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起初中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高质量的教案对初中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你是否在烦恼初中教案怎么写呢?希望《画方形圆形图形相关教学方案》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习圆、矩形、圆角矩形、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能运用画图工具作简单的规则图形。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矩形”、“圆角矩形”“多边形”等画图工具
教学难点:“圆”、“矩形”、“圆角矩形”“多边形”等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工具箱中的工具名称
教师指工具,学生口答
二、新课导入
1、出示图例: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有些什么简单的图形?如果老师将这些图形移动一下,就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出示:其实许多规则的图形
都是由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基本图形构成的。
同学想和老师一起用这些简单的图形去画出漂亮的图形吗?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画规则图形”(投影出示课题)
三、教学新课
1、教学“矩形”画图工具
(1)教学画长方形
①选择矩形工具单击;
②将鼠标指针指向画图区合适的位置,先按下左键,再沿对角线拖动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矩形;
③当矩形大小合适时,松开鼠标左键。即可绘制出矩形。
(2)教学画正方形
①选择矩形工具单击
②按下Shift键后,再将鼠标指针指向画图区合适的位置,按下左键,拖动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正方形。
③当正方形大小合适时,松开鼠标左键。即可绘制出正方形。
2、教学“圆角矩形”画图工具
圆角矩形的画法同画直角矩形的画法方法一样,只是“圆角矩形”画出的长方形的四个角是圆角的。
3、教学“椭圆”画图工具
(1)教学画椭圆
引导:画椭圆和画矩形方法是相同的。请学生讲一下操作步骤
(2)教学画圆
说明:画圆方法和画正方形的方法是一致的。可以怎么画?
4、教学“多边形”画图工具
操作步骤:(师生讨论得出)
教学画45度和90度角的拐角。
5、教学画一幢房子。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布局,提问:图形的组成以及每一部分是什么图形,可以用什么工具来实现?
(1)画房子的主体,用矩形工具
(2)画房子的门,用矩形工具
(3)画房子的窗户,用圆角矩形工具
(4)画房顶,用多边形工具
(5)画烟囱,用椭圆工具
6、练一练画出下面的图形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画图工具?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和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概念,知道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的性质.
3.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概念.
【讲解新课】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的性质:
教师强调,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1: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2: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右图,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则的面积是什么?
生: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面积.
例2已知:如右图,是△的角平分线,交于,交于.
求证:四边形是.
(引导学生用定义来判定.)
例3已知的边长为,,对角线,相交于点,如右图,求这个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一边上的高,即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标题
定义……
性质例2……小结:
性质定理1:……例3…………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中的美.
教学重点: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区分的概念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教学过程:
1、概念:(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对称轴
(2)轴对称
(3)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实验,说明上述概念.最后总结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都有对称轴,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定理的获得
(投影):观察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由此得出: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启发学生,写出此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为真命题?由此得到: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学生继续观察得到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说明:上述定理2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则是判定定理.
上述问题的获得,都是由定理1引发、变换、延伸得到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次机会,培养学生变式问题的研究.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
对称轴
点A
过点A的任意直线
直线m
直线m,m的垂线
线段AB
直线AB,线段AB的中垂线
角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中线
3、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C,直线MN,求作△A1B1C1,使△A1B1C1与△ABC关于MN对称.
分析:按照轴对称的概念,只要分别过A、B、C向直线MN作垂线,并将垂线段延长一倍即可得到点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连结所得到的这三个点.
作法:(1)作AD⊥MN于D,延长AD至A1使A1D=AD,
得点A的对称点A1
(2)同法作点B、C关于MN的对称点B1、、C1
(3)顺次连结A1、B1、C1
∴△A1B1C1即为所求
例2如图,牧童在A处放牛,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
且AC=BD,若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cm.问:
(1)牧童从A处牧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走路程最短?
(2)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问题可转化为已知直线CD和CD同侧两点A、B,
在CD上作一点M,使AM+BM最小,
先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1,
再连结A1B,交CD于点M,
则点M为所求的点.
证明:(1)在CD上任取一点M1,连结A1M1、AM1
BM1、AM
∵直线CD是A、A1的对称轴,M、M1在CD上
∴AM=A1M,AM1=A1M1
∴AM+BM=AM1+BM=A1B
在△A1M1B中
∵A1M1+BM1>AM+BN即AM+BM最小
(2)由(1)可得AM=AM1,A1C=AC=BD
∴△A1CM≌△BDM
∴A1M=BM,CM=DM
即M为CD中点,且A1B=2AM
∵AM=500m
∴最简路程A1B=AM+BM=2AM=1000m
例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D,延长BA到E,使AE=BD,连结CE、DE
求证:CE=DE
证明:延长BD至F,使DF=BC,连结EF
∵AE=BD,△ABC为等边三角形
∴BF=BE,∠B=
∴△BEF为等边三角形
∴△BEC≌△FED
∴CE=DE
5、课堂小结:
(1)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只对一个图形而言
联系:这两个定义中都涉及一条直线,都沿其折叠而能够重合;二者都具有相对性:即若把轴对称图形沿轴一分为二,则这两个图形就关于原轴成轴对称,反之,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全二为一,则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解题方法:一是如何画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找对称点)
二是关于实际应用问题“求最短路程”.
6、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120#6、8、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两个全等的三角板,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如图已画出其中一个三角形,请你分别补出另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使每个图形分成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所画三角形可与原三角形有重叠部分)
解: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3.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折纸、图形欣赏、印墨汁等数字活动过程,提高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宣纸、墨水、剪刀、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图片等)、常见几何图形、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在生活中,许多事物与图形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生活中的图案,首先请大家来欣赏.(多媒体显示)
2.这些美丽的图形来自生活.认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3.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与同伴交流.
4.你能将图中的窗花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
5.通过动手实验,你发现这些对称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6.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相互交流
1.做“扎纸”活动
(1)动手实践
将一张纸对折后,用一根大头针在纸上任意扎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欣赏各自所得到的图案.
(2)观察探究,相互交流
观察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2.定义展示
3.练一练
4.做“印墨迹”实验
(1)动手实践
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
(2)观察探究,相互交流
位于折痕两侧的墨水迹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交流.
三、观察图案,获取发现
1.向学生展示几组图案.如:、两个“囍”字,两只小脚丫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讨论交流.
四、巩固应用
1.从优美的风景画中寻找成轴对称的图形.
2.辨别熟悉的几何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3.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向学生展示几幅国旗,请学生观察是否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延伸,激发求知欲望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许多轴对称图形,它们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称美,但它们对称的形状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你们知道吗?
如:闹钟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
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
人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全面;
双耳的对称能使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还存在各式各样的图形,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去感受生活,相信你会有更大的发现!
八、自我创作,发展思维
刚才,我们通过“扎纸”、“印墨迹”的方法,得到轴对称图形,想不想自己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来?
请采用任意一种方式(扎纸、印墨迹、剪纸等)自己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轴对称图形来.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
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2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2.如图4-9,求的度数(打出投影).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知道外角和是360°.类似地,四边形也有外角,而它的外角和是多少呢?我们还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就不具有这种性质,
为什么?下面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讲解新课】
1.四边形的外角
与三角形类似,四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四边形的外角,四边形每一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这两个外角是对顶角,所以它们是相等的.四边形的外角与它有公共顶点的内角互为邻补角,即它们的和等于180°,如图4-10.
2.外角和定理
例1已知:如图4-11,四边形ABCD的四个内角分别为,每一个顶点处有一个外角,设它们分别为.
求.
(l)向学生介绍四边形外角和这一概念(取四边形的每一个内角的一个邻补角相加的和).
(2)教给学生一组外角的画法——同向法.
即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延长各边,如图4—11,或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延长各边,如图4-12,这四个外角和就是四边形的外角和.
(3)利用每一个外角与其邻补角的关系及四边形内角和为360°.
证得:
360°
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①我们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已知三个条件就可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已知一边一夹角,作三角形你会吗?
(学生回答)
②若以为边作四边形ABCD.
提示画法:①画任意小于平角的.
②在的两边上截取.
③分别以A,C为圆心,以12mm,18mm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D点.
④连结AD、CD,四边形ABCD是所求作的四边形,如图4-13.
大家比较一下,所作出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的大小不固定,所以四边形的形状不确定.
③(教师演示:用四根木条钉成如图4-14的框)虽然四边形的边长不变,但它的形状改变了,这说明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教师指出,“不稳定”是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还应使学生明确:
①四边形改变形状时只改变某些角的大小,它的边长不变,因而周长不变它仍为四边形,所以它的内角和不变.②对四条边长固定的四边形任何一个角固定或者一条对角线的长一定,四边形的形状就固定了,如教材P125中2的第H问,为克服不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根据.
(4)举出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实例和克服不稳定的实例,向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
的教育.
【总结、扩展】
1.小结:
(1)四边形外角概念、外角和定理.
(2)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和克服不稳定性的理论根据.
2.扩展:如图4-15,在四边形ABCD中,,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4.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4中1、2
补充:(1)在四边形ABCD中,,是四边形的外角,且,则度.
(2)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与相邻的外角的比是1:2:3:4,则度,度,度,度
(3)在四边形的四个外角中,最多有________个钝角,最多有________个锐角,最多有________个直角.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