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一、引:聊聊初中生活。
老师:岁月如歌,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初中生活。现在流行一个词语来形容年少时光,这就是——“青葱”岁月,我觉得这个词语很形象地表现了年少时光的青涩成长和勃勃生机。借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初中三年的生活使你们由稚嫩的“小葱”成长为青翠的“大葱”了,现在就请小组派出代表来展示自己的“成长变化”。
学生:(4-8人回答人回答)
老师展示学生初一时候的照片,总结感受:个子长高了,情感丰富了,学习紧张了,烦恼也增多了。
二、聊聊初中难忘的人和事。
老师:由青涩到成熟,由迷惘到奋发,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在悄悄长大。在1000多个日夜的轮回中,这个校园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展示学校照片)
让人留恋的并不是某个地方,而是在那个地方度过的时光和一起陪伴的人。
我想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庞会永远留在大家的记忆中(展示学生照片),你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会永远珍藏在心中。请静下心来细细回忆一下你们之间曾经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一起聊聊初中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
学生:(4人回答)
三、交流搜集的离别诗句,聊聊怎么写留言。
老师:岁月如歌,这点点滴滴的生活串起了我们美丽的回忆。还有20天我们就要分别了,我想大家的心里都会有些伤感。于是在你们中间悄悄开展了一项“地下活动”——写留言。我不反对写留言,但是我不赞成滥写留言,任何东西一旦泛滥了,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
今天我们就把这个“地下工作”公开化,来聊聊怎么写留言。
余秋雨曾深情地说:“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真的,同窗好友一旦毕业别离,又何时聚首?应当珍惜!最后的祝福留言也应是小心翼翼,应留下最美好最真挚的话语,临别赠言你又怎忍心胡言乱语?
看看语文书,有很多留言的范例,迅速看看,有你喜欢的吗?
生答:有。
老师:如果你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在留言本上,那么就是失败的。为什么?
生答:缺乏自己的真诚之心。
老师:所以写留言首先要有真诚之心,表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离别之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真诚细腻的语言写下了许多著名的送别诗,现在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组内交流大家所搜集到的诗句,各自谈谈你最欣赏的诗句,每组要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诗歌赏析。
(5分钟学生自由讨论时间。)
(6人回答)
老师总结:从大家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的诗句或者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再别康桥》;或者是表现作者深入的哲理思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写好留言还需要你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记录那些动情之景,表达独到的哲理之思。现在大家拿起笔来为自己即将来临的离别赋诗一首,最好是写给和自己感情最深、最为难忘的一个人,也可写篇小散文。
(5分钟写作时间)
(4人朗读自己的作品)
老师结束语:三年前,我站到你们面前的时候,看到了程诚的眼泪,杜冰天的笑容,王宇飞的独特和善良,秦铭的认真和宽容,王岳孙悦的可爱的单纯,张丽张雯张晓彤婉约的文笔,等等等等,都让我暗自感慨。现在就要送你们毕业,心中也是留恋,我想送给所有人三个祝愿,一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因为书能美丽我们的生活;二做一个快乐的人,因为快乐的情绪能增添生活的乐趣;三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担负起责任,那么你就是有用的人。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7题)如何得满分?
一、第1小题。一般情况下是确定了明确的主题之后要学生写“选题”。很多学生到初中毕业了,也不知道主题和选题有何区别。这怨不得孩子,因为你把6本语文书翻破,书中也没有明确讲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XX年备战中考时,我们曾就此问题专门请教过教科院的专家。得到的答复如下:
(1)写选题的范例在七年级下册课本中。也就是综合性学习《邮票的故事》。
(2)主题是研究的总方向,选题是研究的大方向。
(3)选题的表述一般情况下是并列结构或偏正结构。
这么一说,老师很快就可以明白,但学生和家长可能还是不明白如何确定选题。下面我要讲自己总结的绝招了:
我根据出题人的上述三条解释,让学生答题时投其所好,果然,学生再做这题时,一般情况下就不失分了。
具体做法:
(1)从题干引号中找关键词。不管是什么综合性学习题,在题干中必定会规定一个明确的主题,且用“引号”标注,以示强调。所以把答题的第一步确实为从引号中找关键词,也就是先明确主题是什么。
(2)在所选关键字后边加上“和”“与”“的”三个字中的任何一个。为什么这样?因为要构成并列和偏正结构,离不开这些字啊。关键字加“和”“与”“的”,保证了不偏离主题且能构成自己的并列和偏正结构。
(3)在“和”“与”“的”之后加上自己想到的研究角度。
(4)检查一次,自己所写的句子是不是病句。
如果上面四步做到了,就是满分。否则,就有可能失分。
我举一个例子:
假设本次期末考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是:“世博会”
要求学生围绕此主题确定一个选题。
正确的写法是:
(1)世博会+和+上海的交通发展
(2)世博会+的+历史
这两个答案符合春老师讲的四条,所以任何人改都不可能扣分。(当然加号是不能写的,加号是春老师对这个答案的分析)。
错误的写法:世博会之沙特阿拉伯馆
理由:研究角度过小
修改:世博会+的+场馆
二、第2小题。
主要考法:(1)听完几个人的谈话或看了几则材料之后归结别人的观点。
(2)图文转换题。
答题方法:对于第(1)类题,要不遗漏任何一个人的谈话,不忽略任何一则材料,得出结论性的东西。
对第(2)类题,写结论时一定要用上“增加”“减少”“越来越多”“越来越少”等词语。因为表格通常情况下是起比较作用的,要学生读表格,就是要学生把表格隐含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揭示出来。甚至可以这样说,做表格转换题时,没有上述字眼,答案通常是不得分的。
三、第3小题
口语交际题。
通常情况下是要劝说、反驳落后的父母、同学什么的。这样的题反复演练之后,人通常情况下是要吐的。
答题常规:
劝说时:要使用商量的口气,不可用“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这就是你的错了”等句子开头。要先肯定对方所做所为的合理性,再指出其错误,最后用商量语气结束。不可使用反问句。
反驳时:要先鲜明地亮出观点,不可含含糊糊。如: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然后针对对方谈话的主要错误,逐一反驳。可使用表意较强烈的反问句,感叹句等。
第一节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和理解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观察思考活动和创设问题情境在本节课中是非常重要的,观察思考活动可以分小组进行,可以四人一组,将买来的鱼(不可太小)放入玻璃缸中,上课时供学生观察。要求学生学会有目的的观察方法,注意鱼在水中游动时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与各种鳍的相互配合。这样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解鱼如何运动。关于各种鳍的作用,仅通过观察是不能清楚的,还需进一步探究试验,这样为下节课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关于鱼的呼吸,同样先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交替开闭活动、鱼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以及将墨水滴在鱼口前方观察水流方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鱼是如何进行呼吸的。总之,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来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这样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观察和思考活动和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鱼的运动器官;理解鱼的呼吸方式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活动,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提高思维水平情感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教学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呼吸方式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分小组进行,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教学准备1、观察材料的准备:鱼缸、鲫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线、透明胶、钢尺、天平、墨水等2、学生准备:将学生课前分成小组,预习本节课内容3、制作相关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教学导学学生主体探究意图点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游泳一、游泳1、梭形—有利于减少阻力2、鳍的作用二、呼吸1、靠鳃呼吸2、鳃的颜色和结构①由鳃丝、鳃弓、鳃耙组成②鳃丝鲜红色→毛细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③水→口→鳃→水(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小结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地协调作用游泳引入课题:你还记得“生物圈ⅱ号“试验吗?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失败?帮助学生回忆“生物圈ⅱ号“试验提问:1、动物目前已知的大约有多少种?2、它可以分为那两大类?让学生举例,能生活在陆地、水中和空中的动物用课件展示鱼、虾、蟹、海蜇、珊瑚虫、鲸等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在水中游泳的动态过程出示学习目标,指出重点和难点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将盛有活鱼的玻璃缸分发给学生各个小组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1、鱼的外形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2、鱼在向前、上浮、下潜、转弯、停留在不同水层时各种鳍分别是怎样摆动?补充鱼的鳔的知识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1、鱼靠什么部位产生前进的动力?靠那种鳍来保持平衡?靠那种鳍保持前进的方向?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创设问题情境:不会游泳的人掉入水中会淹死而鱼儿不会,为什么呢?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明确观察目标: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3、指导学生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用毛笔打比方,好比是鳃丝,让学生观察毛笔在水中的舒展状况和离开水后毛笔粘贴在一起的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问题1、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2、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回答实验失败的原因举手回答:约150万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抢答观看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并试着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并相互交流回答: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胸鳍和腹鳍;尾鳍。还有各种鳍协调作用答:不能。因为各种鳍往往同时运动,仅靠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很难分辨出各种鳍的分别起什么作用。回答答:交替张开闭合答:说明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仔细观察并思考,理解鳃丝鲜红色是因为内含有丰富的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讨论后交流汇报答: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答:鱼鳃鲜红,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多片鳃组成且鳃丝既多又细。当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粘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扬弃,就会窒息而死亡。你一言我一言引入生物圈中的动物检查预习情况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引入鱼的呼吸让学生学会总结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探究意图点评复习鲫鱼的外部形态和鳍的名称完成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观察与思考“鱼鳃的作用”总结鱼的主要特征其他水生动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提供的探究方案展开讨论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引导解答指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播放鱼呼吸的录象,提出问题“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开合?”演示实验:用吸管把墨汁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指导学生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展示鱼鳃结构图,提出问题鱼鳃为什么是红色,鳃丝为什么又多又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及实验作出解答肯定学生答案,对重点作出强调: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除了鱼类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组织学生自主看书,相互交流。积极回忆并作出解答活体整体观察,以小组为单位作出假设;设计能够完成探究的实验方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确定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实施实验计划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小组展示本组结论,表述交流观看录象,观察鱼缸里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并思考,作出回答积极观察,并思考,这种情况说明什么积极观察鳃的颜色和形态,并在老师引导下对问题做出解答思考,并作出总结对自己答案补充完善,提高认识根据问题,自主学习,汇报交流,完成答疑、解惑,进一步了解其他水生动物。复习巩固突出学生主体,提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本质的精神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板书设计一、鱼类1、游泳2、呼吸3、鱼的主要特征二、其他水生动物1、腔肠动物2、软体动物3、甲壳动物三、水与环境的保护教学反思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动物属于鱼类的事()a、章鱼b、鱿鱼c、娃娃鱼d、海马2、鱼具有适应水中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征,下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b、依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c、体表都被有鳞片,并且适应与各种水域环境d、在水中用鳃呼吸3、关于鱼游泳时的动力,下述正确的是()a、主要靠身体躯干部摆动产生动力b、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c、各种鳍辅助鱼的游泳d、各种鳍的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4、鲫鱼与水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a、鳃盖b、鳃弓c、鳃耙d、鳃丝5、鲫鱼能保持鱼体平衡,主要靠下列那组鳍?()a、胸鳍和腹鳍b、背鳍和臀鳍c、尾鳍和臀鳍d、胸鳍和尾鳍6、鲫鱼在水中不停地由口吞水,由塞控排水,其主要作用是()a、滤取食物b、调节比重c、平衡身体d、进行呼吸7、水中生活的动物至关重要的是()a、一定要能游泳b、一定要具有鳃c一定要能在水中自由运动和呼吸d一定要有各种鳍和强大的肌肉二、非选择题1、鲫鱼的外形呈_______,使其在水中游泳时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鲫鱼在游泳时,可见鲫鱼有哪些器官在运动: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各种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在运动。3、水如何进入鱼鳃,又从什么地方流出?鱼口和鳃盖是怎样开闭的?①水→________→________→水。后“水”和前“水”的气体成分_______变化,即_______含量减少,_________含量增多②鱼口和鳃盖后缘_____________答案:一、1、d2、c3、b4、d5、a6、d7、c8、d二、填空1、梭形减少阻力2、躯干部摆动尾部摆动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3、①口鳃有(或发生)氧气二氧化碳②交替开闭
喻屯二中李迎春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感知老树形象。
2、品位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一、认读字词:
佝偻倒坍踝骨刽子手周道如砥引颈受戮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的话讲讲那棵树的故事。
发言要点:
2、以那是一棵------------------的树开头,说一段话,说出对那树的理解和认识。
发言要点:
三、品读精彩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1、用直线划出反映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句子,体会其含义。
2用曲线划出人类砍伐那树的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3、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深情朗读,品位含义。
四、展开联想,模拟对话。
蚂蚁和大树告别时会说些什么,两人合作,真情对话。
发言要点:
课题:水中生活的动物(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括鱼类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重点:探究鱼类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电教手段:多媒体观看录像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生物圈Ⅱ号”实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生物的多样性(观看录像片断)
①
②
③将你熟悉的动物分别填入下表:
二、新课:水中生活的动物
1、观看录像片断:《海洋中的生物》及《淡水生物》思考:
如果陆地上的生物(如猫)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鱼类等在水中生活须具备哪些条件?(游泳和呼吸)
2、游泳
①观察与思考(课本P3)
②由上可知有些问题仅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这时就需通过实验来探究。
③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㈠提出问题
㈡作出假设
㈢讨论探究思路
a、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
b、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㈣制定并实施计划
(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由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注意:捆扎时不要过于用力,以免使鱼受伤。)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记录和分析探究过程和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
㈤表达和交流
①以小组为单位,将各小组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对同学提出的质疑给予答辩。
②总结出鱼的各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
⑷完成课本P6“讨论”
3、本课小结(略)
三、作业: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写出实验报告
四、教后感: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动物的多样性1、种类2、生活环境3、运动方式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三、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四、其他水生动物1、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它乌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3、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它乌体表有甲。4、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五、水域环境的保护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进行实验: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本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3、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结论。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用放大镜对照鳃的结构放大图观察鱼鳃丝。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看录像,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课前)搜集资料,根据问题,表述交流,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创设情景(cai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运河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探究。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将画面聚焦在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将画面聚焦在水中游泳的鱼。质疑: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出示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质疑: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出示观察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录像播放金鱼在水中的生活情况:金鱼的口和鳃盖交替张合的动作;以及放大的鳃丝结构。出示观察提纲,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探究,得出结论。质疑: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质疑: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育。
误区一:没有叶绿体或中央液泡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①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②有中央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中央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也没有中央液泡。
③有中心体的细胞可能是动物或低等植物的细胞,没有中心体的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中心体不能作为鉴别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的依据,但可以作为鉴别高等动物细胞或高等植物细胞的依据。
例1.下列结构中,所有高等植物细胞都具有的是()
a.叶绿体b.中央液泡
c.中心体d.细胞壁
解析: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中央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心体除了动物细胞外,低等植物细胞如衣藻也有。
参考答案:d
误区二:具有细胞壁的生物一定是植物
有细胞壁的细胞可能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自然界中除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外,几乎全部的真菌,原核生物中蓝藻、细菌、放线菌等都有细胞壁,但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处理可破坏细胞壁。其他生物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用纤维素酶处理不受影响。
例2.研究人员分别对取自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甲、乙、丙、丁)进行分析、观察等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请据表作答:
核仁
叶绿素
叶绿体
线粒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纤维素酶
处理的结果
甲
×
√
×
×
×
√
无变化
乙
√
×
×
√
√
无变化
丙
√
×
×
√
×
√
外层结构
破坏
丁
√
√
√
√
√
√
外层结构
破坏
(1)甲、乙、丙、丁4种细胞最可能取自下列哪类生物?
甲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_______。
a.衣藻b.硝化细菌c.乳酸菌
d.光合细菌e.蛔虫f.水稻
(2)对某皮肤癌患者的病变细胞做镜检时,发现中心体数量增多,表明其正在进行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涉及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以及原核细胞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细胞壁成分的不同。
参考答案:(l)d;e;f;a(2)有丝分裂
误区三: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对真核生物来说,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完成的,没有叶绿体的生物其代谢类型只能是异养型,有氧呼吸只能在线粒体中完成。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如蛔虫体细胞、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对原核生物来说,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没有叶绿体,因为在其细胞中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并没有线粒体,因为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这几年的考试几乎每次都有探究题,对于这类题目。很多学生束手无策。还有的学生甚至索性不做,把它看成一个庞然大物,被吓倒了。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这几年的考试情况,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答题方法:
(1)实验题目包括三个方面:①研究对象;②研究现象③作用于对象的因素。如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这个实验,其研究对象是唾液淀粉酶活性,作用于对象的因素是不同的ph,研究现象是唾液淀粉酶活性随ph发生的变化。通过仔细阅读题干,找到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就能够把实验题目定下来。
(2)实验假设。根据题设要求,确定变量x,在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变量,一般只确定一个变量,即唯一一个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它常常可描述为:“当条件x存在时,事件p能发生;当条件x改变时,事件p不能发生或发生程度会改变。”如根据“细菌的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这个现象可以提出假设:青霉素产生可阻止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物质。注意这里使用“阻止”而不是“影响”二字,说明假设中应该具体阐述有何种“影响”。
(3)实验结果:首先要注意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的,只需朝向既定目标预测和书写,即只写一个结果和应该得出的结论。例如,“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只需写出“对照组叶片遇碘变蓝色,实验组叶片遇碘不变蓝色”。这一结果即可,当然,结论只有一个,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探究性实验是对未知事件进行探索,其结果往往有多种可能性,且一个结果对应一个相应的结论。因此,通常要按三种情况预测,即实验组与对照组(相互对照的两组)结果相同、实验组呈现强效应而对照组呈弱效应、实验组呈现弱效应而对照组呈强效应。
(4)实验方法: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①进行对照组的准备②对照组的设置(注意单一变量原则)③对照组的使用④对照组控制条件的观察。如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同学发现了某种细菌的周围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们把r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他们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在这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于是课题小组的同学就假设了“造成r细菌周围其他细菌不能生长和繁殖的最可能原因是: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其他细菌生存的物质。”按照上面的四个步骤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到答案:第一步取两个培养皿,标记甲乙,按照相同营养成分配制两个培养基;第二步:在甲培养基上接种r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细菌;乙培养基上不接种r细菌,作为对照;第三步:在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的其他细菌;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让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繁殖;第五步: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实验设计特别是对照实验的步骤是比较难的一步,同学们根据这几步来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