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经典范文: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4

时间:2022-01-11 教师范文

叫三声夸克执教人:翟霄杨单位:安阳市第八中学【教学目标】1.了解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2.通俗,形象的语言。3.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通俗,形象的语言;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难点】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教学步骤】一.导语:实物——盒子导入,由学生上台打开盒子(层层剥“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这位同学打开一个又一个盒子有什么联系呢?——答案就在课文内容中。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题目的含义。三.初步了解物质结构。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原子,人的肉眼能看见原子吗?给大家打个比方。举例子,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原子,乃至夸克。四.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画出来。2.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五.思考问题:通过比喻,使我们对夸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夸克可以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那么夸克的发现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科学家实验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发现问题。又产生新的疑问……试以夸克的发现为例说明这样一个过程。六.你认为物理学家最终发现夸克,*的是什么?(通过文中哪词语可以看出来)七.开拓思维训练: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发现新知,推动物理研究不断深入,那么其他行业的人呢?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形式:先小组交流,再发言。八.总结:让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探索之花催开了现代化高科技文明的果实。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去探索世界中一个又一个盒子吧!最后,把屈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附板书设计】叫三声夸克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探索

jk251.cOm扩展阅读

经典范文:5.4平移


[教学目标]

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教学设计]观察图形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

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二.提出新知实践探索

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translation)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

三.典例剖析深化巩固

例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巩固练习]

教材33页:1,2,4,5,6,7

[小结]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

利用平移的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33页习题:3题

[备选题]

经过平移,三角形abc的边ab移到了ef,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你能给出几种作法?

如图,将半圆图形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其中a点到了a`点,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ad

平移后的三角形中,与b,e的对应点f,g,还是在bc边上吗?

∠b和∠c相等吗?说明理由。

经典范文: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张伟)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主题。

2.理解“坚强”的含义,并能够指导自己的行动。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三、重点探究.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4.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5.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6.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7.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8.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7.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8、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经典范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因为主人的德行美好(它就不简陋了)。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经典范文: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设想:诗词的考查重点以默写为主,所以对于诗歌本身的分析可作简要要求,以学生自主探索、查找资料为辅,检查背诵为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理解诗句

4.了解内容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约客》以学生为主

1.朗读诗歌

2.作者简介

3.诗歌分析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诗歌。

四、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如梦令菩萨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如梦令》

1.学生试分析赏读

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2.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作者简介

2.朗读

3.分析诗歌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四、朗诵诗歌。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经典范文:陋室铭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2)托物言志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讨论交流,自主学习;(2)加强诵读,在吟诵中感悟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人生志趣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托物言志手法:《爱莲说》(2)题解:“铭”、作者。

2、初读课文,读顺句子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齐读

3、二读课文,梳理字句。

(1)学生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齐读激发,讨论疑点

(3)讲清字句,翻译课文。(4)齐读课文,巩固理解。

4、三读课文,体会情感、手法。

(1)主旨、结构。(2)情感理解(3)语言手法探究。

5、背诵竞赛,记忆字句。

6、当堂练习,及时巩固

附板书:

陋室铭(文体)

刘禹锡(唐,梦得)

自然环境优美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来往人物不俗何陋之有

生活情趣高雅

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类比托物言志类比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11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