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本站收集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供您参考。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习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Jk251.coM编辑推荐

分数的简单计算之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分数的简单计算学习设计

共5课时总第5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填空

(1)3/4里有()个1/4(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4)5/9里有()个1/9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师板书。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1、2题,然后集体讲解订正。

2、作业: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预设:一、出示情境图片,进入新课。⑴列式计算。(可能)29+46+5429+(46+54)46+54+29⑵灵活合理地计算。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29+46+5429+(46+54)46+54+29=29+(46+54)=29+100=100+29=29+100=129=129=129⑶感悟加法运算律的价值。交流改变运算顺序的数学根据。揭示课题——加法的简便计算。板书:数学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二、自主练习,加深理解。⑴试一试: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①69+75+25②78+(47+22)理解第②题中()所表示的意思;感悟简便计算中应用的加法运算律;正确书写计算过程。⑵总结:学生说说得到的收获,总结简便方法,特征是加法,有两个数加起来刚好是整十数,反思用的运算律。三、多项练习,形成基本技能。⑵计算175+201①竖式计算。②口算。③把口算过程写下来,并感悟数学根据。175+201=175+200+1=375+1=376⑶独立作业第60页:2、3、5题。

角形面积的计算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

p27~2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和自制三角形面积演示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右图是一张三角形彩纸,它的面积是多少?

提问:这块彩纸是什么形状?你会算出它的面积吗?

引入: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算出它的面积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操作感知:让学生用学具并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探索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2)汇报、交流,总结两种转化方法。

重点讨论: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②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形成共识: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②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强化理解推导过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3)用字母公式表示。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s=ah÷2。(板书)

2.即时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前引入中的求彩纸面积的问题,并组织交流。

4×3÷2=12÷2=6(c㎡)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点。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p28“试一试”。

四、总结全课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1.课内作业:p28“练一练”第一题。

2.课外作业:优化作业相关练习。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反思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更是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发现求周长的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在引进周长的概念时,正对小学数学枯燥乏味,我就带学生走出班级,到学校的水池旁边。我提问“你知道这个水池一圈有多长吗?你知道怎么测量吗”

水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马上就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了。

等学生知道了绕物体一圈的边线就是周长时,我再引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上就轻而易举了。有的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就采用上面的方法,把4条边全部测量一遍,再相加,他们自己也觉得很麻烦。在这时,我就要学生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有的学生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是两条长加两条宽,也有学生总结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在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答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数学上册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课时教学设计

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XX年月日

课题

数的认识与计算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数序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2、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2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审清题意。

教学难点

关键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读数、写数

二、复习比较大小和第几

三、复习数序和组成

四、小结

1、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似内的数。

(让学生顺着数,倒着数,还可以跳着数。)

2、出示计数器。

(1)师: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2位是什么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

(2)老师分别在计数器上拨14、18、5、15让学生读一读,再写出来。

1、让学生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学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也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

2、在20以内的数字卡片中任意取两个数,让学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3、出示一幅小朋友排队的图,让学生观察图,说说谁第几,从左数第几位是谁。

1做课本第96页第1题。

(1)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规律,然后填数,最后说说怎样想的。

(2)小结方法:先要找出给你两个或几个数之间的排列顺序和规律,然后再填写,最后可以把填进去的数连起来轻声读一读。

2、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96页第3题,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老师可以补充:6个一,1个十合起来是多少,由此提醒学生要看清题意。有的是几个一放在前面,有的是几个十放在前面。)

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还要自己复习两个加法表和两个减法表。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做口算游戏。每个同学对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对。

学生快速口算。

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题单时,师巡视。

作为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组织讲解。

20以内数的认识

十位个位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662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