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教案:春夜喜雨导学案其六

时间:2022-12-28 封锁导学案 锦瑟导学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要知道写好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让老师教学也会更加高效。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教案:春夜喜雨导学案其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一类字“喜、发、闰、润、勿、物、细”,两个二类字“随、潜”。

2、读背古诗,发展想象,感悟古诗之美。

3、启迪灵性,相机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识计一类字。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多媒体软件,生活场面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运用各种方法读,纠正字音。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杜甫的另一首诗《春夜喜雨》。齐读课题。

解题:春夜喜雨的意思就是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的心里很高兴。

1、示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检查读,纠正字音。

二、运用定位联想认字。

1、学生在诗中划出一类字。

2、教师划出一类字,请学生看你划的和老师划的一样吗?

3、学生一边慢读一边记诗中的一类字。

4、背诵后检查。

5、一边背诗一边回忆一类字的样子。

6、在诗中认,打乱顺序认,脱离诗境认。

三、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字。

(一)、记忆字型

1、自己想办法记并书写。

2、在虚宫格中指导书写。

3、分析喜的字理,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可爱。

4、组词理解意义。

5、相机发展语言。(例如用“喜欢”说一句话。)

发:运用数字笔画以法记忆并在虚宫格中指写。

细:部件组合法记忆并组词。

物:

1、部件组合法记忆。观察“中”字做偏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组词理解字义。

3、学习“勿”。

(1)“物”是形声字,去掉牛字旁后念什么?请你猜一猜。

(2)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字。(出示有“请勿吸烟”“请勿喧哗”生活场景图,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理解“勿”的意思。)

小结:在生活中要细心观察,你也会学到很多知识。

(3)出示物。(牛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古时人们把它看成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人们把牛字旁作为物的偏旁,作为动物的总称。右边“勿”表示它的读音,是“物”的声旁。

润:

1、部件组合法记忆。

2、“润”是三点水秀,说明它和水有关系,组词理解。

3、“润”也是形声字,三点水秀是它从形分表示它的意义,右边“闰”是它的声旁,猜一猜这个字念什么?

4、出示“闰”你在那见过这个字?

5、出示带有“闰”字的台历并说明“闰”是“闰年”、“闰月”的闰,请你回家查资料看一看“闰年”“闰月”是怎么回事。

课中***

(二)小组内检查一类字,然后教师用卡片检查。

(三)卡片出示二类字“随”,“潜”,学生认读。

四、有感情的背诵。

(一)出示画面并听发音。

(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听歌《春夜喜雨》,感情升华。

五、巩固练习,(乌龟妈妈点名)

六、学习成语。(在语言环境中应用。)

喜出望外和风细雨

第二课时(略)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导学案教案模板


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

知识与能力:

(1)记住各种食品名称和食品制作过程的动词及动词词组;

(2)听出制作食品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classifying,contrasting和role—playing的学习策略,利用教学图片、幻灯片、实物(苹果、香蕉)等来展开课堂教学、pairwork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进行“询问和谈论制作过程”的课堂教学和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询问制作过程,发现制作美食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记住各种食品名称和食品制作过程的动词及动词词组;

(2)听出制作食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记住各种食品名称和食品制作过程的动词及动词词组;

(2)听出制作食品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语音教学——让学生进行模仿操练;

词汇教学——采取情景介绍或演示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操练、理解含义,并学会运用;

口语教学——采取pairwork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互相操练;

听力教学——采取图文配对和对话选择的方式。

四、教学过程

step1:competition

三位同学一组做crossword的游戏,看哪一组填的又快有准。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引出新课,帮助同学通过竞争的方式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上课状态,并引出本课重点,各种食品名称,为新单词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2:vocabulary

利用多媒体逐步呈现p571a中的食品名称。学习新单词。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熟悉新单词,为接下来的听力扫除障碍。

step3:listening

activity1:学习制作沙拉过程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并将这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填入相应的图片中。然后将展示制作过程的图片按顺序排好。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学习关于沙拉制作过程的动词,为接下来听力中奶昔的制作过程扫除障碍。

activity2:为学生播放听力,学生边听边记录,将听力中缺失的食品名称,制作食品过程的动词和动词词组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

练习听力,并通过听力复习食品名称和制作食品时所需的动词、动词词组。

step4:writing

根据听力原文,为朋友写下如何制作奶昔的过程。

【设计意图】

复习听力原文,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仕女·簪花导学案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服、妆、饰文化,感受精湛的制造工艺,体会吉祥纹饰表达的美好寓意。

技能目标:根据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件饰品,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服饰艺术,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饰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饰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彩色胶泥、彩色卡纸、铜丝、串珠等其他易得物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xx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

在第一部分的表演中,很长时间集中在一幅画纸上,其中展现了不少天价国宝,特别是在《簪花仕女图》映衬下,众多唐装仕女的表演让人们难以忘怀。

揭示课题:《簪花仕女图》。

二、新授课程

1.欣赏解析

《簪花仕女图》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在观察中你发现了哪些别致的妆饰?

仔细观察《簪花仕女图》,会发现仕女眉毛位置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的双眉,且呈蚕蛾的形状。“蛾眉”是当时上层社会贵族妇女流行的画眉方式。“簪花”仕女发髻上插着硕大的花朵,展现盛唐时期的审美──富丽、丰腴。

2.分析理解

簪花者──牡丹花──玉簪(那珍珠流苏似乎不停摇晃,加强了整个人物的动感)──金花子──斜格纹样朱色长裙、朱色披帛。

簪花者──凤鸟金步摇──团花的朱色长裙。

簪花者──莲花──发簪──红格子纱衫。

簪花者──海棠花──金质云团纹项圈──朱红披风。

簪花者──芍药花──赭褐色纱衫、紫色团花的朱色长裙。

3.分析小结

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板书小结。纹饰图案内容相当丰富,团花、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变化多端。饰品中的吉祥纹样则代表了人们幸福美满的愿望。

学生尝试勾一勾吉祥纹饰。

4.讨论分析

中国传统饰物的种类有哪些?

中国古人的饰物独一无二,巧夺天工,美奂绝伦。

古代的工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精神,并花费数月乃至数载琢磨一器,使作品独具个性,浑然天成。

中国传统饰物按照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发饰、耳饰、项饰、手镯、戒指等。

发饰:在古代,女性的发饰品种繁多、工艺精湛、插戴数目多样。

簪──古人用来插定挽起的头发的发具。中国的古簪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祖先使用发簪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殷商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发簪就已经显现了它的远古的身影。制作发簪的材质可以分为角、骨、金、玉、象牙、竹、木等。而从制作工艺上分,也有镂刻、累丝、镶嵌等。

古人对发簪还有多种的叫法,如钗、扁方、步摇等。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簪还象征着等级与尊严。

步摇──《释名》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以黄金为首,如桂枝般相缠,下垂以珠,行则动摇,凸显行步动态之美。

5.示范分析

耳饰:不同形态的耳饰可以调节人们的视觉,达到美化形象的目的。

教师分析人物的脸型,示范耳饰造型带给人们的视觉变化。

6.审美体验

运用铜丝你可以制作什么饰物,选择哪些制作工艺?

采松果导学案 教案精选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班级一(3)班姓名

课题:采松果(教材22~23页)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学案教案一、自学导航活动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1)观察主题图,自编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2)思考25+4=?的算法。(3)如果用小棒如何计算?结果是()?(4)如果用计数器如何计算?结果是()?(5)那么思考4+25=?(6)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活动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法计算?(2)用小棒如何计算?(3)用计数器如何计算?(4)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活动三:综合(1)我会算25-2=48-7=76-5=45+4=60+9=36-5=67-4=26-4=58-4=69-8=35+3=54+4=62+7=87-6=34+5=(2)说出算法,结果如何?活动四:(1)先计算39=30+()62=65-()90+()=9972+()=7843+()=4862+3=()(2)讲算法活动五:自编数学问题1~2道,尝试自己列式解答,并思考计算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的交换律。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预习、质疑,看书数豆子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二、交流展示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五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1.2.3.4.完善导学案2分钟。教学反思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6700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