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
课时:二课时
课型:欣赏课
年级: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京调》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
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它也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有个美国人说:“如果中国没有了,我也就不承认中国了。”有一位老华侨,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大都市迷失了路途,正在他彷徨迷惘之际,突然听到从附近的一个大楼中传出京胡的声音,老华侨欣喜得热泪盈眶……所以有人说,一位无产者可以凭借着《国际歌》找到自己的同志,那么,我们中国人凭借着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宫商唱皮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国宝——我们的艺术。
三、介绍的行当:
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
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
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贴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图片)
净:指在面部勾画各种脸谱,故又称大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等。(展示净行扮相的图片)
丑:属于喜剧的角色行当,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方巾丑、彩旦、丑婆等)和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展示丑行扮相的图片)
四、介绍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1、唱:
a.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唱”、“念”、“做”、“打”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以“唱”为主,界传统说法是“唱”居首位;在观众的语言中,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唱功必须有基本的技术功力,不仅要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还要学会归韵、运腔等技巧,因而唱功是品评一个演员技艺高下的重要因素。目前已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使得的流派纷呈,它的唱以其绚烂多彩而独具魅力。
b.欣赏《玉堂春》中《苏三起解》选段,并分析青衣唱腔特点。
c.女生学唱《苏三起解》的唱段。
d.欣赏《唱脸谱》,并分析净行唱腔特点。
e.男生学唱《唱脸谱》。
2、念:
a.把“唱”作为重要表现手段,但它不是单独运用,而是经常与“念”配合,互为补充。
b.欣赏《拾玉镯》中刘媒婆与孙玉姣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剧中的念白是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样?
c.很显然,中的念白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对白,它在推动剧情、刻画人物、揭示思想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戏谚“千斤话白四两唱”就正是为了强调念白的重要性。念白为“韵白”、“京白”两种,“京白”基本是京音,而“韵白”则讲究韵味。念白在音调上要抑扬起伏、节奏上要疾徐顿挫,除此之外,念白中的语气、语势、需要突出其节奏感,从而增强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总之,的念白,无论是“韵白”或“京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于朗诵体,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并与唱腔协调,相互衔接,使念白达到传神的艺术境界。
d.再欣赏一遍,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学着说一说。
3、做:
a.戏曲除了通过语言,而且要通过行动,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中的“做”正是为了完成以上任务而强调的一门功夫,所以称为“做功”也称“做派”。“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它有一套特定的程式体系。中对种种生活情景,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船、下船、乘马、行舟、饮酒、跪拜,种种不胜枚举的情景,在表演时均有一定的程式可供使用。下面请大家看一看,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b.分别让学生欣赏开门、喂鸡、穿针三个片段。
c.再让学生欣赏上楼、下楼片段。
d.学生通过看、说、学进行表演。
4、打:
a.“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
的武打范围广,难度大,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动作,尤其是大打出手时,刀枪满台飞,构成图案,有节奏、有层次,稳、准、美的体现着剧情。做为武戏的演员,需经过特别的训练,自觉地练功的道理就不言自明了。
在武戏剧目的丰富过程中,形成了武生行当,提高和发展了武打的技巧。那么,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夫呢?有两门功夫是必须具备的,这就是“把子功”和“毯子功”。“把子功”是传统武戏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毯子功”包括翻、跃、腾、扑各种技艺,俗称“筋斗”,因为这些技艺的难度大,技术复杂,练习时需要在毯子上进行,以免练功者受伤,所以又称“毯子功”。
b.让学生欣赏“把子功”和“毯子功”的武打场面。
c.介绍“水袖功”、“甩发功”、及“手绢功”,并让学生欣赏。
5、伴奏乐器:
a.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是伴奏乐器中的灵魂。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做”则是舞蹈,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谁来控制、体现节奏?那就是打击乐。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段动作、音乐化的念白和演唱,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的,由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的“锣鼓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如果“唱”、“念”、“做”、“打”是戏剧的血肉,那么“锣鼓经”就是它的骨骼,一阵锣鼓,既可渲染磅礴的气势,又能烘托演员的表演,并且这种对表演的烘托,是非常细致的,甚至细致到鼓点子打出演员眼珠的转动,眼皮的开阖,手指的颤抖。
演员表演往往导引出感情表达需要的锣鼓,锣鼓(节奏、音响)等的刺激反过来诱发演员的表演激情。
b.试着让学生学打一段“锣鼓经”。
6、总结:
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的表演在审美特征上是独树一帜的。尤其与西方的写实性的表演是根本不同的。比如舞台上没有门,但是演员通过表演,却使观众看到了门的存在,使你必须承认有门。明明没有马,却让你承认有马,没有船,却让你承认有船。这就是,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是诗》这样一首介绍艺术审美特征的诗,或许对我们认识艺术有所裨益:
领:一声“苦哇”!
合:太阳飘了过去(师:把你带入了意境),
领:一段慢板
合:地球转动停止(师:时空操纵在演员手中)。
领:一举杯
合:一次宴会(师:意到笔不到,写意性表演),
领:一转身
合:行程万里(师:时空自由变化),时空的跳跃,浓缩于虚虚实实,
领:“哇呀”
合:花脸的怒吼,
领:“喂呀”
合:青衣的哭泣。夸张的美,含蓄的美。超越着生活的模拟。
领:就说手吧:
女生:一个手势,那是感情的触角,
男生:一个手的造型,那是性格的写照。
领:并拢四指
合:庄重
领:张开五指
合:豪放
领:松弛的手指
合:苍老
领:兰花指
合:描绘出女性的娇丽。一招一式都在节奏中,唱念做打都在旋律里。音乐性可听又可看(师:载歌载舞)
合:在灵感中浑然一体。
领:管弦,声带,打击乐,
合:发出民族的音色(师:绝不是舶来品)。
领:帕瓦罗蒂惊讶地倾听,
合:震得房顶落土的黑头(师:金少山的男高音)羞得云雀远遁的青衣(师:轰动美、苏、日本的梅兰芳)。狂风般的气势,情语般的细腻,胜过普希金的手笔。
领:桨,意识着船,鞭,渲染着马,边锣是水,更鼓是夜。意象纷呈,物象转移。
合:舞台上得其“意”而忘其“形”,观众者知其“形”而解其“意”。是诗,诗是。
音乐教研员申屏娜点评:
是我国的国粹,教师力图通过本课知识的教授,唤起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及热爱祖国的高尚热情。本课教学进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引领学生学习的必要性)二、新课学习:
1.简介行当——略讲内容(以图文并茂形式呈现)
2.介绍的四种艺术特性——精讲内容(以声像、视听结合形式呈现)
3.简介的伴奏乐器(以锣鼓谱及打击乐实物呈现)
三、以“是诗”作为全课的总结(使学生对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整节课教师以知识为主线贯穿全课,教学程序流畅,语言生动精炼,教态亲和力强,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新授内容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动静内容交替进行。教师能运用多媒体大容量的展示不同行当的脸谱、人物、剧情、表演、唱腔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了唱、念、做、打的实践活动,更使学生加深了对的体验和理解,并扩展了与音乐的相关文化知识,突出体现了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的全新理念。
如果教师课前能自制2-3个不同行当的脸谱面具,在课上能让学生戴上实物参与体验、实践,之后再设计一个评价环节,这样就更有益于促进、提高学生学好中国的热情。
课题:长江、黄河学习目标:1、了解长江、黄河水系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2、学会分析并掌握长江、黄河各段的水文特征;3、了解长江、黄河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治理保护的首要任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32"connectortype="straight">学习重点:1、各段的水文特征;2、长江的开发利用及治理保护。学习难点:。1、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植被关系的分析;2、读、析长江干流剖面图;学习过程:一、看书回答问题:1、请同学们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干流,注意看它的发源地、流经哪11个省市区、注入海洋?2、请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八大支流(或编号1——8,从北到南,自西向东。)注意北岸支流分别在哪四个城市汇入长江干流?南岸的沅江、湘江和赣江经什么湖汇入呢?3、你知道为什么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吗?长江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河流名称长度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水能蕴藏量千米位次亿立方米位次万千瓦位次尼罗河66701840550004亚马孙河64802693001279002长江6300396003268003密西西比河602045800449005刚果河437051414023900014、为什么长江的水量这么大?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长江所在南方地区的外流河有什么共同特征5、算一算:长江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
6、问:河水在穿山越岭(横段山脉和巫山)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
7、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8、问:到下游水流还会不会左右摆动呢?看图下游的河道也越来越怎样?下游的特点
长江对人类最主要的作用是灌溉、航运、发电。1、精华区域,“鱼米之乡”问: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那两项?所以有什么之称?2、“黄金水道”
问:为什么长江的航运价值这么大?3、“水能宝库”问:主要那段的水能资源最丰富?全流域水能蕴藏量多少?可以用来干什么?问:想了解它的作用吗?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5、为什么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学生会用大量的数据说明。)6、黄河造成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是什么?
7、携带了这么多泥沙的黄河,出了黄土高原,进入下游的华北平原,水速怎样变化?携带泥沙的能力又怎样变化?最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用一首诗歌,对“地上河”的形成作一个总结: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沉降带;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淤塞河道高筑堤,造就悬河飞天外.9、黄河的问题,历来是指它的水患问题,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黄河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水患问题,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呢?10、断流现象是黄河下游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断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什么?解决黄河断流的措施有哪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展示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普通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在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应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了解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练习〕:请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讲解〕: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在历史课上讲过的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提问〕: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思考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概括。
〔讲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讨论〕:教师出示以下资料: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工农业
总产值
粮食
原油
铁路通
车里程
卫生机
构床位
1952年
37.9亿元
1582万吨
5.2万吨
3787千米
5711张
1992年
3053.6亿元
5670万吨
1316.1万吨
13143千米
375377张
增长
79.5倍
2.6倍
252.1倍
2.5倍
64.7倍
(2)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在民族政策的管理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录像〕:放录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讲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还信仰宗教。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资力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展览,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资料的收集由学生来完成,可以是文字、图片、录像,类型不限。
教案示例
——“种植业”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请学生欣赏教材前面插页的彩图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七章中国的农业
引言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教学要求:1、记住我国的人口总数;
2、知道我国的人口分布、城乡人口比例以及华侨和侨乡;
3、提高阅读人口密度图及柱状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数量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2、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人口密度图分析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
教具:幻灯片若干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前几节课学习了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学生群答:34个。)那么我们石家庄市属于哪一个省区?(学生群答:河北省。)假如我们出了河北省,我们应该说我们是哪里人?(学生群答:河北省人。)那我们要是出了国之后,别人问你是哪里人,你怎样回答?(学生群答:中国人。)如果再问你是哪个民族,你怎么回答?(学生群答:汉族。)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常识,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对我们国家的人口和民族的情况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板书)。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板书)。
[授新课]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进行全国的人口普查,谁知道这是第几次全国人口普查呢?(学生答或老师说出:第五次。)这次人口普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统计一下我国现在的人口总数。如果我问你现在我国的人口数是多少,你能回答上来吗?(学生答或老师说出:不能。)我们只能看一下最近的一次人口统计情况。据199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全国人口资料,1997年我国的人口为12.36亿,而当时的世界人口有59亿,因此我们可以算出,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板书:97年12.36亿占世总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板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国的12.36亿人口是一个什么概念,多到什么程度。
(放幻灯片: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
我们看到的这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的人口比较图,想一想,这四个国家是怎样的四个国家?(学生答: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四个国家。)好,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在四个表示人口数量的柱状图中,属中国的柱最高,要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国家,说明我国的人口要远远多于其他三个国家。那我们中国的人口分别是和我们面积差不多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少倍呢?我们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得出结论:中国人口分别是美国和加拿大的4.6和42.6倍。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也就是说,在世界上,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此外,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就有9个。
学生活动:读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图。先找到9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河南、山东、四川、江苏、广东、河北、湖南、安徽、湖北;然后先其中的河南、江苏、山东,读出其人口数:9300万、7200万、8800万。
其中河南省人口超过了9000万,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和9000万的国家分别有多少。
(让学生看表1)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人口众多,可以称为人口的“超级大国”。
下面我们想一想,我国各省区的人口数相差非常悬殊,那是不是名省区的人口密度也相差很多呢?(学生答或老师说出:不一定,因为各省区的面积大小不一样。)我们来算几个省的人口密度,看一看我国的人口密度是不是各省区都是一样的。
学生分组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密度。
(老师提示:注意图中和表格中的单位是不一样的。)
学生回答计算结果
好,我们看到,在这四个省区中,江苏和山东的人口密度很大,达到每平方千米500人到700人以上,而新疆和西藏的人口密度非常小,其中西藏每平方千米不足2人。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学生群答或老师引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
二、人口分布不平均(板书)
我们知道了我国各省人口密度相差很大,其实我们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和其他国家人口密度也相差悬殊。1997年,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千米130人,当时世界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千米43人,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中国的人口密度。
(放幻灯片:中国人口密度图。)
(先看图例,然后让学生找人口密度最大的几个区域:河南、山东、江苏;四川;东南沿海及台湾西部。)
我们看到这些区域都集中分布在我国的东部(老师指图),人口密度达到500人以上;而西部的新疆、西藏以及青海等地人口密度非常小,每平方千米在50人以下。
(老师指图,让学生找出黑河腾冲线,然后分析。)
在黑河腾冲线东南部,人口密度非常大,而在西北部,人口密度非常小。
(看表2讲解。)东南多,西北少(板书)
我国东南部面积仅占我国总面积的43%,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面积占57%,人口占6%。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引导学生回答。)
在讲世界人口的时候,我们知道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都分布在什么样的自然条件下(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而我们中的东部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就多,人口密度大。另外,在我国的东部,经济发达,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也就十分发达,城镇也就多,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我国的人口地区分布不平均,那么我国农村和城镇人口一样多吗?(学生答或老师说出:不一样。)
三、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板书)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1949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而城镇人口只占10%。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事业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1997年达30%,农村人口下降为70%。但全国12.36亿人口中仍有8.6亿在农村。
我国现有城镇人口3.7亿,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
看我国、世界及美国的农村和城镇人口比较表
我国城镇人口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人口将会继续增加。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政策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新型乡镇,大小城市有机结合,使我国的城乡人口布局变得合理。
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口布局正变得合理,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十月一日就要到了,可能许多同学家里正准备出去旅游。现在在许多地方,出国旅游成为许多人所接受。假如你出国以后,可能会遇到许多象你一样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但是在当地长期居住的人,他们可能就是你的同胞,中国人,我们说他们是华侨。
四、华侨和华人(板书)
在国外,约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那么,华侨和华人有什么不同呢?华侨指的是长期侨居国外的中国人;而那些已经定居国外并加入了居留国的国籍的则是外籍华人。你知道的、著名的华人和华侨有谁?(学生答或老师提示:杨振宁、张德培等。)那么,我问一下,台湾人是不是华侨和华人呢?(不是)我国的海外华侨多的县市常被称为“侨乡”(板书:“侨乡”),如福建的厦门、广东的汕头等。
我国政府一向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广大侨胞也热爱我们的祖国,关心和支持祖国的建设,并为发展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结]
[做练习]做填充图册第四页一、二、三题。
通过欣赏《祖国,慈祥的母亲》,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通过欣赏《魔王》,了解舒伯特及其创作的过程,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通过欣赏〈〈跳蚤之歌〉〉,了解音乐家如何用音乐来抨击现实。
1、复习歌曲,进行歌谱的教学。
2、欣赏音乐。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
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感情真挚,演唱时要求用连贯优美的声音,唱出纯朴而又高尚的心愿。
学唱歌谱,进行抽测,利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三、乐曲欣赏:
一)〈〈祖国,慈祥的母亲〉〉
这首歌把祖国比作慈母,抒发了人民对祖国无限深切的爱。歌曲结构为单二部曲式。第一部旋律建立在级进和小跳的基础上,第二段如奇峰突起,旋律猛然跃到全曲最高音上,然后蜿蜒下行,内心深处的激情像爆发的火山,奔泻的急流,得到尽情的抒发。
二)〈〈魔王〉〉
1、舒伯特,见书上P14,强调他的音乐接近平民。学习他勇敢创新的精神。
了解〈〈魔王〉〉的创作过程。
2、朗诵歌词,在里面有多少角色,各自角色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诵,表现什么样的性格。
3、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4、进行欣赏。体会音乐伴奏的特色,及各角色的旋律进行体会表现人物性格。歌唱者的表现力度。
三)〈〈跳蚤之歌〉〉
通过欣赏跳蚤之歌,体会讽刺幽默的歌曲来表现对当时朝政的讽刺。
四、小结下课。
雨花石
魔王
跳蚤之歌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
课题:钢琴独奏曲 翻身的日子
课型:专题音乐欣赏课
年级:初二年级
教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时:一教时
教师:镇海中学杨晓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 翻身的日子 ,感受钢琴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接受)
2.学习调式,音阶,五声音阶,五声调式,波音,钢琴这儿个音乐知识.(了解,学会)
3.通过欣赏 翻身的日子 ,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的民族音乐;也使学生产生对今天的好日子无比珍惜之情,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创造美好的未来.(接受)
二教学内容
欣赏钢琴曲 翻身的日子
音乐知识,钢琴,设音,调式,音阶,五声音阶,五声调式
三教学方法
钢琴独奏曲 翻身的日子 原为作曲家朱践耳为大型记录片 伟大的土地改革 所配的插曲,为管弦乐曲.后由储望华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全曲为加引子和尾声的三部曲式,旋律吸取了陕北,山东吕剧音乐的音调和表现手法.作者对民族民间音乐较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使作品非常成功,钢琴家把管弦乐曲改编成钢琴曲,保持原曲的内貌.
朱践耳:安徽泾县人,1949年起,先后在上影制片厂,新闻电影制片厂,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任专职作曲.作品有 节目序曲 ,交响大合唱 英雄的诗篇 ,交响幻想,曲 血染的红花 等.
储望华: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湖南蓝田.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作品有 钢琴变奏曲 , 江南情景组曲 , 新疆随想曲 ,参加了钢琴协奏曲 黄河 , 战台风 的创作,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钢琴:大型西洋键盘乐器,音域宽广,音色宏亮,清脆,浑厚,刚柔相宜,表现力很强.它不仅能独奏,伴奏,而且也能在乐队中发挥很大作用.
设音:也称涟音.常见的有上波音和下波音两种.
调式:在音乐作品中所使用的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并以一个音为核心(这个音叫主音)构成的体系,叫做调式.
音阶:把调式中的一系列音,按照高低顺序曲主音到主音排列起来,叫做音阶.
五声音阶:由1,2,3,5,6五个音构成的音阶,叫做五音音阶.这五个音依次称为宫,商,角,徽,羽.
五声调式:以五声音阶中的各音为主音而构成的各种调式,中做五声调式,.用什么音非主音,就中做什么调式.
五教学重点
感受钢琴音色,丰富的表现力,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旋律的无穷魅力.
六教学难点
理解五声音阶,五声调式;感受用西洋乐器表现的中国作品.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心前曾欣赏过的一些独奏曲.
例:大提琴独奏曲 梦幻曲 ,?子独奏曲 早晨 ......
教师引言: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伤口是由被称为最辉煌的乐器---钢琴演奏的,题目是 翻身的日子
3新授课
介绍钢琴;曲作家朱践耳,储望华;作品创作背景.
初中音乐
请学生感受气氛;储望华;作品创作背景.
学生各抒已见
教师总结:(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幅音庆的场面,气氛热烈,情绪喜悦)
请学生分辩是西洋味浓还是中国民族风味浓?(中国民族风味浓).
作品采用了民族徽调式创作的手法才会显出民族风味浓.
讲解调式,音阶,五声音阶,五声调式.
练习P44第3大题第4小题.
分段欣赏(1)欣赏引子
感受引子的气势气势怎样?这种气氛出现在开始,有什么艺术效果?
(气势开阔,有先声夺人的作用).
请同学展开想象男女老少是如何喜庆翻身的日子的?
(敲锣打鼓,欢歌笑语......)
请学生分辨引子是模拟哪种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的
再一次来感受引子的气氛,请同学们听音乐.
(2)欣赏第一主题
听音乐,充分展开想象,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扭秧歌的画面)
这一主题到画内心较细腻,描绘出人们心情是怎样的?
(甜美的心情)
请几位同学与老师一起扭一下陕北秧歌.
这部分旋律出现了设音,教师讲解波音,并请学生找出波音.
(3)欣赏第二主题
请学生听音乐,比较一下第一主题的旋律处在高音区,哪一主题的旋律处在低音区?
(第二主题的旋律处在低音区)
如果第一主题使大家想象到了女子与小孩,那么第二主题又使想象到了什么?
(老人,男子)
教师弹旋律以加强学生印象.
教师总结:不同的旋律都表现出人们喜悦的内心;喜庆的人中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4)欣赏第三主题
请学生听音乐,听辨旋律中的强弱变化是怎样的?
这个强弱变化使人想象到什么?
人渐渐增多;气氛越来越热烈;要把全曲推向高潮.
请学生分析旋律.
音乐采用浓缩和不断重复的手法,把全曲推向高潮.
请学生演唱第1,2行谱子来体会这种气氛.
听音乐,再一次感受第三主题渐强的气氛.
(5)欣赏尾声
请学生听音乐,感受气氛,并与引子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子的变化再现,气氛更加热烈)
分析创作方法
八度上行----刮指到低音区----高音区双手和弦结束全曲.
这种钢琴演奏技巧把全曲推向最高潮.
听音乐,再一次感受尾声的气氛.
完整地欣赏全曲
请学生谈谈最喜欢曲子的哪一部分?
整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教师总结: 翻身的日子 这部作品较短小,但每一部分都是精华;用西洋乐器钢琴来表现中国民族的风味,两者结合完美;使大浓领略了钢琴丰富的表现力,民族
旋律的无穷魅力;欣赏了 翻身的日子 ,使我们略有所思,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日子.
4作业:(1)书上第43面第3题
(2)在课外找出2部由钢琴演奏的外国作品,二部由钢琴演奏的中国作品
5下课
6板书设计
翻身的日子
--钢琴独奏--朱践耳曲
储望华改编
热烈的气氛喜悦的情绪民族风味浓
引子 一 二 三 尾声
调式音阶气势开阔甜美心情喜悦心情f-p-f引子变化现现
五声音阶先声夺人陕北秧歌山东吕剧推动气氛气氛更热烈
五声调式鼓点节奏女子,小孩男子,老人人越来越多刮指八度上行
波音
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①、学习按步骤临摹。②根据谱式、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分组合作设计一套。
3、情感目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课业类别:工艺制作课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学习知识、设计制作。
2、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
3、难点:学习图案的设计制作,线条要流畅、和谐;色彩要均匀、清爽。
四、教学具:
1、学生:第一课时:脸谱资料、铅笔。制作好的脸谱底板。
第二课时:脸谱资料、水粉色、调色盘、毛笔。
2、教师:课本、资料、图片、录像、CAI课件。
五、教材分析: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脸谱艺术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约有十余种谱式,净角主要有:“整脸”、“三块瓦(窝)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等。丑角谱式较少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几种谱式。的颜色一般以某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成为“主色”,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每个脸谱至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各种色彩显示不同的作用与象征,可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
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京剧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本课学习内容,能在理解教师意图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法设计:
①、观察理解法: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比中年级学生丰富,他们的感受能力很强,有耐心。在观察事物时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模糊到清楚,帮助学生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解认识。
②、分析比较法:、学生有很强的观察理解能力,他们能够分析比较出不同物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认识教学内容,理解教师教学意图。
③、指导制作法: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绘制,但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选择谱式、色彩。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选择自己喜爱的谱式来绘制。
④、多媒体演示法:美术课教学重要大量使用图片、范画,教师也要示范画给学生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很快地进行范画演示,也可以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得到享受和乐趣,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谱式
步骤一:导入新课
[播放]—京剧唱腔片断《铡美案》。
1、提问:哪位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你知道这是什么艺术?
②为什么包拯和四大卫士脸上都有许多的图案和颜色?
学生回答:京剧,角色图案和颜色是用来舞台化妆用的。
2、教师总结: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板书:)
[课件演示]:(出示脸谱资料)
京剧——舞台化妆——脸谱
3、教师提问:如此美丽的脸谱,你们想不想把它表现出来?
学生回答。(略)
步骤二:介绍知识。点击:[课件播放]——古代面具——资料。
1、起源:
教师讲解:的起源与面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2、意义:
问:京剧中为什么要用脸谱化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是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以突出、强化人物的生理特征——面貌及个性,而采用的一种手段,用来造成舞台的效果。
2、的艺术价值:
(请学生谈一谈的美感)
教师总结: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同时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3、脸谱在京剧中的运用:
问:京剧中那些角色运用脸谱化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京剧中的脸谱通常用于“净角”和“丑角”两大类人物形象的化妆上。生、旦角很少用。
步骤三:的谱式:
[课件出示各种谱式]学生谈各种谱式的特点。
教师总结: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谱式,约十余种,这是其中的五种。
介绍特点:
①整脸: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而是在主色上画出眉、眼、口、鼻的纹理,这种谱式称之为“整脸”。
②在整脸的基础上,用黑色把眉、眼、鼻等在颜色上突出出来,而是使前额、左右面颊呈现出三块明显主色,平整的如同三块瓦,称之为“三块瓦脸”或“三块瓦窝”。
③从脑门顶至鼻子尖,用黑色或颜色的立柱纹与眼窝大体呈“十字”形,额头涂白,有灰色小圈眉子,此种谱式称之为“十字门脸”。
④与整脸相反,脸谱色彩、构图最复杂的称之为“碎花脸”。
⑤色彩、构图不对称,表现人物形象反常、丑陋的脸谱谱式,称之为“歪脸”。
步骤四:
1、演示作业过程:[播放---演示课件]
①在画好的脸谱外形上定出左右的中轴线。
②定出眉、眼、口、鼻的位置。
③用铅笔勾画脸谱纹样,勾画谱式时注意左右对称(歪脸除外)。
2、完成一副的设计制作。
3、[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a、可以独立设计制作完成,也可以与邻近几个同学合作设计完成一套作业,具体分工自己商议解决。如:水浒传、三国等。
b、本课时完成谱式的铅笔稿勾画。
c、注意事项:1、自选谱式;
2、左右对称(歪脸除外)
步骤五: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回
进行辅导:
定中轴线、五官位置;
勾画谱式;
[课件同时播放勾画谱式过程]
步骤六:课堂总结
选优秀作业让作者自己点品;其余同学提出优、缺点;教师表扬优点,不用自己的观点观点影响学生。
步骤七:宣布下节课学生用具:
脸谱资料、水粉色、调色盘、毛笔。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色彩
步骤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资料。
步骤二:学习新知识——脸谱色彩知识
1、教师提问:那位同学知道上的颜色是起什么作用的?
学生回答(略)。
2、教师讲解:在上有许多的颜色,这些颜色都有一定的含义,不可以随便乱用。的颜色是以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称为“主色”,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重在形、神、意三个方面,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
3、你能说出各种颜色各代表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略)
4、教师总结: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
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教师讲解同时课件演示-脸谱资料]
步骤三:着色方法
[课件演示---涂色过程]
1、先从白色入手,将所有白色涂满,
2、再涂颜色,要从浅入深地顺序涂,
3、最后着墨色。
步骤四:作业要求:[出示课件]
1、完成铅笔稿着色。
2、注意事项:
①每个脸谱至少有三种颜色。
②着色时先勾边线再涂染。
步骤五:课堂练习
学生分组完成作业——涂色。
教师巡回辅导帮助学生完成。
步骤六:点评学生作业
方式:学生将制作完成的作业戴在脸上,学生互相展示、观看、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制作,表扬有创意的作业。
步骤七:宣布下课。
科代表组织复习自测:4月3日
1、高技术产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样的地区?
2、19页,识记高技术产业三大产业带、四大密集区。
3、列举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4、24页图,识记南北向7条,东西向3条铁路,主要铁路枢纽。
5、25页活动第4题,会根据需要选择列车车次。
6、北方和南方沿海航区的中心分别是?
7、26页图,主要海港,谁是沿海开放城市?谁是特区?
1、识记第5页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图上位置;
2、说出南北方耕地类型、作物熟制、农作物、居民主食的差异;
3、第6页图:说出我国主要糖料、油料作物种类及分布;
4、第6页图:说出棉花主要分布地区;
5、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是--,主要牧区及代表畜种;
6、第12页:能源工业包括哪三类?我国第一大能源是-,-省产量最多,第二是-省区。第二大能源是-。
7、12页阅读:识记这些煤矿的图上位置;
8、第14页图:识记13页最后说的这些钢铁工业基地图上位置;
9、识记武汉和上海钢铁工业发展起来的有利条件。
选择:
1、我国以“黑土”著称的平原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成都平原d、宁夏平原
2、东北地区重工业集中的核心地带是:
a、沈阳附近b、哈尔滨附近c、长春附近d、齐齐哈尔附近
3、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有:①土地肥沃②雨热同期③冬季漫长严寒④土地资源丰富⑤农作物一年三熟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
4、在下列农作物中,不是东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的是:
a、春小麦b、大豆c、甜菜d、棉花
5、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a、黎族同胞说:我们种的苹果个大香甜;
b、朝鲜族同胞说:我们种植的甘蔗又获大丰收;
c、藏族同胞说:我们用青稞酒招待远方的来客;
d、壮族同胞说:泼水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6、下列河流,不流经商品粮基地的是a、湘江b、黄河c长江d、珠江
科代表组织各自然小组长进行阅卷并及时作出成绩分析
课题
第二单元雪域高原
课型
歌唱
课时
第1课时
(45分钟)
教学
目标
一)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二)能够比较准确地用轻声演唱《走进西藏》,并尽可能地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
教学
内容
演唱《走进西藏》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重点学唱《走进西藏》的齐唱部分
难点
在歌曲结尾的地方,旋律音处于高音区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藏》
1.引导学生聆听这首歌的录音
2、采用聆听歌曲,让学生轻声跟唱的方法初步学会歌曲
难点处理,重点学唱《走进西藏》的齐唱部分。在歌曲结尾的地方,旋律音处于高音区,用降低调高或轻声演唱的方法妥善处理。
讨论这首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风格等
3、乐曲材料:《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
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支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这首歌为C宫调、4/4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较长大的乐句组成。其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间奏之后的第二乐段也由两个严谨而对称的乐句组成。其音乐情绪优美、明朗而带有舞蹈性。它反复之后,增加了一个补充句,并用它结束了全歌。在创作手法上,这首歌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使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方法。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4、讨论西藏的人文、音乐。了解他们的生活
5、学习欣赏西藏的舞蹈
6、创设活动
结合《走进西藏》歌曲唱跳藏舞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5207.html
上一篇:音乐教案-梁祝相关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