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
知识与能力:
(1)记住各种食品名称和食品制作过程的动词及动词词组;
(2)听出制作食品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classifying,contrasting和role—playing的学习策略,利用教学图片、幻灯片、实物(苹果、香蕉)等来展开课堂教学、pairwork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进行“询问和谈论制作过程”的课堂教学和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询问制作过程,发现制作美食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记住各种食品名称和食品制作过程的动词及动词词组;
(2)听出制作食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记住各种食品名称和食品制作过程的动词及动词词组;
(2)听出制作食品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语音教学——让学生进行模仿操练;
词汇教学——采取情景介绍或演示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操练、理解含义,并学会运用;
口语教学——采取pairwork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互相操练;
听力教学——采取图文配对和对话选择的方式。
四、教学过程
step1:competition
三位同学一组做crossword的游戏,看哪一组填的又快有准。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引出新课,帮助同学通过竞争的方式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上课状态,并引出本课重点,各种食品名称,为新单词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2:vocabulary
利用多媒体逐步呈现p571a中的食品名称。学习新单词。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熟悉新单词,为接下来的听力扫除障碍。
step3:listening
activity1:学习制作沙拉过程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并将这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填入相应的图片中。然后将展示制作过程的图片按顺序排好。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学习关于沙拉制作过程的动词,为接下来听力中奶昔的制作过程扫除障碍。
activity2:为学生播放听力,学生边听边记录,将听力中缺失的食品名称,制作食品过程的动词和动词词组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
练习听力,并通过听力复习食品名称和制作食品时所需的动词、动词词组。
step4:writing
根据听力原文,为朋友写下如何制作奶昔的过程。
【设计意图】
复习听力原文,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服、妆、饰文化,感受精湛的制造工艺,体会吉祥纹饰表达的美好寓意。
技能目标:根据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件饰品,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服饰艺术,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饰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饰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彩色胶泥、彩色卡纸、铜丝、串珠等其他易得物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xx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
在第一部分的表演中,很长时间集中在一幅画纸上,其中展现了不少天价国宝,特别是在《簪花仕女图》映衬下,众多唐装仕女的表演让人们难以忘怀。
揭示课题:《簪花仕女图》。
二、新授课程
1.欣赏解析
《簪花仕女图》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在观察中你发现了哪些别致的妆饰?
仔细观察《簪花仕女图》,会发现仕女眉毛位置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的双眉,且呈蚕蛾的形状。“蛾眉”是当时上层社会贵族妇女流行的画眉方式。“簪花”仕女发髻上插着硕大的花朵,展现盛唐时期的审美──富丽、丰腴。
2.分析理解
簪花者──牡丹花──玉簪(那珍珠流苏似乎不停摇晃,加强了整个人物的动感)──金花子──斜格纹样朱色长裙、朱色披帛。
簪花者──凤鸟金步摇──团花的朱色长裙。
簪花者──莲花──发簪──红格子纱衫。
簪花者──海棠花──金质云团纹项圈──朱红披风。
簪花者──芍药花──赭褐色纱衫、紫色团花的朱色长裙。
3.分析小结
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板书小结。纹饰图案内容相当丰富,团花、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变化多端。饰品中的吉祥纹样则代表了人们幸福美满的愿望。
学生尝试勾一勾吉祥纹饰。
4.讨论分析
中国传统饰物的种类有哪些?
中国古人的饰物独一无二,巧夺天工,美奂绝伦。
古代的工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精神,并花费数月乃至数载琢磨一器,使作品独具个性,浑然天成。
中国传统饰物按照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发饰、耳饰、项饰、手镯、戒指等。
发饰:在古代,女性的发饰品种繁多、工艺精湛、插戴数目多样。
簪──古人用来插定挽起的头发的发具。中国的古簪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祖先使用发簪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殷商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发簪就已经显现了它的远古的身影。制作发簪的材质可以分为角、骨、金、玉、象牙、竹、木等。而从制作工艺上分,也有镂刻、累丝、镶嵌等。
古人对发簪还有多种的叫法,如钗、扁方、步摇等。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簪还象征着等级与尊严。
步摇──《释名》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以黄金为首,如桂枝般相缠,下垂以珠,行则动摇,凸显行步动态之美。
5.示范分析
耳饰:不同形态的耳饰可以调节人们的视觉,达到美化形象的目的。
教师分析人物的脸型,示范耳饰造型带给人们的视觉变化。
6.审美体验
运用铜丝你可以制作什么饰物,选择哪些制作工艺?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班级一(3)班姓名
课题:采松果(教材22~23页)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学案教案一、自学导航活动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1)观察主题图,自编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2)思考25+4=?的算法。(3)如果用小棒如何计算?结果是()?(4)如果用计数器如何计算?结果是()?(5)那么思考4+25=?(6)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活动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法计算?(2)用小棒如何计算?(3)用计数器如何计算?(4)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活动三:综合(1)我会算25-2=48-7=76-5=45+4=60+9=36-5=67-4=26-4=58-4=69-8=35+3=54+4=62+7=87-6=34+5=(2)说出算法,结果如何?活动四:(1)先计算39=30+()62=65-()90+()=9972+()=7843+()=4862+3=()(2)讲算法活动五:自编数学问题1~2道,尝试自己列式解答,并思考计算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的交换律。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预习、质疑,看书数豆子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二、交流展示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五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1.2.3.4.完善导学案2分钟。教学反思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67001.html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1000字模板
下一篇:[荐]关于瀑布作文的感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