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3.1 认识百万分之一_教案模板

初中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好的初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1 认识百万分之一_教案模板”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较小数.

2.通过分析、交流、合作,加深对较小数的认知,发展数感.

3.能用科学技术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重点、难点:

对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感受较小数,发展数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一百万有多大,请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描述这些大数.

2.什么叫科学记数法?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1)2500000;(2)753000;(3)205000000.

3.在科学计算器上表示1.295×109和2.9×1012.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议一议”前三幅图(让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一百万分之一有多少呢?提示本节内容,

导入课题“认识百万分之一”三、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绝对值较小数的认知

1.出示投影:“议一议”

(1)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千分之一是多少?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

(2)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并直观地描述这个长度.

2.出示投影:“议一议”

(1)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百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2)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万分之一及百万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综述: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会接触到较大的数,同时也会接触到较小的数.通过刚才大家的计算,交流体会,感受到一个物体的高度或面积的百万分之一的大小.使大家认识了百万分之一.

3.出示投影:“做一做”学生活动:

(1)测量一张纸大约有多厚(以毫米为单位)

(2)把一张纸的厚度转换成以微米为单位的量.

(3)计算多少个直径为1微米的细胞首尾相连能达到1毫米.

解后反思:从刚才活动中,你们感受到什么?从自己身边再举出包含有较小数的例子.

四、学生完成随堂练习教师视学生情况,若有困难可提示:

1、几吨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吨?是多少克?

2、再估计图中动物的体重.

五、继续探索新知识,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数

1.正的纯小数的科学记数法表示:

(1)学生填空:0.00001==10-5…

(2)总结规律:0.0…01=10-n教师:一般地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数也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负整数,|n|等于非零的数前面的连续零的个数.

六、小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

1.感受了百万分之一有多小.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教后记:

学生对于理解事物的百万分之一接受较好,但是对于单位的换算仍有问题,学生不明白如何进行思考进行换算,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JK251.com延伸阅读

认识三角形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高,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它们.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

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活动准备:

学生预先剪好三种三角形,一副三角板.

教学过程:

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a,你能画出它的对边bc的垂线吗?试试看,你准行!

从而引出新课:

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如图,线段am是bc边上的高.

∵am是bc边上的高,

∴am⊥bc.

做一做:每人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

(1)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

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2)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小组讨论交流.

结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

3、议一议:

每人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1)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观察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你能折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

你能画出它们吗?

(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吗?

它们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吗?

小组讨论交流.

结论:

1、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

2、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4、练习:

如图,(1)共有___________个直角三角形;

(2)高ad、be、cf相对应的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ad=3,bc=6,ab=5,be=4.

则s△abc=___________,cf=_________,ac=_____________.

5、小结:

(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

(2)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

(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作业:p1271、2、3

教后记:

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高掌握得较好.

钝角三角形的高,特别是钝角边上的两条高较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示例2


教案示例2教学设计: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1.读课文。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宁鸿彬设计,余映潮评析)教案点评: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即: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5.1 认识三角形(3)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º”,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教学重点:

1、角平分线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中线.

教学难点:

会角平分线的概念.即判别哪两个角相等.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这个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角平分线.

在学生得到这条角平分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三角形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简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

∴∠bad=∠cad=∠bac,

或:∠bac=2∠bad=2∠cad.

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并且观察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角平分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例题:△abc中,∠b=80º∠c=40º,bo、co平分∠b、∠c,则∠boc=______.

活动二: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小组交流.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画中线时,学生可以用刻度尺通过测量的方法来得一边的中点.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一边的中点.

在学生得到这条中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当中的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这个边上的中线.简称三角形的中线.

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

∴bd=dc=bc,

或:bc=2bd=2dc.

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中线,并且观察这些中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中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观察.应该比较快得到下面的结论: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中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已知,ad是bc边上的中线,ab=5cm,ad=4cm,▲abd的周长是12cm,求bc的长.

巩固练习:

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ad=_______=______.

△abc的中线(e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e=___________=_______bc.

2、在△abc中,∠bac=60º,∠b=45º,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

小结:(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是线段.

作业:课本p125习题5.3:1、2.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上能明白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但是在较复杂一点的题目中也会出现以下错误:

(1)已知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则∠b=∠c;

(2)有部分生会把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中线混淆.

如: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则bd=cd.

对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的运用有待真正的提高.

一次函数教案模板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课堂练习: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一、目的要求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二、内容分析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函数?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新课讲解: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对这个定义,要注意:(1)x是变量,k,b是常数;(2)k≠0(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写成式子是(一定)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课堂练习: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

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②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2、掌握在指定数集内解一元一次不等式;3、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简单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练习:1、提问: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解下列不等式(学生板演):①3(x-2)-4(1-x)>4②3->+1③-≤-1④+1>3、提问:最小的整数是,最大的负整数是,最小的非负整数是。最小的自然数是,绝对值最小的整数,小于5的非负整数是。二、新课探究:例1、解不等式,并把他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数学教案-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解法教案模板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课件第2张)

1.体会解不等式的步骤,体会比较、转化的作用。

2.学生理解、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用数轴表示解集,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会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学会用

数学语言表示实际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复习和对不等式性质的利用,导入

对解不等式的讨论。

3.学生体会通过综合利用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解不等式的

方法。

4.学生将文字表达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5.练习巩固,将本节和上节内容联系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课件第3张)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数学中的比较和转化思想。

2.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从而更好的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

的解法,树立辩证统一思想。

3.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进一步体会集体的作用,培养其集体合作

的精神。

4.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体会不等式解集的奇异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阶梯步骤,并能准确求出解集。

3.能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完成对应用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突破:

教材中没有给出解法的一般步骤,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经

历将所给的不等式转化为简单不等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

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与上节课联系

起来,重视将解集表示在数轴上,从而指导学生体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解决问题。在研究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从而锻炼他们活跃的

思维。

四、教具: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给出方程:(x+4)/3=(3x-1)/2,抽学生演算。(注意步骤)

2.学生回忆不等式的性质,并说出解不等式的关键在哪里。

3.让学生举一些不等式的例子。在学生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后,据情况点评。

4.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1.学生练习,并说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认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等式的性质,说出解不等式的关键在于将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出示课件第2页)

3.举出不等式的例子,从中找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例子,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4.明确本课目标,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1.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步骤。

2.让学生回顾性质,以加强对性质的理解、掌握。

3.运用类比思维

4.自然过度,出示课件第3、4张

(二)、新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学生观察课本第61页例3,教师说明:解不等式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的过程。提醒学生注意步骤。

2.分析学生的解答,提醒学生在解不等式中常见的错误:不等式两边同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3.激励学生完成对(2)解答,并找学生上讲台演示。

4.强调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的关键(出示课件第8页)

5.出示练习(出示课件第9页)

6.鼓励学生讨论课本第61页的例4。提示学生:首先将简单的文字表达转化成数学语言。(出示课件第10页)

7.指导学生归纳步骤。

8.补充适当的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出示课件第12页)

1.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仔细观察,理解用不等式的性质(3)解不等式的原理,并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的方法。

2.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同时完成练习。(出示课件第6页)

3.完成例3(2):2(5x+3)≤x-3(1-2x)的解答。教师提示,组内讨论后,检查自己的解答过程,弥补不足,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4.理解、体会在数轴上表示解集的方法和关键。

5.学生组内讨论完成。

6.认真完成对例题的解答,在教师的提示下找到不等量关系,列出不等式:(x+4)/3-(3x-1)/2>1,并求解。.

7.组内讨论并归纳后,看教师所出示的课件。(出示课件第11页)

8.认真完成练习。

1.电脑逐步演示,让学生从演示过程中理解不等式的解法。(出示课件第5张)

2.巩固对一般解法的理解、掌握。

3.通过类比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出示课件第7页)以订正学生解答。

4.让学生明白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范围,而方程的解是一个值。

5.培养学生的扩展能力。

6.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理解。

7.通过动手、动脑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8.巩固所学。

(三)、小结与巩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归纳。

2.学生完成后(出示课件第13、14页)。

3.练习与巩固。

1.学生组内讨论小结,组长帮助组员对知识巩固、提升。

2.学生加强理解。

3.完成练习:书63页第4题,第5(2、4)题。

1.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点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巩固本课所学。

4.2解一元一次方程(4)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概括的能力,加强他们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难点:正确地去分母.(一)情境创设:与书同(二)探索活动由情景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审清题意,根据等量关系:学生总数的+学生总数的+学生总数的+3=学生总数列出方程.即设毕达哥拉斯的学生有x名,想一想由题意得+++3=x.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尝试解方程,交流自己的解法,相互加以比较.思考:(1)怎样才能将它化成上节课中所学的方程的类型?(去分母)(2)如何去分母?(方程的每一项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三)自学例题1、解方程-=-1解:(本题应如何去分母?学生答)去分母,得4(2x-1)-(10x+1)=3(2x+1)-12,去括号,得移项,得合并同类项,得-8x=-4,系数化1,得x=(1)为了去分母,方程两边应乘以什么数?.(2)去分母应注意什么?.例2、解方程=+1例3、(2x-5)=(x-3)-去分母时须注意:(1)(2)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3)分数线有括号作用,去掉分母后,若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视多项式为一整体.建议进行专项训练,如,-乘以6,8……例4、-=3总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四)、教学小结: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1.形式上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是怎样求解的?2.它的解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3.它的解法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在计算或变形时,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避免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易犯的错误.

一次数函数的简单应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会综合运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2、了解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3、会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包括近似解).〖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运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构造数学模型(包括函数解析式和图象)与实际问题情景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不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一次函数来刻画。比方说行程问题,如果速度是常量,则路程与时间成一次函数关系。看投影:二.合作学习,思考探究活动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涉及几个一次函数关系?2.各个函数关系中,包含哪些常量,哪些变量?3.小聪和小慧出发的时刻是否相同?出发的地点呢?4.如果这两个一次函数都用t表示自变量,那么t=0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如果分别用s1,s2表示小聪与小慧的行驶的路程,那么当t=0时,s1,s2分别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汇总,一起制定解题的政策和方法,老师做启发:1.如果能求出经过多少时间小聪能追上小慧,那么问题解决了吗?2.对于求小聪追及小慧的时间,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用方程s1=s2,或图象法,这里学生不一定想到图象,给予提示)3.不管是采用方程(s1=s2),还是利用图象(图象交点的横坐标表示追及所经过时间,交点的纵坐标表示追及时两人行驶的路程),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教师总结,板书解题过程。(见书本)三.应用新知,拓展提高1.一次招聘会上,a,b两公司都在招聘销售人员。a公司给出的工资待遇是:每月1000元基本工资,另加销售额的2﹪作为奖金;b公司给出的工资待遇是:每月600元基本工资,另加销售额的4%作为奖金。如果你去应聘,那么你将怎样选择?小组讨论,然后请同学黑板上板书。2.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或近似解):(1)(2)3.某商场要印制商品宣传材料,甲印刷厂的收费标准是:每份材料收1元印刷费,另收1500元制版费;乙印刷厂的收费标准是:每份材料收2。5元印制费,不收制版费。(1)分别写出两厂的收费y(元)与印制数量x(份)之间的关系式;(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图象。(3)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印制800份宣传材料时,选择哪一家印刷厂比较合算?商场计划花费3000元用于印刷宣传材料,找哪一家印刷厂能印刷宣传材料多一些?四.课堂练习详见书本作业题。五.知识整理1.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2.会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包括近似解)。六.作业7.5(2)作业本。

经典初中教案单元认识自我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认识自我复习提纲

2.1悦纳自己

1、观察和认识自己包括三个方面:

(1)外在的体征;(2)内在的精神世界;(3)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

2、如何做到悦纳自己?

悦纳自己就是欣然地接受自己,可从三方面去努力:

①客观地评价自己②欣赏自己的优点③接受自己的不足。

3、如何完善你自己?

①发扬优点。要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强化它,发扬它;②克服缺点。要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克服它,改善它;③追求进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争取不断进步,完善自我。

2.2调控情绪

1、情绪“万花筒”:(1)情绪是一种内心体验(2)情绪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我的情绪我做主:(1)情绪需要调适(2)情绪可以调适(3)情绪调控的方法:输入自我调控的意识;转换角度看问题;用行动调控自己的情绪。

3、养成乐观健康心态:

(1)乐观健康的心态的作用

乐观健康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建立有价值的人际关系,获得成功的人生。

2(2)如何培养乐观健康的心态

①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②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③学会爱和感恩。

2.3男生女生

1、你是男生我是女生:

①男生和女生各有所长,各自精彩;

②男生女生优势互补,互为映衬。

2、让我们自然、快乐地交往——男女生的正常交往:

(1)男生女生的正常交往有益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男生女生的正常交往有益于形成团结上进的班集体;

(3)男生女生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正常交往,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快乐、美好的感受。

3、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恰当方式abc:

(1)言行适当,自然大方;(2)互相尊重,平等待人(3)自尊自爱、珍惜自己。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的概念,介绍了的一般形式以及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的定义:

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只有当时,才叫做。如果且,它就是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由于,所以,符合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的”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的”,这时题中隐含了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项,且出现“关于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的方程”,这就有两种可能,当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时,它是,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的有关概念

2.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x(x十5)=150)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板书的定义)

3.强化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

(1)3x十2=5x—3:(2)x2=4

(2)(x十3)(3x·4)=(x十2)2;(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概念的延伸

提问: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吗?

引导学生回顾的定义,分析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的一般形式

ax2+bx+c=0(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2)x2—3x十4=0;(3)3x2-5=0

(4)4x2十3x—2=0;(5)3x2—5=0;(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524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