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人教版下册语文匆匆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时间:2022-02-04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匆匆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准备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3、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导入。

师:1.播放一段时钟的“嘀嗒”声,引导学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朱自清,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全文;

2.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叹”、“悔”二字统领全文。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叹”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说说作者怎样写时光匆匆的,并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

5.体会文中叠词运用的巧妙;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裸”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体会作者悔意何来;

5.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略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

1、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的优美,讲解“;”的用法。

2、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谈谈自己学了本文后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说明时光飞逝或劝人惜时的词句。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计匆匆

朱自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jK251.CoM编辑推荐

新人教版语文下册单元备教案 教案精选篇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我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

“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习作编排有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自由作文,二是编一本自己的习作选。“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具体感受;二是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关于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方面的16个词语。“成语故事”讲述了“舍本逐末”的故事。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

3、激发学生探索求新、创造发明的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正确态度。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理解科学的精神,理解科学知识的文化意蕴。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

3、在本组课文教学的同时,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

【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1)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四、总结

苏教版语文下册郑远航练习题 小学教案范例


★学什么

导学提示: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不仅体现了我国高超的科技水平,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国与国的交往,打开了崭新的一页,每个

炎黄子孙都会因此而骄傲。学习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课文。

★怎样学

一、读文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扫清障碍

把你不懂的词语划下来,然后借助词典理解词义。

三、仔细推敲

划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旁边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测一测

一、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遣()魁()夷()拳()

遗()魅()姨()券()

缰()俘()乘()撕()

疆()浮()乖()嘶()

二、词语世界(把词语补充完整)

雄伟()()浩浩()()扶()携()

()()自若化险()()()()摸摸

严()以()万里()()人()人()

三、句子平台(在课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

1、。

2、。

五、课文传真(先按原文填空,然后按你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朗读。)

1、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这些大船又叫“”。每艘室船长,宽,有那么高。船上有振桅杆和面风帆,可以乘坐,需由人驾驶。船

上配备着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2、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先,希望。各国君臣看见,使者的,没有,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老百姓听说的船队来了,也都,

争相。

3、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狂风,海水。巨浪,仿佛。面对,郑和总是,指挥船队在,一次次。

4、郑和远航,之大,之长,之广,达到了的顶峰。它表现了,也开阔了。

★再提高

相关链接

郑和航海知识小考察

从年月日起,朝的率领船队先后次远航,最远曾到达。关于郑和远航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在下面: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单元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解答。

2、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套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15-813-512-615-79+8

11-714-614-816-718-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4-8=?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

二、用数学

1、电脑出示p24:4

(1)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同桌互说,然后的全班说(3----5人)

(2)你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2、电脑出示p25:6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三、观察与思考

独立完成p25:5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认真观察每一竖行的三道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

3):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三者间的联系)

数学下册几减几练习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练习课

(第16页的第3题―――――第17页的第7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数感。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听算

12-712-412-314-816-9

8+913-614-511-215-7

17-815-9

(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1-215-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2、说得数,再写算式

书中第16页的第3题:

要求:每一个四人小组先在组里互相说出算式、得数,最后写出算式。(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游戏提高练习

1、找座位

(1)给每个学生一个算式卡片,同时出示5把贴有3、4、6、7、9卡片的椅子,让学生把卡片放到相的椅子上去,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放得又对又快。

(2)还有没有送出去的卡片吗?

那你们想不想也他们找个家呢?请你们想个办法给它找个家。(学生活动)

2、找朋友

(书中第17页的第8题)

活动要求:教师先将书中的题目出示在黑板上,然后请8个小朋友分两组比赛,看哪一个组的小朋友找的又对又快。(集体订正,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三、全课小结:

(略)

四、完成作业

p17:7

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

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数的运算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数的运算(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8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第6、7题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问题的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巩固生活中的税率、折扣、利息等问题的解答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生活中的税率、折扣等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整理回顾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学过的分数、百分数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2.学生回顾,教师板书:税率问题、利息问题、打折问题等

二、整理解题思路:

1.利息问题:妈妈将8000元钱按3.24%的年利率存入银行3年,如果按5%的税率缴纳利息税,那么到期后一共可以从银行取回多少钱?

引导学生分步解答,理解解答过程与每步意义。区分应得利息、实得利息,税后利息等术语意义。

提醒学生三点,让学生自己先说说在前阶段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的:

(1)计算利息时,千万不要忘记乘时间。

(2)不要忘记是否要交利息税。什么情况不用交?

(3)要看题目要求是取出什么?像这题千万不能将“本”都丢了。

2.纳税问题:教材上第88页上第7题

读题理解:哪些稿费应该纳税?怎样计算?

3.打折问题:教材上第88页上第6题

读题看图理解题目意义。分析解题方法:原价乘折扣=现价

三、拓展练习(补充)

1.小琴妈妈七月份的工资收入是1350元,扣除800元后按5﹪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小琴妈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爸爸在XX年6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为

2.25﹪,到期时国家按所得利息的20﹪征收个人所得税。到期时爸爸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爸爸这次储蓄实际收入多少元?

3.一套瓷器,如果比成本价多80元出售,则可赚25%;实际卖出后,反而亏了80元,这套瓷器是打几折出售的?

4.商店有100台洗衣机,如果按每台1000元出售,则每台可得20%的利润。但其中有一台在搬运时有些小问题了,所以只能打对折出售。那么卖出这些洗衣机一共赚了多少钱?

5.XX年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5%

超过500元-XX元的部分------10%

超过XX元-5000元的部分------15%

——————

李明的爸爸月收入是4000元,妈妈的月收入是XX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如果张叔叔每月要交200元的个人所得税,那么张叔叔的月收入是多少元?

6.某校六年级有120名师生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某运输公司有两种车辆可供选择:

(1)限坐40人的大客车,每人票价5元,如坐满,票价可打八折;

(2)限坐10人的面包车,每人票价6元,如坐满,票价可按75%优惠。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为六年级师生设计一种最省钱的租车方案,并算出总租金。

7.国家规定个人发表文章、出版图书所得稿酬应该缴纳个人收入调节税,计算方法是:

(1)稿酬不高于800元,不纳税;

(2)稿酬高于800元但不超过4000元的,应交纳超过800元的那一部分的14%的税款;

(3)稿酬高于4000元的,应交纳全部稿酬的11%的税款。

李老师说:“按照这样的规定,有时所得稿酬多的人反而比所得稿酬少的人纳税少。”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单元条崭新的路小学下册艺术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课题:一条崭新的路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1、感受东山魁夷的艺术作品,能够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描述。

2、了解东山魁夷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并运用其方法进行创作尝试。

3、通过学习,能够了解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内涵是人文主题的体现,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一定的思想和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重点:感受东山魁夷的艺术作品,能够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描述。

难点:用同类色表现风景,引导学生对颜色的明度进行分析。

媒体设计:1、东山魁夷作品以及其他相关作品图片。

2、魁夷生平资料和罗丹故事。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学生排队进教室,在自己的座位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物品。

二、发声练习

(1)断音练习(小黑板)

(2)长音练习。

(3)三声部练习(轮唱练习)

活动一:走进东山魁夷

1、介绍东山魁夷生平:日本当代著名画家,他的艺术贯通古、今、东、西,在音乐、哲学、历史、宗教、文学多个领域都有深厚修养。其绘画作品雅俗共赏、散文富有诗意。他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情感。

2、少年的东山魁夷体弱多病,在山里养病期间,他独自在葱郁的树木、树影边写生,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后来,他又经历了战争、双亲的死亡、弟弟早逝等悲惨的生活体验,但在他的心底一直藏着一条路,那就是不断追求探索崭新的艺术之路。

活动二:一条崭新的路

1、师生共同欣赏东山魁夷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给人宁静的感觉,因为东山魁夷擅长用蓝色、绿色等同类色彩进行厚涂法来表现。《山谷》这幅作品作品的色彩对比却比较强烈

2、讨论欣赏东山魁夷的美术作品的特点是什么?根据大家的讨论和自己的体会写出简短的文字,并在自己小组里说一说。

活动三:我“读”东山魁夷

1、东山魁夷是日本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名字对中国的画界并不陌生。但东山魁夷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可能很少接触,其实,他的文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的散文在日本就很受欢迎,据说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读东山魁夷的散文和随笔,你会感到心醉,因为一个画家的眼睛和审美情趣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更具色彩灵感,真正有“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

2、东山魁夷美术作品中的诗歌和散文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诗意和画境中倾注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真挚情感。

3、通过东山魁夷从事艺术创造的故事的学习和了解,展开讨论,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创造生活和美”这个主题进行思考。什么叫做用艺术家特有的眼光看事物(世界),艺术家特有的眼光与普通人的眼光有什么下同?自己用简单的话说出来。

活动三:世界就在我的手中

1、运用东山魁夷在色彩的创作特点,鼓励学生用同类色表现风景,引导学生对颜色的明度进行分析,并对局部的形态作比较细致的处理。学生用色彩尝试这样的表现。

2、作品展示交流。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889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