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经典范文:6.4 速度的变化

现在,很多初中教学都需要用到教案,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经典范文:6.4 速度的变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进一步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图象表示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能分析出变量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现实中变量的变化关系,判断变化的可能图象.

准备活动:

如图是某地区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在这一天中,

(1)t=_______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t=_______℃;

(2)t=_______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t=_______℃;

(3)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中,气温保持不变;

(4)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中,气温持续下降;

(5)t=_______时,气温达6℃;

(6)a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某种作业必须在0℃以下才能进行操作,选择____________时间段比较合适.

教学过程:

一、新课: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面的图象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2)汽车在哪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

(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二、巩固练习:

1、柿子熟了,从树上落下来.下面的哪一幅图可以大致刻画出柿子下落过程中(即落地前)的速度变化情况?

(a)(b)(c)(d)

2、一辆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加速行驶一段后开始匀速行驶.过了一段时间,汽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汽车开始加速,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匀速行驶.下面的哪一幅图可以近似地刻画出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

(a)(b)(c)(d)

3、一辆在高速公路上以1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下列哪一张图象能大致刻画汽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a)(b)(c)(d)

4、某同学从第一中学走回家,在路上他碰到两个同学,于是在文化宫玩了一会儿,然后再回家,图中哪一幅图能较好地刻画出这位同学所剩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_

(a)(b)(c)(d)

5、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点a,b分别表示什么?

(3)说一说速度是怎样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4)你能找到一个实际情境,大致符合上图所刻画的关系吗?

小结:

要学会分析图象,用图象解析现实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并要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出来.

作业:课本p112习题:1,2.

教学后记:

大部分同学能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能分析出变量之间关系.但从图象中获得信息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Jk251.coM编辑推荐

经典范文:6.2 变化中的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

1、找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课前复习:

(1)如果△abc的底边长为a,高为h,那么面积s△abc=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梯形的上底、下底长分别为a、b,高为h,那么面积s梯形=____________.

(3)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面积s圆柱=___________;圆锥底面的半径为r,高为h,面积s圆锥=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探索:

如图所示,△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c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___厘米2变化到_______厘米2.

在这里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变化中面积是怎样随着高变化而变化的.重点理解上面的题目中第2小问的意思.

做一做:

1、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当圆锥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

(2)如果圆锥的高为h(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3)与h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

(3)当高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__厘米3变化到_______厘米3.

2、如图所示,圆锥的高是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3)与r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

(3)当底面半径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___厘米3变化到_________厘米3.

两个做一做中,可以先用课件展示这个变化过程给学生看,让他们小组内交流从、而得到答案,再独立完成第2小题.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予点评.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长方形的长为12,宽为x,则:

(1)若设长方形的面积s,则面积s与宽x之间有什么关系?

(2)若用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则周长c与宽x之间有什么关系?

(3)当x增加一倍时,长方形的面积s是如何变化的?周长c又是如何变化的?说一说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4)当x为何值时,长方形会变成一条线段?

小结: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关系式找出与自变量相应的因变量的数值.

作业:

课本p170习题6.2:1、2.

教学后记:

学生基本上能准确的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对单个自变量的数值可以找到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但是对于自变量由一个数变化到另一个值时,找随之而变化的因变量的值,有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经典范文: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自学指导】

1.感受这篇激情勃发的散文对高扬的生命力的礼赞。

2.理解并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3.认识石隙间的生命所象征的崇高品格,培养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正音正字】

潸shān撷xié簇cù遏è瘠jí隘ài犀xī黝yǒu卉huì厄è

【积累词语】

潸然泪下海角天涯赖以生存春绿秋黄岁岁枯荣不可遏制

适者生存令人赞叹雄伟苍劲巍峨挺拔盘根错节狂风暴雨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石隙间的生命面临的生存条件异常艰难、严峻,但是它们能在困境中顽强生存,有其震慑人心的非凡力量。

作者用象征手法,借讴歌石隙间的生命,把从自然现象得到的启示扩展到人类生活,从而使石隙间的生命成为困境中人类拼搏精神的象征。作者希望人民“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在困境中锤炼自己,使生命升华。为此,作者在描绘石隙间的顽强生命时,融入了饱满的感情和形象化的议论,使全文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思维训练】

1.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写出每一部分的大意。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3.“石隙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的严峻”中的“严峻”表现在哪里?

5.石缝间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

6.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如何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的?

7.“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中,“不毛”与“丛生”是否矛盾?为什么?

8.“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这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9.石隙中的生命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取野草、蒲公英和松柏?

10.作者对每一种植物的描写都不惜笔墨。可是他为什么对松柏的描写格外热衷?

11.作者写这篇散文的目的是什么?

1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后记】

经典范文: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感情目标: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感知文意

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诵读感知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南极风光》

导言设计:冰雪覆盖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19xx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他们的角逐的结果如何?请让我们一起走进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二默读课文,感知文意

多媒体展示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2读书下注释,解释词语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三表情朗读课文,“自主、合作、讨论”。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讲述斯科特队的探险经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要求

一、分组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该怎样理解?

2.为什么斯科特认为“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他不接受这项任务可以吗?为什么?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5.你怎样理解“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二师生互动,畅所欲言。

三课堂练习,学生再次浏览课文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要求

1.同学们在下面互相复述故事。(要讲得热闹)

2.大家推荐一个同学给全班同学讲述故事。(要激励)

3.同学讲述完之后,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话评价故事。(要称赞)

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悲壮的故事。

这是一个充满着冒险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歌颂失败的英雄的故事。

这是一个歌颂献身精神的故事。

……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获得感知)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经典范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因为主人的德行美好(它就不简陋了)。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经典范文: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设想:诗词的考查重点以默写为主,所以对于诗歌本身的分析可作简要要求,以学生自主探索、查找资料为辅,检查背诵为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理解诗句

4.了解内容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约客》以学生为主

1.朗读诗歌

2.作者简介

3.诗歌分析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诗歌。

四、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如梦令菩萨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如梦令》

1.学生试分析赏读

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2.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作者简介

2.朗读

3.分析诗歌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四、朗诵诗歌。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517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