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综合实践 教案精选

时间:2022-03-12 综合与实践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活动过程:

一、旧知迁移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多边形?

学生回答,老师课件出示

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碰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发挥想象力,举例说明身边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梯形吗?

学生踊跃发言

3、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在上边的图形中我们学过那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呢?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分一分数一数

课件出示书上的第一幅图jK251.cOm

1、小组交流,探索实践:动手操作,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提倡方法多样化。

2、交流计算方法,展示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交流哪种方法最简便。

3、活动小结: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同时可以分割成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计算面积。

活动二:移一移数一数

课件出示例图书上的第二幅图

1、小组交流,探索实践:亲自操作,寻找不同的移动方法,数出图形的面积,

提倡方法多样化。

2、交流移动方法,寻找最佳方案。以下两种方法供参考。

3、活动小结:对于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计算面积时,我们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它们转化为长方形就可以计算它们的面积了。

活动三:数一数算一算

课件出示活动内容书上的第三幅图

1、活动要求:把整格的和不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数出半格数和整格数,尝试计算面积,交流计算方法。

2、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是否合理

半格有36格,面积是18平方米,整格有53格,面积是53平方米

池塘的面积大约是:18+53=71(平方米)

3、拓展活动:书上的第四幅图

学生汇报:半格36格,面积是18平方米,整格有22格,面积是22平方米

树叶面积大约为:18+22=40(平方米)

活动四:估一估算一算

活动内容及要求: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6页的方格纸上,用是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学生分小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可以把树叶看成近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来估计它们的面积;也可以把树叶描在方格纸上数出它们的面积。

3、探索实践,强化认识:书上第五幅图

三、活动总结:

1、转化是实现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手段,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通过转化,可以使稍复杂的图形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面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变成求面积方法已知的图形。

2、数方格使一种估计和计算图形面积的策略,特别对复杂的、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更显得有价值。

活动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面积是多少》

活动目标:

1、复习学过的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总结概括以及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感。

重点难点: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初步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三角尺、方格纸

JK251.com延伸阅读

语文综合实践优秀模板


语文综合实践1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和所学成语,感受多义词一词多意,能照样子扩写句子,能独立阅读短文,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积累字词句和独立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能力。训练学生能静心读书,鼓励求异,积极表达,爱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积累字词句和独立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能静心读书,鼓励求异,积极表达,爱习作的习惯。

查阅资料:成语故事

教学具准备:投影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和所学成语,感受多义词一词多意,能照样子扩写句子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语文综合实践1

一、看拼音写词语。

1、自己试着拼一拼这些词语。

2、自己试着写一写这些词语。

3、写完之后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纠正,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重点指导:寂静索性兴奋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读一读表示成语的三句话,边读边想是什么成语?

2、互相商量一下、讨论一下。

3、师生讨论答案:左顾右盼、异口同声、不约而同

4、游戏拓展:谁能说出成语的大概意思,让大家猜一猜是哪个成语?并动手写一写。

三、体会带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1、自己读句子,想句子的意思,在体会带点词的意思。

2、交流:道:说、量词(个)、道路。

3、照样子说一两个例子。

四、扩写句子。

1读例句,理解意思,找出不同,哪个句子好在哪?

2、扩写练习,鼓励求异。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成语,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培养理解与应用能力

第2、3课时

教学要求培养独立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

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要求做。

1、齐读题目:说一说“望梅止渴”是什么意思?

2、是不是向你们说的那样呢,静下心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3、课文说的是一件什么事?要求:要不等同于复述或者讲故事,要简单明了。

4、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了,同时形成了“望梅止渴”这个故事。在生活当中有“望梅止渴”这样的事情发生或者你亲身经历吗?

5、小结:在生活当中“望梅止渴”的含义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范围,它用来比喻“用想象或者虚构的东西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6、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求讲出主要内容,但不同于背诵。

7、在小组内试着讲一讲。在全班讲。

二、口语交际。

1、创设生活情境:小丽很想为十分疼爱她的爸爸过个有意义的生日。你们能帮她实现这个愿望吗?说说你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2、在小组中交流,要当参与者,不当旁听者。

3、在讨论的过程中比较、筛选,选出最佳方案。

各小组发表意见什么方式最好?

选出最佳方案,并说出为什么?

(最佳方案要围绕“有意义”进行,同时要考虑可行性,符合实际情况,不任意想象,不华而不实,祝贺的方式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的)

4、小结并提出要求。

第四课时:写作

综合计算整理复习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二 教学目标:1、会熟练运用比例尺来计算图形大小与面积。2、会进行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3、会灵活解答选择题。教学重点:分数与百分数互化,比例尺。教学难点:选择题解答。教学过程:1、数字能制造许多“游戏”下面我们可以来做做“选择”游戏,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前□内画“√”。①下列各算式中,哪一个算式的值不等于5?□500÷100□÷□×20□×分析:本题很容易计算,但要特别注意的是题目上“不等于5”中的“不”字。②下列各算式中,哪一个算式结果不等于0?□25×8×0×100□(34-27.5)×(0.25―)□(10―7.5―2.5)×15÷4□1+50÷25×0分析:本题与上题类似,也需注意“不”字。③下列四个数中,哪一个最接近1000?□859□958□987□1010分析:最接近1000含义即与1000之间差距最小。本题即考察1000与哪个数差最小。④练习:用3、9、5、2、0五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五位数,这个数是多少?□93520□95320□95230□95302分析:本题先组出所有五位数,再从中选出最大的。2、我国陆地用土面积大约960万千米2,其中森林面积大约115万千米2,草原面积大约320万千米2,淡水面积6.6万千米2,分别写出森林、草原、淡水面积与我国陆地用土面积的比,并化成百分比。分析:本题是复习关于比的概念,做除法即可,但需把比值分数化成有分数,要再乘以100%。3、看图填空:图(略)p45图。①量平面周长厘米,宽厘米,这学校占地面积米2。②绕操场跑一圈大约米,花坛占地米2。③小学全部建筑物占地面积米2,是学校占地面积%。分析:本题是复习关于比例尺的计算,需先把图中的距离量出来,再用比例尺换算。牢记:比例尺=。但严格禁止在图上算出面积后用比例尺换算。思考题:(请全班同学一起思考)。一个棱长4厘米正方体,若把它的棱长扩大到原来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到原来几倍?体积扩大到原来几倍?分析:本题包括了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表面积=边长×边长×6,体积=边长×边长×(边长)(棱长)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教学相关概念,比例、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作业:p46、11。

语文实践活动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46个,其中33个会正确书写,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认读21个(其中有多音字1个,是“和”)。

2、继续学习朗读课文,能够背诵第一课。

3、积累词语,会用“必须”、“继续”造句。

4、学写便条。

5、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和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幸福欢乐,懂得遇到困难不应该灰心的道理,体会参加家务劳动后的喜悦。

教学重点:

1、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和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幸福欢乐,懂得遇到困难不应该灰心的道理,体会参加家务劳动后的喜悦。

2、学习写便条。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像。

课时:11课时。

入学教育

目的:

1、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初步认识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说话,初步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初步了解学生的习惯。

3、使学生尽早的回到课堂。

过程:

一、欢迎词:

欢迎大家又回到我们的教室,一个寒假过去了,大家已经有一个假期没见到老师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学生说一说

三、重申课堂常规及要求:

(一)坐姿:

(二)站姿

(三)读书的姿势

(四)写字

(五)本子的使用

(六)回家的要求

四、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

五、教师和学生互动,问问你想知道的内容

六、学生自己看书

正反比例的综合练习 教案精选


第四课时:正反比例的综合练习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9—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2、举例说明。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二、练习完成练习十三9~13题1、第9题。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2、第10题。(1)看图填写表格。(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3、第11题。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4、第12题。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5、第13题。三、小结

掷掷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篇


掷一掷实践活动设计

共5课时总第58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活动过程: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

(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1、通过本次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生总结:本次活动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同学们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小数加减法综合应用 优秀教案推荐


课时:1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目标: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情境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小数打交道,最常接触的就是在超市中了,在超市买完东西,我们就会拿到一张电脑小票,见过吗?有没有在超市买东西出过错误的?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出示电脑小票,观察。

2、谁能解释一下这张电脑小票?

3、我们来核对一下吧。怎样核对?

列算式:20-(12.30+4.85)

算在书上。

4、还可以怎样核算?20—12.30—4.85,12.30+4.85+2.85

5、20-(12.30+4.85)=12.30+4.85+2.85

6、试一试。4.2+12.3+5.8+2.7,15—1.2—3.8仔细看一看,再算。

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a-b-c=a-(b+c)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能结合电脑小票的问题说一说吗?

三、运用数学模型

1、第17页第2题。

2、第16页第2题。

3、第17页第3、4题。

四、总结。

教学反思:教材创设了核对电脑小票的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课改精神。学生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找出更简便的方法。这样联系实际,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

了解我们自己实践活动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等情况进行统计,提高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让学生进一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分组收集数据并且合理分段,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教学难点:数据的合理分段整理

教学准备:信息卡,练习纸、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互相了解师:仇老师给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仇老师。姓名仇学春单位南化三小身高185厘米体重96千克年龄30周岁生日2月份兴趣爱好打篮球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了解了老师,下面也该了解你们自己了。(1)师:你们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生:想了解身高、体重、年龄……[教师随机板书](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我们自己”。[板书课题]师:课前同学们填写了自己的信息卡,谁来说一说自己的信息。四班个人信息卡姓名:()身高:()厘米体重:()千克年龄:()岁生日:()月份参加()兴趣小组三、确定主题、收集数据1、渗透方法:师:要了解这些内容,应该怎样收集这几方面的数据?学生交流,教师出示以下方法:a、自己对班上同学逐个询问,了解需要的数据并作记录。b、几个同学合作,每人调查一大组或一个小组的同学,然后汇总,获得全班同学的数据。c、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相关统计数据贴在桌角,供其余同学自由查阅记录整理。d、由老师逐项统计,同学们直接获取现成的数据。师:选择什么方法收集数据比较合适。今天我们运用b和c两种方法收集数据。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信息卡贴在桌子的右上角或左上角。2、选择主题:出示5个主题牌: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你们小组最想了解什么?请组长上来选择。师:请选择统计兴趣组的同学站起来。3、小组分工:师:确定了统计主题,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小组怎样分工收集数据又快又准确。[板书:收集数据。组长分配,2人一组,每组的第一排收集第一组数据,第二排收集第二组数据……现场采访:你们两人统计那一组的什么信息?提问:在收集数据时要注意什么?[不重复不遗漏,注意安全,前面人多就从后面开始,不要拥挤。]4、收集数据师:每组开始收集数据,比比哪一组又快又准确。提问:收集好数据后我们接下来怎么做呢?

三、合理分段、整理数据

1、分段:

师:收集好数据后我们接下来对数据分段整理。[板书:分段整理]

出示:

项目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兴趣组分段

师:每个小组说一说应该怎样分段?

生1:找出全班身高的范围,分成几段。

师:体重的分段方法与身高相同。

生2:生日按出生的季度分段。

生3:年龄按岁数分段。

生4:兴趣组按组来段。

2、整理:

师:分好段可以整理各段的数据。

提问:用什么办法整理出各段人数的?[用画“正”方法统计]

要求:请收集数据的同学读出数据,由组长画“正”统计,统计在统计图表的对应各段的下面。其他同学帮助检查核对,比一比哪组最快?

3、制作统计表:

请各小组完成统计图表,先在组内交流。

四、汇报交流、分析数据师:刚才我们分组进行了统计,下面让我们一起分享统计的果实。1、提问:看到我们班身高统计表,你能了解到什么?(1)儿童9岁至11岁标准身高对照表9岁10岁11岁男[厘米]137141147女[厘米]136142149

(2)请出比较符合该平均身高的同学,体会他的身高水平处于平均状态。

(3)儿童乘车购票须知:1.1米以下的儿童不用买票,1.1米到1.4米需买半票,而身高在1.4米以上的儿童应买全票。2、(1)看到我们班的体重统计表,你知道些什么?2体重大概测量方法:男:身高—105厘米=体重[千克]女:身高—100厘米=体重[千克]

师:每个同学算一算自己的体重。

(3)提问:你的体重与平均体重比较怎样?你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如果我们班要举行一个班级生日会,你认为放在哪个季度最合适?4、师:我们班同学年龄一般是9周岁和10周岁两种。师:我们的年龄与坐飞机买票还有点关系呢?2周岁以下2周岁-12周岁12周岁以上飞机票价票价的半票全票比较:这两种都是条形统计图,一个是横条,一个是竖条。5、师:哪种兴趣组最受欢迎?五、总结反思1、提问:通过刚才的统计活动,大家已经了解我们自己,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2、师:如果我们班要要对数学家庭作业进行改革,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作业形式不布置作业维持现状分层次选做作业人数

师:采用d种收集数据的方法。每人只能举一次。

3统计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作用老师向你推荐两个网站:国家统计局的网站:江苏统计局的网站:

板书设计:

了解我们自己

收集数据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兴趣组

分段整理

制作统计图表

分析思考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709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