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时间:2024-03-20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小学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精选11篇)。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精选11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1

授课内容: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2.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初步学会运用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的.过程中,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作图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课件、平面图形、自学练习纸、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教材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对,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二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直观演示,揭示概念

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看这是什么?(蝴蝶)我沿着中间对折,你们看两侧的部分怎样?(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课件:出示概念(读一读,记一记)

2、验证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那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谁是轴对称图形呢?课下老师发给你们每人一个平面图形,你打算怎样验证?(对折)如果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有几种折法就画几条。

把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对称轴。不是的说出理由。以平行四边形为重点。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它们的面积在计算时也有一定的公式。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1、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并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估计合适。

2、小组合作,用1cm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数一 数这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

3、各组组长将操作结果记录下表。

5、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

1、小红的床长20分米,宽14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长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小组合作:用1cm的正方形摆一摆,再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4、(1)用12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

(2)估计教师地面的面积,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习面积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千米等面积单位。

解决下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1分米、宽1分米的 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观察图:

2、妈妈买来一块花布,长3米,宽6分米,它的面积有多大?(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4、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4、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小组实验、讨论解决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研究讨论解决方案。

板书设计: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学生有兴趣,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方案。

缺点: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有的学生还不是很熟悉,还要坚持练习。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3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2、例3,“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正确判断真分数与假分数,加深对分数认识的理解。

2. 进一步培养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的观察、比较、分析、笼统、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把“1”平均分成了份,涂色局部表示(一)。

师问:3/8表示什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二、教学新课

1. 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内容。

2. 教学例2.

(1) 出示例2和图。

师问:把1个圆看作“1”,怎样用涂色局部来表示1/4、3/4和4/4呢?同学在书上完成涂色。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涂色的?

师追问: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涂色局部各表示几分之几?每个分数例各有几个1/4?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师追问:4个1/4就是多少?怎样涂色(涂满)

要表示5个1/4,应该怎样涂色呢?(用2个图形)

指出: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需要用2个图形。

同学完成涂色。

(5/4)

师问:5个1/4用分数怎样表示呢?(5/4)5/4里有几个1/4?(5个)说一说5/4表示什么?(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

(2) 探索发现。

师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生答:涂色局部不满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局部正好是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等;涂色局部超越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份平大。

3. 教学例3.

(1) 出示例3

师问:你能用涂色局部表示下面的分数吗?

同学独立完成涂色。

展示同学作业,讨论两个问题。

1表示每个分数,分别要涂几个1/5?

2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指名回答,让同学说说自身的想法。

(2)指导分类

师问: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同学在小组中交流。

汇报分类结果,重点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想法。

同学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1 分子分母 1/4 3/4

3类 分子=分母 4/4

分子分母 10/5 13/5 5/4

2 分子分母 1/4 3/4

2类

分子≥分母 4/4 5/4 10/5 13/5

揭示概念

师: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活着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3) 板书课题:说一说自身是怎样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

真分数、假分数各有什么特点?

同学自身小结。

4. 完成“练一练”

(1) 完成第1题

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右边两组图应该把1个长方形、一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哪些分数是真分数?假分数有哪些?

(2) 完成第2题。

同学在小组中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七第1题。

(1) 同学独立描点。

(2) 指导观察: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1之间,假分数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局部。师问:这样分布说明什么?(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2. 完成练习七第2题

同学独立完成。

师追问:有什么发现?(分母是8的真分数有7个,分子是8的假分数共有8个),分母是8的假分数有多少个呢?

3. 完成练习七第3题

同学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4. 完成练习七第4题

同学在书上完成填写。交流汇报结果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有哪些收获?跟大家说说你的收获!

从本节课的公开课教案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上对同学评价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本篇教学设计面向大多数同学,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1、在难点突破方面做的不够到位。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数学术语说的不够准确。

希望听课的领导教师多提珍贵意见,谢谢!

3月19日,我听了牛老师的苏教版五年级“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在同学们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两个概念。这一课的内容是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假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牛老师立足于促进同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放手让同学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牛老师以写出分数并说出以“谁为单位一”这件同学们都熟悉的学习知识情景,引出真分数和假分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的情感投入。这些都把同学置于实践生活情景中,给同学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数学问题变成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探索性、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感知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用到实际。

二、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历学习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的重要方式。牛老师这节课,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同学自觉参与,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充沛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有效地培养了同学的探究精神。

三、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关注个性发展。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同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牛老师这堂课运用 “你说的真棒!等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真正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不同的观点:

一、本节课牛老师在强调以“谁为单位一”的问题上强调的不够,牛老师再说的时候也说成“一共分”,而没有说“平均分”,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因为在本节课中就出现了同学不会找“单位一”, “单位一”应该是“一个整体”。

二、我认为在这节课上同学的数学阅读习惯有待于加强,本节课牛老师在同学的数学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导致同学无论是自身读,还是集体读的效果不是太理想。

三、数学课堂的严谨性应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我认为在无论是练习还是内容讲解,不要太随意,该写在黑板上的必需板书出来,不能说一说,或随便举例。

[小学数学课件分数]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4

小学六年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请你在本上分别画出5条不同的线,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2)全班汇报.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二、复习角.【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

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 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三、复习垂线和平行线.【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

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六、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够说出哪些包含关系的图形?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5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6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好,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四季的美景。

2、播放课件(四季美景)

3、游戏(发放牌子)

师:你最喜欢什么季节?(请你来代表......还有谁喜欢不同的季节。谁想代表......)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举牌的同学上前来以最快的速度依次排出四季的顺序。(问:他们排对了吗?)

师:(老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节奏很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夏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对,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4、提示课题

师:像这样依次循环出现的现象,叫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墙面装饰图),让学生观察。

师问:老师带来了朋友家的墙面装饰图,上面都有些什么图形?

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

师:是的,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图形。这些图形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规律?你们有信心去找吗?(有)请听要求:

(1)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2)说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把发现的规律说清楚;

(3)比一比,看哪一组能找出不同的规律。开始!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学生汇报

(1):斜排(师:是的,当我们斜着看时,每一排的图形都是相同的,下面哪些同学也找出了这个规律,请用手示意。)(播放斜排演示课件)

(2)横排:(师播放课件,老师重点讲解、规范说法:我们先看第一行,以第一行为基础,圆片移到这一行的最后,其它三个图形都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就变成了第二行。按照这样的规律,第三行、第四行的规律也让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演示。第五行的排列让学生猜一猜。)

(3)竖排:(师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

(4)以最后一个图形向前移动的规律(播放课件、大家欣赏)

4、总结规律:

孩子们,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排列规我们就叫它循环排列规律。(板书:循环排列规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过渡:现在就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进行智力大闯关吧!你们敢挑战吗?(敢)好,进入第一关。

1、第一关:考考你(规律训练)

过渡:动物园来了一队动物朋友,他们正在进行队形训练呢,同学们请仔细看,

(1)师问:第二队是怎么变化出来的?(学生回答)师规范语言),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排出第三队的队形吗?(第一个动物向队列的最后移动规律)

(2)还是这一队动物,(请仔细看)又是怎样变化成第二队的呢......(最后一个动物向队列的最前面移动规律)你们的观察能力真强。好,顺利进入第二关。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展示作业。

师:请拿出答题卡,开始解答。

3、猜规律

过渡:向下一关进军吧!你想猜几号旗?好,进入我们的终极关——第四关。

4、设计手帕JK251.CoM

过渡:现在就用我们灵巧的双手来创造规律!在这块手帕上,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

请仔细看要求:

(1)小组先商量怎样设计才有规律;

(2)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漂亮。听明白了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请组长打开学具袋,和小组的成员一起完成。开始!

(3)作品展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过渡: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规律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1、欣赏规律美(课件播放)

2、总结

孩子们,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希望你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它,运用它,把我们的环境打扮的更美丽吧!

板书

找规律

循环排列规律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分组练习,订正时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26+130= 470-90= 630-50=

150-20= 335+48= 763+17=

2.指导学生摆学具.

第一行摆5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

提问:第二行摆多少个三角形.

学生填书.

提问:你看到什么:知道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使学生明确,先摆和○同样多的△5个,再摆2个△,这样第2行就摆了7个△,△比○多2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演示动画“应用题”】.

(1)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 5个○, ○○○○○

第二行摆△,比○少2个.△△△

应摆和○—一对应的△,在后面2个○下面不摆△.

第二行摆3个△.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使学生明确:比○少2个,在○里去掉2个○,剩下 3个○,摆的△和剩下的3个○同样多,也就是摆 3个△.

(2)启发学生互相设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

(1)出示例11.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问题是黄花有几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启发学生,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黄花比红花少6朵,具体地说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

红花多,黄花少,黄花的朵数就是比15朵红花少6朵红花.

(5)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

使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大数,一个大数中的一部分(比小数多的部分),求小数.用大数去掉大数比小数多的一部分,剩下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小数.

3.反馈练习.

(1)动物园有44只小猴,大猴比小猴少18只.有多少只大猴?

①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②独立列式计算.

③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同学们做手工,折纸鹤85只,折的纸船比纸鹤少9只.折纸船多少只?

①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②独立列式计算.

③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略)

随堂练习

1.猜数游戏.

(1)左手有6枚硬币,右手比左手少2枚,右手有几枚?

(2)同桌互相活动.

2.拍手游戏.

(1)教师拍4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1下,同学们拍几下?

(2)教师拍7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3下,同学们拍几下?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1、2题.

1.停车场上,大汽车比小汽车少15辆.小汽车有40辆.大汽车有多少辆?

2.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四年级比五年级少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

板书设计

课题:不退位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70-30 42-20 79-6

85-40 67-31 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 6个○表示 6个十;个位上 5个○表示 5个一,读作 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小结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 99-8= 70-40=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鼓励.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计算时要仔细,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例1 65-3=62 例 2 65-23=42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8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学习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学习方法:探索、归纳、交流、练习

三、合作探究(同学合作,教师引导)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相等

(、互相重合

2、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即叫等边三角形。

3、思考:

(用到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就是等边三角形?

(3)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

归纳: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四、精讲精练

精讲:

例1、△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例2、探究:等边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画出图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它们全等。

精练:

教材P

五、课堂小结: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

六、作业

1、△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BE=DC

2、AB=AC,∠A=40°,AB的垂直平分线N交AC于D,求∠DBC的度数。

教后反思:在新知识学习时,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是什么和等腰三角形对称轴的条数这两个问题,通过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或不成熟的看法的争论得到强化。

利用几何画板展示问题,能够更好地进行题目的变化,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感受研究方法的不变,几何量关系的不变;更好地揭示了图形中的旋转变化,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9


第1篇: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数特征》说课稿

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数特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此知识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做好准备。依据《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认为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大学生的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促进互相帮助,培养团队意识。

2.情境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我利用情景教学法,设计报数等游戏,创设有趣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法

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是实施有效活动的保障,所以,我的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另外,课上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评语和赠送小礼物的方法让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投身数学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第2篇: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数特征》说课稿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数特征》说课稿范文,送一篇给你。

《能被

3整除的数的特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2页。《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整个说课我将分五部分进行讲述,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了能被

2、5整除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此知识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做好准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1、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聋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认为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加大学生的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促进互相帮助,培养团队意识。

2.情境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我利用情景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法。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是实施有效活动的保障,所以,我的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竞争、团结合作的互动环节中渗透“你才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学到的是学习的方法, 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及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因为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能被

2、5整除的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很自然地认为判断能否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是看个位,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复习能被

2、5 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下面打破定势做好准备。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先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举例否定,使学生产生疑问,制造认知冲突,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心需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2.讲授新知:

(1)设疑激趣。我采用“质疑观察——概括”的顺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问“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只看个位,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就没有特征了吗?”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哪些数能被3整除,然后使他们初步的了解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只看个位,这样自然而然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好奇心。

(2)探究新知。出示3的倍数,引导学生观察出能被3整除的数中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发现所得到的和都能被3整除,从而找到了规律。

3.巩固新知。为了遵循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又 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而且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把能被

2、5整除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4.课堂小结。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置。第6题 在每一个□中填上一个数,使这个数能被3整除,有几种填法? □7 4□2 □44 56□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灵活性。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老师教学的思路图。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十分简洁的板书,包括课题和能被3整除的数的以及不能被3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重点突出,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陈晓瑜 2014年4月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10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非整十的两位数的意义,能按顺序写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这些数。

教学难点:

正确数出“几十九”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非整十的两位数的意义,能按顺序写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这些数。

教学难点:

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整十数。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进行摆小棒比赛,比比谁摆得又对又快。

1、师:请小朋友们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摆法,比一比哪种摆法好,好在哪里。

〔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3、师: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4、提问:3捆添上4根是多少?你怎么知道这是34根的?3捆添上9根呢?你怎么知道这些是39根的?

5、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6、提问:三十九根添上一是四十,那么四十九添上一、五十九添上一……九十九添上一各是多少呢?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11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2、例3,“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正确判断真分数与假分数,加深对分数认识的理解。

2. 进一步培养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的观察、比较、分析、笼统、概括等能力。

把“1”平均分成了份,涂色局部表示(一)。

师问:3/8表示什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 教学例2.

(1) 出示例2和图。

师问:把1个圆看作“1”,怎样用涂色局部来表示1/4、3/4和4/4呢?同学在书上完成涂色。

师追问: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涂色局部各表示几分之几?每个分数例各有几个1/4?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指出: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需要用2个图形。

师问:5个1/4用分数怎样表示呢?(5/4)5/4里有几个1/4?(5个)说一说5/4表示什么?(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

生答:涂色局部不满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局部正好是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等;涂色局部超越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份平大。

同学独立完成涂色。

展示同学作业,讨论两个问题。

1表示每个分数,分别要涂几个1/5?

2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师问: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同学在小组中交流。

汇报分类结果,重点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想法。

分子比分母大活着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真分数、假分数各有什么特点?

同学自身小结。

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右边两组图应该把1个长方形、一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哪些分数是真分数?假分数有哪些?

(2) 完成第2题。

1. 完成练习七第1题。

(1) 同学独立描点。

(2) 指导观察: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1之间,假分数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局部。师问:这样分布说明什么?(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同学独立完成。

师追问:有什么发现?(分母是8的真分数有7个,分子是8的假分数共有8个),分母是8的假分数有多少个呢?

从本节课的公开课教案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上对同学评价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本篇教学设计面向大多数同学,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1、在难点突破方面做的不够到位。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数学术语说的不够准确。

希望听课的领导教师多提珍贵意见,谢谢!

3月19日,我听了牛老师的苏教版五年级“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在同学们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两个概念。这一课的内容是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假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牛老师立足于促进同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放手让同学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牛老师以写出分数并说出以“谁为单位一”这件同学们都熟悉的学习知识情景,引出真分数和假分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的情感投入。这些都把同学置于实践生活情景中,给同学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数学问题变成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探索性、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感知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用到实际。

二、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历学习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的重要方式。牛老师这节课,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同学自觉参与,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充沛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有效地培养了同学的探究精神。

三、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关注个性发展。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同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牛老师这堂课运用 “你说的真棒!等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真正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不同的观点:

一、本节课牛老师在强调以“谁为单位一”的问题上强调的不够,牛老师再说的时候也说成“一共分”,而没有说“平均分”,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因为在本节课中就出现了同学不会找“单位一”, “单位一”应该是“一个整体”。

二、我认为在这节课上同学的数学阅读习惯有待于加强,本节课牛老师在同学的数学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导致同学无论是自身读,还是集体读的效果不是太理想。

三、数学课堂的严谨性应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我认为在无论是练习还是内容讲解,不要太随意,该写在黑板上的必需板书出来,不能说一说,或随便举例。

[小学数学课件分数]

jK251.COm精选阅读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摘录11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sin(-300),Sin150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 = ,能否求出sin( ),sin( )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 篇2

一、概述

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1)

2)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三、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习需要分析: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复习

1)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习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 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a||b|cosq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有a×b = |a||b|cosq,(0≤θ≤π)。

2、并规定0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探究:

1、向量数量积是一个向量还是一个数量?它的符号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向量的积有什么区别?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q的符号所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a×b,而a×b是两个向量的数量的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符号“· ”在向量运算中不是乘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实数中,若a?0,且a×b=0,则b=0;但是在数量积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q有可能为0。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 篇4

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

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教学过程:

1.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

2.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yf_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_A?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

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图像法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

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题目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定和公理;难点是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本章中的概念

1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2线段的中点定义。

3角的两个定义。

4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的概念。

5互余与互补的角。

三、本章中的公理和定理

1直线的公理;线段的公理。

2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定理。

四、本章中的主要习题类型

1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的理解。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延长射线OP B延长直线CD

C延长线段CD D反向延长直线CD

解:C因为射线和直线是可以向一方或两方无限延伸的,所以任何延长射线或直线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而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向两方延长。

例2如图1-57中的线段共有多少条?

解:15条,它们是:线段AB,AD,AF,AC,AE,AG,BD,BF,DF,CE,CG,EG,BC,DE,FG。

2线段的和、差、倍、分。

例3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AC=2BC,反向延长AB到D使AD= BC,那么线段AD是线段AC的( )。

A.B. C. D.

解:B如图1-58,因为AD是BC的二分之一,BC又是AC的二分之一,所以AD是AC的四分之一。

例4如图1-59,B为线段AC上的一点,AB=4cm,BC=3cm,M,N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MN的长。

解:因为AB=4,M是AB的中点,所以MB=2,又因为N是BC的中点,所以BN=1.5。则MN=2+1.5=3.5

3角的概念性质及角平分线。

例5如图1-60,已知AOC是一条直线,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BOC的平分线,求∠EOD的度数。

解:因为OD是∠AOB的平分线,所以∠BOD= ∠AOB;又因为OE是∠BOC的平分线,所以∠BOE= ∠BOC;又∠AOB+∠BOC=180°,

所以∠BOE+∠BOD=(∠AOB+∠BOC)÷2=90°。

则∠EOD=90°。

例6如图1-61,已知∠AOB=∠COD=90°,又∠AOD=150°,那么∠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多少?

解:因为∠AOB=90°,又∠AOD=150°,所以∠BOD=60°。

又∠COD=90°,所以∠COB=30°。

则∠AOC=60°,(同角的.余角相等)

∠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2∶1。

4互余与互补角的性质。

例7如图1-62,直线AB,CD相交于O,∠BOE=90°,若∠BOD=45°,求∠COE,∠COA,∠AOD的度数。

解:因为COD为直线,∠BOE=90°,∠BOD=45°,

所以∠COE=180°-90°-45°=45°

又AOB为直线,∠BOE=90°,∠COE=45°

故∠COA=180°-90°-45°=45°,

而AOB为直线,∠BOD=45°,

因此∠AOD=180°-45°=135°。

例8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且小有的余角与大角的余角之差为20°,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解:设第一个角为x°,则另一个角为3x°,

依题义列方程得:(90-x)-(90-3x)=20,解得:x=10,3x=30。

答:一个角为10°,另一个角为30°。

5度分秒的换算及和、差、倍、分的计算。

例9 (1)将4589°化成度、分、秒的形式。

(2)将80°34′45″化成度。

(3)计算:(36°55′40″-23°56′45″)。

解:(1)45°53′24″。

(2)约为8058°。

(3)约为9°44′11″(第一步,做减法后得12°58′55″;再做乘法后得36°174′165″,可以先不进位,做除法后得9°44′11″)

五、本章中所学到的数学思想

1运动变化的观点:几何图形不是孤立和静止的,也应看作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如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就发展成为射线;射线向另一方向延长就发展成直线。又如射线饶它的端点旋转就形成角;角的终边不断旋转就变化成直角、平角和周角。从图形的运动中可以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联系和区别及特性。

2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几何的知识中经常遇到计算问题,对形的研究离不开数。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如微”。本章的知识中,将线段的长度用数量表示,利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余角与补角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几何的学习不能与代数的学习截然分开,在形的问题难以解决时,发挥数的功能,在数的问题遇到困难时,画出与它相关的图形,都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从几何的起始课,就注意数形结合,就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联系实际,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学习数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尤其是几乎何的学习更离不开实际生活。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线和角,都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原型存在,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六、本章的疑点和误点分析

概念在应用中的混淆。

例10判断正误:

(1)在∠AOB的边O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2)大于90°的角是钝角。

(3)任何一个角都可以有余角。

(4)∠A是锐角,则∠A的所有余角都相等。

(5)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

(6)直线MN是平角。

(7)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一定等于平角。

(8)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就没有余角。

(9)钝角一定大于它的补角。

(10)经过三点一定可以画一条直线。

解:(1)错。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而射线是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的,所以就不能再说射线的延长线了。

(2)错。钝角的定义是: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

(3)错。余角的定义是: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因此大于直角的角没有余角。

(4)对.∠A的所有余角都是90°-∠A。

(5)对.若∠A<90°,∠B<90°则∠A+∠B<90°+90°=180°.

(6)错。平角是一个角就要有顶点,而直线上没有表示平角顶点的点。如果在直线上标出表示角的顶点的点,就可以了。

(7)对。符合互补的角的定义。

(8)对。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而钝角是没有余角的。

(9)对。因为钝角的补角是锐角,钝角一定大于锐角。

(10)错。这个题应该分情况讨论:如果这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如果这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过这三个点就不能画一条直线。

板书设计

回顾与反思

(一)知识结构(四)主要习题类型(五)本章的数学思想

略例1 1

· 2

(二)本章概念· 3

略· (六)疑误点分析

(三)本章的公理和定理·

例9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1、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

(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

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 篇7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 等差数列的概念;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 ①

10,8,6,4,2,…; 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

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

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1)

推导出公式:(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 1,2

二、

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优化问题的学习,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

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1把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

问题2把长为100cm的铁丝分成两段,各围成正方形,怎样分法,能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各最小?

问题3做一个容积为256L的方底无盖水箱,它的高为多少时材料最省?

二、新课引入

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最值问题。

1。几何方面的应用(面积和体积等的最值)。

2。物理方面的应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利润方面最值)。

三、知识建构

例1在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铁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如图),做成一个无盖的方底箱子,箱底的边长是多少时,箱底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

说明1解应用题一般有四个要点步骤:设——列——解——答。

说明2用导数法求函数的最值,与求函数极值方法类似,加一步与几个极

值及端点值比较即可。

例2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容积一定时,它的高与底与半径应怎样选取,才

能使所用的材料最省?

变式当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表面积为定值S时,它的高与底面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

说明1这种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值的函数称单峰函数。

说明2用导数法求单峰函数最值,可以对一般的求法加以简化,其步骤为:

S1列:列出函数关系式。

S2求:求函数的导数。

S3述:说明函数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大(小)值,从而断定为函数的最大(小)值,必要时作答。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的内阻为,电动势为。外电阻为

多大时,才能使电功率最大?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说明求最值要注意验证等号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说取得这样的值时对应的自变量必须有解。

例4强度分别为a,b的两个光源A,B,它们间的距离为d,试问:在连接这两个光源的线段AB上,何处照度最小?试就a=8,b=1,d=3时回答上述问题(照度与光的强度成正比,与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例5在经济学中,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称为成本函数,记为;出售单位产品的收益称为收益函数,记为;称为利润函数,记为。

(1)设,生产多少单位产品时,边际成本最低?

(2)设,产品的单价,怎样的定价可使利润最大?

四、课堂练习

1。将正数a分成两部分,使其立方和为最小,这两部分应分成____和___。

2。在半径为R的圆内,作内接等腰三角形,当底边上高为 时,它的面积最大。

3。有一边长分别为8与5的长方形,在各角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把四边折起做成一个无盖小盒,要使纸盒的容积最大,问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多少?

4。一条水渠,断面为等腰梯形,如图所示,在确定断面尺寸时,希望在断面ABCD的面积为定值S时,使得湿周l=AB+BC+CD最小,这样可使水流阻力小,渗透少,求此时的高h和下底边长b。

五、回顾反思

(1)解有关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实际问题,需要分析问题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适当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函数的定义区间;所得结果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2)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来判断函数最值时,如果函数在此区间上只有一个极值点,那么这个极值就是所求最值,不必再与端点值比较。

(3)相当多有关最值的实际问题用导数方法解决较简单。

六、课外作业

课本第38页第1,2,3,4题。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 篇9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练习题1.1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B组第2题

1.2.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 篇10

提出问题:

新课程认为知识不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的认识,我认为若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将是一种高效的活动。

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的基础上引入指数函数的,而指数函数是高中研究的第一种具体函数。是在初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有关性质的前提下,去研究学习的。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难点在于弄清楚底数a对于函数变化的影响。这节课主要是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并描述出函数的图像特征,从而指出函数的性质。使学生从形到数的熟悉,体验研究函数的过程与思路,实现意识的深化。

设计背景: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慢慢体会到新教材渗透的、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理念,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经历从具体的实例引入,形成概念,再次运用于实际问题或具体数学问题的过程,它的应用性,实用性更明显的体现出来。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经过多年的数学学习,学生还是害怕学数学,尤其高中的数学,它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所以如果再让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那么将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力抓住知识的本质,以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另外,就本章来说,指数函数是学习函数概念及基本性质之后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函数,让学生学会研究一个新的具体函数的方法比学会本身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生疏的,在大脑中没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结构,需要老师的引导,使他们逐渐建立。数学中任何知识的形成都体现出它的思想与方法,因而授课中注重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运用其中的方法去学习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

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能初步把握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由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利用描点作图的方法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有条件的话借助计算机演示验证指数函数图像)由图像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能力:

1.通过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由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的个数y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分裂次数与细胞个数

1,2;2,2×2=22;3,2×2×2=23;????;x,2×2×……×2=2x

归纳:y=2x

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1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4%,那么经过x年后剩留量y与x的关系是什么?

经过1年,剩留量y=1×84%=;经过2年,剩留量y=×=?经过x年,剩留量y=

寻找异同:

你能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得到的关系式里找到什么异同点吗?

共同点:变量x与y构成函数关系式,是指数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是常数;不同点:底数的取值不同。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个基本函数:指数函数

得到指数函数的定义:定义:形如y=ax(a>0且a≠1)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在以前我们学过的函数中,一次函数用形如y=kx+b(k≠0)的形式表示,反比例函数用形如y=k/x(k≠0)表示,二次函数y=ax2+bx+c(a≠0)表示。对于其一

般形式上的系数都有相应的限制。问:为什么指数函数对底数有这样的要求呢?若a=0,当x>0时,恒等于0,没有研究价值;当x≤0时,无意义。

若a

若a=1,则=1,是一个常量,也没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有规定且a>0且a≠1。

由定义,我们可以对指数函数有一初步熟悉。

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

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在我们学过的指数运算中,指数可以是有理数,当指数是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数,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都适用,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R。

研究函数的途径:由函数的图像的性质,从形与数两方面研究。

学习函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应用,那么首先要对函数作一研究,研究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然后利用其图像性质去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你会从那几个角度考虑?(图像的分布范围,图像的变化趋势)图像的分布情况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关,函数的变化趋势体现函数的单调性。引导学生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着手开始。

首先我们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我们研究一般性的事物,常用的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

我们以具体函数入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取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画它们的图像,将学生画的函数图像展示,(画函数的图像的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最后,老师在黑板(电脑)上演示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并且,画出取不同的值时,函数的图像。

要求学生描述出指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试着描述出性质。

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其中都有丰富的经历,新课程较好的体现了这点。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而言,数学的知识应该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即通过对常识材料进行细致的观察、思考,借助于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加工。该案例正是从数学研究和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设计。虽然学生的思维不一定真实的重演了人类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但确确实实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在探索中将数学数学化,从而才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乐趣,对数学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是历史上前人已建构好了的,但对他们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再现类似的过程。该案例正是从创设问题情景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揭示规律等一系列过程,侧重于学生的探索、分析与思考,侧重于过程的探究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数学能力。

教师的地位应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自己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获,都有提高。总之,通过案例研究,不断研究新教材、新理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能力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继续探究的课题。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模板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五、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六、作业

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精选教学英语设计模板11篇


在时间紧任务重时,想快速写出一篇好文档难度很大,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范文了。在撰写文档过程可以借鉴范文,进而形成独特风格,优秀的范文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教学英语设计模板"这样的内容,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1

回到学校已两个月,行课也更加流畅。想这次执教的一年级,二年级,六年级,跨度非常大,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性也大不相同。我所执教的一年级共有6个班,感觉学生差异很大,能力强的学生与及其厌学的学生在一年级阶段就表现得相当明显。我深知要培养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难的,但是由于是一年级的孩子,可塑性还是非常强,我在一年级的训练重点完全落在对学生信心的培养以及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话,勇于表现自己的愿望。

一年级对教学内容来讲我尽可能的做到极其简单,目前还基本停留在HELLO,HI,YOUALRIGHT?IAMALRIGHT,THANKYOU.课堂形式也相对简单,但是我一直致力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和小朋友,老师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用游戏,对话,表演,比赛,观看小动画等方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直到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自信地给老师同学打招呼。鼓励是一种机制,同时批评也非常必要。一年级的学生行为规范也相对较差,上课的注意力集中有时候只有几分钟,我一直在想怎么能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紧紧围绕课堂,但是效果一直不太理想。但我同时也一直提醒自己,对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放手,不能以强行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应该以培兴养趣,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所以我总是关注那些后进生,请小朋友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一个团队的重要,让我们一起创造一个共同合作相互帮助的团队,让后进生感觉被关注。

课堂上,教师就是导演,要让每个演员演绎角色淋漓精致就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不能用统一的要求对待每一个孩子。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节,不能一味追求课堂花俏,拔高要求对待孩子,让小朋友一开始就感觉恐惧从而不愿意再去学习。

同时,我一直思考如何将自己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做一个文明,有素质的人在自己的课堂里有机贯穿。我一直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灌输他们懂礼貌,讲礼仪,使用文明用语,注意说话的方式,使用正确的语气。这些在现在看来似乎非常不切实际和可笑,学生如此多,怎么能在每周只有一节的课堂上将这些理念灌输给学生?开学两个月来我发现也确实成效极少,但是我不准备放弃,我将一直坚持,注重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以及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得失,成就一个团队的胜利的基础上习得知识。

同时我还将继续坚持对学生语言习惯的培养,丢弃自己以前过分注重单词的教学,而忽视了语言的自然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连贯性,不再为了让学生掌握单词的读法而过分机械操练,为学生创造自我反省,自我提高,以及正确学习知识的时间与空间。从一开始就注重语音语调,让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输入,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用语言本身去吸引学生。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的小学英语课上过多的夸大了景象的建立,乃至是为了景象而景象,以致于孕育发生了虚伪的景象。许多教师抱着在如许的景象中给孩子们以天然习得英语的盼望,本来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显然是不切合现实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脚踏实地,还给孩子们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天地。

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能够听、说、读、写句子does he live in Sydney? No, he doesn’t. 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 Yes, he does.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二)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句型来询问他人一些日常生活情况。

(三)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灵活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句型。朗读时做到语调自然,语音准确。突破方法:反复朗读,小组互听朗读,提出建议,突破重点。

(二)难点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突破方法:创设情景,表演对话,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播放歌曲My new pen pal,师生齐唱。

2.师生进行日常会话。如:T: Where are you from? S: I’m from China. T: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S: I often read books. T: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 I go to school by bike. T: Do you go to school by subway? S: No, I don’t. T: Do you have a pen pal? S: Yes, I do.

Step 2:Presentation

看图描述:She teaches English。He goes to work。

He watches TV。 He reads newspapers。

What’s your hobby?出示图片:hobby?

I say you say。

Let’ s try

What does ZhangPeng’s mother teach ?

She teaches English.

Does she teach English?No , she doesn’t 。

Does she teach Chinese?

No , she doesn’t .

Does she teach math ?

Yes , she does .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问题,然后播放Let’s try部分的录音,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找出回答问题的关键信息,核对答案。最后让学生反复听轮,尽量听出原文并进行复述。

Let’s talk

1.教师请一名学生介绍他笔友的有关情况,如:

I have a pen pal. She lives in Beijing. I live in Wuhan. She likes climbing mountains, singing and swimming, but I like drawing cartoons and dancing. We often write emails.教师根据这名学生的介绍问其他学生:Does his pen pal live in Beijing/Wuhan…?帮助学生回答: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 She lives in…教师板书并教读句型:Does he/she live in …? 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

2.教师用单词卡片指导学生进行替换练习。如:Does he live in the city? Does she live in the country?

3.教师出示简单字谜游戏,教学生玩,学生完成后,教师说:These are word puzzles.教师板书并教单词word puzzles。注意单词中word puzzle的发音,可用拆分法:puz-zle。教师问:Do you like doing word puzzles?引导学生回答:Yes, I do.

4.教师出示远足图片,提问:What are they doing?引导学生回答:They are going hiking.教师板书并教读单词go hiking。教师可做适当解释和拓展。继续提问:Do you like going hiking?引导学生回答:Yes, I do./No, I don’t.

5.教师向一位学生提问:Do you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学生回答:No, I don’t.教师向全班提问: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学生回答: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教师板书句子: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 Yes, he/she does./No, she doesn’t.

6.教师播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静听两遍录音后回答问题。① What do the two Johns like? ② What is Wu Yifan doing? ③Where does Wu Yifan’s pen pal live?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答疑。再放一遍录音,学生跟读,然后同桌两人分角色操练对话,最后选派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对话。

7.教师示范书写四会句子,学生仿写。

Step 3: Practice

1.教师准备一些卡片,正面写人名,反面写动词短语或住址,如:watch TV, read newspaper, Shanghai等。请一名学生上台抽取一张卡片,这名学生把抽到的卡片正反面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看,再请一名学生只看正面并进行提问:Does your uncle/aunt like watching TV...? Does your uncle/aunt live in...?其他学生用Yes, he/she does. No, he/she doesn’t.来回答。

2.教师让学生将个人信息填在卡片内。 Name: ___________ I am a boy/girl. I live in ____________. I like ______________. I go to school___________.请一名学生上台从一堆卡片中抽取一张,告诉台下学生:It’s a boy/girl.学生分成两组,轮流提问,如:Does he/she like drawing pictures? Does he/she go to school by bus?等等,看哪一组先猜出填写卡片的人是谁。

3.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完成Let’s talk下面的练习。

Step 4: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让学生听Let’s try和Let’s talk部分的录音,并积极与他人交流。

2.抄写本课四会句子。

3.做活动手册上的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Unit 4 I have a pen pal word puzzles go hiking Does he/she live in…? Yes, he/she does. No, he/she doesn’t. 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and going hiking? Yes, he does./No, he doesn't.

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3

一、 设计思路

本课话题是谈论运动项目以及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在实际生活中很有实用性,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好。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口语表达。

二、 教学任务

本模块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主要语言功能是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好。

三、 教学目标

1、学会单词“football, basketball, table tennis,

morning exercises ”。

2、 掌握句型I like … I don’t like …

3、 能灵活运用重点句型。

4、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激发积极思维,挖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运用所学句型I like…” 和 “I don’t like…..”进行拓展性的情景会话。

2、谈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运动项目。

3、掌握单词 like don’t football basketball morning exercises

五、教具准备

单词卡片录音机图片

六、 教学活动

1、Warmup (热身活动)

2、学习新知

A、老师出示足球,问What’s this ?引导同学们说football,找会的同学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说此单词.然后老师将单词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起书写,用同样的方法教basketball ,morning exercises, table tennis

B、游戏:老师说出任意三个单词,同学们找出老师没读的那个,也可以同桌的同学玩此游戏.

C、老师再拿起足球,边玩边高兴的说I like football.然后将足球扔给接受较快的同学,让他模仿说此句型,再由他扔给其他任何一个同学,以此类推来操练此句型.老师将句型写在黑板上并画上笑脸.

D、老师再在黑板上写上I don’t like …的句型.并画上哭脸,然后拿篮球说 I don’t like basketball .以同样的传球游戏操练此句型.

E、老师让同学们听录音,听听Panpan的喜好变化,听听他最终喜欢什么体育项目,并引导同学们发现Panpan 是一个有困难就退缩的人,鼓励同学们要不怕困难,做事要坚持到底 。

F、再让同学们听音模仿跟读课文,并练习表演课文。

3、小结:表扬刚才学习认真积极发言的同学,鼓励其他同学。

4、Homework: 1. 朗读课文 2. 按照单词表拼读新单词

七、板书设计

Module 3 Unit 1

football.

I like basketball

I don’t like table tennis

morning exercises.

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短文,完成相应的活动。

2、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较好完成“招聘会”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是操练巩固本单元11个职业名称的单词和重点句型:What does he/she do? Where does he/she work? How does he/she work?

2、本课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短文中的新语言,如:help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likes helping people. help tourists find their way.以及三个小建议。

教学过程

1、Preparation

(1) Greetings

(2) Let’s chant(课本第56页)

(2)Free talk

预设问题: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What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do ?

Where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work?

How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go to work?

How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go to work?

(设计意图:课前chant热身,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复习旧知。通过日常会话,复习巩固本单元主要职业名词及句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Pre--reading

I.T:Now, I will introduce some my friends to you. What do they do ? Can you guess?

Ss: OK!

T:OK!Let’s meet my first friend. (投影出示卡片:She works in the school. She teaches English in the school. She loves her children very much. What does she do? She is a ___________)

师生一起读卡片上的内容后,让学生猜所描述人物的职业,然后揭示答案。

II.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个片断.(投影出示卡片:He works in a car company. He likes math and drawing very much. He can design(设计) many cool cars. What does he do? He is an ______________.)

师生齐读内容,出示单词卡,教读design。之后师问:What does he do ? can you guess?

S3: Maybe he is an engineer.T: Yes, he is an engineer. You are very clever!(揭示答案)

III.Now, let’s go on , meet my friends. I have many friends. (投影出示卡片:They like beautiful cities. They like traveling(旅游) very much. Who are they? They are ______________)

Can you read the passage? Have a try, please!

(学生试读小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后,教师说出答案并出示tourists单词卡,并领读。)

IV.投影出示一张城市交通图,在图上标出两个旅行者。

学习本课难点句子:Help the tourists find their way.并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路线。

V.出示周杰伦照片,讨论交流信息:

(出示提示句子) Look! I think Zhou Jielun is a singer. He goes to work by car. He likes singing very much. What do you think of Zhou Jielun?(学生看提示语和同位讨论)

(投影卡片内容: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I think Zhou Jielun…

投影出示句子。Zhou Jielun is a singer. He goes to work by car. He likes singing very much.

VI.出示另一张照片(教师自己的照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讨论交流信息。

VII.出示一名银行会计的工作照片。

用同样的方法讨论交流并学说句子:helps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投影出示提示:

学生两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句子中的用词、发音等。

VIII.投影出示刚才的三段短文。Can you read the passages by yourselves?学生看投影自由阅读。

T:Can you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sk and answer in your groups.

投影出示问题:

1. What does Zhou Jielun do?

2. What does Xiao Hong do ?

3. Who works in a school?

4. Who likes singing?

5. How does Miss Liang go to work?

6. Who help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教师提问投影上的问题,学生抢答。

(设计思路:通过先阅读部分与课文相似的片段,引出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教读、理解。排除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并且用反复出现的方式操练重点句型。)

3.In—reading

(1)略读。简单回答问题

学生打开课本,自由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参考问题:

A. How many friends do we have?

B. Who are they?

C. What do they do?

(2)细读

逐段阅读,根据短文内容判断:

第一段:

A. Wang Li is an engineer.

B. She likes reading English very much.

C. She designs many cars and buses.

D. She goes to work on foot.

第二段

A、 Li Xiaobin is a policewoman.

B、 He works is a hospital.

C、 He helps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D、 He goes to work by bus.

第三段:can you answer my questions?

A、What does Yuan Yuan do?

B、What does Yuan Yuan like?

C、How does Yuan Yuan go to work?

T: (学生口头回答上面三个问题后)

(设计思路:通过简单判断,给与学生阅读的自信。就短文的内容提出yes-no等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通过快速阅读理解语篇的大意)

(3)读写

Let’s read all the passages together, OK?(齐读全部课文一遍)

Now questions for you? 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your English books?

Ask and answer in your groups, then write the answers on your English books.

学生读短文完成文后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借一个同学的课本,投影展示答案。

(4)听录音,跟读课文。

(5)自由朗读课文,品味语感。

(设计思路:通过阅读解决语篇内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检测学生理解程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通过做课本上的问答题落实到写上。)

4.Post—reading

T: Look! there are three tips here.(课前将文中的三条建议贴在黑板上)

老师读完三条建议后说:I want to be a singer, because I like singing very much. What about you?

S1: I want to be a teacher, because I like children.

T: Thank you. What else?

S2: I want to be an accountant. Because I like math very much.

T: Thank you. What else?

S3: I want to be a teacher, because I like students.

T: Thank you. What else? What about you?

S4: I want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 Because 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设计思路:将书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并得以拓展。体现了用英语的思想。)

5.Progress

(1)T: Now you are the managers in the many companies, and you need somebody work for your company.请你根据你们公司的工作性质,到人才市场去聘用一些人员为你的公司服务。(课前在学生的桌子上分好小纸条,上面写着虚拟身份的相关信息,每组为一个公司。)

(2)教师示范在求职介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并用英语表述理由。

Zhang Yong is a happy man. He likes helping the sick(病人)people.He likes white.

He wants to be a doctor. So I choose Zhang Yong. Because he wants to be a doctor, and Yongxin hospital needs a doctor.

I work in Yongxin hospital. I choose Zhang Yong. Because Yongxin hospital needs a doctor. And Zhang Yong wants to be a doctor.

Can you tell me? What about you?

Now you can stand up and look for the personnel for your company. OK?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寻找、阅读求职信息,在小组内讨论并寻找自己所在公司需要的人才。试着用英语表述聘用原因。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推举一名代表介绍自己聘任的人员并说明理由。在班内介绍。

(设计思路:设置扩展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任务型活动中扩展运用阅读信息。)

(5)T: Boys and girls, toady, it’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a nice job. So we must work hard, and make a new day. OK?

Ss: OK!

(设计思路:通过创设一次招聘会的场景,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英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辨的能力,真正做到“用中学,学中用”。)

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5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熟悉职业岗位工作,发展职业能力,达到行业或企业岗位标准和水平。文章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探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方案,旨在为外贸企业培养出既懂英语又精通国际商务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商务英语人才。

岗位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越来越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英语又精通国际商务操作的全能型商务英语人才。但是,当前我国商务英语人才面临这样的困境:我国开展商务英语专业时间较短,在教学上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撑,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存在认识不足、专业实践目标模糊、技能训练程度太弱、实践手段与方法较为单一、实践考核方式单一等。近年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针对性原则

根据学生面临的岗位特点,对英语教学知识点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框架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有针对性地制定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二)一体化原则

基于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体系应当遵循一体化原则,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语言应用技能与语言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三)实用性原则

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体系的建设除了要遵循针对性原则、一体化原则以外,还需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从实用、实际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前企业需求以及学生就业需求进行商务英语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建立。

(四)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既培养学生在未来岗位上所需的良好的商务英语沟通、商务技能操作等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依据。

通过对近年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对企业行业和兄弟院校访谈反馈的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以岗位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商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一线的业务工作。具体包括:岗位认知实训、英语技能实训、商务操作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和职业资格实训等。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实训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专题研讨法、微课教学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营造出仿真的工作环境,在最大限度上为学生创造仿真的商务英语工作环境,给予学生最大的空间开展仿真体验、实操的商务活动。以“商务谈判”为例,商务英语实训中可以通过模拟交易会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学生创造了浓郁的交易会氛围,而且交易会的实训过程也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了以后的工作内容,对学生基本商务谈判技巧以及常用商务用语也进行了强化训练。

(四)实践教学评价与考核

实践教学评价与考核是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之一,

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指标内涵、技能点、知识点、考核方式、职业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发展目标、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关注点等。重点考察商务英语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实训的态度、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商务素养等。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如笔试、操作考试、口试以及实践论文等对学生掌握的商务英语技能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我院商务英语教学应采用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设计,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操作能力,还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岗位能力培养规格的要求。

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6

教学重点:表示颜色单词white, black, brown, pink, orange的学习。

教学难点:1、white 一词中元音字母 i发的音不易到位,black, brown 的发音也较难,且学生不易区分。

2、Let’s do部分的指令语,听懂、会做即可。

教具准备:

1 教师准备一个用硬纸壳制作的颜色转盘,和用硬纸壳制作的小雨伞。

2 教师准备有颜色的纸板制作的指令牌。

3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一套水彩笔或蜡笔。

4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

5 教师准备配套教材的录音带。

6 教师准备一个小球。

教学过程:

1 热身、复习 (Warm-up/Revision)

(1)师生相互问候

T: Hello,/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S: Hello,/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teacher。

T: How are you?

S: Very well, thanks。

(2)游戏:接力问候赛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小球,建议道:Let’s play a game。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赞成别人提议的感叹语Great!教师将球抛给一名学生说:Hello。/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How are you? 接球的学生回答:Fine, thank you。。 之后,由第一个学生抛球并问:Hello。/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How are you? 第二个接球的学生回答内容与第一个学生不能相同,如:Very well, thanks。 。以此类推,直到不同的答语说完为止,再进行一轮。回答不上来的学生没权力投球。

(3)教师建议:T: Let’s sing a song。 S: Great。

师生同唱歌曲 “Teddy Bear” ,边唱边做动作。

(4)游戏: 猜颜色

让一个学生手中藏一种颜色的图片,上前主持游戏,请其他同学猜颜色。学生们众说纷纭, 颜色词练习。猜对的学生给与奖励并由他负责主持下一轮游戏。(颜色以学过的为主blue, green, yellow, red, purple)

2 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在猜颜色游戏中,教师有意在最后出示一个学生没学过的颜色,引出新单词的教学。如:white ,教师在出示白彩笔之后带读white ,学生跟读。white 一词中元音字母 i发的音不易到位,教师要提示学生张开口,发好音。

(2)教师让学生拿出蜡笔和水彩笔,学习black, brown, pink, orange 。方法:教师举起粉色水彩笔或蜡笔说:Pink, pink, this is pink。 边说边举,边听边看,训练学生手、脑、口、心、眼协调统一的能力。注意 black, brown 的发音,适当提示,切忌盲目纠音。

(3)利用颜色卡片,教师再次带读 white, black, brown, pink, orange ,提示 white, black, brown 的发音。

(4)学生听Let’s learn 的录音,指着书上的图跟读。边说边指,边听边看,也训练了学生手、脑、口、心、眼协调统一的能力。

(5)游戏 BINGO

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9种颜色的蜡笔,按三行三列的方法摆在桌面上,教师任意说颜色,学生如果听到教师说到自己所摆的蜡笔的颜色,则在蜡笔上放一小张纸片,当摆出的纸片,有三个成为一条线时说:BINGO ,为游戏的胜利者,教师可发小奖品。

3 趣味操练 (Practice)

(1)认读所学颜色的卡片 blue, green, yellow, red, purple, white, black, brown, pink, orange

(2)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一个用硬纸壳制作的颜色转盘,和用硬纸壳制作的小雨伞。边说英语边在上面涂颜色,制作好后将雨伞和陀螺转动,说说看到的颜色。

(3)让学生听Let’s do部分的录音,根据录音做动作,说到颜色时就手中举起蜡笔,左右会懂。

(4)教师举起准备好的指令牌,让学生说指令牌的颜色,教师说指令,学生做动作。如:教师举白色牌子时,学生说:White, white , 教师说:Stand up。 学生做起立的动作。

4 课堂评价 (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5 部分的练习。

5 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让学生动手用所学颜色画把雨伞或做个陀螺。并让学生将所做的物品转动起来,说说所看 的颜色。这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做事情、说英语。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时Lets learn 部分学习 white, black, brown, pink, orange等颜色单词。热身、复习环节,主要复习所学的各种问候语和颜色单词。呈现新课时,教师接着第一环节中猜颜色的游戏,有意在最后出示一个学生没学过的颜色,从而引出新颜色单词的教学。教学新知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蜡笔和水彩笔,学习black, brown, pink, orange。再利用颜色卡片,教师带读单词,同时要提示 white, black, brown等的发音。BINGO游戏可复习所学的全部颜色单词。在学生基本掌握新单词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用所学颜色画把雨伞或做个陀螺。最后,教师让学生将所做的物品转动起来,说说所看到的颜色。通过此种活动形式,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做事情、说英语。

探究活动

1。仔细观看下面的图。

2。然后在表格中勾出各种东西对应的颜色。

3。结合选择的颜色,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每种东西是什么颜色。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在全班评出表现优秀的前三名。

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study,bathroom,bedroom,living room,kitchen等单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2)、能听懂Let's do中的指示语,并按照指令做出相应动作。

2.能力目标:能听懂、会说Welcome to my home.欢迎别人到自己家来做客的这一礼貌用语。能实际运用句型: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bedroom....来介绍自己的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对家的热爱,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自己未来的家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5个表示家庭厅室的词汇以及用句型: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bedroom....来操练这5个新词汇。

2.难点:正确掌握单词bathroom,kitchen的发音。

教学过程

Step 1:Warm - up

(1)Before class, T and Ss sing the song“My Bedroom”after the tape.

(2)Greeting.(给坐在后排的学生课程前戴上不同人物的头饰,调节一下课堂气氛) T: Hello! Boys and girls! Today there are some new friends in our classroom. Now say“Hello”to them.“Hello, my friends! Welcome to our class.”Clap your hands. T: Nice to meet you! Ss: Nice to meet you,too! T: How are you,today? Ss: Fine,thank you.

(3)Ss greet with each other like that.

(4)Sing a song “How are you?”.

【设计思路:提前放本单元英文歌曲,让生感知语言,也为后边学唱打下基础。给后排的学生戴头饰,布置课堂气氛,让生感到今天教室里有新朋友,自然引出Welcome to my class.正好为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会说Welcome to my home.打下基础。师生、生生日常问候后,互唱歌曲“How are you?”以此来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Step 2:Preview

T: Look! This is my new schoolbag.

Ss: Wow! How nice!(把新书包传给一位同学,照老师的样子说,然后再传给下一位同学,同伴之间练习说Look! This is my schoolbag. You can see a pencil-case、 a Chinese book....)

【设计思路:师拿个书包向同学们展示This is my new schoolbag.并传给学生,让他们明白其意思,并练习说句型,为本节课后边的拓展、运用语言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bedroom...这一句型作一铺垫。】

Step 3:Presentation

Let’s learn

T: Today I'm very very happy.(作出非常高兴的夸张动作)Because I have a new home(师重复home,生可能不懂其意,于是师出示一座房子图片,让生明白home就是“家”的意思)Let's go and have a look. OK? Ss: OK! T: So today we'll learn Unit 4 My Home.(师板书课题)

(1).study的学习

T:师指着刚才书包里的书说:I like reading very much. I like books. Look! There are many books on the shelf. There is a lamp on the desk. Guess! What's this?出示图片。 Ss:书房. T: Yes,this is my study.(引出新词)

师出示study的单词卡片:用升降调的方式操练study,分组竞赛读,排读,找个人开火车读.然后渗透Let's do中的内容,师边做动作边让生跟说:Go to the study. Read a book.

T: We should read more books, because reading can make more knowledge. Yes?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多读书) Ss: Yes.

【设计思路:由许多书在书房的书架上,引出study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让生一目了然。教单词时先让生听、看,然后说、认词。由词汇教学过渡到短语中并加入动作,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渗透Let's do为完成教学目标之一作铺垫。】

(2).bathroom的学习

T: When you read some books, finish your homework in your study. You may feel a little tired. So you can go to the bathroom to take a shower. Relax yourself(师边做劳累的样子,然后作洗澡的动作,让生明白其意接着引出新词bathroom.)

Look, this is my bathroom.出示图片。(师边说边板书bathroom)出示单词卡片,让生看单词bathroom,把room折过来剩bath,师示范bath的发音,告诉生bath有洗澡之意,再加上room读组成bathroom,师领读突破发音难点。可引导学生联想教室是classroom,与之类似的都以room结尾。 a.师示范读。 b.学生模仿。 c.分组竞赛读,开火车读。 d.小组之间边说边做动作,

渗透Let's do内容。师说Go to the bathroom, take a shower.边说边做动作,让学生知道take a shower的意思。

【设计思路:因为barthroom后边是room.这样很容易联想到classroom,提醒生记起,并为后边学习bedroom、living room提了个醒,用联想法扩充词汇量,联想是记忆单词的好方法。师示范读让生注意bathroom的发音,然后做动作加深bath的印象。】 (3).bedroom的出现

T: After taking a shower, I want to sleep.(师做动作演示,让生明白其意) So I go to my bedroom.(引出新词)出示图片。问:What's this? Ss: Bed. T: Yes. You can see my bedroom.让生看bedroom是由bed和room组成,但发音出现连读现象│dr││/bedrU:m│让生注意bedroom的发音。出示单词卡片教读、领读新词。然后渗透Go to the bedroom.Have a sleep.边说边做动作,让生跟说跟做。分A、B两组,A组说B组答,再交换角色练习.

【设计思路:由洗完澡很自然想去卧室睡觉,于是师用肢体语言向学生演示睡觉,然后出示图片,很自然引出bedroom。让学生做动作,渗透Let's do,加深对bedroom的印象。】

(4) living room

T: (出示图片)Do you like watching TV? Ss: Yes. T: I think you'd better do your homework first, then you can watch TV. OK?(可作解释教育学生以学习为重) Ss: OK! T: Look! I have a new TV in my living room.

出示单词卡片living room,教读、让生分小组读、开火车读.注意living的发音,滑音.(突破难点)师边做动作边说:Go to the living room. Watch TV.让生跟说跟做,分两组练习说、做。

【设计思路:看图片,问生喜欢看电视吗?生都说喜欢,师教育学生要先完成作业,然后看电视,出示图片,让生明白这是客厅,很自然的引出living room然后教授新词,注意滑音living加入看电视的动作,引起学生兴趣。】

(5)kitchen

T: (师做饥饿状)If I'm hungry, I go to my kitchen to have a snack .(接着拿出chicken做吃的动作,把chicken与kitchen作一比较,让生不要混淆。)

教师板书,并出示单出示图片kitchen教读、找同学当小老师领读。学生边做动作边说:Go to the kitchen. Have a snack.

【设计思路:夸张的做动作:饥饿状、吃东西状,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单词kitchen与已学词汇chicken作一比较,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加入动作让生说、做起来。】

本节课主要内容全呈现完之后,师指黑板说: Look! 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bedroom...(板书)师指黑板让生说出单词名称,然后领读这句话。 S1:找同学到前边来试着当小老师介绍一下这个家,运用所学句型.鼓励学生大胆来说.师适当给予提示,介绍后添加:Welcome to my home. Ss: Thank you.

【设计思路:把单词融合到句型中,引出本节课的礼貌用语Welcome to my home.找生到前边来介绍这个家为后边的拓展运用作铺垫。】

Listen and repeat.用手指单词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设计思路:让生听录音,纠正学生发音,做到“四到”,培养学生听、认能力】

Step 4:practise

(1)快听、快指游戏:师说单词,让生指,看准反应最快.整体出示单词卡,让生认读。(练习学生听、认的能力)

(2)冷暖游戏:根据同学说单词的声音大小找单词,找到单词的同学拿着卡片与黑板上的图片相配,当小老师领读,然后师补充:Go to the study...让生做动作Read a book...(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用这一有趣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

(3)指单词游戏:分小组进行,每组叫一个同学到前边,指的又快又准得给予奖励。

师说单词或做动作,看谁先指出相应单词.(锻练学生听力,快速反应能力)

(4)师生互动。师做动作,让生说是去了哪里?Go to the...

师说指令,让生做出相应动作。听Let's do录音,让生跟说跟做.(由词过渡到短语) (5)拓展语言:巩固完单词,找同学到台前再来描述自己的家,用句型: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 Welcome to my home. (引导生把词用到句子中作操练).

【设计思路:用各种有趣的游戏方式操练来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巩固新词。根据小学生天性好玩的特点,把各种各样的游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快乐的接受教学内容,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锻练了他们听、说、认、读的能力。】

Step 5: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小组合作,互相帮助,设计一个共同的家,用本节课句型描述设计的家,学以致用。师检查其结果,让生到前边来展示小组合作情况。(师发给小组家的框架,让他们自己把单词卡片安排到不同的位置。)

【设计思路: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引导生把词用到句子中作操练,给学生一个拓展运用的高度。学唱歌曲自改歌词,让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Step 6:Homework:小小设计师。

T: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套房子布置各个房间,在各个房间里画上一些学国的物品,涂好颜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介绍自己设计的房子,比一比谁是最棒的设计师。教师可让学生参考使用下列语:Look at my ,, It’s pink. It’s very big. It has,,

【设计思路:小小设计师活动将本课的教学延深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巩固、扩展运用本节课所学语言的机会。】

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8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My friend is strong. He has short hair....

2.会用long hair, short hair, thin, strong, quiet等词简要描述一个人的模样和特征。

3.能听、说、认读单词和词组:friends, long hair, short hair, thin, strong, quiet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句型:Who's he/she? Who's your best friend?

2.词汇:hair, thin, strong, quiet

教学难点:

1.发音:friends, thin

2.名词复数的使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猜谜语。教师说,学生猜。

It's so big. It has a long nose and a short tail. What is it?(An elephant)

It's small. It has two long ears. What is it? ( A rabbit)

2.教师出示猴子和兔子的图片,启发学生说:The monkey has a long tail. The rabbit has a short tail.教师再出示长颈鹿和梅花鹿的图片,让学生说出:It's tall. It's short.

3.复习单词big, small, long, short, tall,并说出中文意思。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ChenJie的面具,问:Who is she?学生回答:ChenJie。教师说:She has long hair. (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出示Amy的面具,问:Who is she?学生回答:Amy。教师说:She has short hair. (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同时拿着两个面具,说:ChenJie and Amy are friends. They are friends.

2.让学生看着面具在教师的提示下学说:She has long hair. She has short hair. They are friends.

3.让学生指着班里的同学说:She has long hair. He has short hair.教师出示单词卡教读long hair, short hair和friends。(把单词卡贴在黑板上)

4.教师出示Sarah和Miss White的面具,问Who is she?学生答:Sarah, Miss White。教师把面具贴到黑板上相应的单词前,鼓励学生说出She has long hair.She has short hair.

5.教师指着班里很瘦和长得很健壮的同学说:She is thin. He is strong.并让学生指着班里的同学学说这两句话。教师出示单词卡教读thin和strong。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读thin时,注意咬舌尖儿。

6.教师出示ZhangPeng和Mr.Black的面具,并把它们贴到黑板上相应的单词前,让学生说出:He is strong. He is thin.

7.教师把右手的食指放在嘴上,做出让学生安静的动作,让学生说出单词quiet。并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认读quiet。(把单词卡贴到黑板上)再把ChenJie的面具贴到这个单词前,让学生说出:She is quiet.让学生翻译中文。

8.教师导入课文对话:John has a friend.你能根据他的描述猜出这个人是谁吗?让学生观看课件[Unit 3 Let's learn/A]教师问:Who is he ?(板书)

9.听录音带,跟读对话。[Unit 3 Let's learn/A]

10.教师:你能根据我的描述猜出这个人是谁吗?My friend is thin. She has long hair. She has quiet.Who is she? (板书)

11.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来描述黑板上所贴出的人物,让大家猜。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Let's find out

教师出示第一组单词:hair, eyes, ears, nose, mouth.

教师出示第二组单词:long, short, big, small

教师出示第三组单词:thin, strong, quiet, cute, tall, short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为爸爸、妈妈画像

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爸爸或妈妈,然后让大家看着画像,由自己来描述爸爸或妈妈的模样。看看谁画的画像与自己的描述是一致的。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Unit3 My Friends

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对话大意,并回答对话下问题。能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及意群朗读对话,并能进行角色表演。

2. 能够听、说、读、写,并在情景中运用句型 How was your weekend? It was good. Did you do anything else? 提问并回答有关周末活动的安排。

3. 能够在语境中理解生词drank的意思,并能正确发音。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运用句型 How was your weekend? It was good. Did you do anything else? 提问并回答有关周末活动的安排。

2. 难点:一般过去时动词词尾的规则变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1. 师生相互问候。

2. 教师利用头脑风暴活动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复习相关的动词及动词词组。教师请学生说出周末一般做什么,复习有关周末活动的词汇。如果学生不能够说出很多单词或词组,教师可在课件上出示词组,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周末一般做什么。

二、情境导入

1. 呈现重点句型

(1) 教师展示日历,请学生回忆上周末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上周末的活动安排,并用一般过去时的句子转述,请学生感受使用一般过去时的语境。师生对话示例如下:

T: How was your weekend? Busy? Happy? What did you do?

Ss: I do my homework.

T: Oh, you did your homework last weekend.

T: What else did you do?

(2) 教师说出自己上周末所做的事,并将句子呈现在课件上。课件内容示例如下:

I was very busy last weekend.

I cleaned my room last Saturday morning.

I washed my clothes last Saturday afternoon.

I cooked a meal last Sunday evening.

I watched TV last Sunday evening.

三、自主合作

教师在课件上呈现两组句子,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尝试找出规律。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 What did you dolast weekend?

I clean my room. I cleaned my room last Saturday.

I wash my clothes. Iwashed my clothes last Sunday.

I cook a meal. I cooked a meal last Sunday.

I watch TV. I watched TV last Saturday.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一般过去式动词的规则变化,即一般情况下,在词尾加-ed,大多搭配表示过去的时间短语,如:lastweekend, last Sunday。教师在课件上用红色标注-ed及last。

师生进行即席问答,对话示例如下:

T: Who cleaned your room?

Ss: …

T: Who washed your clothes?

Ss: …

T: Who cooked a meal?

Ss: …

T: Who watched TV?

Ss: …

2. Let’s try.

(1) 教师在课件上出示主情景图,引入Mike的周末活动。询问学生:Whatdo you think of Mike’s weekend? Was it interesting? 教师在课件上呈现日历,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涉及过去的时间。

(2) 教师要求学生读题并猜测答案。

(3) 学生读题并猜测答案。

(4) 教师播放本部分录音,学生听后选择正确答案。

(5) 教师校对第一题答案时,请学生说出原因,引导学生推导时间,引出lastweekend。

3. Let’s talk.

(1) 教师播放本部分录音两遍,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听后回答问题:

What did Mike do last weekend?

What did Grandpa do?

How was their weekend?

(2) 游戏:听对话,做动作

教师请学生听对话的录音,当听到描述Mike与Grandpa周末活动及感受的语句时,教师暂停录音,请学生起立,重复读一次,如下所示:

It was good.(起立并复读)

I stayed at home with your grandma.(起立并复读)

We drank tea in the afternoon and watched TV.(起立并复读)

I watched TV, too.(起立并复读)

I watched some children’s shows on TV.(起立并复读)

I cleaned my room and washed my clothes.(起立并复读)

(3) 教师播放课文动画,请学生看完后完成以下连线活动。

(4) 师生核对连线题的答案。

(5)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教师解释单词drank的意义。

(6)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逐句仿读。(提醒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四、检测提升

1. Role Play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可挑学生上台表演对话。

2. 活动1: 教师在课件上呈现Mike’s grandma周末活动的图片,提问学生:How was Grandma’s weekend? What did she do? Did she do anything else? 组织学生创编新的对话并进行表演。

3. 活动2: 教师与学生对话,提问该生上周末做了什么以及下周末打算做什么。对话后教师示范如何转述该生的话,然后请学生依照示范与同学对话,并尝试转述同学的活动安排。 师生对话示例如下:

T: Hi, Lily. How are you? How was your weekend?

Lily: I’m fine,thank you. It was good.

T: What did you do?

Lily: I went to the park with my father and mother.

T: That’s nice. Didyou do anything else?

Lily: Yes, I cooked a meal and washed the dishes. Iplayed chess with my dad.

T: Wow! You are a good girl.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next weekend?

Lily: I’m going tovisit my grandparents.

T: That’s good.

教师转述示例如下:

Lily was happy last weekend. She went to the park withher family. She cooked a meal washed the dishes. She played chess with her dad.She is going to visit her grandparents next weekend.

五、改编对话

和自己的伙伴讨论上周做了什么,可参照课文内容进行改编

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10

教学目标

能听,说,读,写短语:cleaned my room, washed my clothes , stayed at home, watched TV .

理解句子:How was your weekend ? It was fine ,thanks . What did you do ? I stayed at home and watched TV.

能运用过去式询问别人上周末的活动,并会对其作出回答。

3. 能够运用新学的内容完成 “Do a survey and report”任务。

4. 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核心单词、词组以及句子。

2.难点:掌握动词过去式的用法及过去式的读音。

教学过程

Step1 : Warm up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I usually clean my room and wash the clothes on weekends.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S1: I usually do my homework and watch TV.

S2: I usually play table tennis. ………..

(设计目的:问候语热身进入英语学习状态,同时用一般现在时态提问,为新课一般过去时做铺垫。)

Step2:Presentation

T: Today we’ll learn Unit.2Last weekend.

1. 日历呈现 Last weekend

(设计目的:直观导入过去时间,上周六和上个星期天。)

2. 图片New phrases: cleaned , washed ,watched,stayed ,

cleaned my room , washed my clothes ,stayed at home ,watched TV.

(

3. 师板书下列单词的原形clean ,wash ,watch, stay,并用I often clean my room /…造句。

师板书以上单词原形并且加ed后,用I cleaned my room /…last weekend 造句。

(设计目的:呈现本节课核心词汇,导入本节课的核心句型。)

4.学生观察两个词组的不同之处.T:eg: cleaned 是clean的过去式,当我们要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时,就要用动词的过去式,规则动词的过去式一般在原型后面加ed. cleaned的ed 发/d/. 师带读.

用同样的方式教“stay/stayed at room,wash/washed my clothes,watch/watched TV.”. 注意:washed,watched的ed 发/t/.

(设计目的: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获得新知,并学会学习。)

step:3

1.出示课件并让学生自己观察回答问题。

T: How were their weekend?

S1:He cleaned his room and washed his clothes.

S2: She stayed at home and watched TV.

呈现句型:What did you do? 师生问答

(设计目的:让学生观察课件,说出他们做了什么,操练本课核心句型。)

生打开课本P15,听录音跟读。

pair-work T: How was your weekend ? S: It wasfine , thanks.

T: What did you do ? SI :I stayed at home andwatched TV.

Listen to the tape of Let’s learn and follow it.

(设计目的:让学生听课本标准发音,并跟读,培养听说能力。)

Let’s chant,边做动作边chan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I cleaned my room.

What did you do ? What did you do ? I washed myclothes.

What did you do ? What did you do ? I stayed athome.

What did you do ? What did you do ? I watched TV. (注意:do 的过去式did ).

(设计目的:利用chant对新知进行渗透并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

5.Do a survey and report :学生利用表格,进行问卷调查。

操练句型—How was your weekend?

--- What did you do?

(设计目的:通过调查汇报,获得信息反馈,知晓学生对新知掌握的情况。)

Step 4. 达标检测

一、写出下列动词的过去式。

1. wash_____ 2. stay_____3.watch______ 4.clean______ 5.do______

二、读一读,选一选。

( )1.你想问同学周末过得怎样,可以说:______.

A. How was your weekend ? B. Howold are you ?

( ) 2.你想问同学有多高,可以说:_______.

How heavy are you ? B.How tall are you ?

( )3.你想告诉同学:你周末过得很好,可以说:____.

A. I’mtaller than you . B. It was fine.

( ) 4.你想问同学上周末做了什么?可以说_____.

A.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B. What are you going todo next weekend ?

( )5.你想说:它比我们俩加起来还高,可以说:_______.

It’s taller thanboth of us together. B. It’s taller than theelephant.

(设计目的:适当地给予学生课后练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新课的延伸。)

教学英语设计模板 篇11

目标:

1. 教幼儿学会deskchair的正确发音,学会听懂短语stand u sit down,clapyourhandsds。

2. 培养幼儿大胆说英语,对英语的浓厚兴趣。

准备:

桌子、凳子、一些幼儿喜爱的玩具,五角星,剪纸花。

过程:

1. 老师和蔼向幼儿问好,(good monrningboys and grils)。

2. 老师做寻找东西样,请幼儿猜老师在干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后,教师出示凳子、桌子,告诉幼儿他们的英文名是desk chair 教幼儿先听音看口形发音。注意发准{k}。

3. show me (desk chair) 并发音。做法:室内藏有许多小凳子还有桌子,教师指幼儿说,幼儿指教师说练习发dask chair。

4. 游戏:九个凳子围成一圈,十个幼儿围成一圈站在凳子边,幼儿听音乐学小动物做动作的行走,音乐停幼儿打个凳子坐下,没抢到凳子的幼儿说deask chair。

5. 游戏中同时练习发stand up,sit down。

6. 送礼物给幼儿。

做法:桌子、凳子放许多玩具,五角星,剪纸花,幼儿想要什么就去拿什么,只要用 deask chair 说一句正确的话就行。

7、小结:向幼儿用英语再见good by让幼儿拿上 deask 去户外游戏。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模板11篇


在老师教学时,教案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通过教案能帮助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想知道怎么提升自己编写教案的能力吗?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相信您在本文中有所收获!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 篇1

雪孩子,雪孩子教学设计-幼儿园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懂得了解故事内容,

2.让幼儿体验语言的美感,

3.让幼儿懂得助人为乐是美德,

4.让幼儿懂得妈妈对孩子的爱!

活动准备:

1.图画书《雪孩子》!

2.雪孩子,小白兔,兔妈妈,小猴子,小刺猬等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和幼儿一起阅读图画书。

2.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幼儿数一数故事中有几个小动物?

3.把这个故事分不同角色扮演,让小朋友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讨论:

1.雪娃娃那里做的好?

2.小白兔是怎样的救的?

3.雪娃娃到哪里去了?

分析:

助人为乐是我们应该遵循的美德!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讲可爱的雪孩子在兔妈妈离家后陪小白兔玩,带给小白兔快乐,小白兔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小白兔,自己化成一朵白云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写生字,认识一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情朗读等方法,利用教学课件,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充分地说,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识、写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雪孩子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知道雪会变成云。体会雪孩子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幻灯片、《雪孩子》视频、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出示幻灯片一:课本第一张插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知道的?这场雪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

(课件演示:雪地上出现了雪孩子,小白兔,兔妈妈)

雪地上谁来了?在这寒冷的雪天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师配乐朗读课文。(屏幕上同步展示课本插图)

板书:雪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图画、音乐以及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故事,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二、初读故事。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识:可以从生字表(一)中查,可以问同学或者老师,然后在生字上方标出拼音。

2、再读,标好自然段。

3、小组内齐读、学生分段读。

4、学生分段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意识。标上拼音,可以帮孩子认字,也可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认读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从课文中勾画,自由读。

2、去掉拼音读。

3、抢读。

4、打乱顺序开火车读。

5、“火眼金睛”游戏。(出示课件:五个句子,从句子中找出今天新学的字词,学生找对了,该词语就闪动两下,字体变红。)

6、“我来点名”游戏。(学生手拿生字卡片,点名让同学来读。)

7、电脑大屏幕出示所有字词,学生齐读。

8、 在生字卡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认读,使学生掌握生字,为流利阅读打下基础。】

四、总结。

1、学生回忆并说说自己认识的字词。

2、学生读课文。

3、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回忆生字和读文,既总结了本课所学,又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电脑大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读。

2、读课文。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是为了学习新知识。】

二、学习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一自然段。

1、观察画面,情感体验。

(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师: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房子上、书上、地上一片白)

师:这是因为——(学生接说: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

2、指读。大家说得真好,请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看到什么,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学生接老师的话语,则是让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话,让学生学会倾听。】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件:雪地里来了雪孩子)

师:谁来了?

师:这是谁的杰作?(兔妈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中:她堆了一个……),练习读长句:“她堆了一个/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练读这一句。

师:兔妈妈为什么要堆个雪人?(她要出去找吃的)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课文中,图画中)

师:你怎么形容这个雪孩子?(漂亮的雪孩子)

学生活动:学生勾画“漂亮的雪孩子”,齐读。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边读书边勾画的习惯。】

师:还可以怎么形容雪孩子?(可爱的雪孩子、勇敢的雪孩子……)

【设计意图:词语搭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词语。】

2、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齐读、个别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师:小白兔心情怎么样?(高兴)哪个词可以看出小白兔的开心?(又唱又跳),勾画,读词。

3、扩展练习:让学生以“又_又_“的形式说词语。

【设计意图:扩大孩子的词语量。】

4、师生品读:引导学生悟出“又唱又跳”是指明了小兔高兴的心情,因此要读得轻快一些。

5、小组间比赛读。

【设计意图:比赛读可以激发孩子的读书欲望。】

(四)学习第八自然段。

1、师: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真高兴,他们会一直这样无忧无虑的一起玩下去吗?

2、(出示最后一幅插图)

师:雪孩子哪里去了呢?

请同学们看图,把答案从课文中勾画出来。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边读边勾画的习惯。】

3、学生交流,齐读。

4、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化作白云飞走了呢?

【设计意图:采用跳跃式教学法,巧妙过渡到第八段,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四)学习第四一七自然段。

1、学习课文四——五自然段。

a、看课文第四、五幅插图,小组内读四——五自然段。

b、小组内说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c、全班交流故事情节。

d、你想对小白兔说些什么?(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粗心大意,否则会酿祸端)

【设计意图:看图说故事,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对小白兔说什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六—七自然段

a、(教师电脑大屏幕出示第六、七幅图)

观察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b、想象故事情节,学生交流。

c、师提问:雪孩子看到小白兔家着火了,心里怎么样?(很着急)

所以他——(学生接说:飞快地跑了过去。)勾画:飞快地跑。

指导朗读第六段:着急,语速略快。

学生读文。

d、小白兔得救了,可是雪孩子却——(学生接说:化了。)

雪孩子为什么会化了呢?(雪遇热化成水)

e、小白兔看到雪孩子没有了,心里怎么样?(悲伤、伤心、难过……)

f、指导朗读:悲伤,语速稍慢。学生读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深化升华。

1、师:有人把这个故事做成了小动画片,大家想看吗?

播放动画片《雪孩子》

2、师提问: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你想对雪孩子说些什么?

当别人遇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办?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4、师提问:雪孩子为什么会飞到空中?它还会回来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把在本课中学到的应用于现实生活,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5、全班交流

6、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视频的运用,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深刻的体会雪孩子的优秀品质。】

第三课时

一、读课文。

二、巩固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随机出示卡片,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各种形式的认读,可以使孩子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三、学写生字。

1、认识“瓜、衣、来”三个字,给生字组词。

2、学写“瓜、衣、来”

(1)学生看书,了解笔顺。

(2)教师范写,强调在田字格的位置。

(3)请学生书空。

(4)学生在书中的田字格中练写。

【设计意图:由孩子认,到教师教,再到孩子写,确保了孩子对生字的正确书写。】

四、续编故事。

以《雪孩子又回来了》为题,说说雪孩子回来了,小白兔和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适时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教学当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五、学生交流故事。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试着完善自己的故事。】

六、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9.雪孩子

雪孩子 救小白兔 化成水 飞上天

变成云 遇冷气 变成雪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 篇3

一、教材简析

在省编长春版国标教材中有许多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故事,《雪孩子》就是其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已变成了云朵的故事,表现了雪孩子奉献自已,救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节课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加深感悟。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标准中教学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1个字,会写7个字,了解“从”的字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和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雪地、云朵的美丽体会雪孩子的美好心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读文

难点:了解雪与云的变化过程及“从”的字理

关键:以多媒体演示代替口头陈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低年级学生较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为此,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以故事情节做为画外音,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我就让学生图文对照自主朗读,“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的同时要求学生在这一环节勾画并识记生字,同时读出相关的句子,在检查识字时除了采用生字卡片和摘苹果、钓小鱼等游戏形式,我还将课文中的11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里出现了“从”的字理,这也是长春版国际教材的显著特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产生极大的热爱之情。(课件演示“从”的字理)接下来,在学生识字读文的基础上,屏幕出示几个讨论问题,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说话、扩词训练(屏幕演示)1、从哪里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2、“又唱又跳”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还能说出“又…又…”这样的词语吗?3、假如你是小白兔,你的好朋友雪孩子为了救你自己都化了,不见了,你除了赞美她之外,心里还有什么其他想法呢?用一两句话说说。

这样做,既回顾了课文的大致脉络,又进行了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

第四步,帮助学生解疑。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

第五个环节,指导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借助动画,引导学生逐步模仿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表演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指导写字这一环节中,在学生观察虚宫格里范字的基础上,对个别笔画进行重点指导,尤其是每个字的起笔和落笔位置,在学习新笔画“横折弯”时,强调与横折弯钩的区别,同时,将书写笔顺的指导做为重点。这样,为学生今后正确规范书写汉字打下基础。

最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像,让学生读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图文对照,打在屏幕上)

六、教学回顾

这节课我力图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给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特色一:动画巧妙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的动画片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特色二: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初读入情——读中悟情,整个课堂书声琅琅,体现了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

特色三: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实三维目标。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 篇4

一、教学分析

《雪孩子》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课文一共有8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要求认识10个生字;写好“瓜、衣、来”三个字;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第6—8自然段是文章重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演示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篇为首先次出现不注音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课后的练习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受悟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而生命消失,并成为更美的化身。

四、教具

POW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将此图片贴在黑板上,再问学生:“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学习偏旁“孑”)

2、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喜欢雪孩子吗?自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生字表,也可以看看图猜读。

3、披文入情,感受雪孩子的形象

(1)雪孩子的身体是什么做的呢?课文中有一段话是写雪下得很大的,找出来读一读。

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继续读、老师再范读、再指名读。通过读,使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你读懂了什么呢?”“我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从哪儿能读出雪下得大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

第二、三自然段:

师述:妈妈要去找吃的,------陪小白兔。小白兔可高兴了!

出示第三段文字投影。指名读句子。小白兔很高兴,是怎么做的?(又唱又跳)

读词语——理解两个动作的同时发生(又---又---)——积累词语(又说又笑、又跑又闹;又细又长、又大又圆等)——做做又唱又跳的样子,体会高兴——仔细观察插图,小白兔和雪孩子的动作和表情,读句子。

(3)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 篇5

课程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为思维为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课文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现,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课文的理解。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注意力易分散,因此通过动画手段将学生易错的地方重点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会“己、化、朵”三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进行助人为乐的教育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体裁上与前两篇儿歌有所不同。本节课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孩子善良的心地。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分析:

1、

2、

3、

4、

5、

6、

教学困难分析及媒体设计:

本课生字“己”“朵”学生在书写是易出现错误,因此,用动画动态展示笔顺,教师重点指导。“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物理现象对于一年级学生有难度,通过演示课件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突破难点

课堂实施:

一、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童话故事,谁还记得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呢?(导入课题《雪孩子》,指名读,学生齐读)

2、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一课中的二类生字,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看谁还记得它们?(复习旧知,拼读生字)

3、你们真聪明!我们上节课还学习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内容,现在大家一起回顾一下,看大屏幕上的四幅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回顾的同时,练习说话)

4、讲的很清楚,上节课我们学到小白兔家里着火了,但是小白兔睡得正香,什么也不知道,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你想不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了?(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那么下面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动画片,看一看在动画片中你能不能找到答案?

----------------------------------------------《动画欣赏一》演示----------------------------------------------

二、

(学习第六节课文及生字“己”“化”)

1、动画片看完了,那么现在谁能回答刚才的问题?接下来发生什么了?(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出课文内容)

2、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书中是怎么描写这段故事的。下面同学们把书打开,第96页,看书中第二幅图右边的文字,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出声地朗读这一段,注意老师有一个要求:读课文时借助拼音把每一个字读准(指导学生能够准确读课文,做到不读错字、不丢字加字)

3、课文就读到这里,下面大家把书放下,谁愿意看着大屏幕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他读之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请大家仔细听,认真看,看一看这段中有几个句号?(渗透句子的概念)

4、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你就是雪孩子,你看见自己的好朋友小白兔家里着火了,而且火越烧越旺,燃起了熊熊大火,小白兔有生命的危险,你现在心情怎么样?(带学生进入情境,体会雪孩子的着急心情和故事的紧迫感)

5、那么你从哪里看出雪孩子很着急呢?你想怎样读?(引导学生通过快读、重读“飞快地跑了过去”,体会雪孩子的着急心情。找学生试读,指名读。

6、雪孩子飞快的跑过去干什么呢?结果又怎样了呢?(引出第二句)

7、你很聪明,用文中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那这句中有一个词:化了,谁能说一说在这里化了是什么意思呢?(深入理解雪孩子化成水,从此消失。)

8、假如你是小白兔,雪孩子曾和你一起玩耍、唱歌,现在却化成水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让学生在小白兔的角度体会伤心、难过心情和语气)那这句话你想怎样读呢?谁来试试?

9、这一段中有我们要学习的两个生字,看老师手中的音节第一个:“jǐ”,谁来拼读?(学生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己”字,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一看这个字在写的时候你想注意什么?(重点强调“己”字的竖弯勾不出头,出示儿歌“己字己字张大口,竖弯勾儿不出头”帮助记忆。)

10、huà,这个音节谁能拼读?“化”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记忆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用数笔画、频度、组字、猜字等方法记忆生字)现在我们来一起进行一个小比赛:老师在大屏幕上演示“化”字的笔顺,同学们认真看,一会老师会提出问题,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强调“化”字笔顺:撇、竖、撇、竖弯勾)

(学习第七节及生字“朵”)

1、雪孩子融化了,那它去哪了呢?会不会回来了呢?让我们再看一段动画片。

----------------------------------------------《动画欣赏二》演示----------------------------------------------

2、动画片看完了,你都看到什么了呢?(训练学生观察总结概括的能力)

3、大家说的很好,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大家看大屏幕,老师把第一句话给大家读一下,认真听,然后老师要找同学模仿。(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体会疑问的语气)学生试读,指名读。

4、恩,很好,老师已经听出来你是在问我了。刚才我们在动画片中看到,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在空中自由飞舞,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怎么样啊?(培养孩子独立审美的意识)是的,画面很美,那么大家看第二句话,大家自由出声的读一读,体会读的时候你想注意些什么?指名试读。

5、这里有一个词“很美很美”,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很美很美”只是说雪孩子变成白云很美丽吗?(引导学生体会雪孩子的外形美,更深层的体会其心灵美)那么现在你再试着读一读。(学生自由体会,男同学读问,女同学来回答。)

6、这一段中有一个我们要新学习的生字,看音节“duǒ”,谁来拼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朵”字中有一个我们没学习过的笔画:横折弯,跟老师齐读“横折弯”,那么谁能用“朵”字组词或者说一句话?

7、现在《雪孩子》的故事我们已经讲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小白兔,你想对雪孩子说点什么?如果你是雪孩子,你又想对小白兔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脱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雪孩子舍己救人,告戒小白兔不能粗心大意等)

三、

1、故事讲完了,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没有答案,看一看谁能给老师解答一下:雪孩子为什么能化成水呢?又为什么化成云了呢?(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以及积极探索的意识)

2、大家知道的真多,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呀!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科学常识》演示---------------------------------------------------

四、

1、下面大家把书合上,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打开虚宫格本,垫好垫板,取出一支铅笔。(做好写字前准备)

2、“己”:仔细看大屏幕,伸出你的右手,我们一起写一遍“己”的笔顺,(演示)认真看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一次(示范),好了,现在准备一个最标准的写字姿势,写一个“己”字。

3、“化”:刚才我们已经强调了“化”字的笔顺,现在我们来一起书空。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化字,认真看,仔细听:“化”字先写“单人旁”,然后写“撇”,最后“竖弯勾要从撇的身上穿过”,看清楚了吗?下面你来试着写一写吧!

4、“朵”:“朵”字在写的时候你想注意什么?(主要引导学生比较区分“朵”字上半部分不是“几”,是“撇、横折弯”)边听老师说,边认真看大屏幕(讲解“朵”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现在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示范)看清楚了么?你写一写吧!

五、

1、这节课大家收获可真大呀!那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假如小白兔家里着火的时候你也在现场,而且可以抢先雪孩子把小白兔救出来,你愿意吗?(让学生体会助人为乐)

2、那咱们先到现场看看,看到了吧?其实救人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你读出火苗上的词语,火就会自动被扑灭了,相信吗?咱们看看吧。

----------------------------------------------《练习》演示-------------------------------------------------------

六、

你们真棒!不仅学会了这课的知识,还懂得了助人为乐!那么今天你想为自己设计怎样的作业呢?(讲故事、表演、写日记、写生字、积累好词语等)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 篇6

第一课时

课题:听:《乘雪橇》唱:《冬妈妈和麦苗苗》

教学要求:

1、通过聆听、体验,能较准确地理解、表现本单元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意境。

2、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能背唱《过新年》,并能较流利地模唱《过新年》的歌谱。

3、通过欣赏《乘雪橇》,能从音乐中初步感受冬季的异国风情。

重点难点:感受三四拍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导入新课

自己创编节奏朗读:过新年,喜洋洋,敲锣打鼓鞭炮响。狮子舞,雪人唱,祝愿祖国更富强。

四、学唱歌曲《冬妈妈和麦苗苗》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天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你们知道冬雪对农作物的作用吗?

2、听录音范唱,边听边按三拍子缓缓晃动身体,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3、听老师跟节奏朗读歌词

4、听老师范唱,请小朋友用打击乐器伴奏

5、跟琴轻声哼唱歌词(提示学生尽量唱完四小节后再换气,以免破坏旋律的连贯性)

6、试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比较,哪种比较适合该歌曲(柔和)

7、有感情的演唱(启发学生唱出对雪花的赞美之情)

8、自编动作,边唱边舞

五、欣赏《乘雪橇》

1、初听全曲,不揭示曲名,要求学生专注聆听,并闭上眼睛随音乐展开想象。

2、揭示曲名,复听,找出重复最多的地方。感受音乐的力度变化。

3、再听,体会乐曲所表现的人们欢乐的心情。

六、小结。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雪”的音乐作品。

第二课时

课题:听:《窗花舞》唱:《过新年》律动:窗花舞

教学要求:

1、通过聆听、体验,能较准确地理解、表现本单元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意境。

2、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能背唱《过新年》,并能较流利地模唱《过新年》的歌谱。

3、能积极地参与歌表演、音乐游戏、律动等生动活泼的音乐学习活动,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音乐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3、通过欣赏《乘雪橇》,能从音乐中初步感受冬季的异国风情。

重点难点:用歌声表现场面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欣赏《窗花舞》

1、欣赏,简介: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在除夕夜时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它象征着吉祥幸福。《窗花舞》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一段音乐。该舞剧是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创作的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贫苦农民杨白劳和女儿喜儿在地主欺凌下的悲惨遭遇。《窗花舞》描绘了除夕夜晚喜儿等待出门躲债的爹爹回家过年的情景。

2、欣赏,感受乐曲的情绪

3、再听,引导学生说说喜儿的心情是怎样的,边听边撕窗花

4、律动,随音乐手拿做好的窗花,自编动作表演“贴窗花”

四、学唱新歌《过新年》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过新年》和《冬妈妈和麦苗苗》听起来有什么不同?《过新年》让你想到什么?心情怎样?)

2、再听,边听边用手拍出红色块中象声词的节奏(敲锣的声音)

3、跟琴轻声哼唱

4、齐唱

5、用不同的形式演唱(如:接口唱等)

6、分四小组活动,两组学生唱歌,一组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另一组学生表演歌舞。

五、小结。作业:收集有关“雪”的作品

第三课时

课题:唱:《小雪花》音乐游戏:堆雪人

教学要求:

1、通过聆听、体验,能较准确地理解、表现本单元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意境。

2、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能背唱《过新年》,并能较流利地模唱《过新年》的歌谱。

3、能积极地参与歌表演、音乐游戏、律动等生动活泼的音乐学习活动,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音乐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

重点难点:用清晰的吐字优美的声音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复习歌曲《冬妈妈和麦苗苗》

四、新授歌曲《小雪花》

1、谜语导入:叫花不是花,夏天不见它。寒风吹来时,飘落千万家。

2、听录音范唱,身体随音乐摆动

3、听老师范唱,做简单的动作

4、跟录音轻声哼唱

5、师找出不足之处,分句模唱

6、齐唱

要求:歌曲虽为三拍子,但不能按强弱规律过分突出强拍,要用轻柔、灵巧的声音演唱。延长记号不是自由延长,只是延长上面有延长记号的那个音。

7、歌表演

8、分组说一说,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雪”的歌曲

五、音乐游戏《堆雪人》

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选一名“雪人”。教师给每一组的最后一位学生发一长节奏卡片,当老师发出口令后,各组最后一位学生根据卡片上的节奏谱,逐条在前面同学的背上拍出……最后由“雪人”将节奏写到黑板上。那组既快有正确便获胜。

六、小结

第四课时

课题:听:《滑雪歌》汇报有关“雪”的歌曲

教学要求:

1、通过聆听、体验,能较准确地理解、表现本单元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意境。

2、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能背唱《过新年》,并能较流利地模唱《过新年》的歌谱。

3、能积极地参与歌表演、音乐游戏、律动等生动活泼的音乐学习活动,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音乐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

重点难点:表演时自然大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复习本单元的歌曲

1、复习《冬妈妈麦苗苗》

A齐唱

B歌表演

2、复习《过新年》(请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

3、复习《小雪花》(边唱边做简单的动作)

四、欣赏《滑雪歌》

1、导入:下了一夜的雪,第二天早上大地盖上了厚厚的一层白棉被,小朋友们兴奋极了,拿出自己心爱的滑雪板准备滑雪……

2、欣赏,简介:《滑雪歌》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这首童声独唱歌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富于特性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北风呼啸、大雪分飞的冬景,以及孩子们在银白色的世界里快乐地堆雪人、滚雪球,与雪孩子尽情滑雪玩耍的动人画面。

3、欣赏,感受全曲欢快的气氛

4、欣赏,复听全曲,请学生讲出雪孩子的可爱之处

5、试着哼唱

五、汇报收集的“雪”的歌曲

1、分组汇报(《我爱你,塞北的雪》、《雪绒花》、《踏雪寻梅》等)

2、老师评价

六、小结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2、认识生字。

【教学准备】

1、雪与云相互变化的图片。

2、有条件的地方,带领学生玩一次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补上“雪”字。

2、激趣:

雪孩子是什么样的?课文说了什么事?

二、看图自读课文

要求: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再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指名读课文。

2、学生评议。

3、课文讲雪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四、学习生字、词

1、指名学生读。

2、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3、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五、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看图,说图的内容,读一读:

⑴ 说图上是一片什么景象?

⑵ 指名读第一节:

(引导学生读准轻声。)

2、看图说图意,读第二节:

⑴ 雪孩子怎么样?

⑵ 男生读。

⑶ 学生评读:

(引导学生读出“漂亮”一词的喜欢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有感情朗读一、二自然段。

二、看图、说图、朗读

1、交流三自然段:

⑴ 说图意。

⑵ 从哪儿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

(从文中找出体现“开心”的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的词语。)

⑶ 理解又唱又跳:

(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⑷ 说一说又( )又( )的词语。

⑸ 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

三、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四──七自然段

1、教师指导,读出语气的变化。

2、小组质疑,互帮互学。

3、小组比赛读。

四、师生对话,学习八自然段

1、雪孩子化了,上哪去呢?(用本节中的一句话回答)

2、指导朗读:

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后半句“很美很美”“白云”读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3、说话训练:假如你是小白兔,你的好朋友雪孩子为了救你自己却化了,你除了赞美他之外,还有什么要对他说吗?

(学生自由说。)

4、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5、全班配乐朗读。

五、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两个字: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上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并与它相接,与“左撇”对称。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自“横”中间起笔,向左下撇出。“竖提”从“撇”的中上部起笔,转折处低于撇尾,第五笔“短撇”,从横收笔处下方起笔,方向与长撇一致,最后“捺”低于长撇并相接,向右伸展与撇对称。

2、学生练写。

3、展示作业本,互相评议。

六、作业设计

1、把课文中的小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

2、把雪变成水,水蒸发形成云,云又变成雪的过程告诉你的好朋友。

3、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

【板书设计】

19、雪孩子

受热

降水 循环 水

蒸发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 篇8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雪孩子》是拟人化色彩的童话故事课题,适合低年级,雪孩子但是,雪孩子南方出生的孩子,对雪大都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印象不深刻,感性认知较模糊,因此需要提供感性认知的材料,提高学生对雪的认知水平。

2、在学生对北方冬季雪的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以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雪景,引入主题《雪孩子》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激发孩子学习《雪孩子》的感人精神,让雪孩子的美好形象深印于孩子心灵,进而激发学生的绘画创作灵感和进行美术造型表现的兴趣和灵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雪的特性,体会用不同的绘画造型艺术手段表现“雪”和“雪孩子”的形象,并能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创造美丽的雪景世界。

2、过程与方法:结合季节教育,围绕“雪孩子”的故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的设计,展开美术教育活动,以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为主体,运用多种绘画造型工具和语言,尝试实践创作,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学习态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雪孩子”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认识雪的特性,并通过与人合作学习,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培养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描绘美丽的雪景世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体验和认识雪和雪孩子的特性及造型。四、教学难点“雪”及“雪孩子”的造型和消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为主体,借助电教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启发、探究等直观教学,让学生全程体验美丽的雪景世界。情景中体验感受美,合作绘画中体验创造美,评价中回味美,师生互动中享受美。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体验

(1)展示:图片“雪景”,引入主题。寒冷的冬夜,当你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时,冬姑娘悄悄地提着花篮向人间撒下了白的雪花。清晨打开门窗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展示图音并茂的《雪孩子》童话故事;

(3)学生分小组讨论议题; A.雪是怎样形成的?雪的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B.雪孩子是怎样来的?雪孩子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C.雪孩子为什么不见了?2 D.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二)师生互动、深入体验

1、师引生表述“雪”的特点“雪”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形状有粒状的、片状的、六角形的等等,落到地上、房子上、树上是一层层的,落到脸上冰冰的、凉凉的、冷冷的,放在手里很快会融化,踩到厚厚的雪上有时会发出咯吱的声响,雪还可以团成球状,小雪球放到雪地上能越滚越大。 “雪”还可以用来堆雪人、玩雪雕、制作各种艺术品。

2、师引生表述“雪孩子”的由来;

3、师引生议论:“雪孩子”为什么不见了?

4、师引生议论: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感受和体会。

5、了解“雪”与“雪孩子”的结构形状;

(1) 、展示:“雪”与“雪孩子”结构图片,师生议论“雪”与“雪孩子”的结构形状。

(2 ) 、学生拼拼、摆摆、画画。两名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用自己喜欢的绘画语言工具为“小雪花” 、 “雪孩子”造型设计。

6、师引生创作:现在冬天又来了,在银白色雪的世界里,我们又可以与小雪人一起玩了,那么,我们分工合作,创作一幅“美丽的雪景世界”,和小雪人一起快乐地玩,快乐地唱,快乐地跳吧!

(三)实践作业、创作体验

1、学生分组合作画“美丽的雪景世界”

2、每组选代表上黑板合作画“美丽的雪景世界”

3、播放情景音乐,学生进入创作.

(1)播放《小雪花》或《雪孩子》音乐;

(2)师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兴趣;

(四)作品展示、享受体验

1、学生小组展示作品,简谈创作体会;

2、小组交叉参观交流,互相评价作品;

(五)携手激励、回味体验,师引学生总结全课,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回味教学中的全程实践

体验,引出:

(1)大自然中的四季都是十分美好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却能锻炼我们不怕严寒的精神,雪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保护庄稼,杀死病菌,滑雪,堆雪人,打雪仗,玩冰雕等。因此,我们要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 2 )从《雪孩子》 故事中,我们懂得了团结友爱,智慧勇敢,关心自然、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的精神。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 篇9

【设计理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中。当充满情趣的画面展现在孩子面前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就会事半功倍。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初步掌握“又唱又跳”这一类结构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雪受热要融化的道理。

3、感受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生字,读顺课文,走进故事情境。

2、初步感受雪孩子的精神美。

〖教学环节〗

一、导入情境

一个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播放课件)兔子一家没吃的了,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雪孩子和小白兔是怎么玩的呢?后来,还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19课《雪孩子》,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请留出来,不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

二、读课文,识生字

1、同桌互读生字,齐读课文,通过同桌的帮助,已认识、已理解的地方用橡皮擦去记号。

2、教师范写课文生字,注意听清生字读音。

3、学生看课件朗读课文,课件中生字用另一种颜色标出,注意读好生字,读通课文。

4、识记生字:

⑴ 这些生字中,哪些你已经认识并记住了?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的?请推荐给同学们;还有哪些字没记住,谁能帮助别人记住?

⑵ 个别生字需教师点拨,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分析的情况若不全面,教师随机强化:

① 出示句子:

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起玩。

这一句中有4个生字,让学生用比赛的方法练读句子。

提醒学生注意:一起的“起”字右边是个“己”,自己的己。

② “往”字是“彳”旁,只比“住”多了一撇。

③ “觉”是多音字,读“jiào”,本课不读“jué”。

④ “烧”字形很难记,用火烧,所以是“火”字旁,右边上面部分不要加点。

⑤ “化”字义需点拨,组词:融化、化成。

延伸:什么化成了什么?(冰化成了水;水化成了水蒸气;雪化成了水。)

三、再读课文,感受情境

1、教师指导读好易读破的句子,如: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顺课文,读给小组内的成员听。

3、朗读能手上台朗读,请学生当评委打分,评选最佳选手。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收获真不少,认识了生字,读顺了课文,喜欢上了雪孩子。

五、作业

抄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理解课文意思,懂得雪遇热要融化的道理。

2、感受雪孩子的舍己救人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环节〗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开火车的形式接读生字。

2、生字组词,一字开花。

3、上节课,小朋友都爱上了雪孩子。看,他又向我们走来了。

(教师播放课件: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

二、说图意,读课文,感悟情感美

1、教师播放课件,显示书上的8幅图,说图意:

⑴ 教师播放的8幅图,不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请小朋友重新整理排列,使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⑵ 每生轻声说说8幅图的意思,你的故事讲得美吗?

2、教师点击画面,出现相应文字,学生读对应的内容,理解课文:

⑴ 第一幅画除了课文的描写外,你还能用其他的语言来描绘吗?

(如:下了一天的大雪,天地间一片白茫茫。)

⑵ 第二幅画面重点理解“一起”,要两个人以上同时参与,才能用“一起”。

⑶ 第三幅画面重点理解“又唱又跳”:

① 师强调:小白兔和雪孩子又唱又跳,唱、跳是同时进行的。

② “又唱又跳”这一类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又唱又跳、又细又长、又说又笑、又大又圆 又……又……又……又……

⑷ 第四幅画面让学生说说小白兔做了哪几件事情,这些事跟后面着火有关吗?

⑸ 第五幅画面指导把句子读通读顺:

“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一句不能读错。

⑹ 第六幅画面想象:

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火了,心里怎么想?雪孩子是怎样跑的?

⑺ 第七幅画面:

① 想象:

雪孩子是怎么救小白兔的?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② 雪孩子化了,先让学生自由说雪孩子变成什么了?再用“什么遇热化成什么”句式说话。

③ 讨论:

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⑻ 第八幅画面:

① 指导感情朗读,“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要读得轻而舒缓。

② 打擂台朗读,评选擂主。

三、总结课文

1、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2、齐读全文。

四、作业

把《雪孩子》的故事讲给家人或其他小朋友听。

【本案亮点评价】

本案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读中识字

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同桌互助,认识理解了用橡皮擦去记号。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

二、读中观图

教师巧妙地利用课文中的八幅插图,打乱顺序,重新排列,并联系图画理解重点词语。

三、读中说话

讲图画中的故事,根据画面说大意。

四、读中想象

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火了,心里怎么想?雪孩子是怎样救小白兔的?这些内容课文中没有,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

五、读中悟情

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牺牲”了自己,学生通过充分地读书、想象,完全能感受到雪孩子舍己为人的精神。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在菱形十字格中写好本课的“赶”13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在菱形十字格中写好本课的“赶”13个生字。【教学难点】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趣。

1.(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

2.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这个可爱的雪孩子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3.下面老师就让大家听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要边听边观察幻灯片,同时思考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1)(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演示投影片:①兔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个可爱的雪孩子。②小白兔在家睡觉。③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飞快地跑去救火。④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美丽的云。)

4.谁来说说,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抽学生讲故事内容。)

5.同学们,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雪孩子)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唱干旺旁浑谁轻汽

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干、浑”,后鼻音“唱、旺、旁、轻”。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

累了添柴旺旺渐渐冒烟奔去冲进烫人终于浑身水淋淋激动

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朗读指导。

(1)本课因不注拼音,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休息的“息”。

(2)读出雪地、云朵的美丽,小白兔的快乐与伤心。

(课件出示5)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后半句“很美很美”“白云”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唱赶旺旁浑谁轻汽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口”加“日+日”是“唱”;“日”加“王”是“旺”,“讠”加“隹”是“谁”,“氵”加“气”是“汽”。

(2)换一换:“挥”减“扌”换“氵”就是“浑”。“经”减“纟”换“车”就是“轻”。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赶”并讲述:

“赶”的偏旁是走字旁,是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偏旁。

通过编口诀形式来记住字形的:形变窄,横变短,捺变长。走字作偏旁,三个横的书写收笔位置相同,撇、捺变长。

2.用笔画定位方法。横的起笔在横中线偏下,竖的起笔在一点,撇的起笔在三点偏上,收笔在三、四点中间穿过斜虚线,捺的起笔在三点,收笔在四点顿笔出锋。

3.看老师写这个偏旁。注意撇的起笔在三点偏上,收笔在三四点中间穿过斜虚线,捺的起笔在三点,收笔在四点顿笔出锋。

(2)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菱形十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3)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利用菱形十字格学习了“走”字旁的写法,了解了雪孩子的故事。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雪孩子》教学设计精选 篇11

五、图文对照,体会雪孩子的可爱

1、出示课文前三幅插图,谁能根据插图说说画中内容。

2、想知道书上是怎样描写这三幅图画吗?请孩子们自由读读前三个自然段。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找找这段共有几句话?

①第一句话告诉我们雪下了多久?哪位小朋友能将雪下得久读出来?

②从第二句话中的“一片白”,你还明白了什么?(雪下得大)

③观察插图1,体会“一片白”,指导读出雪大的感觉。

4、齐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导看插图2.

①兔妈妈和小兔在干什么?堆出来的雪孩子怎样?喜欢吗?能读出来吗?

②兔妈妈为什么要堆这么漂亮的雪孩子?(让雪孩子和小白兔一起玩)

③什么情况下才可以用“一起”?指导说话:一起。

5、图文对照,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看着漂亮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高兴吗?来,读出你们的高兴劲儿!

②贴小兔图片,哪儿看出他们玩得开心?(板书有关词语并请孩子表演动作)

③出示词语卡片让孩子读,然后照样子说几个:

又说又笑又细又长又大又圆又又又又

④想像:小白兔和雪孩子还可能怎样玩?小白兔的开心是谁带给他的?

⑤指导用高兴的语气朗读第三段,要读出小白兔的开心与雪孩子的可爱。

〔设计意图:文因情而生。先指导孩子看图再学文,图文对照,利于孩子在“情”的体悟中感受到小白兔的开心与雪孩子的可爱,情感朗读水到渠成。〕

六、课后练习

1、把本课的生字宝宝介绍给家长,如果能将生字宝宝放入句子中就更棒。

2、将《雪孩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听。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孩子巩固所学、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展示才华提供舞台;鼓励孩子在生活中识字,增强其识字的主动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学写汉字“瓜、衣、来”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懂得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化成水、变成云的过程。

3、正确规范地在田字格里写“瓜、衣、来”3个字。

教学重点:体会雪孩子善良淳朴、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瓜、衣、来”3个字。

教学难点:了解雪化成水、变成云的过程。

教学准备:偏旁连线题、生字词句卡、教学挂图、表演用的头饰、田字格等。

预设过程:

一、回忆所学,复习导入

1、孩子们,我们上节课学了关于雪孩子的什么故事?

2、上节课认识的生字宝宝,你还记得它们长什么样子吗?(出示找朋友连线题,连好线后,开火车比赛读生字。)

孑讠王走彳火辶亻矢

首七口尧主已上元亥

3、你能帮小白兔扑灭火苗,度过危险吗?出示词语、句子卡片赛读。

〔设计意图:根据构字规律巩固识字,赛读带生字的词语、句子,体现了在语境中识字、识字后又回归语境的识字教学策略。〕

二、潜心会文,感悟雪孩子的无私

1、学习第四自然段,出示插图4及文字

①看看小白兔玩累了,做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要往火里加一些柴?这样做可能会造成什么危险?

②孩子们,你们担心吗?把你们的担心告诉小白兔吧!(提示语速稍快些)

2、出示插图5及第五段文字:

①当小白兔进入了梦乡时,你们担心的事发生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②小白兔知道吗?多危险啊!谁愿意赶快把这危险告诉睡梦中的小白兔?(先指名读,再范读、齐读,提示将“烧着了,一点不知道”读重些、快些。)

3、出示插图6及文字:

①雪孩子看到小兔家着火了,是怎样做的?谁来做做“飞快跑”这个动作?②谁能读出雪孩子非常着急地飞快跑过去灭火?(指名读、小组赛读。)

③移位体验:假如你是雪孩子,看到熊熊大火,害怕吗?会怎样想?怎样做?

④与我们相比,雪孩子是多么勇敢!我们来夸夸雪孩子吧!(齐读)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体会雪孩子的无私

①出示插图七、八及这两段文字。

②雪孩子飞快地跑过去干什么了?结果怎样?

③你们真聪明,知道找文中的话来回答问题,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化了”,什么化了?化成了什么?平时,你知道什么会化成水?(相机板书雪孩子化成水的图及相关文字。)

④如果把水继续加热,会冒出什么?(告诉孩子“白烟”就是水蒸气,当水蒸气在空中越聚越多时,就形成了云,相机板书雪孩子变成云的图及文字。)

⑤雪孩子化成的这朵白云美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指导深情地将“很美很美”读舒缓些。)

⑥出示文中重点句,引导多元解读:

a如果你是小白兔,雪孩子曾和你一起玩耍,现在要离你而去,你会怎样?(舍不得)能读出你的留恋吗?

b求异思维:除了雪孩子想到的办法外,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救小白兔吗?

c多好的雪孩子呀!他本来还可以在地面尽情地玩耍,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一朵白云。你喜爱他吗?喜爱他的什么?愿意向他学习吗?(相机板书:舍己救人)请带着你们对雪孩子的敬佩之情读读这句话。

⑦激发想象:兔妈妈知道真相后,会对变成白云的雪孩子说什么?小白兔呢?雪孩子又会对小白兔说什么?雪孩子还会回来吗?(选同学戴上头饰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移位想象、表演等方式,引领孩子进入文本情境,体会到雪孩子的无私并施以情感朗读,体现了读中悟、悟中读的课改新理念。〕

三、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激情引读:多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一起玩耍,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多么无私的雪孩子啊!为了救小白兔化成了水,变成了云。让我们带着对雪孩子的喜爱、敬佩之情齐读全文,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设计意图:分析完课文后,再引导孩子激情回读全文,进一步升华了孩子对雪孩子的敬佩之情,而且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四、示范讲解,指导写字

1、出示教师课前写好的“瓜、衣、来”,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从整体上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发现3个字在书写上的共同点:撇与捺对称。

2、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伸出右手跟着老师书空,重点指导书写“瓜、衣”。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上撇中部,与“捺”对称。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从“横”中间起笔,最后“捺”低于长撇并直接向右伸展。

3、生在田字格内写字,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注意纠正孩子不良的写字姿势。

〔设计意图:先让孩子观察教师示范写的字,从整体上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使孩子乐写;再一笔一画示范,尔后放手让孩子独立写,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原则。〕

五、反馈练习,课内处延伸

1、家长协助听写“瓜、衣、来”3个字。

2、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想像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后会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请家长协助听写,形成了教育合力;通过续编故事,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又体现了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新理念。〕

[范例参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例参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课件参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参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上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俄罗斯方块的旋转现象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能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在师生合作中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知的讲授中,通过课前准备好的学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说出图形经过怎样的变换才能还原成原图形,在这种学生互相交流的氛围中将每种图形的运动过程说清楚,从而让学生明确图形变换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七巧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图形的运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你知道在俄罗斯方块游戏中每一个方块都能进行哪些运动吗?

(平移和旋转)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板书:平移旋转)

师:这两种运动你们还熟悉吗?平移和旋转时应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平移时应说清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旋转时应说清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就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来进一步探索图形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俄罗斯方块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既交代了学习目标,又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探索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七巧板吗?这有一副七巧板,不过有两个图形很淘气,离开了家。你们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把它们送回家中相应的位置吗?(课件出示)

(1)学生拿出方格纸、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自己动手移一移、转一转。

(2)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3)汇报、交流变换方法。

根据学生的叙述,课件演示变换过程:图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图②先向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

(4)评价:你认为他描述得怎么样?

(5)思考:我们在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时,要说清什么?

教师小结:在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时要说清旋转时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平移时要说清是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6)课件演示,用完整的话说一说两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7)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能会答出图①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图②先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9格;图②先绕左下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5格,最后向下平移4格)

(8)师小结:图①变换时用的是平移的方法,图②变换时用的是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法。在变换时找的旋转中心不一样,旋转的方向和角度就不同。这说明图形变换时,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要根据要求灵活地选择变换方式。

2.动手操作:(课件出示教材32页下面例题)请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请学生拿出方格纸。

(1)引导学生先想象图形运动后的位置,再动手操作。

(2)和小组成员交流画法。

(3)汇报总结。

(4)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先找准旋转中心点o,再把短的直角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相对应的线段,接着把长的直角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相对应的线段,再连接,得到图形B。然后找到图形B的顶点,画出每个顶点向右平移5格后的对应点,再连接,就得到图形c。

(5)教师总结:旋转时,先找准旋转中心,再找准与旋转中心相连的关键线段,通过旋转找到与关键线段对应的线段,再连接。平移时,要找准方向,数清格子,找好对应点,再连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图形的变换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学用具:

积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互动意图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

2.板题:高矮

1.判断高矮

2.读题

比较大小、胖瘦宜肯定评价

1.感知人有高有矮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2.布置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3.汇报交流

4.总结方法;

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1.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

2.小组合作

同桌

3.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

组间互评

肯定方法

鼓励求异思维

1.激疑启思

2.培养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3.培养思维创造性和语言表达力及自信力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1.判断并说明方法

2.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1.培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思维说理能力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1.培养审题的学习习惯,能自查、互查

2.激趣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那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1.自由活动

反馈

2.合作活动

观察

判断

反馈

鼓励别出心裁

鼓励别出心裁

生评

学生自由活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激趣启思,激发挑战性与创造性。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反馈

学会总结

教学注意事项:

1.学生对实物的比较有许多生活经验。当两名学生上台作比时,学生观察比较的是两个人最明显的特征,高矮、胖瘦,提示又能区分大小、多少、长短等,对这类比较学生并不陌生。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比较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探究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合作面先窄后宽;学生对不同方法的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比一比,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培养动手能力。

2.进行比较,培养观察和判断能力。

3.用完整话说一说有关同样多、多些、少些的道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学会正确握笔方法,写字的姿式及写法,提高书写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强调写字的基本要求,培养良好地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连线初步认识一一对应。

2.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3.做写字准备练习,强调写字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1.一一对应,比较多些、少些。

2.写字准备练习。

教具准备

1.实物图或电脑软件,4个萝卜,4只白兔;2只小鸡,1只小鸭图;2个苹果,3个桃的图。

2.磁力板及10个○,7个△,5个□;小棒若干根。

3.画有写数字练习格的小黑板。

4.学生准备5个△,5个○,5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教师在磁力板摆3个△、4个□、5个○,请学生按图形种类分类。

要求:把同一类移动到一起,并用笔或金属丝圈起来,再数一数每个圈里的图形各有几个?

2.请同学们把混在一起的学具分类,而后用手各画一个圈。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同样多。

(1)认识一一对应,教学同样多。

①教师在磁力板上无规则出示或电脑显示4个萝卜,4只白兔,请同学分类。

②指名将萝卜和白兔按顺序从上而下排成两行并且圈起来,成5页左上图形状。

③引导观察,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只白兔?

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边说边在萝卜和白兔之间放一根小棒或电脑显示连线)萝卜没有多余的',白兔也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④认识在什么情况下,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引导学生说: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萝卜没有多余的,白兔也没有多余的,我们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指导学生用4个○代表4个萝卜, 4个△代表4只白兔,边摆边说,边动手连线。说明萝卜、白兔同样多。(板书: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⑤相互之间指着课本上的图说一说。

(2)动手摆学具,理解同样多。

①摆□,要和○同样多。(5页右上练习,指一名同学到前面摆,其它同样在课桌上摆)

请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摆2个○,再在右边对着○摆□,要求摆的□和○同样多。怎么摆,摆摆看。

请摆学具的同学说一说,怎么摆,摆几个□,□和○同样多。

②摆△,要和○同样多。

请同学们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4个○,在○下面一个对着一个摆△,△要和○同样多,要边摆边说。(一个△对着一个○,摆4个△和○同样多)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3)请同学们指着教室的人或物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2.利用一一对应,认识多些、少些。

(1)观察比较,认识多些。

①磁力板出示或电脑显示2只小鸡的集合图,再在右边出示1只小鸭集合图。

指图问:不用数,怎样知道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还是哪个多些?

②学生回答:用连线方法,一只小鸡对照一只小鸭,在小鸡和小鸭之间连上一条线。

③指图提问:小鸡和小鸭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再看,小鸭和小鸡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

④师生共同小结:一只小鸡对着一只小鸭,小鸡有多余的,小鸭没有多余的,我们说:小鸡比小鸭多。(板书:小鸡比小鸭多)

⑤练习:课本5页左下图,学生摆完后,再说一说怎样摆,△就比○多1个。(先一个△对着一个○,都对上以后再多摆一个△。)

(2)观察比较,认识少些。

①用磁力板或电脑显示:2个苹果的集合图和3个桃的集合图。

提问:不用数,怎样知道苹果和桃谁多、谁少?

②同学们互相议论后,指名回答并连线。

③小结:一个苹果对着一个桃;苹果没有多余的,我们说苹果比桃少。(板书:苹果比桃少)

④练习:课本5页右下图,学生自己动手摆完后,指着图说一说怎样摆。

3.反馈练习。

(1)摆学具,比多少。(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

①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和○同样多。

②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比○多2个。

③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比○少1个。

(2)练习一、2.(打开书6页,看第2题)

①读题目要求。

②数一数每个□里的小动物只数,再与点子数同样多的□连线。

(3)练习一、3.

①指导看图,这题里画了两行什么?仔细看每行的后面还画了什么?(一条线)

②读题目要求。说明:这一题是要我们看一看哪一行圆多,就在哪一行后面的横线上画。

③那行圆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出来,连线)

发现:两行圆排列都很均匀,而且两行的第一个圆和最后一个圆也上下对齐,但两行的○疏密不同,所以两行的○个数也不同。摆的密的,○的个数多;摆的疏的,○就少,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直接判断出那行多。

4.写字准备练习。

(1)讲述握笔方法和写字基本要求。

①身体要坐正,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本子一尺远(6寸尺),本子对着上衣中间扣线。

②用右手握笔,笔放在中指第一关节稍外一点,大姆指和食指捏紧笔杆,握笔处离笔尖约23厘米。

(2)指导写字。

①教师在放大的练习格上边示范边说明:画横线要由左向右,横要平;画竖要由上到下,竖要直;弯儿要拐得圆一些。注意,起笔、落笔要用力,拐弯要稳,笔画要匀。

②请同学们按要求先练笔顺,再描完格里虚线的笔画。

三、巩固发展

1.把下面图形分类,再用学具摆一摆,比较同样多、多些、少些。

(1)○和△比( )

(2)○和☆比( )

(3)☆和△比( )

2.摆学具,比多少。(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

(1)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和△同样多。

(2)第一行摆6个△,第二行摆○,○比△少2个。

(3)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比△多3个。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是同样多、多些、少些。)

五、布置作业

1.指着书上5页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图说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2.用学具边摆边读,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准备用印泥……

生2:我用水彩笔……

生3:我用纸把它盖住折出边角痕。

……

2、搬一搬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纸,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搬到纸上,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汇报: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朋友面目全非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物体的一个面,像这样把物体的一平平的面表示成一平平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揭示课题:认识图形)

3、认一认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平面图形,你知道他们是叫什么名字吗?

生:……(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这几种名称)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了,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天花乱坠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圆没有角

生2:……

4、师小结(略)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分一分

同桌合作给信封袋里的图形分类,分完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2、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小棒摆出这些平面图形(学生摆的同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演示)

汇报;你摆出的是什么图形?你是用几根小棒摆出来的?

生:……

师:有一个图形大家都没摆出来,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圆没法摆出来?

生:圆没有角,小棒是直的,所以……

3、认一认

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学生在认的同时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4、找一找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动手拼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知识?(认识图形)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那你能不能用这些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呢?请大家用信封袋里的图形拼一拼,拼完后说一说你拼了什么图形?你拼的这个图形用了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几个圆?

生动手拼,拼后展示。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11篇


您可以考虑看一看“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或许能够带给您一些新的思路,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老师让我们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即使是老教师,在课前也需要教案的辅助。 教案可以强化教师的综合归纳能力。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篇1】

1、本节课的关键的句型是“Whatareyoudoing?Iam…”。通过本对话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询问他人或表达自己正在做什么。从内容上讲,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现在进行时。另外,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而且句型“Whatareyoudoing?Iam…”没有很大的真实意义。

在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唱歌,感受目标语言。在操练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熟悉目标语言;学生通过口语练习,巩固目标语言。在拓展环节中,学生相互交流,运用目标语言。

2、以评价为课堂激励手段

本课设有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

在教师评价中,我设计较具体的评价语言,使之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用具体评价语言鼓励学生,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哪点得到了赏识,今后要保持。

在自我评价中,我设计了“让我来总结一下练习结果”的活动,帮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肯定、自我鼓励。

在互相评价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如何具体准确评价他人。

3、以教材内容为学习资源

课文常常只被作为教材使用。在本课设计中,我将课文作为学习参考书的形式在布置作业时引出,让学生意识到课文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可以是获取帮助的学习资源。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篇2】

(一)语言知识目标:

1)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U, British, USA, Aerican, Australia, Australian, apan, apanese, France, French。

2)学习四会句型Where are u fr? I’ fr … I’ …

(二)语言技能目标:

1) 能根据情境和图片说出单词和句子

2) 在设计的情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

(三)情感态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开口,主动模仿。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文化意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并了解一些国家、国籍和他们的语言,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感受世界和平的重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难点:

学习要求四会的语句:Where are u fr? I’ fr … I’ …/ U, British, USA, Aerican, Australia, Australian, apan, apanese, France, French等。

(六)教学准备:

国旗图片、世界地图、世界各国国旗、录音机、挂图和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通过设置良好的情境,让教师的语言调节、缩短知能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二)小组学习法

每4人一组可两两交流也可自由选择,在互动中互相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同时注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而培养学生与伙伴合作的意识和策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也在独立与合作的交织中调控了自身的学习,变得自信,自强。

(三)练习法

把大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灵活操练中拓宽了学习思考方向建造了知能转化的桥梁。

三、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主根通过情境感知——灵活操练——生活实践,这三个主要环节来突破重点难点。

Step 1:War up

1.听读a rhe:Ce here and eet us,please。渲染英语学习的气氛。

2.师生课前自由会话。

Step 2:Revisin

1.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认读国家名称,并自我介绍。如:I’ fr china. I’ chinese. I spea chinese 。

2.师问句型:Where are u fr? 教师在一个学生身上粘上国旗,让他进行句型练习。

Step 3:Presentatin

1.上述师生问题的方式运用图片或教学片引出三会和四会单词词组:Where are u fr? I’ fr China. I’ Chinese.

2. USA, U, France, French, apan, apanese 的引出方法同上。

3.学生同桌操练。

Step 4:Cnslidatin

1。小组竞赛: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粘上教师所说的图片,学生再用I’ fr… I’ … 句型描述,看哪一组粘得多,说得快。

2.听录音,朗读单词和词组。

3.小组活动,检查朗读单词情况。

4.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用所学的单词和词组造句。

5。完成书上C部分的练习:先说后做。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篇3】

一、说教材

a learn to say是3a第二单元的第一部分。其中的日常交际用语主要是围绕“介绍”和“问候”编排的。第一单元是自我介绍,本单元是介绍他人。在第一单元所教 hello / hi的基础上,本单元又新增了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 nice to meet you.三种较为正式的问候语。

二、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因此,制订以下目标:

(1)认识目标

学习交际用语:this is…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认识四个新人物:miss li, mr green, wang bing, helen.

(2)能力目标

能听懂会说本单元所学日常交际用语,并能运用所学交际用语介绍他人和相互问候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礼貌地使用交际用语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本课特点,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交际用语的综合运用(重点)

this is 的读音(难点)

四、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争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给学生创造外语语言氛围,利用投影片把教室布置成公园,这样即可以激发兴趣,又可让学生在情景中对知识点进行训练。另外,本单元所学交际语言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在第一单元常规训练中应让学生学会,体现早渗透原则。

五、说教法、学法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特别是牛津小学英语3a主要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走学生“乐”学的趣味教学道路。

教法:情景交际法、听说法、游戏法、唱歌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课堂呼唤学生的合作精神,俩俩学习,小组学习,群体操练,互相督促,互相进步。

六、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文情景投影片、钟面

2、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自己喜欢人物或动物的头饰

3、板书准备:写好课题和日期

七、说教学过程

step 1 revision 以歌激趣

从儿童心理学特征来讲,唱歌能使学生感到松弛 、愉快、满足,产生兴奋情绪。因此,课前一首歌是进行组织教学的好方法。

“hello”这首歌节奏明快,学生易于上口,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以不自觉地复习了第一单元句型hello, i’m …. 再配以挥手的动作,学生兴趣盎然。

step 2 free talk 温故而知新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 ,第一单元学生已学会hi/ hello. what’s your name? i’m….的句型,可设计如下对话复习旧知并引出新知:

t: hi, i’m miss zha.

what’s your name,please?

s:hi, miss zha. i’m ….

此时,教师应适时引出nice to meet you.及答句nice to meet you, too.并与学生一一握手,五六轮下来,学生便可猜出其中的意思。

此对话可反复操练多遍,使学生在无意注意中感知句子,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习,更可促进学生的联想记忆。

step 3 presentation 以旧促新

第一单元学生已认识了liu tao, david, yang ling, mike, nancy. 在此,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他们的名字,who is he?学生马上会大声叫出他的名字。教师可抓住契机,you can say “this is…”学生便知道介绍他人用“this is…”(板书)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课四个新人物miss li, mr green, wang bing, helen.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篇4】

说课的内容:

⑴ 说课程标准

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用力的依据。说课标,可以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⑵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说教材的要求有:

①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②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③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④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⑤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⑶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就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具体要说清两大问题: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倒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⑷说教法

说教法,应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分页标题#e#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④要重点说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⑸说教程

教程即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说教程要求做到:

①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即起始——过程——收束的内容安排。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②重点说明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及时间安排。

③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是怎样协调统一的。

④要对教学过程做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说课稿的撰写

写一篇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

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

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2)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分页标题#e#

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

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

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3)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

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

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

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 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5)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

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

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7、注意避免过分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8、语气得体、简练准确。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受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自信和能力,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说课的语言表达应十分简练干脆,避免拘谨,力求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然。

9、说出特点、说出风格。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过于详细,应重点说出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10、说课与评课结合。说课者固然要充分准备,听说者、看课者也要作一定的准备,评才有发言权,评才能评到点子上,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才能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篇5】

我上的这节课是小学牛津英语3B Module 2 My favorite things的拓展课,本节课主要是围绕奥运这一主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句型来学习体育类的单词,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而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football, volleyball, basketball…单词

2、能够熟练运用已学过的句子来介绍自己或其他人擅长的运动项目。

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围绕体育类的单词,在一定情景下能运用各种句型来进行交谈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能积极锻炼,保持健康

2、让学生能将奥运会精神运用到生活中和学习中去

教学重点、要点

1、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听说读背这些单词

2、教学难点是云同我们学过的句子来熟练地说说自己或别人喜欢的体育项目

二、说教法

为学生提供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教学内容。我采用情景法、直观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因此我以Sports I like这一主题位核心,以语言动能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为媒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达成上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三、说学法

我采用歌曲,Rhyme,对话的形式贯穿整堂课中,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围绕奥运会这一主题,介绍中国的一些体育明星以次来引出今天的教授的体育项目,采用多种形式的操练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在交流中掌握,在交流中记忆,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感知语言和习得语言,从而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四、新课呈现

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揭开奥运会这一主题,让同学们了解中国体育明星,如:刘翔,姚明等,这不仅丰富、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接着又通过视频的欣赏及图片引出football和volleyball这两个单词。运用对话和短文形式操练football和volleyball,又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将声音进行了处理,编成优美且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让同学门跟着音乐朗读儿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记忆,随后新教授basketball, tennis, table tennis和row,运用对话,歌曲,儿歌多种形式进行操练,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能在设定的情景中进行回答,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大量语言交流以表扬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大胆开口,勇敢表达,逐渐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五、巩固练习:

1、我运用多媒体设计了Have a match这一内容,要求5组小朋友分别选择其中的一个福娃,每个福娃有一道题目,题目分5个档次,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这5道题目,能顺利完成题目的这一小组可以得到奖励

2、我将这节课学习的单词编成一篇短文,将各个单词都串联起来进行最后的一个总复习,要求学生们能流利整齐地朗读出来。

最后是本课的一个主旨,一个高潮,介绍奥运精神,通过这节课让学生们了解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告诉同学们不仅可以将这一精神用到学习中去,还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六、板书:

板书是本堂课新授的几个单词和本单元的句型“Do you like…”“Yes, I like…/No, I don’t like…”, “What do…like?” “…like …Because…”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所有的内容。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几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说等反面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不断学习,达到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这节课上,我始终关注学生的感情,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我设置了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组织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创设出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展合作精神。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篇6】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六课,本课是功能型的交际型的交际训练课,我借助"任务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玩、演、唱溶于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语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介绍他人的句型:

①Whoˊs this ?

②This is

2、学习认读单词:grandfather, grandmother语言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能够根据指令做动作。

②、根据图片和情境说出单词和句子。

③、在图文或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演。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背歌谣,做游戏、敢干开口,乐于模仿,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自由参与和创新,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克服交流中的困难,使交际顺利进行。

文化意识目标:

能够恰当使用英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问候语,了解英语国家中介绍他人的方式并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1、介绍他人的句型This is ……

2、对情境进行模仿,创新。

我主要通过感知新教材——设置——灵活运用这三个主要步骤来突破教材重难点的。在教学开始让学生以旧带新引入新知,通过对教材的了解感知新任务,并在教师用红灯,头饰、图片、录音等多种媒介的感官刺激下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和实践最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实现能力的发展。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小组活动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事先用表示家庭成员名称的单词命名,课堂各项教学活动匀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结对或全班活动为辅,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交流的意义,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而形成同步学习的环境。

(二)情境教学法:

我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在单词和句型练习中使用了家人的`照片,在表演中带上饰演家人的头饰,在加生活化的录音为学生设置了真实而有效的场景激发了想说的愿望也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法

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分别采用了师评、组评、自评为主要方式,课上师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评语和赠送小礼物的方法让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投身英语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我把本课教学模式设置为

激趣设境——语言交流——人格发展。

下面说一下教具的安排和使用。

依据英语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结合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新理念,我利用了电子零、照片、头饰、幻灯、录音、竞赛板、贴画、小礼物等媒体设计教学,学习则利用自制的组标、头饰、家庭照等媒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三、说课堂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我采用了听、说、玩、演、唱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具体设计为热身——新知——趣味操练——巩固练习。

Step1课前热身

1)电子琴伴奏演唱Father and mother 渲染课堂气氛。

2)出示组标并请四个学生到讲台前,背对学生戴上father , mother , brother , sister 的头饰,猜一猜他到底扮演的是哪一角色。

3)检查上节课布置的对话表演。(小组活动)

Step2新知导入

1)教师把一张自己的家庭照片放在投影仪下并介绍This is a photo of my family. Whoˊs this? Do you know .自答:This is my father.为教学Whoˊs this 做准备,然后教师带着满脸疑惑反复用Who′s this? 询问照片中的其他人,这样一来Who′s this? 这一句式就会在情景中被输入。

2)教师指着祖母的照片说This is my father′s mother. She′s my grandmother.然后指着爷爷的照片。反问Who′s that, do you know? Oh,自答She′s my grand father.板书三会单词并进行教学。

3)每组学生拿着自己的家庭照在组内进行练习,然后选代表在班内介绍家人。

Step3趣味操练

1)玩比大小游戏:每组、每轮各派一名选手参赛,在讲台上抽出一张图片,根据图义说句子。This is my……说对的奖励小组小礼物一件,抽到爷爷、奶奶的加3分。抽到爸爸妈妈的加2分,抽到daugter, son ,sister, brother 加1分。几轮后统计得分,为获胜队颁奖。

2)玩猜谜游戏:教师说:This is my father′s father 学生抢答;答对的奖励小礼物一件。学生也可说出This is my mother′s father.这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懂得英语中的gand father即表示爷爷也表示外公,grand mother 既可以表示奶奶也可以表示外婆。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全家福玩听音指图游戏,教师发出指令,mother 学生即指出自己的妈妈并说:This is my mother.等等,每组都有必备答题和抢答题。

4)组内合理分配家庭角色,然后小组出一人表演动作让表演人自行定小组猜,猜对小组有奖。

Step4巩固补充

1)作出一个chant

Dad Dad father.

Mum Mum mother.

Grand pa Grand pa. Grand father.

Grand ma Grand ma Grand mother.

学会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小区别,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2)教师给学生听一段串门的录音,然后创编并表演对话。

Step5小结并布置任务

1)总结小组的战利品数目,学生掌声祝贺并鼓励未获胜小组下节课继续努力。为激活下节课气氛打下了基础。

2)布置下节课任务,请学生用学过的单词称呼家庭成员并问好让爸爸妈妈用的数目评价学生优秀与否。最高3个为优,2个为良,1个为中。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篇7】

一、【课题名称】:字母歌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能实现《英语》课程标准的如下方面:

1、学生学习26个英文字母,学会唱英文字母歌,打好学习英语的基础; 2、学生可以学到见面问好的简单词汇,并能在生活实践中交际; 3、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4、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6、灵活运用语言,拓展课程资源。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1、本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以现实生活为情景为原则,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启发点拨为线,以学生合作与竞争为基调,把语言的亲身体验、交际运用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大胆实践,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2、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比赛教学法等。

3、参与的评价:鼓励性评价,评价标准:学生合作、交流、倾听等技

巧;通过活动,检验学生基本问候词、句的掌握情况;通过完成任务,检验学生对本课语言功能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掌握A、B、C、D等26个英文字母的正确发音,会唱字母歌。 2、认知内容: 能听懂会说–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Hello! I’m??等问候语。

3、能力要求:学会用–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Hello! I’m?? 来问候和交流。

五、【重点难点】:与人见面时一些简单问候语的学习,并进行问答对话练习

六、【课的类型】:综合课

七、【教学准备】:课件光盘、字母卡片、英文字母歌磁带、奖品贴画、教材相关人物的面具或头饰等。

八、【教学时间】:45分钟

九、【教学过程】

一、英文字母

(一)教学导入(5分钟):提问“大家知道英文字母有多少个吗”,26个。把26个字母写在黑板上,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字母吗,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它们”,教师播放英文字母歌, 让学生仔细聆听,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指导阅读法(5分钟):教师按照黑板上所罗列的字母顺序,逐一教导学生该如何去读,待26个字母都教过后,教师领学生读几遍,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他们能够自己大致将它们读出来。

2、媒体教学法(6分钟):在学生已经大致能将26个字母读出来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播放英文字母歌,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如此练习几遍后,教师关闭录音机,让学生们自己尝试着一起唱。

3、游戏教学法(4分钟):“抢读字母”这是一个训练学生认读字母的游戏,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逐个出示字母卡片,学生们举手抢答,教师让最先举手的学生读出该字母,读对的给该组奖励一个奖品贴画,最后得到的奖品贴画最多的组为优胜,教师给予适当的表扬。

4、讲解法(10分钟):接下来,进入问候语的教学。首先,教师给学生播放与Hello有关的课件光盘(最好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问候语。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问候语之后,教师开始细化的向学生讲解该如何使用问候语,如:见面时对别人say“hello或hi”,然后介绍自己用I’m??,接着教学生–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的对话。此时教师可以拿自己作为例子来给他们讲解这些问候语的运用,先由教师问学生答,然后让学生们自己练习。

5、谈话法(5分钟):教师在教室中随便找一个学生进行谈话

T:Hello ,I’m she Xiao Pei S: Hello, I’m P1 T: How are you? S: Fine , thank you !

如此多找几个学生进行谈话,让他们亲身体会用英语进行问候的乐趣。

6、比赛教学法(6分钟):教师让学生俩俩组合进行对话练习,然后让学生举手到讲台上去表演,看哪个组的学生表演的好,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及鼓励。

(三)小结(2分钟)以教师与全班同学的一起对话,对问候语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四)布置作业(2分钟)让学生课后唱唱英文字母歌并用英文进行问候语的对话练习。

十、【教学说明】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是小朋友进入小学的第一节英语课,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对英语的极大的好奇。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通过充满知识和乐趣的课堂将孩子们的好奇转换成对英语学习持久的兴趣和热情。由于在此之前,一年级的小朋友没有接触过英语这门课程,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门新的课程。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安排的是学习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这些对于学生来讲是新鲜的陌生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新内容具有生疏感。一开始给他们播放英文歌是想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教师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具有新颖性的话,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授课的内容,包括新授课中展示的图片、教具、练习等,都比复习课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能使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在播放的光盘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形式。

(二)让学生掌握学习英文的基础:有的人可能认为在第一节英语课上没有必要学习26个英文字母,可以直接进入问候语的学习。然而,我却不以为然,我觉得26个英文字母是学生学习好英语的基础,学生如果连A、B、C、D都不会读的话,还怎么能将其他英文知识学好呢?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花20分钟的时间教学生学习26个英文字母的原因,这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必不可少的奠基石。

(三)密切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谈话法”进行教学,不仅仅是可

以让学生掌握到知识,还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另外,班级中的孩子来自不同的环境,有着完全不同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教师应主动地去了解学生,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十分重要。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学生学习26个英文字母的时候,我运用了“游戏教学法:‘抢读字母’”,分组抢答,给答得对的组奖励。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最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谈话教学法后的“比赛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实际的操练是进一步理解、巩固以至掌握、运用知识的重要步骤,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篇8】

各位老师:

我上的这节课是牛津小学英语4A第12单元的第2课时,A:Learn to say部分。

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就昆虫特征等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

本课所涉及的词汇、日常交际用语众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准确区分并使用It has等日常表达法,同时保持介绍语篇的完整性,我做了如下处理:

首先,对于What’s this? What’s that? What colour is it?这些交际性较强的日常用语,以Daily Talk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渗透。

然后,通过观察昆虫特征,复习第所学的词汇,反复诵读,接着根据昆虫特征进行简单描述,为下一步完整的介绍进行铺垫。

巩固部分,在学生基本掌握简单的介绍方法之后,我设计了几个拓展活动:

首先,通过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情况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如何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在巩固的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最后进行汇总。这一过程,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使他们感受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成功感。

回顾这一课,结合平时的教学,我也进一步体会到日常教学中英语知识渗透的重要。英语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Daily Talk、课外扩展作业、甚至English Corner,平时有意无意的渗透,可以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篇9】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Unit 3 How many? 第二课时。本课是功能型的交际训练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询问多少的句型:How many…… can you see? I can see …以及单词:eleven twelve thirteenfrteen fifteen.根据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语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询问多少的句型。并且能在活动中灵活运用。

How many …can you see ?

I can see….

2、学习认读单词: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二) 语言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指令做动作。

2、根据图片、实物和情境说出单词和句子。

3、在图文或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演。

(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背歌谣、参与游戏,勇于开口、乐于模仿。

(四)、化意识目标

能够恰当的使用英语中询问多少的句型,了解英语国家中询问多少的方式。

(五)、说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会单词: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和句型:How many …can you see?I can see ….

(六)、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读准名词复数的读音。

我主要通过感知新教材---设置---灵活运用着三个主要步骤来突破教材重难点。具体表现在课堂程序中。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就演示教学法和充分利用卫星资源及光盘教学法。运用实物、图片等给学生

一个直观的的形象,再加上远程资源和光盘的动画效果。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对于

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说学法

1、 模仿教学法---让学生跟着电视老师模仿。这主要是利用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

2、 小组活动学习发---把全班分成小组,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交流的意义。

3、 情景教学法---设置各种不同的情景,是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激发了学生 想说的愿望。

4、游戏法和鼓励法

课堂评价主要一鼓励法为主,同时通过游戏进行操练和赠送小礼物的方法。是学生乐于参与,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

四、说课堂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我采用了听,说,玩演,唱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具体的设计为热身---新知---趣味操练---巩固练习.

Step1,课前热身

1)、利用光盘播放Let`s say 部分的歌谣,并要求学生试着跟唱。这样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来。

2),利用远程资源播放Let`s say部分报电话号码的动画,让学生复习从1到10的数字。

Step2、新知导入

1)、教师播放Let`s learn 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感知新知。然后教师带着满脸疑惑问:How many numbers can you see?Do you know ?自答:I can see15.这样一来How many …can you see ?这 一句式就会在情景中被输入。

2)、教师在动画世上点击要学的新单词让学生模仿。板书三会单词并进行教学。

3)、自己准备的图片,教师发出指令。Eg:Kite,学生即指出自己图上的风筝并说:I can see … kites。教师重复说:I can see … kites。这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掌握英语中名词复数的读音。

Step3、趣味操练

根据小学英语标准的基本理念中采用多种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我设置以下方法进行操练:

1、练一练:运用远程资源播放一张图片,是由数字连起来的动物的形状。要求学生听音按顺序 把所听到的用线连起来,后看看是一只什么动物。这游戏不仅让学生复习到数字、提高了听力,且激发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2、做一做:把全班分成5个小组,教师发出指令。要求学生站队报数,从1到15。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方式发挥了以生为主体教学标准

3、在英语课程任务中提出要求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差异,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通过设计“幸运数字”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眼中的幸运数字是哪些。

Step4巩固练习

1、 作出一个chant

Cat cat eleven cats

Rabbit rabbit twelve rabbits

Tiger tiger thirteen tigers

Bird bird fourteen birds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声巩固名词复数的读音。

2、利用光盘把教学的重点播放一边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一遍,起到了巩固的作用。

五、总结并布置任务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单词及句型。并要求回去把单词读给爸妈听,让学生爱表现的心理充分得到发挥,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2、利用远程资源播放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的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结束新课。以上便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篇10】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5A的Unit 9,这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辨认形状"。Unit 9 B. Look, read and learn学习圆形、星形、心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椭圆形这八种形状,其中前四种形状的单词要求能听说读写,并初步运用What shape is it?将形状与日常生活用品结合起来进行交际。

二、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达到发展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占优势。为了到达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借助日常生活用品,我采用活动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协调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开放的。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的有机结合,本着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游戏学生能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能敢于、乐于、善于开口讲英语,积极参与交流,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2.认知目标:学生能听说读写五个单词(shape, circle, square, star, heart);能听说读四个单词(diamond, rectangle, triangle, oval);能运用What shape is it?或What shape is the...? It's a/an...进行口语交际。

3.能力目标:学生能用英语相互交流日常生活用品的形状;能发挥想象,综合运用图形,创造性地画出各种图案。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听说读写单词(shape, circle, square, star, heart);能运用What shape is it?就物品的形状进行口语交际。

2.教学难点是学生能正确地用英语说出八种平面图形;能运用What shape is the...?进行交际;能正确说It's an oval.注意an的用法。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电脑、录音机、单词卡片、铁丝、各种形状的物品(鸡蛋、饼干、巧克力、糖等)。

2.学具:学生自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六、教学过程

1.歌曲激趣,营造氛围

英语歌曲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这首深情动听的歌曲既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歌词中的star, diamond又能为新课学习作铺垫,自然导入新课。

2.联系实物,学习新知

小学高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结合日常生活用品,借助于多媒体,运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由歌曲引出star,结合海星教学star;借助心形的盒子学习heart;由看太阳的形状circle学习橄榄、鸡蛋的oval;通过铁丝变形,由oval学习square,再变形到diamond;再用纸把diamond折成triangle;随后用两个triangle拼成一个rectangle,依次学习这八种平面图形。

3.趣味游戏,巩固掌握

寓学于乐,让学生轻松、快乐、高效地学习,是我们的追求。游戏,是我们的好帮手之一。因此,我在本课设计了Look and imitate(模仿秀),What's missing(顺风耳),Read quickly(小八哥)三个游戏。第一个旨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养成静听、细看、敢说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二个旨在考验学生的听力和巩固用英语说图形;最后让学生在游戏竞赛中熟练认读图形。

4.实物操练,习得语言

运用实物,师生之间进行句型操练,再由学生两两操练,自由操练。针对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性,不强求学生用What shape is the...?会话,适当降低要求,可以用What shape is it?掩盖实物的形状,制造信息差,让学生竞猜,在猜说中巩固本课内容。

5.布置作业,鼓励创新

小学生英语听说领先,读写应该紧跟。因此,我请学生边抄边读四会单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生想象丰富,我鼓励他们综合运用这八种图形设计一种物体,并在各种图形上用英语标

小学英语课教学设计模板【篇11】

1,游戏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TPR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游戏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有效。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季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张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是,在本堂课中,季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应该更明确,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示范。同时,我们老师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足够多的input(输入),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out put(输出)。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精选11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

语文课标实验教材(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写的是小燕子在妈妈的指导下,通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整篇课文充满童趣,语言浅显易懂,是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课文。

设计理念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贴近儿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在诵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燕、躺、茄、挂、能、错、仔、细、皮、刺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燕子三次观察冬瓜和茄子所发现的不同之处及心理的变化。

教具运用

多媒体课件、字卡、头饰、冬瓜和茄子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出现两条谜语:

A、紫色树,开紫花,紫色果里有芝麻。(猜一蔬菜名)

B、身穿绿衣裳,身胖地里躺,生的籽儿多,个个白脸膛。(猜一蔬菜名)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2.引出课题,板书后齐读课题。

二、认识生字,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圈出生字宝宝与同桌同学互相认读。

3.出示生字宝宝卡片(带拼音),指名读、带读、齐读。

4.生字宝宝会认了吗去掉拼音,个别读,开火车读。

5.这些生字宝宝真调皮,一眨眼它们又藏到课文里去了,你们还认识吗

6.点读课文,要求读课文时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7.想想:小燕子到菜园里去了几次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第一次小燕子发现了什么自读课文找出小燕子和妈妈的对话,划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再和同桌同学分角色读一读。

2.谁来读

点评,看谁读出小燕子和妈妈不同的语气来。

3.冬瓜大,茄子小,大家用动作表演一下吧。

4.师生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

5.师总结:小燕子真聪明,第一次就发现了冬瓜和茄子大小不一样。

(板书: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燕子第二次又发现了什么它和妈妈又说了些什么呢

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

2.谁来读把小燕子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点读、互评,男、女生分角色读。

3.师总结:第二次去小燕子又有新的收获,它又发现了冬瓜和茄子颜色不相同。(板书: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课件(课件显示小燕子飞到菜园里认真观察的情景。)

师:这一次小燕子听了妈妈的话,它又飞到菜园里,睁大眼睛,仔细地看呀!认真地找呀!终于它又有了新的发现,它高兴地叫了起来!

师:高兴地叫起来,谁来读一读小燕子的话

点读、点评、再点读、点评,配乐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

2.师总结:呀!小燕子第三次来到菜园里,它又有新的发现。(板书: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

看看小燕子妈妈,她满意地笑了。

3.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议一议,燕子妈妈为什么会满意地笑了

4.全班交流讨论。

四、配乐分角色读课文

五、分角色演一演

六、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燕子妈妈和菜园图片)

师:前几天燕子妈妈邀请我到它的菜园里去做客呢!看,我还拍了几张照片,临走时燕子妈妈还让我给小朋友们带回些礼物,大家看!(老师拿出冬瓜和茄子实物,分到各个小组。)

2.学生分组活动。通过看,动手摸,切开观察,说说发现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3.全班交流。根据下面句式,练习说话。

我发现冬瓜,茄子。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篇2)

1、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头,感受着春天的温馨和甜蜜,人民回自然而然的想起古人对春天的赞美。你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草》《宿新市徐公店》《江南春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晓》)

2、明媚的春光里燕子翩然而至。她拉开了春天美丽的画卷。

二、诗文配读,

1、过渡:春天美吗?你想捕捉到春天的这些美丽镜头吗?自己随着音乐轻声读读课文。

2、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一只可爱的小燕子,万紫千红的春光图,机灵的飞燕,飞燕休息)

3、[出示诗句:(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些诗句内容有关的句子?前后四人为一小小组,找找读读。

4、读后讨论交流:

(1)“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词用的最好?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2)“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想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A、为什么用“赶集”?(说说赶集或者到农贸市场买东西的情况,再想想赶集与春天的草、芽、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百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B、谁能把春天烂漫无比的感觉读出来,自己先试着读读看。

C、我们都陶醉在这万紫千红,烂漫无比的春天中了,小燕子也被这美丽迷人的春色吸引了,它们从南方赶来,(引读--)

(3)春天的景色真美啊!细雨绵绵,柔柳如丝,百花争艳,春光灿烂,你想把这么美的画面记录下来吗?(配乐引读)

(4)这从南方飞回来的小燕子是什么样的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指说)

面对这么机灵可爱的小燕子,你愿尽情地夸赞它吗?让我们用喜爱的语气读好第一自然段。

你记下了小燕子的外形?吗下次看见它还认识吗?引背:一身--对--加上--这就是--

(5)“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句话和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内容有关?写的是什么?(燕子飞行的情景)

A、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了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B、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回答第一句后师小结: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在字典里怎么解释?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C、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檐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指名读)

D、指导朗读。“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让人有想象的余地。“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是“小圆圈”而说“小圆晕”呢?(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纹就像有色彩的日晕、月晕。在作者笔下,不但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生齐读)

5、燕子在水面上翻飞,好象在表演着水上芭蕾。终于,有几对燕子飞倦了,他们在哪儿休息呢?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能从这一段中找出两个打比方的句子吗?读一读,说说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7、是啊!不仅燕子飞行时是美的,连它落在电线上休息都被作者描绘得这么美,可是我总觉得光读还不够,文章描写的是活生生的燕子,我们也让课文中的燕子动起来,好吗?(好)你就是春天里的燕子,请你用几句话来说说飞行的快乐,赞一赞春天。

8、师示范:我是一只成熟勇敢、骄傲的老燕子。我渴望自由,我向往蓝天和白云,看我的翅膀用力一拍,身子轻轻一斜,便飞得无影无踪。你们能学着老燕子的样子,也表演一下吗?自己先试一试。

9、生表演。(如:我是一只聪明活泼的小燕子。看,我一会儿掠过天空,一会儿飞过稻田,一会儿轻轻擦过湖面,观赏湖中嬉戏的小鱼。 我是一只漂亮的小燕子。看我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一样的尾巴多么讨人喜欢。我有时飞累了便落在电线上梳梳羽毛,理理头发。……)

3、读着课文,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出示)请同学们读一读。

2、对着春光中机灵可爱的下燕子,你会怎样来赞美它呢?

[燕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篇3)

小学语文苏教版燕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为:《走,我们去植树》、《燕子》、《沙漠中的绿洲》及《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组成,是一组典型的“春景美文”,其中《燕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行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及“燕子”这一春天使者的喜爱之情。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和文本特点、学生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活泼”“偶尔”造句。

4。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第一点和第四点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和谐美。共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点扫除阅读障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文本“美”,并学习燕子的外形,了解抓住主要特点描写的习作方法。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节课,着重指导学生精读品悟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品味语言的“精美”时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为更好提高教学效果,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教学辅助设施,如:幻灯片、mp3歌曲。

二.说教法、说学法

和谐发展的目的,其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课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带给学生美妙的听觉享受,孩子们便在不知觉中随着音乐轻哼、跟唱,他们身心愉悦、主动投入,这便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如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时,将品味文字与欣赏图片相结合,学生兴致盎然,在优美的视觉享受下更深、更好地体味了文本的语言,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且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再如感受“电线杆之间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这一抽象的情景时,借助于幻灯片的演示,孩子们便较轻松地享受到了这一意境美。

宽松问题创设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中品味。再如学习燕子的飞行、歇息时,同样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和体验,体会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动一静的美

生生互动: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是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课堂,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是谓“教学相长”。在本节课中,师生、生生都很大程度地进行了互动,如教师的多次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同桌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等,课堂明快、活泼。

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两条开放性的作业:紧密联系了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创作歌词,这有助于学生运用积累、创新表达,深化体验。两种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程度

本节课教学程度简明、朴素,共分为三大块:

1.情境导入:即由复习燕子的外形切入到精读.

难点和主线,应保证充足的时间.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篇4)

【设计理念】

《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惊较浓的文章,因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式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的博大爱心。

【教学流程】

一、置境设疑,诱发阅读动机

1、创设情景:

多媒体呈现站台上人头攒动,与正待启程的列车挥手告别的画面。

2、质疑:

随着汽笛一声长鸣,老师娓娓道来—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略停)相信同学们一定想知道答案吧。

通过设问句诱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快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同学翻开课本第六课──燕子专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让我们边读边想,比比谁的答案最正确。

(学生快速扫瞄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汇报:

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根据学情引导,要求学生先具体讲讲,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反之亦可。

阅读心理学讲,阅读应该是先由整体到局部,然后再由局部到整体。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为局部感知作好认知与情感上的铺垫。引导学生先具体讲后概括讲既是整体感知内容的需要,也是一种较好的语言训练。

三、再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提出学习要求:

师:请大家按照下面的阅读要求,认认真真地读课文,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一根据音节读准生字字音;二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2、学生可独立学,可同桌合作学;教师座间巡视,个别指导、答疑。

3、等学生充分学习后,教师逐项检查,予以纠正落实第一步,多媒体出示课后不带音节的生字,抽生认读,努火车”巩固;第二步,请五名学生分段落依次读课文,相机作好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使个别读与全班读适当结合;第三步,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依托课文感知大意即可。

阅读要求的逐步落实,既是落实学生常规性语言知识的需要,也是为进一步感悟课文铺垫认知和情感基础。

四、研读重点,感悟人文情怀

1、感悟燕子面临的“麻烦”:

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成千上万只燕子高高兴兴地从南方飞往北方。然而,它们在瑞士境内却遇到了麻烦。究竟是什么麻烦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中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⑴汇报。

⑵指导朗读“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致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借以体会燕子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⑶想象成千上万只燕子瘫痪在雪地里的场面。

2、感悟政府决策的伟大:

师:正当这些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瑞士政府做出了怎样的决策?

(引导学生明白,一群遇难的燕子与一个国家的其他大事比较,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但政府却决定用专列送燕子回北方,真是了不起的举动。)

3、感悟居民奉献的爱心:

师:居民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表现怎样?

⑴多媒体出示句子:听到消息以后,居民们_____走出家门,冒着_______的春寒,顶着_______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_______寻找冻僵的燕子。

⑵按照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⑶想想从横线上的词语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透过“纷纷”“满天飞舞”“四处”等词语,体会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的焦急心情,体会人们不畏严寒、不辞辛苦拯救燕子的博大产爱心。)

⑷读句子,想象成百上千的居民丢焦急而又耐心地四处寻找燕子的感人三场面。

⑸感情朗读。

4、感悟贝蒂付出的真情:

师:让我们把目光一起集中到一位名叫贝蒂的小姑娘身上,她跟随爸了爸妈妈一天就救护了十几只冻僵的燕子,虽然小脸冻得通红,小手冻得僵硬,但她却一点也不在乎。(相机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的插图)

⑴想象她一整天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⑵小贝蒂不在乎的是什么?她在受乎的又是什么?

⑶朗读第4自然段,从“冻得通红”“冻得僵硬”“不在乎”等词语感受小贝蒂对待燕子的忘我真情。

感悟层面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只有感悟到燕子的“麻烦”,才能更进一步体会政府、居民和贝蒂的爱心;政府、居民和贝蒂是“解决”燕子麻烦的三个不同层面的代表,并且由大到小,由高到低。在四个层面的感悟上,都是以具体语言为载体,读中悟情,体现了“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设计理念。

五、续读课文,唤醒生命感触

1、体会送别的感人场面:

师:这些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的燕子,等待它们的似乎只有死亡,但因为政府的伟大决策,居民的爱心奉献,贝蒂的真情付出,它们却走进了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并即将启程返回自己眷恋的家园。列车缓缓启动,在人们送别与祝福的目光中,车厢里的燕子对着人们卿卿喳喳地叫个不停,它们在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车厢中的一只曾经被居民或贝蒂救护的燕子,在你即将告别他们的时候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想好了,请写下来。

学生独立写话──准备发言──真情诵读。

2、与贝蒂关切交流:

师:列车在人们的视线中渐渐远去,大家陆续离开站台,然而贝蒂却依然眺望着列车远去的力一向,挥动着冻得僵硬的小手,为车厢中的燕子们祝福……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此时此刻的贝蒂内心深处的语言,也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想对贝蒂说。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

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轻轻响起,学生在真情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表达内心真切的感受。

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师大段的独白,目的在于进一步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萌动的爱心,升华学生的情感品质,催生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实现从感悟、积累到运用的语言训练。尤其是在第二个“创生”环节中,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情意达到高潮,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4、小学语文:《燕子专列》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第一次见面,猜猜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生:是一封表达友谊的信。

师: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就藏在信封里边,老师把它发给你们,但必须在老师允许的时候才能打开,好吗?

师:你知道哪些衣服的牌子令我们喜欢?

生:巴布豆、米奇、小太阳……

师:你穿什么牌子的校服?

生:北海小学牌子的校服。

师:你喜欢吗?

师:假如有专门卖北海小学校服的店叫——

生:专卖店。

师:你专门的座位叫——

生:专座。

师:专门接送你的三轮车叫——

生:专车。

师:了解天文学的叫——

生:专家。

师:专门进行的一次采访叫——

生:专访。

师:专门接送重要的乘客,专门送货的列车叫——

生:专列。

师:我们前几天认识了一趟专列,叫——

生:燕子专列。

师:什么叫燕子专列?

生:专门载送燕子的专列。

师:(出示文字)燕子专列是专门把燕子从送到的火车。

生:燕子专列是专门把燕子从寒冷的地方送到温暖的地方的火车。

师:老师给你提个醒,从寒冷的什么地方——

生:寒冷的地方是指欧洲瑞士。

师:围绕燕子专列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燕子能飞,能长途跋涉,为什么要专列送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解决问题需要读课文,大家读课文,看能不能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读课文)

师:谁已经找到了?

生: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大家都找到这一处了,你们真会研究,一下子找到了回答问题的关键句子。大家一齐读句子。

生:……

师:这一处讲了多个原因,大家读读句子找找,找到一处不错,找到两个聪明,三个更是了不起,找到四个的,老师当着这么多老师的面拜你为师。

生找原因,不出声。(师:大家习惯不出声朗读)

生: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你用一个字概括。

生:冷。

师:什么叫气温骤降?20多天气温从20摄氏度降到0摄氏度,还是1天之内气温从20摄氏度降到0下摄氏度,叫……?

生:气温骤降。

师:我们的燕子遇到了麻烦,你心里怎么想?

生:可怜。

生:焦急。

生:选另一条路飞。

师:但他们已经飞到这儿了。我看到大家很不忍心看到燕子面对这种麻烦。可怜它,为它焦急,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读。

再交流。

生:燕子很饿。

师:课文里说了吗?课文怎么说?帮老师在黑板上写上“饿”字。

生:谁来说第三个原因,那就更不得了了。

生:燕子遇到了累的麻烦。

师:燕子很累。我们学过《燕子过海》这篇课文,燕子曾经飞过大海洋,燕子还飞过——

生:高山。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篇5)

实录

师:我就是燕子妈妈,你们就是小燕子,咱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为什么笑了。

师:孩子们,你们能不能飞到菜园里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是否长得一样?(示意学生做飞的动作)

生:好的。

师:孩子们,有什么发现吗?

学:(边表演边说)妈妈,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师:你们真不错,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继续做飞的动作,边表演边回答)妈妈,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师:(点点头说)很好,你们刚才知道看大小,现在知道还要看颜色,细心多了。那么,能不能再去认真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呢!

师:你们真是做事认真的好孩子。

有一个学生插话:老师,我发现我们就像小燕子!我们不断读书,有新发现,老师看我们认真,就笑了!

其余学生也争着补充:小燕子妈妈看到小燕子有新发现,也笑了。

(学生说到这里都很开心。)

师:对啊,你们每读一遍书,自己就有新发现,说明只有认真才能把事情做好。多好的小燕子啊。那么,你们放学后能不能到自己找春天的地方再去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在生活中体会认真观察的好处,和学习课文联系起来,照应开头。)

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好!

后记:

教法上妙就妙在指导学生学课文的过程就如同课文中燕子妈妈鼓励燕子不断仔细观察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过程。上完这节课,我感到,学生真正从学习过程体会到了学习方法,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我们就像小燕子,我们不断读课文,有新发现(学生的话)。领悟道理和掌握学习方法融会贯通,水到渠成,而且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特别是改编课文朗读一个步骤,是我临时产生的想法,效果却非常好。学生兴致勃勃,读着读着,自然领会了道理,脱口而出。下课时,许多孩子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我想,这来自他们的成就感。他们觉得自己学会了课文,不是靠老师告诉他们答案,就像小燕子一样,自己不断有发现!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篇6)

我刚参加工作两年就迎来了课程改革实验。这是难得的机遇,也使我面临重大的挑战。课堂教学以什么形式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潜能,展示自我?怎样鼓励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多看,多想,多说?下面谈一件教学中碰到的“意外事”及我的处理。

一、冬瓜表皮有没有细毛?

《燕子妈妈笑了》讲的是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之处,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的习惯。为了使孩子们有个直观的印象,除了在黑板贴上冬瓜和茄子的图片外,我还去了菜市场购买实物。我很快买到了柄上长小刺的茄子,但冬瓜都是切成一块一块卖的,没有整个的。正发愁着,那边一位大娘说:“姑娘,我这儿有。”跑过去一看,这个冬瓜有一米来长,有三四十斤呢,而且表面很光滑,什么细毛都没有。我问大娘,这冬瓜上面怎么没有细毛?“现在是春季,没有那种带细毛的冬瓜,要到了秋天打了霜以后才会有带毛的冬瓜。再说带毛的冬瓜是以前的旧品种,现在也不种了。”我只好买个表皮上没细毛的冬瓜让孩子观察,再把没有细毛的原因告诉学生。

第二天语文课上我让学生观察冬瓜和茄子的区别,有的说它们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青一个紫。杨光上来了,满脸自豪地说,这个茄子的柄上确实有刺,这个冬瓜皮是光滑的没有细毛。这下全班哗然了。我正准备解释这个冬瓜为什么没有细毛,就见王宇飞的小手举起来了,说:“我知道,我知道!因为皮上有细毛的话就会扎手,就没人买了,所以卖冬瓜的叔叔就把细毛刮掉了,把它擦的干干净净,就特别漂亮了。”孩子心里竟然有这么奇妙的想法。王雨萧说:“春季的冬瓜是不长毛的。”杨国兴说:“我叔叔告诉我现在的冬瓜品种就是不长细毛的。”呀!他们竟然把答案都说出来了,把我的担忧一下解决掉了。别的同学也由衷地把掌声送给了他们。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二、把西红柿咬了一口。

这是本课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各个小组拿出准备好的两种蔬菜,观察它们的差异。王仕牧小组观察的是西红柿和西葫芦。只见王也治同学拿起了笔在画,把不同的外形画出来,这个做法真不错,我正想夸夸他。哪知道杨丁博同学忽然拿起西红柿咬了一口,说:“我知道西红柿可以生吃,酸酸的,甜甜的,西红柿里面是红的,而且有些小籽儿。而西葫芦是不能生吃的。”她说完别的同学都笑了。这个西红柿是用来观察的不是用来吃的,怎么能咬一口呢,我一下就火了,正想批评她,又一想,课改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她刚才是从品尝味道这个角度来说的,而且还发现了西红柿内部的奥秘,同时指出了西红柿和西葫芦在吃方面的不同之处。于是我改变了主意,请她将品尝结果告诉全班同学,同时我说:咱们班的同学比小燕子观察的还仔细认真,不仅看到它们外形的区别,还能从品尝味道来说出其他的区别,可真棒。学生们把羡慕的眼神投向杨丁博,她却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下课后,我想,如果我没有在课前去找冬瓜,没有发现现在的冬瓜表皮上已经没有细毛了,上课时,要是有孩子给我提出来,我肯定会批评他的。这就给我一个启示,新教材所涉及的某些内容必须亲自实践、体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使我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这节课的教学真让我明白了,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此时老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潜在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老师帮他们找出进步的因素,让学生不断地积累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很棒的,从而对学生充满了兴趣,对自己增长了信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罗东学区支教老师展示课上,我选择的《燕子妈妈笑了》一文,生动地讲述了一只小燕子,在妈妈的指引下,对冬瓜和茄子进行观察。通过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的观察,终于发现了冬瓜和茄子表面细微的不同之处。课文以拟人的手法,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懂得,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亲切、精炼,对低年级的学生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中,“主导者”应该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将课文的寓意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燕子妈妈笑了》一课中,“认真”的主题和“观察”的互动,不但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本课教学属第二课时,反思这堂课,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1、导入部分,由歌曲《小燕子》导入,学生跟着唱一唱,演一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但歌曲过长,及学生单调的表演动作,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2、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一遍遍有目的的听读,练读,能真正的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将语文课中学生的读落到实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中间插入一个大丰收的小游戏,既是为了巩固学生识字,又是为了调节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但这一游戏却同样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如果将这一游戏放在第一课时,更妥些。

3、思维扩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扮演所喜欢的小动物,比较橙和香蕉的不同,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创意虽好,但同样想得不够周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份,以此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摸、闻、尝等方式,来比较两类水果的不同之处。

4、指导朗读,通过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悟读。学生间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加上教师适地点拨、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读好小燕子的话,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戴着燕子妈妈的头饰,学生戴着小燕子的头饰,很快师生之间融入角色之中,读起来更能投入感情。

5、口语交际,延伸课文此处设计口语交际活动的环节,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课后任务设计,让学生再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学生知道,冬瓜和茄子不仅在表皮上有区别,在内容上或味道等方面,都有区别,也让学生学会留心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

课后,罗东学区的听课老师们提出了许多诚恳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虽是堂展示课,老师们给予的赞扬多于建议,但确实让我感受到学区之间的交流所具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人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所以,我相信不断的交流与改进,能促使我获得更多的经验。

《燕子妈妈笑了》是我精心准备的一节公开课。从选材、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作课件、做头饰、买实物教具,到三番五次的试讲,我都认为自己的课万无一失,一定会按预定的教学环节进行。但在正式讲课时,这些“计划”却被一系列的“意外”搅乱了。不过也正是这些“意外”,使我抓住了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下面,就是令我难忘的经历。

课堂上,学生在读完几遍课文之后,经过充分讨论,交流了他们学到的知识。我暗自惊喜:“开门红,这节课没问题了。”再看看教师后面坐着的评课老师个个喜笑颜开,我更加高兴。正在得意之际,我班的“智多星”王浩良举手了。我想:他的发言肯定精彩,说不定会画龙点睛。谁知他却说道:“老师,我可以问个问题吗?”可这不是我预设的教学环节呀,怎么办?让不让他问?不让他问,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况且,针对课文提问题又是一种提高阅读效果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不正是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吗?我犹豫一下后,笑着说:“当然可以!”他问道:“燕子妈妈为什么让小燕子往返三次才高兴地笑了?”他的问题犹如平静的湖面扔进的一块巨石,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一番争论,解决了王浩良的问题。于是,学生们提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提问:“燕子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燕子妈妈为什么还让它连续观察三次,它不怕小燕子累吗?”“冬瓜为什么是青的?”……要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语文课就要成为自然课、思想品德课等综合课了,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看,这节课无疑是失败的。

面对学生因自己会提问而欣喜的笑脸和期待答案的眼光,我心乱如麻。从内心讲,我希望按预定的环节进行教学,因为后面的一些环节才是这节课的精彩所在。但眼前的情景又使我捕捉到了新的教学信息。

既然这节课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问题,我就要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求知欲。于是,我毅然放弃了预定的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很快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显得异常兴奋,思路也特别开阔,创造性火花不断闪现。

由于得到老师的鼓励、支持和宽容,学生在发言时,能针对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问题。

杜森就“燕子的妈妈爱不爱小燕子”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燕子妈妈不爱小燕子。”他的答案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有的同学甚至嘲笑杜森无知。看着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表情,我想,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和荒唐的。如果我也因此而斥责、讽刺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在声声斥责、句句讽刺中消失。我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是相信、尊重他们的,让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我微笑地告诉学生:“我认为杜森的见解很独特,请他谈谈原因好吗?”学生因我的宽容也同声说:“行!”杜森说:“我妈妈很爱我,可她不像燕子妈妈那样,让我干这干那,所以我认为燕子妈妈不爱小燕子。”我顿时明白了,六七岁的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里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呵护着一个孩子,难怪孩子会这样讲。如何教育孩子,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深入研究的问题。于是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都得到过父母的种种关爱,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了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关爱,体会到父母很辛苦,认为父母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对自己真正的爱。

 第二天,杜森的妈妈告诉我:“刘老师,杜森回家要求倒垃圾,我不让他倒,他说这不是真正的爱,还讲了一大堆道理呢。我儿子长大了,谢谢你!”听了杜森妈妈的话,我想这节课我对他的见解持理解、宽容的态度,保护了他的自尊,也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真正理解学生,为学生构建无过错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解、信任,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这节课上完了,但它引发出来的思考远不止这些。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如何找路走,更应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使语文教学早日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这两天,该上新课《燕子妈妈笑了》,课文讲的是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为了便于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我决定在黑板上贴上冬瓜和茄子的图片,于是,去菜市场买冬瓜和茄子,这样就会特别精彩。我先到附近的市场去转,很快就买到了柄上长小刺的茄子。

该买冬瓜了。因为教材上谈及的冬瓜和茄子的区别中,提到了冬瓜有细毛,而茄子没有。所以我想尽量买一个完整的冬瓜,但是走了很多菜摊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但冬瓜外表皮光滑,什么毛都没有。摊主说:“这个时候是春季,就没有那种带细毛的冬瓜,要到了秋天打了霜以后才会有带毛的冬瓜。再说带毛的冬瓜是以前的老品种了。”我一听,教材上既然写冬瓜皮上有细毛,就应该是这样,怎么冬瓜还分季节、分品种呢?我又到别的摊上去问,得到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这可怎么办呢?难道我只让学生看看茄子吗?不行,我还得去找找。但是我找遍了整个市场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答案。怎么办呢?只好先买个冬瓜让学生观察,然后把没有细毛的原因告诉学生。我回到办公室里,心想,现在不是产冬瓜的季节,冬瓜又换了品种,根本就没有带细毛的冬瓜,教材里却写着冬瓜长有细毛,要是把带细毛的冬瓜换成别的时令蔬菜,那或许更合适。这说明教材里也有不严密的地方。上课时,当学生们发现冬瓜皮上没有细毛该是一种什么情形呀?

我知道!我知道!

第二天,第一节就是我的语文课。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当我将冬瓜抱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与茄子的区别时,有的说它们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青一个紫。于是,我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仔细观察有“细毛”的冬瓜和柄上长小刺的茄子。杨光上来了,满脸自豪地说:“这个茄子的柄上确实有小刺,这个冬瓜皮是光滑的。”他一说,班上哗然了。我正准备解释冬瓜为什么没有细毛时,就见马宇飞的小手举起来了,说:“我知道,我知道!”我觉得好惊讶,连忙请他站起来,他说:“因为皮上有细毛的话就会扎手,就没人买了,所以卖冬瓜的叔叔就把细毛刮掉了,把它擦得干干净净,就特别漂亮了。”学生心里竟然有这么美好的想法。这时贾雨萧说:“春季的冬瓜是不长毛的。”田国兴又说:“我叔叔告诉我,现在的冬瓜品种就是不长细毛的。”呀!他们竟然把答案说出来了,把我的担忧一下就解决了。别的同学也由衷地把掌声送给了他们,此时,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我也想写

当我把冬瓜和茄子的图贴到了黑板两侧时,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也很高兴。为了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我问:“你们谁告诉我,小燕子第一次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就说:“冬瓜大,茄子小。”“那谁愿意勇敢地将‘大’和‘小’两个字分别写到冬瓜和茄子下面?”学生们一听,顿时来了劲儿,个个将手举得好高。两个学生很骄傲地走上讲台,写下了“大”和“小”两个字,再看看那些没有上台的同学,满脸写着遗憾。我想,机会是太少了,应该让全班同学都动动笔,我就让大家把“大”、“小”两个字写到课本的插图旁边。到了该写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我发现一向不爱举手的王楚月举起了手,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我也想写”。我非常高兴地把她叫了上来。看她写得有模有样,还真不错,于是,全班同学将掌声送给了她。她回到座位后,脸上露出笑容,并坐得直直的,我真为她的进步而高兴。

咬了一口的西红柿

这是最后的一个大环节,各个小组拿出自己组带来的两种不同的蔬菜,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我来到赵仕牧所在的小组,只见他们观察的是一个西红柿和一个西葫芦,蔡治同学拿起了画笔,把不同的外形画出来,这个想法不错。我正想夸夸他,哪知道丁博拿起西红柿咬了一口,说:“我知道西红柿可以生吃,酸酸的,甜甜的,西红柿里面是红的,而且有些小籽儿。而西葫芦是不能生吃的。”她说完,别的同学就笑了,我一看,这怎么成,这个西红柿是用来观察的,不是吃的,怎么能咬了一口呢,我一下就火了,正想批评她。

忽然又一想,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她刚才是从品尝味道这个角度才吃的,而且还发现了西红柿内部的“奥秘”。同时她还发现了西红柿和西葫芦在吃的方面有不同之处。于是我改变了主意,请她将品尝的结果告诉同学。然后我对大家说:“咱们班的同学比小燕子观察得还仔细认真,不仅看到它们外形的区别,还能从品尝味道来说出它们的区别,可真棒。”学生们把羡慕的眼光投向了丁博,她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课后反思

上课前,我精心准备了教学方案,并没有想过会发生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课后,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在课前去买冬瓜,没有发现现在的冬瓜上是没有细毛的,上课时,再有学生给我提出来,我肯定会批评他的。这就给我一个启示,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老师必须亲自去实践、体会,这也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还让我明白了,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老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潜在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只有积极地引导,让学生不断地积累成功的体验,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非常棒的,从而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这节课,学生通过听、看、说,学会了观察事物要认真、仔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篇7)

-、启发谈话,引人新课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抢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读熟生字词。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

(1)议答: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

(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在议答燕子每个方面的特点时,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议答理解相应的段落。

4、汇报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我非常喜欢小燕子的外形,因为它长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看起来是那么活泼可爱”。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图中燕子浑身乌黑的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4)指导感情朗读:谁能把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5)背诵第1自然段。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篇8)

一、说教材

1、教学简析

《燕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散文。通过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形态,以及它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休息的优美姿态,表现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文四个自然段,自成段落。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形态。第二自然段描写春天燕子从南方赶来了。第三自然段描写燕子在春光里飞行。第四自然段描写燕子飞倦后停歇的姿态。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富有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县一小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这里说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偶尔”造句。

(3)通过朗读、想象,感受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的美丽。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本文时我采用如下的教法、学法:

1、以问促读,注重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篇课文用教师精当的提问来促使学生自己阅读,重在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自己读懂课文,体会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2、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审美经验、个别特点和认知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采用自主、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发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本文虽是一篇散文,但内容浅显易懂而富有情趣。根据本文特点,我教学本课时充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读书,去想象、去评价,感受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的美丽,进而达到感悟课文内容,热爱大自然。

3、合作探究,拨疑解难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教学我在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阻塞处引导,于学生关键处点拨,形成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信息交流的结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分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二)以问促读,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燕子的外形特点给人什么印象?

(4)这么活泼机灵的一只小燕子,你们觉得可爱吗?你们喜欢吗?让我们用喜爱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一段。

(这一环节主要是以问促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燕子的外形以及燕子的活泼机灵。)

过渡:在这花红柳绿的美丽春天,小燕子是怎样回到北方的呢?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思考: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什么?能不能从文中各找出一个字来表现这些春天景物的不同特征?在文中画一画。

(3)这些景物为什么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用“飞来”而用“赶来”呢?

(5)这么活泼机灵的燕子,这么美丽的春天,大家喜欢吗?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要读出对燕子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过渡:燕子的活泼机灵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第一组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朗读。

(2)请学生从文中画出燕子飞行的动作词,从这些词中可以体会到小燕子飞得怎样?

小组交流、讨论。

(3)指导用“偶尔”造句。

(4)指导朗读。

过渡:小燕子飞行的样子实在活泼机灵,那么它停歇时的样子是不是也这么活泼机灵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朗读思考:文中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小燕子停歇时的情景?

(2)理解打比方的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3)文中写电线,为什么不用“几根”,却用“几痕”?能换吗?

学生交流讨论,师点拨。

(4)“一支春天的歌”是指怎样的歌?

(5)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环节主要以问促读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氛围中理解、解决问题。教师的参与能拉近师生的距离,由居高临下地传授知识转向平等、融洽地相互合作。

(二)总结全文

1、说说燕子活泼机灵在什么地方?春天美在哪里?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精炼、有条理,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篇9)

学生视角:

课文优美生动,定会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学生会对燕子的样子和燕子飞行时的特点感兴趣,更会在图文对照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小燕子;

教学难点:

应如何理解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句话?

教师思考:

燕子是学生都能见到的小动物,但不会用三言两语即把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得如此生动,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燕子外形的描述手法;注意图文对照,找到与文中相对应的燕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与文中的语言比较,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准确;指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展示自己优美的字迹,体会做教师的骄傲。)

1.对于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2.师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梳理后的问题请学生写于板侧。

(梳理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过于简单的问题去掉,把暂时弄不懂的按教师意图排列。这样,学生自己的问题会激发自身的关注,以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3.交流光于查询到的燕子的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1)有能力自学生词。认识生字,拼读正确,组词扩词。并提出形近词

(2)有能力解决书中不太理解的`词语,查找工具书、字典,把不理解的词语做出合理的注释,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有能力把自已喜欢的句子读好,读得有感情,并体会为什么会喜欢它.怎样才能读好它。

(4)有能力把每个自然段都写些什么讲清楚。初步理清作者的思路;

(重视学生自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合作解决大量的问题。自学要有层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组的同学再进行交流,相互弥补自学中的遗漏,这样的合作,会给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带来解放。)

2.汇报报自学所得。按照字、词、句,段的顺序展开汇报.组内同学相互补充,其他同学边听边记,适时把自己的想法与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教师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找出学习中的闪光点,提出思考过程的遗漏之处。)

1.比一比,再组词:

1、你都能回忆起上节课的哪些内容?

2、回答上节课我们未能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解决。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眼中的燕子什么样,可以概括地说,也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说。

(学生可以概括,找出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词;也可以画画,简单的几笔勾勒,还可以用朗读等自己喜欢的其它方法,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

3、喜欢这段吗?为什么?

(经过上个问题的铺垫,自然引起学生对这一段落的注意,也自然能体会抓住特点、语言简洁的好处。)

4、你还喜欢哪部分,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

(给学生选择的权力和自由鉴赏的空间,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

自由结组,第二自然段,拟人的写法写明艳的春天,燕子助春天展示生机;第三自然段,写燕子飞翔的姿态、速度等,抓住掠、一转眼、沾、停等词语,写出燕子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理解最后一句话,这一比喻句不仅形似,更表达出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学生的学法也自己选择,可以读、可以画、可以说,从各个角度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5、学生汇报。把黑板交给学生,小组可以边讲,边读边展示,(教师要肯定地听,建议地改,指导地读。提倡和鼓励其他的学生边听边修改与补充。同时,把学生讲解过程中理解了上一课时未能解决的问题擦掉。)

6、朗读比赛。

(欣赏了作者的文章,感受了作者的独特的语盲魅力,就要把这些读出来,感受出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无疑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操的好办法。)

(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在光彩夺目的春天里,岂能只有小燕子为它带来生机,我相信,还有很多小动物也为美妙的春大带来生气,说说你观察到的,再把它有条理地说下来。

《燕子》的第l自然段: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并进行迁移,练习抓外形特征来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1)默读片断,思考:片断中抓住哪些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

(2)听教师读、删减比较。

a.你们发现老师读的与原文有哪些不同?有**标出。

师读: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学生标出不同之处;乌黑光滑的、俊俏轻快的、剪刀似的、活泼可爱的)

b.读这些词语,说说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分别写出了燕子的什么?

c.讨论:这些形容词删与不珊,哪种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3)替换比较、巩固练习。

学生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4)新旧比较,知识迁移。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篇10)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册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陶冶爱美情趣,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1、正确读出 “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荡漾、音符”等词语 。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燕子》一文描写细致生动,感情充沛激越,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报春使者――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景色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由于小学生受自身活动范围及全面分析认识事物能力的限制,难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基于此,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灌输,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燕子》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因此,本课教法以朗读教学为主,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归纳和小结。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我们学校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预习质疑可以采取自学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自学阶段,学生容易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交流探讨则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发言,达到解疑的目的。课堂积累可以算是共学阶段,在全体学生的吟喔诵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由齐唱耳熟能详的少儿歌曲《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导入,即触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歌词里的“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与课文结尾“谱写一曲春天的赞歌”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走入课文里那个光彩夺目的春天,感受到小燕子为春天增添的生机,不必用教师点拨,学生的体验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借助插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观察插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再读课文,因为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学生通读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回指导,留意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字音,并将犯有较普遍的错误的生字词板书,然后由学生们自己查字典正音,纠偏,以锻炼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第三环节:细读品味,质疑探究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思考回答: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形象美的?

然后汇报交流:

因为第一段写燕子的外形部分是一个精彩的开头,要让学生对作者抓住小燕子的特点来写有所认识,因此引导他们发现作者观察的细致之处: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机灵

2、发现体会“凑”字的好处。

“凑”字生动形象,多方面的特点合起来,使得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齐读第二段,欣赏“燕子春景图”

小学生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中高年级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学习本段时,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课文中的彩色插图,使学生对文本中描绘的“光彩夺目的春天”有一个感性认识,体会燕子的活泼可爱和为春天增添了乐趣。看图时依照课文描绘的顺序,先看自然背景,再看燕子的活动,这样,抽象的文字材料与形象的视觉材料和谐统一起来,学生心目中有了美好的春天,既潜移默化的培养了爱美欣赏美的情趣,让学生给插图配文字解说也就手到擒来了。

本段文句优美,是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好材料,在学生反复品读后,我便启发学生体会并学习运用。如“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句,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农村赶集或节日商场的盛况: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摩肩擦踵,熙熙攘攘,一派热闹景象,学生很自然感悟到这里作者是运用比喻手法突出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充满热闹欢快气氛。

4、设疑解惑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对加深文章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本段中,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研讨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春天的美景?

经过小组热烈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终于明白:作者描绘春的绚丽,是在交代燕子活动的时间与环境,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而燕子更为春光增添了生机。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节课的实际内容,利用文本优美的语言形式,安排学生进行仿写,把自己眼中的春天在笔下描绘出来。此环节作为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简洁,概括,重点突出,形式美观大方,据此原则,设计时,我主要突出了燕子的三个外形特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羽毛:乌黑光亮

翅膀:俊俏轻快 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设计(篇11)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老师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你说得比我画得好!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三年级学过一篇课文--《翠鸟》,那一课没写翠鸟的尾巴,记得吗?是不是也是作者的疏忽?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再朗读第一小节,试背。

1、齐背第一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节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7、同学们唱得美,从歌词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

1、指名读1、3、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3)师画简图,“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大家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朗读全文。

[燕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1篇


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为后续课堂工作做准备,是教师所必须的。教学后记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您的方便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编辑了这份专业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如果你需求是以下信息请不妨参考一下!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而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选择最佳质疑点提问,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质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具体如下:(1)教学生在概念的关键字、词上提问。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一般、本质特征的明确规定,其定义有着比较严密的表达,在用字、词上十分考究,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词,认真推敲,对整个概念的理解就会全面而深入。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此概念的关键字、词有“或”、“导电”、“化合物”,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吗?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就不是电解质吗?”“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吗?电解质都能导电吗?”“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这种说法正确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概念,而且学会在学习概念时抓住关键字、词提问去深入理解概念。(2)引导学生在矛盾处提问。例如,在基本实验操作中有一项“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正确的操作是“胶头滴管垂直悬于试管口滴加,不可伸入试管内滴加”,但在制取氢氧化亚铁时要求“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前后显然矛盾,引导学生提问“胶头滴管为什么要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3)教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上提问。事物总是相联系的,把一组相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避免混淆。例如,我在上二氧化硅时就引导学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有何异同?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以后学到相似的知识点时学生自己也会有意识的进行比较提问。(4)教学生在实验现象上提问。例如,在做实验钠与水反应时我问“金属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并四处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为什么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后变红?”这样把学生从对诡异的现象好奇中引到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中,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

2、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心理学认为: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积极心向,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地质疑。我在上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时给学生看这样一段材料: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的船员们几个月或一两年在船上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瓜果,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所以经常有船员病倒,症状是牙龈出血,脸色暗灰,身上出现青斑,有些严重的甚至死亡。哥伦布在航海过程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有一次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这些船员摘岛上的野果充饥,过了些日子,这些船员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学生对此材料很感兴趣“船员得的是什么病,野果却能治这种病?”只要情景设置得当,学生会自发产生质疑。

3、运用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质疑。利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疑问。如在上氯气的化学性质之后补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继续滴加新制氯水。学生观察之后会质疑“滴加氯水后为什么红色褪去?”经过讨论得出两种可能:一是氯水中的酸中和了氢氧化钠,二是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酚酞,使得酚酞变为无色的新物质。学生接着会产生新的质疑“到底哪种对呢?”“怎样验证这两种假设?”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步步伸入,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4、课堂“留白”,让学生有质疑机会。(1)教师在设计时故意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要从传统的那种“超级保姆”中转换出来,根据学生的情况问一半留一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否则问题都被教师提了,学生可问的有价值的问题几乎没有了,长期下去,学生只擅长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自己不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然抑制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事实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比一味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效果好的多。(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而作为教师往往不敢放手,不敢留有时间让学生质疑,怕浪费时间,怕出意外,怕跟不上教学进度,结果学生被牵着鼻子按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时机。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质疑潜力就被挖掘出来。

二、优化预习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问题――给学生示范。为了做好质疑的示范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问题典范,以问引问,使学生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缩短自己产生有创新性问题的时间。比如,我在上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蒸馏和萃取前,设计如下的问题“(1)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常见的分离方法有哪些?(2)自来水中一般含有哪些物质?怎样由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碘水中含有哪些物质?怎样提取碘水中的碘?”让学生进行课后预习。学生在预习后提出: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自来水提取纯净水,过程似乎相似,为什么一个用蒸发,一个用蒸馏,蒸发与蒸馏有什么区别?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碘水中提取的碘有点类似,都是可溶固体与液体分离,为什么前者用蒸发,后者用萃取、分液?

2、学生找出预习中疑点――试着提出问题。质疑,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给予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为使学生看书有重点,可先向学生揭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点记下来,并要求学生试着设计问题提问,久而久之,质疑能力就会提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一一过目,进行筛选,把较好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去展示,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既鼓励学生质疑又给其他学生起示范作用,这将激发学生质疑的乐趣,促进质疑能力的提高。但要注意在表扬成功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

总之,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善于引导,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发问的兴趣,创设问的机会,定能使学生质疑习惯逐渐养成、质疑能力不断提高。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2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较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比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较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供给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较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事。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本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本事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证明,实验班和比较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确定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比较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比较班在确定Fe-H2SO4-Cu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到达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比较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比较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能够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比较班尽管很多同学能够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可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

在比较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确定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经过这个结论,比较班的同学因而能够很容易的经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本事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确定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确定依据。实验班学生的确定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确定,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确定出正负极。

上述结果反映出经过不一样教学处理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差异。实验班的同学把分析问题的焦点是集中于“电流的产生”,分析电极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相应的其他结论,而比较班的同学分析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原电池的构成”,分析电极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在书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需要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支持,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分析出整个装置总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对于电极反应的书写则存在较大障碍。第3小题分析Zn-CuSO4-Cu模型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这个问题,比较班学生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确定出Zn为负极,Cu为正极,可是学生无法找到发生的总反应(授课时教师是以H2SO4作为电解液分析问题的),因而会有100%的学生确定正确正负极,却仅有45.7%的同学能书写出电极反应,下降54.3个百分点。

结语:案例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案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它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纠正和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中学化学教师有意识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案例,进取增加自身的案例知识;同时,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应用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方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针对相同的化学资料,采用比较法分析各类化学教学案例,把自身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与其他途径积累的各类案例加以比较分析,仅有明确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缺点,才能创造性的吸收优秀的教学模式,经过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深化和丰富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进而将各类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贴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最终构成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总之,案例积累和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二、说学情

1.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五、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

【引入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

情景化设疑:如果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发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

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

【探究阶段】

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Na2O2作用生火。

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CO2、H2O、O2、N2,到底是谁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出生火的原因应是CO2、H2O与Na2O2作用生火。

过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1:探究CO2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一: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结论:CO2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出产物Na2CO3;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CO2能够生火,水不是能灭火吗?它在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入到对水的探讨。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2:探究H2O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二:滴水生火

结论:H2O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燃烧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H2O反应的可能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可能产物NaOH;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是否真是这样呢?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Na2O2与H2O的反应

学生根据现有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互动讨论出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以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由观察到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能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

本节课中,我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由旧知:燃烧的三要素、CO2、H2O能灭火引出新知Na2O2与H2O、CO2的反应,从而达到攻克难点。

【总结归纳】

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Na2O2知识的整理。

以一首小诗来完成对Na2O2知识的高度概括,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

小诗

过氧化钠色淡黄,与水反应可生氧;

强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红后退场;

二氧化碳也反应,密封保存记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潜水受赞扬!

【练习强化】

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以基础的实验现象,提升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A.溶液仍为无色

B.溶液最终为红色

C.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为红色

D.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变红色最终为无色

2.用双线桥法表示Na2O2与CO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求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原子个数之比。

【课后巩固】

1.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设置课后习题巩固知识。

课本:P31页一、填空题:1二、选择题:1.2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见证过神奇的吹气能让棉花着火,必然对Na2O2有着浓厚的兴趣,顺势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比拼“谁的Na2O2更精彩”。

在这里,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生产与生活。

六、说板书设计

乙酸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的条件理解,将课本P.75的演示实验做了适当的改进(详见教学过程设计),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5.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3)方法训练——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手,。其基本过程如下:

反馈矫正评价

以上过程可概括为:情景激学,实验促学,构建导学,迁移博学。

四、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2.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中:

(1)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多种能证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强弱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和实施化学实验达到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通过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突出了酯化反应过程、条件和实验装置特点的分析推理和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演示实验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以自然现象、科学实验为基础,用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展开探索的过程。教会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4

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弧度制》,这是人教版高一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我打算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教材的目的和作用: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角的度量单位“度”,本节课还是后继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弧度制于统一了度量弧与半径的单位,大大简化了有关公式及运算。

(2)掌握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

b.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角度制、弧度制都是度量角的制度,二者虽然单位不同,但是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进一步加强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欣赏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重点: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运算,这可以统一度量弧与半径的单位,为后面的三角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难点:弧度制的运用,因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讲授这一节内容,使用的教具是计算器、多媒体。

说学情很多时候容易被忽视,但是我认为这点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状况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现在我假定我所教的学生是城市某高一普通班的学生,他们的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加强课堂巩固训练。

教学时我打算采用老师讲述、启发式等方法,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因为这是新的课程,学生们对此还比较陌生,所以老师的讲述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他们的学习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通过老师提问和学生发言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和学生发言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课程开始时我打算创设一个情景:海口到三亚的距离有人说约为250公里,有人说约160英里(1公里≈0、62英里),问学生们这两个人的谁说的正确。这两个回答都正确,因为他们采用的度量制不同。这样可以很快的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课堂上来,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兴趣。然后引出课程内容:弧度制。

①角度制、弧度制、一弧度的角的定义(基础知识点4~5分钟):

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角度制;

以“弧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弧度制;

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的角,记为1rad。

(3)课堂巩固:通过讲解例题和让学生们做课后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

(4)课堂小结:临近课程结束的时候,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的记忆。

(5)布置作业:课程最后,给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应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这样更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自信心的构建。

课程结束后我会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将原先的预测和实际效果进行比对,找出有出路的地方,并找出原因。分别对教学过程的成功点和失误点进行归纳,对于成功点要继续保持,对于失误点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正,争取下次做的更好。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各位老师!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5

【摘要】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知识中最具规律性的知识之一,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化学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以及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式教学策略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必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知识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提及。因此,学好元素周期律有助于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对今后的知识学习也具有一定的迁移作用。

高中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知识开始迁移,向学生渗透迁移的思维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不能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发展史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呈现了科学研究的模型和科学思维的方法,这将对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新课程关注的学习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成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通过元素周期律发现史的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励他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呈现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探索与发展过程,揭示了科学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辩证的科学思想。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最具规律性的知识,其性质规律由物质微观结构决定,由于物质结构过于抽象,学生对此摸不清,所以难于理解,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忆这些规律,而无法熟练的应用这些规律。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教学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探究教学,教师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探究,在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感,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

第二,发挥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其次,对有难度的探究问题,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在必要的知识点上予以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

第三,问题要有探究性。在课前阶段,教师要设计好探究学习中的探究问题,过于简单和过于困难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在探究中无所适从,使课堂时间在无意义的探究中浪费掉。

在探究教学的实施阶段,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以及他的“预言”,这些预言在以后的科学发现里被一一证实。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并提出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整理和绘图。

各小组得出分析结论后,轮流在班级发言,并就各组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辩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元素周期表的作用不仅仅是呈现给我们各种元素的排布,仔细研究还是大有玄机的。可以说研究好了这张表格,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成功了大半。在教学中,我时常强调这张表的重要,要学生做到“人人心中一张表”。当然,元素周期表不能靠死记硬背,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总结出这张表的规律,如“四性”和“四量”。

“四性”包括: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皆不同程度的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它们受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等影响,这些在元素周期表中皆可窥知。

“四量”包括:核素的相对原子量、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掌握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高中化学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打好基础至关重要。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内容,学好它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更有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6

1、①分析准备阶段: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资源

2、编排特点及知识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2)熟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主题内容的标准和要求。

4、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高中化学知识与技能。

5、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

6、实践经验,鼎尖教案好,有讲有练,专题训练,精析精练,老师学生均能用。

7、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8、具体内容

9、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核心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

10、(2)掌握初中化学知识和技能,具备化学学科的实验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11、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等一般知识。

12、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

13、(3)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研究的专门性方法,化学学科认识世界的视角及思维方法;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发展动态。

14、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之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

15、③评估优化阶段:教学教果预测教学方案评估与选择教学方案的调控和优化

16、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17、化学教学知识

18、②构思设计阶段: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总成设计和教案书写

19、《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20、化学专业知识

21、化学课程知识

22、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化学教学活动。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7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较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比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较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供给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较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事。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本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本事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证明,实验班和比较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确定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比较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比较班在确定Fe―H2SO4―Cu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到达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比较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比较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能够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比较班尽管很多同学能够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可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

在比较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确定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经过这个结论,比较班的同学因而能够很容易的经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本事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确定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确定依据。实验班学生的确定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确定,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确定出正负极。

上述结果反映出经过不一样教学处理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差异。实验班的同学把分析问题的焦点是集中于“电流的产生”,分析电极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相应的其他结论,而比较班的同学分析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原电池的构成”,分析电极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在书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需要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支持,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分析出整个装置总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对于电极反应的书写则存在较大障碍。第3小题分析Zn―CuSO4―Cu模型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这个问题,比较班学生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确定出Zn为负极,Cu为正极,可是学生无法找到发生的总反应(授课时教师是以H2SO4作为电解液分析问题的),因而会有100%的学生确定正确正负极,却仅有45.7%的同学能书写出电极反应,下降54.3个百分点。

结语:案例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案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它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纠正和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中学化学教师有意识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案例,进取增加自身的案例知识;同时,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应用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方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针对相同的化学资料,采用比较法分析各类化学教学案例,把自身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与其他途径积累的各类案例加以比较分析,仅有明确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缺点,才能创造性的吸收优秀的教学模式,经过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深化和丰富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进而将各类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贴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最终构成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总之,案例积累和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8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于**中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内容《弧度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新课程标准对于《弧度制》的要求是“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②实际上高考对弧度制的考察类似于不等式与几何,也许没出现弧度制的单独题目,但实际上在其他题目中已经考察了弧度制,或者说对它的考察倾向于计算工具考察。

③另外,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完本节课后,将在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实际上角度制也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一对应关系,但由于弧度制的单位与实数单位是一致的,所以能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1弧度制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掌握弧度制之下扇形相关公式;

能力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探究,通过这三次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也是通过上述三次探究使学生体验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

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角度制定义;

加之教材内容编排上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因此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6人左右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⑵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层层递进的设置一些问题, 逐渐的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之中,进而获取问题的答案;

具体到本节课中,可体现为:三次提出问题,学生三次探究,解决三个问题这样一个流程。

那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下,教师的作用就变得少而精了,教师作用之一是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用之二是协助学生完成问题;作用三是对各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整理。

是说可以在白板上进行批注,即使是这样,我也计划将课件、白板和原始的黑板结合大一块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预测,学生在探究1中可能会出现问题: ⑴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的学生能否质疑1弧度角定义的合理性; ⑵发现这个问题后能否解决;

因此教师在此方面应做充分准备。

以上就是我这次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0

引言:

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下是一份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相关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相适应,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2. 内容应该有机地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增强其学习的可感知性。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验和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2. 融入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设计等形式,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

1. 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

2.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有趣的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课题的思考。

3. 理论授课环节: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点,并加以解释和讲解。

4. 实验环节:选择一个简单而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

5. 讨论和分析环节:带领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寻找其中的规律和关联,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答。

6. 确定性练习环节: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7. 总结归纳环节: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

1. 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可以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

2.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包括课堂练习、实验报告、小组演示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六、教学延伸:

1. 提供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阅读材料,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探究。

2. 建立学生实验室俱乐部或科学兴趣小组,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交流平台。

总结: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万能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地规划和组织化学课程,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针对性。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1

同学们要带着任务完成**活动,将你实验的现象填在114页的**中。

4、我们现在来说说**结果。

(1) 老师问:铁、铝、铜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回答:银白、银白、大红)

教师:纯铜的颜色是紫红色的。我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描写——老农有一张铜脸,说明铜的颜色是紫红色的。

(2) 老师问:铁、铜、铝都容易弯曲吗?哪一个最不易弯折?

(学生答:铁最不容易弯折。)

(3) 老师问:三种金属都能导热和导电吗?

(学生答:都能传热导电)

老师问:测试导电率时,三个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哪一次最亮?

(学生回答:当测试铜的导电性时,灯泡是最亮的。)

教师:很好。铜的导电性仅次于银。

(3) 老师问:三种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吗?

(有学生说:电线和铜线都被吸住了。)

教师:怎么会这样呢?

(有的学生说:铜丝不纯)

教师:很好。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哪些金属?

(学生答:铁、铬、镍。)《这是学生物理课上学到的知识》

5我们来总结一下金属的物理性质。

(1) 有金属光泽。金属光泽只有在整块时才能表现出来。粉末状的金属通常呈深灰色或黑色。

这是因为在粉末状态下,金属的晶面取向紊乱,吸收可见光后不能辐射,所以呈黑色。但铝粉是银白色的,铝粉又俗称“银粉”。

《补充实验》

分别取少量铁粉、锌粉、铜粉放在石棉网**上,让学生观察三种粉末的颜色。接着,三种粉末从石棉网的缝隙中散落到酒精灯的火焰中——铁粉使火焰变成火花并颤动;锌粉使火焰变成青蓝色;铜粉使火焰变成绿色。

《同学们被美丽的火焰迷住,发出阵阵叹息,啧啧称奇。>

教师问:你们看到这么漂亮的火焰有什么感想?

学生答:就象焰火一样。

教师:对!一些焰火和照明弹与一些金属粉末混合,呈现出五颜六色的色彩。

(2) 金属有良好的传热性。

(3) 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

(4) 金属有延展性。

(5) 有些金属有磁性。

6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金属的性质?

学生答:是为了利用它们。

教师:对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让我们来看看上面提到的金属的各种物理性质。金属可以用来做什么?

(1)(金属可以利用其光泽来做为装饰品。比如金银首饰和铜马等。)

(利用金属光泽,**可用于制做假牙。)

教师问:金牙很好看吗?能不能用铁做假牙?

学生答:不能!铁会生锈的。

教师:对了。所以用来做假牙的金属主要是利用它性质稳定。

(2) (利用金属的导电性,金属可用作导线。)

教师:很好。铝的导电率只有铜的三分之二,但其密度是铜的三分之一。因此,在相同的电量下,铝线的质量只有铜线的一半;此外,铝表面的氧化膜具有耐腐蚀性和绝缘性,也是一种良好的导电材料。

(3)(金属因其传热作用而可用做炊具,例如铁锅和铝锅)。)

教师:很好。那么,铁锅好还是铝锅好?

(用铁锅好。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

(用铁锅好。因为铁锅自始至终都是黑色的;铝锅买的时候是银白色的,使用后变成黑色,不好看。)

老师:这就是为什么你不使用铝锅吗?真是很别致的想法。谁还能说说铝锅有什么不好?

(医学上认为,铝对人体不利,会引起病变。)

教师:说得非常好!

(4) (利用金属的磁性,可用做起重机、磁卡等。)

(5) (由于金属的延展性,金属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比如用糖果包果的铝箔。)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教师将以上内容归纳,板书》

三、练习:

《投影》

(一)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金属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2铁可以用来做刀,所以很硬

三。电流通过钨丝发出光和热,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4大多数居民选择铁锅做为炊具,因为它**便宜,传热性能好

(2) 有一块铁和一块铝。你能用多少种方法来识别它们?

(用磁铁吸。)

(测导电性,导电性强的是铝。)

(称取相同体积的铁和铝,重量为铁。)

(测传热性,传热快的是铝。)

(我还有两种方法。铁丝和铝线可分别在氧气中燃烧,导线会到处火花;虽然从未见过铝燃烧的现象,但它肯定是不同的。你也可以做一锅铁和铝,用它们的炒蔬菜喂两只老鼠。哪个先死,锅是铝做的。

)老师:学生们认为哪种方法可行?

学生答:第一种。

老师: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色固体。与铁丝燃烧现象是不一样的。铝粉可用于照明弹中。

(酒精灯的火焰上可以撒上铝粉和铁粉,产生不同的火花)

教师:注意!问题是如何区分铝和铁,而不是铝和铁。你要先把铝和铁磨成粉末吗?

(3) 一个学生做实验时不小心把铁粉和铜粉混合在一起。你能帮他把铜粉分开吗?

(同学们一起回答:用磁铁吸。)

教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同学们想不起来)

教师提示在做“质量守恒定律”时的**实验----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铜置换出来,所以可以将铁与铜的混合物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再过滤,就可将铜分离出来了。

四、总结:

在我们研究了金属的化学性质质后,将有更多的方法来鉴别和分离物质。下一次我们将讨论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

第5章金属与矿物

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一、 金属物理性质的**

金属光泽饰品金银首饰

可锻-加工成各种形状-铝箔

传热-炊具-铁锅和铝锅

导电-电线-铜,铝电缆

有些金属有磁性-起重机,磁卡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精选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栏目推选:“小学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1

【教材简析】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课28-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教具学具] 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

认可学生各种有创意的回答,认识到用搭斜坡的方法省钱又省力!

教师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出示情境图:怎样把油桶从卡车上搬下来?怎样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运下来?(通过讨论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经济,工人叔叔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

引导观察:这些可以滚动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进一步思考: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猜测: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斜坡的长度……

教师小结,引入新课: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选其中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课件出示)(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

[设计说明:斜面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广泛,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推测圆柱体物体滚动的距离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只有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得出的数据才有比较的意义,本节课只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二、合作实验,探求结论

1、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还是小一些滚得远呢?(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课件出示:现在有30度、45度、60度三个不同的斜坡,它们是用同样的木板搭成。现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得最远?

(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如何验证?(揭示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实验的步骤和要求!

2、实验

(1) 实验步骤(看课本图片)

教师提问: 你能说说做这样的实验需要那些步骤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清第一步是干什么?接着又干什么?

教师总结:这些步骤可以概括:搭一搭、滚一滚、量一量

一共需要几个人做实验?怎么分配任务?(看小组实验照片)

2人搭木板,1人滚,2人测量,1人记录

(2) 操作示范

为了更好的指导大家实验,老师示范一下30度斜坡的实验过程,由于场地不够,后面的同学看不清,请看老师实验的实况录像。(播放课件)

实验操作需要科学和严谨,否则,实验的结果将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认为有那些细节需要注意?(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搭:斜面平稳、角度调准)

(滚:轻放顶端、自由下滑)

(量:底端测量、拉成直线)

45度和60度的实验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许多圆柱形物体。今天,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我们同一组的同学采用同一种物体做实验。实验中还会出现许多意外的状况,各小组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勇于解决问题,一定要使实验的结果真实、可信。

到底哪种度数的斜坡滚得远,这个谜底由大家来揭开吧!

(3)各小组学生分别做30度、45度和60度角的斜坡实验

有了刚才的实验指导,这次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实验,老师观察指导,对个别有困难的组员给予及时帮助。

3、结论

(1)小组汇报:

同一坡度,每次测量的数据一样吗?

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在小组取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论,感受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合理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圆柱形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距离最远。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3)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度数的斜面,得出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物体滚得最远!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斜坡,有没有比45度斜坡滚得更远的呢,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局限于试验场地和实验次数,我们只能得出斜坡大约是45度时,物体滚动得较远。

我们想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使物体滚得最远的呢?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30—45,45—60)

课后请对其它角度的斜坡进行实验,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说明:提供三种角度的斜坡,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动得更远,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课堂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联系实际,指导应用

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斜面,斜面的角度也各有不同。

1、楼梯(将课本“你知道吗?”改换形式)

王叔叔家要装修,该选哪一种楼梯呢?(同样高度,平缓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大,较陡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小)

2、桥图

观察和比较:为了方便行人,桥的坡度要小一些。

3、滑雪图

观察和比较:山的坡度要选得适中一点。

[设计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楼梯、桥、山坡都是斜坡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白根据不同用途选择合适的斜坡就行了,不考虑具体角度。]

四、活动总结,教师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怎样滚得远

猜想30度 45度60度

验证 搭——滚——量

结论45度时滚得最远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2

一、教材分析:纸版画是凸版画的一种,是绘画和手工相结合画种,它利用最简便的材料(各种纸张)和工具(剪刀),剪贴成具有一定高低层次的版面,通过拓印可以获得多份相同的纸版画作品,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制作过程较为简便,动手又动脑,对中学生创造型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复习巩固有关美术课堂教学中学过的有关纸版画基本知识和技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纸版画的造型规律,熟悉纸版画的几种常用技法,开拓思维,充分发挥纸张的形态特征,制作出较好的纸版画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感受纸版画的艺术美;难点是认识和掌握纸版画的造型规律和各种常用技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示范作品、投影仪等;学具:学具盒(剪刀、胶水、黑色颜料)纸材等。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这节美术课的学习内容是黑白纸版画。

(板书,黑白纸版画制作)

我们在上一节美术课上已经学习了有关纸版画制作方法和有关制作技法。纸版画制作的工具,材料简便,各种质地、各种厚薄的纸张都可以用,工具也以剪刀为主,通过剪贴、撕贴就可以印制版画,效果也很好,同学们兴趣很浓,大多数同学都很好地掌握了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并且课后都能完成一幅质量较高的作业。

(出示部分学生美术作业,利用投影仪打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哪位同学告诉老师,我们学习的纸版画的最基本技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生:纸版画最基本的技法是“拼贴法”。

师:对,纸版画最常用,最基本的技法是拼贴法,是用纸版剪下物体各部分的外形后,再进行叠贴或平贴,使版画产生凹凸不平的层次而成为可以印制的底版。

(板书:拼贴法)

譬如制作一棵大树的图样,要做成纸版面,就应该先画出稿样,再剪出树干、树枝、树叶,再拼贴起来拓印就可以了。

(利用投影仪出示图例)

同学们想一想,这样拼贴后的版面是靠什么来表现物体的轮廓线的?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生:靠……

师:同学们,由于纸版拼贴后就有了高低层次,树叶和树枝部分拓印时就分开了,纸版画主要就是用这种方法来造型的,由于剪贴或撕贴出来的大多是面状的,简洁明快,黑白灰分明,轮廓线有虚有实,具有纸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对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并讲出其中的一些道理)

教师再次强调制作步骤与技法,指出黑白纸版画造型方式力求概括、提炼,但要画出应有的体积和空间的联系。

六、布置课堂作业:

用黑白效果制作一幅风景纸版画。

要求:构图中黑白灰组合合理,或有简洁的颜色关系。

七、课堂辅导:

辅导时应注意方法,要多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八、课后小结:

总结课堂上所学内容,巩固新课,指出应注意的有关“通病”,布置下节课学具准备工作,并作简单预习。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3

设计说明

简易方程的复习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

1.重视等式性质的再理解,提高学生解方程的能力。

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是教材在代数知识上的最大改革。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代数知识,这些代数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相关的代数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与以往的教材中用四则混合运算中各部分关系来解方程的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复习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2.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提高自主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这部分知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并能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简易方程”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简易方程)

师:同学们请打开教材看一看第五单元的内容,这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形成知识网络,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回顾知识,巩固提高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完成教材113页3题(1)。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指生汇报集体订正。

(2)填空。

①图书角原来有x本书,被同学借走10本后还剩()本。

②小芳今年y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芳的6倍,妈妈今年()岁。

③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小组内交流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师:用字母表示数,简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②a的平方等于2个a相加。()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和写法等。

2.复习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判断。

①4+x>9是方程。()

②方程一定是等式。()

③x+5=4×5是方程。()

④x=4是方程2x-3=5的解。()

(3)完成教材113页3题(2)。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借助等式的性质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提高解方程的效率。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113页3题(3)。

①学生审题后同桌交流等量关系式。

②根据等量关系式让学生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③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2)解方程。

10.2-5x=2.23(x+5)=24

5.6x-3.8=1.82×1.5+6x=33

600÷(15-x)=200x÷6-2.5=1.1

(3)列方程解决问题。

①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9人上车,现在车上有21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②小明是5月份出生的,他今年年龄的3倍加上7正好是5月份的总天数。小明今年多少岁?

③学校买回来3个足球和2个篮球共90元,足球每个22元,篮球每个多少元?

④学校买10套桌椅共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椅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⑤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且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⑥油桶里有一些油,用去20千克,用去的比剩下的油的4倍还多2千克,油桶里原有油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并鼓励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解题策略。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4

(一)通过对作品欣赏、演唱、配乐诗朗诵,体现文化艺术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沉浸于浓郁的诗情画意中。

(二)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三)认识还原记号;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重点:能用轻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难点:掌握三拍子歌曲的韵律感。

钢琴、录音机、磁带等

看《把心儿种在春天里》的歌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校园的早晨》

1、学生听教师演唱歌曲一遍。

2、学生跟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

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反复播放《春之歌》A段旋律

比一比,赛一赛:

1、 说出带有“春”的成语。

引导:同学们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师:提到春天,人们总喜欢用温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等词语,写它带给人的美好。

2、说出古诗词中关于“春”的诗句。

3、 配乐诗朗诵《推开春的大门 》

听到鸟叫了

在城效,有几只报春鸟

它们不敢进城

只在效外欢呼和跳跃

它们朴素得像乡下的农民

让我萌发一种亲近

它们是我的朋友啊

又仿佛是我巧遇的亲人

它们在寻找不知名的虫子

向同伴发出亲和的声音

在效外,我爱上了鸟的声音

在鸟的争鸣中

我推开了春的大门 (音乐《春之歌》A段旋律)

1、跟琴轻唱A段主旋律。

认识还原记号:表示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恢复到原音高。

2、初听乐曲

问:A、在听到主题旋律的时候作出表示

B、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3、、再次欣赏。

要求学生用色彩表示听不同段落时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4、揭题、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及作者。

1、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做过的美好的梦,谈谈自己的理想。

2、听教师范唱歌曲。

3、学生用LU跟琴哼唱旋律。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歌词,感受歌词抒发的情感。

5、再次听录音范唱。

注意第一乐段各乐句的相似之处的区别,并唱一唱。

6、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

7、自学第二段歌词。

8、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9、完整演唱歌曲,边唱边划拍。

1、讨论用什么样的力度来表现两个乐段不同的情绪。

2、采用多种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比如:领唱,合唱;轮唱;接口唱等

3、在歌曲后半部分用拍手为歌曲伴奏。节奏型“0 XX X”

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一组伴奏。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5

一、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盘子的文化、种类、制作材料等,学会在瓷盅上绘画,掌握用多种材料制作盘子的方法、步骤。特别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通过学生的想像、创作,变废为宝,制作出各种盘子装饰品、艺术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

生活中的美,学会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使学生的作品呈现五彩续纷、百花齐放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盘子的文化、种类、制作材料等,学会在瓷盘上绘制,掌握用多种材料制作盘子的方法、步骤。特别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通过学生的想象、创作,变废为宝,制作出各种盘子装饰品、艺术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使学生的作品呈现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盘子文化,学会在瓷盘上绘画。掌握装饰、制作盘子的一般方法。本课展示的多幅学生作品旨在说明,生活中的许多非就材料,通过学生的一双巧手描绘、制作可以变成美丽的艺术品。

难点:1。陶器与瓷器的不同之处

2.盘画作品是如何制成的。

3.漆器是如何制成的。

4.装饰、制作盘子艺术品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师:教学课件,中外瓷盘艺术品图片,各种制作材料,白瓷盘,水粉颜料,纸盘等。

生:白瓷盘,纸盘,卡纸,剪刀,色纸,废旧材料,毛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请同学把自己查阅的有关盘子的资料,图片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教师可将学生带来的盘子图片通过大屏幕向大家展示,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谈谈对不同材料盘子的认识。师生共同探究中外陶瓷艺术。

2)学生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请大家对陶盘、瓷盘图片进行简单的评述、探讨。交流各自所直达的有关盘子的小知识。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有关陶盘、瓷盘,和学生一起探究。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听取形式呢感不同的看法。

4)。出示课题---美丽的盘子。

2.欣赏作品,启发构思。

1)。请学生和教师一起欣赏课本上的盘子,特别是第14—17页的中外陶盘、瓷盘、漆器盘和学生作品。

2)。请学生分析一下这些图片,能看出来这些盘子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纸盘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说一说盘子上的图案和装饰盘子的材料,你最喜欢课本上哪一个盘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3)这些盘子的构思很巧妙,构图新颖,色彩鲜艳,多中材料把小小的盘子装饰得非常美丽,挂在教室或居室可以起装饰的作用。

4)看到这些美丽的盘子,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师比一比,和同学比一比,你是否也能装饰一个美丽的盘子。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作业展示

1)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设计不同图案,注意无论用什么方法装饰盘子,图案都要适合盘子的形状。同学们带来的材料要共享。

2)同学们可以将装饰好的各种美丽的盘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共享成功的喜悦。

3)提问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收获吗?谈一谈你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4)在欣赏学生作品之余,鼓励学生大胆地评述作品,提出改进方案。特别是对其他组的同学作品提出赶紧意见,进一步开拓思维。

5)教师最后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性评述。

6)别忘了把桌面、地面收拾、打扫干净。

六、教后记: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6

课题名称《认识钟表》

移秀兰 溱潼中心小学

一、概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7

设计说明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说明。

1、教学时,我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作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3、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信心上好吗?有信心的同学请高高举起你的手,你知道举起的这只手是左手还是右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进入情境,探究新知

1、感受自身的“左、右”。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看着它,想想我们常用它做哪些事。(生自由汇报:我们常用右手吃饭、写字等)

(2)右手的作用真大,那左手是不是也这么能干呢?(生自由汇报:用左手压本子、端碗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身引入,先确认左手和右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

(3)听口令,做动作。

考验同学们能不能分清楚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口令:请举左手,放下,请举右手,放下;用左手向老师打招呼;用左手摸自己的右耳朵……(多次练习,让学生熟练自身的左和右)

(4)小结:同学们,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搭档”,吃饭时,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筷子;写字时,左手压本子,右手拿笔。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

(5)学生自由回答交流,眼睛、耳朵、脚等。

教师说明:同学们分清自己的左手、右手是我们判断左、右的重要标准。

设计意图:

身体上的左、右是学生最为熟知的,以此作为判断左右的标准,通过这个活动,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加强对于左、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也便于今后的记忆。

2、动手操作,明确左、右的位置。

老师真佩服你们,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了,那离开身体这个参照点,我们是不是也一样能分清左、右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的顺序摆放好。

(2)谁来说一说,直尺的左边有什么?直尺的右边有什么?

(3)选你喜欢的一件文具,说说它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从身体上的左右扩展到身边的物品,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做左、右动作的游戏。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关于左、右动作的小游戏。请听口令,看谁的反应快:伸出你的左手,拍拍你的右肩;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伸出你的左、右手,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体验,让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4、课堂练习,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教材13页“生活中的数学”。(课件出示上、下楼梯图)

(1)在楼梯的上面有小朋友要下来,下面有小朋友要上去,他们会不会相撞呢?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3)让我们来实验一下吧!

先找4名学生,两人两人分别在过道两边走,再返回。向学生说明:我们的左、右手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方向改变的时候,左、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上、下楼梯,过马路都应该靠右侧通行。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知的上、下楼梯出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发矛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综合运用,巩固拓展

1、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看我们教室里的东西,用“左、右”来说出它们的位置。

2、把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左边,把老师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右边。

设计意图:

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3页6题。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 第2根长度

(厘米) 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 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回答)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

1、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算法。

2、通过学生边练边说想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简算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环节

过程性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揭示课题

直接点题,明确学习目标。

在复习了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后,我们再来复习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运算的过程中,注意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算法。

复习运算顺序

综合练习

通过复习,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问:在四则运算里,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是怎样规定的?

请同学们先看课本第67页上关于混合计算的几个问题,再讨论一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告诉大家。

做练一练

练习十二第9题。

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估算,并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做练习十二第12题。

思考题

学生相互说说,个别学生全班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个别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其余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个别学生说说运算顺序,集体进行批改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进行评讲订正。

学生先估算,再进行计算验证。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

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再列式进行解答。

学生能正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篇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1篇)


以下内容标题为《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是编辑为您特意收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教书一分育人,赢得十分尊敬,准备好教案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借助教案我们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一)、情景设计,导入新课:

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听。老师提问:这是什么曲子?谁写的?你知道他写这首曲子时的情况吗?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认识自己的潜能:

(1)老师提问:你相信人真有这么大的潜能吗?请大家就贝多芬的故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分组交流。

(2)然后请学生讲讲收集到的激发潜能的故事(包括自己这方面潜能得到激发的经历)。

(3)老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故事和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人们存在巨大潜能的事实依据;而人们存在巨大潜能还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

(4)老师介绍理论依据:心理学家霍华德脑的多元智能理论。

大脑结构及其功能:说明人人都有可开发的潜在能量。(通过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也具有巨大的潜能,在各个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树立信心。)

(5)老师进而提问:在懂得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自己的潜能?

2、激发自己的潜能:

(6)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或在课前资料收集时发现了哪些激发潜能的好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特点?

(7)老师归纳各种方法及激发潜能时的要求。并指出潜能的激发有些是偶然的,但更多的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有意识的去训练、挖掘。

(三)游戏活动,内化运用:

3、运用方法激发潜能。

游戏活动: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游戏名称:“人穿纸”。(说明:是真人穿过真纸,穿过人的腰部才算成功。而不是脑筋急转弯)

材料及要求:一张5平方厘米大小的纸片;一把剪刀;1cm长透明胶(可用也可不用)。

5分钟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你是怎样完成这一任务的?潜能有没有得到发掘;发掘了哪些潜能;这些潜能是怎样发掘的等等)。

(四)家庭作业,能力提升:

根据激发潜能的方法和激发潜能必须具备的条件为自己制订一个发掘某种潜能的计划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2

【课标原文】

4.5知道我国的人口现状,了解计划生育国策。

【教学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口意识,支持和拥护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及其特点,懂得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出示漫画“地球在呻吟”,并配音。(出示幻灯片1)

教师设问: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作为人类中的一员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发表感言(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做积极、肯定的评价,并指出: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20xx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xx年前耗尽。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今天就要探讨的主题是——计划生育是国策(多媒体打出幻灯片2)。

教师:刚才我们谈到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话题,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内容是关于春运期间火车站、汽车站拥挤的人流图。(出示幻灯片3)

教师提问:看了这组图片你有和感想?有何发现?

学生交流

教师:刚才同学们一起观看并回忆了自己亲身体验的车站、码头人口众多的情景,大家共同的感受是中国人口众多。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人口现状及其特点吗?

数一数,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第二相关内容,并指导学生计算填写好相关的内容。(出示幻灯片4)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引导: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中国这么多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情况又如何呢?(多媒体出示幻灯片5,学生思考中国的人口特点还有那些。

让学生阅读材料,充分发言。(出示幻灯片6)

看一看,议一议

学生观看小品《超生游击队》。

学生交流感受:略。

教师引导: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现在已经负载了近13亿人口。而今后几十年,我国人口问题不仅难以缓解,还将日趋严重。严峻的人口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实行计划生育,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它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教师指导观察教材第二◎中的四幅漫画,完成第一、第二和第三相关内容。

教师引导: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问题更加突出,人口形势更为严峻。人口众多和新增人口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接近我们生活来说,就影响到我们每个同学的学习、生活。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20xx年12月,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教师提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有哪些好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计划生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从国家来说,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从公民个人来讲,有利于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学习,有利于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后代的健康成长。

教师简要小结本节课(出示幻灯片7)

同学们,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用题】

1.下面是一位记者与农村放羊娃的一段对话:“为什么不上学---放羊----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娃----生娃娃干什么----放羊”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记者与放羊娃的对话中反映出什么问题?

(2)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何建议?

2.每掀过一张日历,就有五万个中国娃降生在已经十分拥挤的国土上;地球没绕太阳一周,我国净增1184万人口。目前我国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现仅有8.5年,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更少,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农村15岁至60岁劳动年龄人口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人数仅为545人。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那些国情?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3

【学习目标】

了解 人民群众的含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业反思】

【基础梳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发展。

(2)内容:社会历史首先是 发展的历史,是 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

(1)地位① ②

(2)作用

① 的创造者

⑵ 的创造者

③ 的决定力量

拓展提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

(1)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2)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1)坚持 、 。

(2)坚持 为民所用、 为民所系、 为民所谋。

(3)实现好、 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 。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1)相信 自己解放自己。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一切 ,虚心 。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4

一、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竞争与合作在激发个人潜能和加快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锻炼顽强的毅力和树立坚定的信心以面对生活中的竞争和挑战,善于把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力争上游,懂得以正当的方式参与竞争;同时学会与人合作,锻炼合作能力与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具备参与竞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锻炼能够面对竞争中的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正当参与竞争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宽容他人、欣赏他人的胸怀,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形成关心集体、重视集体荣誉、为集体作出贡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三、教学难点:面对竞争的压力

四、知识要点:

一)竞争是前进的动力

1、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

2、竞争是集体前进的动力

3、竞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面对竞争的压力

1、竞争压力的积极作用

2、竞争压力的消极影响

3、锻炼适应竞争的心理素质

4、正当竞争,坚守人格

5、中学生应善于面对竞争的压力

三)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1、社会生活离不开团结合作

2、团结合作才能成就伟大事业

3、培养合作的能力

4、竞争与合作,建设美好集体,创造美好社会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4X100米接力比赛,我想大家都参加过吧,即使没有参加,也观赏过吧?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你能说说4X100米接力比赛给你哪些启示吗?

小结:这项比赛就是竞争与合作的结果,无论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各种各样的竞争与合作时时处处在进行着,它们不是为了供人观赏,而是构成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们这一课就来学习《竞争与合作》,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一点帮助。

二)竞争是前进动力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1社会风景区“在马拉松比赛中”

思考:落在后面的运动员为什么没有放松努力?

观众们为什么仍然为后面到达的运动员热情鼓掌?

结合刚才的情景,谈谈你对生活中“竞争”的意义的理解。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组讨论后,让每个小组代表交流本小组的观点,选出优胜组。

(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竞争的作用和意义:竞争的意义在于每个人全力以赴地参与和争取,以实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竞争是大家参与的活动,名列前茅只能是少数。竞争对于胜利者固然意义重大,对于大多数没有获得名次的人意义同样重要。)

2、竞争是前进的动力

(1)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

(2)竞争是集体前进的动力

(3)竞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你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竞争吗?

4、辨别:中午我们排队去食堂吃饭时,我们要走在最前面,因为我们走在前面,才体现我们在竞争中是胜利的。

通过辨别,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不能事事争先,斤斤计较。让学生分辨清哪些事是值得全力以赴去争取的,而无足轻重的小事就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有些事是不该争,应该让的。要有“高尚的竞争”。

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 地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 地理的基础。

世界国际组织,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边指图边看书边总结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明确: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巩固所学的国界和领土的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去。

对于“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师可充分利用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图。由于有13个分区较为繁琐,又需要落实在图上,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式的指图快速抢答或者在图上填地区的名称。注意,要学生明确13个地区都分属哪个大洲。

对于重要的国际组织,首先应阐述建立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由于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道德、民族等的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国际组织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可由学生阅读后,师问生答。这部分应补充一些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发挥作用的实例,如以巴冲突、联合国在南斯拉夫的维和行动,对非洲灾荒的人道主义援助等。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

世界政区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板书】一、世界的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板书】面积大小不同

【承转】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板书】人口多少不同

【承转】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归纳】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板书】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板书】政治制度不同

【讲述】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朗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板书】地位平等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问题。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让学生自学“国界和领土”这两段课文。

【归纳】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美国与加拿大,阿根廷与智利之间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忐。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6

让学生看一个家庭不同人收入情况介绍让学生分析他们获得收入的不同方式(形式活泼,趣味性强,引出多种分配方式话题自然);

讲解按劳分配及其为主体的原因;

讲解个体劳动者的按劳动成果分配(与私营经济下收入比较);

讲按生产要素分配;分别讲五种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注意与前面分配方式比较,如工人的收入,按劳动要素与按劳分配不同;注意举列事例(海尔与蒙古蒙牛)说明按几种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师说得较快,学生听中思考少);

分析为什么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三方面分析我国的多种分配制度;

分析“公平”“效益”何者优先,用首先将用蛋糕大小还是讨论如何分得公平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何者优先问题(理论性太强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通俗地讲解不适是一种方法 )

引导学生分析开头一个家庭成员的不同收入性质(可惜下课了,时间没有了)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本书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二思想品德课的主题是我与他人,而本框“礼貌显魅力”是与人交往的前提,是融入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加之当代青少年文明礼貌的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此框对于学生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必将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本框在全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力求“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的宗旨及初二学生的实际,本框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能力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优雅,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树立不讲礼貌为耻、讲礼貌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传统的交往礼仪在青少年身上正在逐步消失,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学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礼貌、礼仪方面的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貌,缺乏礼貌。针对青少年的现状及教学的践行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如何将礼貌落到实处,即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二、教学理念

注重活动,淡化说教。文明礼貌问题如果操作不当,很有可能演变成一种说教,致使教学回到传统政治课的老路上去。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活动资源,在生动活泼的场景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明礼貌的魅力。

关注认知,强化体验。引导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识是必要的,对有关问题也要进行分析乃至说理。与此同时,我尽可能地在活动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这样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内化。

表层切入,深层领悟。文明礼貌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基本的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透过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领悟做人的深刻道理。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互动过程。初二学生有思想,乐于表现,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思维强,抽象的逻辑思维较弱。基于此点,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活动探究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领悟,在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关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看动画、即兴表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形成一定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给学生自由驰骋的蓝天。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进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5、教师总结,升华全篇

6、课后实践,阳光行动

通过此活动的践行,实现教学内容的内化。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8

一、教学目标

1.树立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观念,体验尊重他人的快乐。

2.在生活、学习中,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尊重他人。

3.懂得什么是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懂得什么是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难点】

树立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观念,体验尊重他人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叔本华的名言:

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

运用这句话导入今天的新课《尊重从我做起》。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活动一:看图析理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想一想: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前后桌组成小组讨论,讨论完后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人与人需要相互尊重,我们每个人都是富有尊严的独立存在的个体,有权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

2.缺乏尊重的危害

活动二:故事析理

多媒体展示下列故事:

有一天,王丽去上学,在学校的楼梯上,她遇到了她们班的一位腿有残疾的同学,于是她就走上前,说:“我扶你吧。”“谢谢你。”当她们走进教室时,看到两个调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样子,那位同学伤心地哭了。王丽非常生气,上前阻止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实在是太不尊重别人了。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残疾,还受到这样的嘲弄,会有什么感受呢?”那两个男生被说得哑口无言。

想一想:结合上述案例,思考一下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尊重,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彼此缺乏最起码的尊重,那么,交往就会产生严重障碍,失去平等、诚信、友善的交往氛围。

3.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活动三:说一说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尊重他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从旁正确引导。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

(1)尊重的人说:

请原谅

对不起

这是个有趣的见解

谢谢

冒犯了,真抱歉

我明白你的感受不同

我并不是有意要打断的

我并不想侵犯你的'隐私

借用一下,行吗?

(2)尊重的人做:

等别人说完后再开口

为女士或老人开门

不顶嘴、不发牢骚、不说无理的话

爱护环境

听话时,不打断别人说话

真心诚意倾听别人意见

注意到别人需要隐私

小心爱护别人的物品

能耐心体贴得对待老人和残疾人

环节三:巩固提高

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内容: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清楚的知道了人人平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所以我希望在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位同学能够把这些真正地去落实到行动中去,只有我们人人这样去做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播放《爱的奉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缺乏尊重的危害;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课下写一篇小论文《如何尊重他人》。

五、板书设计

尊重从我做起

1.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2.缺乏尊重的危害

3.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9

【复习巩固】

复习提问: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新课导入】

活动一:

新学期开学,我们班要完成以下一些任务:

搬运新书、。分发课本、擦玻璃、擦电风扇、搬课桌、统计在校吃饭人数及收费、打扫本班卫生区的落叶。你安排谁去做?为什么?

师:男生和女生各有哪些优势?

生答:女生的优势:细心、有耐心……

男生的优势:胆大、有力气……

【讲述新课】

男生?女生

观看小男生小女生的图片,知道男生和女生是有区别的

参考教材第37页的相关链接

师:男女生各承担什么任务?理由是什么?

生答:男生承担:搬运新书、擦电风扇、搬课桌。因为这些任务都需要力气,男生做得快。

女生承担:擦玻璃、统计人数及收费、打扫落叶。因为这些任务需要细心,对体力的要求不高。

(1)正视异性同学间的关系

异性同学间的交往是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让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友谊。

(2)男女同学之间积极交往的意义

师: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可以增进我们对异性的了解,学习对方的长处,完善自己的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还可以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增进自己的性别意识。

(3)男女同学之间如何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

活动二:

小雯的朋友很多,女生有看电影等活动一定会叫上她,男生骑车郊游也少不了她,大家都羡慕她的好人缘。

小米和小巍两家是邻居,他们经常在一起,很少参加班里的集体活动。连集体春游,他俩都悄悄地远离大家,单独在一起。

小颖活泼开朗,她和男生的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说说笑笑;而同桌的小雅

却不好意思和男生说话,每次向男生借东西,她都要请小颖出马。

母八年级2班的女生、男生彼此喜欢用“那帮男生’’“那帮女生’’来称呼对方。

师:他们之间的交往有没有不妥之处?为什么?

生答:小米和小巍拒绝与其他异性正常交往,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

小雯、小颖交往广泛,朋友多,人缘好,但是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分寸。

小雅胆子太小,缺乏正常交往的勇气和行动,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

这样的称呼不礼貌,是交往缺乏互相尊重的基础。

师:男女生之间应如何正常交往?你是怎么做的.?把你的成功经验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答: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既要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爱;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把握分寸;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我们要真诚待人,坦然大方的与异性同学交往。

总结:男生女生交往的恰当方式

(1)自然、大方地交往

(2)互相尊重

(3)自爱自重

2.把握青春,把握情感

活动三:

我悄悄地喜欢上了邻班的一个男生,他的一切都吸引着我。一想起他,既甜蜜又自责…… 我这是怎么啦?这正常吗?

你能帮他分析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答:这很正常。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这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

(1)正视男女生交往中的情感问题

师: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这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

活动四:

女孩儿受到男孩儿的一封信,眼前立刻浮现出男孩儿的笑容、眼神、还有男孩儿运动时矫健的身姿,……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陶醉。其实,就像她关注他一样,他也早就开始默默地关注她了。

师:他们的感情可以进一步发展吗?

答:不可以。因为他们都是未成年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师:他们该如何处理这份感情呢?

生答:保持同学和普通朋友的关系,让理智战胜情感,不做不属于青春期、不属于未成年人的事情,把自己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锻炼自身素质中去。

(2)如何把握情感?

师: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选择。

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选择中我们把握青春,在承担责任中我们长达成人。

活动五:

在公共汽车上,小丹和小倩发现有个男青年不怀好意地往她们身上挤。她们往旁边让了让,男青年又挤过来,她们再让开,男青年得寸进尺,又向她们挤过来……小丹向小倩使了

个眼色,两人同时狠狠地在他的脚上踩了一下,男青年虽然痛得直咧嘴,却只能自作自受,不好发作,再也不敢对她俩无礼了。

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生答:学会运用法律、道德、学校的规章制度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我们的自律,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3)在异**往中学会自我保护

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良好自律,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卷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强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知道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知道对待生活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明白人在天分上有高低之分,但发展和成功却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顽强的意志,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强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品演绎,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下,逐步认识到自强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从名人到自己身边的“小名人”,他们都是怎样走向自强的?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认知如何在日常生活逐步走向自强。

结合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习“心灵导航”,从理性的层面理解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要学会自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品质,明白个体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养成自立自强的精神,体会自立自强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意义,进一步培养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养成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如何培养自立精神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活动法、讨论法、解析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关于学生个人,名人自强的故事,并作好小品的表演准备。

教学过程:

知道对待生活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明白人要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强精神。

一、声情并茂,采用flash,达到视听的最佳效果(本环节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说出自强的含义):

师: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多媒体展示),现在的人也说自强,他们是怎么说自强的呢?

(生思考,言语中尽是疑惑)

师:或许你们看完下面这则flash,会有所启发。(多媒体播放flash《男儿当自强》)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生:男儿当自强!

师:古代和现代都在说“君子”、“男儿”当自强,可是,我们现在在场的除了男生之外,还有女生,那女生该不该自强呢?

生:该!

师: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不是“男儿当自强”,而是“人生当自强”。

师:我们从古至今在说自强,从小到大也说自强,可是,你们知道“自强”的含义吗?如若不大明白,你们可以适当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走到生中间引导)

(生经过讨论后,能比较正确的阐释“自强”的含义:自强,意味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意味着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

二、小品演绎,妙趣横生(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下,逐步认识到自强的重要性):

(学生演绎三则小品,每演绎完一个小品,都要求在场的学生进行评价)

小品一:甲乙丙三人一起做作业,丙先把作业做好了,约甲乙二人一起去打篮球。但甲乙二人作业都还未完成,于是丙将作业借给了甲乙吵。面对着“做作业就不能打篮球”和“抄作业后就可以打篮球”的考验,甲乙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学生们的评价:假如不能在难题面前坚持到底,对自己的学习是会有所影响的。)

小品二:甲乙二人要一起去上海打工,可在候车厅等车时,却听到了这番对话:上海人好精明,连问路都要收问路费。甲乙听到这番话后,反应截然不同。甲认为上海遍地是黄金,连问路费都可以收,是个挣钱的好地方,决定迎难而上;乙认为上海人太精明,怕被榨光血汗钱,选择回家种田。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设想一下甲乙两人的将来会怎么样。学生们兴致很高,但他们的设想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甲将来会是一个成功的人,乙却一辈子只能在家务农。因此,他们能够清楚的明白,在困难面前是否能够知难而进,对自己将来的事业和人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初中政治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11

一、教学目标:是让青少年了解闭锁心理的表现及危害,从而克服这种有害的心理,主动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新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形成对“好伙伴”标准的共识

教学难点:如何克服闭锁心理

三、教学思路: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奶期,渴望成长,渴望尊重,渴望交往,授课方式主要采取讨论和交流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特点,充分应用网络调查、网络论坛等工具,把网络上的课外的资源(如影象、动画、图片、文章等)有效的整合到教学中。

四、教学设计

1、上课准备

让学生用网页的形式制作一张卡片《我的名片》,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样式,配合自己的突出特点,然后上传教师机上,把自己的名字隐藏起来。

教师事先找一些有关朋友的歌曲,文章,最好有《朋友》这首歌的 FLASH。

2、讲授新课

同学们每天有没有做过统计,你一天与谁的话说的最多,一天中与谁相处的时间最长。

师:根据同学调查结果,反映出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尤其到了一个新环境,更需要结识新朋友。中国古代有一句话,人生有三件大喜事:金榜提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可以看出古人对朋友的重视程度。我们初中阶段结识的朋友也许是你一生中最重要、最要好的人。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敞开心扉,相互认识呢?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活动:猜猜我是谁

同学事先准备好的名片相互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同学相互更加了解了,同时也能够看出一些同学制作的名片能够很快的被我们认出,而另一些同学则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生:交流讨论

师:一些同学已经很好的融进了新集体中,所以很快的就被认出来了,此外这些同学应该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才能很好的与同学相处这是什么呢?

生:是一些好的品质

什么是我们一致认同的好品质

结果公布:诚实、爱心、开朗等

师:好品质是交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平时交往过程中

要做到: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这样不仅有利于交友,还有有利于今后同学的成长。现在很多公司招聘人员更看中这个人的品质。培养好的品质对我们一生是受益无穷的。

《我心目中的好伙伴》《我是这样与同学相处的》

《我在交友中遇到了困难》

通过网上论坛交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把一些心得体会及困难都讲出来。

师:对好的方法和遇到的问题点评

总结:阅读《一路上有你》这篇文章,同时可以欣赏《朋友》FLASH

(朋友是伞、朋友是茶、朋友是夏天里的凉风,冬天里的炉火——————: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15053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