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题:
谈话:同学们,五一都去哪儿玩了?今天许老师要带你们到更远的地方,到我国的大江南北去欣赏祖国壮美的河山。
课件出示长城、介绍长城,再问: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吗?提示:长城全长6700()填上合适的单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填。(结合学生回答进行复习。)
出示答案:“千米”引出课题。
二、新课:
1、了解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情况
(1)看到答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说说你对千米都有哪些了解?
(2)根据学生的回答,学生千米和米的进率
1千米等于多少米?1000米又等于多少千米?学会正确地读法。
2、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1)你认为一千米实际到底有多么长,你能想得出来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从学校大门出发到叶廷鹏鹏纪念馆门前大约500米,来回约是一千米。闭眼想一想这一千米的长度。
让学生根据已知的长度说一说1千米有多长。例如:学校的大门到最里层教学楼的距离大约是50米,2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旗杆高10米,100根旗杆头尾相接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课前准备:让学生先了解学校内各场所有长度。两幢教学楼之间长约50米;旗杆高10米;篮球场的长约25米;多媒体教室长约15米等等;)
(3)根据了解的一千米长度,同桌讨论:从林步桥十字路囗沿乡交车往平阳方向出发,大约到什么地方大约是一千米(选择:练川卫生院;柳洋路囗;上桥路囗;)反馈时说说你的想法。
(4)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从你家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一千米?
对学生先前可能提出的1千米的路进行回顾。(刚才某同学说的距离是一千米吗?课后,选择同学们讨论的一种方法去验证。)
3、千米的应用。
(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在表示路程、河流的长度或象长城这样巨大的建筑工程时往往用到千米这个单位。
(2)课件出示:长江,黄河、我国南北、东西长
(3)千米也叫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读作千米或公里。课件出示:路牌、里程碑等
(4)课件出示1小时的路程。
成人1小时约行5千米;
自行车1小时约行15千米;
公共汽车1小时约行60千米;
火车1小时约行90千米;
飞机1小时约行1200千米。
4、千米和米的化、聚(在欣赏景色同时展开教学)
要求讲法要准确,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5、刚才在领略我们祖国壮丽山河的同时你还收获了什么?
三、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系统整合。
四、综合练习
(1)填写单位
(2)千米与米的化聚练习
(3)大数字化聚
(4)看书质疑:书上给我们介绍了有关千米的一些知识,你们看看,有什么新收获或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再与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相互探讨探讨。然后完成书上填空。
五、你认为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吗?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检阅资料,如果有的话,记录下这些单位的名称;用在什么地方;并写出自己对这些单位的感受好吗?
【自主预习要求】
1.个人预习要求: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第8页例5,独立思考完成基本问题和基本习题,并总结规律方法。20—30分钟完成。
2.组内预习要求:小组讨论时,要抓住提纲中的重点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10—15分钟内完成讨论内容。
3.交流展示准备要求:预习完成后,组长布置好组员的汇报任务,在5—8分钟内做好交流展示准备。
【自主预习提纲】
基本问题:
1、我能填。
1米=()分米5米=()分米10厘米=()分米
60厘米=()分米100毫米=()厘米7米=()厘米=()毫米
通过观察,我发现都是关于单位换算的题。
2、学习例5:我们知道1千米=()米,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我们就会换算出:3千米=米5000米=千米
3、请你认真完成课本第8页例5下面的”做一做”。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换算:8千米2米=()米20千米-XX米=()千米
我发现等是左边的单位是(统一、不统一)的,所以首先要(统一、不统一)单位,在进行换算。
基本习题:
8千米=()米6000米=()千米7000米+8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米720米+300米=()千米()米
【达标训练】
一、要求10--15分钟完成独立做---自评---互评-----师评
二、达标训练测试题。
1、完成课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9页练习二的第4题。
3、选钥匙开锁
(1)第一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400厘米、5分米,钥匙是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0毫米。用()的钥匙开400厘米的锁,用
()钥匙开5分米的锁。
(2)第二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7千米、4000米,钥匙是7000米、300米、4千米、50千米。我会用()的钥匙开7千米的锁,用()的钥匙开4000米的锁。
(3)第三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5千米-XX米,1000米+4千米。钥匙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我会用()的钥匙开5千米-XX米的锁,用()的钥匙开1000米+4千米的锁。
选做题: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西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苹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秤食盐(认识1千克等于1000克)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盐,先看看上面的标示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2、拿出两包来,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单位的秤上,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称土豆(或西红柿)
1、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告诉学生大约有一克,(或称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学生轮流掂)
3、估计有多重?拿一袋食盐(硬币)比较一下,估计有多重?(在教学时学生估计有500克时我的处理粗,应拿1袋食盐让学生比一比)
4、称一称1个土豆。体验形成
5、教师称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数一数。(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
7、学生称出一千克的土豆(学生小组秤)。
8、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想的?
9、实际数一数?
10、放在结实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计——感受土豆几克)——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体验千克)
四、称水果糖
1、学生拿出水果糖,估计有多少克?(疑问:还有必要吗?)
2、称出1千克的水果糖(学生小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计有多少块?
5、数一数
五:小结: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考考大家: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六、生活中的数学。
科目:数学第2课执教时间:XX年月日课题认识米编写者: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2、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观念教学准备: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提问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可补充人身上的三把尺的介绍,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性材料的积累)(二)学习新课1.认识米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操作发现)1米=100厘米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反馈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选择恰当的单位名称一棵树高15()一本书的厚度约为2()一张床的长度是2()铅笔盒的长度约是20()(四)总结全课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修改意见:
备注【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作用。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够恰当地描述1000以内的数的大小。
3.能在实际数数的过程中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能说出千以内的数位名称。知道各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数过小棒吗?跟老师一起数数好吗?(师一根一根数,数到10根捆成一捆。一捆一捆数,数到100捆成一大捆。)
2.谁能完整地说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3.小结:这是我们原来学习的知识,大家掌握得真好!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数小组的小棒
1.师:大家都有小棒,试试你的眼力,估一估自己小组的小棒有多少根?
2.师:大部分同学估计的在100根左右。到底有多少根呢?怎么办呢?
(小组合作数数)
3.交流汇报。
4.对学生能数出比100大的数给予鼓励评价。
(二)摆小棒
1.师:老师这儿有三个颜色不同的盒子,你们组数出的小棒怎么往里一放,就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有多少根?小组商量一下。
2.师:谁有好办法?(生上台操作)
3.师:谁看出来是多少根?你怎么看出来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4.师:满10个十是100,捆成一大捆,大家同意吗?
观察一下,是不是很清楚地看出有多少根?
5.师:多少根小棒?我们把这个数写下来,好吗?(板书)
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6.大家都这样来捆一捆、摆一摆自己组的小棒,然后把小棒的根数写下来,说说组成。(生活动,指名说。)
[意图:将抽象的计数单位以形象直观的三个颜色不同的盒子代替,使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问题“怎样摆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是多少根小棒”的提出,请学生把小棒摆在盒子里,使学生自然将已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迁移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从而获得一个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十”“百”的理解。]
(三)数全班的小棒
1.师:大家数出了小组的小棒,想不想数数全班有多少根小棒?
2.师生共同数:(整百整百地数、整十整十地数、单根单根地数……)
(1)数到(例如501)时,师问:多少根了?这个数怎么写?(生写在练习纸上。一个学生板演)5是什么意思?哪个盒子里的?1呢?0是怎么回事?一个十也没有,不写0不行吗?
小结:1个十也没有,就要写0占位。
(2)师:我们接着数……
这个数你会写吗?写写看。(生写在练习纸上。一个学生板演。)
你写得这么好,能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吗?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7954.html
上一篇:《声声慢》教案1740字
下一篇:【热】观潮语文教案简单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