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按照惯例,高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主动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怎样才能写好高中教案?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一、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0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Jk251.coM编辑推荐

高中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0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一、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0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万能通用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化学反应解其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步骤

本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录像、影碟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的认识,让学生通过阅读、观摩、讨论等学习形式,主动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具体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引言]

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现象是什么??(燃烧)

早期古人怎么取火?(钻木取火)

[讲述]

在第一节中就讲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火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燃烧的探究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过去我们曾经研究过,现在仍然在研究,将来还会继续研究。

为什么对燃烧这一古老的化学现象我们要一直研究下去呢?因为,研究燃烧中的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

第三节

一、

[提问]

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能源是那种能源?你身边接触到最为常见的能源是什么样的能源?(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最为常见的能源是热能,比如:燃烧放出的热。)

[边讲述边板书]

1、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提问]

写出至少四个可燃物燃烧的反应。

[学生板书]

H2+O2-----H2O

CO+O2------CO2

C+O2--------CO2

CH4+O2------CO2+H2O

[讲述]

可燃物的燃烧是最常见的有热量放出的反应。

[提问]

什么是燃烧?(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提问]

燃烧是一种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那么,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吗?(不一定。)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精】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三部分,主要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讨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原教材穿插在第一章"卤素"中学习,新旧教材这部分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比起原教材来,新教材有三个特色:

1、结构合理:新教材从研究燃烧出发,导入氧化还原,先由复习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入手,对照Fe2O3+3CO==2Fe+3CO2类属判断的矛盾导出氧化还原,顺理成章。全节拟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纲目清晰。

2、表述生动:用拟人漫画形象生动的表述概念,激发兴趣,便于理解。

3、联系实际:列举生产、生活中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了解初中所学的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不同分类的关系。

(3)会用"双线桥"式表示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能力目标: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谁是氧化剂、还原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课时分配】

3课时:(1)学习"一、二";(2)学习"三",练习写"双线桥"反应式;(3)课堂小结,课堂训练及作业评析、补偿。

【教学设计】

1、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

教学内容要点

教与学活动建议

一、化学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学习了化学反应分类共有:

1、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数、类别分:

基本类型:化合:A+B=AB

分解:AB=A+B

置换:A+BC=AC+B

复分解:AB+CD=AD+CB

2、根据反应物得失氧分:

氧化:物质得到氧

还原:物质失去氧

3、判断反应属于何类型:

Fe2O3+3CO==2Fe+3CO

CuO+H2===Cu+H2O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实验分析:

实例:CuO+H2=Cu+H2O

↓↓

从得失氧分析:失氧得氧

↓↓

从升降价分析:降价升价

↓↓

电子转移分析:得e失e

↓↓

反应结论:还原反应氧化反应

------------

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概念迁移:

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没有得失氧的反应。

(1)电子完全得失:2Na+Cl2===2NaCl

(2)电子对偏移:H2+Cl2===2HCl

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

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三、氧化剂和还原剂

1、实例分析:

CuO+H2=Cu+H2O

↓↓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

↓↓

被还原被氧化

↓↓

氧化剂还原剂

↓↓

得电子物质失电子物质

------------------------

从反应物中找

2、用"双线桥式"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询问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引入:

1、初中化学学习过那些类型?各有何特点?(引出左列各基本类型的特征)

2、从得失氧的角度还学习过那些类型?(以CuO与H2的反应为例,它属于何类型?)

3、Fe2O3和CO的反应属于什么基本类型?(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由学生按照左列(1)-(3)的三个层次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结论。指出;从价态变化和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

可以扩展到对许多没有氧参加的化学变化实质的认识.

(引出Na与Cl2,H2与Cl2反应)

▲最好能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本图1-2,1-5,1-8改成动画,配合分析各概念放映。

▲学生以左列两反应为例,分析Na、H2发生氧化反应,Cl2发生反应。也可扩充至其他实例。

教师提示学生全面理解: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偏移和电子的得失

▲由学生说出课本图1-7的含义,以明确氧化还原与基本类型的关系。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还原反应-被还原-氧化剂"和"氧化反应-被氧化-还原剂"的内联系

(配合课本图1-8的动画分析)

▲归纳小结:师生共同讨论。

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

实质判断依据元素变化反应物称为反应物性质

失e—→升价—→被氧化—→还原剂—→还原性

得e—→降价—→被还原—→氧化剂—→氧化性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177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