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正反比例 教案精选篇

时间:2022-03-22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小学比例教案

【教学内容】p70页复习4—10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各自意义,提高辨析能力,掌握辨析方法。2、能解答稍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过程】一、揭题。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1、做复习第4题。自由读题,思考成什么比例。指名口答,说明理由。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⑴正、反比例的意义各是什么?⑵正、反比例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⑶判断正、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板:比值一定正比例乘积一定反比例3、复习第5题。⑴自由读题,分析关系,找一定量。⑵指名口答,并说明理由。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1、整理思路。⑴复习第6题。①自由读题。②判别应用题的类型。③指名板演,其余座练。④集体订正,讲明列式根据。⑵提问:解答正、反比例要怎样想?板:判断正、反比例找出对应数值列出等式解答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板:正比例列出比值相等的式子。反比例列出乘积相等的式子。2、综合练习。⑴做复习第8题。①自由读题。②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这两道题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③练习在作业本上。④指名口答算式,教师板书。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⑤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⑵复习第10题。①独立思考:你会做吗?②讨论:有不同的方法吗?③汇报。④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四、课堂小结。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第7、9题。

Jk251.coM编辑推荐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教案精选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56—58成反比例的量,练习十一4—7。【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成反比例的量、反比例的意义。2、能正确应用反比例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2、判断下列各句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说明理由。⑴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⑵《小学生数学报》的总价和份数。⑶余下的苹果重量一定,总重量与吃去的重量。二、新授。1、教学例4。⑴出示例4,观察表格。⑵根据问题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⑶总结概括: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每天运的数量和时间,时间随着每天运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规律是它们的积一定。⑷数量关系式。2、教学例5。根据书上问题自己回答总结,注意表述完整。3、揭示反比例关系。⑴揭示意义并分析。⑵运用意义分析例4、例5。⑶用字母表示:y=k(一定)4、教学例6。三、总结。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四、练习。1、完成练一练1、2。2、完成练习十一4。3、练习十一5(1—3)五、作业。练习十一5(4—10)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61页例7,练习十二1—3。【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成正比例与成反比例量的特征。2、能正确应用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教学重点】理解成正、反比例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2、说说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二、新授。1、教学例7。⑴出示例7两表。⑵回答问题:①表中各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变化规律各有什么特征?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哪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⑶总结:路程、速度和时间三种量存在着相依关系。写出三道关系式。对照定义确定,某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2、教学用图像表示正、反比例关系。⑴出示两张坐标图,引导学生理解图像的含义。⑵在图上分别描出例7两张表中的数据所对应的点,说明各点所表示的含义。⑶用线将靠近的两点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成正比例关系的各点连线是一条上升的直线,成反比例关系的各点连成一条曲线。3、比较正、反比例异同。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相同点两种量是相关联的,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而变化。不同点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同—=k(一定)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反y=k(一定)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1、2。2、练习十二1。3、练习十二2(1—5)。四、总结。说说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五、作业。练习十二2(6—10)

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练习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69、70页练习十三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习: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优秀教案推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6~8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谁来说说,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生说,教师结合板书:相关联----是否会变化-----两个量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一个变化,另一个随着同向变化)------变化时比值不变。

y

x=k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3表格

追问:那么表格中的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交流,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这两个量也是相关联的,这两个量也会变化,变化也有联系,但变化时,不是同向变化,而是相反变化,变化时,不是比值相等,而是两个量的积相等。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数量和单价的乘积。

3、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乘积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总价(一定)

4、引导学生,像这样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你也能起个名称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变化的方向或者从变化的结果来想到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5、回顾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1)提问:谁能来说说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

(2)让学生阅读书本65页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的量的那段话。

(3)请同学们用字母x、y、z来表示反比例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2、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判断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8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

(2)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四、成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的对比

1、请同学观察黑板上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的字母式子,引导学生发现:

在有意义的前提下,如果已知的两个量的商一定,则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果已知的两个量的积一定,则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比例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p40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一、练习回顾谈话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2、化简比:12:48:183、求下面比的比值:12:48:185.4:0.94.4:4二、主动探索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4)尝试练习: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6)明晰方法: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三、巩固练习,明晰概念1、做练一练读题分析、说明理由2、做练习九第3题。3、做练习九第4题4、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四、全课小结,提高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五、课堂作业练习九第5、6题。板书设计自我满意度:a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d特别不满意()教学反思

比比例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1~3题,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五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人,女生有()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70页的第2题。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正比例反比例

共同点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

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

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

值(商)是一定的。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

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

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

一定的

四.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除第(2)、(7)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创意作业:同桌二人说说比、比例、和比例尺之间的区别。

比比例的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13题、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或正、反比例的量。3、通过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构结知识结构。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的量。教学难点:掌握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比的这个内容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意义、比例基本性质、正反比例两个量。二、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什么叫做比值?(提问)生: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2、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列表比较)(略)3、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生: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同乘以或者同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①什么是比例?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议一议,然后回答。②比的基本性和比例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三、下面解决实际问题。1、12:x=8:22、4.8/1.5=2.4/x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1、想一想,说一说。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或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成反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式子表示。y/x=k(一定)xy=k(一定)2、练习: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1)每天看书页数一定,天数和看的总页数(成正比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成(反比例)。(3)差一定,被差数与减数(不成比例)。五、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1)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2)当数量一定时,单价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3)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归纳概括。六、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七、课后延伸(作业)p42第13题、第14题。

比例时:图形的放大缩小 教案精选


第二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教学准备:两张照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二、教学比例的意义1、认识比例(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2、做练习九第3题。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3、做练习九第4题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4、做练习九第7题(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练习九第5、6题。

比例 优秀教案推荐


第三单元比例

第1课时

课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页码32~34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全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教具准备课件或投影片教后随笔

一、准备练习

1、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看你有什么发现?5:84:612:2010:251.5:2.55/12:2/31:1(1/2).6:1.5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新授

1.引入:同学们,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你们知道在那些场合要用到国旗吗?学生交流。

2.比例的意义不错,在很多场合要用到国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1)请大家把图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求出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这几幅国旗图的长和宽的比值都相等,我们就可以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2.4:1.6=60:40或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组成比例的条件是什么?组成比例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两个相等的比;二是用等号把这两个比连起来。

(5)试一试。(课件出示)

3.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自学:p34思考: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4.比例的基本性质

(1)“补项”游戏②30:36=500:600这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它们相等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归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试一试。(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课题总结。

1、什么是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能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

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妙地寓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于检验之中,融巩固新学数学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于一体,相互学透。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巩固练习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联系分数的关系解答或采用归一法解答,同时注意分数与比的联系与区别。

重点:理解题意,能从没有具体的比的题目中找出比。

难点:层层深入,解决连比问题。

一、填空。

1、白兔和黑兔的比是3:4,黑兔有()份,白兔有()份,总共有()份,黑兔占总数的。

2、白兔比黑兔多,白兔占黑兔的。

二、基础训练

1、学校给六年级买来45本儿童读物,按4:5分别借给一班与二班,这两个班各借多少本?

【设计意图】:有具体的比问题,学生解答,抽生讲解。

2、学校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设计意图】:没有具体的比

①全班齐读题目。

②这道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一共要栽多少棵?

④怎样分配这些树?

⑤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的比,分配给各班。

⑥全班齐读。⑦比怎样?

⑧一班应栽占总数的。

⑨学生解答。

三、加强性练习

1、幼儿园要把37本图书分别给小朋友,已知大班有24个小朋友,甲班有20个小朋友,小班有30个小朋友,各班各应分到多少本?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求长方形的面积。

四、转换性习题

1、苹果有24个,梨与苹果的比是3:2,求梨?

2、苹果有24个,苹果与梨的比是3:2,求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分数与比的联系

五、深化性习题

1、五年级的140名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植树活动,已知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人数的比是2:3,第二小组与第三小组人数的比是4:5,这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

2、甲乙两校原有图书本数的比是7:5,如果甲校给乙校650本,甲乙两校图书本数的比是3:4,原来甲校有图书多少本?

六、总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七、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

1、填空为后面借助分数的关系解答垫基。

2、训练有比的到没比的习题,学会找比。

3、加强巩固。

4、训练有总量的与有部分量的习题,加强分数与比的联系。

5、深化练习。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类问题的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白球的只数与黄球的比是1:3。

师问: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白球占总数的1/4,黄球占总数的3/4

生答:白球占黄球的÷,黄球是白球的3倍。

。。。。。。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弄清题意,让学生说一说3:2所表示的含义。

提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2)学生尝试练习,用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大组交流。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30÷5×2=12(格)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说红色方格有3份,黄色方格有2份,一共5份。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总格数×3/5=红色方格数;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总格数×2/5=黄色方格数。

师小结:这种方法我们是用分数来解答的,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数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答案的对错呢?

生答:可以把两种颜色的格子数相加,和是30。

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涂色来验证。

生答:计算的两个结果组成的比是3:2,就对了。

(5)比较两种算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6)说说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教学“试—试”。

师问:如果把上图的30个方格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

(1)指名说说1:2:3所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练习。

(3)汇报交流。

提问: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小结:观察以上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4)怎样解答?

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答,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部分量。

3.完成“练—练”。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你想到了什么?

(2)“练—练”第2题。

问: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班,就是把180按什么来进行分配。

学生相互解答,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四第2题。

(1)先估计比赛已用去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2)再计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少分?

3.练习十四第3题。

(1)提问: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核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012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