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教案

初中雕塑教案

时间:2024-10-17

初中雕塑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为了防止学生抓不住重点,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教案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幼儿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初中雕塑教案”,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初中雕塑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雕塑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4. 学会欣赏和评价雕塑作品。

二、教学内容

1. 雕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 雕塑的材料和工具。

3. 雕塑的构图和造型。

4. 雕塑的表现方式和技法。

5. 雕塑的艺术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雕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1. 导入:通过展示名家雕塑作品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回顾:复习学生对雕塑的简单认识。

3. 授课:讲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介绍雕塑在古代和现代的应用和作品代表。

4. 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雕塑公园或博物馆,让他们亲身感受雕塑的魅力。

第二课:雕塑的材料和工具

1. 导入:展示不同材料和工具的样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2. 授课:讲解雕塑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如石膏、陶土、铁丝、刀具等,介绍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 示范:老师示范使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进行简单的造型,让学生观察和借鉴。

第三课:雕塑的构图和造型

1. 导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一幅雕塑作品的构图和造型特点。

2. 授课:讲解雕塑的构图原理和造型技巧,如比例、重心和线条等。

3. 练习:组织学生完成一幅简单的雕塑作品,要求他们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构图和造型的规划,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第四课:雕塑的表现方式和技法

1. 导入:通过观赏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表现方式和技法的多样性。

2. 授课:讲解雕塑的不同表现方式和常用技法,如凿刻、捏塑和拓板等,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创作:让学生选择一种表现方式和技法,进行一幅自由创作的雕塑作品,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个性。

第五课:雕塑的艺术欣赏和分析

1. 导入:播放一段雕塑艺术欣赏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

2. 分析:让学生分组进行两幅雕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要求他们描述作品的造型特点、主题意义和艺术效果。

3. 展示: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欣赏和分析结果,进行集体讨论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创造力、造型能力和表现方式。

3. 分析评价:评价学生对雕塑作品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

五、教学资源

1. 名家雕塑作品图片和视频欣赏资源。

2. 不同材料和工具的样品和示范作品。

3. 雕塑公园或博物馆的参观安排和导览。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在讲授雕塑的基本知识和技法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艺术欣赏,让学生感受雕塑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通过分析讨论和评价作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初中雕塑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雕塑的艺术基础知识及其历史渊源;

2. 掌握雕塑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雕塑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

2.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雕塑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知识,包括雕塑的材料、工具和制作方法等;

2. 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雕塑作品,并从形态、结构、线条、比例等角度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成就;

3. 给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素描、模型、图纸等形式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合作完成一件大型雕塑作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评价和分析,及时反馈和修改,提高其审美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演讲法:通过演讲、讲解、介绍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雕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渊源;

2. 示范法:通过教师的实际制作过程,教授雕塑的制作方法;

3. 自由发挥法:给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素描、模型、图纸等形式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协作,合作完成大型雕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展示评价法:通过展示及评价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积极;

2. 学生创作作品质量高;

3. 学生团队协作效果好;

4. 学生审美与鉴赏能力提高。

六、教学反思

1. 雕塑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背景进行,

2. 不同稳定的教学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 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掌握较多的技能,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帮助。

初中雕塑教案 篇3

引言: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和表达方式。在初中阶段,适当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雕塑艺术,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份初中雕塑教案,通过生动具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雕塑艺术。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雕塑艺术的概念和分类;

2. 学习雕塑艺术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并能够正确使用;

3. 培养学生对雕塑作品的观察能力,从艺术角度进行分析和欣赏;

4.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件简单的小型雕塑作品。

二、教学内容:

1. 雕塑艺术的概念和分类

a.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

b. 介绍抽象雕塑、写实雕塑、环境雕塑等常见的雕塑形式;

c. 利用教材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雕塑艺术。

2. 雕塑艺术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a. 展示和介绍雕塑所需的基本工具,如锤子、凿子、刀子等;

b. 介绍常见的雕塑材料,如石头、木材、泥土等;

c. 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观摩并了解雕塑家的工作室和创作过程。

3. 雕塑作品的观察和欣赏

a. 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雕塑作品,引导他们从形状、纹理、色彩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b. 利用教材中的案例,教授雕塑作品的鉴赏技巧和方法;

c.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展示并解读一件自己喜欢的雕塑作品。

4. 雕塑作品的创作

a. 简单介绍雕塑的基本构图和创作原则;

b. 提供一些简单的创作题材,如人物、动物、抽象等,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创作;

c. 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材料和工具,开始创作自己的小型雕塑作品;

d.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集体评析和展览。

三、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雕塑艺术

1. 观看介绍雕塑艺术的视频,学生自主拍照并作简单记录;

2. 分组讨论,通过图片展示学生自己找到的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

3. 教师介绍雕塑艺术的概念和分类,学生做简单笔记。

第二课时:雕塑的工具和材料

1. 教师展示雕塑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学生进行实物观摩;

2. 小组合作选取一个雕塑材料,集中讨论该材料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 实地参观雕塑家工作室,了解他们的创作过程和使用的工具材料。

第三课时:雕塑作品的观察与欣赏

1. 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雕塑作品,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讨论;

2. 教师教授雕塑作品的鉴赏技巧,如从不同角度观察作品、分析表达的意境等;

3.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雕塑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

第四课时:雕塑作品的创作

1. 教师简要介绍雕塑的构图和创作原则;

2. 学生选择一种创作题材,进行构思和设计;

3. 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材料和工具,开始创作自己的小型雕塑;

4. 学生作品评选和展览,集体分享和交流创作思路和心得。

结语: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表现形式,还能够掌握雕塑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通过参观和讨论优秀的雕塑作品,能够从艺术角度欣赏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最后,学生还能够独立完成一件小型雕塑作品,并进行展示和分享,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Jk251.coM编辑推荐

跳绳初中教案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跳绳初中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跳绳初中教案(篇1)

一、比赛时间:

xxx年下午3:00

二、比赛地点:

北校区篮球场

三、比赛分组:

八字绳:第一组七((七(、第三组七(七(

单人:第一组七(、第二组七(、第三组七(、第四组七(、第五组七(

双飞:第一组七((七(、第三组七(七(

四、竞赛项目:

个人项目(单人一分钟单摇跳绳,单人一分钟双摇跳绳);集体项目(集体绕“。

五、参加办法:

1、参赛运动员必须是本校在校学生。

六、竞赛办法:

(一)个人赛:(跳绳自带)

1、单人单摇跳绳:以脚起跳,身体腾空后,跳绳自双脚下,沿身体额状轴旋转360度为一周,双脚齐跳齐落,计算为一个,如未完成,则算为一次失败,时间一分钟,以所跳个数多者为胜。

2、单人双摇跳绳:以脚起跳,身体腾空后,跳绳自双脚下,沿身体额状轴旋转720度为一周,双脚齐跳齐落,计算为一个,如未完成,则算为一次失败,时间一分钟,以所跳个数多者为胜。

(二)集体赛:

跳绳自带,要求5米;两人摇绳,8人依次进入,跳绳自1人双脚下,沿身体矢状轴旋转360度为一周计算为一次,如未完成,则算为一次失败。2人或2人以上同时在摇绳内或摇绳内无人均不算次数,1人在绳内连续跳2次及以上均算1次,时间三分钟,以所跳个数多者为胜。

七、录取名次与奖励:

成绩2、1记分,集体“8”字跳绳成绩加倍,总成绩相同以第一名数量多者胜出。

2、个人取前8名

八、报名

各班级将报名单于放学前上交到体育组办公室

九、裁判员:

由八年级拓展课排球班的同学担任

十、本规程解释、修改权属大会组委会,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跳绳初中教案(篇2)

跳绳初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基本的跳绳动作技巧,如单人跳、双人跳;

2.能够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跳绳,如固定时长、变换速率跳等;

3.能够体验跳绳带来的乐趣和健康效益;

4.能够了解跳绳对身体的好处,如提高心肺功能、强身健体等。

二、教学内容:

1.单人跳绳。

2.双人跳绳。

3.固定时长跳绳。

4.变换速率跳绳。

5.跳绳的好处。

三、教学过程:

1.热身。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健身活动,如拉伸、慢跑等,使身体得到充分活动和准备。

2.单人跳绳。

(1)手指练习。

让学生练习握绳、腕绕绳、手指练习等,扎实基本功。

(2)单人跳绳。

初学者可以先从单脚跳开始练习,之后进阶为双脚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慢到快、从低到高、从短到长,逐渐掌握基本技巧。

3.双人跳绳。

(1)双人跳组合动作。

让学生两人配合,进行双人跳,掌握最基本的双人跳技巧。

(2)双人跳对打。

两人通过对打的形式进行双人跳,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4.固定时长跳绳。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跳多少下,培养耐力和疯狂跳绳的乐趣。

5.变换速率跳绳。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慢变换跳绳速率,锻炼灵活性和耐力。

6.跳绳的好处。

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跳绳的好处,如减肥、锻炼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协调能力等。

四、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上述环节中的表现、练习时的姿势和方法、跳绳的数量和完成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和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让其重新练习或者更加自信地前行。

五、教学总结:

跳绳是一项简单易学、有趣又有益的运动。通过跳绳的练习和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和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跳绳的基本技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成长和收获。

跳绳初中教案(篇3)

跳绳初中教案

主题:跳绳运动的益处与方法

导语:

跳绳是一种简单但却非常有效的有氧运动。对于初中生而言,跳绳作为一项简便、灵活的运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能培养耐力、协调能力和速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本教案将介绍跳绳运动的益处以及具体的训练方法,以期激发初中生对于跳绳运动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正确地进行跳绳训练。

一、跳绳运动的益处

1. 锻炼心肺功能:跳绳是一种耗能较高、能够快速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脏肌肉的收缩力,提高血液循环。

2. 增强体质:跳绳可以锻炼腿部、腰腹部和背部肌肉,增强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 培养速度和灵敏度:跳绳是一项需要快速反应和迅捷动作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速度和灵敏度,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

4. 促进心理健康:跳绳运动有助于释放压力,促进身心放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二、跳绳的准备工作

1. 选择适合的跳绳:初中生在选择跳绳时应根据个人身高和体力水平选用合适的跳绳。一般来说,跳绳的长度应该稍长于身高,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较轻的塑料跳绳。

2. 摩擦液和防滑垫:为了减少受伤,可以在绳子两端涂抹少许摩擦液,增加绳子的灵活度。同时,在跳绳的场地上垫一块防滑垫,增加安全性和舒适度。

3. 适当的运动服饰和鞋类:选择透气、舒适的运动服饰和合适的运动鞋,以确保跳绳过程中的舒适度和灵活性。

三、跳绳的基本技巧

1. 单脚蹬地跳:选取一块平整的场地,双脚轻轻腾空,保持双脚离地的时间较短,双手保持自然摆动,绳子以快速速度绕过身体下方。

2. 交叉绳跳:同样选择平整的场地,双脚交叉跳跃,保持上半身肌肉的放松,同时双手快速摆动绳子,绳子以交叉的方式绕过身体下方。

3. 双重跳:双脚轻轻腾空,两次腾空时间较长,双手保持自然摆动,绳子以较慢的速度绕过身体下方。

四、跳绳的训练计划

根据初中生的体力水平和兴趣程度,可以设计不同的训练计划。下面为初中生的跳绳训练计划示例:

1. 初级训练:开始时每次跳绳1分钟,逐渐增加时间,每周训练3次,每次间隔跳绳休息2分钟。

2. 中级训练:每次跳绳2分钟,可以进行不同的技巧训练,如交叉绳跳、双脚交替跳等,每周训练4次,每次间隔跳绳休息1分钟。

3. 高级训练:每次跳绳3分钟,可以进行高难度的技巧训练,如交叉交替跳、双重跳等,每周训练5次,每次间隔跳绳休息30秒。

结语:

跳绳作为一项简单但却非常有效的运动项目,对初中生的身体健康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跳绳训练,学生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体质、速度和灵敏度,促进心理健康。同时,跳绳还是一项需要耐力和毅力的训练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坚持和自律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初中生积极参与跳绳运动,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训练计划,以帮助他们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

跳绳初中教案(篇4)

跳绳初中教案

引言:

跳绳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既可以作为游戏,也可以作为技巧的表演,对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篇文章将围绕跳绳这一主题,给出一个初中教案的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跳绳的基本技巧,掌握跳绳的基本动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运动(5分钟)

以拉伸和热身操为主,预备学生的身体。

2. 技能指导(20分钟)

(1)基本动作:提脚跳、单脚跳、交叉跳、反转跳等。

(2)技巧训练: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提高学生的跳绳水平。

3. 游戏活动(15分钟)

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如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乐趣,并巩固所学的技巧。

4. 合作操练(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编排一段合作跳绳的表演,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深化练习(10分钟)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跳绳的技巧。

6. 收尾活动(5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分享每个小组的合作跳绳表演,并评选最佳表演。

五、教学手段

1.教师示范:向学生展示各种跳绳动作和技巧。

2.学生练习:让学生进行个别操练和合作操练。

3.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总结分享:通过分享和评选,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六、板书设计

主题:跳绳初中教案

核心技巧:提脚跳、单脚跳、交叉跳、反转跳等

重点训练: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活动方式:个别练习、合作跳绳、游戏活动、分享评选

目标:提高学生的跳绳水平和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七、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的表现,是否能够掌握基本的跳绳技巧和动作。

2.通过游戏活动和合作操练,评估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八、教学反思

本次教案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通过游戏活动和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时间安排上稍显紧凑,还可以增加一些音乐的配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总之,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成长发展。

跳绳初中教案(篇5)

跳绳初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跳绳基本技能与规则。

2.掌握跳绳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尊心。

4.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二、教学重难点

1.跳绳基本技巧的掌握。

2.学生间团队合作的协调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跳过的经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一下跳绳比赛的视频,然后谈谈对比赛的感想。

2.正文

(1)规则介绍

跳绳比赛有三种形式:单人跳、双人跳和队列跳。在比赛中,选手必须按照以下规则进行跳绳:

a.双脚要平稳地着地。

b.跳绳过程中不能停下来和停顿。

c.双手拿持续不断地向前移动,不能静止。

d.双手要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不得接触身体和跳绳。

(2)基本技巧

a.单跳:跳绳的一种基本跳法,每次跳的时候身体需略微弯曲,双脚交替离地,跳跃过程中爆发出力量,保持节奏稳定,每次跳的高度和时间要适中。

b.双跳:也称为“双人跳”,是两个人轮流跳同一根绳,双跳需要比单跳掌握更多的技巧和配合能力,需要两人之间默契配合,协调一致,保持节奏稳定。

c.背面跳:指的是把绳子放到身体的后面跳,需要把双手向外伸展,保持身体平衡并判断跳跃的高度和节奏。背面跳能够提高学生的灵敏度,提高对空间的感觉。

(3)练习方法

a.循序渐进地练习单跳、双跳和背面跳;

b.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合作实现技巧的掌握;

c.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如球和跳绳比赛、多人跳绳比赛等。

(4)技能评估

让学生在班上比赛,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跳绳技巧,并从掌握的技能、团队合作、自信等方面进行评估。

3.总结

本节课通过学习跳绳,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既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

倡导生动、友好、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采用小组互动、趣味性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师要及时给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五、教学时长

本教案大概需要1-2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建议

(1)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适量安排跳绳训练时间,并注意安全。

(2)每节课要注意留出足够的时间安排技能练习和互动活动。

(3)帮助脚底不灵活的孩子,可以在课后或课间时间,帮助他们进行柔韧性训练。

(4)组织比赛需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给每个学生创造公平比赛环境。

跳绳初中教案(篇6)

跳绳初中教案

主题:跳绳初中教案的编写

一、引言

跳绳作为一项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本教案旨在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帮助初中学生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和基本动作,并培养他们对跳绳的兴趣,提高身体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跳绳的基本要领和技术动作,包括单人跳绳、双人跳绳和长绳跳等;

学生能够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如个人手腕的力量控制、动作的韵律感掌握等。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驾驭自己的身体,增强协调性和灵活性;

学生能够从跳绳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体验到身体运动的乐趣,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互相帮助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技巧:

(1)个人跳绳的基本技巧和动作,如正常跳、交互跳、搭桥跳等;

(2)双人跳绳的基本技巧和动作,如单脚交替跳、双脚交替跳等;

(3)长绳跳的基本技巧和动作,如转身跳、交互跳等。

2.方法:

(1)教师讲解:通过对跳绳基本技巧和动作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跳绳的基本要领和技巧;

(2)组织实践: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并互相交流、相互帮助;

(3)集体展示:安排学生进行集体跳绳表演,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四、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介绍跳绳的好处和乐趣,激发学生对跳绳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2.呈现:教师通过投影仪或实物示范跳绳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3.操作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个人跳绳和双人跳绳的实际操作练习,并互相交流、相互帮助。

4.集体展示:安排学生进行集体跳绳表演,欣赏彼此的表演成果,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动作、姿势和技巧是否正确,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和表演评估其掌握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跳绳初中教案的编写和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跳绳中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和动作,并在实际操作中增强了协作能力和灵活性。通过集体表演,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身体运动的快乐,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互相帮助的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跳绳水平和身体素质。

七、教学反思

本次跳绳初中教案的编写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有些学生在跳绳过程中动作不够协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示范视频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跳绳的技巧。此外,还可以设置更多的团队活动,鼓励学生互相激励和互相帮助,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总之,本次跳绳初中教案是一次有益的教学尝试,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推广和应用。

跳绳初中教案(篇7)

跳绳初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跳绳的起源和分类。

2. 学习基本的跳绳动作。

3. 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身体素质。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基本的跳绳动作。

2. 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身体素质。

三、教学准备:

1. 一根标准跳绳。

2. 音乐播放器。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 教师介绍跳绳的起源和分类,并展示不同的跳绳类型。

2. 学生观看跳绳视频,了解一些基本的跳绳动作。

第二步:示范

1. 教师示范一些基本的跳绳动作,如单摇摆、双摇摆、交叉摆等。

2. 学生观看教师的示范并模仿跳绳动作。

第三步:分组练习

1.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每组选择一位学生担任队长。

2. 队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跳绳练习,教师在一旁指导和辅助。

第四步:整合练习

1. 将各小组集合在一起,进行整合练习。

2. 音乐播放,学生按照节奏进行跳绳练习。

第五步:比赛

1.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跳绳比赛。

2. 每个小组挑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其他组员呐喊助威。

第六步:总结反思

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回顾各自的进步和困难。

2.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建议,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采用示范-练习-比赛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学生的模仿练习,再加上跳绳比赛的激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跳绳动作和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表现。此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评价其他组员的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

七、教学延伸:

为了提高学生跳绳的技巧和兴趣,可以组织更多的跳绳比赛,或者请专业的跳绳教练来进行指导。除了常见的跳绳动作,还可以引入更多的创新跳绳动作,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挑战。

初中说课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初中说课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初中说课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增进友谊,促进班集体团结向上。

2、集合学校生活素材,锻炼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活动人员:全班同学和语文教师。

2、组建编委会:由全班同学推选出主编1名,副主编2名组成编委会。并邀请语文教师做顾问。

编委会下设统稿组,负责收集稿件、改稿并最终定稿;设策划组,负责封面、封底设计及内页插图。

3、组建编辑小组:6~10人自愿组成编辑小组,并确定1人任小组长。

4、征集编辑方案:先在小组内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充分酝酿,确立编辑板块,最后经过大家讨论表决定案。

5、准备时间:一个月。

编辑方案如下:

序言

板块1:班级大事记(班级的重大活动,历史荣誉等)

板块2:师恩难忘──“我们的老师”(献给老师的歌)

A、用简笔速写手法写我们的任课老师

B、运用课堂上学过的古典诗词知识为各位任课老师写诗填词,送上我们的祝福(诗歌)

板块3:我的自画像

每个同学为自己写一小传并贴上近照。

板块4:课堂回眸:各科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断

板块5: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课堂以外)

春游、秋游、赏雪……

运动会、文娱汇演……

寝室生活……

板块6:师生情·同学谊

读书学习、少年烦恼、成长心事、友爱纠葛、集体的温暖与关爱……朝朝夕夕、多少故事,在即将结束初中生活的时候,捡拾逝去的碎片……写真写实、写片断写镜头,用细节写,巧妙谋篇。

板块7、毕业感言(永远的祝福)

写一段赠言,赠给全班同学或老师(形式可多样:或诗或文或名言警句)

1、通讯录·留言簿(空白)

该方案共7大板块,各板块主题已确定,并附简要说明。其中的“序言”及“板块1”由编委会负责,“板块3”及“板块7”全员参与,其余板块确定小组具体负责。

成果展示

在毕业晚会上,选出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主持人,汇报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成果,并将精美的毕业纪念册赠送给各任课教师。

初中说课教案 篇2

课题:蹲距式跳远助跑与踏跳相结合技术

说教材

跳远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与经常用到的一种人体活动,是学生喜乐见闻的、节奏强、兴趣高的一种体育形式;又是现代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一项重要的比赛项目之一。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能、运动技巧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体会助跑与踏跳相结合的技术。

(2)能力目标:

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与快捷方式,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不断的尝试跨越新的障碍(可喻为生活中的困难)。

三、教学难点:

助跑与踏跳的结合时机

说对象

五个班学生年龄都在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

说教法

将教学内容溶合在游戏中,使学生乐于参与、易于参与的游戏中无形间达到教学的初步目的。由于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较差,宜多做示范,以让学生模仿练习,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做技术性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质量与兴趣。

游戏参与法

将教学寓于“跳球游戏”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法

利用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动及爱表现自己,但体质较弱的心理、身理特征,应用规范优美的完整动作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词)跳远是人体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即助跑和起跳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很好地结合起来,越过水平障碍的一项运动。整个动作由四个部分组成(助跑、踏跳、腾空、落地),(踏跳:为创造最大的腾空速度,即垂直速度 落地:保护身体。)着重讲解与重复示范本课的难点助跑与踏跳的结合部分的特点:时间 腾空角度。

原地起跳模仿教与练:(说词)两脚前后站立,摆动腿稍屈在前,起跳腿自然弯曲在后,动作开始摆动腿蹬地,起跳腿向前迈出,并积极下放,模仿踏板、缓冲和蹬伸的起跳动作,同时两臂配合腿的动作,积极向前上方摆动,要求身体各个部分协调配合,重心迅速前移。

助跑3-4步结合起跳教与练

三、指导、纠正错误法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全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规范优美的动作。

四、障碍练习法

运用助跑3-4结合起跳的方法跨越一定的高度。(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说学法指导

水平段练习法

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与学习新事物的接所能力可做完整动作练习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目的':做到因人施教,保持学习兴趣并兼顾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注:分两个沙池进行教学)

大胆尝试练习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做跨越障碍练习。(目的:认识到我们面对困难或新生事物的时候有了尝试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就谈不上成功,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并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找出最佳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课堂常规 强调纪律、宣布内容

准备活动 徒手操(48拍)

踝关节活动 2、原地高抬腿

全身运动 做好准备,预防损伤。

课堂游戏 跳球接力 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在无形中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主内容教学 分解讲解

学习、改进助跑与踏跳相结合的技术。

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要轻言放弃,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 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小结 1、 整队

2、 总结本课的学习目的

3、 下课 使学生认识“尝试”。

教学流程图: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课堂常规 强调纪律、宣布内容 /

准备活动 徒手操(48拍)

踝关节活动 2、原地高抬腿

全身运动 做好准备,预防损伤。

课堂游戏 跳球接力 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在无形中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主内容教学 分解讲解

学习、改进助跑与踏跳相结合的技术。

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要轻言放弃,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 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小结 1、 整队

2、 总结本课的学习目的

3、 下课 使学生认识“尝试”。

初中说课教案 篇3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

说课稿

姓名:陈家宝 学号: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第8课《辛亥革命》。我将从四大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分析和讲解,首先,我们来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准备、爆发及影响。

依据: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无法拆分,故将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作为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教材两目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孙中山的建党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提出来的,而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提供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比较广泛,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历史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劣势)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是比较欠缺,需要引导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重点使用PPT展示,加之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来实现教学。

在学法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小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如何将以上的分析落实到教学设计中。

(1)首先温故上节课《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几个问题的提问。(设计意图:这样既能够复习到上节课的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又能与本节课相联系,展示历史的统一性。)

(2)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来依次说明辛亥革命之前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失败,在中国行不通,引导学生走入本节课的内容——辛亥革命,并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在中国行不行得通?(设计意图: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节课,最后总结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3)讲授新课。

①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本的第一部分“孙中山创建革命政党”,随后进行这一部分的几个小问题提问,让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回答。(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效率,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扎实地学进新知识,做到边学边记。)

②播放有关同盟会的视频,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并思考有关同盟会的知识点如纲领等。随后进行提问和讲解。(设计意图:视频等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注意力,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③由上述讲解引出课本的第二部分“武昌起义”,播放武昌起义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基础问题,随后进行提问、通读课本。(设计意图:与②相同)

(4)课堂讨论

问题1:辛亥革命最后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问题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讨论和老师讲解,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5)巩固小结

剩余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自己掌握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设计意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由于时间限制,本节课有些问题没有预设的深入,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人:陈家宝

历史说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6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教案模板(共18篇)

教案历史模板下载

历史面试讲课教案模板下载

初中说课教案 篇4

(一)、情景设计,导入新课:

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听。老师提问:这是什么曲子?谁写的?你知道他写这首曲子时的情况吗?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认识自己的潜能:

(1)老师提问:你相信人真有这么大的潜能吗?请大家就贝多芬的故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分组交流。

(2)然后请学生讲讲收集到的激发潜能的故事(包括自己这方面潜能得到激发的经历)。

(3)老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故事和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人们存在巨大潜能的事实依据;而人们存在巨大潜能还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

(4)老师介绍理论依据:心理学家霍华德脑的多元智能理论。

大脑结构及其功能:说明人人都有可开发的潜在能量。(通过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也具有巨大的潜能,在各个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树立信心。)

(5)老师进而提问:在懂得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自己的潜能?

2、激发自己的潜能:

(6)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或在课前资料收集时发现了哪些激发潜能的好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特点?

(7)老师归纳各种方法及激发潜能时的要求。并指出潜能的激发有些是偶然的,但更多的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有意识的去训练、挖掘。

(三)游戏活动,内化运用:

3、运用方法激发潜能。

游戏活动: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游戏名称:“人穿纸”。(说明:是真人穿过真纸,穿过人的腰部才算成功。而不是脑筋急转弯)

材料及要求:一张5平方厘米大小的纸片;一把剪刀;1cm长透明胶(可用也可不用)。

5分钟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你是怎样完成这一任务的?潜能有没有得到发掘;发掘了哪些潜能;这些潜能是怎样发掘的等等)。

(四)家庭作业,能力提升:

根据激发潜能的方法和激发潜能必须具备的条件为自己制订一个发掘某种潜能的计划

初中说课教案 篇5

引言: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本说课将以初中音乐课为例,通过介绍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展示如何进行一堂生动有趣的初中音乐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高、音长以及音符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集体合作、分组小合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音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的基本要素:音高、音长、音符的表示方法。

2.介绍不同乐器的音域和音质。

3.学习一首简单的歌曲,通过集体合唱的形式展示。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解音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

2.启发法:

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听到的音乐中有哪些不同的声音?你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吗?”

3.情景教学法:

通过模拟不同乐器演奏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乐器的音质和音色。

4.小组合作法:

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学习和演唱歌曲,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明快活泼的音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音乐表演欲望。

2.学习音乐的基本要素:

讲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高、音长和音符的表示方法。用简单易懂的词语解释,并辅以示范演奏。

3.了解不同乐器的音域和音质:

通过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并向学生介绍不同乐器的音域和音质。

4.学习一首简单的歌曲:

选取一首简单的歌曲,逐句进行教唱,并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合唱,并指导他们注意节奏和音准。

5.小组合作演唱:

每个小组轮流演唱自己学会的歌曲,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6.展示和总结:

学生展示自己合唱的成果,并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

1.教师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表现和演唱效果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自评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并通过反思来总结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3.小组互评法: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评价和分享学习心得,以便彼此学习借鉴。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要素和不同乐器的音域和音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演唱技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巩固。同时,教师在评价方面可以加强多样化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施,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得到了提升,音乐课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有效的展示。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创新教学方法,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喜欢并乐于参与的一门课程。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自我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说课教案 篇6

初中英语说课教案

第二个:

课题:Unit 13 Leon50 Standing Room Only 教师: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英语第三册第50课,本课为口语阅读课,整个说课我将分三部分进行讲述,即教材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程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50课以详实准确的数据围绕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当代人类最关注的人口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口教育,不仅在本单元占据主导地位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素材。根据新课标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口语及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我校要突出英语优势打造枫叶品牌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设计为一堂口语阅读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为了不仅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数词的表达法。

2、能力目标: a.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材料的准确度

b.能自如表达本课重点话题人口增长问题。

c.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展开丰富地想象力流畅地表达其他相关内容。

3、情感目标:

通过一些有力地事实、数据和图片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人人有责!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重点为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水平。我采用英语趣味i教学法,采取图片导入、方法解析和逐步检验的方法使其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

2、难点:口语水平的提高。我班的学生都来自公立学校,长期以来,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使许多学生不敢开口、羞于在人前表达因而口语薄弱。我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和师生共同讨论、记者采访专家等新颖方式,以及不断鼓励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学生具有无限的潜力,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本节课中我尤其侧重训练学生通过合作探索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并注重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寻求知识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我讲解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国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要由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向注重知识发展及知识的传授过程而转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让他们查找相关的资料,学生在预习中就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他们必须具有相应的选择能力和重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这恰恰正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对话:

师生问候之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围绕数字进行自由对话。每天3-5分钟口语练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新课标指出口语是在人与人交流时即兴脱口而出的,会话双方都必须对听到的语言快速做出反应,才能使谈话继续。同时由于口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合作学习的成效对口语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这些都要求为学生的口语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良好的训练。

两人一组是为了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去说,而数字的表达法是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我可以提示学生讨论一些世界之最,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亚马逊河的长度、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南极冰川的后度、中国人口的总数、伊拉克战争的时间等等,这些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达到了对数字表达法的巩固。

2、导入与指导:

给学生展示这样两幅图片:

一个平衡的杠杆上,一些人在左,我们的地球在右;第二张图上左边新增的人使杠杆不再平衡。之后问学生:看了这两幅图,你会想到什么?又是什么引发了这个问题?学生会表达一些自己的见解,这时不论他们的见解是否正确都要给与鼓励和表扬,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每一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全世界会新增加多少人口?学生会很有探究答案的欲望,这时很自然地让学生打开书去阅读50课的文章

STANGDING ROOM ONLY 并找出我给出的这张表格的答案。由于本课是以大量数据为主反映人口问题的,因此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此表,那么全文的重点内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我认为采用图片导入法远比直接让学生翻书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3、拓展与巩固

通过讲解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如猜词悟意法、略读扫读法、找中心句和关键词等方法,之后要检验一下学生是否掌握此方法,于是我问学生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会引发那些严重问题呢?在学生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后为,我再给学生一篇文章进行快速阅读,这也是本节课的课堂检测,我会当堂进行面批面改。然后对于这篇关于人口急速增长带来的一些后果的文章,我让学生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合作与发展

接下来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组关于由于人口太多而导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食品短缺、空间拥挤等的图片,看着这些图片问学生:你们对哪一方面感触最深?你还想到了其他那些方面?想不想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又想不想知道在座老

师们的看法?以这种方式充分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将其分成6个小组,先组内讨论发表个人见解然后鼓励他们去采访在场听课的英语老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1)先让学生自行讨论可以避免受教师的想法所局限没有自己的见解。(2)采访老师既可以让学生能够用英语去实际交流,达到学以致用。有可以让学生从英语教师那里获得更多信息和掌握更多的英语表达方式(事实上,有些表达如果让他们完全国独立进行是有些难度的),有由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平时机会不多,因此会让学生感到很新鲜很有趣味性,在与老师交流时也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3)我认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既能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锻炼了与他人的合作,并在探索中有其个性思维发散的空间。

5、交流与分享

让学生推选各组代表组成专家团坐在教室前,选一名同学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专家们”,使其把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大家交流共享,其小组成员可以作为后援团补充些观点,这样既可以使口语较好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起到拔高作用,又可以让口语较弱的学生也有参与的机会并能向他人学习。最后按事实丰富、语言准确、表述清晰程度评出最权威专家和最积极后援团,通过这种方式可让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6、最后一个环节是作业,当学生慷慨激昂地探讨完这些现状后,我会问他们,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我布置这项作业的依据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写作需有明确的动机和积极的态度,写作的题目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他们具有写作的愿望这样他们才能了与写作才能重返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师而做的作业。

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预测

100%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90%的学生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课下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

初中英语第二册第七十七课

说 课 教 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对话课是突出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提高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初中英语第二册第77课,是一篇对话课,它的材料结合生活实际,体现交际原则,功能意义明确;它的词汇较多,仅教参

要求掌握或识记的就有9个生词和词组;本单元是个复习单元,其内容和练习形式都比较丰富多样。从知识层次看,它主要复习前面五个单元的语法及日常交际用语,没有出现新的语法。非智力因素方面,要求学生学会表达高兴和悲伤的用法,告诉他们:笑比哭好,高兴比悲伤好,心情愉快能使人健康?鼓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奋进的积极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如下生词和短语:

yet, myself, cousin, engineer, cancer, care, take care of, sad, death (2)、复习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本课要求学生学会表达高兴和悲伤的用法。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奋进。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初步基础。此外,根据我国国情、新课程标准和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现阶段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潜在英语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四个方面。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理解并掌握表达高兴和悲伤的用法。

(2)、复习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丛句。掌握如下重点句型:

What makes you happy\\\\sad? It makes me very?when?.

2、难点:

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高兴和悲伤。

2) 让学生对周围的同学、老师进行采访、调查并填写表格。 确立重点与难点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给学生创造英语语言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高兴和悲伤。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表演、调查等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三、教法概要:

对话课教学的基本环节 Revision→Presentation→ Reading aloud→Practice→Consolidation 也适用于本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教法中考虑了以下二点:

1、情景性同语言知识训练的统一;

2、听、说、读、写交际能力的发展同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的统一。

在教学中通过“五步教学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突出重点和难点,坚持综合四会训练,落实笔头练习。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必要的课前预习。

2、引导学生学会在看、听、读的过程中掌握新词的发音,在语境中了解新词意义,并做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和正误判断。

3、指导学生掌握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运用英语。

五、教学手段:

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强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注意,拉近师生距离,首先让学生观看两个表现高兴和悲伤的片段 ,问学生“What are they doing? Are they happy? What about her ?” 引出本课主题Learn something about happy and sad.随着“咔喳”一声,电脑打出课题,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导入正课。

2、新课的讲解:

本课,我按课文的篇章结构,第一部分运用两个对话来表达高兴与悲伤。第二部分是操练句型What makes you happy \\\\ sad? It makes very?when?.很自然地分成二个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一幅幅色彩逼真、形象生动的画面,配上灵活、直观性强的VCD,通过看VCD,听、看对话的内容,让学生了解 Han Mei 得到电脑的喜悦和Paul知道叔叔生病的悲伤。然后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 1)Why is Han Mei happy 2) Why is Paul sad? ”,然后让学生反复操练对话,让他们在情景中自由对话。在老师设计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了解韩梅和她的堂姐的有关信息,学习并掌握如下生词( yet,cousin,engineer,cancer,take care of ),高兴和悲伤本来是人的情感的两个方面,我把它们自然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巧妙地把学生从Han Mei 的高兴和Paul的悲伤过渡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Are you happy \\\\ sad ? Why are happy \\\\ sad ? 然后再引申到课文第二部分需要掌握的两个句型:What makes you happy \\\\ sad ? It makes me very happy \\\\ sad when?.利用各种形式:师生互问互答、分组对话、看图说话、游戏操练、调查采访等反复操练句型,尽量让学生脱口而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情感素质和英语语言素质。

3、反复操练和巩固应用: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分组表演对话, 以及快速抢答、正误判断、回答问题、调查采访等不同方式操练巩固。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4、归纳总结与反馈练习:

本课板书所呈现的重点词汇、句型, 复习了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巧妙地总结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通过书面练习“Make a survey”,突出了“写”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5、调查、采访

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采访:What makes you happy \\\\ sad? It makes me very?when?.然后,填写在调查表上。

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奋进的积极情感态度。从而体现了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素质教育。

6、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体现知识的板块结构,既有对文章理解的问答题、判断正误题、讨论题等,又有重要的语法现象和句型的归纳。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温故而知新,达到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由于缺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敬请各位老师孙琼芳 不

初中英语优秀课说课教案

Object:English Teacher :Fang Gaoping School:Tianheng Middle School.

Good morning, ’s my pleasure t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talk about some of my teaching ideas .My topic is 七年级英语教学说课稿 Unit 12 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 ?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初中英语七年级第十二单元的中心语题为School subject。围绕“谈论自己喜爱的学科并给并理由”掌握学科的表达,各部分都是围绕这个话题而进行设计的。本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需要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般现在时以what ,why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我上的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围绕“最喜爱的学科”这一话题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及句型进行对话,通过本课学习既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表达,学会谈论自己最喜爱的事物或询问他人最喜爱的事物,并给出理由的以what ,why 等特殊疑问句及答语,又要复习表示品质的形容词的用法,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为下节课的引入和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各种任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真实运用语言交际打基础,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掌握词汇,subject, science , ,because description word 等。

2)掌握谈论喜好的学科及其他事物的句型。

①—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 ? —My favourite subject is? ②—Why do you like?? —Because it’s fun . 3)继续学习运用表示品质的形容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储备的知识,谈论喜爱的学科及其他事物,并说明理由的能力。

2)通过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德育目标:

1)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树立学科均衡发展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2)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这门学科的真实情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求知的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学科名称的词汇。

2)句型:①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 ? ②Why do you like?? 3)表示品质的形容词

难点:1)以what ,why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答语。

2)表示品质的形容词的用法。

四)教学辅助工具

录音机、挂图、多媒体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中学生活既好奇又担扰,对英语既感到新鲜,又有畏惧感,他们希望在新的环境里通过学好英语这门课程来获得他人的认可。但随着小学英语的实施,很多学生新鲜感减少,畏惧感增加,两极分化从一开始就凸现出来。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即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努力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本课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兴趣;交际法,在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之后,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发自内心的兴趣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中不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任务教学法,把各个教学目标融入教学任务中,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知识、能力与技能。

四、说学法

古人去: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1)参与式学习法培养从练中学,从练中用的学习习惯。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相互合作、支持、完成任务,培养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1、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学生喜欢的食物中,如:hamburgar、salad、ice-cream、fiench fries、chicken 等,并提问: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 并引导学生回答My favourite food is ?(可提问多名学生)。

2、利用多媒体再呈现一张功课表,并提问Do you like English ?若学生回答Yes ,I do .时可接着问Why do you like English ?若学生回答No ,I don’t .时可接着

问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 ?并引导学生回答,由此引入本课重点句型及单词,把它们呈现出来并加以学习。

教学导入设计原理:利用多媒体呈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能有效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学生利用所储备的知识谈论各自最喜爱的食物,兴趣正浓时,把话题转入学校学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易于吸收。

二)巩固练习

1、展示挂图、布置学生完成1a练习,并以抢答形式检查答案。

2、Pairwork (教师先做示范) T: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 ? S1:My favourite subject is science. T:Why do you like science? S1:Because It’s interesting. 让学生进行操练,并选出几对在班里表演

思路与原理:巩固新知识,要求学生主动投入,参与学习活动,增强笔头和口头练习,为完成下一个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三)、听力练习、完成课文2a和2b练习,并复习表示品质的形容词的用法。 思路与原理:播放录音、锻炼听力、提高做听力题的技巧,进一步熟悉本课的重点句型,并复习表示品质的形容词,为完成下一个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四)任务:做调查。

操作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询问同学们最喜欢的学科,原因,及学科的任课老师,并完成下表

Name I Student 1 Student 2 Student 3 favourite subject English name of the teacher Mr Zhao reason(s) useful interesting

2、请各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口头汇报给全班同学

任务意图: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交流、合作等方式使用英语,操练本单元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写本课新单词及句型。

2、完成workbook 第46页第

1、2题。

思路及原理:巩固新知识、增强、读、写能力。巩固本课所学内容,为下一课时的引入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略)

荐小学英语教学案例 What colour is it (3000字) 荐荐小学英全语

英英说

语教课

案 稿

(800

字)

文 荐英语教师全英文说课稿(精华版) (精选) 荐英语教案

初中英语面试说课教案模板(共9篇)

初中英语听说课面试教案模板(共11篇)

英语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教案模板

初中英语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

高中英语教师面试备课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教案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欢迎来到本文今天我们将关注“初中化学教案”相关的一些信息,感谢您来对本文进行参考阅读!

初中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 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1)溶液的组成 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初中化学教案【篇2】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

复习讨论:

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

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

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点: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点:∵VH2:VO2=2:1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 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初中化学教案【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目的]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试验5—4],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是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的运用和巩固通过第一、二节对碳的学习,使对碳这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引言]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第82页第一段,看插图5

(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

[讲解]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2.碳的化学性质

(1)碳跟氧气的反应。

[复习提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活动]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燃煤的火炉为例加以说明,并指出这两个反应中有放热现象。

[学生活动]配平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83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讲解]将金刚石和石墨分别燃烧,其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活动]

①演示[实验5—4],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反应中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实验,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练习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提问]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条件是什么?它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讲解]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

[教师提问]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讲解]

①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②碳燃烧时放出热量,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目的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能的重要性。

(四) 总结、扩展

比较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85页习题1 、 2 、 5 。

初中化学教案【篇4】

初中化学教案-02-12 15:07初中化学教案要去专门的学习网站注册才能看得到的吧,或者找初中的化学老师。怎么通过教案来学习初中化学?可以用VCM仿真实验,用VCM仿真实验做实验,潜意识的就会记住各种知识,并且会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化学是一门重归纳总结、找联系的学科。因为化学知识点很多、需要记的东西也很多,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帮助记忆和理解。

首先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化学和其他学科相比,也不是一门那么枯燥乏味的学科。100多种元素,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形成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化合物,然后这些化合物进一步反应,又变成另外的可能更加奇特物质,想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如果你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你的面前又会豁然开朗,热闹起来:仅仅碳氢两种元素排列起来,就变化多端,更不用加上各种官能团了,想想碳氢氧硫这些原子在你的十指之间来回变换,被你运用自如,也很有趣(顺便提一点,本人就是搞有机化学的)。谁说和形色各异的化学药品以及形态万千的瓶瓶罐罐打交道不是一种乐趣呢?其次,你得明白化学是一门很有用的专业。化学无论在生物、制药、医疗、卫生小到刷牙吃饭大到神七上天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学习化学的人就业之路十分宽广:可以去搞质检看看奶粉中也没有三聚氰胺,可以去学校教书育人,把诺贝尔化学奖的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可以去制药厂开发感冒药,可以留在研究性单位潜心搞研究,如果有资金有技术可以自己办个化工厂一夜暴富,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那就出国吧--你可以查一下,每年搞化学的人占的比例真是不小。搞化学的很容易考研,读博,如果有志于研究生或者博士的也可以考虑一下化学。当然,说了以上两点,并不是意味着朋友你这一辈子必须吊死在化学这棵树上,否则前途就一片黑暗,我只是想告诉你,学习化学很有用,很有必要.

初中化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 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 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 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 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分子 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 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 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 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 内部构成的直观形 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 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 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 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初中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用具: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 积极,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的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

火焰 。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检查】课堂练习一指导学生做练习。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举例讨论)。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初中化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初中化学教案【篇8】

酸和碱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一直是个难点,学生一学到此知识都会产生畏惧心理。本节课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调整,重点是介绍常见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特性,将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内容放在酸的化学性质那一节课,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此节课这样设计一方面是体现由浅入深,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酸和碱的知识打好基础。

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生活中常见的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亲自观察和动手实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和和教师的分析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强调注意它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在做实验探究三稀释浓硫酸时,考虑到有一定的危险性,由教师亲自演示实验。通过这样的设计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归纳酸的化学式特点,为下一节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初中化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初中化学教案【篇10】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A.4∶1 B.1∶4 C.1∶5 D.4∶5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的`健康,影响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1.B 2.A 3.B 4.B 5.C 6.C7.人体作物8.保护环境污染源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1.掌握灭火原理,了解灭火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2.认识有害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及危害。

3.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电化结合;2.讲、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于人类、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烧水时随意把燃着的火柴梗丢弃,造成失火,同学们惊叫,立即用简易灭火器扑灭。

:幸亏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会酿成大火,为了安全用火,今天学习燃烧与灭火这节课。

: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观察实验,思考回答。

:1.为什么是放在金属板上的白磷先燃烧?

2.怎样才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初中化学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1.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教案-绪言。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 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化学教案-绪言

初中物理教案经典


值得一读的“初中物理教案”文章我们强烈推荐给大家,继续阅读下方的文章以获取更多有关该话题的资讯。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写好教案,才能营造完整课堂教学。

初中物理教案 篇1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初中物理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用一节干电池与其他元件组成闭合回路,观察小灯泡亮度较暗;然后再用两节干电池接入电路中,在闭合开关之前提问同学们灯泡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发现灯泡较亮,总结实验现象,说明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与电源有关。提问学生电流的强弱与电源的什么量有关?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谱的构成,知道各波段的电磁波的主要作用及应用。

2.知道电磁波具有能量,是一种物质。

3.了解太阳辐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与电磁波谱中各种频段波的应用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电磁波的应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明确不同的电磁波具有的不同用途和危害,感悟现代科技的正反两个方面,培养辩证唯物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能量。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电磁波的范围很广。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线电波、光波各种射线,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都是电磁波。我们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大小的顺序排列成谱,就叫电磁波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磁波谱中各种电磁波的特点和主要作用。

(二)进行新课

1.电磁波谱

(投影)

师:请同学说出电磁波家族中,主要有哪些种类?波长最长的是什么?波长最短的是什么?他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应用?

学生观察图谱,发表见解。

生:电磁波家族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中的长波。波长最短的是γ射线。

师:下面我们依次认识这些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

2.无线电波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无线电波的波长范围?

(2)无线电波有哪些主要应用?

3.红外线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红外线的波长介于哪两种电磁波之间?

(2)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红外线的主要应用有哪些?

4.可见光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2)可见光包括哪几种颜色的光?

(3)天空为什么看起来是蓝色的?傍晚的阳光为什么比较红?

5.紫外线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紫外线的波长范围?

(2)紫外线有什么特点?

(3)紫外线有哪些应用?

6.X射线和γ射线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这两种射线的波长有何特点?

(2)X射线和γ射线有什么特点?

(3)X射线和γ射线有哪些主要用?

7.电磁波的能量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哪些证据能够说明电磁波具有能量?

(2)怎样理解电磁波是一种物质?

8.太阳辐射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从太阳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有哪些种类?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在哪一个波段附近能量最强?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学习电磁波谱的构成,了解了各种电磁波的特点和主要应用。

(四)课余作业

1.完成P102“问题与练习”中的题目。

2.阅读P101“科学漫步” 。

##结束

初中物理教案 篇4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三篇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整理了初中物理教案模板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 八年级物理《长度的测量误差》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准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水平目标

1. 培养观察水平: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理解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水平: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理解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实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协助学生分析如何准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因为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所以理应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够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实行测量”的结论.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理应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点,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理应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准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准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准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准确的测量.

关于准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理应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能够了.在准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准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准确和错误能有准确的判断.准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能够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实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持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能够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点,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协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能够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准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能够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理应讨论不按照准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理应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所以木块的长度是:.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能够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能够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准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能够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因为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能够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水准

2、内容的祥实水准

3、资料本身的丰富水准

八年级物理《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水平目标:

1, 观察和实验水平: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水平: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理应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理应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理应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理应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水平.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准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理应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实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准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理应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理应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理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理应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协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能够用动画来展示,也能够用图片协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水平目标:

1、观察实验水平: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水平: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理应多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理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能够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能够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能够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能够实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够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能够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理解,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能够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初中物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 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问题。

教学难点: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飞机、鸟儿在空中飞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车辆行驶,行人再陆地上行走 ......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我们要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运动与静止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1. 参照物

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提出问题:火车窗外的树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这些现象怎样解释呢?怎样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描述这些运动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播放视频:参照物

通过观看此视频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①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

②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静止的。

③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机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①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

③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是漂浮的,是相对于随着张开伞的运动员下落的摄像机而言的。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动画:相对运动与参照物

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 机械运动分类

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飞机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演等。

3. 布置实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出现这样的效果。

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小报告。

三、小结

①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

一、 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二、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初中物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静电的防止;知道静电的利用原理.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对有害静电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选学内容,教师在讲解时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比较常见,教师可以通过录像、图片等方法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静电现象,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有害静电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另外针对静电的利用,重点讲解静电的利用原理.可以讲解静电复印机、或静电除尘.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让学生意识到用所学回报社会是社会公民的义务,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教学设计示例

第十节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1、静电的利用

教师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我们也学习了电荷运动的一些规律,还研究了一种储存电荷的装置——电容器,人们通过各种装置来利用电荷,但是一些电荷还是会给人类带来麻烦,有时甚至造成危害.

教师出示有关静电的图片;

人们通常通过控制电极、利用各种物体特殊的光电性质来产生对我们有利的电荷加以运用,服务我们的生活.例如

(1)静电除尘(教师讲解)

(2)静电复印:(学生自学)

(3)静电喷漆(学生自学)

请同学思考:能否举出你知道的静电利用示例,你觉得,在哪些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静电?

2、静电的防止:

教师讲解: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的时候,我们会看到静电现象,在干燥的北方秋季,静电现象也较为明显.静电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甚至造成事故,同学们在看过书后,想一想,你的周围是否也有一些有害的静电现象呢?你能象到什么方法来避免呢?

3、总结

教师讲解:学过电场知识,尤其学过了本节内容,我希望同学们了解: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大家去学习、发现、还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我们的改造并让它为我们服务.关爱社会、学以致用,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初中物理教案 篇7

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

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4

(一)教材:

物理通报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试验本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

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

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

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

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

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什么地方开始偏折?

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②教师介绍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折射光线在哪儿。

②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改变时,折射角也随之改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实验,以证实: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板书)

注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如何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

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总结反射现象与折射现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p20的第3题做实验,并回答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2、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并对并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结论性的认识。

二、重难点

1、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得出。

2、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和师生共同论证、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教具

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五、师生活动

1、提问在串联电路中电阻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是怎么得到的?

要求学生答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串联的各导体的电阻之和、这个关系是通过实验探索和理论推导得到的、

通过电阻串联的学习解决了用几个小电阻去替代一个大电阻的问题、现在提出一个相反的问题能不能用几个大电阻去替代一个小电阻?启发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有关,在长度、材料一定的情况下,横截面积越大电阻就越小、如果将一5 的电阻与另一个电阻并联起来,就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它们的总电阻就应该小于5 了,这样的猜想对不对?本节课我们将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第五节 电阻的并联〉

2、展示学习目标:

①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②并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出示自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习:

①如何利用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

②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③怎样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4、检查自习情况:

①回顾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

②你是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设计电路图。

并联电阻实验(测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具体做法:将 并联接在a、b两点间,如图,闭合开关前,提示学生,把已并联的电阻 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电阻看待)、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读数为一便于计算

的数(如 0.2A),电压表的读数为 0.66V,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R

它小于10 也小于5 ,与我们事先的推测相符、可见 并联后的总电阻比 的任意一个电阻都要小、

③应用欧姆定律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分别以 支路和总电路为研究对象,利用欧姆定律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在并联电路中并联后的电阻为( 3.3 )。

这与实验结果一致、 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

实质: 并联导体的电阻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总比其中任一导体横截面积要大,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小、

5、当堂训练:

运用公式计算

〔例1〕将 和 的电阻并联起来、求并联后的总电阻、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答出根据的公式、

解题过程(略)

5 与10 并联后的总电阻和6 与10 并联后的总电阻比较可得

两个电阻并联,若将其中一个电阻增大,并联的总电阻也将增大,但总电阻总小于任何一个电阻、

提问: 若将3个或多个电阻并联,如何计算总电阻呢?

让学生按上面的思路练习计算,最后总结出

若将多个相同阻值的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将如何,启发学生答出

提问: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且U1/ U2 = R1 / R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在分流点分成两部分,电流的分配跟电阻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即:I1/ I2 =R2 / R1。〉

六、小结

并联电跟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七、布置作业

1、课本本节末练习1、2;本章末习题8。

2、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根据知识结构图写出方框内的知识内容。

初中美术教案推荐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幼儿园的老师都想教学工作能使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为了防止学生抓不住重点,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幼儿园教案内容吗?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初中美术教案推荐,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初中美术教案 篇1

2019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美术教案模板:墙壁小装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墙壁小装饰的多种表现形式,学会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壁饰的设计与制作。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与实际操作,学会墙壁小装饰的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注意提升环境的艺术品质,丰富室内空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墙壁小装饰的制作方法;

【难点】结合学过的景物、风景画设计有创意、符合室内环境的墙壁小装饰。

三、教学方法

示范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和实践指导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皮革纸、麻线、彩纸、瓦楞纸、海面纸、谷物、秸秆、纽扣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两张图片,一张是只有家具和生活用品的室内空间图,另一张是经过装饰的室内空间图,并提出问题:

同学们,这两幅图片的室内空间有何异同?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进行直观比较并回答,教师小结:装饰对居室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墙壁小装饰则在家居装饰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自然地引出课题——《墙壁小装饰》。

(二)直观感知

教师分发多幅不同表现形式的墙壁小装饰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触摸。

师:这些墙壁小装饰都有什么材料构成?

师生共同总结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材料:彩纸、瓦楞纸、海面纸、谷物、秸秆、毛线、纽扣等。

教师展示由生活中常见的静物、风景、动物等图案进行变形、夸张,而组成的墙壁小装饰,提出问题:

从这几幅装饰中,你能看出这是生活中的哪种事物?是如何进行描绘的?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灵活运用生活中的景物,拓展想象力,适当夸张造型和色彩。

(三)具体分析

教师播放不同色调风格、室内环境等的小墙壁装饰,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对比分析。

师:这些作品更欣赏哪一幅?设计墙壁小装饰时需要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好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总结:空间功能(书房要配静谧且有文化品味的壁饰、快餐餐厅可以配以明亮色彩的墙壁装饰)、空间色调风格(铁艺壁饰时尚、冷、酷,不适合暖色调环境)、环境条件(卫生间潮湿,不适合毛线材料的壁饰)等。

(四)示范讲解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制作一件墙壁小装饰:

1.铅笔设计构图

2.打好底稿

3.上色或材料制作,进行剪贴

4.装饰边框

(五)实践展评

人人都是“室内环境设计师”,个人或同学间分工合作,自选材料制作一个墙壁小装饰。教师巡视辅导,及时纠正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完成后,学生大胆自主发言,介绍自己的墙壁小装饰,说出自己的构想,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教师可以就选材、创意及搭配等方面给予评价,最终师生共同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材料奖”“最美效果奖”“最有格调奖”等。

(六)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回家后将壁饰装饰于合适的位置,并拍照记录,下节课带来跟同学一起分享。

六、板书设计

初中美术教案 篇2

 课 题::色彩风景画

时 间:20xx/x/x

地 点:xx第一中学美术组

参加人:xxx

主持人:xxx

课时计划:一课时

 课 型:造型表现

 教学方法:

体验、启发、探究

教学目标:

学生能理解色彩基础知识、冷暖变化等,通过色彩表达自我情感,提高审美认知水平。

能力目标:

了解体验色彩带给生活的乐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创作,学会自我表达,自我欣赏,培养学生擅于交流,健康乐观的态度。

 重点:

1、风景写生的色彩表现

2、风景写生中透视规律的运用

3、风景写生中的技法应用

难点:

1、风景写生的透视规律运用

2、风景写生的情感表现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检查用具,安定秩序,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自然景物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1、 色彩基础知识认识

三原色:红、黄、蓝

三间色:由三原色中某两种原色混合得橙、紫、绿

复色:原色+间色=复色

间色+间色=复色

同类色:同种颜色加入白或黑得到深浅不同的颜色。

类似色:在色环上相邻的颜色。

冷色﹑暖色:是颜色给人的冷暖感觉,是人的心理作用。红色与蓝色是冷暖的两个极端。

对比色﹑补色:两种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就会产生对比。在色环上处于180°的一对对比色称绝对对比色也 就是补色。例如:黄与紫、蓝与橙、红与绿。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色彩的相貌。

色性:色彩的冷暖属性。黄、橙、红使人联想阳光,给人热烈的感觉。蓝青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产生冰冷的感觉,绘画中冷暖的表现,由整幅作品的冷或暖的

色彩倾向,更需要表现物与物、物体本身之间的色彩冷暖变化。

明度与纯度:明度就是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就是色彩的饱和度。

3、 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

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及其相互关系

(1) ﹑固有色:物体本来固有的颜色,在画面上一般在物体过渡面上。

(2)﹑光源色:可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

(3)﹑环境色:指物 体周围的颜色,在暗部反映明显

(4)﹑三者相互关系:光源色越强,固有色越弱,环境色越强。光源色越弱,固有色越强,环境色越弱。

4、色彩的对比规律

风景写生的透视与构图

色相对比 :包括原色对比、间色对比、复色对比补色对比

原色对比:红黄蓝色相上的对比,对比最强烈。

间色对比:橙绿紫色相上的对比。

复色对比:能产生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补色对比: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各自的色彩个性 都很突出。

当补色并置时,一般采取降低其中一方的明度和纯度,或者运用面积上的对比,这都可以使主体更加突出

明度对比:是指色彩在素描关系上的明暗对比。不仅包括物体两部与暗部在色彩明度上的变化,还包括物体与物体之间明度变化。

纯度对比:纯度高的两色并置,对比的双方都很突出。纯度高与纯度低并置,会使纯度高的更突出。

冷暖对比:物体的亮部与暗部有冷暖对比前后物体也有冷暖对比。

冷暖变化的规律:

物体亮部色彩主要是光源色和固有色的混合。如果光源强,那么物体亮部的色彩冷暖就随光源的冷暖转移。

固有色较暖的物体,受光面成暖色,那么暗部必然偏冷。反之,固有色冷,受光面冷那么暗部偏暖。

同一物体远处要比近处偏冷。风景较明显。

5、风景写生

以描绘室外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描绘称为风景画。优秀的风景画,由于情感的传递作用,使人产生回归自然怀抱之感,得到移情的审美效果,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风景画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间接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从客观的自然景观到富于艺术感染力的风景画,画家的感情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画家的情感和主观意识,创造与表达风景,画竟境之美的基础,那么风景写生中透视规律和构图法则(形式)的运用,则是表现画家情感和主观意识,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手段之一。

6、欣赏课件中的风景画讲授风景的`表现方法:

风景写生的要点

风景写生的要点体现于景物空间与景物特征的表现,以及风景写生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三、作业:

色彩风景写生1幅

四、作业要求:

1、符合透视规律

2、画面构图处理得当

3、色彩表现协调、统一

五、小结:

通过学习,学生对色彩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应用的全部过程。风景画逐步画的完整统一,色彩更接近实际的颜色。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以理论、实践、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生活,促进了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培养了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也提高了他们的风景画写生能力,本课很好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堂活动中去。

初中美术教案 篇3

初中美术课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

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

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册第()课,依据美术新课

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 设计.应用领域。(地位

与作用)。

二、学情分析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本课教学方法。初中生

两级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

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

色,我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艺术的形式和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层次。

过程与方法目标:达到熟练的运用手上的工具进行创造从而

表现美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表现美从而表现美学的价值。

四、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演示方法和过程了解工具的运用。

教学难点:工具的运用和技法 的表现。

教学关键:亲临指导手把手传授。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和绘画工具。

六、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实际,我以体验、问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内

容,目的在于 以新奇吸引诱导其自身投入创作中来。另

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直观演示,来达到

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过程设置

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展示——小结——

拓展。

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展示活动10分钟。

创设情景 新课导入:以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亲临演示技法(精讲演示,直观

生动)。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手把手传授(小组合作练习,教师提出明

确作业要求)。

展示作业 评价交流互评和相互交流(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

合,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

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本节学会了什么? 体会是什么?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你会用今天学习的内容去美化生活吗?

通过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美术做铺垫。

板书设计: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强调重点难点。

依据以人为本,用于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我在整个教学过

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

课堂,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的基本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创新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初中美术教案 篇4

初中美术《静物-改画法》

二、考题解析

初中美术《静物-改画法》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学生进门时每人抽取一张卡片,根据卡片的颜色,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组。让学生拿出课前要求带的一个静物,本组同学根据组内物品,自行摆出一组静物,学生摆好后,教师点出今天课题。

(二)直观感知

1.梵高《向日葵》原作欣赏。

出示梵高经典作品《向日葵》,并提问学生“画面里都画了什么?”“都用了哪些色彩?” 2.改画法作品展示。

教师给小组分发图片,分别是改变梵高《向日葵》原作色调、色相、纯度、色彩对比等某些方面的作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拿到的这幅作品与梵高的原作有哪些方面不同,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揭晓答案,总结画法。

3.水粉静物写生展示讲解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师摆的静物的图片,并拿出教师水粉静物写生的范画,在小组间传阅,并让学生说一说,与实物有什么差别,并由范画引入水粉静物写生的步骤。

在黑板上贴上水粉纸,给学生边示范边讲解画法和步骤。①单色水粉起型和明暗关系 ②由暗到亮依次覆盖颜色 ③整体调整,点高光 ④制作完稿(三)巩固提高

学生可根据各自水平和兴趣,在改画和水粉写生之间,任选一种方式进行练习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 1.主题:我是小画家 2.方式

自评: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优点以及有待进步的地方 互评:相互评价彼此作品,互评用色、构图、造型上的优点。

师评: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加以肯定的基础上,从色彩和造型等方面给予点评,对优秀的作品提出表扬。

3.把学生的作品拍照收入学生学习电子档案袋。(五)小结拓展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让同学课下可以改变一些大师作品,课上我们可以一起欣赏。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静物画?【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静物画,即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这种物体(如花卉、蔬果、器皿、书册、食品和餐具等等)必须是根据作者创作构思的需要,经过认真的选择,经过精心地摆布和安排,使许多物体在形象和色调的关系上,都能达到高度表现,总的谐和,能传达出物象内在的感情。

2.怎样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如果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信任教师,则肯定会乐于与教师进行沟通。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于调皮的学生就要经常谈话,督促他改进缺点。对于不善言谈和性格孤僻的学生,还可以进行书信和谈话相结合的方式,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灵。语言要幽默,委婉,含蓄。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

初中美术《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美术《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手掌,请学生猜字。师:老师的手心里写着一个字,我想请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字? 师:你们真聪明。对了这个就是象形文字中的“门”字,在古代单扇门为户,两扇相并才是门。顺势引出课题《门》。

(二)欣赏门,直观感知

1.提问:你都见过哪些材料制作的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木质、铁、竹子。2.欣赏中国传统门的图片,提问:门的形状主要分为哪几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拱形、方形和圆形。(三)环环相扣,具体分析

1.出示北京四合院大门,请找出门的各部分结构? ——门头、门楣、门槛、门枕石、门框、门扇 2.深入学习门的装饰。

(1)对比分析,认识门的装饰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色彩:北方采用红黄色调。南方采用黑白灰文雅色调。装饰方法:雕刻、彩绘和镶嵌。

中国门饰一般以雕刻为主,北方以彩绘木雕为主,南方则以浮雕和镂空雕为主。(2)学习雕刻彩绘门的装饰特点 A.装饰的内容:

提问:刚刚看到的门上都有哪些图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装饰的内容有几何图形或线条、人物、动物、花鸟等。人们通常会用蝙蝠象征幸福;用牡丹、玉兰花代表富贵;用寿字或者桃子来寓意长寿;用葫芦、葡萄、石榴代表多子多孙;在花瓶上面插上月季花代表“四季平安”。

B.装饰的形式: 提问:门上的纹样形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门饰的形式主要是对称、图案的重复排列。(3)学习镶嵌门饰的装饰特点 A.门钉:出示北京**城门图。

B.门钹:出示各种门的图片。我们家的门上都有把手,古代的人门上也有,叫门钹。C.门簪:在门框的上面还有一件很重要的构件。造型像古代女人头上的发簪,有两枚也有四枚或者更多。

D.门枕石:课件展示门枕石图片,你们猜猜这门枕石有什么作用?(加固作用)为了让开门关门时大门不会摇晃,门枕石可以强固门框的作用。因为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而且还是区别家族地位的标志。

(四)巩固新知,实践展评

1.谈一谈感受与想法:欣赏了这么多的门,如果让你来设计,你会将哪些元素画进你的作品中?门的形状和纹样你会什么想法呢? 2.布置作业:用各种各样的线为横店影视城的围墙设计一扇具有传统风格的门。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播放音乐,课件图片循环播放。3.作业展评。

(1)展示方式:让学生将作品展示在围墙上。

(2)评价角度:在我眼中,你们每个人都是设计师,在你的眼中,这么多的门哪一幅作品设计得最出色?哪一幅最具特色?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3)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师评方式进行。(五)回忆探索,小结拓展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如何保护传承传统门饰建筑。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并请学生在课下了解西方门饰特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台阶、房屋、屋顶。

2.列举几种美术教学方法,并且说明其作用?【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教学方法:

示范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更积极地思维,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讨论法——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生参与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练习和实践指导法——可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进一步提高要求,发展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及创作能力。

情境法——再现视觉直观性,易于营造立体的鉴赏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情绪,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激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比较法——对比分析中,更容易的掌握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

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指导法——学生发生角色的转变,在一种新的角色体验活动中,增加对一些事实、规则或情感、情绪的认识,并以此获得一些相关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和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初中美术《墨与彩的韵味》

二、考题解析

初中美术《墨与彩的韵味》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在众多绘画用具中挑选出中国画的用具。初步感知传统绘画,并强调中国画是用传统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从而引出课题——《墨与彩的韵味》(二)直观感知

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作品《天堂小鸟》及吴昌硕作品《寿桃》,并思考问题: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由、水墨淋漓。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吴昌硕先生是如何来表现寿桃的,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分析。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墨色相容。水墨画的特点:水、墨、色交融变化,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三)具体分析

1.展示吴冠中的作品《天堂小鸟》,引导学生观赏并尝试用水墨在纸上随意涂抹,感受水墨的特点,并思考问题:纸张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水在其中起着什么作用?墨色先后涂抹的效果有何不同?这幅画中的效果是怎样画出来的?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生宣纸有晕染的效果,水分可以产生墨色的变化,墨色与颜色相融产生的效果。

2.教师继续展示一幅水墨作品,引导学生探究,并提问画中的表现手法相同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画中用到了几种不同的表现技法,分别是破墨法、破色法。其中破墨法包括浓破淡、淡破浓,破色法包括色破墨、墨破色。

(四)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表现技法,学生实践练习浓破淡:先着淡墨,再用浓墨破

淡破浓:先着干浓墨,在其未干时,再用淡墨破 色破墨:先着墨,在其未干时,用色破 墨破色:先着色,在其未干时,用墨破(五)实践展评

1.教师布置作业,用几种水墨画的表现方法,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表现内容不限,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分组作画,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2.学生展示作品并从用笔、用墨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六)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课下搜集并欣赏墨色相容的作品。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你设置的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节课我所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也正是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分别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韵味”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感受中国水墨画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达,掌握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巧妙的运用作画工具和方法,正确表达墨与彩的变化效果。初步掌握以破墨法为主要墨法,并以抽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高审美素养,从而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你怎样运用教学评价?【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教学评价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美术课程当中的学生作品评价更为重要。但也不要因此误以为美术教学评价仅发生在教学结束,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实施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评价的:

首先是针对与学生的每一次互动,我都会做出一定的正面回应和以鼓励为主的总述评价,避免出现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不理睬的尴尬局面,由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评价方式上我也尽可能做到多样化,比如我主要采用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等;其次是在美术课堂上特有的学生作品展示环节,该环节当中我采用了美术课程标准提倡的执行评价方法,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具体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作品,不仅要肯定学生的优点更要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一定的解决办法;最后我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在评价语言的运用上也经过了再三斟酌,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让学生觉得自己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让学生觉得美术课不仅仅是有趣,更多的是自主和身心的愉悦。

初中美术《用画笔触摸细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美术《用画笔触摸细节》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教师展示树叶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仔细比较能发现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同样是树叶,看似一样的树叶自身的结构与形体都各不相同,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美,生活中还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去观察——一起学习《用画笔触摸细节》

(二)欣赏作品,直观感知

教师展示《血衣》作品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画中描绘了什么?着力描绘了哪些细节?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着力刻画人物姿态与人物形象。

教师继续提问,喜欢这幅作品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细节是作品中的“灵魂”,没有了他作品就会失去精神力度,艺术感染力也会趋于平淡。

(三)具体分析,细节表现

教师展示《手》《衣服》《速写》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图中运用了怎样的线条来表现细节的?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线条表现细节的能力很强,可以描绘空间与形体,可以勾勒轮廓,捕捉动态,还可以表现色调、质感和明暗关系。线条的方向和粗细还能产生运动感。

(四)教师示范,实践展评 1.教师示范各种线条的表现方法

2.学生运用线条的表现方法描绘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进行自评、师评、互评(注:线条疏密、质感等)(五)课后拓展,小结作业

1.回顾本课重难点(线条的表现方法)2.尝试运用色彩表现细节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常见的素描构图方法有哪些?(列举5个)【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均衡式构图、弧线形构图、L形构图 2.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结构化】 【参考答案】 ①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③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美术课中,巧妙设置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才能使学生形成探索的目标,从而推动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

④教具的演示,激发兴趣

教具的运用,虽然是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设计巧妙,用得恰当,可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美术教案 篇5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

【篇1:_(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 什么是美术

第一课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第二课 美术是个大家族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学科特征及美术的主要门类。

过程与方法:掌握美术作品中不同门类所涵盖的种类和代表种类的风格特征。了解美术作品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外,还是兼具使用功能的艺术门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美术作品正以形象化、直观化的特征证明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味,促进着世界多元化的传承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特点及区别,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难点:掌握学生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 引导阶段

1、给你一个机会装饰你自己的房间,你会选择哪些物品?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感受美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而且生活处处离不开美术,并总结出美术的四大门类,引出课题——美术是个大家族。

(二)发展阶段 1、学生讨论:

什么是绘画?你能说出几种绘画形式?

2、教师在解释绘画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不同绘画种类。

学生思考、认真观察。

3、以小故事形式分别向学生介绍梵高的《向日葵》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学生欣赏与思考。

4、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一张画。

学生讨论并回答。

5、让学生以企业家的身份在短时间内为自己公司设计一个商标。

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做简单说明。

6、借助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讲解艺术设计所包含的种类。

7、结合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区分浮雕、圆雕与透雕,说说他们都有什么功能。

学生思考,认真参与。

8、播放秦始皇陵与四大石窟的视频。

9、播放不同地区的建筑在外形、材料、建筑风格上的区别。

让学生尝试着述说不同建筑的风格。

10、对于刚刚所学的门类你更喜欢哪种?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做课后总结。

【作业布置】

通过本课学习,列举美术四大门类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反思】

1、美术作品产生的来源是什么?

2、今后欣赏美术作品从哪几方面着眼?

第二单元 多彩的校园生活

第一课 小伙伴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头部的基本比例、基本型,头部的透视规律,知道人物脸部五官比例是以“三庭五眼”的规律分布,懂得由于人物头部的基本形以及五官的细微不同产生的人物相貌的差异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周围同学的脸型、表情,欣赏画家作品等,初步学习通过观察并以线造型、明暗造型的不同表现方法,,表现人物相貌特征和表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观察、分析不同学生的脸型、表情和性格中的快乐,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头部的基本比例关系、形体结构及透视等知识点。

难点:把所学头部知识运用到头像写生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我们在数学课上学习了比值和比例,在生活中你观察过身边物体的比例吗?

2、请观察你手中的教科收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宽为1) 3、举例其他比值的物品(练习本等)

(二)发展阶段

1、给学生出示一些教具来进一步说明这个现象。学生分组讨论,引发黄金比例的知识探索。

这种被大家公认的,符合我们视觉美感的比例,我们就称之为黄金比例。也叫黄金分割,它的比值是1:

2、现在我们知道了黄金比值,那么在我们脸上你能找到这样的比例吗?

从头顶发髻线到鼻底为一个单位,整张脸的比值就是1: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脸型和发型,咱班谁的发型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他又是什么脸型呢?(提示:田、由、申、甲) 3、讲解三庭五眼,并解析五官在三庭五眼比例中的具体分布位置。 4、根据头部透视示意图讲解头部产生运动时的透视关系。同桌之间相互观察。

5、讲解写生步骤。

6、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人物头部写生许注意的知识点。

【作业布置】

用线造型的方法画一幅人物肖像画,并表现出其相貌特征。 第二课 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人体比例基础知识,观察和表现人物形象特征和动态特征,初步了解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通过赏析画家的优秀作品进行再一定场景中以成组人物及情节表现一定主题的绘画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提高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感觉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关系、人体运动时重心及人体的动态。

难点:运用速写的方式表现身边的小伙伴。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人体站坐速写示范图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引导阶段

出示四幅比较有特点的人物动态画面(或四幅生活学习中赋予动态的画面)。

引导同学们分析因不同的动态生成的美感体验

引入新课:“同学们,校园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校园里的伙伴又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今天就来用手中的笔描绘一下身边的伙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 导入课题,“多彩的学校生活——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用投影出示“人体比例的定义”:利用人体比例图指导学生测量各种姿势人体大致比例。)

(二)发展阶段

(1)出示人体四种姿态比例图投影片

人体有许多种不同姿态,现在我们主要来测量这四种姿态。”(各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重心、比例头长,同时考虑构图,用几何图形表现出来,让学生按步骤练习表现,强调工具的利用方法及指导学生练习,不同位置的透视规律(近大远小))

师:“测量的方法是以人体头的长度为单位,从头到脚垂直测量,看大约有几个头的长度,记录下来。 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测量一下以下几种姿势人体的头长:测坐姿中坐在凳子上、测坐姿中席地而坐和测跪姿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人体比例的一般规律。(投影片出示数据。 师:“通过大家的测量,我们得到的结果大致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所差异,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不同的人身体发育的速度存在着差异,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性别,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现在我们来观察这些数据,你会发现人体比例的一般规律:站约7个头长;坐约5个头长;席地坐约3个半头长;跪约4个半头长。(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投影片上揭示出人体比例一般规律的4个数据)大家齐说一遍。”

(2) 人物的动态与重心如何掌握。

师摆一个书上的姿势,要求学生用木头人模型摆出动态的姿势(很多学生没有把握中心,摆出的动态模

【篇2:2015年人美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

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秦始皇陵兵马俑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秦朝社会历史的缩影,是秦朝国威、

军威的象征;认识到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的珍贵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由身份不同、形态各异的数千个陶俑组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雕塑群;认识兵马俑是继承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在陶塑、青铜雕、玉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泥塑,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奇迹,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珍贵文化遗产。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兵马俑的造型特点,了解兵马俑在塑造人物方面注重刻画细节、注重表现心理、注重

个性变化的表现技巧及艺术效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历史功过和秦朝的历史,及提倡武力的社会风尚,了解兵马俑艺术特点与其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感受兵马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兵马俑群像,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成就,了解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为人

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认识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历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兵马俑主要艺术成就及其时代特征。

难点:理解兵马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方法:分析探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1.打开跨页,通过看一号兵马俑坑的正面图片,教师与学生一起谈感受:恢弘壮丽、气

势磅礴、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含义,畅想陕西临潼、秦始皇、秦始皇陵、中国最大的雕塑群、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文化遗产等等。曾参观过兵马俑博物馆的同学可以谈感受,谈见闻。

2.围绕所涉及到的关键词分成若干小组,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敢于

置疑,大胆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史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 内容 问题

历史组 关键词: 用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秦始皇的

秦始皇 功与过是什么,秦代是一个怎样

秦代 的社会。

地理组 你了解中国古代流行“事死如事 生”的厚葬习俗吗?说说秦始皇

陵修建的情况。

雕塑组 关键词: 陶俑是如何制作的?兵马俑的雕

兵马俑 塑风格是什么样的?与你熟悉的

铜质车马 汉代人物说唱俑作个对比。

展示组 展示兵马俑的姿态。 根据课本提供的图片,形容一下

不同身份的兵俑的造型特点、艺

术效果和人物的主要特征。

演讲组 如何使更多的人了解兵马假如我是兵马俑博物馆的讲解

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员,将会如何介绍。(300字左右) 关键词: 秦始皇陵

综合组 1987年兵马俑被列人世界

文化遗产。 兵马俑凭借哪些优势被评为世界 文化遗产?我们作为后来人应如

何给予保护?(空气、湿度、旅游人群

等)

3.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点评:打开中国地图,陕西省地形就像一尊跪射武士俑展现在我们面

前。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由身份不同、形态各异的数千个陶俑组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

雕塑群,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悠久、规的雕塑中,我们读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等宝贵的信息。特别是兵马俑的独到之处在于其雕塑手法的细

腻,不同身份的人服饰、冠帽不同,甚至连面相、胡须、发髻都不一样,细节处理的成功,

使秦俑赢得了“千人千面”的美模宏大的珍贵文化遗产。从这些栩栩如生 誉。对比秦汉人物俑的区别: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汉人物俑

秦代人物俑表现细微的精神面貌,汉俑虽长短不合比例,姿态不符常

手 情,却增强了力量、气势的美,构

法细腻,写实传神。 成汉代 艺术古拙的外貌。

课后回顾:

第一课 形式美及其法则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于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八对形式美的法则,即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虚实与留白、变化与统一,并能合理地进行初步的运用,以适应不同设计的需求,为今后的造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讨论、归纳等程序,教给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

掌握八对形式美的法则,即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虚实与留白、变化与统一。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引导教学、分组讨论、课题训练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构成的概念? 2.构成的分类? 3.平面构成的概念? 2、导入课题:

现代化的大厦,电视铁塔,工厂的烟囱,高高的白桦林,它的结构轮廓都地高耸的垂直线.而垂直线在艺术上给人带来的印象是向上,高大,威严等感受,当我们看到了草原,大海,地平线,又会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的等形式感,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已正三角形给人以稳定,安全,坚固

的感受,而倒立的三角形就会有相反的感觉.这些源于生活积累的共识,使我们逐渐发现了形式美的诸要素.课后小结,布置作业(15分钟)

八对形式美的法则是艺术创作中通用的美的规律,是贯穿艺术创作始终的重要原则,因此,真正领会这些法则的实质性内涵并能灵活加以运用,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3、形式美法则训练(作业)

训练目的:使学生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内容与要求:形式美法则体现明确,画面具有形式美感。要求每张突出表现 一种形式美法则,工具、图形语言不限。

第二课 线条的艺术表现力

一、教材分析:

线条作为一种基本的造型语言,存在于现实生活和美术作品中。本课作为“造型、表现”领

域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欣赏来感受线条作为一种造型语言的基本特性和功能,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在美术实践中去表达自己想要的线条,以线条来表达个人情感。

作为造型语言,线条具有表现性、含蓄性、象征性和抽象性,如何把这些特性以简单易行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其能够在轻松愉悦氛围下获得启发,发挥想象,表达感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追求“形”的酷似,而表现“线”的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

1、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基本特征。

2、在赏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引导学生学会用词语表达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并通过画线体验进一步认识线条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3、在美术作品赏析中学习线条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4、在美术实践中交流创作思路,体验线条造型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在艺术赏析中感受线条、认识线条;在美术实践中体验表达方式,学会“线表达”。

2、教学难点:在赏析中进行愉悦的线条创作体验,在体验中教授创作方法,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进而进行生动有趣的线条表达。

四、教学准 备:

生活图片;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片段;中西方绘画大师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线造型的美

术作品

五、教学方法:

启发、体验、交流

六、教学过程: 1、看生活、认线条

体会线条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美感。 第三课 速写练习

一、教材分析

速写是指迅速描绘对象的临场习作,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简练的线条扼要地画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动势和神态。这一课分别介绍了动物速写、景物速写和人物速写,我的这节课重点放在人物速写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明白速写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铅笔或者其他工具进行速写练习。在练习中,能够关注对象的基本特征、比例、动态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到速写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速写的基本知识:比例、动态。

四、教学难点

掌握速写的要素要求,使学生能把握住物象的比例和形态特征。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播放杨丽萍舞蹈视频。并引导:这么优美的舞蹈,这么飘逸的舞姿,如果能保留住该多好啊!出示素描舞蹈演员作品。 2、探索发现、学习新知识

幻灯片出示油画蒙娜丽莎和喻红的大卫,分小组讨论与书中15页的绘画有什么不同。总结速写的概念、作用、分类。 通过示意图,讲解人物速写的动态、比例关系。 3、分组实践

以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模特,摆好姿势,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速写,并通过实践探究掌握了一定的画速写的方法。希望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进行观察,用心去感受,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并大胆的用速写的形式来记录生活。 5、作业布置

选取生活中的一个角落进行描绘。如《操场一角》《教室一角》《卧室一角》等。

第四课 工笔花卉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了解写意花卉的一些基本知识 学习描绘花、叶、茎的初步技能 ,体验写意花卉的临摹方法、步骤 掌握用笔、用墨、用色的初步技能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写意花卉的临摹技法

(2)、难点:用笔肯定,表现花卉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中国画工具、图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我们了解了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笔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锋;墨法有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以及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新的课程《写意花卉》

2、写意花卉:(教师讲授)写意花卉是针对工笔花卉而言的,写意总体比较抽象,讲求意境,工笔就比较逼真,讲求真实。写意的用纸为生宣,工笔为熟宣,技法上写意泼墨为主,工笔则要先打底,再上色

3、欣赏画家的作品,同时对画家略作介绍

4、布置作业:用写意技法临摹一幅花卉画,可尝试加上自己的想象发挥。

五、课堂总结:

写意花卉是针对工笔花卉而言的,写意总体比较抽象,讲求意境,工笔就比较逼真,讲求真实。写意的用纸为生宣,工笔为熟宣,技法上写意泼墨为主,工笔则要先打底,再上色。利用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对花卉进行写意描述,用笔肯定,表现花卉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

第五课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1)、了解明暗形成的规律,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 3)、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难点:运用多种明暗表现方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

【篇3: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一、敦煌莫高窟第1 课时第1周

二、艺术与科学 第 2课时第2周

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第 3课时 第3周

四、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第 4 课时第4 周

五、中国画的形式美第 5课时第5 周

六、中国画的形式美 第 6 课时第6 周

七、用电脑画山水画 第 7 课时第 7 周

八、陶艺创作第 8 课时第 8 周

九、陶艺创作第 9 课时第 9 周

十、明暗与立体表现 第10课时第10 周

十一、明暗与立体表现 第11课时第11周

十二、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 第12课时第12周

十三、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 第13课时第13周

十四、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 第14课时第14周

十五、人文奥运 第15课时第15周

十六、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 第16课时第16周

十七、体育场馆设计第17课时第17周

十八、我们身边的体育活动 第18课时 第18周

十九、艺术品的收藏和拍卖 第19课时第19周

美术 教 案

课题 敦煌莫高窟 课时 1 总课时数

1授课时间第一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

发展概况, 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

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

艺术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敦煌莫高窟

一、简介

二、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导 入 同学们,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舞蹈组第一

名的作品是什么? 生:《千手观音》。 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

艺术的魅力。(放《千手观音》)那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什么

人物创作的? 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

古典舞蹈。 师: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 生:把敦煌的艺术魅力

发挥的淋漓尽致等。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

的汉代,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由提问导入,播放《千手观音》

的录像,启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观看录像。 2、新课

1)、教师演示课件第257窟壁画《九色鹿王本生》 师:哪位同

学给大家讲一讲《九色鹿》的美丽传说 。 生:一位同学讲述《九

色鹿》的美丽传说。师: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现在让

我们一同来回顾敦煌的历史。(放课件[昔日繁华]) 生:介绍收集

的汉代丝绸之路的资料,结合地图发表见解。 2)、播放课件[佛的世

界] 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 课件演示北朝、隋唐、五代

时期的彩塑、壁画作品各1~2幅。例如:彩塑年代图片 艺术特征(学生总结) 北凉第275窟 交脚弥勒 隋第419窟 菩萨阿

难像 唐第158窟 涅盘像 壁画 佛传故事 第329窟 乘象入胎 本生

故事 第257窟 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 因缘故事 第285窟 五百强

盗成佛 经变故事 第148窟 弥勒下生 第217窟 观无量寿佛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后讲讲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 总结:敦煌壁画

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 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

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

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

观的情调。 3)、教师结合上述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进行小结。 播放

课件第130窟供养人像与张萱的《捣练图》、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比

较。 学生谈唐代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师总结:唐代社会的

繁荣成就了艺术上的繁荣。 学生欣赏从西魏到晚唐的图案艺术,感

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 4)、播放课件[百年蒙羞

藏经洞]) 教师简述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课件展示:藏经洞

的被盗文物及偷盗者名单、图片。 学生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思

考藏经洞被盗的历史根源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

协作的能力

3、练习发挥(播放课件[神游敦煌]) 师:同学们都爱好旅游吧,

今天在课上来一次敦煌模拟旅游——台上的是导游,台下的是游客。

哪一个旅游团先来介绍。 学生分组,由一名同学代表全组上前解说。 4、小结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同学们,(放

张大千作品)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

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正

因为他们触动了许多人心底的蕴藏! 5、教学反思

美 术 教 案 课题 艺术与科学 课时 1 总课时数

1授课时间 第2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

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 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

图稿。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

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

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 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 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艺 术 与 科 学

一、艺术与科学 二、分析作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1、播放汽车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 2、回顾汽车的发展史。(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

初中美术教案模板人美

初中美术教师面试试讲教案模板(共16篇)

初中美术教资面试教案模板

初中美术教师面试教案模板

高中美术教案模板人美版

初中美术教案 篇6

《你、我、他》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在本教学方案中,我主要采用四个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使得美术教育的实际和所倡导的主导方向相协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

本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课,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美术的第一课,所以建立非常重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不仅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也为以后更好地上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身边的新同学,多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不随便给同学取外号,与同学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2、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

合作学习方式,既区别于独立学习、独立作业,又离不开自主参与,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培养学生的互动学习,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式、合作创作式、互动交流式、比赛评选式等几种组织形式。

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更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我鼓励学生课后去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搜集罗中立>相关资料等。

3、以描绘为主,其他表现方式为辅。

在为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时,以描绘为主,同时鼓励学生采用其他表现方式。学生可以用铅笔画,可以是用国画、漫画来表现,也可以用纸版画、雕塑(橡皮泥)、剪贴画来表现。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

4、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教学改革浪潮中被广大教育者重新审视,对其重新注入了新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除了注重教师的评价外,我更加注重学习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而形成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主要采用语言描述和建立学习档案袋等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开了个好头。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教具准备: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学具准备:绘画工具等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教师事先把学生准备的自己的照片收集放在一个小箱子里)

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

学生每人从箱子里拿一张照片,猜猜照片中的人物是谁?

同学们,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没有猜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谁,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刚进初中,有些同学不熟悉)那我们这节课就来互相认识一下。

(板书:你、我、他)

二、描述特征

说说“他”的特征

看自己手中照片的人物,说说“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

说说“我”的特征

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三、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

1、《蒙娜·丽萨》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达·芬奇、《蒙娜·丽萨》

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作简单的介绍。

2、《凡·高自画像》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凡高,增加学生对凡高及其作品的认识。

学生说说特征,教师总结。

3、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4、现代版的《蒙娜·丽萨》

5、探索

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又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讨论、猜想。

教师总结:这主要跟摄影术的发明有关。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像国王、王后、富商这样的重要人物都要通过雇佣画家来为他们画肖像。这些肖像充满了他们生活的线索,人们能从华丽的服装或是严谨的制服上看出被画者的身份。摄影术发明以后,画家们开始认为逼真地再现人物肖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思考创作肖像画的新方法。他们开始探索用不同的色彩和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绪。这就是肖像画的起源和最初的作用。

四、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人物特征,那人物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哪个方面表现出来呢?(人物头部)

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态,还有性格特征。人物头部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出来的,而艺术作品又往往通过人物面部的刻画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

脸型

你属于什么脸型?(如国字脸、瓜子脸等)

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脸型

请学生说说各种不同的脸型具有哪些特征?

小结:画人物头部时,我们应该先整体把握人物的脸型,再去刻划人物的五官。

表情

同学们,你们“哭过”、“笑过”、“怒过”、“乐过”、“惊喜过”吗?(有过)

请几名学生上台来表演“哭、笑、怒、乐、惊”的表情。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相互讨论: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中的哪些变化表现出来的?怎么变?

每组同学选取一种表情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它画下来,并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请学生逐个分析刚才所画的表情,画得如何?有没有将表情特征画下来?没有的,如何改?

教师总结: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人的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来实现的。(出示各种表情图片,说清每种表情的变化规律)

感知人体比例、结构

探索:头部比例——三停五眼

A、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之间互相“测量”“三停五眼”,并记下大体的结果。

B、请学生说一说刚才测量的结果。

C、教师出示图片,并进行总结。

感知人体比例、结构(教师出示图片,并进行简介)

A、人体比例——立七、坐五、蹲三半

B、人体结构——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脸,感觉一下自己的肌肉和骨骼

出示人体肌肉和骨骼图

过渡:刚才,我们重点学习了人物的脸型与表情,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下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张肖像。在画肖像之前,我们感受一下画家们是如何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

五、临摹练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的表现方法来选择一幅肖像画(可以是书上,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进行临摹。

仔细观察你所选的肖像画,把人物特征用简洁的言语写在作业上。

六、引导评价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临摹出画中人物的神情吗?

你所临摹的画是否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认可?

(精选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请填写好评价表,并存入学习档案袋。

七、课后延伸

请大家课后去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如图片、文字等),存入学习档案袋,并与同学交流感受。

搜集罗中立《父亲》相关资料。

尝试观察和描绘你生活中的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人物特征?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交流导入

1、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

2、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搜集过程和感受。

3、欣赏罗中立《父亲》。

三、授新

1、看“图”写“话”

出示赵延年的版画《鲁迅像》《阿Q像》。

学生仔细观察、体验。

各小组任选其一,写100个字左右的肖像描写。

小组派代表读一下,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评说。

2、看“话”画“图”

教师出示一段人物肖像描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画一幅人物肖像画。(3分钟左右)

肖像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创作的肖像画,学生教师进行点评。

3、表现方法

结合图例,简单介绍一下油画、版画、国画、素描等表现方法及其优势。(如有学生了解的,请学生向其他学生作介绍)

4、漫画在人物特征表现中的特殊作用

出示漫画作品。

学生自己体验、讨论。

说说漫画的特点(夸张)。

5、特征的把握

通过对人物形象整体特征的把握,并恰当地强化细部特征,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情绪、年龄和职业等。

四、创作表现——尝试为同学画一幅肖像画

仔细观察人物特征。

选择任何一种表现方法创作肖像画。

可以画正面,也可以画侧面。

鼓励适当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对象特征。

在所画的肖像画旁写上所画对象的姓名和你表现他的哪些特征。

五、引导评价

能否通过学习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并和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

能否将人物特征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上?对自己所表现的人物是否满意?被表现的人物(同学)是否满意?

和同学一起讨论他们的作业,询问他们对这样的学习活动的感受,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同学和老师如何评价你的作品?

请填写好评价表,并存入学习档案袋。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0080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