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初中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好的初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对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教材的改革,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于《蚯蚓》这节课,重点内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蚯蚓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如果学生因为害怕而不动手,那么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因此,如何消除或减轻学生对蚯蚓的恐惧感是本实验成败的一个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2)知道蚯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3)学会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1)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学会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归纳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

_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

功能特点.

(一)引入

(二)交流饲养蚯蚓的心得

(三)探究实验——观察蚯蚓

(四)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总结

五,教学过程

课前通过小调查来了解学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换位思考法:假设你是蚯蚓,为什么要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呢男女搭配合作饲养蚯蚓,培养爱心,帮助减少对蚯蚓的恐惧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发挥创新精神.展示蚯蚓,沙蚕,水蛭的图片,比较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有镊子,棉花,培养皿,塑料板,糙纸,

放大镜,尺子,低浓度酒精.

方法步骤:自己设计,可参照书本15页.

注意事项:1,合理安排时间,实验内容必须包括蚯蚓的外部

形态和运动特点,大胆细心地观察,做好记录.

2,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经常用湿棉花轻擦蚯蚓体表,

使体表保持湿润.

腹面:

背面:

新发现

触摸后的感觉

运动特点

外部形态特点

爱因斯坦: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请选出属于蚯蚓的特征

1,靠体表呼吸2,有口无肛门3,有一对眼睛4,有刚毛

5,身体分节6,昼出夜伏7,用肺呼吸8,体温恒定

9,体内无神经10,体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11,用鳃呼吸

12,有环带13,体壁能分泌黏液14,只能按一个方向运动

15,终生生活在水中16,有肌肉17,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

18,无脚19,可分解枯叶,生活垃圾等有机物20,可药用

蚯蚓

水蛭

沙蚕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长柱形,由多个

体节构成,靠体壁和外界进

行气体交换,不能保持恒定

的体温.

你知道了吗

1,你知道蚯蚓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吗

2,你知道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吗

3,你知道为什么蚯蚓能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吗

4,你知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jk251.cOm扩展阅读

陆地海洋


二、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八年级生物上陆地生活的动物复习提纲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以便觅食和避敌。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固着;支持)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蚯蚓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生活习性和食性: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8、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有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模板


第三单元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2、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教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七大洲、四大洋挂图、拼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提问: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是谁?他进入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什么样子?

回答:杨利伟,蔚蓝色的星球。我们今天学习一下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活动: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地球仪,用透明胶将地球仪一分为二(可选择任一方式),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回答:海洋大。

讲述: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提问: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回答: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因此叫做地球。

课件展示:大陆、岛屿、半岛等示意图。请同学们在地球仪找出任一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并说出其区别。

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活动: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你能告诉我哪些大洲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以及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吗?

小结:东半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西半球:南北美洲

北半球: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半球: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极洲

赤道穿过: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亚欧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活动:玩拼图,记轮廓。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世界海陆的分布,要知道在任何一个半球上,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世界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我们要掌握它们的位置和轮廓特征。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关系――高原: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升高。)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33图23海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

教学工具:世界地形挂图、各大洲轮廓图、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直尺、写有地形名称的小旗。

〈教学过程〉

(导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表有五种基本的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把它们判读出来;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已掌握的本领放眼世界。

(板书)七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组织)调整学生座位,分成七个组,围绕课桌做好

(分工)每组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张某个大洲的轮廓图。七大洲有七个小组承包。

(学生活动)依照世界地形地图,在你们这个大洲的轮廓图上,用橡皮泥制作出它的地形模型,并试着描述本大洲的地形特点(从海拔高低,起伏大小,地形的种类组合方面分析)向同学介绍本大洲的地形单元。15分钟完成。

(教师指导)1)去各小组指导模型的制作、加工把握地形特点,识别不同的单元。

2)指导学生把做好的模型按各大洲的位位置拼合成全世界地形模型。

(板书)

七大洲

地形特点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州

南极洲

(学生活动)现在我们借助各组做的模型。对世界七大洲进行初步的了解。

请亚洲组来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单元。一位同学指着模型给我们介绍,另一位同学在他介绍的同时,在分层设色地形地图上也把这个地形单元指出来,一方面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模型和地形图对立起来,另一方面,也检查一下他们组的模型做的是否准确。

(教师)全班同学在你们的引导下对亚洲的地形的分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这些地形单元组合在一起又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再请你们组的同学来给我们概括一下(指图回答)

(小结)的确像他们描述的一样,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板书)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下面我们请亚洲的邻居之一,欧洲组来介绍。

请两位同学同时指图和模型,介绍欧洲的主要地形单元;再请一位同学介绍欧洲的特点,对照模型做检测。

(小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比较低平。

依次类推,由同学完成其他五个大洲。

(板书)

七大洲

地形特点

亚洲

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欧洲

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非洲

以高原为主

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州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

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陆

(教师讲评)从世界地形图上看,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有的地区海拔高,有的地区海拔低;有的地区地面崎岖,有的地面平坦;在更大的区域,还有不同类型的组合,如有的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的地区地形单调。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是从海拔、地面起伏和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来说的。

按洲来说,欧洲、和非洲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别在大陆周围地区。

今天我们做出了全世界的地形模型,很不简单。借助这个模型,对七大洲的地形有了十分直观的认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设计)

三、七大洲

七大洲

地形特点

亚洲

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欧洲

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非洲

以高原为主

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州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

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陆

四、四大洋:

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

探究活动

制作地形模型

目的:

1.制作地形模型。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不同类型地形的形态特征来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制作模型的成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活动准备:

1.世界地形图,五种类型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沙盘,泥沙,直尺。

2.学生被分成五个小组,教师有五张设色地形图,发给每组一张。

活动内容和步骤: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依照教师发给的图,完成下列工作:

步骤一:

(1)依照分层设色地形图,以1:15000为吹垂直比例尺,动手在沙盘中出这种地形模型。

(2)观察模型,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

(3)参照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

(4)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二:

各组作完以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模型,描述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关系――高原: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升高。)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33图23海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第12页

七年级上陆地海洋知识点归纳相关教学方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陆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海陆分布的特征,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陆地占48%,海洋占52%),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陆地占10%,海洋占90%),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总体说,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地球怎样分,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而水半球总是大于陆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有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陆地,面积较大的是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合起来叫大洲,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海阳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被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3.按面积排列七大洲的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4.各大洲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狭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极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④太平洋被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环绕。

⑤南极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⑥北冰洋被欧洲,北美洲,亚洲包围。

⑦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亚洲和北美洲。

⑧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⑨四大洋中被五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⑩被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是非洲,欧洲。(七大洲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分布在南半球的有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魏格纳在大陆漂移说中提出了地球“活动论”的观点。

2.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3.六大板块是: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4.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5.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062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