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吸收作用

时间:2022-03-18 消化和吸收 吸收氧气的花卉

第三节吸收作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2、阐述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

3、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4、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5、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提前准备:

1、水稻幼苗、土壤浸出液、蒸馏水、盐水、罗卜条

2、放大镜、培养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和无机盐,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探究实验中得到答案

发现问题:将萎蔫的黄瓜浸泡在清水中,黄瓜会逐渐变得硬挺;将少量的酱油倒入盛有黄瓜的盘里,盘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黄瓜条逐渐变得软缩。

提出问题:黄瓜的果肉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那么黄瓜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或吸水呢?

作出假设: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设计实验方案:

把萝卜条分别放在不同的溶液中,观察其变化(选两个学生来做实验的操作人员)

15分钟后观察萝卜条的变化情况。

分析实验现象:

1、浸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变得硬挺了,因为吸收了水分。

2、浸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变得萎缩了,因为失去了水分。JK251.cOM

得出实验结论:

1、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2、当周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布置下节课的工作:

1、每班选择2位同学参加实验

2、选定5班的准备记录、发言同学

3、指导学生制定表格

4、布置学生在课前要预习

第二课时

观察根毛: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2、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3、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根毛长在根的哪个位置?在根的顶端吗?

(2)根毛的顶端和根尖的顶端哪个细?

(3)你能数出一条须根上所有根毛的数量吗?

4、小结:植物的根具吸水功能,是与根的哪些结构有关?

5、什么叫土壤溶液?

6、根吸水的原理是什么?

7、烧苗现象是如何造成的?

无机盐的吸收:

学生观察展示在桌面的实验品:用清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水稻幼苗,然后思考:

1、描述现在两株幼苗的色泽,以及根系和茎叶的长势。(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详细记录。)

2、为什么两种幼苗的大小会不一样?

3、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分析说明土壤浸出液培养出的幼苗生长健壮的原因。

小结: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其中需要量较大的无机盐是:氮、磷、钾。

无土栽培

1、什么叫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有什么优点?

(学生介绍资料)

表达与交流体会:

这节课,我学会了------

我了解到-------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jk251.coM小编推荐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导学案相关教学方案


课堂流程预习检测5’→据书书中的图片和课件展示新知5’→阅读书中材料完成教师设立的问题10’→组内讨论达成共识5’→展示答案10’→达标测评5’达标测评a填空1如果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他竟星光合作用的”车间“应是叶肉细胞‘机器’则是’动力“是。2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充分利用,促进作物进行作用,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有机物,这就需要在种植时做到。b、选择1引起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的增加植物数量的增加c工业生产d土壤中细菌的增加2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a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b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d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c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学法指导:以独学、对学、组内互动形式完成任务导学内容一、基本概念:光合作用二、光和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1、普利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2、除水以外,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三、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1、观察书123页演示实验,分析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2、光合作用,除产生氧气外还产生什么物质3、归纳光合作用的公式: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导学案

经典初中教案消化吸收


第二节一.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二.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课时安排:2课时相适应的特点。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制定并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得出结论3.消化的全过程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2)〈进一步探究〉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三、小结、课后练习

(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观看画面、回答问题(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5)提出改进意见(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7)概括消化的概念

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②思考、回答问题。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

课后完成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5)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④插入练习p35第2题和p35技能训练。布置p35第1题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人体的消化吸收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小品表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瘦生表演:饭菜不好吃,我坚决不吃;饭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咽。过了一阵,糟了!胃胀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来了,老师,我要上厕所。胖生表演: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动,穿的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长胖哦!讨论:前面那位为什么那么瘦?后面这位为什么平时吃得并不是很多,却长得较胖?同学们帮他找找原因。教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看来这些都与人体的消化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的?(二)新课教学1.食物的消化①消化酶教师: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食物中的有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被人体利用。就好象有人想把一件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太大搬不进,他动动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搬进了屋子。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也也是如此,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只有转变成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进入细胞。那么谁来将大分子物质“拆”成小分子物质呢?提问:酶是什么?具有哪些特性?书中把酶比作什么?列举你所知道的消化液中的消化酶。②.口腔内的消化——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a.物理性消化讨论:食物入口,你口腔中的器官会对食物进行怎样的处理?(引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除了口腔,你知道还有哪些器官会对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b.化学性消化教师:(1)请一位同学吃馒头,要求慢慢地嚼咀,细细地体味。看能否吃出什么味道。(2)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3)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并与唾液有关。我们来制定方案探究计划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计划——全班交流——根据自己的探究计划进行探究——相互交流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③胃内的消化讨论:食物进入胃内,淀粉是否还能继续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然后进入小肠。思维拓展: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呢?④小肠内的消化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和淀粉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和淀粉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多媒体展示:食物消化的全过程。⑤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营养物质的吸收过渡: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讨论:(1)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细胞呢?(2)在人体的哪些部位吸收呢?(3)你认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什么结构?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学生归纳: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具体如表:与圆柱体比表面积增加表面积(平方厘米)小肠5-6米长13300环行皱襞310000小肠绒毛30100000微绒毛6002000000

最终,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表面积越大,则吸收越快,吸收量也越多。讨论: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多媒体展示:营养物质吸收途径的动态过程: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归纳:(1)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2)吸收的概念课后作业: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请注意收集素材。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食谱

2、关注食品安全,尝试识别过期食品。

教学重点:

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食谱。

教学过程:

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之后,仍停留在小肠中,不能被人体所利用,

要想被人体细胞所利用,必须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循环。这一过程叫做营

养物质的吸收。

课题:营养物质的吸收。

〈1〉主要器官:小肠

〈2〉小肠有哪些特点?(分组观察猪小肠,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

皱譬

小肠绒毛(是小肠皱譬表面的细小突起)

[投影:讲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肠壁的结构特点,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投影:出思考题]。

教师:小肠的皱譬和绒毛等使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扩大了近600倍。(小肠的吸收面积约一个网球场大小)

这些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的途径是什么样的呢?

[投影]

氨基酸

葡萄糖}-----毛细血管

少部分的甘油、脂肪酸

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毛细淋巴管}

教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场所,除了小肠

外。其他的消化器官也能吸收少量的营养物质

唾液淀粉酶:淀粉----------麦芽糖

胃蛋白酶,肠液: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肝脏

分泌的胆汁在脂肪的消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小结:略。

作业:实验报告册。

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及《第八章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三节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吸收的途径:

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873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