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人类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难点:
对“鉴定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面粉、鸡蛋、花生、小麦、碘酒、水、开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火柴等设计思路:由学生的一日三餐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摄入了哪些营养物质?激发学生探究食物成分的兴趣。通过试验探究、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等,学生自己找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等。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的食物来源于哪里?使学生明确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与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是密不可分的。最后,为更好地使本节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际,为自己的家人设计一份适合他们体质和年龄的合理食谱。本课除问题的提出由执教者完成外,资料阅读、分析,探究试验,试验现象分析,试验结果交流和分析,diy,为家人设计合理食谱等都由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完成,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缺乏有关物理化学知识,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时给予指导,在分析试验现象和判断时给予帮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平时我们吃哪些食物?生:议论、回答。(。。。。。。)师: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饮食与营养。二、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7页提示和小资料,使学生了解:1、淀粉遇碘酒变蓝2、油脂在纸上会留下油斑3、蛋白质遇热会凝固4、有机物能够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烧不掉的残留物主要是无机盐等原理(二)生:分组进行探究,观察并记录。1、将少许面粉放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配成面粉混浊液,向烧杯中滴加碘酒,液体变蓝,观察并分析试验结果。2、取一个鸡蛋的蛋清,分成两份,放入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清水和沸水,加入沸水的烧杯里出现白色絮状凝块,观察并分析试验结果。(或取面粉加适量清水后和成面团,用纱布包住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力挤压。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打开纱布。看到纱布上粘有黄白色胶状物质,这就是面粉里的蛋白质。)3、取花生种子,用力在吸水纸上挤压,白纸上出现油斑。观察并分析试验结果。4、取一些干麦种,装进干燥的试管里,放在酒精灯上均匀烘烤。不久,试管的内壁上出现了小水珠。注意,试管略为倾斜,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5、用解剖针的尖端挑取一粒干麦种,放在酒精灯上烧,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就是无机盐。(三)集体介绍、展示实验结果:生:交流所选实验材料,对本小组实验结果分析,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所占比例不同;各小组相互补充,总结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本p66页信息库“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三、怎样的饮食更健康?自己设计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diy)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5页信息库中“常见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和能量”生:设计三餐食谱全班交流,并说明食物分类和设计理由。四、食谱中食物共分两大类: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师:列举常食用的食品生:分析常见食品结论:常见食品总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来自植物,一类直接来自动物。引导学生不难发现,作为生物圈的组成成分之一的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都是来自于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悟出为了人类的生存,人也应该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与其它生物和谐相处的道理。五、课外延伸:通过查阅资料,思考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如何注意饮食与健康的问题(主要考虑青少年、中年、老年)?并形成书面材料带给家长,针对自家家庭成员情况给自家餐桌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三章教案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大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章学习将从微观角度更深刻认识上章知识,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我们讲学习:分子、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计算。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人们认识了原子的构成,制造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78年我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试验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成功了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率达到原子级,图像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是对学生引进爱国教育的素材。在有关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学完后,可让学生查阅商品(如药品、洗涤剂、化学试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弄清其成分,含量或纯度,在生产、生活中如何使用。现代原子能的利用(核能发电)、原子弹的爆炸以及新发现的基本粒子(光子、轻子、介子、重子),将在科学领域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学法建议
学习中为更好掌握新课标要求,应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通过原子的构成的学习,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
2、以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资料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元素概念比较抽象,且与原子有一定联系,所以可运用概念的辩证来理解,即用列表或提纲式进行分析对比。
4、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可运用多种方法或手段,如比喻法、列表法、
5、归纳法以及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一、课程标准: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二、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a口腔b咽c喉d食道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a有“c”形的软骨支架b肌肉较松弛c气管比较硬d周围有肌肉牵拉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④⑤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a软腭b会厌软骨c气管d食道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a鼻b咽c喉d气管支气管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a使人漂亮b使鼻孔较大c使鼻腔较长d使鼻毛较大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a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b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c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板书设计: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鼻咽喉气体的通道,并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呼吸系统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气体交换的场所第10讲物质的构成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考查方式1分子的性质及应用选择题9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用分子性质解释相关现象选择题92结合教材实验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子的不断运动选择题11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2原子构成、性质及应用选择题2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原子数目的表示方法3核外电子排布、离子选择题4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3个铁离子的表示方法选择题6(c)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查有关离子的分析推理选择题6(d)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离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本讲内容我省在考查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占试卷分值约为3分,预计在XX年我省中考会继续以考查分子的性质与应用,原子、离子等知识为重点。分子和原子分子原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的最小粒子原子是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相同点①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___;②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____;③分子、原子之间都有____;④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____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____再分联系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是由____构成的原子的构成、性质及应用1.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但由于原子是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在________中不可以再分。2.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不带电)、________(带负电)。(注意特例:一般的氢原子无________)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____________,电性________,因此整个原子________。3.在原子中:________数=________数=________数,但是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原子核很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上,这是因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质量几乎相等,而一个电子的质量只相当于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6.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________(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__________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如果用算式表示,可以表示为: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略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则发现: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数+________数。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1)通常用________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________层,最多的有________层,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________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2.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____个原子易____电子非金属元素____个原子易____电子稀有气体元素____个(氦2个)不易得、失电子,稳定结论____________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离子1.带电的____________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2.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温馨提示】①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在离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原子和离子的关系粒子结构电性粒子名称符号结构示意图原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电中性氖原子_____离子阳离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带正电钠离子_____阴离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带负电氯离子_____原子与离子的联系相互转化: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相同点①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②都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论个数;③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且质量、体积都很小;④都在不停地运动,粒子间都有一定间隔;⑤同种粒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的性质不同相异点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②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也可构成分子;③分子、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④原子和离子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转化关系原子命题点1分子的性质及应用(·河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b.气体易被压缩——分子间隔大c.水加糖变甜——分子不停地运动d.铁块很难压缩——分子间存在斥力思路点拨:水结成冰,是分子间间隔改变,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本题考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需要认识微粒的主要性质(以分子为例):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间有作用力。另外,要熟记一些微粒典型的宏观表现的例子,以便于区分它们。1.(·河北)如图所示实验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a.闻到气味b.气体混合c.刻出划痕d.品红溶解2.(·河北)登山时喝空的矿泉水瓶,拧紧瓶盖。下山后瓶子变瘪,瓶内的气体分子()a.个数减少b.质量减少c.间隔变小d.体积减小3.(·石家庄一模)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a.液氧是淡蓝色的——氧气分子是淡蓝色的b.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构成物质的分子可以再分c.水结冰后不能流动——水分子在0℃以下将不再运动d.5ml水与5ml食醋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分子之间有间隔命题点2原子的构成、性质及应用(·北京)一种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4b.26c.30d.56思路点拨: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弄清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4.(·台州)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5.(·荆州)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a.中子b.质子c.电子d.质子和中子6.(·杭州)考古学上常用碳-14原子测定文物年代,碳-14原子和碳-12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中子数不同,它们的原子质量之比是________。命题点3核外电子排布、离子(·成都)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na和na+,其中相同的是()a.电子数b.质子数c.电子层数d.所带电荷数思路点拨: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进行解答,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7.(·苏州)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铜b.二氧化碳c.金刚石d.氯化钠8.(·菏泽)下列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微粒①易得到电子b.微粒②和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属于同种元素c.微粒③易形成+1价金属阳离子d.微粒④带两个单位正电荷9.(·菏泽)有a、b、c、d四种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如下:(1)d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d元素与上图中________(填字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d元素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2)a、b、c三种元素能形成一种化合物,其水溶液的ph________7(填“ ”“ ”或“=”)。(3)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为________(写化学式),其中b元素化合价为________。第10讲物质的构成一、选择题1.(·襄阳)“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a.分子很小b.分子可以再分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云南)下列粒子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a.电子b.原子c.分子d.离子3.(·绵阳)下列各种粒子,不带电的是()a.原子核b.质子c.中子d.电子4.(·汕尾)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水b.铝c.金刚石d.氯化钠5.(·温州)最近某科研小组证实了117号元素的存在,其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17个质子和17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59b.117c.176d.2936.(·石家庄二模)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间隙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d.房间里喷洒香水后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7.(·荆州)下面所列各项中,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元素的核电荷数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8.(·阜新)某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该粒子一定是()a.原子b.分子c.阴离子d.阳离子9.(·广州)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实心球体b.原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10.(·石家庄市内四区毕业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c.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d.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二、填空及简答题11.(·株洲)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x=______;a粒子的化学式是______。(2)由b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b粒子的名称是________。(3)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表示离子的是________(填字母)。12.(·重庆a卷)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2)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3)下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_(填字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13.(·荆州)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其中n≠0),请回答下列问题。(1)n的最大值为________。(2)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其对应的化学符号为________;由+6价的该元素形成的常见酸的化学式为________。(3)若m-n=10,则该粒子对应的常见金属元素有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14.(·绥化)把握微观世界,了解构成物质的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1)反应物中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2)通过该图你能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第10讲物质的构成考点解读考点1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很小运动间隔可以不能原子考点21.化学变化化学变化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质子中子3.核电荷质子核外电子不一定5.原子核质子中子6.碳原子原子的质量原子实际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1/12质子中子考点31.(1)电子层(2)1782.(1)质子数电子层原子核该电子层的电子数(2) 4失≥4得8最外层电子数考点41.原子或原子团阳离子阴离子2.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个镁离子3.=ne na+ cl各个击破例1a例2b例3b例4题组训练1.c2.c3.d4.d5.b6.7∶67.d8.b9.(1)硫bs-(2)>(3)h-1整合集训2.a3.c4.a5.b6.d7.d8.c9.d10.c(1)2s-(2)铝原子(3)ad(1)氯化钠(或nacl)(2)失去(3)d(1)8(2)s-h(3)na、mg、al(1)o24nh+3o2n2+6h置换(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或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氨气和氧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产氮气和水)
有关“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探究
——怀远县包集中学刘娟《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内容主旨是让青少年学生懂得什么样的饮食才能算合理,掌握使用安全食品的方法,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些基础上,本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关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环境相联系,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在教学中能较好体现出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收集资料要做到未雨绸缪1、作为教师要收集有相当价值的信息资料。如《营养知识常见误区》—摘自《教师报》、《三只癞蛤蟆吃死四个人》—”摘自《家庭医生》等。2、资料的收集来源于日常生活,需用时便可顺手拈来,选用的资料要有说服力,即交给学生—定的合理营养知识,也为学生敲响食品安全的警钟。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好的收集、保存资料的习惯。3、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及条件的制约,许多学生无处收集书面信息,可鼓励他们去收集广播、电视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另外还可指导学生亲自从事买菜做饭的全过程,或询问家长做这些活动时所关注的营养与安全问题。4、对于资料分析。教师课前要求学生2—3种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教师收集包装袋要有代表性,有优、中、劣产品之分,有状态差别等。如可选用鲁花花生油的商标、奶粉袋、方便面袋、小商贩出售的果冻盒、汽水盒等,最后指引学生关注包装袋的一些文字说明事项,如有无商标、厂家、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营养成分、配表等。二、制定教学策略认真研究教材用书,充分把据课文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方问,制定完备的教学规划。l、老师积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所需材料和信息。2、组织教学以讨论问题为主。3、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4、资料分析课前师生要有一定材料收集,学生有初步解讲读材料中文字说明的能力。5、重视指导学生阅读科学、技术、社会中的资料,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6、鼓励学生运用己掌握的知识为家长设计—份午餐食谱进行爱心奉献。7、保留—些问题,交给学生课后思考讨论,加深学生对人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认识。三、教学程序设计力求“凤头、猪肚、豹尾”1、开课引言要言简意赅,字句确凿,能起到良好的承上启下作用。2、提出问题要准确恰当,着眼于生活实际,不重复,不繁琐。3、过渡句精练、有感召力,能引发师生的共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4、教学内容处理要灵活,按需将内容有机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紧密、合理、有序。如本节教材内容顺序是;①合理营养、②设计、③食品安全、④资料分析、⑤练习、⑥科学、技术、社会。教师对内容编排如下:①合理营养、②食品安全,③资料分析、④科学、技术、社会、⑤设计、⑥给出课后思考题。5、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四、课后信息反馈1、老师对教材内容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充分,教学活动组织成功,学生由以前对食品的营养与安全的无知或知之甚少到有知,基本完成了教材的指导思想。2、教学组织紧张有序,灵活多样,问题深入浅出,着眼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结沦精确,语音干练、生动,,3、能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爱他人,学习互助合作精神。4、打破旧模式教学观,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留出适量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讨论,逐步提高学生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5、教学中学生讨论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整体性不足,原因是学生课前准备仓促,获得的信息少。6、教师授课情绪紧张,语调生硬,没达到设想的教学效果。7、教帅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够深入,有待继续提高、改进。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主要山脉示意图,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并准确指出山脉的走向和分布。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类地形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山脉分布的空间概念,进而初步建立起主要山脉分布的“脑地图”。通过珠峰探险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纵横交错分布在广阔的国土上。很多山脉成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各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一些省区的分界线、一些气候区的分界线、其他各地形区的分界线等。要认识我国各地形区的具体分布,首先要了解山脉的分布,记住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掌握好本节知识,为第三、四节学习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区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第四章中国的气候及下册书中国分区部分做好铺垫。因此教材把主要山脉安排在其他各地形区的前面讲述,可见本节知识在全章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一一列出主要山脉,按走向分为五组,除正文中的三组,还通过“做一做”补充进两组。五组山脉中,又以前两组为主,即“三横”、“三纵”。在众多山脉中,教材选取喜马拉雅山脉做重点介绍,因为喜马拉雅山脉是我国长度最大、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所以教材紧接着进入到对珠峰的介绍。介绍了珠峰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征服珠峰的经历,特别是我国登山队征服珠峰的经历,意在颂扬顽强的精神。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部分内容不难,所以教材给出一表格,列出一些做为地形分界线的山脉,要求学生读图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这个安排,既增加了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还为第三、四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最后的“做一做”能够使学生及时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头脑中“我国山脉”的脑地图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填写注记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就知识而言没有难点,但在能力要求上具有一定难度。要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幅我国山脉的分布图,紧凭一、两次的读图练习是达不到的。因此要精讲多练,多练既要体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要在今后各节的教学中反复训练、巩固。建议以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为主。
关于“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建议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空白的中国政区图,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每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地图并结合计算机课件进行。第一环节,读图获取信息:在教师的指导和演示下,学生从图中读出主要山脉的名称和走向;第二环节,画图准确定位:在教师的指导和演示下,学生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水笔画出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并提醒学生注意山脉的分布与省级行政区划的位置关系;第三环节,填图复习巩固:将学生编为两人一组,用各自画出的图互相考察练习,随后再填写上注记。
关于“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建议以学生活动为主,结合教材中的表格,在地形图上查找即可。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起山脉分布的空间概念。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教学过程
(引课)上节课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其中之一是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地形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山地,约占1/3,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的主要山脉。
(版书)
第二节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演示计算机课件)使天山、阴山闪动。
(学生活动)找出画面中闪动的山脉,说出名称和走向。
重复上述过程至三列东西向山脉完成。
(总结板书)1、东西走向的:(1)、(2)、(3)
再重复上述过程,依次找出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总结板书)2、东北—西南走向的:(1)、(2)、(3)
再重复上述过程,完成另外三种走向的山脉。
(总结板书)3、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
5、南北走向的:
(讲述)在我国众多的山脉中,位于我国同印度、尼泊尔边境线上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也是世界著名的山脉。
(学生活动)参照P23图3.5,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上画出主要山脉。提示注意:1、不同走向的山脉用不同颜色的水笔画,2、山脉的位置要准确,注意与省区的位置关系、与河流的位置关系。
(练习反馈)教师用计算机显示山脉、学生说出山脉名称。开始速度可慢些,逐渐加快速度,达到熟练。(或让两人一组,用自己画的图互相考查、练习)
(学生活动)在自己画的图上填注山脉名称。
(讲述)我国众多的山脉,纵横交织,把地表分隔成若干个相对低下的地形区——高原、盆地、平原。
(学生活动)对照中国地形图,填出P25做一做表格中的空项。
(总结板书)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讲述)教师在中国山脉分布图上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山脉分布的空间观念,所以教学应围绕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而进行。为此,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读书→画图→填图。第一个环节,要求比较简单,通过课件画面上山脉的闪动,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找出山脉的名称,并对山脉的位置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但是山脉的位置是要求准确掌握的,这对其他地形的分布有定位作用,也对分区地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而仅靠用眼睛去读图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所以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这样就能够掌握山脉的准确位置了。当然,在画图前教师要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在画图过程中根据情况随时指导。山脉的分布已经准确落实在图上了,还需要把它们印在学生的脑子里,因此第三个环节,在反复练习后,要求学生填写山脉注记,从而使山脉的分布这张“脑地图”初步形成在学生头脑中。三个环节使学生的眼、口、手、脑充分活动并结合起来,使地图从学生的眼中转移到学生的脑中。
关于喜山和珠峰这部分内容,视觉上的信号刺激比语言上的刺激要强烈得多,所以通过计算机展示一段影象资料,教师就可以不再描述了。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1、东西走向的:
2、东北——西南走向的:
3、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
5、南北走向的:
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探究活动
课堂上将学生分组,人数自定,每组发一块布。
黑板上(或屏幕上)出示下列思考题:
把一块布平放在桌面上,试试看,在怎样的情况下,布会出现纵向的皱褶;在怎样的情况下会出现横向的皱褶。根据这个现象,你觉得我国主要山脉中的三列东西走向的和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组织学生讨论,之后每组派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总结。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8734.html
上一篇:学前班教师年度工作总结(精选)
下一篇:2022年班主任心得体会十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