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要求
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和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二)教学设计建议
本节教材包含文字处理、图表处理和使用字处理和表处理软件等内容。
在文字处理和图表处理部分,教材介绍了流行的字处理和表处理软件有哪些,以及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分别具有怎样的功能。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结合学生对字处理、表处理软件的掌握情况,安排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掌握这些功能。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实践体验活动使用字处理软件设计制作主题班报和综合探究活动制作关于《主要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比较》的报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展开教学和辅导,使学生达到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和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如何使学生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尺规完成四种,并会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
2.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四种;难点是用准确精练的几何语言叙述作图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图的预备知识
1.明确尺规作图和的含义.
教师应着重强调尺规作图与以前画图的区别,如解释以前角平分线,垂线、平行线的画法为什么不符合尺规作图的要求.
2.常用的作图语句的练习.
(1)如图1(a),平面上有三点A,B,C,按下列要求完成作图:
①过点A,点B作直线AB(简称“作直线AB”);
②作射线CA;
③延长BC到D,使CD=BC;
④在线段BA上截取BH=BC;
⑤连结两点H,C(简称“连结HC”).
答案见图1(b).
(2)如图1(c),按下列要求完成作图:
①以点D为圆心,AD为半径作弧交DC于E;
②分别以点B,C为圆心,DC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F,G.
以上为七种基本语句.
二、思考并实现四种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标题,分清已知、求作,并用数学符号表示.注意“求作”中先写出作什么图形,再写出它所需满足的条件.
已知∠AOB(如图2(a)).求作:∠A′O′B′,使∠A′O′B′=∠AOB.
(2)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作图的实现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①思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实现作图过程,将∠AOB放到△COD中(如图2(b)),利用“SAS”公理作出与△COD全等的△C′O′D′,从而得
到∠A′O′B′=∠AOB(如图2(c)).
②为简化作图过程,便于操作,可取△COD为等腰三角形,即在∠AOB的两边上截取OC=OD.更进一步地,可改造成尺规作图的语言,引导学生用简练的作图语句准确描述作图的实施过程.
(3)按照课本作法作图并证明.证明时要注意作图的作法中提供的边的条件.
以下几种都可仿照此步骤处理.
2.平分已知角.
已知:∠AOB(如图3).
求作:∠AOB内部的射线OC,使∠AOC=∠COB.
(1)教师重点分析作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①借鉴Ⅰ的思路,画出符合条件的示意图,分析如何构造以∠AOC,
∠COB为元素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答:用“SSS”构造△ODF与△OEF,其中OD=OE,F在OC上,DF=EF.
②分析如何用作图实现以上过程:
要使OD=OE,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即可;要确定∠AOB上一点F,使DF=EF,只要分别以D,E为圆心,特定长a为半径作弧,注意为保证两弧能有
(2)让学生整理思路,按课本作法作图并证明.
练习1作平角∠AOB的平分线OC,并回答OC与直线AB有何关系?
练习2如图4,已知:钝角∠MCN.
①求作∠MCN的平分线CF;
②在学生画出图4的基础上,求证ED⊥CF,CF平分DE.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已知直线AB和一点C,求作AB的垂线,使它过点C.
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标题时,引导学生自发讨论已知点C与已知直线AB的位置关系(两种情况).
(2)对于点C在直线AB上的情况,引导学生将新问题化归为已知情况——过直线AB上一点C平分平角∠ACB.
(3)当点C不在直线AB上时,引导学生由练习2的作法和证明结论来提炼出本题的作图方法:先确定D,E两点(注意书上选取K点的作用),再确定F点(找F时所作弧的半径有特定条件).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重点分析4与练习2的关系.
分析图4中的结论:CF垂直平分DE,要作DE的垂直平分线CF,只需确
三、四种的变式和复合练习
例1用尺规按下列要求作图.(不写作法只画图)
(1)如图5,在∠AOD的内部作射线OB,使∠AOB=∠COD.
(2)作一个角的余角.
(3)把线段AB四等分.
(4)如图6,在钝角△ABC中,∠ABC为钝角.求作:
①△ABC中∠ACB的平分线CD;
②△ABC中BC边上的高AH;
③AC边的中垂线EF;
④AB边上的中线CG.
(5)如图7,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求作:过C的直线CD∥AB.(提示:过C作直线l交AB于点E,在点C处作∠CEB的同位角(或内错角),使它等
于∠CEB.)
四、师生共同小结
1.目前已学过的五种;
2.几种常用的作图语句;
3.尺规作图的基本步骤;
4.以后作图中再遇到五种时,不必再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需给出标题,如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五、作业(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1.为了分散难点,便于学生用语言准确叙述本节课的,教师设计了预备知识这一部分,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所要用到的常用作图语句,以及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如何用这些语句来解决本节的.
2.的分析过程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逐层实现目的,并要揭示四个分别“怎样想出来”和“为什么这样想”的思维过程,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发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四种.
3.教师根据课时情况,可将第三部分的的部分练习题(如例1(1),(4)①)插到1,2后.
4.本课在2后面设计了两个练习,目的是既巩固2的各种变式情况下的作图,又为3,4启发思路.实质上,作角平分线与作垂线和中垂线的方法相类似.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的讲述,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内迁的情况,引申出羌族与党项族之间的渊源,以此培养学生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和归纳、整理历史线索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屏幕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结合地图指出),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一、契丹的兴起
(屏幕显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契丹的起源”的传说,并思考“白马”和“青牛”的含义是什么。然后说明,在契丹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由“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发展而来的。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隋唐时期,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显示契丹人的相关图片,了解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契丹任何汉人长期交往的必然结果,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
二、阿保机建国(916年、上京)
1.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课文,归纳出阿保机为契丹族的强大作出了哪些贡献。
阿保机的贡献主要有:(1)统一契丹各部;(2)提倡农业;(3)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4)916年,称皇帝,建立契丹国;(5)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
引导学生得出:阿保机是契丹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政治家。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进一步指出,契丹国是当时北方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契丹获取幽云十六州
随着契丹的强大,契丹贵族经常南下掠夺中原地区。(结合地图说明,辽太宗时,契丹是如何获取幽云十六州的),请同学们思考:契丹获得幽云十六州后,产生了什么重要后果?
幽云十六州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它使契丹的国力大为增强。同时,幽云十六州的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从此,契丹可以直接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对后来建立的北宋构成严重的威胁,辽宋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战争。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结合电子地图,讲清北宋对辽用兵的目的是夺回幽云十六州),失败后,只好对辽采取防御政策。(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演示相关图片,由于时间所限,不宜补充太多内容)。辽国在挫败了北宋的两次进攻后,于1004年秋,大举进攻北宋,一直达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到北宋的都城东京。
2.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
(结合地图,简述澶州之战的经过,明确澶州和东京的位置)
北宋在获胜的情况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同辽达成和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8页的相关内容,思考: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有据,鼓励创新观点)
讨论结果归纳:对辽的影响:(1)辽从战争中安然脱险,“不胜而胜”;(2)每年从北宋那里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对北宋的影响:(1)北宋“不败而败”,“岁币”成为人民沉重的负担,这也是导致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2)“澶渊之盟”是北宋屈辱的象征;(3)暂时结束了宋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北宋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
评价: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的产物。一方面,它暂时满足了契丹贵族掠夺的愿望,增强了辽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北宋而言,它使一个屈辱的合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也是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如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四、夏宋间的战与和
1.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引导学生回忆“五胡内迁”的有关知识,明确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屏幕显示党项族的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元昊建立大夏国(1038年、兴庆)
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西夏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古今地名)
思考:为什么说元昊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与耶律阿保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随着西夏的强大,它与北宋的关系又会怎样呢?
2.宋夏关系
对照宋辽关系,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请同学们比较“宋夏和议”与澶渊之盟有什么不同?(学生参照澶渊之盟,讨论回答“宋夏和议”对双方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夏在与北宋的交往中,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还设立太学,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不仅促进了西夏的发展,而且使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更加密切。
归纳总结:
本课内容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实际上是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之间既有刀兵相见,更有和平相处。请同学们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课后学生活动提示:
请同学们收集整理杨家将故事中的精彩片断,写成文章在班级内交流或者进行讲故事比赛。
第8章遗传与变异(14,10+3+1)1.本章核心概念:(1)生命延续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传递是有规律地进行的,科学家通过一系列试验推导出遗传规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并将这些规律应用到育种等生产实际中去。(2)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遗传物质变异的来源主要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2.学习过程:(1)通过对孟德尔及其科学研究史的了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2)在学习遗传定律的同时,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假说、演绎、设计、验证、统计、调查、学科交叉、资料分析、图表识别等等。(3)通过各种实验方法学习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如,模拟一对因子的分离实验,观察果蝇的唾液腺细胞的巨染色体,设计实验探究物理、化学因子对植物细胞变异的影响。(4)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人类遗传病的资料,认识遗传病的规律和危害,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关注遗传理论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应用,如育种工作等。3.教育价值:(1)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孟德尔的工作当时并没有被世人所理解,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研究热情,这种对科学事业孜孜不卷的追求精神是值得后人好好学习的。(2)倡导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摩尔根一开始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他既是一位敢于怀疑,又是一位勇于实践的科学家,无论是对自己的假说还是对别人的学说,都一概采取依靠事实和运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科学态度。当大量的果蝇实验结果确证了孟德尔的定律后,他不仅承认,而且还发现了连锁互换的定律。(3)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进化发展的基础,学习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树立生命世界永恒变化与发展的观点。(4)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使学习更贴近生活。关注人类健康,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关注遗传学基本理论对生产实践的指导。4.修改说明(1)根据课程标准及专家意见删除原实验10.2人体一对相对性状——嗅觉生理功能的遗传实验(2)保留“探究物理或化学因子对蚕豆根尖细胞变异的影响”实验,一是考虑这个实验已经纳入国家环境监测标准中,是可行的;二是考虑这个实验在高二开展有其基础,是将高中阶段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综合后的探索试验,可作为高中生命科学课程中的技能与课外探究结合的一个例子。作为选修编入教材,可供需要的学生选择。5修改纲要第1节遗传规律(6,4+2)关键问题:生物遗传有规律吗1.孟德尔及其科学研究的方法2.基因的分离定律实验8.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发现之路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阅读与思考杂交水稻实验8.2果蝇唾液腺装片的观察及果蝇性别的辨别(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临时装片并观察)第2节伴性遗传(2,2+0)关键问题:遗传与性别有关吗1.性别决定2.伴性遗传的特点发现之路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的关系第3节变异(4,3+1)关键问题:变异是怎样产生的1.基因重组的意义2.基因突变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3.染色体畸变实验8.3探究物理或化学因子对蚕豆根尖细胞变异的影响(选做)发现之路染色体遗传理论(外文资料)第4节人类遗传病和遗传病的预防(2,1+0+1)关键问题:怎样预防遗传疾病1.人类遗传病的常见类型活动典型遗传病家族谱系分析2.遗传病的预防禁止近亲结婚、咨询、产前诊断、适龄生育想一想做一做从网上收集人类遗传病的资料,认识遗传病的规律和危害,思考如何才能优生。本章提要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
(2)了解和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
(3)掌握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数;
(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的定义、数及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数的公式和解有关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应用问题当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因此,两个相同,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不同,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数.与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后者是这种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数.
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的推导.
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
三、教法建议
①在讲解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数”与“一个”这两个概念.一个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
ab,ac,ba,bc,ca,cb,
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数,符号表示数.
②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都不是同一。叫不同.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的定义中,如果有的书上叫选,如果,此时叫全.
要特别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本章不研究重复问题.
③关于数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再推广到,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公式是在引出全数公式后,将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2)为使这个公式在时也能成立,规定,如同时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④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⑤学生在开始做应用题的作业时,应要求他们写出解法的简要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得出答数,这样有利于学生得更加扎实.随着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这种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
(2)了解和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的定义、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找一同学谈解答并说明怎样思考的的过程
第1(1)小题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社会科学书,可以从50本中任取1本,有50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自然科学书,可以从40本中任取1本,有40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90.第(2)小题从书架上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各1本(共取出2本),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社会科学书,第二步取一本自然科学书,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2000.
第2题说,共有A,B,C三个优良品种,而每个品种在甲类型土地上实验有三个小区,在乙类型的土地上有三个小区……所以共需3×5=15个实验小区.
二、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根据以上分析由学生(板演)写出所有种飞机票
再看一个实例.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找学生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事实上,红、黄、绿三面旗子按一定顺序的一个排法表示一种信号,所以不同颜色的同时升起可以表示出来的信号种数,也就是红、黄、绿这三面旗子的所有不同顺序的排法总数.
首先,先确定最高位置的旗子,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中任取一个,有3种方法;
其次,确定中间位置的旗子,当最高位置确定之后,中间位置的旗子只能从余下的两面旗中去取,有2种方法.剩下那面旗子,放在最低位置.
根据乘法原理,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出所有信号种数是:3×2×1=6(种).
根据学生的分析,由另外的同学(板演)写出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信号的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
第三个实例,让全体学生都参加设计,把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写出来.
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写出这些所有的三位数.
根据乘法原理,从四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三个排成三位数的方法共有4×3×2=24(个).
请板演的学生谈谈怎样想的?
第一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在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有4种取法.
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当百位上的数字确定以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三个数字去取,有3种方法.
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当百位、十位上的数字都确定以后,个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两个数字中去取,有2种方法.
根据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种.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我们讨论了三个实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从一些研究的对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对象.
(2)取出的这些研究对象又做些什么?
实质上按着顺序排成一排,交换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况.
(3)请大家看书,第×页、第×行.我们把被取的对象叫做双元素,如上面问题中的民航站、旗子、数字都是元素.
上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2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后来又写出所有排法.
第二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排法和写出所有排法.
第三个问题呢?
从4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3个,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并写出所有的排法.
给出定义
请看课本,第×页,第×行.一般地说,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本章只研究被取出的元素各不相同的情况),按着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按着这个定义,结合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
从的定义知道,如果两个相同,不仅这两个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的顺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须相同.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
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上海—广州是两个,第三个问题中,213与423也是两个.
再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广州—北京;第二个问题中,红黄绿与红绿黄;第三个问题中231和213虽然元素完全相同,但顺序不同,也是两个.
(2)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是不是一个数?
生:“一个”不应当是一个数,而应当指一件具体的事.如飞机票“北京—广州”是一个,“红黄绿”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如果问飞机票有多少种?能表示出多少种信号.只问种数,不用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才是一个数.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也是这样的.
三、课堂练习
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怎样解?
有四张卡片,每张分别写着数码1,2,3,4.有四个空箱,分别写着号码1,2,3,4.把卡片放到空箱内,每箱必须并且只能放一张,而且卡片数码与箱子号码必须不一致,问有多少种放法?(用投影仪示出)
分析:这是从四张卡片中取出4张,分别放在四个位置上,只要交换卡片位置,就是不同的放法,是个附有条件的问题.
解法是:第一步把数码卡片四张中2,3,4三张任选一个放在第1空箱.
第二步从余下的三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2空箱.
第三步从余下的两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3空箱.
第四步把最后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四空箱.具体排法,用下面图表表示:
所以,共有9种放法.
四、作业
课本:P232练习1,2,3,4,5,6,7.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7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