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梯形的中位线相关教学方案

时间:2022-01-26 梯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2)如果,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计论证明方法,教师总结).

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

求证:.

分析:把EF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证得.

说明:延长BC到E,使,或连结AN并延长AN到E,使,这两种方法都需证三点共线(A、N、E或B、C、E)较麻烦,所以可连结AN并延长,交BC线于点E,这样只需证即可得,从而证出定理结论.

证明:连结AN并交BC延长线于点E.

又,

∴MN是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复习小学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

(其中a、b表示两底,h表示高)

因为梯形中位线所以有下面公式:

例题: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182.

说明:在几何有关计算中,常常需要用代数知识,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在列方程时又需要根据几何中的定理,提醒学生注意数形结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

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总结)

(1)什么叫梯形中位线?梯形有几条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3)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特点是什么?

(同一个题没下有两个结论,一是中位线与底的位置关系;二是中位线与底的数量关系).

(4)怎样计算梯形面积?怎样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用投影仪)

学过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后,可以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分别看成是梯形、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定理.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8、P189中10、11.B组2(选做)

九、板书设计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数学教案-梯形的中位线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2)如果,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计论证明方法,教师总结).

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

求证:.

分析:把EF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证得.

说明:延长BC到E,使,或连结AN并延长AN到E,使,这两种方法都需证三点共线(A、N、E或B、C、E)较麻烦,所以可连结AN并延长,交BC线于点E,这样只需证即可得,从而证出定理结论.

证明:连结AN并交BC延长线于点E.

又,

∴MN是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复习小学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

(其中a、b表示两底,h表示高)

因为梯形中位线所以有下面公式:

例题: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182.

说明:在几何有关计算中,常常需要用代数知识,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在列方程时又需要根据几何中的定理,提醒学生注意数形结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

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总结)

(1)什么叫梯形中位线?梯形有几条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3)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特点是什么?

(同一个题没下有两个结论,一是中位线与底的位置关系;二是中位线与底的数量关系).

(4)怎样计算梯形面积?怎样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用投影仪)

学过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后,可以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分别看成是梯形、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定理.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8、P189中10、11.B组2(选做)

九、板书设计

梯形的中位线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2)如果,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计论证明方法,教师总结).

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

求证:.

分析:把EF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证得.

说明:延长BC到E,使,或连结AN并延长AN到E,使,这两种方法都需证三点共线(A、N、E或B、C、E)较麻烦,所以可连结AN并延长,交BC线于点E,这样只需证即可得,从而证出定理结论.

证明:连结AN并交BC延长线于点E.

又,

∴MN是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复习小学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

(其中a、b表示两底,h表示高)

因为梯形中位线所以有下面公式:

例题: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182.

说明:在几何有关计算中,常常需要用代数知识,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在列方程时又需要根据几何中的定理,提醒学生注意数形结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

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总结)

(1)什么叫梯形中位线?梯形有几条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3)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特点是什么?

(同一个题没下有两个结论,一是中位线与底的位置关系;二是中位线与底的数量关系).

(4)怎样计算梯形面积?怎样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用投影仪)

学过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后,可以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分别看成是梯形、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定理.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8、P189中10、11.B组2(选做)

九、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中位线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画图测量,猜想讨论,启发引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

3.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BC、DA中点,AM、CN分别交BD于点E、F,如何证明?

分析:要证三条线段相等,一般情况下证两两线段相等即可.如要证,只要即可.首先证出四边形AMCN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证出.

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

【引入新课】

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

(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可做一练习,在中,画出中线、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DE是的一条中位线,如果过D作,交AC于,那么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是AC的中点,可见与DE重合,所以.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且DEFC,所以DE.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较简捷的方法证明.

由学生讨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如下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

(l)延长DE到F,使,连结CF,由可得ADFC.

(2)延长DE到F,使,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FC.

(3)过点C作,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可得ADFC.

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FC,再由得BD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BC,又因DE,所以DE.

(证明过程略)

例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根据命题,说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如果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同理,

∴GHEF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1(2)、4、7

九、板书设计

梯形的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知识归纳

1.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的两边叫做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叫直角,两腰相等的叫等腰.

2.的性质及其判定

是特殊的四边形,它具有四边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质,此外它的上下两底平行.

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但要判断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比较困难,一般用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来判断.

3.等腰的性质和判定

性质:等腰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腰相等,两底平行,两对角钱相等,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底的中垂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判定:两腰相等的是等腰;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是等腰;对角钱相等的是等腰.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等腰的性质和判定.仍是具有特殊条件的四边形,它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等腰又是特殊的,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本节的难点也是等腰的性质和判定.由于等腰又是特殊的,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虽然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等腰,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容易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混淆,再加上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对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的教学建议

1.关于的引入

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小学又接触过内容,学生对并不陌生,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防洪堤坝、飞机机翼,别致窗户、音箱外形等等;

②从小学学习过的旧知识复习引入;

③从发现的角度引入,比如给出一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就是,然后寻找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根据共同点对进行定义以及性质、判定的研究;

④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的定义和性质.

2.关于的概念

的相关概念小学就已经接触过,但并不深入,在研究的概念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不是?

②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

③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

④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不相等的图形是不是?

⑤对角线相等的图形是不是?

⑥有两个角是直角的是不是直角?

⑦两个角相等的是不是等腰?

⑧对角线相等的是不是等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直角的有关概念.

2.掌握等腰的两个性质:等腰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能够运用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添加辅助线,把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性质.

2.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将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的性质,归纳小结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及的有关概念

(l):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高.

(5)直角:一腰垂直于底的.

(6)等腰:两腰相等的.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意:

①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的性质

例1如图,在中,,,求证:.

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证明:(略)

由此得出等旧的性质定理:等腰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2如图,求证:等腰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中,,,求证:.

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

证明过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的第一条性质:等腰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明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总结、扩展】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1)的有关概念.

(2)性质(①-③).

(3)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2、3、4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76中1、3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内容梳理相关教学方案


本章内容涉及许多动物,又有不少探究活动,似乎有些杂乱。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本章内容始终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1)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分别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环境的?

(2)动物各主要类群的特征是什么?

(3)环境的变迁对动物的生存有怎样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是本章各节的核心问题。我们一节一节地看一下。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是探究鱼怎样适应水中生活。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鱼的游泳是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完成的,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推动力,各种鳍的协调配合使身体保持平衡并且控制运动的方向;呼吸是靠鳃来完成的。鳃之所以能完成呼吸功能,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以及其他与呼吸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陆生动物怎样适应陆地生活。基本思路是通过将陆地环境同水域环境相比较,来分析动物在陆地上生活所面临的挑战,再分析动物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的。例如,陆地气候相对干燥,动物面临着体内水分散失的威胁,与此相适应,陆生动物的体表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在对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做了总体分析后,教材又以蚯蚓和兔为代表作进一步分析。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重点探究鸟和昆虫怎样适应空中飞行生活。关于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要求进行较全面的探究。关于昆虫,则重点观察各种形态的翅。

第二个问题涉及动物的许多类群,因此需要弄清重点。重点是了解五大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表1),这五大动物类群是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

五大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动物类群主要特征

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来源:学|科|网][来

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脊椎动物

鱼类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鸟类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除上述五个类群外,本章还介绍了不少其他类群的动物,如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等,对这些类群有大致了解即可。

第三个问题包括第一节中“水域环境的保护”和第二节中“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两部分内容,在课本中占的分量不重。应该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认识到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重要意义。

关于本章内容还应该注意避免两个误区。第一,不要误认为动物可以严格分为水中的、陆上的和空中的三大类,课本中这三节的标题并不是动物类群的名称。第二,这三节标题只是就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范围所作的大致划分,实际上,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环境,而是跨越多种环境,如两栖动物,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则营水陆两栖生活。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能说出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

3、能说出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情况。

教学重点:

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也是本可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2、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是本课的另一难点。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学生阅读《寂静的春天》第一章明天的寓言。

提问:人类为什么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

再介绍唐代诗人杜甫和杜牧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使学生产生比较,突出动物和这个大自然的关系。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动物在生物圈中是一个重要成员,生态系统的平衡离不开动物的存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使它们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2、四边互动

(1)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明确:在植物部分里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养育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又如何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4-46。从三个方面讨论、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作用

③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再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出以上结论。

(2)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上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时。建议各小组应把一种动物放到生物圈中去考虑。因为每一种动物都是生物圈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断了,就会影响食物链的其他生物的生存。

出示食物链图例

引导学生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列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3)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提供一幅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食物网的图。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知道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网传递、在生态系统内形成循环的情况。

(4)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明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给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可以说:植物时动物最大的“恩人”那么动物也不能做“忘恩负义”的小人呀!就寻找一切机会去报这个大恩大德。其中就有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引导学生分析ppt上四幅画中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

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帮助植物的行为是不是一种“报恩”行为?

总结:这是生物圈中常见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3、达标反馈:

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牧草却生长良好。请解释其原因。

4、学习小结:学生表述当堂所得,并补充。

5、巩固练习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画图测量,猜想讨论,启发引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

3.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BC、DA中点,AM、CN分别交BD于点E、F,如何证明?

分析:要证三条线段相等,一般情况下证两两线段相等即可.如要证,只要即可.首先证出四边形AMCN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证出.

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

【引入新课】

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

(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可做一练习,在中,画出中线、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DE是的一条中位线,如果过D作,交AC于,那么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是AC的中点,可见与DE重合,所以.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且DEFC,所以DE.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较简捷的方法证明.

由学生讨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如下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

(l)延长DE到F,使,连结CF,由可得ADFC.

(2)延长DE到F,使,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FC.

(3)过点C作,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可得ADFC.

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FC,再由得BD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BC,又因DE,所以DE.

(证明过程略)

例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根据命题,说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如果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同理,

∴GHEF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1(2)、4、7

九、板书设计

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待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和3.7℃。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和7.3℃。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北京比纽约大7.3℃。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请同学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同学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呈现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征。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比,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一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4)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l.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美丽的花园相关教学方案


6、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美丽的花园2.感知画美丽的花园的基本特征。3.能运用各种媒材表现心中的鲜花。教学要点:1.重点:感知画的形态特征和色彩特征,美丽的花园并抓住基本特征进行想象表现。2.难点:感受花的形式美,拓展想象思维。美丽的花园。3.兴趣点:①《七色花》童话故事。②欣赏《生命之树》。③“我是花仙子游戏。4.观察点:①花的形态特征和色彩特征。美丽的花园②“生命之树”的形式美。课前准备和课时:1.彩色笔、油棒、2.二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放课件2.欣赏教师的范画3.了解老师作品中意境二、讲授新课1.课题:美丽的花园2.提问:(1)你看到什么?美丽的花园(2)你最喜欢?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象什么?(3)欣赏艺术家的《生命之树》3.教师讲授新课:4.过程与方法:听老师讲故事《七色花》。①听完了故事,你有那些启发和想象?②在欣赏中、感受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③在装饰设计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创造能力。5.学生想象与创作:①.用卡纸、挂力纸等的色彩笔进行创作。②.用彩色笔绘画出自己的花园。③.装饰:添加什么?装饰什么是美丽的花园和用什么色彩,具有装饰美?三、小结评价目标:1.感知能力:2.造型能力:3.情感态度:作业自评:①要求:能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美丽花园。②能运用对称、色彩、夸张等手法表各种花。③作品独特,与众不同。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7360.html

上一篇:梯形初中教案精选

下一篇:比例线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