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图形的旋转

时间:2022-01-24 旋转舞台教案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的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旋转的三要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学生每人一套三角尺、长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唤醒旧知

师:课前,我们观看了游乐场的情境,(课件出示相应图片)想一想,这些项目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二、走进生活,感知旋转。

1.学生举例生活中旋转的现象?

2.课件播放转杆视频(例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仔细观察转杆关闭和打开的过程,比一比,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揭示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3.学生亲自体验转杆运动,感知三要素。

4.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发现,点、方向、度数都是决定旋转结果很重要的因素。

三、实践应用,初建表象。

1.完成书中想想做做1。

2.由指针的旋转过渡到图形的旋转,欣赏并想象图形旋转的过程,激发学生设计和创造的欲望。

四、实际操作,形成表象。

1.(课件出示例2)提问: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

(1)想一想,绕a点旋转90°,三角尺到了什么位置?

(2)摆一摆,用学具摆一摆,转一转,看看自己想得对吗?

(3)画一画,把自己想的画下来。

2.展示交流。反馈学生画的结果,展示两种不同的画法。

3.画法演示:你们是怎么画出来的?请学生上黑板边画边说。

4.小结过渡:把三角尺绕a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90°,每条边都要按同样的方向旋转90°。旋转方向不同,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五、巩固拓展,升华表象。

1.课件出示练习,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

(1)师:想象一下,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会到什么位置?

(2)学生在纸上独立画一画。如有困难,可拿出学具摆一摆。

(3)反馈矫正。

2.拓展,现在这个长方形继续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又会到哪里呢?想象一下,试着画下来。

3.师:如果这个长方形再一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又会到哪里呢?(课件演示)

4.小结过渡:一个简单的长方形,通过几次旋转,就形成了这样一幅精美的图案。

六、总结欣赏,引导创造。

1.生活中旋转图案的欣赏。

2.学生作品欣赏,激发学生设计欲望。

jK251.COm精选阅读

5.2 图形的全等(范文)


教学目标:

借助具体情境和图案,经历观察、发现和实践操作重叠图形等过程,了解图形全等的意义,了解全等图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图形的全等与全等图形的特征的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识别全等图形及通过实践活动得出全等力形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和观察法

活动准备:

把课本当中的图画在白纸上,带好剪刀和复写纸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两组图形.

2.多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能全等或不全等图形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想象全等力形与不全等图形的区别.例如:

(1)同一张底片冲印出两张相同尺寸的相片与两张不同尺寸的相片.

(2)同一人的两只手掌与一大人左手掌和一小孩的左手掌.

(3)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3.把下列两组图形投影出来:

(1)(2)通过观察,说出两组图形中上、下两个图形的异同之处,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二、做一做

1.用复写纸印出任一封闭图形.

2.把两张纸叠在一起,用剪子随意剪出一个图形.

三、议一议

1.从“做一做”中得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征?

这两个图形能够重合,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2.在看一看中,你的看法如何?

形状相同且大小也相同的两个图形能够重合,反之亦然.

形状不同或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不能重合,不能重合的两个图形大小一定不相同.

3.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四、做一做

按课本做一做的要求进行实践活动.(注意:把划分出的两个图形叠在一起应重合,通过数小正方形个数可知划分出的图形中应含有6个小正方形.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教后记:

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对于全等图形的理解较准确,但在分图形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困难.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七年级下册10.3.3旋转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华师大版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旋转对称图形和旋转对称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过程,发展图形的分析能力,提高“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探究意识,感悟变换的内涵,体会其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旋转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图形绕着某一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

电扇的叶片转动°能与自身重合;螺旋桨转动°后,能与自身重合.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实例吗?

【教学说明】用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做一做

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覆盖在如图所示的图形上,在薄纸上画这个图形,使它与如图所示的图形重合.然后用一枚图钉在圆心处穿过,将薄纸绕着图钉旋转,观察旋转多少度(小于周角)后,薄纸上的图形能与原图形再一次重合.

【归纳结论】图形围绕旋转中心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就称为旋转对称图形.

注意:这个旋转的角度并不是唯一的.

2.用类似上述的操作方法对如图所示的图形进行旋转,它是不是旋转对称图形?想一想:旋转中心在何处?该图形需要旋转多少度后,能与自身重合?该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3.如图所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类似上述的操作方法对所示的图形进行探索,它能通过旋转与自身重合吗?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p2~p4)

编者:刘玉琴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表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难点:用自已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一些几何图形的某些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归纳法。

教学技术与教具:几何画板、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实物教具。

活动准备:1、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等。并展示实物教具和第3页下图,让学生系统回忆这些几何体的形状。

2、就是由这些基本图形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下面是一幅城市一角的

街景照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实投)从而引出新课——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板书)

教学过程:

1、课件展示一些建筑物照片和一些邮票(有建筑画面),让学生感受立体

几何图形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同时让学生观察每幅图中,能找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让学生上台说明,看谁能找到最多和最准确,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2、展示课本第2页各图(实投),让学生仔细观察回答又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培养学生敏捷的观察力。

3、展示第3页上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再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课件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台、球的几何透视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5、课件展示棱柱和圆柱,分组讨论这两个几何体具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分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对棱柱比较全面的认识。

6、练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和球。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举的例子多。(如:机器零件的六脚螺母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桶开头茶叶盒,茶杯的开头类似于圆柱,有些冰琪淋的开头类似于圆锥,蓝球,足球等的开头类似于球,台灯的灯罩的开头类似于圆台。

7、练习:将下列的几何休分类,并说明理由。

小结: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你的周围都存在着数学吗?

作业:

1.动手做一做,想一想:

①画一个半径为5cm的圆,从圆中剪下一个扇形,(扇形要大些才好)

②把扇形的两条半径对齐,卷成一个几何休。

③你能说出这个几何体是什么吗?

2.做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体。(注:做好后请保留)

教学后记:

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感兴趣,气氛极好,能认识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也能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属于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通过观察比较实物棱柱与圆柱,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但对于给几何体分类,却不会分,学生不知根据什么分,只有通过指点按平面与曲面分或按柱、椎、球分,则大部分同学会分。

旋转舞台教案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一)、监测与评价本学期学生学习音乐的实际效果

(二)、反馈与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作为调控和改进教学的依据。

(三)、为学生展示其艺术才能,参与音乐艺术实践,创设空间和舞台,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组织才能。

教学重点:新星擂台

教学难点:新年音乐会的个人准备,音乐会集体节目的组织和编排

教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向学生说明举办“擂台赛”的目的、意义和参赛办法。组织和指导有关选举及参赛的工作,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竞赛轰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为此项活动做好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出节目主持人和评为

3、全班学生分成五个组,每个小组若干人组成

4、全班学生分工合作,布置好“擂台赛”的各项设施

(二)、赛前提示

1、教师参与赛前准备工作

2、主持人宣告竞赛贵俄和具体要求

3、选手按序号入座

4、评为及有关成员入座

5、会场要求做到秩序严明,井然有序,生动活泼

(三)、竞赛开始

1、演唱

①教师参与组织,观察和评价活动

②节目主持人提示演唱要求

③歌曲要完整,由表情的演唱

④唱完后,评委评价学生参与,宣告得分

⑤监测评价学生的表现能力

⑥分数不得低于80分,满分为100分

2、听音乐写曲目

①节目主持人提示竞赛内容和要求

②教师负责播放本册课本中的五首欣赏曲的音像

3、听辨演奏乐器的名称和序号

①节目主持人提示竞赛内容和要求

②参赛队选派一人抢答和填写序号及相应乐器的名称

③教师负责不按课本安排的顺序,任意播放五首器乐曲的一首印象,请学生抢答

4、看剧照答表演形式

①把课本的八幅剧照,制作成软件和图片

②提示抢答的项目和要求

③参赛队抽签

④开始答题

⑤宣告得分

4、点评总结

①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和总结活动

②在点评和总结中肯定成绩,鼓励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进步

③对教师自生进行反馈和自我评估

7.2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准备活动:准备一个三角形、一张画好一条线段的纸张

教学过程: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提问: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一、探索活动

教师示范:(按以下步骤折纸)

1、在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标好字母;a、b、c.把角a对折,使得这个角的两边重合.

2、在折痕(即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c,

3、过点c折oa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d,其中,点d是折痕与oa的交点,即垂足.

4、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ob边交点为e.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只是角的一部分.注意角的概念.

学生通过思考应该大部分都能明白角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结论.

问题2: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说明你的理由,在角平分线上在另找一点试一试.是否也有同样的发现?

学生应该很快就找到相等的线段.

下面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证明发现:

如图,已知ao平分∠bac,oe⊥ab,od⊥ac.求证:oe=od.

巩固练习:在rt△abc中,bd是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e与dc相等吗?为什么?

(1)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o⊥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4cm,则pe=__________cm.

(2)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点d到ab的距离为5cm,则cd=_____cm.

内容二: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

做一做:按下面步骤做:

1、用准备的线段ab,对折ab,使得点a、b重合,折痕与ab的交点为o.

2、在折痕上任取一点c,沿ca将纸折叠;

3、把纸展开,得到折痕ca和cb.

观察自己手中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co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ao与ob相等吗?ca与cb呢?能说明你的理由吗?

在折痕上另取一点,再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得到下面的结论:

(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它的对称轴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它.

(3)对称轴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

应用:

(1)如图,ab是△abc的一条边,,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并交bc于点d,已知ab=8cm,bd=6cm,那么ea=________,da=____.

(2)如图,在△abc中,ab=ac=1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如果bc=10cm,那么△bcd的周长是_______cm.

小结:

(1)角是轴对称图形.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4)垂直并且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5)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作业:课本p193习题7.2:1、2、3.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难掌握,特别是对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这个性质,一时难于理解.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忘记了点但直线的距离是什么一回事.而对于中垂线的理解较好.基本上能找到当中相等的线段,并且用学过的知识予以证明.内容较多,容量较大.课后还要加强理解和练习.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700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