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通过参加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关注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一、导入讨论交流p.16
二、新授
鸟类知识:①早成鸟、晚成鸟;
②筑巢、孵化、育雏等生殖过程;
③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㈠观察鸡卵的结构
1.观察与思考p16-17
讨论:①请推测卵壳、壳膜、卵白和卵黄各有什么功能?
②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鸡?
2.鸡卵的结构
卵壳
气室提供氧气
卵壳膜保护卵
卵白保护和营养
系带保护
卵黄营养
胚盘未受精浅而小受精浓而略大发育成雏鸡
3.想一想
鸟卵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复杂的结构呢?
㈡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观察p18图ⅶ-8,试概括鸟类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
2.解析图ⅶ-8
孔雀开屏求偶丹顶鹤跳舞求偶
织布鸟筑巢筑巢雌雄鸟在交配交配
鸟在孵卵孵卵亲鸟在给雏鸟喂食育雏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各指鸟的哪些与繁殖相关的行为?
4.鸟类的生殖行为
一般有占区、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
技能训练p19-20技能训练
三、小结
四、作业
完成课课练练习
课题
第一节
课时
2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
2、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出芽生殖的实验
3、动手尝试植物的嫁接,理解无性生殖的实质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建立交流合作意识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重点:1、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类型,会举例
2、了解嫁接的原理,会举例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并会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
教学准备
1、酵母菌培养液、显微镜
2、水螅无性生殖的录像
3、植物嫁接的工具及材料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设问:上学期我们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使生物物种能不断延续和发展。(导入新课)
互动探究
(探究一)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要求学生利用酵母菌培养液,制成临时玻片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组织讨论
1、能否看到酵母菌,尝试描绘形态
2、是否有小突起,那是什么?说明什么?
如学生观察中,发现成串的小球体,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提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可以指出,酵母菌一般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无性生殖,有时也可进行有性生殖。
(探究二)观察水螅的出芽生殖
播放水螅出芽生殖的录像,请学生描述其出芽过程
结合水螅结构模型补充介绍水螅也能进行有性生殖方式。
引导学生归纳两次探究活动
(第二课时)
(探究三)植物的嫁接
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指出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
指出植物可以依靠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生殖,称为营养生殖。
介绍常用方法——嫁接
播放动画:嫁接的方法和过程
请学生尝试描述嫁接的形式、过程、关键等,并会举例说明
强调指出,使嫁接成活率提高的关键——
(条件允许的话,可让学生实践
(探究四)植物的组织培养
播放动画: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指出植物组织培养的优势
回忆并回答:略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验报告》要求完成观察实验,并填写p1~2第2、3题
说明实验现象,结合书本理解这就是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说明条件适宜(温度合适、营养充足),酵母菌出芽旺盛,产生的个体多
理解概念: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认真观看并思考,尝试描述其出芽生殖的过程,它属于无性生殖方式
进一步理解“无性生殖”概念
了解认识无性生殖,生物可以在多种条件下进行不同方式的生殖活动,可以保证生物的延续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理解概念
观看,了解嫁接的方法
结合课本回答:略
必须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认真观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了解并会举例说明
预习及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通过语句的品读,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教学方法:
品读探讨
教学过程:
一、音乐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课间播放《采茶歌》
《采茶歌》是云南的民歌,云南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壤,那里山水灵秀,人们淳朴,歌声动听,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彩云之南”,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将通过《云南的歌会》去认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情。
“歌会”,也就是聚集在一起歌唱。那么有谁在唱呢?
二、自由朗读,感知歌会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做记号,
有谁在唱,在哪儿唱,唱什么,用什么方式唱······
交流:你对云南的歌会有了怎样的了解。
例:歌者:年轻女人,赶马女孩子,老吹鼓手······是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是全民参与。还有戴胜鸟,云雀等一些鸟呼朋唤侣。
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凹处,山间小路上,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檐下······是处处皆是舞台。
内容:情歌酬和,其他故事,来自自然、发乎性情的山歌·····是包罗万象,事事皆歌
方式:对调子,有一路漫歌,有轮唱,唱和相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归结: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歌会,这是一场来自山间的歌会,这是一场令所有人都可以沉醉其中的歌会,这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歌会······
欣赏着这么一场别具风情的云南的歌会,我们不能不再回过头来谈谈创造这美好一切的人们,谈谈那些可爱的歌者······
三、研读课文,感悟生命
这些歌者来自山间,来自日常的生活,在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令人难以忽视的魅力。请以文中的歌者为例,来探讨这是一群怎样的生命。(由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那些对歌者的相关描写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例:(引句省)
和谐,快乐,轻松,悠闲,无拘无束,开朗活泼,热情洋溢,淳朴勤快,张弛有度,健康美丽······
四、重读课文,走近作者
这一场歌会,让我们欣赏到了一群非常有活力的生命,沈从文先生曾说过,他觉得云南的歌会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可以让人在活人中听到生命的颂歌,我想这种生命应该就是一种鲜活、自然的生命。
有评论说,本文看似普通,其实隐含着作者的一个梦,一个寻找家园的梦。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感受到作者梦中的家园应该是怎样的?
例:有着鲜活自然的生命,有着淳朴悠闲的民风······
出示名人评论:
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饥渴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跋涉的是沧桑和沉重,是他让我们在回眸间拣拾生命本应有的鲜活基因。
————邵燕祥
让我们记住这位能洗涤人的灵魂的作家: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请去拜读沈从文的《边城》,那里还有个富有诗意的淳朴女孩子翠翠等你去认识献给母亲的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
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
1交流上节课的作业:有关母爱的成语;贤母教子的事例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乐章:“道不尽的母爱”
朗诵有关母爱的诗歌、散文;集体朗诵《游子吟》、《献给母亲的歌》;讲述母爱的故事;
名人谈母爱。可播放歌曲《懂你》。
第二乐章:剪不断的“脐带”
讲述母亲的故事,她的生活经历,她的喜怒哀乐;现场采访:父母记得你的生日吗?为你怎么庆祝?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你又如何做的?你知道父亲节、母亲节的来历吗?
你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吗?你愿意将你的秘密说给父母听吗?
第三乐章:多角度看母爱你认为最理智的母爱应当是怎样的?
第四乐章:报得三春晖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为母亲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
你最想给母亲说的话是什么?
第五乐章:体验与反思
由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结尾说起,自我反思,我是否遵从父母的教诲做人做事?
你的父母曾为你做过哪件最让你感动的事?你认为目前应当怎样做,才是报答父母。
第六乐章:写作以“妈妈请听我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读给父母听,再作修改。
教学目标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重点和难点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课前准备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种子四类植物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动态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动画: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一、观察种子①菜豆种子的结构;③玉米种子的结构;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方案三:结合方案一、二[注:时间充裕、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情况下]方案四: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观察教师板画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图,并能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学生讨论交流,填充表格。巡视、指导,提供挂图、剪贴图、用彩色粉笔板画。均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纠1正、补充、完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出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巡视、参与讨论、出示课件、指导、点拨。出示讨论提纲如下: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方案三:观察动态的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再观察“松的球果和种子”的图片投影,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仑,得出答案。巡视、指导、展示挂图、出示课件1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裸”“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出示课件2.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方案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方案三:跟随老师到校园里或学校周围,认识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组织好学生,指导学生观察识别。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启发、点拨出示课件
出示讨论提纲: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2.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教学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节,内容也比较多,可以用两课时来完成。
在上课的前一周,要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C看一看,想一想)中提出的五项特征,向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作调查。在布置调查任务时,要教会学生具体识别这些性状的相对性状(识别方法见“参考资料”部分)。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某人的“双眼皮”是经过美容手术而造成的,则不能当做双眼皮。上课以前,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调查的情况和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上课时心中有数。
因为是调查自己和亲人的特征,学生们会有很大的兴趣,往往会在课上或课下提出许多问题,课堂上也容易活跃甚至会很热闹。因此,教师必须把握住课堂秩序。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调查情况的了解,提出一两个具体的问题请某个同学回答。事先要了解好,最好选取的是该生的一种隐性性状,其父母一方为显性性状,而另一方为隐性性状。如该生为卷舌的,其父母一方为卷舌而另一方为不卷舌的。通过提问只要能够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就可以了。要避免在课堂上泛泛地问全班学生哪些性状与父方相同,哪些性状与母方相同。因为这样问,同学们都想说说自己调查的情况,课堂上容易混乱。课堂上不要引导学生去讨论那些性状本身,而要在认识到遗传现象后,立即转入讲解“性状”的概念和“遗传”的概念。
关于性状,课本上只举了形态特征的例子。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两个生理特征方面的例子。例如,一般人都能分辨各种颜色,称为正常色觉。但有的人对各种颜色都不能分辨,称为色盲。也有的人对大部分颜色能够分辨,只是对红、绿色分辨不清,称为红绿色盲。又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相同的温度和阳光的照射下,有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高,积累的有机物多,如玉米、甘蔗等,而有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就低一些,有机物积累得也少一些。
关于遗传途径,可以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方面的知识来讲述。在说明了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生殖细胞传给子女以后,还可以提一下:一个多细胞生物体的全部体细胞,都是由最初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逐渐发育而来的。这为后面讲述生物体所有的细胞内都含有本物种所特有的遗传物质,以及讲述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奠定必要的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DNA和基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注意讲清以下几个要点。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2、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遗传物质上的一个小片段(即一个小单位)基因决定的。
3、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而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稳定不变的染色体数。
5、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因此决定某一性状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6、在形成生殖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彼此分开,分别存在于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只是成单存在,即只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即只有每对基因中的一个。
7.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具有显性、隐性之分,分别称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因此,它们控制的同一性状就有显性表现和隐性表现两种。
由于学生没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使得这部分内容很难讲清。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活动挂图来讲解(若做成投影幻灯的叠片,使用更为方便。做法见“参考资料”)。
在讲清这些要点之后,还可以介绍一下卷舌和不卷舌的遗传实例。这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讨论来解决。在所讨论的实例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父母双方控制卷舌和不卷舌的成对基因,是由一个显性基因(A)和一个隐性基因(a)组成的。
(2)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由于同一对染色体的分开,这一对基因必然会分离,因此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殖细胞(精于或卵细胞),即带有A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和带有a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
(3)在受精过程中,不同的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就是说:带有a基因的精子有可能与带有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也有同等的可能性与带有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同理,带有a基因的精子与带有A或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的可能性也是同等的。因此,其子女就有可能出现三种基因的组合方式,即AA、Aa、aa。
(4)由于显隐性的关系,子女最后表现出来的性状一般只会有两种情况,即卷舌或不卷舌。
关于人类的遗传病,重点是阐明遗传病的病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先天性愚型病的病因则是由于染色体发生了异常改变,从而造成先天智力低下。至于遗传病的各种症状,像课文所写的那样简单地介绍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多讲。
一.教学目标: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3.练习编写检索表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3.活动“编制检索表”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活动过程】:展示图片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检查结果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需要)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讲解编制方法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界、门、纲、目、科、属、种)(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来进行生物的分类?(生物特征差异检索表)【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二》生物的命名【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山药)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双名法。五.课堂练习: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虫”,为了便于辨识,请你依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索表。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在体内是怎样运输的?
2.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3.绿色植物是怎样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
[学习内容]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结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什么是蒸腾作用?
仔细观察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概述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2.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大量地散失掉了,这对植物来说是一种浪费吗?
活动一:看图说话,归纳蒸腾作用的自身意义。
图1为何刚游完泳上岸的人会觉得冷?
图2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图3为何植物内的水是往高处流的?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结合课本p113页水循环示意图观察思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①不同环境中水是怎样转换运动的?
②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③生物圈为什么要水循环?
④为什么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
2.由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想一想:
①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植物?
②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森林?
③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水资源?
④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校园中的一草一木?。。。。。。
四、小结:我学会了。。。。。。
五、活动二:芝麻开门寻宝小游戏。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同一植物相同大小的两个枝条,分别标记为a、b。枝条a保留叶片,枝条b摘除叶片,然后,将它们分别插入两个相同大小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在量筒中滴加油滴,让油滴铺满水面。将这两个装置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24小时,观察量筒中液面的变化。
(1)哪个量筒液面会降低比较快(),
原因是。
(2)在量筒中滴加油滴的作用是()
a.防止水分蒸腾b.防止水分蒸发c.没任何意义
3.下面a、b两图分别表示李红和张蓝所设计的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两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装置不同之处是什么?
(2)你认为哪个实验装置设计得更加合理?为什么?
4.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下面哪些做法是在利用蒸腾作用的原理?
①带土移栽
②及时灌溉防萎蔫
③幼苗移栽
④给移栽幼苗
⑤选阴雨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⑥给刚移栽的树苗剪去部分枝叶
⑦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
解释气孔开闭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实验
(1)教师制作好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并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预习课本《观察叶表皮的气孔》实验。
(2)教师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表皮的气孔》的材料用具:蚕豆叶片、镊子、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
(3)教师准备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
教材分析: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苏科版九义课标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8章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第1课时,本课时教学主要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和部位,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蒸腾作用的意义,为下一课时《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打下伏笔。
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1.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
2.气孔的开闭原理:保卫细胞吸水,气孔打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3.气孔的作用:叶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2.降低叶表面的温度,防止叶片灼伤。
3.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9893.html
上一篇:空中飞行的动物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