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时间:2022-02-28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 铁的生锈相关倡议书

第六章铁

第一节铁的性质

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3.疑点: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三.教学步骤[提问]:结合日常生活,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铁的知识?[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整理。这时候再出示铁的标本,让学生观察铁的“真正面目”。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得出铁的物理性质。[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纯铁是一种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质软,能导电,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g/cm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提问]:前面我们在哪里学习过其他物质与铁能发生化学反应?[学生回答]:(1)能与o2反应;(2)能与稀hcl,稀h2so4反应等。[教师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以及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设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如果把铁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结果会怎么样呢?[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1.铁跟氧气的反应(1)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师生活动]: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中却能燃烧,铁丝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而在潮湿的空气中却极易生锈等。[讲解]:纯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比较稳定,含杂质的铁在潮湿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o2、水分作用而生锈,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板书]:(2)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主要成分是:fe2o3。[提问]: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来防止铁生锈,以及你知道的用什么方法可以使铁不容易生锈?[板书]:a.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涂油漆(3)防止铁生锈的方法b.覆盖保护层涂油形成保护膜:烤蓝、电镀c.制成不锈钢[实验]:完成实验6-1、6-2,并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和反应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2.铁与稀hcl、稀h2so4的反应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3.铁与cuso4溶液的反应(1)现象:a.铁表面覆盖有红色的铜b.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2)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教师活动]:铁与cuso4溶液的反应,讲一下我国湿法冶金的历史,并根据以上各点总结出铁的化学性质。[板书]: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四、布置作业:p120课后题

jk251.coM小编推荐

等式它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起学点

1.理解:等式的意义,并能举出有关等式的例子.

2.掌握:关于等式变形的两条性质,并能语言叙述.

3.应用:会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将等式变形,并能对变形说明理由.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等式走向新等式的解题思想,即为以后方程的同解变形打下基础.

(三)德育渗透点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等式的两条性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取引导发现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学法:演示实验→等式性质→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等式概念的认识理解,等式性质的归纳.

2.难点: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变形等式.

3.疑点:(1)等式性质2中,关于除数不为零的理解.

(2)利用性质变形时,对“等式两边”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简单实物.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共同做演示实验,得出等式性质,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给出如下的数学关系

(出示投影1)

;;

;;

师提出问题:观察上面式子表示了什么关系?由学生回答“相等关系”后引出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含义,分清等式的左边和右边.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演示实验:

两只手中各拿4支粉笔,现在我们再分别从粉笔盒里拿出两支,放入相应手中,问两只手中粉笔个数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开始手中的粉笔各放回两支怎样呢?既扩大到原来的2倍,或缩小到原来的2倍,结果还是相等.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把上面实验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

即:4=4.

提出问题:由上面两组等式变形,我们可以得出关于等式变形什么结论?把上面式中2,改3或-5行吗?

学生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怎样用精炼的语言叙述,或分组推荐代表回答.

师总结等式的性质:

由前两式总结: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由后两式总结: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提出问题:①4=4两边都加上整式如:两边都加上结果还是等式吗?

②第二结论中所说除数可以是零吗?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上面结论加以补充说明.

教师归纳:以上两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等式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条性质的总结,教师应强调以下四点:

①等式的性质1是加法和减法运算,等式的性质2是乘法或除法运算.

②等式的两边都参与运算,并且是同一种运算.

③加(或减)、乘以(或除以)的是同一个数.

④零不能做除数或分母.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教法说明】由于这组题是例题的巩固,因此可以由学生讨论分组,以竞赛形式回答以增加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出示投影2)

1.判断:已知等式,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①;②;③;④.

2.若,请同学们根据等式性质编出三个等式并说出你的编写根据.

【教法说明】这组题是对等式性质的辨析,教学时应多让学生思考,并能说出依据.

(出示投影3)

1.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2.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3.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4.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抢答.

【教法说明】从以上题目可知,根据等式的性质,从已知等式出发通过变形可得出新的等式.

(出示投影4)

例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教法说明】分析:

1题从已知的一边入手,怎样变形就得到呢?(原等式两边都减去5)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观察等式的右边怎样由变形成5(两边加上),即原来两边都加上,根据等式性质1.

3题观察等式左边怎样由变形为,即等式两边都除以0.2,根据等式性质2.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5)

练习:用适当数填空,并且说出根据等式的哪条性质及怎样变形的?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4.如果,那么;

5.如果,那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回答.

【教法说明】这一段是学生尝试利用等式性质对等式变形的练习过程,因此可采用小组竞赛、抢答等灵活的课堂训练形式.

师提出问题:上面问题同学们解答的非常好,下面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每个同学编一道和上面填空题类似的题目,交给同桌同学解答,并请对方谈谈所编题目是否符合标准.

【教法说明】上面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编题、解答,最后应用由学生代表性地评比一下,以培养学生灵活性、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我们通过学习等式的性质,不难发现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方程的求解问题(也就是可以求方程未知数的值).

(出示投影6)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等式两边都乘以2解:等式两边都加上7得

等式的两边都除以5

得.

【教法说明】上面题目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等式性质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由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作答写出以上过程

(出示投影7)

已知:、都是数,利用等式性质将下列各小题中的等式进行变形,然后填空.

(1)如果,那么

这就是说,如果两个数的和为零,那么这两个数___________.

(2)如果,那么.

这就是说,如果两个数的积为1,那么这两个数__________.

【教法说明】这是利用等式变形来认识相反数、倒数问题,解题时注意“互为”问题的有关概念语言.

(五)归纳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性质,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清楚:

1.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已知等式通过变形得到一个新等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从新等式出发考虑用什么性质变形,这要靠大家的观察分析能力.

2.我们今天学习的等式的性质,是将来解方程的依据.

八、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

(2)将等式的两边都乘以____________、或除以_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____;

(3)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_____;

(4)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

2.用适当的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4)如果,那么;

(5)如果,那么.

3.判断下列变形是否正确

(1)由得到.()

(2)由得到.()

(3)由得到.()

(4)由得到.()

(5)由得到.()

(6)由得到.()

九、布置作业

1.课本第186页习题4.1A组,4.(6)(7)(8);

2.课本第187页B组3.

十、板书设计

十一、参考答案

1.(1)加3,1;(2)2,,2;(3)减去,1;(4)除以,2.

2.(1)2;(2)-3;(3);(4);(5),3.

3.√√×××√

作业答案

4.(6);(7);(8);

B组3.①,零;②,是1.

切线的判定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实践发现定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由位置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发现问题

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在图中,图(1)、图(2)、图(3)中的直线l和⊙O是什么关系?

2、观察、提出问题、分析发现(教师引导)

图(2)中直线l是⊙O的切线,怎样判定?根据切线的定义可以判定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但有时使用定义判定很不方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观察,那就是直线和圆的位置怎样时,直线也是圆的切线呢?

如图,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OA等于圆O的半径,直线l是⊙O的切线.这时我们来观察直线l与⊙O的位置.

发现:(1)直线l经过半径OC的外端点C;(2)直线l垂直于半径0C.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从位置上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切线的判定定理.

(二)切线的判定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对定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这条半径.

请学生思考: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少一个行不行?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图(1)中直线了l经过半径外端,但不与半径垂直;图(2)(3)中直线l与半径垂直,但不经过半径外端.

从以上两个反例可以看出,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

(三)切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③切线的判定定理.

(四)应用定理,强化训练'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分析:欲证AB是⊙O的切线.由于AB过圆上点C,若连结OC,则AB过半径OC的外端,只需证明OC⊥OB。

证明:连结0C

∵0A=0B,CA=CB,”

∴0C是等腰三角形0AB底边AB上的中线.

∴AB⊥OC.

直线AB经过半径0C的外端C,并且垂直于半径0C,所以AB是⊙O的切线.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5)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底边上的高为半径的圆与底边相切.

采取学生抢答的形式进行,并要求说明理由,

练习P106,1、2

目的:使学生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对定理加深理解)

(五)小结

1、知识:切线的判定定理.着重分析了定理成立的条件,在应用定理时,注重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三种方法:

(1)根据切线定义判定.即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定,即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来判定.

其中(2)和(3)本质相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解题时,灵活选用其中之一.

3、能力: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

(六)作业P115中2、4、5;P117中B组1.

第123页

函数学图象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案一函数图象的性质活动目标:1、利用几何画板的形象性,通过量的变化,验证并进一步研究函数图象的性质。2、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从变化的几何图形中,寻找不变的几何规律。3、学会作简单函数的图象,并对图象作初步了解。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几何画板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活动重点:图形的性质和规律的探索活动难点:几何画板的操作(作函数的图象)活动设施:微机室(有液晶投影仪和大屏幕或大彩电);软件:windows操作平台、几何画板、office2000等、教师准备好的五个画板文件:hstx1.gsp、hstx2.gsp、hstx3.gsp、ymdl1.gsp、ymdl2.gsp。活动过程:一、展示活动主题和目标:二、活动过程:操作练习一: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并回答相应的问题。1、打开c:\sketch\hstx1.gsp画板文件;2、拖动点E和点F沿坐标轴运动(或双击按钮“动画1”),同时观看解析式中的k和b的变化。①当k>0时,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②当k0和k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相关教学方案


广西北海市第六中学李时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4、品质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钻研的品质。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判定等知识解题。

难点:区分性质和判定以及怎样综合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解题。

三、教材分析

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好它的有关知识,对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探索平行线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无论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感情教育等方面,这节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

考虑本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这个学期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新意识的培养。利用七年级学生都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扭转学数学难、数学枯燥的这种局面。形成一种勤动手、勤动脑,勤探索和肯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

五、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直尺。

六、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活动1你身边的问题问题:如图,工人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时在前方遇到一座高山,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如果第一个弯是左拐300,那么第二个弯应朝什么方向。才能不改变原来的方向。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并发表见解,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将这个问题如何转化成数学问题。本次活动应关注的问题是:1、不改变方向,在数学中理解应是什么,2、在这个问题中包含了什么问题3、如何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实例,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起,活动2:探究平行线的性质问题:1、上节课学习了用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可以画两条平行线,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三角尺取到什么作用,你能不能用两把直尺画出两条平行线,如果不能,为什么?2、自己阅读课本的21页“探究”部分,并把空填好。用电脑展示在画平行线时三角尺在其中取到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测量比较得到这些角中上下两个角的关系,关注的问题是:1、注意性质具有一般性。不能简单从几个特殊的例子,就断定它就具有某种性质,而需要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2、理清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也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测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从特殊需要到一般的推理能力,使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活动3:运用与推理问题: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如图,因为a∥b.所以∠1=∠2(_______)又∠3=∠_____,(对顶角相等)所以∠2=∠3,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想一想:这节课开始的那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生回答,再由同学补充。老师纠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因为所以之间的关系。能过学生做和说,培养学生的一定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活动4巩固与提高问题1: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如果a∥b,∠1=60°,那么∠2,,∠3,∠4为多少度。为什么?2、如果∠1=60°,∠3=120°,直线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问题2:∠1=100°,∠5=100°,∠2=60°,那么∠4、∠3为多少度?解:因为∠1=100°,∠5=100°所以∠1=∠____()所以_____∥_______(),又因为∠2=60°()所以∠4=∠______=______()又因为∠4与∠3________()所以∠3=180°-_____=______°问题3:填一填如图,已知:∠1=∠abc=∠adc,∠3=∠5,∠2=∠4,∠abc+∠bcd=180°,(1)因为∠1=∠abc,所以ad∥_____()(2)因为∠3=∠5所以ab∥_____()(3)因为∠2=∠4所以______∥______()(4)因为∠1=∠adc所以______∥______()(5)因为∠abc+∠bcd=180所以_______∥______()问题4,学与用:某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村通煤气,市政工作人员已经在道路的两侧铺设了两条平行的燃气管道,如果公路一侧铺设的角度为100°,为了便于连接,那么另一侧应以什么角度铺设?为什么?小结:布置作业课本25页的第1、2、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这些之间的关系。应关注的问题是:1、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不同。2、几何推理证明的要领。3、正确分清推理中因为和所以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认识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锻炼学生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切线的判定性质的教学方案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实践发现定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由位置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发现问题

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在图中,图(1)、图(2)、图(3)中的直线l和⊙O是什么关系?

2、观察、提出问题、分析发现(教师引导)

图(2)中直线l是⊙O的切线,怎样判定?根据切线的定义可以判定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但有时使用定义判定很不方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观察,那就是直线和圆的位置怎样时,直线也是圆的切线呢?

如图,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OA等于圆O的半径,直线l是⊙O的切线.这时我们来观察直线l与⊙O的位置.

发现:(1)直线l经过半径OC的外端点C;(2)直线l垂直于半径0C.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从位置上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切线的判定定理.

(二)切线的判定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对定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这条半径.

请学生思考: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少一个行不行?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图(1)中直线了l经过半径外端,但不与半径垂直;图(2)(3)中直线l与半径垂直,但不经过半径外端.

从以上两个反例可以看出,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

(三)切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③切线的判定定理.

(四)应用定理,强化训练'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分析:欲证AB是⊙O的切线.由于AB过圆上点C,若连结OC,则AB过半径OC的外端,只需证明OC⊥OB。

证明:连结0C

∵0A=0B,CA=CB,”

∴0C是等腰三角形0AB底边AB上的中线.

∴AB⊥OC.

直线AB经过半径0C的外端C,并且垂直于半径0C,所以AB是⊙O的切线.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5)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底边上的高为半径的圆与底边相切.

采取学生抢答的形式进行,并要求说明理由,

练习P106,1、2

目的:使学生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对定理加深理解)

(五)小结

1、知识:切线的判定定理.着重分析了定理成立的条件,在应用定理时,注重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三种方法:

(1)根据切线定义判定.即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定,即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来判定.

其中(2)和(3)本质相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解题时,灵活选用其中之一.

3、能力: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

(六)作业P115中2、4、5;P117中B组1.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通过对圆的切线位置关系的观察,培养学生能从几何图形的直观位置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切线的性质定理和推论1、推论2.

教学难点:利用“反证法”来证明切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设计:

(一)基本性质

1、观察:(组织学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归纳:(引导学生完成)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猜想: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引导学生应用“反证法”证明.分三步:

(1)假设切线AT不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OA,

(2)同时作一条AT的垂线OM.通过证明得到矛盾,OM<OA这条半径.则有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数量关系,得AT和⊙O相交与题设相矛盾.

(3)承认所要的结论AT⊥AO.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指出:定理中题设和结论中涉及到的三个要点:切线、切点、垂直.

引导学生发现:

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及两个推论的条件和结论问的关系,总结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出第三个.

(1)垂直于切线;

(2)过切点;

(3)过圆心.

(二)归纳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三)应用举例,强化训练.

例1、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

求证:AC平分∠DAB.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CD是⊙O的切线,可得什么结论;由AD⊥CD,又可得什么.

证明:连结OC.

∴AC平分∠DAB.

例2、求证:如果圆的两条切线互相平行,则连结两个切点的线段是直径。

已知:AB、CD是⊙O的两条切线,E、F为切点,且AB∥CD

求证:连结E、F的线段是直径。

证明:连结EO并延长

∵AB切⊙O于E,∴OE⊥AB,

∵AB∥CD,∴OE⊥CD.

∵CD是⊙O切线,F为切点,∴OE必过切点F

∴EF为⊙O直径

强化训练:P109,1

3、求证:经过直径两端点的切线互相平行。

已知:AB为⊙O直径,MN、CD为⊙O切线,切点为A、B

求证:MN∥CD

证明:∵MN切⊙O于A,AB为⊙O直径

∴MN⊥AB

∵CD切⊙O于B,B为半径外端

∴CD⊥AB,

∴MN∥CD.

(四)小结

1、知识: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2、能力和方法:

凡是题目中给出切线的切点,往往“连结”过切点的半径.从而运用切线的性质定理,产生垂直的位置关系.

(五)作业教材P109练习2;教材P116中7.

(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能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3、通过对切线的综合型例题分析和论证,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对切线的判定方法及其性质的准确、熟炼、灵活地运用.

教学难点:综合型例题分析和论证的思维过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与归纳

1、切线的判定

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

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

③切线的判定定理.即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二)灵活应用

例1(P108例3)、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

证明:连结OD.

∵OA=OD,∴∠1=∠2,

∵AD∥OC,∴∠1=∠3、∠2=∠4

∴∠3=∠4

在△OBC和△ODC中,

OB=OD,∠3=∠4,OC=OC,

∴△OBC≌△ODC,∴∠OBC=∠ODC.

∵BC是⊙O的切线,∴∠OBC=90°,∴∠ODC=90°.

∴DC是⊙O的切线.

例2(P110例4)、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与小圆相切.

证明:连结OE,过O作OF⊥CD,垂足为F.

∵AB与小圆O切于点点E,∴OE⊥AB.

又∵AB=CD,

∴OF=OE,又OF⊥CD,

∴CD与小圆O相切.

学生归纳:(1)证明切线的两个常见方法(①连半径证垂直;②作垂直证半径.);

(2)“连结”过切点的半径,产生垂直的位置关系.

例3、已知:AB是半⊙O直径,CD⊥AB于D,EC是切线,E为切点

求证:CE=CF

证明:连结OE

∵BE=BO∴∠3=∠B

∵CE切⊙O于E

∴OE⊥CE∠2+∠3=90°

∵CD⊥AB∴∠4+∠B=90°

∴∠2=∠4

∵∠1=∠4∴∠1=∠2

∴CE=CF

以上例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论证,教师指导书写规范,观察学生推理的严密性和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巩固练习:P111练习1、2.

(三)小结:

1、知识:(指导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

2、能力:①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②作辅助线的能力和技巧.

(四)作业:教材P115,1(1)、2、3.

探究活动

问题:(北京西城区,2002)已知:AB为⊙O的直径,P为AB延长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O的切线,设切点为C.

(1)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时,连结AC,作∠AP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请你测量出∠CDP的度数;

(2)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时,连结AC,请你分别在这两个图中用尺规作∠APC的平分线(不写做法,保留作固痕迹),设此角平分线交AC于点D,然后在这两个图中分别测量出∠CDP的度数;

猜想:∠CDP的度数是否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请对称的猜想加以证明.

解:(1)测量结果:

(2)图2中的测量结果:

图3中的测量结果:

猜想:

证明:

解:(1)测量结果:∠CDP=45°.

(2)图2中的测量结果:∠CDP=45°.

图3中的测量结果:∠CDP=45°.

猜想:∠CDP=45°,不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证明:连结OC.

∵PC切⊙O于点C,

∴PC⊥OC,

∴∠1+∠CPO=90°,

∵PC平分∠APC,

∴∠2=1/2∠CPO.

∵OA=OC

∴∠A=∠3.

∴∠1=∠A+∠3,

∴∠A=1/2∠1.

∴∠CDP=∠A+∠2=1/2(∠1+∠CPO)=45°.

∴猜想正确.

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待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和3.7℃。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和7.3℃。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北京比纽约大7.3℃。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请同学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同学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呈现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征。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比,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一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4)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l.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346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