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相关教学方案

时间:2022-02-28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组成奥秘读后感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本章将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我的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从中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学会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从而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任务]1.认识各种绚丽多姿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3.知道微粒与微粒之间是有间隔的。4.通过学习,培养科学的态度,训练操作技能,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知识准备]1.请写出你知道的一些常见物质名称,并列举它的1~2条性质或用途(看谁知道得多)。2.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进入“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分别闻到了什么?为什么?[课堂练习][资料查询]:调查家庭厨房和实验室的物品,图书馆查岗、访问医院等单位。[问题研究]1.完成课本p57页的实验,并完成其中的问题。(整理后写在书上)2.据调查,浴室水池里的水常呈淡蓝色,请由此设计探究题,并解释原因。[讨论交流]1.通过上述问题探究,受到哪些启发或想法,请相互交流。同时写出生产生活中类似的实例1~2则。[观察思考]:实验操作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2:重新配制甲溶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3:在烧杯b中以蒸馏水代替浓氨水,重复实验1的操作。观察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和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取一根长约50cm的玻璃管,一端设法封住,往管中先后加入等体积的水(可红色)和酒精至满,用塞子塞住管口密封(不留空间)。然后把玻璃管两端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静置后,观察变化。然后用酒精灯火焰小心地加热管外壁一会儿,又有何变化?再冷却后,又有何变化?通过探究和讨论,得出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1.我们能够嗅到这处花香的事实,可以说明()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b.微粒与微粒之间有空隙。c.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性质。2.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c.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3.据报道,广州市一市民在家中浴室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法医化验后确认是氯气中毒。氯气(cl2)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经调查该市民为了获得强的去污能力,竟把家用洗涤剂、浴液和洁厕精等3类共5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导致悲剧发生。请问,导致该市民中毒身亡的氯气是如何产生?从此事件中应吸取哪些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用你最熟悉的化学实例来说明“1+1不一定等于2”,并用微粒的观点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列举一个简单的实验事实,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试解释下列现象:(1)打开一瓶香水,立即闻到香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一滴碳黑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在菜汤中加入少量的味精,味道会变得很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湿衣服晾在日光下容易干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有人将一瓶水全部倒掉后说瓶内没有物质了,你认为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学习][家庭实验]:请做一个小实验来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且微粒之间有空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宽视野]1.讨论比较温度计里的水银能否用水或酒精来代替?(做比较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观察加热碘晶体发生的现象,归纳碘晶体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一长条滤纸上均匀滴上几滴酚酞试剂,伸入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里,在试管口处塞一小团棉花,并用仪器a滴十几滴浓氨水于棉花上(1)描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2.c3.这3类5种洗涤用品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氯气,而氯气由于运动于空气被人吸入而中毒。在使用洗涤用品时,不能随意混合使用。4.主要从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考虑。5.答案很多,只要符合题意均可。6.(1)打开香水瓶盖,由于香水中微粒不断运动,分散到空气里被人呼入。(2)由于碳墨水的微粒不断运动,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里,故逐渐溶解而变黑。(3)味精中微粒由于不断运动而扩散到菜汤微粒的间隙里,故可感觉到味精的鲜味。(4)因为太阳晒着的地方温度高,微粒运动的动能增大,故水中的微粒易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5)防止因酒精、汽油里的微粒由于不断运动而散失。(6)瓶里还应存在空气,瓶壁附有水。

Jk251.coM编辑推荐

营养物质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对人体的作用

2、几种供能物质

3、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引入 :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 :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的种类。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介绍的作用的资料。

板书设计 :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一、的种类

1、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的种类:

2课时:

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主要来源

主要功能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A

B1

C

D

探究活动

探究简易检测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通过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与能量的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机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花生种子一粒、解剖针、火柴、温度计、清水、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10毫升自来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测温后将试管固定于铁架台上;

2、用解剖针将花生种子穿起,然后用火柴将花生种子点燃。将点燃的花生种子置于试管下方,加热试管中的自来水;

3、待花生种子快要燃尽时,再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4、计算两次测量的温度差。这个温差就是试管中自来水温度上升的数值。

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实验结果:花生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热能使自来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第讲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第10讲物质的构成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考查方式1分子的性质及应用选择题9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用分子性质解释相关现象选择题92结合教材实验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子的不断运动选择题11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2原子构成、性质及应用选择题2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原子数目的表示方法3核外电子排布、离子选择题4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3个铁离子的表示方法选择题6(c)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查有关离子的分析推理选择题6(d)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离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本讲内容我省在考查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占试卷分值约为3分,预计在XX年我省中考会继续以考查分子的性质与应用,原子、离子等知识为重点。分子和原子分子原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的最小粒子原子是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相同点①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___;②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____;③分子、原子之间都有____;④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____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____再分联系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是由____构成的原子的构成、性质及应用1.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但由于原子是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在________中不可以再分。2.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不带电)、________(带负电)。(注意特例:一般的氢原子无________)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____________,电性________,因此整个原子________。3.在原子中:________数=________数=________数,但是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原子核很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上,这是因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质量几乎相等,而一个电子的质量只相当于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6.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________(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__________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如果用算式表示,可以表示为: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略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则发现: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数+________数。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1)通常用________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________层,最多的有________层,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________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2.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____个原子易____电子非金属元素____个原子易____电子稀有气体元素____个(氦2个)不易得、失电子,稳定结论____________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离子1.带电的____________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2.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温馨提示】①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在离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原子和离子的关系粒子结构电性粒子名称符号结构示意图原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电中性氖原子_____离子阳离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带正电钠离子_____阴离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带负电氯离子_____原子与离子的联系相互转化: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相同点①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②都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论个数;③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且质量、体积都很小;④都在不停地运动,粒子间都有一定间隔;⑤同种粒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的性质不同相异点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②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也可构成分子;③分子、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④原子和离子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转化关系原子命题点1分子的性质及应用(·河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b.气体易被压缩——分子间隔大c.水加糖变甜——分子不停地运动d.铁块很难压缩——分子间存在斥力思路点拨:水结成冰,是分子间间隔改变,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本题考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需要认识微粒的主要性质(以分子为例):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间有作用力。另外,要熟记一些微粒典型的宏观表现的例子,以便于区分它们。1.(·河北)如图所示实验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a.闻到气味b.气体混合c.刻出划痕d.品红溶解2.(·河北)登山时喝空的矿泉水瓶,拧紧瓶盖。下山后瓶子变瘪,瓶内的气体分子()a.个数减少b.质量减少c.间隔变小d.体积减小3.(·石家庄一模)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a.液氧是淡蓝色的——氧气分子是淡蓝色的b.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构成物质的分子可以再分c.水结冰后不能流动——水分子在0℃以下将不再运动d.5ml水与5ml食醋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分子之间有间隔命题点2原子的构成、性质及应用(·北京)一种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4b.26c.30d.56思路点拨: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弄清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4.(·台州)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5.(·荆州)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a.中子b.质子c.电子d.质子和中子6.(·杭州)考古学上常用碳-14原子测定文物年代,碳-14原子和碳-12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中子数不同,它们的原子质量之比是________。命题点3核外电子排布、离子(·成都)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na和na+,其中相同的是()a.电子数b.质子数c.电子层数d.所带电荷数思路点拨: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进行解答,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7.(·苏州)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铜b.二氧化碳c.金刚石d.氯化钠8.(·菏泽)下列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微粒①易得到电子b.微粒②和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属于同种元素c.微粒③易形成+1价金属阳离子d.微粒④带两个单位正电荷9.(·菏泽)有a、b、c、d四种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如下:(1)d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d元素与上图中________(填字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d元素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2)a、b、c三种元素能形成一种化合物,其水溶液的ph________7(填“ ”“ ”或“=”)。(3)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为________(写化学式),其中b元素化合价为________。第10讲物质的构成一、选择题1.(·襄阳)“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a.分子很小b.分子可以再分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云南)下列粒子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a.电子b.原子c.分子d.离子3.(·绵阳)下列各种粒子,不带电的是()a.原子核b.质子c.中子d.电子4.(·汕尾)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水b.铝c.金刚石d.氯化钠5.(·温州)最近某科研小组证实了117号元素的存在,其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17个质子和17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59b.117c.176d.2936.(·石家庄二模)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间隙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d.房间里喷洒香水后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7.(·荆州)下面所列各项中,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元素的核电荷数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8.(·阜新)某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该粒子一定是()a.原子b.分子c.阴离子d.阳离子9.(·广州)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实心球体b.原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10.(·石家庄市内四区毕业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c.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d.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二、填空及简答题11.(·株洲)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x=______;a粒子的化学式是______。(2)由b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b粒子的名称是________。(3)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表示离子的是________(填字母)。12.(·重庆a卷)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2)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3)下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_(填字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13.(·荆州)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其中n≠0),请回答下列问题。(1)n的最大值为________。(2)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其对应的化学符号为________;由+6价的该元素形成的常见酸的化学式为________。(3)若m-n=10,则该粒子对应的常见金属元素有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14.(·绥化)把握微观世界,了解构成物质的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1)反应物中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2)通过该图你能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第10讲物质的构成考点解读考点1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很小运动间隔可以不能原子考点21.化学变化化学变化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质子中子3.核电荷质子核外电子不一定5.原子核质子中子6.碳原子原子的质量原子实际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1/12质子中子考点31.(1)电子层(2)1782.(1)质子数电子层原子核该电子层的电子数(2) 4失≥4得8最外层电子数考点41.原子或原子团阳离子阴离子2.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个镁离子3.=ne na+ cl各个击破例1a例2b例3b例4题组训练1.c2.c3.d4.d5.b6.7∶67.d8.b9.(1)硫bs-(2)>(3)h-1整合集训2.a3.c4.a5.b6.d7.d8.c9.d10.c(1)2s-(2)铝原子(3)ad(1)氯化钠(或nacl)(2)失去(3)d(1)8(2)s-h(3)na、mg、al(1)o24nh+3o2n2+6h置换(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或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氨气和氧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产氮气和水)

第讲物质的组成导学案相关教学方案


第11讲物质的组成考情分析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考查方式1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填空及简答题29(5)1以开放性题的形式考查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所表示的意义2化学式的书写及读法、意义选择题4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化学用语的书写选择题3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化学用语的书写选择题2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化学式表示的意义3化合价及应用选择题6(c)0.5以选择题中一个选项的形式考查化合价的判断4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选择题5(c)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纵观近几年河北中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为主,占试卷分值约为3分左右,化学式及化合价是本课时复习的重点。预计XX年河北中考中元素的分类、物质的组成及化合价的应用题仍是考查测重点,有关化学式表示意义的试题可能会出现。纵观近几年河北中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为主,占试卷分值约为3分,化学式及化合价是本课时复习的重点。预计XX年河北中考中元素的分类、物质的组成及化合价的应用仍是考查的重点,有关化学式表示意义的试题可能会出现。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1.元素是具有相同________(即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1)性质:①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它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或原子;②元素只讲______,不讲______;③化学变化中,元素的______和______保持不变。(2)分类:元素可分为______元素、______元素、________元素三大类。(3)含量:①在地壳中,______最多,其次为硅、铝、铁等元素。②在空气中,______最多,其次是______。③在生物体细胞中,______最多,其次是碳、氢元素。(4)书写: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若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5)元素符号的意义①宏观:表示一种______;如o表示氧元素。②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________;如o表示氧原子。③金属、稀有气体和部分非金属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如na、he、s。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原子元素定义________中的最小微粒具有相同______________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区别①原子是微观概念,既可以论种类又可以数个数。②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铜由铜原子构成)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论数目。②元素组成物质(例: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联系①原子的________决定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____________决定了元素的性质。③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同类原子的总称3.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________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①每—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此外在元素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区分。如图中“11”表示________,“na”表示________,“钠”表示________,“22.99”表示____________。②每一横行: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③每—纵行: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16个族。(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式的书写及读法、意义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2.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分类意义实例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微观①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③表示物质的1个分子构成如:表示2个水分子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3.化学式的读写物质类型化学式的写法化学式的读法单质金属__________________铁—fe元素名称:铁稀有气体氦气—he“某气”:氦气非金属固态硫—s元素名称:硫气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表示分子中________的数字。如:氧气—o2,氮气—n2,氢气—h2“某气”:o2—氧气化合物氧化物氧元素符号在____,另一种元素符号在____。如co2、fe3o4等从右向左读作“氧化某”或“几氧化几某”:co2—二氧化碳,fe3o4—四氧化三铁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金属元素在____,非金属元素在____(金左非右)。如:nacl、ki等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如:nacl—氯化钠化合价及应用1.化合价的一般规律:(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①氧元素通常显________价,氢元素通常显________价;②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________价,非金属元素显________价;③一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2)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________。(3)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2.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1价k、na、h、ag、nh+2价ca、mg、ba、zn、cu-1价cl、oh-、no-2价o、s、so、co3.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有一定的区别:化合价离子表示方法用+1、+2、-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1”不省)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1”省去)实例、na+、cl-、oh-、ca2+联系与区别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和离子电荷通常在数值上相等,位置不同,正、负号的写法不同【归纳总结】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可简记为:头上长着化合价,离子右肩挎数码(相机)。有关化学式的计算解题时要抓住两个关键量,即相对原子质量和各原子个数。1.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____________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在化合物ambn中,它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温馨提示】(1)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须用“×”号,元素符号之间在计算时须用“+”号;(2)化学式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其个数,计算时可先求出一个原子团的相对质量,再乘以其个数。2.求物质中各原子或离子个数比【温馨提示】查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如在计算cu2(oh)2co3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时,不能与元素的质量比混淆而写成m(cu)∶m(o)∶m(h)∶m(c)=(64×2)∶(16×5)∶(1×2)∶(12×1)=64∶40∶1∶6。3.计算组成该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根据化学式先计算出物质中所含元素各自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依据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列出比例式,再化简成整数比值。在化合物ambn中,a、b两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馨提示】由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要注意解题的格式,如在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时,不能写成2n∶4h∶3o或n2∶h4∶o3,要写成m(n)∶m(h)∶m(o)。4.计算纯净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先根据化学式计算出相对分子质量,再算出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其数学表达式为某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化合物ambn中,a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点1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河北)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碘的一格,请写出从中获取的一条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从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以知道左侧数字代表原子序数(或质子数),右侧符号为元素符号,中间汉字为元素名称,据此可判断元素是否为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在该格的最下面,但其单位不是克。元素周期表中一个格包含的信息有: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知道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个标注所代表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保定二模)“善存”片富含维生素及钾和镁等,钾和镁指的是()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2.(·滨州)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字母相同的一组是()a.氯、碳、钙、铜b.氢、汞、铁、银c.钠、镁、氧、氮d.锰、硫、锌、钡3.(·烟台)科学家研制出以锶原子为钟摆的“晶格钟”成为世界上最精准的钟。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与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甲乙a.sr为金属元素b.乙图中x=2c.锶原子的质量为87.62gd.锶原子的质子数是38命题点2化学式的书写及读法、意义(·石家庄桥西区基模)亚油酸(c18h32o2)具有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及油脂的作用。下列有关亚油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亚油酸属于氧化物b.亚油酸由三种元素组成c.每个亚油酸分子中含一个氧分子d.亚油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0g思路点拨:氧化物的特点为“一物两素氧元素”;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不能由分子构成;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把握。(1)“质”的方面:包括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一般有以下五种模式:①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②物质是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物质中原子个数比为右下角的数字比;⑤一个分子是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强调个数,原子再强调个数。(2)“量”的方面:①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注意单位不是g;②该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注意不是化学式中右下角的数字比(表示原子个数比);③该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4.(·乐山)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过氧化氢:h2o2b.纯碱:naohc.硫酸铝:also4d.氯化铁:fecl25.(·唐山路北区三模)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能破坏面粉中叶酸等微量营养素,增加人的肝脏负担,过氧化苯甲酰的化学式为c14h10o4。下列关于过氧化苯甲酰的说法错误的是()a.过氧化苯甲酰中含有1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b.过氧化苯甲酰属于有机物c.过氧化苯甲酰由三种元素组成d.过氧化苯甲酰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9.4%命题点3化合价及应用(·石家庄市内四区毕业联考)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溶解黄金后得到一种物质:haucl4(四氯合金酸)其中金元素(au)的化合价为()a.+1b.+2c.+3d.+4思路点拨: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一定为零,按“标已知、设未知、列式子、和为0、解出来”的步骤解答即可。解此类题的依据是: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解题的关键是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当判断元素的化合价时,有时题中未给出物质的化学式,正确写出化学式也是解题的关键。6.(·承德一模)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广泛用于拉制灯丝,有“光明使者”的美誉。冶炼金属钨所用的白钨石中的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钨酸钙中钨的化合价为()a.-6b.+4c.+6d.+77.(·重庆b卷)笑气是人类最早应用于医疗的麻醉剂之一,笑气是氮的一种氧化物,该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笑气的化学式为()a.n2b.n2oc.n2o3d.no2命题点4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石家庄十八县基础摸底联考)尿素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高效氮肥,它的化学式为co(nh2)2。尿素化学式:co(nh2)2净重:50kg/袋含氮量:45%化工集团公司(1)尿素co(nh2)2是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3)每袋商品尿素含氮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kg。(4)尿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精确到0.1%)。(5)某化工公司生产的尿素外包装标签如图所示,该尿素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按一级品出售[市售尿素中,co(nh2)2含量在96%以上为达标一级品]。思路点拨:尿素co(nh2)2是由c、o、h、n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2)×2=60。根据商品标签可知,每袋商品尿素含氮元素的质量为50kg×45%=22.5kg。尿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2)/60×100%=46.7%。每袋商品尿素中co(nh2)2的含量为45%/46.7%×100%=96.4%,故可按一级品出售。解题时要抓住两个关键量,即相对原子质量和各原子个数。8.(·扬州)肉桂酸的分子式为c9h8o2,下列关于肉桂酸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3种元素组成b.相对分子质量为19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d.c、h、o的质量比为9∶8∶29.(·石家庄桥西区联考)氨基酸是形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某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9,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5.73%,则一个该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的氮原子个数为()a.1b.2c.3d.4第11讲物质的组成一、选择题1.(·无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ob.alc.sid.fe2.(·泰安)日本福岛核泄漏的成分有碘-131和铯-137等。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3.(·雅安)偏钛酸钡(batiox)因其显著的“压电效应”而广泛应用于超声波发生装置中。已知偏钛酸钡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其化学式中x的数值是()a.1b.2c.3d.44.(·唐山路北区二模)如图所示的是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镁元素原子序数是12b.镁原子的核内有24个中子c.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d.镁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可以显+2价或-6价5.(·宜昌)下列物质的化学式读法错误的是()a.fecl2读作氯化铁b.mgcl2读作氯化镁c.agcl读作氯化银d.alcl3读作氯化铝6.(·厦门)含硫元素物质间发生转化:sso2so3h2so4al2(so4)3,其中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邯郸二模)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错误的是()a.属于有机物b.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1个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8.(·泸州)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下表列出的是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部分信息未列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元素namg①sip②c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1234567原子半径(10-10m)1.861.601.43③1.101.020.994最高正价最低负价+1+2④+4-4+5-3⑤+7-1a.⑤处的最高正价是+6,最低负价是-2b.③处的数值介于1.10和1.43之间c.第三周期元素(na—cl)的最高正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d.元素①的原子序数是13,①和②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s二、填空及简答题9.(·山西)(1)用化学用语填空:氢元素________;2个氢分子________;氢离子________;碳酸中氢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2)“老陈醋”是山西特产,其中含有3%~5%的醋酸,醋酸也称乙酸,化学式为ch3cooh,ch3cooh表示的意义有:①________;②ch3cooh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10.(·济宁)请按要求用符号完成下面问题:(1)由一种原子构成的两种不同分子________;(2)由一种原子形成的两种不同离子________;(3)由两种原子构成的两种不同分子________;(4)含有两种原子的两种不同离子________。11.(·株洲)混盐一般是由一种阳离子与两种酸根离子组成的盐,如ca(no3)cl。漂白粉中有一种混盐caocl2(其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1)已知caocl2中的一种酸根离子是次氯酸根离子(clo—),则另一种酸根离子对应的酸的化学式为________。若将该混盐改写成如ca(no3)cl的形式,其化学式可表示为________。(2)在ca(no3)cl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12.(·南京)物质之间存在联系,找出联系、发现规律是我们学好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1)请你仿照下表中的示例,找出co2、ch4、c2h2(乙炔)、c2h4(乙烯)这四种气体之间存在的另外两个规律并排序。规律排序示例:标准状况下,密度由大到小co2、c2h4(乙烯)、c2h2(乙炔)、ch4(2)某气体由ch4、c2h2、c2h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气体样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下列对该气体组成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a.该气体中一定含有c2h4b.该气体中一定没有ch4c.该气体中可能含有c2h2d.该气体不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413.(·兰州)苯甲酸钠(c7h5o2na)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中。请计算:(1)c7h5o2n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2)c7h5o2na中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3)14.4g苯甲酸钠中含有钠元素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1讲物质的组成考点解考点11.核电荷数质子数(1)种类个数种类质量(2)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3)氧元素氮元素氧元素氧元素(5)元素一个原子2.化学变化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3.(1)原子序数(或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或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考点2水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个数右左左右考点3-2+1正负00考点41.相对原子质量3.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00%a的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对分子质量×100%各个击破例1碘的原子序数是53(或碘属于非金属元素)例2b例3c例4(1)四(2)60(3)22.5(4)46.7%(5)可以题组训练1.d2.a3.c4.a5.a6.c7.b8.a9.a整合集训2.a3.c4.a5.a6.a7.b8.d2hh+co3(2)①醋酸②40%(1)o2、o(2)fe+、fe+(3)h、h(4)so、so(1)hclca(clo)cl(2)+5(1)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c2h2、c2h4、ch4、co2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总数由多到少c2h4、ch4、c2h2、co2(2)c13.(1)144(2)21∶8或84∶32(3)14.4g××100%=2.3g

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及《第八章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三节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吸收的途径:

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

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待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和3.7℃。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和7.3℃。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北京比纽约大7.3℃。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请同学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同学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呈现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征。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比,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一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4)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l.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美丽的花园相关教学方案


6、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美丽的花园2.感知画美丽的花园的基本特征。3.能运用各种媒材表现心中的鲜花。教学要点:1.重点:感知画的形态特征和色彩特征,美丽的花园并抓住基本特征进行想象表现。2.难点:感受花的形式美,拓展想象思维。美丽的花园。3.兴趣点:①《七色花》童话故事。②欣赏《生命之树》。③“我是花仙子游戏。4.观察点:①花的形态特征和色彩特征。美丽的花园②“生命之树”的形式美。课前准备和课时:1.彩色笔、油棒、2.二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放课件2.欣赏教师的范画3.了解老师作品中意境二、讲授新课1.课题:美丽的花园2.提问:(1)你看到什么?美丽的花园(2)你最喜欢?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象什么?(3)欣赏艺术家的《生命之树》3.教师讲授新课:4.过程与方法:听老师讲故事《七色花》。①听完了故事,你有那些启发和想象?②在欣赏中、感受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③在装饰设计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创造能力。5.学生想象与创作:①.用卡纸、挂力纸等的色彩笔进行创作。②.用彩色笔绘画出自己的花园。③.装饰:添加什么?装饰什么是美丽的花园和用什么色彩,具有装饰美?三、小结评价目标:1.感知能力:2.造型能力:3.情感态度:作业自评:①要求:能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美丽花园。②能运用对称、色彩、夸张等手法表各种花。③作品独特,与众不同。

人的身体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包括人体内的腔)

2、能在图中识别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区分其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3、能说出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4、能识别不同组织形态结构特点,并能说出它们的分布及功能

5、能举例说出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八大系统

6、能解释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结构的挂图及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3、通过绘制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培养学生绘制生物图的能力

4、通过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装(切)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通过讨论、比较四种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比较分析)能力

5、通过讨论人提是一个统一整体,培养学生的思维(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讨论,使学生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讨论,向学生渗透辨证地看待问题的思想

教学建议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体的基本结构

2、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二)教学难点

1、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

2、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关于本章内容的教材分析

本章教学内容是系统学习人体生理卫生的开始,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概况,将为学习其它各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本章的学习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体的各部分名称及人体内的腔;第二、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第三、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本章知识要点

(一)人体概况:

1、四部:头、颈、躯干、四肢

2、三层:皮肤、肌肉、骨骼

3、二腔:颅腔、体腔(包括胸腔和腹腔)

4、一管:椎管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

1、细胞:基本结构、形态多样

2、组织:概念、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功能

3、器官:概念、主要器官

4、系统:概念、人体的八大系统(名称及功能)

5、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

(三)人体是统一整体:

1、从结构方面看

2、从功能方面看

本章重难点提示

1、人体的基本结构。重在要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认知顺序和使用术语正确表达的能力。

2、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重在观察和分析比较,以及渗透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关系。

3、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重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联系实际理解这一抽象的内容。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人体生理卫生知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关于两个教学难点的处理

本章有两个教学难点:一是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二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在同一章节里,理论性的知识比较集中,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初二学生来说仍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一)关于“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难点的处理。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组织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的四种基本组织,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有些陌生。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学生对组织的感性认识,既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如讲上皮组织,让学生回忆做“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是在何处刮取的上皮细胞?让学生以此理解上皮组织的分布(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就使得四种基本组织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不再感到陌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让学生通过插图比较、实验观察,掌握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

插图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比较观察,能加深印象,提高记忆的效果。如,让学生把上皮组织的两幅插图与结缔组织的两幅插图对比观察记忆,学生就会发现它们两者的结构特点恰好相反: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较多”。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通过这样的对比观察,学生就比较清楚地记住了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

之后,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区分四种基本组织,进一步熟悉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事前把玻片标本上的标签除去,贴上编号,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各编号玻片标本的组织名称。

3.前后照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巩固所学知识。

本章所讲述的内容,特别是有关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知识,与后面各章讲述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前后照应,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巩固所学知识。如,讲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联系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布;讲述表皮的角质层和真皮的构成时,联系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保护功能。

(二)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难点的处理。

1.让学生从人体的构成来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与人体严整、完美的结构是分不开的。细胞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些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系统,由各个系统进一步构成人体。人体在结构上的严整性、完美性,保证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让学生从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协调性来理解。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配合的,保持着高度的协调性。以人进行剧烈运动为例,说明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让学生从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来理解。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整体性的,二是人体的机能活动总是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为什么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呼吸、循环、排泄等器官系统能相互配合,协调活动?为什么当手碰到热炉子时会飞快地缩回,而且动作是那样的迅速、准确?就是因为神经系统和体液特别是神经系统在起调节作用。人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是由于有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作用。

4.把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贯穿于整个生理卫生教学的始终。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后面的各章节中多有体现。因此,教学中结合着有关内容渗透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如骨胳肌运动中的协作关系、人进入青春期后,人体的形态和功能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变化,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总结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时,告诉学生,正是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体育锻炼给人体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同样,吸烟和饮酒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恰当引入“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如在讲“切脉”诊病的原理时,告诉学生:人体某一器官有病,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并且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因此,医生通过“切脉”就可以推知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健康状况。

可见,把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贯穿于整个生理卫生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突破难点,使学生加深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而且还有其他多方面的意义。

教法建议

建议本章授课3~4课时。第一课时介绍人体概况;第二课时研究人体细胞;第三课时学习四种组织;第4课时学习器官、系统及人体是统一整体。

在学习人体概况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分名称。可以先让学生对照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自己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如不太清楚的名称,则应该对照书上的图来识别。最好让两个学生为一个小组,一起学习,相互提问。应注意避免我们平时讲俗语,如胳膊,应该称为上臂和前臂,学习使用专用术语。应准确知道人体的四部三层二腔和一管。四部指头、颈、躯干、四肢,三层指皮肤、肌肉、骨胳,二腔指体腔和颅腔,一管即椎管。

在学习人体基本结构——细胞时,组织学生做好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准确地绘出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图。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出其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还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人体各种细胞形态结构图,让学生了解人体细胞的多样性。关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学习,都应在联系动物学的基础上进行。

人体4种基本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是本章的重点,在学习时,建议给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如挂图或永久玻片标本,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还应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组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学习人体器官时,建议以具体器官为例,通过分析得出器官概念以及器官都是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的,并且以某一二种组织为主。应该给学生提供人体器官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人体主要器官的分布及其功能,如心、肺、胃、肾、肝等。

在学习人体系统时,建议联系动物学部分所讲的系统,分析得出系统的概念。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八大系统的名称、主要器官和功能。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本章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时,建议让学生联系实际,可以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一下从平静状态变成剧烈运动后,自己的各个器官系统有什么变化,如肺和呼吸系统,心脏和循环系统,骨胳肌和运动系统等。(可以利用媒体素材中的课件)深深体会这些器官系统是怎样密切联合的,它们的协调活动充分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作用下,成为一个整体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修正自己的行为,积极维护和改善周围的生存环境。使身体健康发育成长,心理素质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353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