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教案精选篇

时间:2022-02-08 文言文两则读后感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一、启情导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文言文两则》中的《学弈》,从大家的学习中我了解到,同学们对学习古文非常感兴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2.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初读理解: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再读理解:

1、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教师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励志的句子 m.dJz525.coM]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生背诵课文。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案精选篇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感知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的写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感知笔算减法的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

2.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数位表(十、个)、6个和5个;学生准备学具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5+10=58-2=27+8=

32+6=60-40=79-9=

9+47=80-30=53-40=

2.口算并口述是怎样想的

70-30=46-20=79-6=

二、探究新知

1.口算65-3说说怎样口算

2.教学例1

63-3=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6个○表示6个十;个位上5个○表示5个一,读作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

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掉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生写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板书: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5)做一做1题。学生口述题意,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填写,指名在投影片上计算,并订正。

3.教学例2

65减23怎样算: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

(1)启发学生想:计算65+23时怎样写竖式?

那么65-23时又怎样写竖式?

教师同时板书:

启发学生想:这样写竖式,说明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相同数位对齐。

(2)启发学生想:计算65+23时,是从个位加起。告诉学生65-23时,也是从个位减起。

(3)出示图示,在个位划去3个○,在十位划2个●

(4)师生共同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明确:今后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数相减,得数写在横线下个位上;再计算十位,十位上的数相减,得数写在横线下十位上。再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得数。

(5)做一做,2题。(独立填书)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2.填得数,做一做,3题。

独立填书,并订正。

3.练习二十三,第2题。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还要注意,计算时仔细,得数要写在横式等号后。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1题。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案精选


第一课时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古诗两首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第5页至第7页

教学目标

1、会人“咏”、“柳”、“碧”、“垂”、“似”、“剪”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咏柳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认识美。

1、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你们喜欢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之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

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ǒng)柳(liǔ)。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①看柳树远景图。

②想象表达:你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③诗人发出的感叹是什么?图下出示两句诗。

④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

(1)碧玉,翠绿而晶莹,很美。而随风轻拂的柳枝就像千万条丝带。诗人比喻的多好啊,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可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呢?

(2)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①过渡,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

②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③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指导学生理解裁:裁剪。

④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⑤指名说:这两句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a、自由读。b、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c、齐读。

1、过度,学了这首诗,柳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可以美美地把它读出来,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呢?

2、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①开朗读会。②绘画。③写话。④当解说员。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①扮演耳背的奶奶。②扮演不懂事的小妹妹。③扮演严格的妈妈。

其中有意设置语音、语意障碍以纠正学生读音,强化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记忆。

3、激励学生课外多读经典诗文。

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理复习 教案精选


整理和复习整理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要求:

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58页看到69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口算练习:

20×6090×3080×8015×20

700×3080×4050×70400×2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练习:

42×1839×1157×2842×12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3、笔算:(练习十七第2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3、4)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学习总结:

1、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给自己这个单元的学习态度和收获作个评价。

养花教学反思两篇 教案精选


第一篇:

《养花》一文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教育。本文就是通过写养花中的喜怒哀乐,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一边讲授内容,一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使学生们对生活都能充满信心。

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被学生所认同,所喜爱,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引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既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因势利导,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理解感悟上的难点进行了点拨。同时鼓励学生自觉地将角色语言带进课堂,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第二篇: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整篇采用了先分后总的写法。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齐读总结段,然后引导他们根据总结段找出相应的段落。就这样,学生们轻松地从大体上理解了课文。

在课堂上,我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教育。“文章不是无情物”,本文就是通过写养花中的喜怒哀乐,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一边讲授内容,一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使学生们对生活都能充满信心。

另外,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养花的情趣,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首先,我问他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做是事情是什么吗?由此学生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因此,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爱好。我又问他们,你为什么喜欢你所做的事情?从中你得到了什么感受?由此,学生谈出各自喜欢做的事的原因。他们通过自己身上的事的认识和感悟,再走进文章,老舍先生为什么喜欢养花?他从中获得了哪些乐趣?

通过这种对比和迁移的教学手法,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来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能使他们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一方面也引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真正的参与思考。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能把自己的生活乐趣同老舍先生的养花生活进行对比,把自己的故事也写成文章,并从小事当中感悟到了一个人生的道理。一是达到了理解课文主题的目的,一是让他们学会了从小事中总结经验及人生道理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导学设计 教案精选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熟练得进行进位加竖式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72+5=34+20=

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

教师:到底能不能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算一算。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6+35,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小棒、竖式或口算的方法。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请摆小棒的学生说

提问:6根和5根合起来超过10根怎么办?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说

提问:6加5得11,怎么写?

你认为应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

(3)请口算的学生说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3、比较小结:和我们以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边做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

订正时指名说“个位上6加7得(),怎样写?”

“个位上6加4得(),怎样写?”

四、练习:

练习二第3题

请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36+47怎样算,再列竖式计算。

第4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竖式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得数写在书上。

组内互查、互评。

五、总结:

笔算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

进位加36

+35

71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960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