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欢乐的村寨 小学教案范例

时间:2022-04-16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范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范例

第二课欢乐的村寨(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歌曲《巴塘连北京》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以表达藏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2、情感目标: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藏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3、能力发展目标: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材分析

歌曲《巴塘连北京》

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歌曲为2/4拍、c宫调式、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第一乐句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第2小节的跨小节切分音运用使得曲调明亮而又舒展,情绪热烈。歌词把东方的彩虹比拟成通向北京的云间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动。第二乐句的句首紧接着第一乐句的尾音,曲调在五度跳进后作了一个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条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尽情地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

教学难点

准备唱好切分音节奏。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旋律不长,但是由于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歌的风格,所以在学习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唱初期用慢速视唱,可以更好的把握旋律的准确性。对切分音的掌握是旋律的难点,所以必须单独练习。唱好连线,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巴塘连北京》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

青藏高原海拨几千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工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歌曲《巴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

2.范唱:有条件的最好结合影视片。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畅完整地唱好曲调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饰、哈达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三、下课

教后记:由于旋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时花了不少的功夫,虽然藏族歌曲的风格大家不是很陌生,但是这首歌曲唱起来却有些拗口。无论表演形式如何,演唱是基本,也是必须掌握的,所以即使再难,也要先解决演唱的问题。

jK251.COm精选阅读

的乘法口诀,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9的乘法口诀蕴涵的规律。

情感与价值观:在编写口诀和探索9的乘法中的积的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得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准备:投影

一.导入新课

(1)投影示机器猫,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投影示机器猫图片)今天的数学课它将和我们共同来学习,作为见面礼它给我们带来了两道题,看谁来解决一下。

(2)投影示复习题

根据口诀写算式:

四七二十八五八四十

(3)回忆旧知,引出新知

口诀记得不错,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总结7的乘法口诀的吗?请举例说说。(指名回答)

(4)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3个7用乘法口诀很快就算出来了,看来乘法口诀很重要啊!现在机器猫向我们挑战了,它要和我们用比赛总结9的乘法口诀了,接受挑战吗?

小组合作总结9的乘法口诀,并把你总结出来的算式和口诀写在书的22页,写完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总结出来的?

二.学习新课

(一)编口诀

1、老师这里有许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1)全班总结

(2)交流

现在你能从一个9开始,试着编口诀吗?注意先说算式。(指名说,师适时板书)

1×9=9一九得九

2×9=18二九十八

3×9=27三九二十七

4×9=36四九三十六

5×9=45五九四十五

6×9=54六十四

7×9=63七九六十三

8×9=72八九七十二

9×9=81九九八十一

在交流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真正理解算式及口诀的来历,适时引导学生说出另一个算式。

(二)总结规律

同学们真了不起,能自已编出9的乘法口诀。机器猫也总结出来了。(示机器猫总结的算式及口诀投影)看来这次挑战我们不分上下,现在请读一读你们自己亲自编出的口诀,读完后仔细看一看,你们能发现9的乘法口诀积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吗?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找出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小组汇报:

1.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9。

2.它们的积十位上的数是1.2.3.4.5.6.7.8,个位上的数是9.8.7.6.5.4.3.2.1。

3.每句口诀的积,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都得9。

4.有几句口诀,积的十位和个位交换了位置。

5.2个9,比20少(),是()

列式:9×2=18

师生总结:

9×3=比30少3

9×4=比40少4

9×5=比50少5

9×6=?

9×7=?

9×8=?

9×9=?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分析得也很详细,我真佩服你们这些小天才!

刚才我们想了那么多的办法,实际9的乘法口诀就藏在我们同学们的身上,原来它就藏在我们灵巧的10个手指上。

师示范,师生共同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口诀。

三.巩固与练习

(1)师生对口令

(2)出示几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计算。算完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第三题让学生先想一想,再答,兔博士订正答案。

(4)做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5)用幻灯片先指导学生观察第五题,再自己再列式,再集体汇报。

(6)给班内的红花榜进行设计,每行放9个同学,一个正方形的红花榜可以放多少名同学?放得下吗?

四?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假期的回忆 小学教案范例


习作一:假期的回忆

教学要求

1、通过回忆与交流,丰富学生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2、鼓励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自主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教师准备:收集学生假期的照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刚刚结束,你们的脑海中一定满载着无数的回忆吧,愿意把我们带入你的假期生活,陪你一同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吗?下面请大家欣赏用同学们假期中的照片作成的课件,让美妙的音乐伴随我们回到暑假的回忆中去。(欣赏课件)

二、看了刚才的课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你的好朋友说吧,请你们下坐位找你的朋友,可以畅所欲言的谈谈自己假期难忘的经历。

三、师生交流假期收获。

1、(利用课件师生间进行交流。)

师:看到照片上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你们的快乐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真想听一听照片背后的故事呢!

(生汇报:学生上台找到课件中自己的照片,并讲述关于照片的故事。)

选三名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假期经历(老师随机点评)

2、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看来这个暑假大家过得都很精彩。我们知道,生活不会只有一种味道,在过去的假期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给你生活带来不同于快乐的事,但同样更让你怀念的事情呢?

(生汇报一到两名学生)

师小结:无论是我们是快乐还是难过、寂寞等等都是我们生活的体验。积累每一次体验、每一次感受,那便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如果再把这宝贵的财富与好朋友分享,那真是最幸福的事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件幸福的事。

四、习作要求。

(出示习作要求的课件)

齐读习作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暑假的生活经历,当然,你也可以写以前假期里发生的事情。

四、老师总结

假期里的回忆真是说也说不完,拿起你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所有生活让你感兴趣、感动,或有所感触的事!写完之后,再给你的小作品拟一个新奇有趣、与众不同的题目吧!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精彩的回忆呈现在老师面前的。

第二课时

一、撰写作文

二、讲评习作

1、回顾习作要求。

上节课,我们上了第一单元的作文指导课,并紧扣习作要求写了作文(出示要求,并大声朗读)

这一节讲评课我们仍然要紧扣以上要求进行修改作文,同学们要自信大胆的把自己的习作奉献给大家,让大家和你共享习作的快乐。

2、欣赏题目(习作技巧告诉我们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一个亮丽的题目,这样才可以吸引读者的眼光。下面老师想看看你们的题目是否精彩,好的题目我们给予掌声,并请作者把题目写到相应的表情下)

3、赏评佳作(看着这些题目,你们最想听哪篇习作,请作者上台朗读,大家共赏)

要求:写的好还要读的好,听的请边听边把你觉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做一下记录等会评的时候要有理有据。

学生主持赏评佳作,同伴互评,小作者自我反思。

4、点评片段。

跟小作者商量后,选择一篇中等习作,根据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在展示台上及时修改。

5老师小结。

通过赏评习作,互相启发,你一定发现许多同学们写得好的地方,试试看,能否把同学写得好的方法技巧吸取过来,使你的作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打开自己的的习作,把重点段落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出示修改符号)

圆的面积 小学教案范例


预设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重点;正确计算圆的面积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什么叫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图,进行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这些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二、新课

1、教学圆面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教师一次拿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图,进行演示并使学生明白:这些图形的面积都是由边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教师拿出圆柱,让大家讨论,最后归纳: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联系前面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

教师出示把圆柱平均分成16分的教具,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个圆拼成一个近似什么形状的图形,并让学生拿出学具,让学生拼一拼。

然后教师直接拿出把圆平均分成32份的教具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提问:我们刚才把这个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把这个圆平均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怎么样?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教师在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右边画一个长方形,指出: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原来的周长与半径之间有什么联系?”师引导学生: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如果半径是r,即c/2=л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接着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说,教师板书:圆的面积=лr.r=лr2

教师:如果说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是s=лr2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让学生说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指名读题,让学生试着做,提醒学生不用写公式,直接列算式就可以了。

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解题过程,看自己做得多不对。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三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确进行了简单的运用。。

创意作业:选定一棵树干,通过测量计算它的横截面积。

圆的认识 小学教案范例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3、通过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圆的特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技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

2、这些图形是由什么围成的?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二、新课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剪下后按书上的要求折叠。展开后观察。

老师提问:圆上是不是有很多折痕?你发现了什么?

师归纳指出: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叫做圆心。并说明圆心一般用字母“0”表示(出示小黑板)。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量完后让学生讨论,看能发现什么?

教师归纳出;圆心到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圆说明: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并告诉学生半径一般用字母“r”便是,教师在圆上划出半径(如图)。

师: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先让学生量一量,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一个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

(3)师:我们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是否都通过圆心?指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师: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先让学生量一量,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一个圆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根据测量结果观察员上的直径和半径,使学生理解同一个圆上的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表示为:d=2r,r=d/2

2、让学生做教科书第三页上面的“做一做”

3、学圆的画法。

教师和学生每人拿出圆规和直尺,教师边演示便说明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生跟着做。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圆的特征,掌握了圆的画法。

创意作业:寻找生活中运用圆的地方,请动手量一量它的直径和半径。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872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