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地理教案-地球地球仪相关教学方案

作为初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如何才能写好初中教案呢?本站收集了《地理教案-地球地球仪相关教学方案》,供您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三、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量

无数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线

纬线

概念

圆弧状况

长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经度和纬度

[提问]地球上最长的线是?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___半球,赤道穿过__、__、__、___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 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洲、洲、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洲、洲,北京(1160E)位于半球。

[总结填表]完成表格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号

半球划分

[过渡]经纬网的应用

[板书]经纬网

[提出问题]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 N)、伦敦(00、51 N)、纽约(41 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板书设计]

四、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号

半球划分

五、经纬网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活动: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 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探究活动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3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地球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三、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量

无数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线

纬线

概念

圆弧状况

长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经度和纬度

[提问]地球上最长的线是?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___半球,赤道穿过__、__、__、___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 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洲、洲、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洲、洲,北京(1160E)位于半球。

[总结填表]完成表格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号

半球划分

[过渡]经纬网的应用

[板书]经纬网

[提出问题]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 N)、伦敦(00、51 N)、纽约(41 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板书设计]

四、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号

半球划分

五、经纬网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活动: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探究活动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3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地球仪时


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与公转轨道面成66.5 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演示: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

二、讲授新课

投影:地球自转动画

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讲述: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

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

投影:从地球公转姿态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填写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问:第12页活动2(通过动画讲解)。

归纳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有规律变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带图

提问:①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②各带内接受太阳照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特征;

③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小结]学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点评:该教案项目齐全,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清楚,板书整洁,教学环节清楚,提问恰当,教师示范性强。教学过程略显简单。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教案模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过渡:从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结束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哥伦布、亚美利加、牛顿、阿姆斯特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串名字。那么已得到证明的球状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教学反馈与发散思维训练: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体会“天圆地方”的说法。

2、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训练:

1、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是千米,表面积是平方千米。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时的教学方案


地球的运动第四课时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在晴天的一天中,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相比,哪个时间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利害?为什么?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划分了五带。

(讲授新课)

(活动1)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分组完成下列内容:

1.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

2.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

3.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

4.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

5.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

6.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

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

(活动2)分组讨论(以北京为例):

1.北京1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各几个月?

(气温最高7月,开始放暑假;气温最低1月,开始放寒假;每个季节3个月)

2.你知道24节气吗?7月应该是哪两个节气?1月是哪两个节气吗?

(7月小暑和大暑,最热;1月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3.北半球各季节各是哪三个月?

(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教师小结)

(反馈)完成课本提供的活动的内容。

【板书设计】

四、地球五带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大小教案


第一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2、识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3、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用具】地球仪,教学挂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板书:一、地球的形状1、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板书:2、地球的性状:不规则的球体二、地球的大小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板书:1、大小:半径:周长(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作业设置】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

地理教案-与山为相关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学会比较,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2.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

请学生收集有关哈萨克人与哈尼人民俗风情的材料。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我们刚了解了湄南河谷稻作文化,也参观过美国中部的现代化大农场,今天,老师又将领着大家去哪儿呢?(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原来,我们今天要与哈萨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结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们的家园!(《中国地形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地图知识。)师:点击天山、梯田两图。猜猜这是哪儿?师: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导入新课,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热情。)(新课)第二课与山为邻师: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师: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老师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辽阔、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今天,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另一个大牧场(点击天山牧场放牧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师: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同学参照图册p34页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天山景观图)师:这样的牧场放牧有何特色?师: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教师点击“转场”幻灯,简述过程。)(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师:看来,哈萨克人很聪明,请大家“议一议”: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有利于学生放手自学,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突破了难点。)师(总结):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山脉自然景观的变规律,把自己生活和草原的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承转):哈萨克人很好的利用山地,而哈尼人也很会利用山地,他们又是怎样利用山地并过上幸福生活的呢?(点击幻灯,设问?)师:哈尼人进行农业生产时又是怎样利用水资源?(讨论)(继续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师:山区要发展种植业的前提是先把坡度较缓的山地修成梯田,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哈尼族人正是随山势变化,因地制宜,修筑了梯田,被称为“大地的雕塑”。(点击幻灯)哈尼梯田不仅是外观美,对他们的生活更为重要,能否用一句哈尼俗语来概括一下?师:没有梯田,就没有食物,更没有正常的生活。随着人口的增长,解决吃饭问题是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师(总结):将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的生产活动进行对比,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因为哈尼人不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改造了自然环境,并创造了“如画的梯田”。(板书)师:不同的自然环境使哈萨克人与哈尼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独特的生产活动,这势必对他们的生活也有影响,形成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下面有请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简单介绍一下:(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均等的参与机会和创造性表现的空间,体会山区生活。)师:老师这里也有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如果同学对这些民俗感兴趣,请课后去查阅资料。(点击幻灯,出示图片,简单介绍)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品味了有趣的民俗,感受到他们独特的生产和快乐的生活,也学到了很好的经验。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其实我们浙江也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并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同学们能否从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利用山地的事例中对浙江山区的发展作点设想,好吗?(点击幻灯:实践探究)(树立人地和谐观,进行情感教育,引发新思考。)实践探究:浙江境内多山地丘陵,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之路。请你收集有关资料,谈谈浙江山区农民应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写成一篇调查报告。(教师指导,给出建议。)教师寄语:略。(在教师的祝愿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山区之美、祖国之美,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影片学生回答,指图生:纷纷回答生:哈尼族人从事农业生产,哈萨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生:畅所欲言生:看书、看图、填图、指图,分析得出“垂直的牧场”生:“四季放牧”生:指图说明生:……(学生根据课文讨论、回答)欣赏图片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生:“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学生:(角色扮演)生:欣赏图片,感受山区之美。小组讨论:学生合作,选定山区,进行探究,汇成材料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4741.html

上一篇:矿产资源

下一篇:黄继光优秀模板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