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图文并茂,学习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配图的三个自然段,可采取看图学文的办法。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根据课文的描述,自画“金鸡叫天都”。
一、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的14个字中,有6个字是连词出现的(“尤其、胳膊、形状”),其他字在文中也大都与熟字组成词语,如,“风景区、仙桃石、石盘、山峰、巨石、脖子、著名”。教学时,可将识字与朗读感悟、观察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识,以读促识。注意提示“膊”在“胳膊”一词中读轻声。
在朗读感悟之后,可用游戏的方式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识字教学。如,可用猜字谜的方式检测:横山上面三根草(当);一个人,在山边(仙)。再如,通过朗读自编的短文巩固识字,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本课要写的字中,“区—巨、它—安”字形相近。在指导写字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写好形近字相同的部分,提示“区、巨”的笔顺。区:一区。巨:一巨。
要将记住字形与理解字义结合起来,可用一个字组几个词语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二、朗读感悟
本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要让学生在听和读中去感悟,尽量避免抽象的分析。
听教师范读,要求:教师要读出黄山石的奇,表达出对黄山石的赞叹;学生边听边想象或思考,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或疑问。
学生朗读,分步进行。①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可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纠正易读错的字的字音。②自读、齐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熟悉生字,教师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掌握生字与课文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③看图读,要求:读出黄山石的奇,表达出对黄山石的赞叹之情。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三幅插图,再朗读相应的三段文字,在朗读中体会黄山石的奇。④读读、想想、说说,要求:读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黄山奇石。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让学生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并挑一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⑤表演读,要求:像导游给游客介绍一样朗读,最好是背诵。再让学生扮演导游,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最后鼓励学生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给黄山奇石起名字,把黄山奇石介绍给更多的人。
三、实践活动
【图片绘画展】
找找黄山奇石的图片,或画画你想象中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每个小组布置一个图片绘画展。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或伙伴的图片、绘画,进行交流。
四、资料袋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那里,千峰竞秀,著名的有七十二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雄姿灵秀,气势磅礴。黄山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那些怪石,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其分布遍及峰壑巅坡,构成了一幅幅图画。
本次“交流平台”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教学时,可以先交流学生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说出作品的名字,重点介绍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人物性格特点。教师在学生交流中,根据学生读的作品,重点推介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读好书。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由于语言风格不同,文化背景各异,所以在阅读中必然存在一些困难,比如,阅读理解上的困难(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等),会给学生阅读带来障碍。长篇文学名著的阅读,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速度,怎样提高阅读速度,也是现实问题。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就困难和解决方法充分交流,甚至现身说法,使读书方法的指导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读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中的隽语。目的是使学生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语句,培养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了解句子出自哪个作家的哪部作品;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些句子,或对哪些句子有自己的感悟;最后背诵这些句子。
如果有条件,可以在积累这些句子之后,组织学生把阅读中外文学作品积累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老师也可以出示一些作品中的名句让学生读,引导学生在以后的读书中注意积累、感悟。
“趣味语文”安排的是一组外国著名作家的轶闻趣事。目的是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读这几个小故事,在熟读的基础上,谈一谈每个故事给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巧问巧答》中作家和出版商利用一个标点问答的巧妙及标点的含义;体会《一个逗号》中作家删添之间表现出来的创作态度的严谨;体会《文豪和蚊子》中作家语言的幽默和幽默语言的神奇效果。
鼓励学生讲述这几个小故事,积累下来。学生如果还搜集了其他的作家故事,也可以讲给大家听。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体会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创设了一家人休息时间的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探索研究的材料,后面还配有相应的练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可以是:
(1)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2)教师提出问题:哪天父母同时休息?哪天飞飞和父亲同时休息?请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3)指导学生将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4)引导学生根据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集合图表示出“父母共同休息日”“母子共同休息日”“父子共同休息日”“全家共同休息日”,并交流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奥数辅导”的影响,教师容易把这类问题的解决归结为“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要求学生“套规则”。这样做要求偏高、难度偏大、内容“单调”,不利于学生学习,不宜提倡,更不能作为考试要求。通常情况下,像教材上的处理,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做得了,少数学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利用教材提供的9月份的日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规律,这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当年9月份的日历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加框的4个数有如下规律:横向,12比11多1,19比18多1;纵向,18比11多7,19比12多7;对角,11+19=12+18=30。
请学生再换几组数进行观察,验证得出的规律。
时间与数学(二)教学目标
1、尝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研究的过程,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小红帮助妈妈做迎客准备,怎样科学安排时间,渗透统筹的思想;第二个活动,计算一个人一个月、半年、一年至少喝多少杯水,运用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第三个活动,进行科学小实验,计算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使学生接触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研究。教学时,要认真组织活动,培养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研究能力,初步感受一些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个。运用各种方法理解“万籁俱寂、骠悍、悠然自得”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自主选择课文的段落熟读成诵。
3、感受荷兰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建议】
1、本文作者是捷克的卡尔·恰彼克。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描绘出具有“牧场之国”称号的荷兰的美丽的田园风情。你看,碧绿的草原,黑白的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的夜,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幅站在读者面前。这一切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牲畜之间是那么的安详静谧,天然和谐,优游自得。
2、本文是自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独立自学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荷兰印象”这一话题交流读文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重点描写的牛群与第4、5节中描写的人们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牛与荷兰人民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牛在荷兰的独特地位。
3、本文每一小节的内容都是一幅恬美的田园画,那些画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的内容画出来,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将自己所画的荷兰风情画上的内容介绍给大家,从而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