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秋天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秋天》文章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先生那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感受了老舍先生那温晴的冬日,体验了梁衡先生那充满张力的夏季,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悟秋天的气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2、教师范读,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a、字音挑错
b、用“/”画出每句诗的朗读节奏。
c、何其芳的《秋天》给我们描绘了那几幅画面?
3、导读提示上说这首诗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你们能从诗中找出作者都描绘了乡村秋天哪些特有的景物吗?
4、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5、品读探究:
a、为什么说只“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
b、诗的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是谁在游戏?为什么说是“游戏”?请你谈谈“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在和人和船在游戏。写出了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
c、“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点出那是夏天特有的景物。而笛声的不知踪影,却暗含着秋天已经来临。)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一句中作者用了“梦寐”一词。作者用它要表达或者预示什么呢?(对美好秋天的期盼和丰收的喜悦的心情)
6、三幅画面能否打乱,为什么?(不能,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丰收时特有的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
7、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用何其芳的《秋天》中所描绘的乡村秋天特有的景物,按自己的喜好,写一写我们理解的秋天。
例如:夕阳落日的余辉洒向大地,也缓缓照在乡间的小路上,一个身体粗壮结实,赤裸着上半身的农家汉子,背着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走在小道上。夕阳的余辉照在他蜡黄的背上,把他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乡间田野独特的泥土味,农夫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农家小院里,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预习《古代诗歌四首》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渔家打鱼(归泊)图牧羊女思恋图
(丰)(乐)(恋)
教学理念:
1.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一课通过让学生欣赏师生课前收集的有关扇子的图片,感受扇子的美。了解团扇先是由我国发明后又流传至日本,日本的折扇又传入中国这一扇子发展史。感受到美术没有国界,中日两国文化的互补性,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社会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术应特别重视对每个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本课例中,学生自己设计,绘制一把扇子,并通过向王星记扇厂推荐自己的作品,评选最有创意设计师,最美造型设计师,最实用设计师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思维和个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最大动力,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强调知识和美术在生活方面的作用,感受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通过设计、绘制扇子体验美术创作带来的成功和乐趣,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1.是根据新课标精神自行设计的课例,属于小学三年级设计 应用这一领域。学生对扇子这一生活用具较为熟悉,引导学生感受扇子的美,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并且在了解扇子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
2.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设计制作一把扇子的同时体验创作的乐趣,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如何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创新地设计出扇子的外形定为本课的难点。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扇子图片以及同龄人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思维得以拓展,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联想进行创作。
3.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王星记扇厂工艺制作流程的参观(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打破时空的限制,解决扇子制作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绘制美观实用的扇子,提高学生对生活用具的审美能力。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设计、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感受扇子的文化,体验做扇子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做一把美观又实用的扇子,体验做扇子的乐趣。
难点:扇子的外形创新设计与扇面的装饰。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卡纸、宣纸、彩色纸、双面胶、胶水、竹片、水粉颜料等绘画工具。
2.教师:收集古今中外扇子的图片,优秀学生作品,课件。
四、适宜年级:三年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用具,稳定情绪。
(二)导入新课
1.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唐朝大诗人杜牧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叫《秋夕》,你会背诵吗?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屛,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间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歌里面提到了古人用扇子一边乘凉一边追赶飞来飞去的萤火虫,那情景一定很美吧,你想看古代的扇子吗?
2.欣赏中国古代的扇子(课件1)
(三)、了解扇子的发展历史
1.说说中国古代的扇子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讨论扇子的特点,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有关扇子的历史文化,据崔豹《古今注》中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商时代用雉尾制作的一种长炳扇,但在当时并不是用来招风纳凉的,而是仪仗用的饰物。目前我们所见最早的扇子图象,是东周、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刻划的两件长柄大扇及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木柄漆扇残件。绢扇出现在汉代,也称纨扇、团扇或宫扇,到隋唐时已广为流行。我们还可以从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看到众多的侍女们都手持画着图画的扇子,到了宋代,绢扇则更是大行其道,逐步走向普及。宋、元时期,绢扇仍然是中国扇子的主体,且式样更多更丰富,同时也悄悄出现了另一新品种“折叠扇”。北宋时代,一般认为,折扇是在宣和六年,从日本、高丽进贡而传入中国的。折扇并且很快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多在扇面上题咏绘画,用起来风韵雅致,潇洒大方,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扇子的逸事传闻,一些名震一时的书画家在扇面上作的书画,更使小小折扇身价倍增。扇子从制作结构上来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团扇和折扇,团扇由中国引入日本,折扇从日本流入中国,团扇和折扇可以说是两国文化的互补与交流)
2.掌握扇子的构造
(1)讨论:折扇和团扇各自的造型特点。
(师归纳:我国的扇子目前已不下数百种,蔚为大观,在取材方面,扇骨一般用竹、木、牙角等,檀香木为特殊的珍贵材料,扇面一般用绫罗、绢、纸等。形式可大体分平面(如团扇)和折叠的(如折扇)两种,团扇由绢面加扇柄组成,扇面的形状可以变化多端,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折扇又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是由扇面加若干扇骨聚合而成。如今的折扇小的只有十公分,折起来象一支钢笔,可以插在袋中,大的屏风扇,扇骨长达两米,曾有一把在香港展出的大扇,扇面描绘苏州园林,虎丘、拙政院、沧浪亭、狮子林、寒山寺等几处景点汇集一处,整幅扇面宝塔矗立,端出浮云,钟楼古刹,粉墙花窗,流水沉绿,树木苍翠,垂柳成行,一派“天堂”景象,此扇配以底座扇架,放在厅堂之中,便是一扇别致的屏风。)
3.欣赏扇面上的图案感受扇子的美,探讨扇子的装饰方法。
(1)中国古代扇面欣赏。(鱼、虫、山水、书法)
(2)优秀学生作品欣赏
(3)讨论扇子的装饰方法。
(4)小结扇子的装饰方法。
a.剪纸b.蜡笔油画棒c.水粉d.彩色纸粘贴等
4.讨论:扇子的作用。(实用性装饰性)
扇子是夏日常用之物,拂暑挥尘,障面遮目,除实用之外,扇面上的名家书画,扇骨上的良工镶嵌,雕花,又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欣赏各种材料、形状、图案的扇子,感受扇子的美,创设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三)探讨扇子的制做方法
1、参观杭州王星记扇厂的扇子的工艺流程。(录像展示)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给学生最大的信息量)
2、研究同龄人扇子作品的制作方法。(观察、讨论制扇的材料、步骤。)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交流
③教师归纳:
3.分析材料:硬纸板、宣纸、卡纸、竹片、树叶等。
4.分析外形:激发学生探讨扇子的外形设计。
(向学生直观展示,给予学生一些做扇子的间接经验)
(四)学生创作
1.要求:a.形式多样化不要局限圆形和扇形b.美观又实用。
2.激发学生创作:请你做个小小设计师,比比谁做的扇子最奇妙。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五)作业讲评。
1.小组互评,评出最有创意的作品一件,最美观的作品一件,最实用的作品一件。
2.组与组作品大比拼。
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师,最佳造型设计师,最实用设计师各若干名。
3.教师评议小结。
(今天看到这么多花样的扇子设计,老师大开眼界,真佩服同学们的想象力,你们个个都是能干的设计师。)
(六)课堂小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扇子主要生产于我国的浙江、江苏、四川、广东等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扇子作为实用品的功能正在逐渐消退,更多的人看重的是它的艺术性,并用之于收藏、把玩。这一传统的工艺品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着新的活力。
(七)延伸
1.回家后找找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做扇子?
2.首届中国扇子艺术大展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同学们可以届时上网去浏览
3.保存好扇子作品,夏天我们可以用来乘凉。
附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本课方案设计包括课前收集→欣赏→探究→创新→实践。学生在收集、欣赏、自主探究中发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传递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提高。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想象力竟是如此丰富,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是如此浓厚。本课例已在本校三年级四个班中教学实践过,学生作品情况非常不错,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扇子外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本课成功之处:
1.学生不仅感受了扇子的美,而且了解了扇子的文化。
2.学生的作品内容比较丰富,思维比较开阔,如动物、水果、脸谱、花卉及太阳等,都可以被学生变幻成一把把美丽的扇子形象。
3.本课符合新课标精神,符合学生生活实际,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生生来参与,人人都动手。
值得思考之处:
1.除了用卡纸、宣纸、彩色纸等材料外,还可以探讨用其它材料来做。
2.这节课容量比较大,在一节课内完成所有的教学环节有一定困难。可以采取课前渗透、课后延伸、适当分解的方法来处理。
[1]
放动画片《同桌的你》
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是否让你心潮澎湃,是否激起你某种情怀?是啊,同桌一个多么熟悉亲切的话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秦文君的《同桌阿伦》。希望同学们能够一读为快,一吐为快。
学习目标:
1.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描写。
2.理解贾里和阿伦友谊的变化过程,理解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秦文君,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
出示生词:
yíyangzhàohǎnxīcí
贻笑大方佯作肇事罕见奚落决一雌雄
做客真情屋————让真相大白(感知主题)
由于班主任的一次偶然安排,贾里阿伦成为了一对同桌,从此开始了一段在磕磕碰碰中不断发展的友谊。
出示板书:
开端————成为同桌
发展————遭讥讽,心中不平
高潮————动手打架友誼
结局————重归与好
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评析人物)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阿伦温厚地笑笑,很有力量地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说:
你这家伙!阿伦,听说有偏方可以治口吃,你快点去弄点来吃吃,
医好它,否则我得闷死。
2.“我,我……”阿伦说,“我坐惯了这,这里。”
“我简直喜欢上了这儿了!”贾里说。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要求:
1.要声音洪亮。2.要感情充沛。
3.要有角色特点。4.要有合作精神
走进共鸣区——让往事依依(畅谈友谊)
友谊是什么?
人之相交,贵在相识;人之相识,贵在相知。——孟子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俞伯牙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英)培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德)马克思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总结:
友谊是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友谊永远扎根于你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啊,友谊永远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感,希望同学们珍惜友谊,珍藏友谊!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你成长的道路上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
选一则,注意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中间可以穿插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教学目标:
通过语句的品读,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教学方法:
品读探讨
教学过程:
一、音乐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课间播放《采茶歌》
《采茶歌》是云南的民歌,云南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壤,那里山水灵秀,人们淳朴,歌声动听,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彩云之南”,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将通过《云南的歌会》去认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情。
“歌会”,也就是聚集在一起歌唱。那么有谁在唱呢?
二、自由朗读,感知歌会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做记号,
有谁在唱,在哪儿唱,唱什么,用什么方式唱······
交流:你对云南的歌会有了怎样的了解。
例:歌者:年轻女人,赶马女孩子,老吹鼓手······是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是全民参与。还有戴胜鸟,云雀等一些鸟呼朋唤侣。
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凹处,山间小路上,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檐下······是处处皆是舞台。
内容:情歌酬和,其他故事,来自自然、发乎性情的山歌·····是包罗万象,事事皆歌
方式:对调子,有一路漫歌,有轮唱,唱和相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归结: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歌会,这是一场来自山间的歌会,这是一场令所有人都可以沉醉其中的歌会,这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歌会······
欣赏着这么一场别具风情的云南的歌会,我们不能不再回过头来谈谈创造这美好一切的人们,谈谈那些可爱的歌者······
三、研读课文,感悟生命
这些歌者来自山间,来自日常的生活,在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令人难以忽视的魅力。请以文中的歌者为例,来探讨这是一群怎样的生命。(由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那些对歌者的相关描写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例:(引句省)
和谐,快乐,轻松,悠闲,无拘无束,开朗活泼,热情洋溢,淳朴勤快,张弛有度,健康美丽······
四、重读课文,走近作者
这一场歌会,让我们欣赏到了一群非常有活力的生命,沈从文先生曾说过,他觉得云南的歌会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可以让人在活人中听到生命的颂歌,我想这种生命应该就是一种鲜活、自然的生命。
有评论说,本文看似普通,其实隐含着作者的一个梦,一个寻找家园的梦。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感受到作者梦中的家园应该是怎样的?
例:有着鲜活自然的生命,有着淳朴悠闲的民风······
出示名人评论:
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饥渴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跋涉的是沧桑和沉重,是他让我们在回眸间拣拾生命本应有的鲜活基因。
————邵燕祥
让我们记住这位能洗涤人的灵魂的作家: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请去拜读沈从文的《边城》,那里还有个富有诗意的淳朴女孩子翠翠等你去认识《竹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三、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儿歌《影子》,请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展示后,教师语:儿歌中的我和影子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我们都曾是爱玩影子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要求学生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教师可作提示: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研读赏析
1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五)拓展延伸
1、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用语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你们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一片枯叶,一叶残贝,一抹斜阳,都能让你激动流连,受益匪浅,祝愿同学们永远快乐充实!
(六)布置作业
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字数不限、体裁不限)。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能舒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对夏天的感情;
3.学习本文准确把握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反复诵读,仔细品味,能就文中的精美语句写出自己的赏析。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有关“夏”的诗文。如王维的《苦行》、白居易的《观刈麦》,请同学描述诗人眼中的“夏”。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诗人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能否根据文章描述的内容及文中作者的感情,给本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可以采用“___________的夏”或“夏是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形式,
(学生齐读课文,读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三、细读赏析
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着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精妙之处?在品味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采用合作学习)
3.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一读,读准字音(画出难读的字);二读,读准节奏;三读,捕捉画面;四读,读出氛围和感情;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四、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最后说:“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用网络、图书馆自主查寻收集有关描写“夏”的诗词或文章,通过比较,更多地了解夏天,以及人们对夏天的不同看法。
3、每个季节在孩子的眼里自有它的迷人之处,请学生说说自己心中对夏的独特体验。(如夏夜美景,夏季充满乐趣的活动……)
写作训练:
①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观察景物,多侧面感知景物特点。
②指导学生注意把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物的特点。
③选取特定的景点(或学生自选喜爱的景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花一定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观察。
④回顾本单元几篇写景美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自己习作的借鉴。
⑤强调:为写活景物,人的感情、人的活动也很重要,这些可以增添画面的活力。
⑥学生写作后,教师指导修改作文。
⑦小组交流习作,互相点评,并推荐到全班交流。
口语交际
①自荐演说的内容,范围可扩大(如竞选文娱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甚至值日组长),让学生有话可说。
②讲故事不同于背书,应对语言进行加工,使之口语化,并努力在讲述中倾注感情,做到以情动人。
③教给学生说服人、打动人的说话技巧,提醒应注意的问题,列举几个说话成功的实例,让学生有“章”可循,举一反三。
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用竞赛的形式,以敦促学生充分准备,倾力投入活动。
⑤补充说话题:
a、班里如有同学因学习差、家境困难而准备辍学,你打算如何说服他(她),使其安心学习。
b、班里有同学沉湎于网络游戏,经常偷偷进入网吧打游戏,甚至夜不归宿,你准备如何说服他,使他能告别网络游戏,专心学习
引文来源夏·示范教案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30
课题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解题导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听介绍
了解文体常识
二、研习课文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
思考、讨论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
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二、重点研习
1.品读第1~5段
讨论交流
学习写驳论方法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
的,为何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教后
反思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31
课题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
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2.品读第6~9段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
讨论交流
学习写驳论方法
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
3.欣赏品味
第1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
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交流
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错误论调?
三、小结(略)
四、作业(略)
教后
反思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3899.html
下一篇:函数的定义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