有没有自己的经验呢?我们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多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多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篇1】

估算的方法灵活多变,不同的题可以有着不同的方法,同一道题也可以有不同的估算方法,现结合具体的题目一一叙述。估算的基本方法是把一个数看作整百数、整十数再计算出近似数,这对于学生学习是没有障碍的,是一种单一的计算方法,只要有整百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基础就可以了。其实估算的落实并不是如基本题那样的简单,因数据的不同、题目要求的不同、情境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题型不同

填>、

判断题中的估算只要能通过估算得到是否错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计算出准确结果。

选择题中的估算可以选择不同的数位计算,如只选择个位计算或只选择高位计算,还可以通过估算采用排除法解答。

在改错题中,估算更灵活了,大处可估算是几位数或最高位是否合理;小处可从计算中结果是否合理。

2、情境不同

某学校有9个教室,每个教室有26张桌子。这些教室里桌子的总数大约是()张。

可以把26张看作30张,总数大约是270张;可以更精确一些,比270张少约是260张。

电梯载重1000千克(限乘13人),王叔叔带着8箱货物,每箱105千克,能带着所有货物乘电梯吗?多估比较合适。8箱是840千克,即使王叔叔是100千克,连货物也不到1000千克。

多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篇2】

【背景与导读】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那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书写格式问题。现代教育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即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教育活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包括态度、能力、知识)。本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有效的迁移,获得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然后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力图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1出示)

师:美术课上,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腊笔画画。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这看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学问题?

生: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枝腊笔?

师:那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2×3

师:那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12×3表示有3盒枝数一样的腊笔,每盒有12枝。

生2:表示有3个12。

师: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算式算出来呢?

生:能。

师:那么就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

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算的呢?谁先来说:

生1:我是这样的算的,我先把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6,再算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结合学生的汇报同时作相应的板书)

师:你们谁看懂了这位同学的算法吗?谁来说说?

生2:他是先用第二个因数先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然后再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再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师:哦,好的,那不是这么算的有吗?

生3:有。我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3个12相加等于36。

生4:我是这样算的:先用10乘3等于30,然后算2乘3等于6,最后算30加6等于36。(总结汇报同时作相应的板书)

生5:我是通过摆小棒摆出来的。一行摆一捆零2根,连摆三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36。

师:同学们得出了这么多的算法,用那种算法比较简便呢?

生6:生4和生2 的算法比较简便。如果因数个数较多摆小棒、连加就比较麻烦。

师:同意吗?(生:同意。)那我们能不能 把这三个算式象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

师:原来用竖式算的时候,以前就会算了,只不过在写法上有些不一样。我们已认识了乘法竖式,想不想用它来算两道啊?

师:那我们就用竖式的方法来算两道题吧!( 12 × 4= 213 × 3= 两学生板演)

师:算好后向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汇报)

师:看来用竖式计算乘法既可以从个位算起,还可以从高位算起的

反思:本环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片断二:深入研究,形成算法。

师:用竖式计算乘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情境2出示,王老师买书,每套18本,一共买3套,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书?)

师:谁来列算式?

生1:3×18。

生2:18×3。(板书)

师:好的,那么现在就请大家用刚刚学会的竖式来算出这个算式,你喜欢从哪位算起就从哪位算起吧。 (学生独立计算,一学生板演,此学生刚才认为从高位算起)

师:这位同学在黑板上也算好了,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算?把你刚刚是怎么算的和遇到的问题都说出来,好吗?

生:我先算“1”乘3等于3,我先不写上去,记在脑子里,再算“8”乘3等于24,前面算出来的3再加2等于5 。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老师也听明白了。他先算十位上的“1”乘3得3个十,可是这个“3”他先不写,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先不写吗?

生:因为3乘8等于24,要写4进2。

师:哦,看到了个位要相乘,8乘3等于24,个位满二十,要向十位进2。所以他先不写,等会要和进上来的2相加,脑子里要多记一次。如果从个位算起,会不会这样的?

生:不会。先算个位上的“8”乘3等于24,写4进2。

师:写4进2是什么意思?

生:在个位上满二十了就向十位进2。

师:进2是怎么表示出来的?

生:写个小“2”。

师: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跟加法一样,进位了就写一个小小的“2”。

师:我们继续算。

生:再算十位上的"1"乘3得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2"等于5个十。

师:这样算要不要像刚才一样,先把数记在脑子里,再和后面进上来的数相加了,你们说从个位算起方便还是从高位算起方便呢?

生:个位。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了用竖式计算乘法从个位算起比较方便,但还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知道吗?

生:进位了。

师:那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呀?

生:进位的时候用一个小小的数字记在个位和十位的中间。

师:好,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我们也想出了办法。那么一个数乘一位数用竖式计算是怎么算的呢?我们能总结吗?

生1:我是这样算的,先算第一个因数个位乘第二个因数,如果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生2:我还是觉得从高位算起比较好。

师:哦,是这样的,那等会再用这个方法算算,如果觉得不行再改回来,好吗?

反思: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环节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有效的迁移,获得了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多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篇3】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书写格式问题。现代教育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即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教育活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包括态度、能力、知识)。

本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有效的迁移,获得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然后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计算12×3时,教师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有些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些学生用的是笔算的方法。让学生一一来介绍各种方法,最后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同时在理解算理时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得出方法其实是一样的,让学生更深理解算理,同时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万变不离其中。

多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篇4】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前些天,我们辛集中心小学全体师生为敬老院老人进行了爱心捐款,准备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购买一些礼物。敬老院里有9位老人,分别住在5个房间里。几位老师到“爱心小屋”去选礼物,不知道买什么好。你愿意帮助他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爱心小屋”展示图。)

“你准备为住在5个房间里的9位老人们买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你买的东西提一个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出现提问:买三台DVD需要用多少钱?买9束鲜花大约需要多少钱?……

根据同学们提问题的情况,适当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出色地帮助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实际上我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乘法计算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创造一个良好、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复习“计算”并不枯燥乏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复习中去。)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1)自主整理。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整理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学生自主整理,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整理成果

师: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

(3)展示整理成果: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已的整理成果?

学生可能回答出以下问题:

a: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

b:我们还学习了估算。

c:笔算乘法包括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

d:笔算乘法还包括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师引导: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为了看清楚这一单元学过的内容,我们可以用某种形式把这些知识串起来,比如说画一棵知识树,我们一起来完成这棵知识树好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补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归纳,也有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

师生共同完成知识树(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呈现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图)。

2、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1)、师:通过整理、交流,你对多位数乘一位有哪些全面的认识?

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就是先不看0,把两个一位数相乘,然后因数有几个0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估算就是把一个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百整十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2)师:本单元还有哪些知识感到有困难?

学生可能回答出以下问题:

笔算乘法中间或末尾有0的题容易出错。

估算容易出错。

选择合适的算法有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教师可了解学生学习上难点和弱点,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练习做好基础。)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同学们在交流中表现得非常棒,老师这里还有一棵树,树上结满了果实,要想把果实摘下来,就必须算对果实上的题目。你们有信心吗?…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出示:

a、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b、估算

19×6≈72×8≈124×5≈129×6≈

c、笔算

练习二十一第2题,集体订正,重点帮扶学困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全面、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老师遇到一个小麻烦,愿意帮老师解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复习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复习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12.html

多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篇5】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2×3、18×3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堂课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多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篇6】

“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口算(估算)和笔算乘法。其中笔算乘法可以分为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连续进位乘法、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这一单元主要内容是计算,由于计算课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首先,口算方面,学生大多数掌握较好,都能够通过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教学中基本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估算这一单元,由于跟着师傅进行估算的教研,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对于一些题目,学生能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鼓励算法多样化,对于学生的各种估算方法都给予的支持。但是,却发现学生大多数都是直接把一个数估成整百整十整千的数,而且还有些同学看到“大约”两个字就直接用估算的方法进行做题。例如“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对于这道题,其实是直接用1500×6=9000计算的,但是有些学生在计算时却是1500×6≈20xx×6=12000。对于学生看到“大约”两个字就想到用估算的方法,老师该怎么进行引导呢?经过多次思考,我觉得还是还是要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会选择正确的算法。估算教学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学生存在“先算后估”的现象,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理解清楚估算的意义。其次,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对于像“每张票19元,200元钱买9张票,钱够么”这样的题,很多学生的计算方法是“19×9=171,200>171,够”学生这样的答案也是对的,但是其实估算更容易解决问题。而学生选择了精确计算,却没有想到用估算的方法,是不是间接反应了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并没有给学生一个“估算很重要”的观念的。很多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常常会忽视估算的价值,为了教学的方面,为了给课堂节省点时间,都没有给学生一个估算的时间,在进行计算时,未能引导学生先对题目结果进行先估后算,这一点,我们应该继续加强。最后,对于估算教学,我还有一个思考就是:估算算式时有没有一个规范的格式,是否要求学生统一估算的格式呢?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重点学习内容,也是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继续学习多位数成多位数的基础。而且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有很多内容与学生以前学习的笔算乘法有很大的差异,首先,这一单元学习连续进位乘法,对于连续进位,很多学生容易出问题。有的学生进位一次,而忘了连续进位;有些进位的时候加错数等等,这都是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学生笔算乘法的竖式计算基本问题不大,主要问题就在于做应用题时,未能很好的理解题意。而因数末尾有0这一知识点,由于以前的乘法的学习经验的干扰,很多学生在计算中,还是采取以前的数位对齐的方法进行计算,而没有利用现学的内容:利用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相乘,数位与0前面的数对齐,从0前面的数乘起,最后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填上几个0。这是一种简便的方法,但是由于我在教学中引导不足,不能很到的让学生体验到这一种算法的优越性。后来反思,我觉得应该设置多几道因数末尾有三个0或四个0的乘法,让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体验到新方法的简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加强。最后,总结笔算乘法的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没能很好讲通算理,有些题,学生通过预习,对于例题能够很快解决。而我在课堂上没有多加思考,以为学生真的懂了,于是,没有很透彻的讲清楚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算,每一数位上的得数的含义。以至于在课后的练习中,有些学生做题正确率不高,因此,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算理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最后一点小感想就是,在进行乘法教学时,老师其实应该注重乘法口诀的复习。乘法口诀是学生进行乘法计算的基础,这些内容必须抓紧。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计算课以及练习课上的更精彩,让学生更感兴趣呢?这将是我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多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篇7】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通过学生常玩的游乐场入手,让学生在游乐场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进而引导学生对观察情境图中的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但培养了学生提问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动手中发现规律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明白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并要求学生把计算的方法与同桌进行交流。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几道算式进行计算。通过计算,不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而且也为教学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作下了铺垫。因为我很巧的利用了这几道题,让学生把这向道题进行分类,在分类中让学生观察分类的结果,从而引导他们想到可以把这类题目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计算,即先把题目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运用多种题形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掌握,我把练习放到游戏中进行,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得有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更好地完成了。此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感到厌烦,产生了易学,乐学的心理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在教学中一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多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篇8】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重点是让学生会用笔算来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用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因为由前面的乘法学习作基础,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所以通过一节课的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以及各种练习,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较好并完成教学任务。 虽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失误。一是在计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的例题中,让学生列出算式(横式)最后利用各种方法算出结果后而结果未写到横式上,致使这类笔算题很不完整。对于这个失误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教师出的问题,从而强调学生注意这个问题,结果学生并没有发现也未指出,自己最后也忘记处理这个问题,导致这节课总体上很不圆满(这类问题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指出而在公开课中学生可能因拘束不想说,因为这个问题平时经常强调)。二是在练习巡视中发现了此问题,当时只对个别学生指出而没有集体强调,这一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应集体强调一下而我没强调,这也是使自己忘记处理此问题的原因。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多加注意减少失误,使课堂教学更加圆满。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通用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对教育充满热情,充满信心。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作用性是不容小觑的。写教案能帮助教师全面的讲述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你对于写教案有哪些技巧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这样的内容,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1】

1.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从导入开始,我就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讲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猜谜、组织有趣的游戏等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时,在导入时教师先出示了一个谜语。“弟弟长,哥哥短,两人赛跑大家看;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猜了起来,很快“钟表”这个谜语就被学生猜出来了。就在学生充满兴趣时,教师引导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和钟表交朋友,愿意吗?”新课这样导入,何愁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呢?

又如:在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教师可以先出示4朵黄花和一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先遮住,先露出比黄花多的2朵。然后再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鼓励孩子们“猜一猜,红花有几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立即揭开问:“你们看,是这样吗?”果真是6朵!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就在此时,我话锋一转“红花6朵是怎样的得出来的呢?”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入内在兴趣;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

2.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学生逼向学习的观念,随着问题的提出、解决、把学生推到一个又一个的思维的波峰浪谷,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时,引入新课之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算式,给这些算式分类,学生们很快就分出了四类;第一类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第二类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第三类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第四类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前两类学生们都已经学过,能正确计算。但是后两类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孩子们,你们同组之间能互相帮助,解决后两类算式的计算吗?”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多种计算方法,并在班上进行了交流,在学生们的自我交流中。他们掌握了新知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2】

一、《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3.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二、《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好的数学教育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因此,结合方向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映,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上下来这节课之后,我认为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习得,我只是起了引路人的作用,我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中进行观察、实践、猜测、想象、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2、这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教学时不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学时以学生多参与为主。通过画线段图、表格图、实物演示等活动方式,尽力让学生感知小数的意义。与此同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小数知识用对比方法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小数读写法以及生活中的小数。这样学生不仅增添了学习的信心,而且学得更有趣味

二、对待学生的作业管理要严,练习到位。《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知识,以学生理解为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计数单位”、“单位间进率”、“名数互化”等知识。但是,少数学生心口不一,嘴上说的与写的不一样;还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一看认为好做,谁知待作业完成后漏洞百出,不是小数点位置不对,就是不用“0”站空位。所以在批改作业时要全面、认真、有耐心,采用激励的措施鼓励学生正确、准确地完成作业,对于错的作业纠正过来,举一反三,多练几遍。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了,掌握知识更牢固了,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了。实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三角形》教学反思

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我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6、7、8,4、5、9,3、6、10。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3】

教学片断: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反思:

陶老师从摆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么摆的”,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接着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并让学生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再通过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最后让学生从五个数中任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感受更加深刻。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4】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这节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合作具体讨论交流;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估算教学也是非常重要,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担心学生不会估算,所以就使劲提示,结果估算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过长,影响了下一环节,导致试一试没能让学生充分的练习。本节课教学节课重点体现的是“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这个新理念,提供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获取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围绕它还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和丰富的竞赛游戏。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5】

成功之处:

1、将理解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不足之处:

1、 还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学生在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了没用小括号计算。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结合题来说一说,可以不可以,为什么。那么在课堂中是由我来告诉学生的。

2、 对于学情分析还不够透彻。在例5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应该不存在障碍。可以是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体现在不参与计算的数怎么办,运算顺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讲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学生出现这种无从下手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感觉还是学生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外我认为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篇6】

本份试卷以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为基准命题,命题符合课标要求,体现课改精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测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综合性。现根据本次考试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试卷命题分析

1、试卷覆盖面广泛,内容较全面

试卷内容涉及本册教材重、难点,既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包括口算、估算、笔算知识,也考查学生双基知识,多位数读、写法和省略方面的知识,同时加强测评学生的操作。根据已有规律找出规律等等,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掌握本册教材的情况。

2、试卷注重“双基”评价,面向全体

试卷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本着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的教学出发,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卷无偏题、怪题。计算方面,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数目不大,应用题方面从基本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考查运用知识的能力,量角、画角、画高难度小,对中下生的学习,能提高自信心。

3、试卷题型多样,题量适中,难易度适当

试卷分为67部分,试卷分算一算、填一填、判断题、选择题、画一画、解决问题等题型,设置了31个题,其中基础题占80%,较难题占10%,难题占10%。试卷分数为基本计算占26%,运用知识填空、选择、判断合起来占34%,操作占10%,解决问题占30%,题量不多,分值权重合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测评中体现不同的水平。

4、试题贴近生活,注重人文性

试卷题目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孩子们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试题有的图文并茂,如“神舟”七号飞船图、文具盒、书包、钢笔图、家、少年宫、学校图,在图文中生动有趣地考查数学知识,让学生见之生趣,思之有味,做之生乐。同时试卷洋溢着人文味,每道题给学生温馨的提示、鼓励,激励学生认真作答,细心检查。

5、注重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解决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分析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应用题第3题,李老师带的钱能买257个文具盒或15枝钢笔,条件中已知文具盒、书包、钢笔的单价,学生必须分析筛选有用信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再处理信息,再如第4题已知三个路程的信息,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学生要筛选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求出速度。这样的题型学生要分析信息、筛选信息、正确处理信息,从而考查他们解题的灵活性。

二、探讨方面

1、本份试卷解决问题的第1题,考查数学广角中合理安排时间问题,四件事要统筹起来看,从大人的角度看是不难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太难了,听广播15分钟,整理房间10分钟,洗脸、刷牙7分钟,吃早餐10分钟。学生能考虑到事情的先后顺序,同做两件事情,得出的答案是32分钟,离标准答案差了5分钟,是因为听广播的15分钟要分2个时间段,10分钟和5分钟,兼顾做其它事,学生答题正确率非常低,也就失去考查的意义,这个知识点考得有点偏高。

2、试卷中缺乏渗透思品教育,单纯地考查数学知识,更应渗透数学知识的经历过程,适当增添些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关环保、爱国、爱乡等方面的教育。

[课件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日月如梭,一学期过去了,虽然既辛苦又忙碌,但也收获了很多,我们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师教学后就要对这一学期的教学进行一次总结,我们能够通过一篇教学总结来看到自己的成长,那么有哪些优秀的教学总结是能给我们参考的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课件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一,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及大小比较后学习的。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单位改写、小数乘除法计算打下坚实基础,是学习小数相关知识必不可少的知识点。具体反思如下:

一、优点:

1、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能紧紧围绕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实现“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利用这个规律进行简单计算”的目标。

2、导课新颖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结合我班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较低的现状,在学习新知时,我采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设计了“变变变”游戏来引入课题,再设计了《西游记》中的故事来提供学习新知的情境,学生乐于学习探究。

二、不足

1、教学目标的设计较空洞,操作性不强

如“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到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乐趣”,这个目标大而空洞,不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且在每一节课都渗透这个目标,可以不用具体设计。目标的'设计不要空,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2、知识运用太突然,没有充分作好铺垫

学习完规律以后,直接过渡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学生有点无所适从。应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规律,从而理解“如果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如果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然后再运用规律进行运算,学生运用规律就比较顺利。

[课件范本]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二


岁月不待人,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学期。通过一学期的工作时间后身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对其做一个总结,我们能写一篇教学总结来总结自己的问题,一篇属于自己的教学总结要怎么写呢?希望《[课件范本]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二》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展数学学习是我自课改实验以来一直在教学

实践中探索的问题。本节课是我们数学教研组的一节教学研究课。为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在课前我积极的进行了教学前的反思,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

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现实生活中的数是十分丰富的,如何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的天空更加广阔,是我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数一数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文具、找一找教室和生活中的见过和用过的数字、玩一玩平时小朋友喜欢玩的数字游戏以及课后找一找等活动,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二、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数一数、找一找、写一写、说一说、玩一玩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三、开放教学,让数学教学解放学生的大脑

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学习体验探究与成功的乐趣。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特点,如“找朋友”的连线,顺序是开放的;数文具的方法、数数的思维过程是开放多样的,有一个一个地数,有几个几个地数;看一看、想一想在教室里、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字?学生可以自由地观察感知,得到多种的表象,还可以开放性想象校园里、家里数字的存在与价值;学生表达的语言是开放的,教师没有框死学生表达的方法与方式,而是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了逐步培养。

四、让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如何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我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有讨论的机会,还有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矫正和评价,敢想、敢说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荐]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模板


春去秋来,我们的双脚即将跨入新学期。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之后就该写一篇教学总结了,利用这次机会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一学期有哪些进步,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荐]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模板”,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1

饮食与健康这节课,我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学生们积极的举手发言,十分踊跃。而且学生的听课情况比以前有了更大的进步。我想这就是我这段时间以来对于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与学生进行交心谈话的结果。

首先在课堂上,使学生时刻遵守课堂纪律。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应该严格的予以教育批评。当然也不能光进行批评还要需要进行谈话。这个谈话是非常大的重要的环节。通过谈话和同学交心,使学生认识的自己的错误,使他们心服口服的去改正错误。而且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上的困难予以帮助,使学生真正的进步。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对这门课的建议和想法,以便我进行改进。在谈话的过程中,没有训斥没有声色俱厉,只有师生之间的真诚的对话。我想在对话过程中问一问学生:你是否能够听明白了?老师讲课你能够听懂吗?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将他们的想法和困难说出来,以便老师进行改进。我想这种对话是非常好的。同时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不可忽视的。该批评就必须严厉的批评甚至是惩罚。

通过以上的措施,我的教学过程就非常的顺利,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得到的激发。我想这是好的开始。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2

今天上了四年级的科学《水变咸了》。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也出现几个问题。

首先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在让学生操作和观察高锰酸钾溶解实验的时间有点过长。这个实验过长就会影响下面的活动。当然后面的实验的时间还是比较长。我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必须到外面的水龙头取水这样就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我想如果可能话申请将实验室的水龙头修好,以便学生进行用水试验。如果不行就事先准备几桶水供学生进行实验。我想这是客观原因,在教学设计必须合理科学的进行实验时间的分配。这需要老师做好实验的准备及准备实验。为了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我想还需要加强实验指导。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指导语言要一针见血。从而加快学生的实验。

其次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些环节需要进行处理。比如在实验完之后,学生汇报的问题。这时候怎样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汇报状态,这个方面还需要进行研究。想办法使学生尽快的从实验状态进入汇报状态,我想这需要我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要求。因为这衔接的地方时浪费时间比较长的地方。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3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花岗岩,认识到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难点是观察花岗岩中的三种矿物的形态,并把它们和这三种单独的矿物晶体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要求,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首先通过图片导入引入到对花岗岩的认识,在认识花岗岩时,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花岗岩,对花岗岩的颜色形态有个初步了解。然后借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花岗岩,从而知道花岗岩里有三种不同的颗粒物且特征各异。之后再引入对云母、石英、长石的观察。

在学生观察完后,让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花岗岩里的物质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到花岗岩是由这三种物质组成的。这时在告诉学生什么是矿物,并由对花岗岩的认识中类推出岩石是有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这部分的教学计划用三十分钟来完成。之后的十分钟用来学习教科书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认识常见矿物和学会描述矿物及总结和拓展延伸上。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4

第一次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感到压力很大。为能上好这节课,我的教案改了又改,背了又背。时间终于到来,我还以为自己准备充分,可以上好这堂课。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我这堂课上得不比平时的好,反而觉得自己很紧张,教态不自然,有时差点忘记接下来该上什么内容。结果真的是适得其反!

在指导学生观察上肢运动时,目的要求不清楚,导致学生在记录时无从下手,学生对肌肉与骨骼、关节协调运动时的作用理解不到位。这堂课的另一失败之处是学生在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时,堂下大部分学生都不知在干嘛,并没有听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这样使得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上完课后,同组的老师们立即提出了改进意见:寻找合适的资料、屈肘伸肘动画,加深学生对肌肉与骨骼、关节协调运动时作用的理解;在学生观察手臂伸缩后,教师应该在黑板上粗略画出手臂的结构,加深印象;教师起引导知道作用,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所以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对骨骼肌肉和关节的协同作用做了个明确的总结。

当晚立即行动,修改了课件和教案,第二天上课,自我感觉不错,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

但是,当我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时,却发现曾经以为不错的课在现在看来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我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强调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学目标中“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并体验与人分享研究结果的快乐。”针对这一目标,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只是最后稍微带过。

但愿自己今后能以此为鉴,不再重犯类似的错误,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5

水众所周知,水对人们既有害又利,生命离不开水。学生对水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的各种姿态在大自然中的展示。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科学实验室,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同学们通过欣赏教学图片,看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水,想象出: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尚在山间的涓涓细流凝聚在荷叶上闪闪的露珠,悬挂在枝条上晶莹雾松……都是水多姿多彩的化身。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对水充满了好奇。那么如何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呢?本节课我把握好三个步骤,一个难点(造雨.造霜.造雾),一个重点(水蒸发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在大自然中水可以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云.雾.雨.露.霜.雪.冰都是水的化身。它们是由空气中的许多看不见的水蒸气在加热和冷却后呈现出的形态变化。

指导学生“造雨.造霜.造雾”的实验过程中,把握好这一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学生真切地看到水的多姿多彩的变化。进一步认识了水的蒸发和凝结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当学生好奇地提出:空气中的水来自哪里是时。我例举了人们晾晒衣服.河水蒸发等事例,学生了解了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水的蒸发现象。学生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掌握了一系列的科学知识。

在教学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我把握这一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再根据日常生活中以往经验,发挥想象。学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程度及周围的温度高低有关。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开阔了学生眼界,观察了水的变化和流动。认识到在自然界中的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特别是水的变化。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6

云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东西,但真正地让学生能准确地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就有点困难。往往学生不能分清楚的是多云和阴这两种天气。利用书本上的三个圆圈认识云量。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对层云、积云、卷云的判断。这个知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更加远,能通过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判断三种不同的云,特别是积雨云和雨层云的区别,学生概括出三种不同云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天气情况,然后小组分发云的图片,认识不同的云及文字说明。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判断云的种类的练习中没有出现错误,得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在《云的观测》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在讨论前明确讨论要点。作为学习活动中的讨论,应该让学生在讨论前有所准备,让学生独立地尝试着解决问题,以便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围绕“云的类型特点”这个讨论主题,先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云的图片和文字进行辨别,找出其差异。这样,在讨论时,学生就有的放矢,紧紧围绕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讨论活动不但氛围浓,而且效果好。

2.引导学生有效拓展讨论范围。讨论活动不仅应该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且要体现学生间互相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并在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自信。假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过大、过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就“根据云量多少确定天气状况”这个讨论主题,在上课时,学生在讨论中陷入了僵局。在根据出示的图片判断天气状况时,学生出现了猜测的现象。后来,我注意了问题的设计逐层推进。从“判断方法”“各种类型的例图”到“今天天气的判断”,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讨论,学生不仅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地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也帮助学生理清了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条理化。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7

《一天的食物》是科教版四年级食物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非常强调记录、整理,强调记录的真实性。学会确定标准进行分类,这个目标的确定也是为了使学生的活动更理性,培养科学的实证意识,在课的展开中,我安排学生先记录自己一天的食物,根据记录整理小组内同学一天的食物,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方法,按照已确定的标准去分类,这三个活动内容占据了整堂课的时间,充足的活动时间为学生充分记录、整理分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不可能把各种食物都搬到课堂上来,除了记录、讨论、分类和汇报外没有什么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分组竞赛和经验介绍等,让学生专注于记录、讨论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记录、整理、分类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科学技能,学生会不会记录,怎么记录起来更方便,怎样整理才更清晰,按什么方法分类,这几方面可以鉴定学生科学技能的高低。

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记录主张求真务实高效。记录前,小组讨论分析,怎么记,采用什么方法来记,记录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小组讨论怎样解决?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一些困难,他们自己也都进行了讨论,解决难题,但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与明确的表态。如:学生提出鸡蛋汤和牛奶是荤的还是素的?牛奶是生的还是熟的?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还不太清楚荤素和生熟的区分,而我也没有提醒学生,导致学生在按荤素方法分类时,不知将鸡蛋和牛奶放在哪里。有的学生在记录自己一天的食物还有遗漏现象,整理时食物出现重叠的现象,还有的小组分类标准不明确等。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记录、分类的方法,一组一组的帮助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帮助他们处理问题。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8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光凭讲述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挖教材,能够透彻地理解教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意图,否则就很难充分利用教材来为教学服务。

本课中,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判断书上乘电梯的那个小男孩是不是在运动,学生有的说运动了,有的说没有在运动。说没有在运动的理由基本都是,小男孩没有在运动,是电梯带动他运动的。认为他运动的理由是,他从上面到下面来了。(这个时候我能不能追问一句: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从上面到下面来了?)首先,我没有先让学生明确“运动”的概念,后来几节课纠正了。但最关键的是,我要求学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之前没有让他们想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书中的那两幅图设计的很好,应该先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然后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可能不会把其他的一个物体讲出来,但教师可以继续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它是从这个位置到那个位置的?学生把其他物体说出来之后,教师可以板书在黑板上,引出参照物的概念,问:你发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但并不是说明教材一无是处,教材上还是有很多经典的案例的,要的是教师去理解,去挖掘。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9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此课我分四部分,其中认识常见金属的共同特征是教学的重点,认识常见金属的延展性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部分:常见金属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这部分内容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教学时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常见金属制品的广泛性,深刻体会到常见金属与人们和生产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探究金属的兴趣。

第二部分:常见我金属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见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能力,学生在学习导体及热的传播等内容时已有一定的认识。如果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铜、铁、铝等常见金属,在本课教学时,可作些观察。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讲明金属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是与常见的非金属作比较而获得的。

第三部分:常见金属的延展性。课文通过捶打钢丝、铁丝、铝丝的实验,让学生感知常见金属具有延展的特征,所以能直接用捶打、轧压的办法加工制造各种金属制品。通过对金属捶打实验,使学生掌握本课的难点――金属的延展性特点。

第四部分:常见金属的光泽。光泽有金属和非金属光泽之分。教学时我采用金属制品和玻璃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作光泽的比较,概括出金属光泽特别明亮,反光极强,但不透明。 通过教学,学生基本能掌握常见金属的一些基本特性。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10

许多同学在课外都喜欢玩石头,但对于岩石的观察和研究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局部,没有系统全面的去观察一块岩石,没有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岩石中隐藏的奥秘,因此,探究岩石的奥秘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天性。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一开课我给学生展示了来本地山区的各种各样的奇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观察岩石时,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有意识地按顺序观察从而发现更多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二是观察岩石,通过记录,把发现多理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三是汇报时鼓励和表扬学生描述的现象,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

五、合理地拓展探究空间

学生对岩石的外在特征进行深入观察后分类,没有统一标准。只要学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就行,这样学生的主题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探究,思维才是自由的。

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如果把“给岩石分类”的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征,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11

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情感,精心创设探究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情感

科学探究不是机械的模式化活动,而是有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探究的结果。教师应选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本课设计了“china与中国”的谈话内容(如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学习完全成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语言上,儿童化、幽默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可以使他们更放松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下充分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演绎脚本,而是师生互动的,生成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决不能一味追求探究的完整性和程式化,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需求,让探究不留痕迹,返璞归真。本课有关猜测的环节,我做了精心安排,把简单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剔除出来,不再重复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新知。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真实,同时也使探究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更具亲和力。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框架式,在确定了诸多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做主” ,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都投身到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之中了。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教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细节

成功在于细节。具体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方案更加完善了,而学生建议实际上都是琐碎的细节。科学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一处提到细节问题,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体会出对此的重视,探究本身就是一项事无巨细的事情,只有细节问题掌握好了,才能保证实验、观察的顺利进行。本课在执教中,力求完善每一处细节问题的同时通过学生提建议,教师“典型暗示”等方法有成功的避免了细节问题的琐碎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12

核心提示:经过将近一个月对“天气”单元的学习,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天气的信息,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原计划是以班级为单位完成一份天气日历,每个小组依次轮流记录,...

经过将近一个月对“天气”单元的学习,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天气的信息,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原计划是以班级为单位完成一份天气日历,每个小组依次轮流记录,但结果是,除了一个班级勉强完成外(周末没有记录,且全由课代表完成记录工作),其他班级只记录了几天的天气,并没有坚持下去。因此,统计的数据由老师提供。 这是乐老师听我的第三堂课。随着奖励制度的尝试,我开始逐渐领悟课堂调控的艺术。整理了乐老师的评课,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建议:

(一)天气日历的完成。 保留每年的天气日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积累此类素材,可进行两方面的收集工作:①教师继续查阅有关报纸或资料,记录天气预报;②每年的9月份,选择校园的合适地点,由老师带领学生观察、记录。

(二)天气日历所至时间。 天气日历时间到9月28日,而上课当天为9月29日,若加入9月29日,效果会更加显著。若有时间,课前几分钟可由学生当堂分组测量降水、温度、云量、风向、风速等,能完全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了一个月后的所得。

(三)利用课堂中的每分每秒。 整节课在结束时显得有点仓促,学生没有时间担任“气象播报员”,来报告9月份的天气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建议在“降水量的统计”时,学生代表上台绘制降水量的柱状图过程中,其余同学可以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节约时间,为之后的充分播报天气留下较为充足的时间。

二、保持:

(一)整堂课的内容较为充实。 1~3组统计气温,4~6组统计云,7~9组统计风,每个小组都积极投入到统计中来,进行合作。

(二)学生的回答分析较为精彩。 学生对天气的分析和总结十分科学,如对将来气温趋势的猜测。S1:我觉得接下来的气温会在30℃以下。S2:气温可能会稍微回升,接着再下降。

除了乐老师提出的意见之外,我还有以下几点反思,在以后教学中改进:

一、气温统计的完善。

请学生总结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规律或推测接下来的气温时,最好可以同时展示“气温折线图”(或柱状图),可以十分直观地反应9月份气温变化的特点,利于学生的归纳和总结。

二、天气日历的分发。

由于天气日历绘于黑板上,部分学生看不清楚,统计时既影响统计效率,又不利于纪律的调控。因此天气日历最好每组一份。

三、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生活的联系”。

不少学生没有认识到观察、记录天气的作用,因此在汇报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天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之激发起学生进行天气观察和记录的动机。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xuezongjie/6486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