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黄继光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战役、占领、进攻、枪弹、愤怒、艰巨、牺牲、顽强、暴风雨、规定、胸膛、报仇、惊天动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4.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时代背景及人物
1.出示课题:黄继光
2.介绍黄继光。
3.介绍抗美援朝。
(二)听课文寻音,思考
这篇课文写黄继光的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写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壮烈牺牲的事。
(三)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字形难点:暴的下方是不要写成水。规的右边是见,不要写成贝。
2.理解词义。
打响:开火,战斗开始。
持续:延续不断。
下达:向下级发布或传达命令、指示。
黎明:天快要亮的时候。
主峰:一个个连在一起的群山中最高的山峰。
火力点;战斗中,轻重机枪、火炮发射的地方,枪炮发射比较集中的点。
凶猛:本课指火力猛烈,使人感到气势凶狠。
屡次:多次。
突击:突然集中兵力向敌人防御阵地猛烈而急速地攻击。
启明星:太阳还没有出来以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
手雷:大型手榴弹。
照明弹:一种特制的炸弹或炮弹,间体内装有发光药剂和小降落伞,能在空中发出强光。用于夜间观察或照出攻击目标。
匍匐:爬行。
挪动:慢慢地移动位置。本课指黄继光的身体向前移动。
探照灯:一种用于远距离搜索和照明的装置。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件伟大。本课指声音响亮,连天地都震动了似的。
海涛:海洋上掀起的巨浪。本课比喻战士冲向敌人的气势像海涛一样不可阻挡。
597.9高地:有些高地的军事上很重要,但它没有名字,就用高度表示。597.9高地则表示该高地高度为597.9米。读时,在小数点前稍加停顿,读作597.9高地。
上甘岭战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我军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最后歼敌二万五千余人。
艰难和艰巨、战斗和战役每组词的意义相近,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然后在分析课文时放在句子里加深理解。
艰难:困难。
艰巨:困难而繁重。
他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
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战斗: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冲突,是达到战争目的主要手段。
战役: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时间内进行。
(1)我军进攻屡次受挫。(引导学生读突然,敌人的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压了回来。这里的突然说明火力点是原来没有发现的,因而没有被火炮摧毁。屡次、都被压了回来说明敌人火力很凶猛,我军进攻阻力很大。)
(2)时间紧迫。(引导学生看第3自然段文开头东方升起了启明星,已经四点多了,说明此时高黎明时间不远了。)
3.我军在进攻597.9高地主峰时,受到敌人火力点的疯狂阻击,时间紧迫,必须很快拿下火力点,才能攻下主峰,取得战斗的胜利。情况这么危急,黄继光怎么做呢?请默读第3自然段。
(1)看到这种情况,黄继光是怎样做的?
明确:主动要求指导员把拿下火力点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
他是怎样说的,找出书中句子读一读。
(2)展开讨论,针对黄继光说的话,想想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明确:当时,黄继光想的是整个战斗的胜利,要巩固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成果,否则这些天的心血都将白费。还会想,自己一定要完成任务,哪怕用生命去交换。
这种想法,这种信心力量来自什么?
明确: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对朝鲜人民的爱、对祖国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根。
那么,黄继光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应是怎样的?
明确:坚定、充满信心。
(3)先指名学生用坚定的语气读这两句话。后请学生勇敢地走到讲台前,把教师当作指导员,请求这个任务。教师如课文中所说,紧紧握住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4.请学生用四个字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主动请战
5.黄继光接受任务后,是怎样执行任务的?
教师范读课文4、5二个自然段。
(1)提出自学要求:画出这两段文字中最使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使你感动?
(2)学生自学课文。
(3)组织学生讨论下列句子。
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思考:
①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了?
明确:黄继光是在一个战友牺牲,一个战友负伤,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而且又在身负重伤时面对敌人的密集子弹站起来的。
②找出说明黄继光已身负重伤的词句,分析黄继光站起来的困难。
明确: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用尽了全力、艰难、挪动,说明黄继光是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前进的。挪动说明爬得很慢。即使爬得很慢,而且要用尽全身的力量,但是他仍在前进。
③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这里的数字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明确:说明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他的前进是多么不容易啊!
④小结: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啊!多么令人感动啊!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这三个感叹号表示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个的啊!是惊讶的意思,黄继光能站起来,出人意料。第二个着重讲,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呀!多么令人感动啊!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要求读出当时黄继光顽强战斗的精神,读出对黄继光的敬佩之情。
(5)小结:课文第4、5自然段表现了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坚持战斗的顽强精神。请同学们读这两段课文,要读出黄继光英勇、顽强、坚持战斗的精神。
(6)学生读第4、5自然段。
6.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4、5自然段的?
7.请你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6自然段。
(1)最令人感动的句子是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2)这句话为什么感人呢?
①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又站起来了?
明确:黄继光在身负七处重伤,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天决亮了,规定时间马上到了的情况下又站起来的。
②这时,黄继光想到什么?唯独没有想到什么?
明确:黄继光想到指导员对他的信任,想到战友的安危,祖国人民的嘱托,朝鲜人民的解放,惟独没有想到自己身负重伤,自己生命的安危。
③想到这里,黄继光全身进发出无穷的力量,他怎么做?
(全班齐谈第6自然段末句。)
④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后英勇献身了,这表现了他怎样的一种精神?
明确:表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3)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
8.战斗的结果怎样?请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战士们为什么能这么快拿下597.9高地?
明确:战士们在黄继光大无畏的精神鼓舞下,情着为黄继光报仇的信念,所以很快占领了597.9高地。
(2)小结: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为战斗的胜利铺平了道路,他所在营夺取了胜利。
9.仿照第3自然段总结小标题的方法,总结4、5自然段和7自然段小标题。
明确:执行任务英勇献身(壮烈)
取得胜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四年级下册:《黄继光》语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且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2、能力目标:
⑴培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⑵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德育目标:
学习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4、创新目标:
结合课文内容和画面想象当时的场景,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为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壮烈牺牲的故事,表现了黄继光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2、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做到边读边想。本单元共四课,在第一篇课文中进行尝试对学生来讲会有一定的难度。
3、确定五点:
重点:学习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中描写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部分,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
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战斗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给文章分段。
创新点:抓住重点段,通过记叙的重点语句,想象战斗的场面和英雄行为。
德育点:通过课文第三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英雄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空白点:⑴搜集关于上甘岭战役,关于黄继光的资料。
⑵体会英雄品质时,为学生创造性理解留下空白点。
⑶理解课文内容时,为学生创造性想象留下空白点。
【学具选择】挂图,电脑。
【主要技术】
留空白、加深体验、激励创新等技术。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教师背诵11自然段让学生感受英雄壮举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导出课题。
学生质疑:看到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自由读课文,说出你知道了什么,交流读后的感受。提出你的疑问,发表你的见解。(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找伙伴进行交流合作,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自感。)
学生在自由读、说、讲、辩过程中,放飞思想,让他们自由地发表见解。释放自己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学生可自由选择内容和形式。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小组学习,交流自己读文的收获。
2、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给你印象深刻的语段,放声读一读。(对于文章的第三段着重让学生通过词语理解和感情朗读体会英雄壮举,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英雄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并且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学习第三段时,看图听朗诵,想象当时的战斗场景及黄继光的牺牲的详细经过。从而感受英雄牺牲的伟大意义。
假如你面对着黄继光的墓碑,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想象不同的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谈谈自己的收获。(写作方法方面的,情感体验方面的,观察方面的,学习方法方面的,学生根据自己所得,自由谈。)
2、出示练习。
【研究性作业】
背诵或摘记文章当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句段。
【板书】
【教学后记】
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上的五个环节,并不是按我所写的顺序不变的,而是五个环节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创新,并不断地进行阶段性地小结,在师生的相互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明确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2.通过《故乡》的学习,把握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3.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3.小说主题的探讨
教学时数:
三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预习与朗读,二、三课时分析与探讨,解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导语: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顺便回顾一下鲁迅及其作品。
2.讲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3.情节的把握:
(1)以“故乡、故乡、故乡”来简单梳理,其中横线上添一个动词。
(2)用一个动词来归纳全文内容,哪一个词好呢?“变”!自然引出下面的内容。
4.环境描写: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5.人物的把握:
文章写了哪些人物的变化?具体有怎样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a.“闰土”:把少年和中年的闰土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把握闰土的“变”。
(1)外貌:
(2)动作:
(3)对“我”的态度:
(4)对“生活”的态度: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b.杨二嫂:
(1)外貌:
(2)职业与性格:
结论: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c.“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
(2)怎样对待闰土?
(3)怎样对待故乡及其人物的变化?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6.重点段落的赏读与理解:
(1)最后五段,尤其最后一段的后面一句,体会文章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2)描写捕鸟一段,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7.小说主题探讨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8.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2)配套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了解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形成幸福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交流时,要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还要注意扩展开去,联系现实生活加深对幸福含义的理解。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
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2.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几个同学合作,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板书】
幸福 是 什么
↑ ↓
为人治病 靠劳动
对人有用 尽义务
养活别人 做益事
教材简析
故事中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从而懂得珍惜幸福。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了解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形成幸福观。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复习导入:
巨人因为学会了分享,所以最后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看来他的幸福是从“学会分享”中来的。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
(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
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0625.html
上一篇: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下一篇: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