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模板

作为初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每一位初中老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优秀的初中教案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直线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授课时间:2004.11.17早上第二节授课班级:初三、1班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

2.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灵活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

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知识迁移的能力;

2.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解决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关注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主动探索,勇于发现。从而领悟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利用多媒体放映落日的动画。引导学生从公共点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两方面体会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

今天我们学习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得出直线和圆相离、相交、相切的定义。

2、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r的大小变化,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半径和点与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来判定,总结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定。得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例1(课本第89页例)

例2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

为5,AC与BD交于点O,过点

O作EF∥AB分别交AD、BC于

点E、F。以A为圆心,为

半径作圆,则⊙A与直线BD、EF、BC位置关系怎样,说明理由。

学生观察、讨论、概括、总结后回答

学生讨论试解看清条件与图形做出正确的判断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直线和圆的概念做好铺垫

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来得到新知识

从多个角度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反馈

训练

应用

提高

练习1:教材P.90中1,2.

练习2:在Rt△ABC中,∠C=900,AC=3,AB=5,若以C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那么()

(1)当直线AB与⊙C相切时,r的取值范围是

(1)当直线AB与⊙C相离时,r的取值范围是

(1)当直线AB与⊙C相交时,r的取值范围是

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互相帮助、纠正

培养了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

小结

提高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指导学生回答

探究

活动

问题: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厘米,⊙O的半径为r厘米,当圆心O从点A出发,沿着线路AB一BC一CA运动,回到点A时,⊙O随着点O的运动而移动.在⊙O移动过程中,从切点的个数来考虑,相切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情况下,r的取值范围及相应的切点个数

布置

作业

1、课本第101页7.3A组第2、3题

2、课余时间,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找出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实例,说给大家听。

jk251.cOm扩展阅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⒈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⒉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定理及其运用。

㈡能力训练点

经典初中教案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的性质和判定.因为它是本单元的基础(如:“切线的判断和性质定理”是在它的基础上研究的),也是高中解析几何中研究的基础.

难点:在对性质和判定的研究中,既要有归纳概括能力,又要有转换思想和能力,所以是本节的难点;另外对“相切”要分清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是指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与有一个公共点含义不同(这一点到直线和曲线相切时很重要),学生较难理解.

3.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教师通过电脑演示,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并引导学生把“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研究的方法迁移过来,指导学生归纳、概括;

(2)在教学中,以“形”归纳“数”,以“数”判断“形”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掌握其判定方法和性质;

2、通过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学设计:

(一)基本概念

1、观察:(组织学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归纳:(引导学生完成)

(1)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2)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

3、概念:(指导学生完成)

由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得出以下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1)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研究与理解: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含义是“有且仅有”,这与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的含义不同.

②直线和圆除了上述三种位置关系外,有第四种关系吗?即一条直线和圆的公共点能否多于两个?为什么?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

1、迁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P在⊙O内d

(2)点P在⊙O上d=r;

(3)点P在⊙O外d>r.

2、归纳概括: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1)直线l和⊙O相交d

(2)直线l和⊙O相切d=r;

(3)直线l和⊙O相离d>r.

(三)应用

例1、在Rt△ABC中,∠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何种位置关系?为什么?

(1)r=2cm;(2)r=2.4cm;(3)r=3cm.

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指导学生规范解题过程.

解:(图形略)过C点作CD⊥AB于D,

在Rt△ABC中,∠C=90°,

AB=,

∵,∴AB·CD=AC·BC,

∴(cm),

(1)当r=2cm时CD>r,∴圆C与AB相离;

(2)当r=2.4cm时,CD=r,∴圆C与AB相切;

(3)当r=3cm时,CD<r,∴圆C与AB相交.

练习P105,1、2.

(四)小结:

1、知识:(指导学生归纳)

2、能力: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五)作业:教材P115,1(1)、2、3.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厘米,⊙O的半径为r厘米,当圆心O从点A出发,沿着线路AB一BC一CA运动,回到点A时,⊙O随着点O的运动而移动.在⊙O移动过程中,从切点的个数来考虑,相切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情况下,r的取值范围及相应的切点个数.

略解:由正三角形的边长为6厘米,可得它一边上的高为9厘米.

①∴当⊙O的半径r=9厘米时,⊙O在移动中与△ABC的边共相切三次,即切点个数为3.

②当0<r<9时,⊙O在移动中与△ABC的边共相切六次,即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关教学方案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太平溪九四中学何风光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⒈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⒉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定理及其运用。

㈡能力训练点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方案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的性质和判定.因为它是本单元的基础(如:“切线的判断和性质定理”是在它的基础上研究的),也是高中解析几何中研究的基础.

难点:在对性质和判定的研究中,既要有归纳概括能力,又要有转换思想和能力,所以是本节的难点;另外对“相切”要分清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是指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与有一个公共点含义不同(这一点到直线和曲线相切时很重要),学生较难理解.

3.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教师通过电脑演示,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并引导学生把“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研究的方法迁移过来,指导学生归纳、概括;

(2)在教学中,以“形”归纳“数”,以“数”判断“形”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第12页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相关教学方案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的性质和判定.因为它是本单元的基础(如:“切线的判断和性质定理”是在它的基础上研究的),也是高中解析几何中研究的基础.

难点:在对性质和判定的研究中,既要有归纳概括能力,又要有转换思想和能力,所以是本节的难点;另外对“相切”要分清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是指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与有一个公共点含义不同(这一点到直线和曲线相切时很重要),学生较难理解.

3.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教师通过电脑演示,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并引导学生把“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研究的方法迁移过来,指导学生归纳、概括;

(2)在教学中,以“形”归纳“数”,以“数”判断“形”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掌握其判定方法和性质;

2、通过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学设计:

(一)基本概念

1、观察:(组织学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归纳:(引导学生完成)

(1)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2)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

3、概念:(指导学生完成)

由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得出以下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1)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研究与理解: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含义是“有且仅有”,这与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的含义不同.

②直线和圆除了上述三种位置关系外,有第四种关系吗?即一条直线和圆的公共点能否多于两个?为什么?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

1、迁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P在⊙O内d

(2)点P在⊙O上d=r;

(3)点P在⊙O外d>r.

2、归纳概括: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1)直线l和⊙O相交d

(2)直线l和⊙O相切d=r;

(3)直线l和⊙O相离d>r.

(三)应用

例1、在Rt△ABC中,∠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何种位置关系?为什么?

(1)r=2cm;(2)r=2.4cm;(3)r=3cm.

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指导学生规范解题过程.

解:(图形略)过C点作CD⊥AB于D,

在Rt△ABC中,∠C=90°,

AB=,

∵,∴AB·CD=AC·BC,

∴(cm),

(1)当r=2cm时CD>r,∴圆C与AB相离;

(2)当r=2.4cm时,CD=r,∴圆C与AB相切;

(3)当r=3cm时,CD<r,∴圆C与AB相交.

练习P105,1、2.

(四)小结:

1、知识:(指导学生归纳)

2、能力: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五)作业:教材P115,1(1)、2、3.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厘米,⊙O的半径为r厘米,当圆心O从点A出发,沿着线路AB一BC一CA运动,回到点A时,⊙O随着点O的运动而移动.在⊙O移动过程中,从切点的个数来考虑,相切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情况下,r的取值范围及相应的切点个数.

略解:由正三角形的边长为6厘米,可得它一边上的高为9厘米.

①∴当⊙O的半径r=9厘米时,⊙O在移动中与△ABC的边共相切三次,即切点个数为3.

②当0<r<9时,⊙O在移动中与△ABC的边共相切六次,即

经典初中教案数学教案-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2004.11.17早上第二节授课班级:初三、1班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

2.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灵活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

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知识迁移的能力;

2.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解决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关注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主动探索,勇于发现。从而领悟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利用多媒体放映落日的动画。引导学生从公共点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两方面体会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

今天我们学习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得出直线和圆相离、相交、相切的定义。

2、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r的大小变化,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半径和点与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来判定,总结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定。得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例1(课本第89页例)

例2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

为5,AC与BD交于点O,过点

O作EF∥AB分别交AD、BC于

点E、F。以A为圆心,为

半径作圆,则⊙A与直线BD、EF、BC位置关系怎样,说明理由。

学生观察、讨论、概括、总结后回答

学生讨论试解看清条件与图形做出正确的判断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直线和圆的概念做好铺垫

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来得到新知识

从多个角度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反馈

训练

应用

提高

练习1:教材P.90中1,2.

练习2:在Rt△ABC中,∠C=900,AC=3,AB=5,若以C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那么()

(1)当直线AB与⊙C相切时,r的取值范围是

(1)当直线AB与⊙C相离时,r的取值范围是

(1)当直线AB与⊙C相交时,r的取值范围是

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互相帮助、纠正

培养了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

小结

提高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指导学生回答

探究

活动

问题: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厘米,⊙O的半径为r厘米,当圆心O从点A出发,沿着线路AB一BC一CA运动,回到点A时,⊙O随着点O的运动而移动.在⊙O移动过程中,从切点的个数来考虑,相切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情况下,r的取值范围及相应的切点个数

布置

作业

1、课本第101页7.3A组第2、3题

2、课余时间,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找出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实例,说给大家听。

两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模板


课题:两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的:掌握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两圆的五种位置的判定.

教学难点: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请说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从两个角度来研究这种位置关系的,

⑴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

⑵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离

相切

相交

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

0

1

2

d与r的关系

d>r

d=r

d

二.讲解:圆和圆位置关系.

⑴两圆的公共点个数;

⑵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的大小关系.

两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

外切

相交

内切

内含

两圆的交点个数

0

1

2

1

0

d与R、r的关系

d>R+r

d=R+r

R-r

d=R-r

d

定理设两个圆的半径为R和r,圆心距为d,则

⑴d>R+rÛ两圆外离;

⑵d=R+rÛ两圆外切;

⑶R-r

⑷d=R-r(R>r)Û两圆内切;

⑸dr)Û两圆内含.

三.巩固:

⒈若两圆没有公共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离(B)相切(C)内含(D)相离

⒉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切(B)内切(C)外切或内切(D)不确定

⒊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根据下列条件判断⊙O1和⊙2的位置关系.

⑴O1O2=8cm;⑵O1O2=7cm;⑶O1O2=5cm;⑷O1O2=1cm;

⑸O1O2=0.5cm;⑹O1O2=0,即⊙O1和⊙O2重合;

四作业:P1372.3.4.5

两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方案


课题:两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的:掌握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两圆的五种位置的判定.

教学难点: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请说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从两个角度来研究这种位置关系的,⑴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⑵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离

相切

相交

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

0

1

2

d与r的关系

d>r

d=r

d

二.讲解:圆和圆位置关系.

⑴两圆的公共点个数;

⑵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的大小关系.

两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

外切

相交

内切

内含

两圆的交点个数

0

1

2

1

0

d与R、r的关系

d>R+r

d=R+r

R-r

d=R-r

d

定理设两个圆的半径为R和r,圆心距为d,则

⑴d>R+rÛ两圆外离;

⑵d=R+rÛ两圆外切;

⑶R-r

⑷d=R-r(R>r)Û两圆内切;

⑸dr)Û两圆内含.

三.巩固:

⒈若两圆没有公共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离(B)相切(C)内含(D)相离

⒉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切(B)内切(C)外切或内切(D)不确定

⒊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根据下列条件判断⊙O1和⊙2的位置关系.

⑴O1O2=8cm;⑵O1O2=7cm;⑶O1O2=5cm;

⑷O1O2=1cm;⑸O1O2=0.5cm;⑹O1O2=0,即⊙O1和⊙O2重合;

四作业:P1372.3.4.5

圆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模板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两圆的位置关系和两圆相交、相切的性质.它们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圆的重要概念性知识,也是今后研究圆与圆问题的基础知识.

难点: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与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的性质的运用.由于两圆位置关系有5种类型,特别是相离有外离和内含,相切有外切和内切,学生容易遗漏;而在相交圆的性质应用中,学生容易把“相交两圆的公共弦垂直平分两圆的连心线.”看成是真命题.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第二课时相交两圆的性质.

(1)把课堂活动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主动获得知识;

(2)要重视圆的对称美的教学,组织学生欣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在教学中,以分类思想为指导,以数形结合为方法,贯串整个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2.通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

3.通过演示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两圆的五种位置与两圆的半径、圆心距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两圆位置关系及判定.

(一)复习、引出问题

1.复习: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各是怎样定义的?

(教师主导,学生回忆、回答)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直线和圆相离、相切、相交.各种位置关系是通过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的

2.引出问题:平面内两个圆,它们作相对运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二)观察、分类,得出概念

1、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别得出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包括同心圆)这五种位置关系,准确给出描述性定义:

(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外离.(图(1))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外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图(2))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此时叫做这两个圆相交.(图(3))

(4)内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内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图(4))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内含(图(5)).两圆同心是两圆内含的一个特例.(图(6))

2、归纳:

(1)两圆外离与内含时,两圆都无公共点.

(2)两圆外切和内切统称两圆相切,即外切和内切的共性是公共点的个数唯一

(3)两圆位置关系的五种情况也可归纳为三类:相离(外离和内含);相交;相切(外切和内切).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并进一步考虑:从两圆的公共点的个数考虑,无公共点则相离;有一个公共点则相切;有两个公共点则相交.除以上关系外,还有其它关系吗?可能不可能有三个公共点?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圆只存在以上五种位置关系.

(三)分析、研究

1、相切两圆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连心线与切点的关系,分析、研究,得到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

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这个性质由圆的轴对称性得到,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考虑如何对这一性质进行证明

2、两圆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

设两圆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组织学生研究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r和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图形略)

两圆外切d=R+r;

两圆内切d=R-r(R>r);

两圆外离d>R+r;

两圆内含d<R-r(R>r);

两圆相交R-r<d<R+r.

说明: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

(四)应用、练习

例1:如图,⊙O的半径为5厘米,点P是⊙O外一点,OP=8厘米

求:(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小圆⊙P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大圆⊙P的半径是多少?

解:(1)设⊙P与⊙O外切与点A,则

PA=PO-OA

∴PA=3cm.

(2)设⊙P与⊙O内切与点B,则

PB=PO+OB

∴PB=13cm.

例2:已知:如图,△ABC中,∠C=90°,AC=12,BC=8,以AC为直径作⊙O,以B为圆心,4为半径作.

求证:⊙O与⊙B相外切.

证明:连结BO,∵AC为⊙O的直径,AC=12,

∴⊙O的半径,且O是AC的中点

∴,∵∠C=90°且BC=8,

∴,

∵⊙O的半径,⊙B的半径,

∴BO=,∴⊙O与⊙B相外切.

练习(P138)

(五)小结

知识:①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②以及这五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和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

③两圆相切时切点在连心线上的性质.

能力:观察、分析、分类、数形结合等能力.

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六)作业

教材P151中习题A组2,3,4题.

第二课时相交两圆的性质

教学目标1、掌握相交两圆的性质定理;2、掌握相交两圆问题中常添的辅助线的作法;3、通过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结合相交两圆连心线性质教学向学生渗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教学重点相交两圆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应用轴对称来证明相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和准确添加辅助线.教学活动设计(一)图形的对称美相切两圆是以连心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相交两圆具有什么性质呢?(二)观察、猜想、证明1、观察:同样相交两圆,也构成对称图形,它是以连心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2、猜想:“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3、证明:对A层学生让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教师组织;对B、C层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已知:⊙O1和⊙O2相交于A,B.求证:Q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分析:要证明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只要证明O1O2上的点和线段AB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于是想到连结O1A、O2A、O1B、O2B.证明:连结O1A、O1B、O2A、O2B,∵O1A=O1B,∴O1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又∵O2A=O2B,∴点O2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因此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也可考虑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加以证明:∵⊙Ol和⊙O2,是轴对称图形,∴直线O1O2是⊙Ol和⊙O2的对称轴.∴⊙Ol和⊙O2的公共点A关于直线O1O2的对称点即在⊙Ol上又在⊙O2上.∴A点关于直线O1O2的对称点只能是B点,∴连心线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注意:相交两圆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而不是相交两圆的公共弦垂直平分两圆的连心线.(三)应用、反思例1、已知两个等圆⊙Ol和⊙O2相交于A,B两点,⊙Ol经O2。求∠OlAB的度数.分析:由所学定理可知,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又⊙O1与⊙O2是两个等圆,因此连结O1O2和AO2,AO1,△O1AO2构成等边三角形,同时可以推证⊙Ol和⊙O2构成的图形不仅是以O1O2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同时还是以AB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从而可由∠OlAO2=60°,推得∠OlAB=30°.解:⊙O1经过O2,⊙O1与⊙O2是两个等圆∴OlA=O1O2=AO2∴∠O1AO2=60°,又AB⊥O1O2∴∠OlAB=30°.例2、已知,如图,A是⊙Ol、⊙O2的一个交点,点P是O1O2的中点。过点A的直线MN垂直于PA,交⊙Ol、⊙O2于M、N。求证:AM=AN.证明:过点Ol、O2分别作OlC⊥MN、O2D⊥MN,垂足为C、D,则OlC∥PA∥O2D,且AC=AM,AD=AN.∵OlP=O2P,∴AD=AM,∴AM=AN.例3、已知:如图,⊙Ol与⊙O2相交于A、B两点,C为⊙Ol上一点,AC交⊙O2于D,过B作直线EF交⊙Ol、⊙O2于E、F.求证:EC∥DF证明:连结AB∵在⊙O2中∠F=∠CAB,在⊙Ol中∠CAB=∠E,∴∠F=∠E,∴EC∥DF.反思:在解有关相交两圆的问题时,常作出连心线、公共弦,或连结交点与圆心,从而把两圆半径,公共弦长的一半,圆心距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运用三角形有关知识来解,或者结合相交弦定理,圆周角定理综合分析求解.(四)小结知识:相交两圆的性质: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该定理可以作为证明两线垂直或证明线段相等的依据.能力与方法:①在解决两圆相交的问题中常常需要作出两圆的公共弦作为辅助线,使两圆中的角或线段建立联系,为证题创造条件,起到了“桥梁”作用;②圆的对称性的应用.(五)作业教材P152习题A组7、8、9题;B组1题.探究活动问题1:已知AB是⊙O的直径,点O1、O2、…、On在线段AB上,分别以O1、O2、…、On为圆心作圆,使⊙O1与⊙O内切,⊙O2与⊙O1外切,⊙O3与⊙O2外切,…,⊙On与⊙On-1外切且与⊙O内切.设⊙O的周长等于C,⊙O1、⊙O2、…、⊙On的周长分别为C1、C2、…、Cn.(1)当n=2时,判断Cl+C2与C的大小关系;(2)当n=3时,判断Cl+C2+C3与C的大小关系;(3)当n取大于3的任一自然数时,Cl十C2十…十Cn与C的大小关系怎样?证明你的结论.提示:假设⊙O、⊙O1、⊙O2、…、⊙On的半径分别为r、rl、r2、…、rn,通过周长计算,比较可得(1)Cl+C2=C;(2)Cl+C2+C3=C;(3)Cl十C2十…十Cn=C.问题2:有八个同等大小的圆形,其中七个有阴影的圆形都固定不动,第八个圆形,紧贴另外七个无滑动地滚动,当它绕完这些固定不动的圆形一周,本身将旋转了多少转?提示:1、实验:用硬币作初步实验;结果硬币一共转了4转.2、分析:当你把动圆无滑动地沿着圆周长的直线上滚动时,这个动圆是转转,但是,这个动圆是沿着弧线滚动,那么方才的说法就不正确了.在我们这个题目中,那动圆绕着相当于它的圆周长的的弧线旋转的时候,一共走过的不是转;而是转,因此,它绕过六个这样的弧形的时,就转了转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047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