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那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文言文教案打印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下面小编为您呈上“文言文教案打印版”相关主题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一、 设疑自探
1、导入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1)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2)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3)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3、 简介作者
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5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6.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二.读课文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三、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 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
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归纳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本站收集了《【课件参考】 文言文教案范本》,供您参考。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
湓 pén( 江名 ) 贾 g ǔ ( 商人 ) 思 sì( 名词,思绪 ) 嘈 cáo( 声音粗重 )
舫 f ǎ ng( 船 ) 虾蟆 hámó 钿 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 bì(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ōuyā(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āozhā( 象声词,声音细碎 )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5) 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 、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3 、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4 、识“知音”
(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参考」文言文教案wps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军、击、内、如、信、谢、意、坐、举、胜、斗、置"等重点实词,掌握文中词类活用,成份省略及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本文重点虚词,‘教案’鸿门宴教案。
2.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三、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教案《‘教案’鸿门宴教案》。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四、内容主旨
本文共七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密告。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忽失",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为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化。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这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部分(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帮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五、写作特点
司马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他既没有插入第三者多余的说明和解释,也没有作静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
以项羽为例。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刘邦)",等到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无成见。宴会上范增的多次杀刘邦的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赐座。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和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而自己却反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至刘邦的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范增的老谋深虑;张良的老练多谋;樊哙的勇猛豪爽。作者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如主帅项羽和刘邦,谋士范增和张良,部将项庄和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除曹无伤着墨不多之处,其他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互相映衬,跃然于纸上。
鸿门宴
现在,很多教师需要用到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其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3个会认字,正确书写2个会写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3、明白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寓意的寓意,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文言导入
1、(PPT出示句子)指名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你发现这几句话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了吗?
生:是古时候的人说的话,听不懂,有好多“之”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文言”,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揠苗助长。
2、板书课题——揠苗助长(生书空)。
指名读题——齐读
这个故事出自于古代的一本文集《孟子》中的一篇——《公孙丑上》。PPT出示,认识孟子(简介)
3、理解题意:拔禾苗帮助它长高——揠:拔(指导认字方法:查字典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听过这个故事吗?我们来看看它用文言文是怎么写的。
二、朗读课文
(PPT出示课文)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初读正音
自读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小组内每人读一遍,检查字音。
(生读文)
指名汇报读,纠音:
师评价朗读:你读得很认真,字音准确语句通顺,不丢字不加字。
易读错的字
悯mǐn,曰yuē,
矣yǐ(文言助词,用在句子末尾),
予yú,多音字,yú我,yǔ给,给予、赋予、授予,
趋qū,槁gǎo,
师: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齐读课文
2、再读明确目标
读准音,读通句了,感觉好读点了吗?下面你想怎么读?
生:读得有感情,读出节奏,读好听(什么样是好听?声音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像唱歌一样)
古文不只是写法和现代文章不一样,读的时候也有它的特点。回想一下我们读古诗时是怎样读的?
生:读慢一点,声音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感情。
师:对,要想读好古文,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还要读出它的节奏。
比如可以这样读:师范读“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想不想这样读?
生:想
生试读。(有点味道了)
师:读出文言文的节奏,除了要注意标点符号,在长句子中也要适当停顿。谁能试着再读一读?
(PPT出示断句后的课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生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
指名读。评价:他们读得有什么不同?除了读出节奏外,还有什么特点?
声音有起伏,很好听。(读出了韵味)
像他这样读一读。(生练读)
三、了解内容,读出感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课文已经我们已经读熟了,
自学提示:
1、默读古文,并结合译文理解每一句的意思。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打“?”
2、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疑惑,试着共同解决。
生自学
2、汇报:
悯,的意思不明白,后来看课后的大意,猜测是担心的意思。
谁在担心?(宋人)他担心什么?
“其苗之不长”(意思:禾苗总是不长高)师:学习文言文时,结合译文或课后注释理解词语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师:他有多担心啊,谁来读一读?(生读)听不出担心来啊,再试试。(读出担心的语气)
芒芒然归(PPT出示“芒芒”的几种解释:广大辽阔;模糊不清,通“茫”;匆忙。
曰,说。师:谁对谁说话呢?生:宋人对他的家里人说。
师:他说了什么?(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什么意思?
生:今天累坏了我啦,我帮禾苗长高了!
这个“病”和我们现在说的“生病”一样吗?(不一样:累坏了)
师:文言文中的有些字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
师:我们来想象一下,他说这句话时是心里怎么想的?
生:今天特别累(读一读)但是又特别得意(因为——读一读)指导朗读: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家田里的禾苗已经超过了别人家。这么好的办法除了我别人怎么想得到呢?
师:家里人听了他的话心想——
生:这怎么可能?这是真的吗?
于是——其子趋而往视之(读)结果——苗则槁矣。(读)
师:宋人以为他帮助禾苗长高了,结果呢?生:苗都枯死了。
3、复述故事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导方法:讲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他做了什么事
生练习。指名说,相机指导。
同桌互说。
4、读出韵味
师:明白了古文的意思,再读文章会更有韵味。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揭示寓意
1、后来,这个宋国人揠苗助长的事情被邻居们知道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
生:你太自作聪明了,田里的禾苗不但没有长高,还都枯死了。
生:禾苗本来自己会长高的,你偏偏去拔它,最后不但没有长高,还都死了。
师:植物生长有它的自然规律,随意去破坏只能适得其反。
生:你太愚蠢啦,禾苗自己会长的,根本不用去拔。
师:要学会等待。
2、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生:做事不能着急,要慢慢来。
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师:像“揠苗助长”这样,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却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板书:寓言)。
五、总结
说一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59222.html
上一篇:小班科学罐子的声音教案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