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重要性质:酸碱性;理解溶液酸碱性强弱与ph的关系;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2、初步学会探究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酸碱性的方法。
3.了解酸和碱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增进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酸和碱强弱程度及其实质
教学难点
认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诊断:
1、什么是酸?什么是碱?
2、nahso4是酸吗?
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诊断上节课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情景引入:
nahso4不是酸,但其水溶液显酸性。所以只要溶液中含有较多h+的显酸性,只要含有较多oh-的溶液显碱性。
问题:厨房中有两杯醋溶液,你怎么知道哪杯浓度更大?
可以通过尝的方法得出哪杯溶液浓度大
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如何测定溶液的ph值?下面我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我这有一瓶待测液,取少量于试管中,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溶液的ph。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操作一下呢?
仔细观察,了解ph试纸的使用方法
进行规范的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时养成规范操作的好习惯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调: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用完后要进行洗涤)
点拨: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只能准确到整数)要精确的测定就要使用ph计
按照老师的点拨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p2~p4)
编者:刘玉琴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表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难点:用自已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一些几何图形的某些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归纳法。
教学技术与教具:几何画板、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实物教具。
活动准备:1、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等。并展示实物教具和第3页下图,让学生系统回忆这些几何体的形状。
2、就是由这些基本图形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下面是一幅城市一角的
街景照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实投)从而引出新课——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板书)
教学过程:
1、课件展示一些建筑物照片和一些邮票(有建筑画面),让学生感受立体
几何图形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同时让学生观察每幅图中,能找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让学生上台说明,看谁能找到最多和最准确,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2、展示课本第2页各图(实投),让学生仔细观察回答又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培养学生敏捷的观察力。
3、展示第3页上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再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课件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台、球的几何透视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5、课件展示棱柱和圆柱,分组讨论这两个几何体具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分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对棱柱比较全面的认识。
6、练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和球。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举的例子多。(如:机器零件的六脚螺母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桶开头茶叶盒,茶杯的开头类似于圆柱,有些冰琪淋的开头类似于圆锥,蓝球,足球等的开头类似于球,台灯的灯罩的开头类似于圆台。
7、练习:将下列的几何休分类,并说明理由。
小结: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你的周围都存在着数学吗?
作业:
1.动手做一做,想一想:
①画一个半径为5cm的圆,从圆中剪下一个扇形,(扇形要大些才好)
②把扇形的两条半径对齐,卷成一个几何休。
③你能说出这个几何体是什么吗?
2.做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体。(注:做好后请保留)
教学后记:
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感兴趣,气氛极好,能认识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也能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属于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通过观察比较实物棱柱与圆柱,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但对于给几何体分类,却不会分,学生不知根据什么分,只有通过指点按平面与曲面分或按柱、椎、球分,则大部分同学会分。
第十一课在人群中挺立第三框教案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铸就生命信条
学科
思品
总课时数
一课时
版本名称
人民版
年级
九年级
册次
全一册单元章节名称
第四单元第11课第3节页码第130-136页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框通过故事阅读、模拟通信、拟订道德信条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生活中进行培养道德,并把道德的关涉群体扩大到国家和社会,教育学生树立“大德”这一更高的追求目标。
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自己的道德楷模,坚持道德信条,追求人生的“大德”,在人群挺立。
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人生道德信条:“公”“廉”“仁”。追求人生大德。
教学难点人生有大德。教学流程第3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点燃道德明灯。2、书写道德信条。3、人生有大德1、师:生活中美德的形成会遇到哪些困难?(提示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2上一节课从反面告诉我们美德形成要注意什么,这节课我们将从正面思考怎样培养美好的品德。3、指导学生阅读p131-132的“瑞恩的井”(1)你心目中的道德楷模是谁?(2)他们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德?(3)小瑞恩为什么成为青少年的道德?4、指导学生发现身边同学的闪光点5、指导学生阅读p133-的短文(1)、你认为做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2)、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6、做人不仅要有基本道德准则,更应追求大德。指导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p135“联合国为他下半旗”一文(1)联合国为什么为周恩来下半旗?(2)请再举一些像周恩来一样有大德的人。(3)每人写一条反映大德的名言生答(或举例或概括阅读课文并思考和回答问题分组活动:互找道德闪光点为自己设计一组道德信条全班静听朗读,准备思考和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旧课,为引入新课以及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课内容奠定基础。通过思考明白道德楷模未必是伟人、名人,平凡人中也不乏有令我们肃然起敬的道德楷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道德楷模。通过活动,使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道德闪光点的自信。使学生牢记做人的基本准则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以大德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
板书设计课
铸就生命信条
1点燃道德明灯
2书写道德信条
3人生有大德
课题
《公民的义务》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教者
赵晶莹
单位
宁安市石岩镇中学
我
们
的
法
定
义
务活动一:分析讨论设置情景:小珊应该纳税吗?1、仔细阅读图文材料或将其以小品方式表演出来。2、在思考、小组讨论基础上,在班上交流你的见解。3、教师小结1、帮助学生认识“每个人即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从而增强义务观念。2、增强学生纳税意识使之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的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
我
们
的
道
德
义
务活动二:自由论坛设置情景:小龚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美德?1、请一两位学生将小龚的事迹改编成话剧表演经大家看,或画成漫画展示出来。2、每小组选一名班上交流看法和体会。3、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情景三:单先生的行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称赞?1、将单先生的事迹制成课件事用共他方式展示出来,以增强其感染办和直观性。2、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进行交流。注意:1、教师以平等主体的身份与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2、不要将感受仅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使学生懂得每个人不仅要履行法律义务,而且应履行道德义务,这是思想境界更高地义务。•帮助学生认识凡是自觉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的行为都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学习单先生高尚品德、弘扬中民族传统美德。•让学生知道道德义务范围的广泛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小品表演法,课前调查法,设疑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调查表,让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写成书面材料,供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作为公民的我们把你知道的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说一说。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感
悟
升
华针对公民的义务我们探讨本节课,上完本节课,想说的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能不能再把你的感悟汇成一句话送给朋友。
教
师
总
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确公民的义务有哪些,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的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提高我们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p5~p7)
教学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教学方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工具:扇子、笔、常见的立方体
准备活动: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常见的几种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1.通过创设情景引出面和曲面(学生常见的高速公路和海浪),并由此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图形例子。
2.拿出具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除了面以外,还有那些组成部分,从而引出线和点,由此让学生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3.先让学生想象面面相交,线线相交会得到什么?再板书画出,面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
4.思考:平面与平面相交得到什么线?曲面与曲面呢?
5.让学生找找具体模型的面和线,顶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得到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的初步认识,通过笔来演示加深这个认识。(做相应的课本上的练习议一议)
6.通过动画演示,举例下雨,水笼头,以及扇子的展开,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得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初步认识。并通过举例进一步加深这种认识,做课本上相应的习题。
7.练习:课本p7第2题
小结: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作业:1p7:1
2为明天上课准备做课本上的几个平面图形。
教学后记:先让学生想你线线相交,面面相交会有什么结果?再通过示范,线线相交即得到点,面面相交则得到线,举点动成线的例子。再让学生举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学生能积极思考,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能初步想像出某一个平面动会得到什么几何体。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