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正切余切的教学方案

作为初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优秀的初中教案是什么样子的?希望《正切余切的教学方案》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中两边的比,了解与成倒数关系,熟记30°、45°、60°角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式子,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的度数,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切(余切)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切(正切)值之间的关系。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运用类比法指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知。

2.学生学法:运用类比法主动探索研究新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和余切值。

2.难点:了解的概念。

3.疑点:正切与余切概念的混淆.

4.解决办法:通过类比引出概念和性质,再通过大量直接应用,巩固概念和性质。

四、教具准备

投影机、投影片(自制)、三角板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什么是锐角的正弦、余弦?(结合下图回答)。

2.填表

3.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关系?

4.当角度在0°~90°变化时,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变化规律?

5.我们已经掌握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是指直角三角形中该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那么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如何呢?在锐角三角函数中,除正、余弦外,还有其他一些三角函数,本节课我们学习。

(二)整体感知

正切、余切的概念,也是本间的重点和关键,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或工作都十分重要,教材在继第一节正弦和余弦后,又以同样的顺序安排第二节正切余切,像这样,把概论、计算和应用分成两块,每块自与一个整体小循环,第二循环又包含了第一循环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克服难点,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对比,便于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正切、余切概念

①本节课我们研究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因此同学们首先应思考:当锐角固定时,两直角边的比值是否也固定?

因为学生在研究过正弦、余弦概念之后,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口述证明,并进一步猜测“两直角边的比值一定是”。

②给出正切、余切概念。

如图,在中,把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的正切,记作。

并把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的余切,记作,

2.与的关系

请学生观察与的表达式,得结论(或,)这个关系式既重要又易于掌握,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与区别开.

3.锐角三角函数

由上图,,,,,把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的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给出,使学生茅塞顿开,初步理解本节题目。

问:锐角三角函数能否为负数?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①教师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推算30°、45°、60°角的正切、余切值。(如下图)

通过学生计算完成表格的过程,不仅复习巩固了正切、余切概念,而且使学生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0°,90°正切值与余切值可引导学生查“表”,学生完全能独立查出。

5.根据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关系,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

结论: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即,.

练习:1)请学生回答与的值各是多少?与?与呢?学生口答之后,还可以为程度较高的学生设置问题:与有何关系?为什么?与呢?

2)把下列正切或余切改写成余角的余切或正切:

(1);(2);(3);(4);(5);(6)。

6.例题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解:(1);(2)=2.练习1.求下列各式的值:(1);(2);(3);(4);(5).2.填空:(1)(2)若,则锐角(3)若,则锐角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能不很强,尤其是分式,二次根式的运算,因此这里应查缺补漏,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四)总结扩展请学生小结:本节课了解了正切、余切的概念及与关系.知道特殊角的正切余切值及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本课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结合及,可扩展为.六、布置作业1.看教材P12~P14,培养学生看书习惯。2.教材P16中习题6.2A组2、3、4、5、6.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巩固正、余切概念,学会用正、余切来解决问题.2.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归纳、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指导探索研究法。2.学生学法:主动探索研究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用正、余切解直角三角形。2.难点:灵活运用正切、余切。3.疑点:学生可能对正切、余切概念掌握不牢,导致出现之类的错误,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使学生熟能生巧。4.解决办法:通过教师精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研究发现,及练习巩固解决重难点及疑点。四、教具准备投影机(或电脑)、自制投影片(或课件)、三角板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结合图,说出什么是的正切、余切?请班级里较差学生回答,以检测其掌握情况.2.与具有什么关系?答:(或或).3.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具有什么关系?答:,3.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具有什么关系?答:,4.在0°~90°间,正切、余切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什么?通过以上四个问题,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便于应用.对概念的巩固最好的途径是配备练习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概念后,应出示练习题(投影片).1.在中,为直角,、、所对的边分别为。①若,,则,,,②若,则2.比较大小:①②③④3.计算题:①;②.(二)整体感知本课安排在本小节末,运用本小节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简单问题,再次为本章第二节解直角三角形做好准备.当然,这个问题只用上一小节学过的正弦、余弦也可以解决,不过那样做,就要先求出斜边,解的过程要繁琐一些。(三)教学过程1.讲授新课【例】在中,为直角,所对的边分别是,已知,,求(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这个题是本大节知识的综合运用,考查知识点面面俱到,是检查全体学生是否全面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全体参与,积极地探求各种解法,然后加以比较,优选出最佳方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分析:本题已知和,求,观察图不难发现,边恰好是的对边与邻邦边,因此求可选用以下两个关系式:(1),(2).请学生比较一下,哪一个关系计算更简便呢?答:若选用,由此得,用除以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计算比较麻烦;而选用,由此得.用乘以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计算相对方便.解:,∴解完例题之后,应引导学生小结:本题显示了“除法与乘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其中“条件”是与互为倒数.认真分析和利用这种转化,有时可使计算简便.2.巩固练习本节课实际上是对前面课的综合,通过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例题后应安排练习题如下:在中,为直角,、、所对的边分别为.(1)已知,,求和.(2)已知,,求和.(3)已知,,求.(4)已知,,求.(5)已知,,求.(6)已知,,求和(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教法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筛选出最佳关系式使计算简便,既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参考答案](1),;(2),;(3);(4);(5);(6),.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其读教材P15想一想.使学生对正弦、余弦间的关系,正切、余切间的关系以及弦、切间的关系有所了解,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为高中三角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板书.(四)总结、扩展引导学生总结:1.要认真分析直角三角形中的各边与角的三角函数关系.2.因为同一个角的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在选用关系时昼选择乘法使计算较简便.六、布置作业1.看教材P1~P17,培养学生看书习惯。2.教材P17习题A组7、8,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做B组题。七、板书设计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正切余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中两边的比,了解与成倒数关系,熟记30°、45°、60°角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式子,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的度数,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切(余切)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切(正切)值之间的关系。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运用类比法指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知。

2.学生学法:运用类比法主动探索研究新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和余切值。

2.难点:了解的概念。

3.疑点:正切与余切概念的混淆.

4.解决办法:通过类比引出概念和性质,再通过大量直接应用,巩固概念和性质。

四、教具准备

投影机、投影片(自制)、三角板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什么是锐角的正弦、余弦?(结合下图回答)。

2.填表

3.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关系?

4.当角度在0°~90°变化时,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变化规律?

5.我们已经掌握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是指直角三角形中该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那么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如何呢?在锐角三角函数中,除正、余弦外,还有其他一些三角函数,本节课我们学习。

(二)整体感知

正切、余切的概念,也是本间的重点和关键,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或工作都十分重要,教材在继第一节正弦和余弦后,又以同样的顺序安排第二节正切余切,像这样,把概论、计算和应用分成两块,每块自与一个整体小循环,第二循环又包含了第一循环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克服难点,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对比,便于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正切、余切概念

①本节课我们研究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因此同学们首先应思考:当锐角固定时,两直角边的比值是否也固定?

因为学生在研究过正弦、余弦概念之后,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口述证明,并进一步猜测“两直角边的比值一定是”。

②给出正切、余切概念。

如图,在中,把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的正切,记作。

并把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的余切,记作,

2.与的关系

请学生观察与的表达式,得结论(或,)这个关系式既重要又易于掌握,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与区别开.

3.锐角三角函数

由上图,,,,,把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的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给出,使学生茅塞顿开,初步理解本节题目。

问:锐角三角函数能否为负数?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①教师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推算30°、45°、60°角的正切、余切值。(如下图)

通过学生计算完成表格的过程,不仅复习巩固了正切、余切概念,而且使学生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0°,90°正切值与余切值可引导学生查“表”,学生完全能独立查出。

5.根据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关系,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

结论: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即,.

练习:1)请学生回答与的值各是多少?与?与呢?学生口答之后,还可以为程度较高的学生设置问题:与有何关系?为什么?与呢?

2)把下列正切或余切改写成余角的余切或正切:

(1);(2);(3);(4);(5);(6)。

6.例题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解:(1);(2)=2.练习1.求下列各式的值:(1);(2);(3);(4);(5).2.填空:(1)(2)若,则锐角(3)若,则锐角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能不很强,尤其是分式,二次根式的运算,因此这里应查缺补漏,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四)总结扩展请学生小结:本节课了解了正切、余切的概念及与关系.知道特殊角的正切余切值及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本课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结合及,可扩展为.六、布置作业1.看教材P12~P14,培养学生看书习惯。2.教材P16中习题6.2A组2、3、4、5、6.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巩固正、余切概念,学会用正、余切来解决问题.2.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归纳、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指导探索研究法。2.学生学法:主动探索研究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用正、余切解直角三角形。2.难点:灵活运用正切、余切。3.疑点:学生可能对正切、余切概念掌握不牢,导致出现之类的错误,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使学生熟能生巧。4.解决办法:通过教师精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研究发现,及练习巩固解决重难点及疑点。四、教具准备投影机(或电脑)、自制投影片(或课件)、三角板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结合图,说出什么是的正切、余切?请班级里较差学生回答,以检测其掌握情况.2.与具有什么关系?答:(或或).3.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具有什么关系?答:,3.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具有什么关系?答:,4.在0°~90°间,正切、余切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什么?通过以上四个问题,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便于应用.对概念的巩固最好的途径是配备练习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概念后,应出示练习题(投影片).1.在中,为直角,、、所对的边分别为。①若,,则,,,②若,则2.比较大小:①②③④3.计算题:①;②.(二)整体感知本课安排在本小节末,运用本小节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简单问题,再次为本章第二节解直角三角形做好准备.当然,这个问题只用上一小节学过的正弦、余弦也可以解决,不过那样做,就要先求出斜边,解的过程要繁琐一些。(三)教学过程1.讲授新课【例】在中,为直角,所对的边分别是,已知,,求(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这个题是本大节知识的综合运用,考查知识点面面俱到,是检查全体学生是否全面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全体参与,积极地探求各种解法,然后加以比较,优选出最佳方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分析:本题已知和,求,观察图不难发现,边恰好是的对边与邻邦边,因此求可选用以下两个关系式:(1),(2).请学生比较一下,哪一个关系计算更简便呢?答:若选用,由此得,用除以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计算比较麻烦;而选用,由此得.用乘以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计算相对方便.解:,∴解完例题之后,应引导学生小结:本题显示了“除法与乘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其中“条件”是与互为倒数.认真分析和利用这种转化,有时可使计算简便.2.巩固练习本节课实际上是对前面课的综合,通过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例题后应安排练习题如下:在中,为直角,、、所对的边分别为.(1)已知,,求和.(2)已知,,求和.(3)已知,,求.(4)已知,,求.(5)已知,,求.(6)已知,,求和(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教法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筛选出最佳关系式使计算简便,既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参考答案](1),;(2),;(3);(4);(5);(6),.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其读教材P15想一想.使学生对正弦、余弦间的关系,正切、余切间的关系以及弦、切间的关系有所了解,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为高中三角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板书.(四)总结、扩展引导学生总结:1.要认真分析直角三角形中的各边与角的三角函数关系.2.因为同一个角的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在选用关系时昼选择乘法使计算较简便.六、布置作业1.看教材P1~P17,培养学生看书习惯。2.教材P17习题A组7、8,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做B组题。七、板书设计

经典初中教案正切余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中两边的比,了解与成倒数关系,熟记30°、45°、60°角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式子,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的度数,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切(余切)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切(正切)值之间的关系。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运用类比法指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知。

2.学生学法:运用类比法主动探索研究新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和余切值。

2.难点:了解的概念。

3.疑点:正切与余切概念的混淆.

4.解决办法:通过类比引出概念和性质,再通过大量直接应用,巩固概念和性质。

四、教具准备

投影机、投影片(自制)、三角板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什么是锐角的正弦、余弦?(结合下图回答)。

2.填表

3.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关系?

4.当角度在0°~90°变化时,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变化规律?

5.我们已经掌握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是指直角三角形中该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那么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如何呢?在锐角三角函数中,除正、余弦外,还有其他一些三角函数,本节课我们学习。

(二)整体感知

正切、余切的概念,也是本间的重点和关键,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或工作都十分重要,教材在继第一节正弦和余弦后,又以同样的顺序安排第二节正切余切,像这样,把概论、计算和应用分成两块,每块自与一个整体小循环,第二循环又包含了第一循环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克服难点,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对比,便于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正切、余切概念

①本节课我们研究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因此同学们首先应思考:当锐角固定时,两直角边的比值是否也固定?

因为学生在研究过正弦、余弦概念之后,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口述证明,并进一步猜测“两直角边的比值一定是”。

②给出正切、余切概念。

如图,在中,把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的正切,记作。

并把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的余切,记作,

2.与的关系

请学生观察与的表达式,得结论(或,)这个关系式既重要又易于掌握,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与区别开.

3.锐角三角函数

由上图,,,,,把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的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给出,使学生茅塞顿开,初步理解本节题目。

问:锐角三角函数能否为负数?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①教师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推算30°、45°、60°角的正切、余切值。(如下图)

通过学生计算完成表格的过程,不仅复习巩固了正切、余切概念,而且使学生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0°,90°正切值与余切值可引导学生查“表”,学生完全能独立查出。

5.根据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关系,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

结论: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即,.

练习:1)请学生回答与的值各是多少?与?与呢?学生口答之后,还可以为程度较高的学生设置问题:与有何关系?为什么?与呢?

2)把下列正切或余切改写成余角的余切或正切:

(1);(2);(3);(4);(5);(6)。

6.例题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解:(1);(2)=2.练习1.求下列各式的值:(1);(2);(3);(4);(5).2.填空:(1)(2)若,则锐角(3)若,则锐角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能不很强,尤其是分式,二次根式的运算,因此这里应查缺补漏,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四)总结扩展请学生小结:本节课了解了正切、余切的概念及与关系.知道特殊角的正切余切值及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本课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结合及,可扩展为.六、布置作业1.看教材P12~P14,培养学生看书习惯。2.教材P16中习题6.2A组2、3、4、5、6.七、板书设计第12页

数学教案-正切余切教案模板


锐角的三角比

------正切和余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锐角的正切、余切概念,能正确使用锐角的正切、余切的符号语言。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题目的变式,培养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通试能力;通过探索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通过学习形式的变换,孕育学生的品质。

4、培养学生间良好的互动协作精神和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得愉快、扎实、灵活,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三、重、难点及教学策略:

重点:锐角的正切、余切概念,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理解一个锐角确定的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比是一个确定的值。

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U盘,电脑,一副三角板,一块三角形模型,网格纸

五、教学环节的流程简图: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研究——→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及布置作业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引领练习:

①在Rt△ABC中,∠C=90°,当∠A=45°时,

随着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②在Rt△ABC中,∠C=90°,当∠A=30°时,

随着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2、提出问题:

在Rt△ABC中,∠C=90°,一般情况下,

当∠A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二)问题的研究:

1、几何画板动画演示:

2、运用定理证明:

得出结论:在Rt△ABC中,∠C=90°,一般情况下,

当∠A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不变。

三)讲授新课:

课题:29.1正切和余切

1、基本概念:

①在Rt△ABC中,∠C=90°,

正切:tgA==

(tangent)(tanA)

(tg∠BAC)

余切:ctgA==

(cotA)

②tgA=

③若∠A+∠B=90°,则tgA=ctgB,ctgA=tgB

2、例题讲解:

例1:在Rt△ABC中,∠C=90°,AC=12,BC=7,

①求tgA的值.

②求tgB的值.

③过C点作CD⊥AB于D,求tg∠DCA的值.

3、巩固练习:

①选择题:

1.在Rt△ABC中,∠C=90°,若各边的长都扩大3倍,则∠B的正切值()

A.扩大3倍B.缩小为原来的C.没有变化D.扩大9倍

2.在Rt△ABC中,∠C=90°,∠A和∠B的对边是a,b,则与的值相等的是()

A.tgAB.tgBC.ctgAD.ctgB

②解答题:

如图,△ABC是直角三角形,∠C=90°,D、E在BC上,AC=4,

BD=5,DE=2,EC=3,∠ABC=α,

∠ADC=β,∠AEC=γ,

求:①tgα。

②ctgβ。

③tgγ。

4、探索题:能否在网格纸中画一个Rt△,使其中一个锐角的正切值为。

四)小结:(略)

五)思考题:已知:在Rt△ABC中,∠C=90°,tgA、tgB是方程的两根,求m.。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略)

八、教学随笔:(略)

的教学方案


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崔宁宁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第二章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概念课.因此,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本节课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气温的表示和一个小游戏的结果的表示,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小学里所学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意识到引入其他新数的必要性.紧接着展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图片引进负数.

本节课的第二个处理点是将“有理数的分类”提前,而将“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放置第二课时,因为可以说“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对正、负数的一个应用,这样在第二课时不仅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复习,而且还对有理数进行应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

本节课的第三点就是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这点主要是用指出有理数所包含的全部对象的方法给出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而有理数的分类实际上是有理数的定义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里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类思想,也开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不同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会将有理数分类;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辨别正数与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有理数的分类.

难点:1.负数概念的建立;

2.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过哪些数?是不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量都可以用它们来表示呢?(可先让学生举例回答)

由此创设下列情境:

情境一:据气象台播报,2005年1月12日,南京的最高气温为零上9度,最低气温为零下3度,问:若将零上9度记为9℃,零下3度能记为3℃吗?

情境二:某班举行数学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四个代表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下载完整版: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下载,请右击用迅雷下载)

上一篇:2.1比零小的数(2)

下一篇:没有了

§.的教学方案


§7.2转盘游戏

教学目标:

1.在试验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通过试验总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通过转盘游戏进一步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复习一些基本统计量的意义、运算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4.能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1.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难点: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针指在什么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条件:任写6个-10至10之间的数.

二、课堂活动:

1.游戏规则:

(1)任意抽一组数,算出这组数的平均数;

(2)自由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某个区域;

(3)根据转动和刚才的计算得到结果.

2.议一议:

(1)这个转盘转到哪部分的可能性大?

(2)在做上述游戏的过程中,你如何调整卡片上的数据的?

(3)将各小组活动进行汇总,”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次数的百分比的多少?”平均数减少1”的呢?

(4)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还是减少?

3.试一试:

请设计一个转盘,使得它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比落在白色区域的大.小明设计的转盘有三种颜色,你觉得可能吗?

4.练一练:

下面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分别转动这两个转盘,你认为转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说明理由.

5.小结: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一定发生的、很可能发生的、可能发生的、不太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的?

6.作业:

1.见作业本.

2.书面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镶嵌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正多边形无缝隙、不重叠地覆盖平面。

2.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探索和解决镶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各种体验。

二、教学活动的建议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心得学习方式,它不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而是学生自己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去探索研究生活中有趣而富有挑战问题的活动过程。

建议本节教学活动采用以下形式:

(1)(1)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2)(2)学生自己设计制订活动方案;

(3)(3)操作实践;

(4)(4)回顾和总结。

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究性活动进行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

三、关于镶嵌

1.1.镶嵌,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探究性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如果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那么用正方形的地砖铺地,就是“正方形”这种几何图形可以无缝隙、不重叠地拼合。

(2)“几何“中研究图形性质时,也常常要把图形拼合。比如,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或一个矩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又如,六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正六边形,四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较大的等边三角形等。

2.2.各种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1)用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只要正多边形内角的度数整除360°,这种正多边形就能作平面镶嵌。比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能作平面镶嵌,而正五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九边形、……的内角的度数都不能整除360°,所以这些正多边形都不能镶嵌。

(2)用两种或三种正多边形镶嵌,详见163~166页内容。

(3)用一种任意的凸多边形镶嵌。

从正多边形镶嵌中可以知道:只要研究任意的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能否作平面镶嵌,而不必考虑其他多边形能否镶嵌(这是因为:假如这类多边形能作镶嵌,那么这类正多边形必能作镶嵌,这与上面研究的结论矛盾)

矩形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2.教学难点:矩形的本质属性及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及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具演示、创设情境,观察猜想,推理论证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它的特殊性质,同样对于平行四边形来说,也有特殊情况即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制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堂上进行演示图,使学生注意观察四边形角的变化,当变到一个角是直角时,指出这时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使学生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在于一个角是直角,深刻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矩形的性质:

既然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就应具有平行四边形性质,同时矩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角是直角的条件,因而它就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继续演示教具,当它变成矩形时,学生容易看到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对角线也相等(写出这两个结论),指出观察出来的结论不能做为定理,需要证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角的性质证明得出.

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对角线相等.

由矩形性质定理2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实际上是△的一个重要性质,即△斜边中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它在求线段长或线段部分关系时经常用到)

例1已知如图1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求矩形对角线的长.(按教材的格式)

(强调这种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防止学生离开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单纯进行代数计算)

【总结、扩展】

1.小结:(用投影打出)

(1)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从属关系如图.

(2)矩形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特有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3.思考题:已知如图,是矩形对角线交点,平分,,求的度数

人琴俱亡的教学方案


刘义庆〖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3、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4、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了(liǎo)不悲笃(dǔ)舆(yú)奔(bēn)丧恸(tòng)亦卒(zú)不调(tiáo)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教学步骤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实词:笃:(病)重;索:要;舆:轿子;径:直往;素:向来,一向;卒:死虚词:而:表承接,不译;了:完全;既:已经;俱:全,都。因:于是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奔丧事,一路上都没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2.探究(1)、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独特的悼念方式?3.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真切的体会?第三块:布置作业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对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理想象。

直线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的概念.

2.掌握的表示方法,的公理和相交的概念.

3.使学生熟悉简单的几何语句,并能画出正确的图形表示几何语句.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一些几何语句(如:某点在上,即“经过”这点;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有且只有”的双重含义,即存在性和惟一性)的教学,训练学生准确地使用几何语言,并能画出正确的几何图形.学生通过“说”与“画”的尝试实践,体验领悟到“言”与“图”的辩证统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严密的思考方法及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学习好数学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公理的讲解,举出实例说明它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再进行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激励学生要勤于动脑、敢于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模型的观察,使学生体会物体的对称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体会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并尝试指导与阅读相结合.

2.学生学法:自主式学习方法(学生自己阅读书本知识,总结学习成果)和小组讨论式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的表示方法,的公理及相交线.

(二)难点

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理解,公理的理解.

(三)疑点

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实验法解决公理的理解;通过逆向思维解决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三角板、木条、铁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知识点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及其性质,通过画图及对几何语言的认识培养学生图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逐步领悟,教师概括总结和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投影仪显示本章开始的正十二面体的模型,学生观察这一复杂图形中有哪些是我们认识的简单图形?(学生会很快找出线段和角.)

演示:投影从正十二面体的模型中分离出某一部分,即线段、角.

引出课题:要掌握比较复杂的图形知识,需要从较简单的图形学起.本章我们就学习最简单的图形知识,即线段和角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的两个图形.在这个基础上,以后我们再学习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等等.

【板书】第一章线段角一、射线线段1.1

探究新知

1.的概念

师: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小学就已经认识了它,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形象的例子吗?

【教法说明】学生有小学的基础,会很快说出一些实际例子,如:黑板边缘、书本边缘、拉直的线、笔直的公路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演示: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利用电脑显示一些实例,如:黑板、书本、笔直公路等等.然后变换抽象成一.

师:我们在代数中,常用一条特殊的,你知道吗?

(学生会回想起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几何中的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我们可以用直尺画,但画出的只是的一部分.

2.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自然段,总结的表示方法.

【教法说明】对于的表示方法很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理解.但记忆不一定深,这种采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一是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爱看书且会看书.自己学到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告诉的记忆深刻得多.

由学生小结,得出的两种表示方法:

(1)用上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

【教法说明】用字母表示图形,小学没有介绍,现在学生初步接触,所以教师这里要补充说明点的表示方法.同时指出:以后学习中,常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便于说明与研究.

3.点和的位置

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找一点.然后,引导全体学生讨论:平面上一条和一个点会有几种位置关系呢?

师生共同总结:

(1)点在上,如图,叙述方法:点在上,或经过点.

(2)点在外,如图,叙述方法:点在外,或不经过点.

【教法说明】在点和的位置关系中,要注意几何语言的训练.点在上和点在外,各有两种不同的叙述方法,要反复练习,以培养他们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

4.的公理

实验尝试:用一个铁钉把木条钉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转动木条,并观察现象.教师在木条上加上一个钉子,再让学生转动,并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以上实验你认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相互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同时板书公理内容.

[板书]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简言之,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

体验证实: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经过一点和两点画.

【教法说明】(1)学生通过实验,对公理有认识,但欲言之而不能,或虽能表达出意思但不严密.此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一定要强调几何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向学生们讲清“有且只有”的两层含义.第一个“有”说明的是存在性,过两点有存在.“只有”说明的是惟一性,经过两点的不会多,只有一条.如果把公理说成是:“经过两点有一条”就是错误的了.(2)公理得出后,让学生再次动手验证,使学生体会到公理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便于学生对公理的记忆.(3)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教师补充等手段,使学生了解公理的应用,如:木匠怎样在木料上画线;植树时怎样能使树坑排列整齐等等

【教法说明】通过公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使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只有现在好好学习,积累本领,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并体会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5.相交线

师:根据公理,过两点有几条?

(学生会答出:有且只有一条.)

师:反过来,两条不同的可能同时经过两个点吗?

(学生容易答出:不能)

师:两条不同的不可能同时过两个点,也就是说,两条不同的不能有两个公共点,当然,也不能有更多的公共点.因此,我们得出一个新概念;

[板书]如果两条有一个交点,我们叫这两条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这两条叫相交.

如图,和相交于点,点是和的交点.

【教法说明】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是本节课的难点.从公理入手提出问题,再反过来考虑,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突破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1)

1.问答题

(1)经过一点能否画?能画几条?

(2)经过两点能否画?能画几条?

(3)只用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是否可以?用上的两个点表示呢?

2.读出下列语句,并按照这些语句画图

(1)经过点.

(2)点在外.

(3)经过点的三条.

(4)与相交于点.

(5)经过、、三点,点在点与点之间.

(6)是外一点,过点有一与相交于点.

【教法说明】问答题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巩固公理,作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言”与“图”的转化能力.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点:

八、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补充:按照下面的图形说出几何语句.

(1)(2)

(3)(4)

(5)

附答案

补充:(1)过(点在上).

(2)点在外(不过点).

(3)、相交于点.

(4)过、、三点.

(5)、、、都过点.

思考题:课本第16页B组的第2题.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051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