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灯笼课件

时间:2024-06-24

灯笼课件(锦集10篇)。

为了让您更满意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别准备了一篇“灯笼课件”,希望您能够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一起提高自己。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编写好的教案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灯笼课件(篇1)

主题:

庆中秋、迎国庆;创意灯笼点亮祝福

目的:

1.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2.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3.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快乐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参与节日游戏。

要求:

1.手工作品是由幼儿与家长在家共同完成的。

2.灯笼制作要求外观精美,色彩鲜艳,有创意,环保。作品规格不限,形状、大小自定,且应牢固、安全,可以悬挂并尽量减轻其重量,能内部发光。

3.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作品。

举办方式:

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回家制作一灯笼的手工作品,在规定的时间将作品交回幼儿园,再在中秋晚会当晚有所有家长进行投票竞选。

教师工作:教师要在交代要求的时候做好指导工作,让每个家长知道本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同时做好解释的工作,尽量让每位家长都参加本次的手工比赛。在幼儿园内,教师要多跟幼儿做思想工作,让每位幼儿都乐意回家与家长一起做灯笼。

幼儿工作:幼儿要主动积极的参与本次活动,回家会自觉的与家长进行手工作品的制作。

家长工作:家长积极地参与,每班至少十组以上家庭组参加。

上交作品时间:20XX年9月25--26日

比赛时间:20XX年9月27日

评奖方式:

由中秋节晚会会现场,家长凭入场券换得一张评奖票,再将评奖票张贴到自己最喜欢的灯笼上。最后有教师统计评奖。

奖项比例: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

注意事项:

1.灯笼上标明作品名称、含意、制作者姓名及班级名称。

2.所有参赛作品于9月26日前交到本齐班班级。

教学反思:

参与是一种快乐,创造是一种享受,合作是一种幸福。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创造力,同时也进一步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亲子感情,有效促进了家园联系。

小百科: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灯笼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第三册第28课《做灯笼》。课文写的是讲述的是过新年布置教室时,王京和李良合作做灯笼的事,他们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快乐。本课是第七单元中的第三篇文章,在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教学,力求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分享交流,悟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发挥个人长处真诚合作,就能收到好的效果的道理。这是我对教材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他们喜欢故事,而且具有一定自读能力,能初步解决字词问题,但是还需要挖掘的潜能是对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由于孩子们认知有困难,还需要老师帮助。

三、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我完成了这些内容(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王京和李良是同桌及他们各自的特长)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4—6自然段。王京和李良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来布置教室,休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快乐。今天我主要针对第二课时进行具体说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4——6自然段,懂得团结合作的好处。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习生字“使、劲、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难点:

懂得团结合作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我采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点拨的方法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空间,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本课时,首先以猜谜语导入: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出是灯笼。于是,我顺势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8课《做灯笼》。”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后,让孩子们齐读课题。引入本课学习。

在这个环节里,我紧紧地联系本课主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入手,让他们分享交流猜谜语的乐趣,在这里我运用了生动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优美的语

言,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在开课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书不读通不开讲,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之后,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接着就进入了初读课文学生字的环节,在学词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我的一种思想,会认、会写,是我要达到的两个目标。

在识字教学中,我分三个步骤来实现以上的思想和目标。

三个步骤:

(1)自己读书,个性记字

(2)师生交流,强化识字

(3)总结交

流,规范写字

在整个识字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快快乐乐记生字,多种方法解生词,扎扎实实写生字,用“趣、新、实”贯穿于整个识字教学环节中。

接下来,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品读课文明道理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使学生体会只要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就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就能在合作中体会到快乐。

首先,让学生用笔划出王京有什么心事?李良有什么烦恼?由此进入第4自然段的教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这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积累来描绘一下,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你看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他给我们展示的是怎样的情景?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这是合作的结果,我继续引导:如果你是王京,你会同意李良的建议吗?王京同意了吗?从哪知道的?”

抽生交流,汇报。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

补充句子:王京在李良做的灯笼上,画了花草,画了树木。画了可爱的金鱼,还画了()。

由此让学生由图画回归到文本,到课文的第5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抓住“画、写”词去理解,从而深刻地体会——————合作真快乐。

以上是第4,5自然段的处理,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的第6自然段的学习。在这个自然段中,我把教学策略打在品句上,同学们看了鼓起掌来。

同学们看了使劲鼓起掌来。

通过给学生展示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感受合作的快乐。

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

想想看: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

这样的句子训练使孩子们的语言也因此而丰富起来了。

在此教学环节中,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同时突破难点,丰富学生的语言,扩展学生的.积累,使学生真正地从文字走向文学。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系生活

思考:你在生活和学习中和别人合作过什么事。有什么感受?

这个问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团结、合作。

这正是课已尽,意犹存。

六、板书设计

28、做灯笼

合作真快乐

王京(小画家)李良(手很巧)

简洁的板书,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利于学生记忆。

经过这一节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由被迫学习转为自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强了学生独立自觉性。当然,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境是无法预设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生成的精彩。学生不但是具有灵活变通的个体,而且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我们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也应该对特定情境下生成的五彩缤纷的课堂谨慎把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去发展,不断去创新,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课堂出现!

灯笼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灯笼的故事,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3、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媒体资源】灯笼的图片,导入新课。

学生谈灯笼的发展历史、风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灯笼》,了解著名作家吴伯箫笔下有关灯笼的往事。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预习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1)作者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重点字词

①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sòng)斡旋(wò)静穆(mù)怅惘(chàngwǎng)

锵然(qiāng)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

②解释下面词语。

焚身:焚烧身体。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斡旋:调解周旋。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破落户:从原来的名门望族败落下来的人家及其子弟。

燎原:火延烧原野,比喻气势旺盛。

可参考【知识总汇】

2、初步感知

播放【音频课文】,倾听朗读,感知全文内容。

讲一讲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参考

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②挑着灯笼,在村里上下灯学。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跟着龙灯跑半夜。⑤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⑥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3、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而神不散也叫“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一)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思考,交流探究。

【精品课件】

1、文中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乡间习俗?

2、灯笼引起了作者小时候对家乡的哪些回忆?表达了什么情感?

3、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

4、结合本文,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本文丰富有味。结合课文,品味下列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参考

1、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大人们在神龛里点起烛;村边社戏还愿,唱戏,挂神袍,村头挑红灯;女子出嫁打灯笼等。

2、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4、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所选材料较为广泛。既有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又有稍大一些时夜晚接祖父和作者自己上下灯学的事例;既涉及历史上唐明皇结绘彩为灯楼、汉献帝以灯笼做伴的历史事件,又有作者现实中在延安面对日寇入侵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取材横跨时空。但全文都表现了明确而集中的中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的热爱。文章有这一思想情感统摄全篇材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1)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2)运用动作、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

(3)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作铺垫。

(二)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交流。

问题预设:结合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的含义?

参考: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学生从内容、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几方面谈学习这节课的体会。

2、拓展

灯笼,这个在贫穷年代用以照明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愈来愈被现代化的照明设施所取代:夜晚,开车有车灯,散步有路灯,航海有指明灯……这些“灯”,为我们带来了方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离不开“灯”的指引。

写一段话,谈谈你对灯的认识。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训练测试】“基础训练”。

2、描写小区路灯下人们聊天的一个场面,不少于200字。

可参考【训练测试】“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箫

内容与情感:回忆和灯笼有关的往事,表达思想爱国情怀

写作特点:选材广泛,结构自由,主题突出。

语言特点:丰富,有味。

灯笼课件(篇4)

引言: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年的第一个上元之夜。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人们会制作各种各样的灯笼来庆祝。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如何制作灯笼的全过程,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具体的步骤,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制作灯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操作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观察力。

二、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灯笼制作材料(红色纸张、彩纸、剪刀、胶水)。

2. 学生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支铅笔、一张纸和简单的绘画工具。

三、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元宵节吗?元宵节怎么过?为什么在元宵节要做灯笼?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简单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元宵节的兴趣。

第二步:制作准备(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灯笼所需的材料,并简单介绍每种材料的功能。告诉学生他们需要准备铅笔、纸和绘画工具。

第三步:设计灯笼(15分钟)

1. 学生使用铅笔在纸张上画出灯笼的形状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设计,如画上自己喜欢的动物、花纹等。

第四步:剪裁与折叠(20分钟)

1. 学生使用剪刀将刚才绘制的图案剪下来。

2. 学生将剪下来的图案按折叠线进行折叠,形成灯笼的骨架。

3. 学生使用胶水将折叠好的骨架固定。

第五步:装饰灯笼(15分钟)

1. 学生使用彩纸或剩余的纸张剪成小条状,用胶水粘贴在灯笼的顶部和底部。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彩纸上进行绘制或粘贴装饰品,如贴纸、剪纸等。

第六步:完成灯笼(5分钟)

学生仔细检查灯笼是否牢固,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四、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将制作好的灯笼带回家,和家人一起享受元宵节的氛围,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

五、 教学总结:

通过制作灯笼的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意义,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希望学生们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拥有愉快的经历,并能够在元宵节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快乐。

结语:

制作灯笼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也是一项富有创造力和趣味性的手工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元宵节尽情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灯笼,并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传统。

灯笼课件(篇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播放:寂静无人的野外,傍晚时分,狂风骤起,乌云翻滚,下着滂沱大雨。天色渐渐暗下来,四周一片苍茫。

2.设问:在这样一个夜晚,假如你一个人卡在土井中出不来,你会怎么样?

3.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真实,也很感人,动画中的情景是作者邹德学童年亲身经历的一场灾难,那么当时幼小的他又是怎么脱离险境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现场,亲身体验一下当时的感受。我们继续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

4、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抢读。

2、开火车读读文。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发生了一件什么感人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每人读两段,找四名同学)思考:本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愿意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

3、小组讨论,反馈。

(这个故事分两部分写,首先写“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定会前来援救;再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出了“我”。)

4、板书:坠井 得救( 多指名学生说说)

三、细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2-5自然段。

1、小组传递感动之处。

师:狂风暴雨,乌云翻滚,多么可怕的夜晚啊,一个被卡在井口,一幕幕又那么扣人心弦,又是那么的感人,那么在这一部分中(也就是课文2-5段)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呢,找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其它同学。

2、指名读出感动之外,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如找不准提醒:坠井后我的处境怎么样?找到描写我的处境的那句话)

3、播放动画,创设情境。

4、指导朗读。

黑夜漆漆、狂风肆虐、大雨滂沱,身临险境,举目无亲,这是何等的可怕与绝望啊!应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5、在这种情况下,我处于本能地哭着、喊着,挣扎着,希望能爬上来,可能这样做能够解决问题么?不能!那我该怎么办呢?

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多么聪明的孩子!遇到意外在一阵慌乱之后马上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保存体力,坚持着 字串8

7、齐读第三自然段。板书——坚持

8.这个孩子只是聪明么?在阴雨天的旷野里,又是黑暗的夜晚,四周死一般的寂静,连一个人影都没有,我害怕了吗?——没有,说明我还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9、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出我的勇敢。

10.小节:在大雨后泥泞的野外,卡在井口的孩子,毕竟人小力单,无法摆脱困境,但是他的勇敢,他的聪明,他的坚强信念,使他对于险恶的环境毫不畏惧,他具有一定的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能力。这种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能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字

11、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多么希望别人的帮助呀。所以同学们当别人遇到困难,请你伸出你的手去帮帮他们吧,“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12.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你又是怎样克服的呢?举例说一说。

在汶川大地震中,二年级学生林浩,在废墟中从两个伤病的同学重压下硬是爬了出来,做到了自救。而且还把原来压在他身上的两个同学背了出去,成了抗震救灾的英雄,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和著名的体育明星姚明共同担任中国队的国旗手。还有的在废墟中坚持三天、五天,终于被营救出来的人。他们都有自救的意识,他们是了不起的人。

13、师谈话: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可能遭遇挫折和意外。当然我们都不希望有什么灾难或意外,但意外却不会因为我们不欢迎而不降临,那么在遭受意外的情况下,我们要有自救意识,要保持冷静,动脑子想办法脱离险境。字串3

(二)、分析课文6-8自然段。

1、师;孩子的险恶处境牵动着外婆的心,牵动着亲人的心,牵动着全村人的心。听!“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2指名读第6-8段。

3、在这一部分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呢,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4、指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动。

5、学生有感情地读第6段。

6、师:是啊,这一部分也许是同学都倍受感动的地方,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最后竟然是满山的灯笼火把,多少感人的一幕啊!那“满山遍野”是什么情景呢? (指导看图)

这说明了什么呢?(来的人之多,我的危难牵挂着全村所有的人,)此时,我泪如涌泉。

7、板书并释义:泪如泉涌

8、在危难中我看到了光亮,看到了满山的灯笼火把,这是生命的曙光,这是爱的见证,那么,爱是什么?(板书:爱,并画心形)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生活,因为有爱拥抱着我,才让我看到了阳光闪烁。其中,有一首歌淋漓尽致的诠释了爱的含义,请欣赏歌曲《爱是你我》。

师:听了这首深情而感人的曲子,也许我们的心情特激动,那么请同学们就用感激的心情来朗读这一段,除了感激之外,还应读出那种死里逃生的惊喜。(重音:大,越)

9、我怎么能够不感动呢?当我看到我坚信的事实果然出现时,我感受到了周围人们对我的关心、关怀和疼爱,我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热泪。虽然全身已经冻僵,但是那眼泪却是热的。这是亲人、乡邻的关爱之情温暖了我,这是感动的眼泪,这是感动的热泪!

10、最后一段,注意标点符号,这是作者对这种浓浓亲情重重地又描上了一笔,这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感情。

齐读,读出浓浓的深情。

11、拓展延伸

师:多么感人的画面啊,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呢!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长辈们、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我们要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哺育之恩,感谢教师的谆谆教导,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独。所以,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这个世界。在此,我想对 说: 。

四、课堂练习:

(1)、听写生字,同桌检查,纠正错误。

(2)、选词填空。

希望 期望 愿望

1.我们要勤奋学习,不要辜负长辈对我们的( )。

2.我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 )能爬上来。

3.他的( )是长大了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坚持 保持 维持

1.两位交警叔叔在交通路口( )交通秩序。

2.我们要讲卫生,( )教室整洁。

3.虽然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 )着。

(3)、读一读,从带点的词语中选两个,各写一句话。

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救。

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那漫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4)、小练笔:写给亲人的一封信。

(学了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亲人对我们的爱,也懂得了感恩,也许我们要说的太多,但面对他们难以说出口,那么,抽这次机会我们就把自己积蓄多年的感激之言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五、课堂小结

《满山的灯笼火把》寄寓了多少亲人的关爱,面对这无边的爱,我应该做得就是学会感恩,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感恩的心》。是啊!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绘画着一幅幅美丽的图卷,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瓣把美丽献给泥土,馈赠泥土对它的养育之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的生命的真谛!

灯笼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灯笼小孩子爱火天性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纱灯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燎原的火把首尾呼应,寄寓淳朴情感,抒发爱国热情

可取之处: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集中概括文章内容,迅速让学生了解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这篇文章回忆的事,因为所写年代距离当代初中生太遥远,他们理解起来有时代上的隔阂。授课时应该加强对背景的介绍,以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灯笼课件(篇7)

一、引起兴趣。

1、出示范例,幼儿观赏。

2、提问:

(1)这是什么?(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你知道这是用什么形状的纸做成的吗?(圆形)一共用了几个圆形纸片?(有12片、16片、20片等各种样式)圆形中间是什么形状?你会把圆形纸片折叠成三角形吗?(请个别幼儿示范后教师再重点讲解)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面灯笼,提问:为什么两个灯笼会不一样大小?

(圆形纸片大小不同,做成的灯笼大小也不同,一只球体所需要的圆形纸片大小应该是一样的)

二、示范讲解。

1、圆形纸片折叠成三角形。

重点要求幼儿做到:要折叠出相同大小的三角形。

2、粘贴。

(1)每一张圆形纸片的三处折叠部分要和另外三个圆形纸片的折叠部分粘贴起来就成球体。

(2)涂胶水粘合时要对整齐。

(3)用串绳、珠子进行装饰,制作成灯笼。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数量的圆形纸片进行制作。

2、先将圆形全部折叠成三角形后,然后再一起拼搭粘贴。

3、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四、结束讲评。

1、幼儿观赏灯笼,体验成功的快乐。

2、请个别幼儿讲述制作过程,遇到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灯笼课件(篇8)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文中的“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遭遇挫折和意外。那么在遭遇意外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去应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

勾画出文中可以表现出“我”心理活动的词句作批注,思考“我”产生这种心理活动的原因。

例: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净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从“抠”这个词可以看出“我”坠井后紧张,慌乱的心情。因为当时在那茫茫雨幕中只有“我”自己一个人。

4、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坚信着,坚信着?(出示课件,学生联系前文的理解补充)

听:

1、亲人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给予我们力量的,“我”会坚持下去,直到听见?(接读)

夜好黑,“我”的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但我会坚持下去,直到听见?(接读)

2、我听到了呼唤,多么渴望的声音啊。结合课文内容用“渴望”说一句话

看:

3、看到了,“我”看到了火把,瞧--------(出示课件第6自然段三,四句读)

一线,一片,一大片,漫山遍野这些加点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完成课件填空,理解这灯笼火把里蕴含的爱,再读第6自然段三,四句。

说:

5、寒雨之夜,当泪落下时,“我”分明感觉它是热的,同桌互读7和8自然段说说你从这热泪中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说一说你认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并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1、师配乐朗诵《小小的巢》,生谈感受。

灯笼课件(篇9)

灯笼制作教案


灯笼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无论是春节、元宵节还是中秋节,灯笼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制作灯笼不仅是一项有趣的手工活动,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份详细的灯笼制作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制作出美丽的灯笼来。


材料准备:


1.彩纸(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均可)


2.剪刀


3.胶水


4.绳子或丝线


制作过程:


1.选择一张大彩纸,将其对折折叠成半径大约15厘米的半圆形,剪下来形成半圆形的灯笼底座。


2.然后,取另一张不同颜色的彩纸,将其对折折叠成一个长方形,高度大约为灯笼底座的1.5倍,然后在长方形的一个边上画出一些图案,比如花朵、星星等。


3.将长方形的两端对折,再沿着图案所在的边用剪刀将其剪出来。


4.完成上述步骤后,将已经剪好的长方形用胶水粘贴在灯笼底座的四周,注意使其平整并且贴合牢固。


5.将一根绳子或丝线穿过灯笼顶部的小孔,即可挂起你制作的漂亮灯笼了。


制作小提示:


1.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来设计彩纸上的图案,创造出更加独特的灯笼。


2.在灯笼的底部也可以加上一些小装饰,比如流苏、小铃铛等,让灯笼更加美观。


3.做灯笼时最好使用彩纸,颜色更加美观,同时也更加容易展现出灯笼的传统风格。


通过以上的制作教案,相信大家可以轻松地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灯笼了。制作灯笼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增加节日氛围,让我们更加热爱和传承传统文化。希望大家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快乐,享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灯笼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认识的生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作者童年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大家见过灯笼吗?为什么会有满山的灯笼火把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分段,归纳段意。

第二段(2—5):讲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救援。

第三段(6—8):讲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6771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