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有理数的加法教案怎么写”,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拿出你的笔和你的激情,探究新知:
1.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举例说明运用运算律有何好处?
2.加法的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xx的位置,和不变.用式子表示:a+b=。
3.加法的结合律:
《1.3.1有理数的加法》同步练习含答案
在进行两个异号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其计算步骤如下:
①将绝对值较大的有理数的符号作为结果的符号并记住;
②将记住的符号和绝对值的差一起作为最终的计算结果;
③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④求两个有理数的绝对值;⑤比较两个绝对值的大小.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B.④⑤③②①C.①⑤③④②D.④⑤①③②
《1.3.1有理数的加法》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10.小虫从某点A出发在一直线上来回爬行,假定向右爬行的路程记为正数,向左爬行的路程记为负数,爬行的各段路程依次为(单位:cm):+5,-3,+10,-8,-6,+12,-10。
(1)小虫最后是否回到出发点A?
(2)在爬行过程中,如果每爬行1cm奖励一粒芝麻,那么小虫一共得到多少粒芝麻?
解析(1)是.(+5)+(-3)+(+10)+(-8)+(-6)+(+12)+(-10)=[(+5)+(+10)+(+12)]+[(-3)+(-8)+(-6)+(-10)]=27-27=0,
所以小虫最后回到出发点A。
(2)小虫爬行的总路程为|+5|+|-3|+|+10|+|-8|+|-6|+|+12|+|-10|=5+3+10+8+6+12+10=54(cm)。
所以小虫一共得到54粒芝麻。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共同探索有理数加法、减法法则,从而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法则以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在有理数的范围内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与简化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及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先看一个例子:
(-8)-(-10)+(-6)-(+4)
这是一道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题,你会做吗?请同学们思考练习。
『自主探究』
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指导、边讨论边总结如下:
(1)上题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
(2)上题通常也可以用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它改写:
(-8)+(+10)+(-6)+(-4)
统一为只有加法运算的和式.把加减法统一写成加法的式子,有时也叫做代数和。
(3)在一个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如上式可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8+10-6-4
(象这样的式子仍看作和式,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按运算意义也可读作“负8加10减6减4”,在这里把除第一个数外的数字前面的符号都可看作为运算符号,又可看作性质符号,这样,性质符号与运算符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可以互相转化。)
『例题讲评』
例1、计算:
(1)2+5-8;(2)14-(-12)+(-25)-17
(3)-3-5+4;(4)-26+43-24+13-46
例2、巡道员沿东西方向的铁路巡视维护,从住地出发,他先向东巡视了7km,休息之后,继续向东维护了3km;然后折返向西巡视了11.5km,此时他在住地的什么方向?与驻地的距离是多少?
2.4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4)----随堂练习
评价_______________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两种读法。
(1)(-12)-(+8)+(-6)-(-5);
(2)(+3.7)-(-2.1)-1.8+(-2.6)
2.把6-(-9)+(-15)-(-3)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计算。
3.计算:
(1)7-(-4)+(-5)(2)-5-(+3)+(-9)-(-7)+
(3)(-10)-(+12)-(-36)+(-23)(4)
(5)(+16)+(-8)-|-3|+|+8|-|-12|-(+5)(6)-21-12+33+12-67
(7)5.4-2.3+1.5-4.2(8)
教学案例一、设计思路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数轴”比赛中的加减分,使学生着先理解(+1)+(-1)=0和(-1)+(+1)=0,然后利用正负抵消的思路,讨论整理加法的几种情形,并借助数轴加深理解后由特例归纳出法则。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理解法则和运算律。2.能熟练进行整理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熟练的进行整数加法运算法则。难点:理解法则和运算律。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举出比赛中加减计分的例子板书:有理数加法(2)师生互动,探索规律出示题目:31+76+69问题:小学的加法交换律的内容,能否利用它来解答有理数加法的题目呢?出示例2:31+(-28)+28+29请两位同学上黑板,一位同学用加法法则计算,一位同学用加法交换律计算,其余学生自己动手解答,互相交流。2、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有理数运算简化,由此得出,小学的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对于有理数同样是适用的。3、示例3、学生板演,强调使用交换律、结合律4、课堂练习:①(-25)+(-7)+25②2+[(-3)+(-8)]③43+(-77)+27+(-43)由学生完成,教师指导5、课堂小结①这节课你学会了一种什么运算?②你有何体会?6、作业:五、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为学生创造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合作交流。但计算中个别学生仍有漏符号的问题。
通过我们的反复打磨和修改,我们呈现出最新的“有理数的乘法教案”,相信这一页上有一些你之前不知道的内容。教案和课件是老师们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在编写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案是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因此,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由于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因而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是因为: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2)学好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对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除法以及其他的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因此,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比较,学生对含有负数特别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的理解,思维角度变化较大,思维强度也增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的原则,依据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
以下我将对每一教学环节分别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教学目标的控制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交给的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为今后讨论做准备。提供这一组问题,目的在于前两个学段学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沿用这个规定,就可以得到(—2)+(—2)=(—2)×2;(—2)+(—2)+(—2)=(—2)×3,……于是就得到我们前两个学段没有学过的负数与正数相乘的乘法,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思路清晰。
(二)观察——猜想
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观察算式感知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三种情况,再以如下问题使学生初步感悟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最后猜想出有理数的陈法则。
意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由一系列算式,猜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探究——验证
教师启发学生“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蜗牛爬行的例子结合问题(1)——(4)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发灵感,并得出算式。意图是利用数轴通过蜗牛运动的例子验证有理数乘法法则学生容易接受,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从而充分验证了学生的猜想。
(四)比较——提炼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规律,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提炼出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五)分析法则、掌握实质
教师设计以下例子目的使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步骤,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设计抢答题是想让学生熟悉法则,掌握法则实质。
(六)应用——巩固:
例1和例2的教学通过学生板演来完成,再由师生共同评价与完善。例1是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运算的基本题,而且一举两得,不仅让学生练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而且得出了有理数范围内倒数的定义;例2是说明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即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解决问题。通过课堂练习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由可以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七)小结——反思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3、你还有什么疑问?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反思回顾总结梳理课堂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八)作业——延展
为了满足不同的学生需要本节课后作业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通过作业不仅巩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而且也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几个不等于零的数乘法和有理数的乘方做铺垫设下伏笔。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教材首先利用数轴通过蜗牛运动的例子引入有理数乘法法则,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有所认识和了解,然后通过例子说明如何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熟悉和掌握了正数及0的乘法运算,上初中后,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之前,又相继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与小学学过的乘法运算不同之处是多了符号法则,确定符号之后就化归成了小学的乘法运算。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的乘法和倒数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以及归纳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化归和分类讨论思想及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精神。
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认识和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
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难以实现的。针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我采用“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用启发式教学,利用“班班通”教学设施,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为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引入新课,然后出示《蜗牛爬行》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设置了4个问题,这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设计意图是充分利用“班班通”教学设施,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
如果说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的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的问题。本环节共设置3个教学活动:
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去充分讨论研究,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得出每个问题的算式及结果;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蜗牛不动的情况,以得出有理数同0相乘的情况。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意识。解决(1)一(4)问题能使学生对乘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有所认识和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班班通”教学设施充分展示了其突破难点,解决问题的。强大辅助教学作用。
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比较四个算式(+2)×(+3)=(+6)①、(―2)×(+3)=(―6)②、(+2)×(―3)=(―6)③、(―2)×(―3)=(+6)④两相乘的情况,发现两个因数相乘的积随两个因数符号的变化规律及积的绝对值与各乘数的绝对值的关系,然后归纳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辅助功能进行突破,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注意说明:乘法法则的形成,考虑了数学本身的继承与发展,保持了运算律,扩大了运算中数的范围。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培养交流合作、观察与概括能力,感受归纳方法和分类讨论与化归思想。
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后,通过多媒体指导学生严格应用法则计算(―5)×(―3)和(―7)×4,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步骤: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法则,掌握法则实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
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后,接下来借助多媒体进行例1和例2的教学。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和订正,注意强调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步骤。例1的目的是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运算,而且一举两得,不仅让学生练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而且得出了有理数范围内倒数的定义;例2的目的是用有理数乘法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用多媒体出示两组课堂练习:第一组是教材第30页“练习”第1、2、3题,这是一组基础练习,其中第1和第3题采用抢答形式,帮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有理数乘法意义,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第二组是自编题和备用题,这是拓展提高练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练习显得有层次。这个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加大课堂训练量,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
2、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3、你还有什么疑问?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反思和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
通过多媒体布置如下课外作业:
1、教材p38“习题1。4”第1、2、3题;
(一)。目的是通过课外作业,不仅巩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而且也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几个不等于零的数乘法和有理数的乘方做铺垫设下伏笔。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1.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系列活动中,学会与老师及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和合作,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及运算能力.
通过例题与练习,体验“简便运算”带来的愉悦,懂得运算的每一步都必须有依据。通过新知的导入和运用过程,感受到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
1.有理数乘法法则是什么?
2.计算(五分钟训练):
(1)(-2)×3; (2)(-2)×(-3); (3)4×(-1.5); (4)(-5)×(-2.4);
(5)-2×3×(-4); (6) 97×0×(-6);
(7)1×2×3×4×(-5); (8)1×2×3×(-4)×(-5);
(9)1×2×(-3)×(-4)×(-5); (10)1×(-2)×(-3)×(-4)×(-5);
(11)(-1)×(-2)×(-3)×(-4)×(-5).
学习目标:
1、要熟记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会进行有理数除法的运算。
2、掌握求有理数倒数的方法,并能熟练地求出一个给定的有理数的倒数。
3、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4、体会比较、转化、分类的思想方法,在探索有理数除法法则时的应有
学习重点:有理数除法的法则及应用;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
学习难点:在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时,能根据题目特点,恰当地选择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学习过程:
一 前置复习 :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
举例说明。
2、多个有理数乘法:(1)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 时积为正;当 时积为负。
(2)几个有理数相乘, ,积就为零。
二 探究新知:(教师寄语: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数学上加与减,乘与除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学课本58页至59页例4之前的内容,并且认真体会在探索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时,用到的比较、转化、分类的思想方法。,一定要熟记:
(1) 有理数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的法则:除以一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除以任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以前学过的倒数的概念一样,___________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如,3与____互为倒数,-6与_____互为倒数,2.25是____的倒数,___是 的倒数。
三 新知应用:
例1、独立完成课本58页例4,然后对比课本上的解答,思考交流:在两个________数相除时,可选择法则(1),在两个_______数相除时,可选择法则(2)
学以致用 计算:
(1) (42)7 (2) ( )( )
例2、计算(1) ( )( )( ) (2) ( )( )
(温馨提示:1、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应把除以一个数转化成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统一成乘法来进行计算。2、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小学一样。)
四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课本P59练习2,3题。(将完整的计算过程写在下面空白处)
五 达标测试:(独立完成)
1 填空:(1)2 的倒数与 的相反数的积是_______。
(2)(1)(3)( )=______。
(3)两个数的商为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_________。
(4)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则这个数是____________。
2、计算:(1) (2)
(3)、 (4) ( + )
六 总结反思:
1、说一说:
本节课我学会了 ;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
我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 。
2、:评一评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七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课本60页习题A组3,4题。(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2(选做题) 课本60页习题B组1,2题。(要求:将答案直接写在课本上,明天课堂上用5分钟时间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使学生更多经历有关知识发生、规律发现过程。
有理数的乘法是小学所学乘法运算的延续,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基础上所学习的,所以应注意到各种法则间的必然联系,在本节中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经历知识、规律发现的过程。在学习中应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知识形成:
(引例)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
情形1:小虫向东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出发地点多少米?
情形2:小虫向西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出发地点多少米?
发现:当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3换成它的相反数-3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
同理,如果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2换成它的相反数-2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
反数-2时,所得的积又会有什么变化?
当然,当其中的一个因数为0时,所得的积还是等于0。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从实际情形入手,对多种情形进行分析,从一般中找到规律,从而得到有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在运算中应强调注意如何正确得到积的结果。
六、每日预题:
1、小学多学过哪些乘法的运算律?
2、在对有理数的简便运算中,一般应考虑到哪些可能的情况?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23660.html
上一篇:保险委托代理合同必备四篇
下一篇:作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