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沟壑纵横的地形区—黄土高原的教学方案

一名优秀的初中老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怎样才能写好初中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沟壑纵横的地形区—黄土高原的教学方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教师可给学生作简要介绍,详见备课资料)。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 以上,有的达30 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二)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带着泥沙流人黄河,黄河流人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吃水困难。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神武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农业活动。

jk251.cOm扩展阅读

主要地形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

一、四大高原

(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总结板书)西南部昆仑—祁连—横断—喜山一级青、藏,川西部

(学生活动)按上述方法读图,将另外三个大高原的位置读出,并完成笔记

(教师总结并演示计算机课件)课件演示过程同“青藏高原”,略。如学校生源较好,也可由学生来完成此环节。

(讲述)这四大高原虽然在地形类型上同属高原,但地表特征却有很大差异。看一段影像资料。

(演示课件——四大高原)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并总结四大高原的特点。

(总结板书)地形特点,(划书)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地面坦荡、一望无际;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讲述)在西部还分布有我国的四大盆地(关于四大盆地的位置的教学过程同四大高原,这里不再重复)

(讲述)四大盆地按其特点可分为两类:一是四川盆地,降水丰沛,是典型的湿润盆地,内部为丘陵、平原。其他三大盆地为一类,是典型的内陆盆地,降水稀少,内部为广阔的沙漠、戈壁。但它们也不完全相同(具体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国在我国山脉分布图中,又添加上了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范围,从图中可看出:高原、盆地主要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呢,我们下一节课学习。

(反馈练习)补充完成笔记内容。

[板书设计]

地形区名称

全国位置

分界线

所在

阶梯

所在省区

地形特点

青藏高原

西南部

昆仑—祁连—横断—喜山

青、藏,川西部

4000米以上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

北部

大兴安岭—长城—祁连

内蒙古大甘、宁、冀部分部,

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

华北

太行—秦岭—祁连—长城

晋、陕、甘宁部分

1500米左右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西南部

横断山脉东南

云东部,贵大部

1000—2000米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准噶尔盆地

西北部

阿尔泰、天山之间

新北部

内部平坦,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

塔里木盆地

西北部

天山、昆仑山之间

新南部

我国最大的盆地,内部为最大的沙漠、边缘有绿洲

柴搭木盆地

西部

阿尔金—祁连—昆仑

青西北部

我国最高的盆地,内部多戈壁、沙漠、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

西南部

横断—云贵—巫山—大巴山

川、渝

内部为低山、丘陵、平原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中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板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学生活动)按上节课的板书所提出的项目要求,继续读图查找三大平原的位置,同时按要求完成笔记。

(总结讲述,演示课件)三大平原。教学过程、演示方法同“青藏高原”,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讲述)三大平原在地表形态上也具有各自的典型特点,我们看录像,观察特点。

(演示课件)三大平原的特点。

(学生活动)观看后,归纳概况三大平原的地形特点。

(总结板书)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10米左右,河湖众多、“鱼米之乡”

(讲述)在第三级阶梯上,还散布着一些丘陵。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主要丘陵。

(演示课件)主要丘陵。

(讲述)在这些丘陵中,我们选出一个做为重点剖析,这就是我国最大的丘陵——江南丘陵。

(板书)江南丘陵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江南丘陵的位置,同时完成笔记,之后读图自学江南丘陵的特点和利用。

(总结板书)200——500米,多著名景区。

(总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盆地分布广泛,而平原面积十分有限,仅占全国的12%,且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平原的位置优势、自然条件优势不仅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也是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的经济繁荣地区。相比之下,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等条件不利,但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和水能资源,国家目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为了开发西部的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广大西部山区的落后状况。

(反馈练习)把我国的填注到填充图册练习中。

〈设计思想〉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必须通过读图来获得,但学生读图时往往没有方法,没有目的,所以读图前应以板书的形势把读图的具体要求、内容展示给学生,随后再由老师引导分析青藏高原的位置,这样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另外三个高原,学生读图时的目的性很强,读图方法也逐渐掌握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记忆效果,通过计算机课件的演示,把静止的图转变为动态的,使知识按顺序、逐层次出现在画面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板书内容可只总结一例,其余空项当做反馈练习或课下作业来完成,还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板书设计〉

地形区名称

全国位置

分界线

所在阶梯

所在省区

地形特点

东北平原

东北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黑、吉、辽内蒙古东北

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华北平原

华北

燕山—太行—淮河

冀、鲁、京、津豫东,苏、皖北

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南部

巫山以东

鄂,湘,皖,赣,苏,浙部分,沪

10米左右,河湖众多

“鱼米之乡”

江南丘陵

东南部

长江—雪峰—南岭—武夷

湘、赣大部,

皖南

200—500米

多著名景区

探究活动

将学生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思考、讨论:

1、观察青藏高原山的山脉,它们大多为何种走向?为什么?

2、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资源,水对地表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想一想,水对黄土高原地形特点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水对塔里木盆地地形特点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影响?

3、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与地形分布的关系。

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

地理教案-主要地形区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

主要地形区

一、四大高原

(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总结板书)西南部昆仑—祁连—横断—喜山一级青、藏,川西部

(学生活动)按上述方法读图,将另外三个大高原的位置读出,并完成笔记

(教师总结并演示计算机课件)课件演示过程同“青藏高原”,略。如学校生源较好,也可由学生来完成此环节。

(讲述)这四大高原虽然在地形类型上同属高原,但地表特征却有很大差异。看一段影像资料。

(演示课件——四大高原)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并总结四大高原的特点。

(总结板书)地形特点,(划书)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地面坦荡、一望无际;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讲述)在西部还分布有我国的四大盆地(关于四大盆地的位置的教学过程同四大高原,这里不再重复)

(讲述)四大盆地按其特点可分为两类:一是四川盆地,降水丰沛,是典型的湿润盆地,内部为丘陵、平原。其他三大盆地为一类,是典型的内陆盆地,降水稀少,内部为广阔的沙漠、戈壁。但它们也不完全相同(具体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国在我国山脉分布图中,又添加上了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范围,从图中可看出:高原、盆地主要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呢,我们下一节课学习。

(反馈练习)补充完成笔记内容。

[板书设计]

地形区名称

全国位置

分界线

所在

阶梯

所在省区

地形特点

青藏高原

西南部

昆仑—祁连—横断—喜山

青、藏,川西部

4000米以上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

北部

大兴安岭—长城—祁连

内蒙古大甘、宁、冀部分部,

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

华北

太行—秦岭—祁连—长城

晋、陕、甘宁部分

1500米左右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西南部

横断山脉东南

云东部,贵大部

1000—2000米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准噶尔盆地

西北部

阿尔泰、天山之间

新北部

内部平坦,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

塔里木盆地

西北部

天山、昆仑山之间

新南部

我国最大的盆地,内部为最大的沙漠、边缘有绿洲

柴搭木盆地

西部

阿尔金—祁连—昆仑

青西北部

我国最高的盆地,内部多戈壁、沙漠、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

西南部

横断—云贵—巫山—大巴山

川、渝

内部为低山、丘陵、平原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中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板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学生活动)按上节课的板书所提出的项目要求,继续读图查找三大平原的位置,同时按要求完成笔记。

(总结讲述,演示课件)三大平原。教学过程、演示方法同“青藏高原”,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讲述)三大平原在地表形态上也具有各自的典型特点,我们看录像,观察特点。

(演示课件)三大平原的特点。

(学生活动)观看后,归纳概况三大平原的地形特点。

(总结板书)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10米左右,河湖众多、“鱼米之乡”

(讲述)在第三级阶梯上,还散布着一些丘陵。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主要丘陵。

(演示课件)主要丘陵。

(讲述)在这些丘陵中,我们选出一个做为重点剖析,这就是我国最大的丘陵——江南丘陵。

(板书)江南丘陵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江南丘陵的位置,同时完成笔记,之后读图自学江南丘陵的特点和利用。

(总结板书)200——500米,多著名景区。

(总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盆地分布广泛,而平原面积十分有限,仅占全国的12%,且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平原的位置优势、自然条件优势不仅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也是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的经济繁荣地区。相比之下,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等条件不利,但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和水能资源,国家目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为了开发西部的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广大西部山区的落后状况。

(反馈练习)把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填注到填充图册练习中。

〈设计思想〉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必须通过读图来获得,但学生读图时往往没有方法,没有目的,所以读图前应以板书的形势把读图的具体要求、内容展示给学生,随后再由老师引导分析青藏高原的位置,这样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另外三个高原,学生读图时的目的性很强,读图方法也逐渐掌握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记忆效果,通过计算机课件的演示,把静止的图转变为动态的,使知识按顺序、逐层次出现在画面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板书内容可只总结一例,其余空项当做反馈练习或课下作业来完成,还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板书设计〉

地形区名称

全国位置

分界线

所在阶梯

所在省区

地形特点

东北平原

东北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黑、吉、辽内蒙古东北

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华北平原

华北

燕山—太行—淮河

冀、鲁、京、津豫东,苏、皖北

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南部

巫山以东

鄂,湘,皖,赣,苏,浙部分,沪

10米左右,河湖众多

“鱼米之乡”

江南丘陵

东南部

长江—雪峰—南岭—武夷

湘、赣大部,

皖南

200—500米

多著名景区

探究活动

将学生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思考、讨论:

1、观察青藏高原山的山脉,它们大多为何种走向?为什么?

2、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资源,水对地表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想一想,水对黄土高原地形特点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水对塔里木盆地地形特点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影响?

3、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与地形分布的关系。

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

主要地形区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

一、四大高原

(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总结板书)西南部昆仑—祁连—横断—喜山一级青、藏,川西部

(学生活动)按上述方法读图,将另外三个大高原的位置读出,并完成笔记

(教师总结并演示计算机课件)课件演示过程同“青藏高原”,略。如学校生源较好,也可由学生来完成此环节。

(讲述)这四大高原虽然在地形类型上同属高原,但地表特征却有很大差异。看一段影像资料。

(演示课件——四大高原)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并总结四大高原的特点。

(总结板书)地形特点,(划书)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地面坦荡、一望无际;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讲述)在西部还分布有我国的四大盆地(关于四大盆地的位置的教学过程同四大高原,这里不再重复)

(讲述)四大盆地按其特点可分为两类:一是四川盆地,降水丰沛,是典型的湿润盆地,内部为丘陵、平原。其他三大盆地为一类,是典型的内陆盆地,降水稀少,内部为广阔的沙漠、戈壁。但它们也不完全相同(具体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国在我国山脉分布图中,又添加上了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范围,从图中可看出:高原、盆地主要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呢,我们下一节课学习。

(反馈练习)补充完成笔记内容。

[板书设计]

地形区名称

全国位置

分界线

所在

阶梯

所在省区

地形特点

青藏高原

西南部

昆仑—祁连—横断—喜山

青、藏,川西部

4000米以上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

北部

大兴安岭—长城—祁连

内蒙古大甘、宁、冀部分部,

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

华北

太行—秦岭—祁连—长城

晋、陕、甘宁部分

1500米左右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西南部

横断山脉东南

云东部,贵大部

1000—2000米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准噶尔盆地

西北部

阿尔泰、天山之间

新北部

内部平坦,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

塔里木盆地

西北部

天山、昆仑山之间

新南部

我国最大的盆地,内部为最大的沙漠、边缘有绿洲

柴搭木盆地

西部

阿尔金—祁连—昆仑

青西北部

我国最高的盆地,内部多戈壁、沙漠、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

西南部

横断—云贵—巫山—大巴山

川、渝

内部为低山、丘陵、平原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中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板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学生活动)按上节课的板书所提出的项目要求,继续读图查找三大平原的位置,同时按要求完成笔记。

(总结讲述,演示课件)三大平原。教学过程、演示方法同“青藏高原”,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讲述)三大平原在地表形态上也具有各自的典型特点,我们看录像,观察特点。

(演示课件)三大平原的特点。

(学生活动)观看后,归纳概况三大平原的地形特点。

(总结板书)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10米左右,河湖众多、“鱼米之乡”

(讲述)在第三级阶梯上,还散布着一些丘陵。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主要丘陵。

(演示课件)主要丘陵。

(讲述)在这些丘陵中,我们选出一个做为重点剖析,这就是我国最大的丘陵——江南丘陵。

(板书)江南丘陵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江南丘陵的位置,同时完成笔记,之后读图自学江南丘陵的特点和利用。

(总结板书)200——500米,多著名景区。

(总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盆地分布广泛,而平原面积十分有限,仅占全国的12%,且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平原的位置优势、自然条件优势不仅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也是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的经济繁荣地区。相比之下,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等条件不利,但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和水能资源,国家目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为了开发西部的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广大西部山区的落后状况。

(反馈练习)把我国的填注到填充图册练习中。

〈设计思想〉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必须通过读图来获得,但学生读图时往往没有方法,没有目的,所以读图前应以板书的形势把读图的具体要求、内容展示给学生,随后再由老师引导分析青藏高原的位置,这样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另外三个高原,学生读图时的目的性很强,读图方法也逐渐掌握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记忆效果,通过计算机课件的演示,把静止的图转变为动态的,使知识按顺序、逐层次出现在画面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板书内容可只总结一例,其余空项当做反馈练习或课下作业来完成,还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板书设计〉

地形区名称

全国位置

分界线

所在阶梯

所在省区

地形特点

东北平原

东北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黑、吉、辽内蒙古东北

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华北平原

华北

燕山—太行—淮河

冀、鲁、京、津豫东,苏、皖北

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南部

巫山以东

鄂,湘,皖,赣,苏,浙部分,沪

10米左右,河湖众多

“鱼米之乡”

江南丘陵

东南部

长江—雪峰—南岭—武夷

湘、赣大部,

皖南

200—500米

多著名景区

探究活动

将学生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思考、讨论:

1、观察青藏高原山的山脉,它们大多为何种走向?为什么?

2、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资源,水对地表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想一想,水对黄土高原地形特点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水对塔里木盆地地形特点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影响?

3、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与地形分布的关系。

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

地理教案-地形的类型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多媒体展示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

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

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

(学生活动)4—6人小组做五种基本地形的模型,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好?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高原,也有平原、盆地,还有广泛的丘陵。通常我们把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称为山区。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讨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山区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67图3.14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地形的类型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第地形地势特征教案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2、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教学用具】我国地势剖面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上一单元学习了我国的人口,今天学习我国自然环境,先学一下地势和地形的特征。2、看中国地形图,完成22页活动内容。板书:一、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总结:我国地形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读23页表格,完成扇形图,说明我国地形的构成。讲述:我国地形类型齐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狭小。有利于发展旅游,开矿等,不利于发展交通,农业。读24页图,体会我国山地对于发展经济的利弊。(转承)观察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什么特征。板书:二、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读24页课本内容,总结每个阶梯上主要的地形和海拔高度的不同。根据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对于航运,水电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滚滚东流,加强的东西的交通,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图片,找家乡,说家乡。根据图表完成画图,同组相互帮助,讨论我国地形和构成,说明其优点和缺点。观察地形剖面图,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找出各个阶梯的分界线:一、二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分析讨论,第一阶梯号称世界屋脊,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第二阶梯海拔1000米-xx米之间,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作业设计】描画地形剖面图

地形概况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3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总结概况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由于地图中,尤其是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读图方法。教材中的三个读图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第二个环节,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秀丽,景色多姿多彩,我们拥有发展多种生产的条件;拥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同纬度的西岸和内陆的地区却是干旱的沙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生产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此,本环节既要注意进行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同时也要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第三个环节,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和改造不利条件,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地协调的观念也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由于初中学生理解力有限,建议师生共同讨论。本环节的知识也不要求必须掌握,重在培养思想和观念。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64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