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教案

探索规律教案

时间:2024-08-20

探索规律教案范本11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提升教师教学实力的有效途径,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这份“探索规律教案”是我不懈努力的成果希望得到您的认可,读后如有所得当属美意!

探索规律教案 篇1

加强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大力改进作文教学我国古代科举应试只考一篇文章,用文章取仕是有道理的。立言立德,通过文章流传千古。因此,今天的语文学习者如果不能写出一篇象样的文章,就是语文学习的失败者。为了让中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学有获,为其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应有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训练。以下是本学期我校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规律探索方面的优秀课例:探索一:教师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以下理念:“作文就是用笔写话、写生活。”“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必须让学生做到以下两点:1.明确求真、立诚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不造作;立诚,就是诚实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老老实实,实事求是。2.确立“写作基于阅读”的思想。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阅读中悟到作文的技巧。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 “厚积才能薄发”.探索二:作文课要加强作文的技能指导与训练。好的文章是有技能体现的,各个年级的教师根据年段要求,注重落实作文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并把它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本学期我们年级的作文教学重点做了以下专项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举两例:作文课简报之一:环境描写与表现人物的关系。课堂选用材料:? 名著《骆驼祥子》(老舍)? 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祥子)的性格、命运。? 让我们来欣赏片断:《在烈日和暴雨下》。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老舍《骆驼祥子》(祥子在雨中拉车)通过这种恶劣环境的展示(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祥子? 性格:倔强;? 生活:艰辛;? 命运:凄惨。作文训练《我和书的故事》(二(8)班 陈丽玲)优秀作文选段:……小学四年级以前的我很少与课本以外的书打交道,()一味空叹人生无趣,每天不是做作业,就是看电视,得过且过。夏日的一天,我作业做完了,电视看腻了,正值无聊之极,天上的阳光很灼人,地上的花草在打蔫,高树密叶间的鸣蝉聒噪不停……大自然也不过如此!我不禁对人生发出一声叹息:“空虚!”……简评:作者写出了与书交友前的“空虚!”生活,以枯燥环境描写加烘托强化。作文课简报之二:通过其他人物来展示你所写主人公个性特征。课堂选用材料: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高尔基《海燕》对比烘托展示海燕的形象: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课堂片断作文训练《张明跑步很快》(三(4)班 冯小宇)优秀作文片断选评:旁边的同学只觉得眼前一花,张明就轻轻松松地冲过了终点,连气都没怎么喘一下。过了很久,跑在后面的李华才追上来,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说:“看来我这辈子都没有机会追上你了。”探索三:作文课要求学生在写作完成后用红笔划出自己所用到的写作方法的语句并用文字标明。在作文训练中灌输这种做法,即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对写作技能的认识,学会分析评价好的文章。也是对老师平时分析课文、范文和指导作文时所突出重点的运用。如果学生对自己习作的分析到位,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自学(分析、批注)能力的提高。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可偏废。优秀作文片断批注选评:《我和书的故事》(二(8)班 陈雅文)夕阳的光影有些婆娑(环境描写),略显肥胖的身躯惬意的坐在柔嫩草的地上(环境描写),手里捧着一本珍贵的有些发黄的书本,嘴角噙着一丝微笑——这就是我,一位性格沉静以书为友的女孩子。回想起来,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看书。直到进入初中,我才慢慢喜欢上书带给我的安宁。……作者评语:通过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作者与书结友后的内心世界。优秀作文片断批注选评:《考试以后》 (三(4)班 陈文洁)我手里拿着那张写着59分的试卷,忐忑不安(心理描写)地回到家里,偷偷地推开(动作细节描写)家门,发现没人,正想快速溜进自己房间时,外面传来了爸爸的声音,我的心开始狂跳起来(心理描写)。……作者评语:通过具体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四:作文评析应从句子、片段再到写成篇的作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致。可以定期在班里以学生的作文为例子做一些作文评讲课。如下是我们本学期的作文课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只举一例:课题名称:第一单元作文评讲1、好句欣赏。她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我何时跌到了不哭泣?我何时能骄傲的昂起头?我何时才能开心地笑?全世界只有她知道。二(7) 罗泳诗答题格式:这个句子写得好,好在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好段欣赏。下面三个文段写得好,好在哪里?请根据答题格式答题。片段一:她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吵闹的课室里,窗外的阳光薄薄的洒在她的头发上,显得金黄而柔软,汗珠从额头一直流到下额,最终跌到了她那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移动的手上,她才意识到自己流汗了,才伸手轻轻抚去。“铃铃铃”上课了,她连忙把手中的笔放下,把课桌上的所有作业收好,又从抽屉中抽出语文书来读。我再看看自己,什么作业都没有做过,再傻傻的往自己额头上一摸,没汗珠的。我笑了,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老师们为什么都那么喜欢她的原因了,真不愧是勤奋的小公主啊。二(7) 罗泳诗答题格式:我认为这段写得好,好在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或写作手法),从     角度刻画了       的       性格,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探索规律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P317-9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探索规律教案 篇3

《探索规律》政治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3、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理念教法:本节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展开。以问题引导思维,内容的呈现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情景之中,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经历从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的双向交流过程。关注学生能否用不同的语言(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2、通过丰富而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激发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3、根据“回想——联想——猜想”的思维过程,对难点进行层层铺垫,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过程与思维升华的过程,感受自我奋斗后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二、建立模型。联体长方形的摆法:(填空)1、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2、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3、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三、应用解释。1、标准问题。餐桌的摆法:(填表)若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餐桌和椅子  桌子张数 1 2 3 … N 可坐人数若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餐桌和椅子 桌子张数 1 2 3 … N 可坐人数2、变式问题。在桌数相同时哪一种摆法容纳的人更多?3、探索问题。若你是一家餐厅的大堂经理,由你负责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里组织一次规模盛大的西式冷餐会,你会选择哪种餐桌的摆法呢?(新颖的问题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每一名学生都跃跃欲试,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的答案很完美。)4、辅助练习。按规律填空,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①2,4,6,8,____,12,14,…____②2,4,8,____,32,64,…____③1,3,7,____,31,…____注释:用N表示数的序号。四、拓展。折纸问题:(填表)①对折次数与所得单层面积的变化关系表:对折次数 0 1 2 3 4 … N单层面积②对折次数与所得层数的变化关系表:对折次数 0 1 2 3 4 … N所得层数③平行对折次数与所得折痕数的变化关系表:对折次数 0 1 2 3 4 … N折痕条数五、小结。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1、在探索规律中遇到挫折,你会怎么办?2、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所学习到的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探索规律过程中哪些量是重要的;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等。)检测题:A组:(填空)1,4,9,16,____,36,49……B组:用火柴按下图方式搭图形,按规律填写下表:梯形个数 1 2 3 4 … N 火柴根数作业:A组:课本作业B组:(开放性作业)有人说一张普通的报纸连续对折最多不会超过8次。利用今天在折纸问题中对折次数与单层面积以及所折层数的关系的探索,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证或反驳。课后反思一、教学中的成功体验。1、通过情感活动把学生与教师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教师努力把握情感诱导的契机,积极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认真精细地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和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进行情感诱导,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推动他们不断进步。2、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把教学内容的新颖度定在“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尺度上。用信息优化的观点,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去掉易使学生厌烦的信息,留下学生感兴趣的新颖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减少教师的活动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展。教师做好学法指导,做到少讲,少问,少板书,力求做到精而美,使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调控,自主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二、需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法。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发现不仅应当经常地问学生“为什么”,而且更应努力促进学生由“被动状态”向相应的“自觉状态”转变,也即由被动地去回答老师关于“为什么”的问题而发展成为经常地向自己提出“为什么”。而这一转化过程的引导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三、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学生方面:在课堂生生交往中,所有学生都应学会如何与同学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教师方面:进一步丰富社科知识,提高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水平。

探索规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例6、例7和练一练,练习十七

第5-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使用计算器正确地、比较快捷地进行大数目的计

算,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学习探索运算的一些规律,培养学生探索和解

决问题的习惯与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的

能力。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L复习1日知。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七第5题。

(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46.5+2.6387.2--9.63.4X0.0561.2

2.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应用已经掌握的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进

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并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运算规律。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l教学大数目的计算。

(1)说明,我们使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就可以

使计算比较快捷、方便。

出示例6。.

让学生进行计算,把得数填在课本上。集体校对、订正。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

让学生计算出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提问学生是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的。

2.教学探索规律。

(1)说明: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

方便,所以适宜我们在计算中验证和探索有关的规律。现在,我们

就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来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出示两组题让学生计算:

①275X48②275X48

(275X32)X48275X(48--12)

提问:第一组算式中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根据积的

变化规律,第二小题的积会有什么变化?

请大家分成小组,用计算器计算出每一题的积,然后用计算器

来验证。

让学生交流计算和验证的结果,看看我们过去学习的乘法里

积的变化规律说得对不对。

指出:使用计算器,我们来验证一个计算上的规律就变得很简单。我们还可以用计算器计算,比较方便地探索运算里的一些规律。

(2)教学例7。

出示例7。

让学生自己计算例7里的每一道题,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让学生分成小组,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观察、比较、讨论:每题的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说说是怎样发现的。

指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我们很方便地发现了,在乘法里,

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分小组举例,用计算器验证除法里商不变的规律。

2.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其中的第(1)组题,分小组讨论这组题的得数和已知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讨论发现的算式特点和商的规律。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特点和规律,猜测第(2)组算式的得数,然后再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3.做练习十七第6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每组题里各题的积,填在课本上。分小组合作讨论:一组一组看,每一组算式的得数有什么规律?把四组连起来看,又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说得对的都要表扬、鼓励。让学生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口答练习十七第7题里每道题的得数。

四、课堂作业

同桌学生相互之间说说练习十七第6题发现的什么规律,再根据这一规律直接在练习本上写出练习十七第7题的得数。

(五)计算器练习

探索规律教案 篇5

磷矿实验学校

丁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规律

设计理念: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有趣的数学,这是本课设计的基本理念,另外在教学方式上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与图形之间存在的规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66、67页探索规律。

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这节课是总复习第三部分“代数初步”里的内容,引导学生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在本套教材中主要是鼓励学生探索数之间蕴涵的规律、图形之间蕴涵的规律、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等。对于规律的探索,不仅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数、图形的理解,而且能够发展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这部分知识的趣味性很强,题目能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据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是总复习,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例如表格、画图、关系式、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方法。所以,在探索乘法表中蕴涵的规律时,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式是多样的,可能会发现横着看每一行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等规律。对于学生发现的规律,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教学目标:

1.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

2.尝试用语言、表格、图、关系式等方式刻画所发现的规律,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面对挑战要勇于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难点:尝试用语言、表格、图、关系式等方式刻画所发现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索规律这一课。(板书:探索规律)当你看到这个课题以后你想到了那些规律?

磷矿实验学校

丁林

1.出示67页第3题

师:六一节到了,六(1)班准备用红色和黄色的气球装饰班级,请看??? 学生看图,师问:

(1)你看出这些气球排列的规律了吗?

(2)你能看出第20个、27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出依据的规律。

如果教室里正好挂了108个气球,你能帮助六年一班的同学计算出一共需要多少个红色气球和黄色气球吗?

小组交流、讨论:

生:108÷5=21(组)??3(个)红:21×3+2=65(个)黄:21×2+1=43(个)

总结:看来发现图形中的排列规律,不仅能美化我们的生活,还能帮助我们很方便地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2.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没有完成的乘法表,其实在这个乘法表中就蕴涵着许多规律,你们想不想去探索?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66页的乘法表,并把表格填写完整。(学生很快填写完整)

师:乘法表中蕴涵着很多数学规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分小组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请同学们看活动要求。(屏幕出示要求)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活动,教师巡回查看并做必要的指导。在指导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他是用那些方法发现规律的,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观察。)

小组讨论结束。

师:“哪一组先上来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学生可能会发现的规律:

(1)横着看,第一行都是第一个数9的倍数。(2)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等规律。

(3)斜着的一组数字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平方。

(4)另外一组斜着的数字8,14,18,20,20,18,14,8是对应着一对一对出现的。

学生还有可能发现其他的规律,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磷矿实验学校

丁林

归纳:“同学们有的横看找到了规律,有的竖看或斜看找到了规律,大家的方法都很好,知道有序的进行观察。”

二、巩固与应用

谈话: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位好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出示幻灯片,用激将法引起学生学习的乐趣。)

智力闯关(出示幻灯片)

1.商店的营业员把玩具球按这样的方式堆放 你知道第5堆有多少个小球吗 ?第8堆呢? 学生口答并说出规律。

2.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课本67页)。3.找规律,填一填。

(屏幕出示题目,学生填在课本上)(1)8,11,14,17,(),23,();(2)4,9,16,25,(),49,64;(3)1,8,37,(),125,();(4)3,6,9,15,24,(),63,();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第3题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不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提醒学生立方的知识。

三、探究活动(课本67页)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完成课本上的两个问题。

“探究活动”中设计的题目是学生在三年级学过的,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另外,教师还可以准备其他年份的日历让学生尝试探索,发现规律。由于时间关系,此活动也可以放在课下作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学生发言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做最后总结。

通过今天再次探索规律,大家再次体会了数学的趣味和魅力。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让学生合作交流做得比较扎实。在交流中学生发言积极主动,讨论认真活跃,互淘教案网通过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通过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

磷矿实验学校

丁林

探索规律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2、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1、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9”让学生读,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介绍缺8数“12345679 ”,这个数非常神奇,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究它。你们想不想来探究它?

3、先告诉老师在‘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哪个数,老师将用算式算出一串你喜欢的数送给你,高兴吗?

很神奇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发现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板书课题)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1、出示例10 1÷11 2÷11 3÷11 4÷11 5÷11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补充题学生的计数器数位不够,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结果)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

自学课本P31——什么是“数字黑洞”?并进行验证!

探索规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流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2.做练一练。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探索规律教案 篇8

第八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P29例10、做一做,P31练习五第79题。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吗?

计算器有这么多好处,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①商是循环小数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3)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

请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找出积的规律。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交流。

根据规律很快写出后两题的结果,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P31第7-9题。

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

课后小记:

1、练习五第7题计算1234.5679*9,部分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八个数字,所以结果为11111.111,其实这题的积应该是四位小数,正确结果为11111.1111。遇到这种情况,可先作指导。请学生看题判断积是几位小数,然后再解释说明。

2、数学黑洞学生们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可再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这种有规律的小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探索规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知识重难点

根据提示的例子,找出规律,根据规律写出余下的题目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教学过程

【例10】

111=0.0909...

211=0.1818...

311=

411=

511=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611=

711=

811=

911=

我们发现这些数学非常的神奇,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数学有规律。

做完课堂练习之后

课堂练习

P29做一做

P31第7、8题

课后追记

本课关键不在于如何使用计算器,而是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寻找并得出商的规律,把得出的规律应用于后续的计算。

探索规律教案 篇10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既快捷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用,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下表。

┏━━━━━━┳━━━━━━━┳━━━━━┳━━━━━━━┓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

┃36┃30┃1080┃┃

┣━━━━━━╋━━━━━━━╋━━━━━╋━━━━━━━┫

┃36┃302┃┃1080--┃

┣━━━━━━╋━━━━━━━╋━━━━━╋━━━━━━━┫

┃36┃3010┃┃┃

┣━━━━━━╋━━━━━━━╋━━━━━╋━━━━━━━┫

(1)指导填表。

谈话: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大家再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一下3630是不是得1080。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指名报得数,教师填表)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指名回答)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再看第四行,请你们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如何填写?(108010)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讨论后,指名发言。

2.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把表填写完成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

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谈话:你们表达的意思都是对的,我们看看书上小蘑菇是怎样总结的?指名读小蘑菇的话。

三、组织学习

1.做想想做做第l题。

(1)让学生先填表格第三排的空格。提问:这里的60你是怎样得到的?如果学生说是先计算43-12,再算5x12-60,可提问:还有别的办法得到吗?(2)让学生自己填写其余的空格。(3)指名报得数,共同校对。提问:最后一栏的400你是怎样得到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2)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3)提问:第一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第三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默读题目,各自填表(2)提问:第二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价呢?(指名回答)第三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价呢?(指名回答)第三次购买的数量除了可以与第一次相比,还可以与哪一次相比?你能说说变化情况吗?(指名回答)(3)同桌互相说说第四次、第五次的变化情况。

4.做想想做做第4题。各自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用计算器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你对哪些过程最感兴趣?你还想知道什么?

1.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这条规律。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方法。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的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商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研究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是什么规律吗?(指名口答)

这节课我们研究商的变化规律,不过研究的具体方法与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们只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个因数乘一个数的情况,而研究商的变化规律则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或同时除以一个数。你知道同时乘或同时除--

以-个数是什么意思吗?弄懂了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研究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板书:840040,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补充板书成:840040一210。

出示例题。(暂不出示0除外)指名读题。谈话:明白题目的要求吗?题目要求你们做什么?(指名回答)

先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怎样做,然后分好工。两人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至于乘几各人自己定;两人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数,除以几也自己定,写出新的被除数和除数,再用计算器算出商。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式。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指定两个小组汇报本组的所有算式,并说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哪个数,教师把这些算式按乘或除分类各板书成一列。谈话:有没有同学把8400和40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后商不再是210的?如果有,让其说出算式,共同分析、纠正。提问:根据左边的一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右边的一列算式呢?(多指定几人回答)

2.让学生再举例验证。

谈话:刚才大家利用840040这道题得出了结论。在其他除法题中是否也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呢?你能够再找一些例子,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再次进行研究吗?这次每人写出一道除法算式算出得数后,再写两道算式,一道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的,另一道是同时除以一个数的,也都要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再与原来的除法算式进行比较。学生独立写算式、计算、比较。在小组内交流,要特别注意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内共同检查订正。

3.总结规律。

谈话:在做例题时,你们有所发现,后来又找到很多例子证明了自己的发现。能把你们的发现概括成一条规律吗?学生自由发言,并相互补充,引导学生得到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板书这一结论)让学生把书翻到第84页,读茄子卡通的话。提问:茄子卡通的结论与你们总结出的结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回答)这里注明的0除外是说哪个数不能是O?谈话:那么为什么要注明0除外呢?这里我们要先学习一点知识,那就是0不能作除数。O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我先问你们在做63时你们是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的?可见我们做63就是要找到一个与3相乘得6的数。除法计算就是想找到一个与除数相乘得被除数的数。我们再看一看让0作除数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种是被除数也是O,另一种是被除数不是0。被除数也是O,题目成了0O,就是找到一个与O相乘得0的数,即0()一0,你们说括号里可以填什么数?括号里可以任意填-一个数,也就是说o0商可以足任何一个数,这样的除法还有意义吗?再看被除数不是0的情况,例如30,也就是想找到一个与O相乘得3的数,即0()一3,括号里能填哪个数?填哪个数都不行,也就是说30找不到商。这样看来,O作除数要么随便哪个数都能当商,要么找不到商,所以数学上规定O不能作除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知道了被除数和除数不能同时除以O,那么同时乘O会出现什么问题,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节课发现的规律读一遍,读后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表。(2)指名报各题的得数。(3)提问:你是怎样得到每栏的商的?(对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的学生予以表扬)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做题。(2)在小组内每人就一组题说说是怎样观察和思考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2)学生自己观察表中的总价和数量,然后向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指名在班内说出自己的判断和理由。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各自列算式,用计算器计算解答。(2)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找到了一条什么规律?是用什么办法找到的?这条规律与上节课找到的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这节课还有什么收获?

探索规律教案 篇11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时的教学,我们开始了借助计算器探索有趣的数字规律的趣味之旅。要让这一教学内容提升学习价值,我们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也要反复揣摩发现规律最简单、直观的一面;这一课时内容一直以来停留在老师心中的是实际运用价值不大,所以一笔带过,然而教师适当的拓展题目的难度,教会学生运用规律计算数字较大的计算,使规律具有普遍性,实用价值绽放迷人的芳香。

在《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时教材设计了探索商的规律:1÷11=0.0909,2÷11=0.1818……,3÷11=0.2727……学生观察发现――商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被除数的9倍。学生通过这个规律能够很快的写出4~8除以11的得数。教材在“做一做”中出现探索积得规律的题目:3×7=21,3.3×6.7=22.11,3.33×66.7=222.111,3.333×666.7=2222.1111那么教师的教学仅仅止步于教材的安排,留给课堂的只有遗憾,只有进行适当的拓展:设计自然数除以9的规律探索;设计6×7=42,6.6×6.7=44.22,6,66×66.7=222.111,9×7=63,9.9×6.7=66.33,9.99×66.7=666.33……;增添“落8”数学题型探究――1234.5679×9=11111.1111,1234.5679×,18=22222.2222……课堂教学就能在教师的精妙的设计中变得丰富多彩。

在教学“3.3×6.7=22.11,6.6×6.7=44.22,9.9×6.7=66.33”积得规律探索时,教师的引导模式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多少倍。规律不错,但是对学生解决问题却毫无助益。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3×6.7=22.11,3.33×66.7=222.111,3.333×666.7=2222.1111”总结出――因数中有几个3,积得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这样当学生面对打乱顺序的题目就不会一片茫然,能很快的确定积得位数。

总结规律不要仅仅止步于总结,还有注意总结的规律是否有助于化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能够顺利的`引领学生解决问题。

教会学生运用规律计算数字较大的计算,使规律具有普遍性,提升学习的实用价值。在探索商的规律时,教材的设计都止步于较小数――1~8除以9,1~10除以11。教学止步于让学生通过规律快速记住1~8除以9、1~10除以11的商。真正实现为计算服务需要设计拓展练习,比如:不借助计算器怎样快速的计算出46÷11=,46÷9=的商。学生通过尝试很快发现:46÷11=(44+2)÷11=44÷11+2÷11=4+0.1818…=4.1818…同理,46÷9=(45+1)÷9=45÷9+1÷9=5.111…。这样就实现了规律为提高计算的速度服务的目的,教学目的到此时才真正实现。

不拘泥于教材,设计实用的教学设计;教学不止步于总结规律,而是在运用中升华;把数学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就是真正的高效,使之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学习课堂。当我们精心的设计教学,倾心于课堂,我们就能从简单的数学教学中延伸课堂的生命力,使之成为一种文化,成为教师创造力的展现。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776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