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雪猴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雪猴与边防战土友好相处的描述,展示了雪猴的聪明、可爱,反映了边防战士热爱大自然、热爱野生动物的高尚情操。
具体、细致描写雪猴的特点和它与边防军人友好相处的故事,并在字里行间表达边防战士对大自然、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根据课文特点,从对聪明、可爱的雪猴以及它与边防军人友好相处的具体描述中,体会边防军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应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自己体会和在合作学习中交流体会,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借助阅读提示学习课文,也可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的方式学习课文。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检查学生是否抓住了重点语句,是否理解了思想内容。
2.在自读和讨论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还舍不得那些雪猴的原因时,老师应提示学生既要从课文描述的具体事实中找原因,也要展开想象,从其他方面找原因。雪猴聪明、可爱,和边防军人友好相处,课文描写了下面的事实。
(1)热情、好客、有礼貌。每当边防哨所来了客人,雪猴当天就送来了小礼物。
(2)模仿性强。模仿边防战士出操、洗脸刷牙、上课。雪猴也按号音起身,攀枝欢跳,飞身跃林,开始做早操。猴儿也一齐拥到水边,用爪手捧水抹抹脸,把脚趾伸到嘴里掏掏。战士们上课,它们也会不远不近地学着战士们席地而坐,凝神听讲。
(3)懂得体贴。一次,一个新战士从单杠上摔下来,首先奔上去的竟是猴儿。它们把那个战士围得严严实实,又蹦又跳,用它们特有的方式表示关切和同情。
(4)有灵性,能预报天气。一次,我们采访归来在途中休息,猴王带领它的部下把我们团团围住,用它们特有的方式催我们快。
在比较充分地感知雪猴对边防战士友好的基础上,想想、议议边防战士对雪猴的态度:假如边防战士厌烦它们,驱赶它们,甚至捕杀它们,雪猴仍然会那么友好吗?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边防战士爱护雪猴的情景,让同学们认识到,雪猴的友好,源于边防战士对它们友好,从而认识到要热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3.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开拓思路:(1)你想对雪猴说什么?(2)你想对边防战士说什么?(3)在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方面,你受到什么启发?
4.课文写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默读、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朗读的基调应是轻松的、活泼的,朗读雪猴预报天气的部分,语气上要有变化,让人感受到暴雨前的紧张气氛。
5.课后,可布置学生找一些描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书或图片读一读,看一看。
教学设计示例
11.雪猴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还舍不得那些雪猴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述:在我国云南边境,生活着一种有趣的动物雪猴,它是边防战士的好朋友。
2.板书雪猴
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雪猴有哪些特点?
2.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为什么还舍不得那些雪猴?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借助工具书,自己读通课文,针对自学提示,边读边想边勾画,为小组合作研讨作准备。)
三、合作研讨
1.组内交换看法,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组长加以归纳、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意见
(1)短文写了雪猴哪些特点:
①文中二、三自然段中桌子上多了一小把香蕉,回头看了我一眼,点点头,闪进,蹿到等词句,写出了雪猴通人性,行动灵活、迅速的特点。身体较为高大,鼻孔高傲地翻向天空形象地描绘出了雪猴的外形特点。
②文中四、五自然段中,通过早操,捧水抹脸,用脚趾在嘴里掏掏学军人洗脸刷牙,操练时蹲在枝头观赏,咧嘴龇牙地为军人鼓劲叫好,在一旁摹仿以及学着战士席地而坐,凝神听讲,只有身上不舒服时才搔一搔等特有的动作,生动地描绘了雪猴善于摹仿,通人性,有感情。
③文中第六自然段中,作者采访归来在草地上聊天,突然,猴王带领它的部下把我们团团围住。它们有的有的有的左蹦右跳,扯着嗓子乱叫的描述,写出了雪猴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的特点。
(2)为什么边防战士服役期满,还舍不得那些雪猴呢?
(重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进行归纳,然后完成表格的填写,体会边防战士与雪猴之间的友好感情。)
(3)点拨:除了这些描写,课文的哪些地方还能看出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写我在草地上聊天,雪猴在暴雨、冰雹到来之前向我报警这一事例,也反映了雪猴对边防军人的真挚情感。)
军人
雪猴
出操
洗脸刷牙
操练
从单杠上摔下来
上课
(4)感情朗读全文,体会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感情。
(5)结合课文内容谈收获。
(引导学生从思想教育、表达方法等方面畅所欲言。)
(如:学习边防军人自觉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尚情操。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生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延伸拓展
课余时间,找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书或图片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雪
语文教案示例--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①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②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③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郊游,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过程,尝试写一篇游记。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游记,感受作者的写法及感情。
教案点评:
教师由课题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合作解决,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搜集有关介绍金华双龙洞的资料,可阅读课外书刊,也可上网浏览。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担当小导游。
语文教案:争吵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宽容。团结友爱。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难免的事,你遇到这样的情景,是怎样做的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两个朋友发生争吵的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争吵,发生争吵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理清顺序)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采取指读、齐读、分组读等方式。
4.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l.自读自悟第一部分(1-4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拨释疑。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1)我和克莱谛因为什么事而争吵?
(吵架的原因是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也弄脏了他的本子。)
(2)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后,是怎么做的?
(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3)我为什么想报复克莱谛?
(我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
(4)我想报复克莱谛的想法,可以看出我怎样?
(表面上好像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事实上,我把他本子弄脏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课文开始表现了我不想承认自己有嫉妒心理。)
(5)当我故意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后,他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表现是脸都红了,举起手又缩回去。脸红说明他生气。举起手又缩回去,说明克莱谛不想把事情闹大,老师知道后,我会受到批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能够宽容待人。)
过渡:我看了克莱谛的表现后,心里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下面我们来学习5-8自然段。
2.理解课文的第二部分(5-8)自然段。
(l)画出描写我矛盾心理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①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呢?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
②我认识到了自己做错了,可为什么不能向克莱谛道歉,说明什么?
(说明我没有勇气面对错误,承认错误)
(2)在课堂上克莱谛对我是什么反应?又是怎样说的?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我在外边等着你!)
①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克莱谛并没有记恨我,而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觉得不可理解)
②克莱谛为什么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克莱谛两次说这句话,是想让我上课的时候不要想这件事了,放学后再向我解释清楚。)
(3)我听到克莱谛两次说到我在外边等着你!我每次都是怎样领会的?
(第一次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感?ahref=jhfy/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讲话病⒕醯煤蠡?第二次我虽然认识到自己错了,心里想的仍是防御,并没有想到放学后主动向他认错。)
(4)画出父亲说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克莱谛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事情的结果怎样,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3.自读课文的第三部分(9-13)自然段。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重点汇报交流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用终于挨到了放学?说明什么?
(终于、挨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想的只是防御。)
②当我向克莱谛举起尺子时,克莱谛是怎样做的?
(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③通过克莱谛对我的态度,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通过微笑温和两词体现出来。)
④我为什么两次说再也不了?
(是因为自己内心激动,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精神所感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克莱谛的真挚感情,读出我的高兴之情。
4.理解课文的第四部分(14自然段),重点理解父亲说的话。(投影)
(l)画出父亲说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2)为什么父亲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希望我告别过去,能永远友好待人。)
(3)齐读最后一段话,进一步体会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
五、扩展延伸
编成课本剧,表演课文内容。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围绕我和克莱谛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我受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领导加深理解和体会,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学生通过读一读、讲一讲、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体会课文中所赞扬的宽容、友爱的美好品质。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9388.html
上一篇: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荐】
下一篇:数学教案-圆的比例线初中教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