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谚语中的氮肥

在我们的初中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你是否在烦恼初中教案怎么写呢?《谚语中的氮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总结出相当多的谚语(俗话说),其中一些谚语熔科学性、知识性、文艺性于一体。它内容丰富,天上地下,微观宏观;它叙述生动,深入浅出,富有科学道理。

在学习《化肥》一节时,引用谚语“一天一个暴,田埂上都长稻”、“种豆不上肥,连种几年地更肥”,拓宽讲述自然界的氮的固定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在雷雨天气时,大气中的氮气在闪电作用下转化成氮的氧化物,一次闪电能生成80~1500kg的no,每100m2土地上空约有106kgn2,这是巨大的氮资源。生成氮的化合物随雨水降落被农作物吸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有: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nh3+hno3=nh4no3(少量)。

第二种方式是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把空气中的氮气直接转化成氮肥,一般高等植物不能直接吸收n2,必须将它转化为简单的氮的化合物才能被吸收。豆科植物的根部有许多根瘤,这些根瘤相当于一个个氮肥的加工厂,生产的氮肥能够满足植物对氮肥的需求。除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外,还有牧草和其他禾科作物根部的固氮螺旋杆菌、一些原核低等植物如固氮蓝藻、自生固氮菌等体内都含有固氮酶,这类酶有固氮作用。使n2转化为nh3,最终合成蛋白质。这类属于自然固氮的生物固氮。由于生物固氮的前景诱人,由此世界上掀起了研究“人工固氮”的热潮,人类研究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生产上所需要的氮肥就不需要通过化工厂生产,将会引起农业生产上的一场革命。人类的自然环境会有很大改善。目前,我国在“人工固氮”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前景非常乐观。

上面引用的谚语只是这个大家族中的昆山片玉、桂林一枝。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谚语卷帙纷繁、浩如烟海,很多谚语的科学道理等待我们去挖掘和整理。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梯形的中位线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2)如果,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计论证明方法,教师总结).

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

求证:.

分析:把EF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证得.

说明:延长BC到E,使,或连结AN并延长AN到E,使,这两种方法都需证三点共线(A、N、E或B、C、E)较麻烦,所以可连结AN并延长,交BC线于点E,这样只需证即可得,从而证出定理结论.

证明:连结AN并交BC延长线于点E.

又,

∴MN是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复习小学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

(其中a、b表示两底,h表示高)

因为梯形中位线所以有下面公式:

例题: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182.

说明:在几何有关计算中,常常需要用代数知识,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在列方程时又需要根据几何中的定理,提醒学生注意数形结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

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总结)

(1)什么叫梯形中位线?梯形有几条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3)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特点是什么?

(同一个题没下有两个结论,一是中位线与底的位置关系;二是中位线与底的数量关系).

(4)怎样计算梯形面积?怎样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用投影仪)

学过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后,可以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分别看成是梯形、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定理.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8、P189中10、11.B组2(选做)

九、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p2~p4)

编者:刘玉琴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表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难点:用自已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一些几何图形的某些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归纳法。

教学技术与教具:几何画板、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实物教具。

活动准备:1、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等。并展示实物教具和第3页下图,让学生系统回忆这些几何体的形状。

2、就是由这些基本图形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下面是一幅城市一角的

街景照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实投)从而引出新课——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板书)

教学过程:

1、课件展示一些建筑物照片和一些邮票(有建筑画面),让学生感受立体

几何图形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同时让学生观察每幅图中,能找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让学生上台说明,看谁能找到最多和最准确,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2、展示课本第2页各图(实投),让学生仔细观察回答又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培养学生敏捷的观察力。

3、展示第3页上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再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课件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台、球的几何透视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5、课件展示棱柱和圆柱,分组讨论这两个几何体具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分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对棱柱比较全面的认识。

6、练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和球。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举的例子多。(如:机器零件的六脚螺母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桶开头茶叶盒,茶杯的开头类似于圆柱,有些冰琪淋的开头类似于圆锥,蓝球,足球等的开头类似于球,台灯的灯罩的开头类似于圆台。

7、练习:将下列的几何休分类,并说明理由。

小结: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你的周围都存在着数学吗?

作业:

1.动手做一做,想一想:

①画一个半径为5cm的圆,从圆中剪下一个扇形,(扇形要大些才好)

②把扇形的两条半径对齐,卷成一个几何休。

③你能说出这个几何体是什么吗?

2.做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体。(注:做好后请保留)

教学后记:

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感兴趣,气氛极好,能认识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也能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属于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通过观察比较实物棱柱与圆柱,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但对于给几何体分类,却不会分,学生不知根据什么分,只有通过指点按平面与曲面分或按柱、椎、球分,则大部分同学会分。

梯形的中位线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2)如果,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计论证明方法,教师总结).

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

求证:.

分析:把EF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证得.

说明:延长BC到E,使,或连结AN并延长AN到E,使,这两种方法都需证三点共线(A、N、E或B、C、E)较麻烦,所以可连结AN并延长,交BC线于点E,这样只需证即可得,从而证出定理结论.

证明:连结AN并交BC延长线于点E.

又,

∴MN是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复习小学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

(其中a、b表示两底,h表示高)

因为梯形中位线所以有下面公式:

例题: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182.

说明:在几何有关计算中,常常需要用代数知识,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在列方程时又需要根据几何中的定理,提醒学生注意数形结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

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总结)

(1)什么叫梯形中位线?梯形有几条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3)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特点是什么?

(同一个题没下有两个结论,一是中位线与底的位置关系;二是中位线与底的数量关系).

(4)怎样计算梯形面积?怎样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用投影仪)

学过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后,可以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分别看成是梯形、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定理.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8、P189中10、11.B组2(选做)

九、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梯形的中位线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2)如果,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计论证明方法,教师总结).

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

求证:.

分析:把EF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证得.

说明:延长BC到E,使,或连结AN并延长AN到E,使,这两种方法都需证三点共线(A、N、E或B、C、E)较麻烦,所以可连结AN并延长,交BC线于点E,这样只需证即可得,从而证出定理结论.

证明:连结AN并交BC延长线于点E.

又,

∴MN是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复习小学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

(其中a、b表示两底,h表示高)

因为梯形中位线所以有下面公式:

例题: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182.

说明:在几何有关计算中,常常需要用代数知识,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在列方程时又需要根据几何中的定理,提醒学生注意数形结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

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总结)

(1)什么叫梯形中位线?梯形有几条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3)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特点是什么?

(同一个题没下有两个结论,一是中位线与底的位置关系;二是中位线与底的数量关系).

(4)怎样计算梯形面积?怎样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用投影仪)

学过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后,可以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分别看成是梯形、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定理.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8、P189中10、11.B组2(选做)

九、板书设计

经典初中教案梯形的中位线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2)如果,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计论证明方法,教师总结).

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

求证:.

分析:把EF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证得.

说明:延长BC到E,使,或连结AN并延长AN到E,使,这两种方法都需证三点共线(A、N、E或B、C、E)较麻烦,所以可连结AN并延长,交BC线于点E,这样只需证即可得,从而证出定理结论.

证明:连结AN并交BC延长线于点E.

又,

∴MN是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复习小学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

(其中a、b表示两底,h表示高)

因为梯形中位线所以有下面公式:

例题: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182.

说明:在几何有关计算中,常常需要用代数知识,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在列方程时又需要根据几何中的定理,提醒学生注意数形结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

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总结)

(1)什么叫梯形中位线?梯形有几条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3)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特点是什么?

(同一个题没下有两个结论,一是中位线与底的位置关系;二是中位线与底的数量关系).

(4)怎样计算梯形面积?怎样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用投影仪)

学过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后,可以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分别看成是梯形、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定理.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8、P189中10、11.B组2(选做)

九、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画图测量,猜想讨论,启发引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

3.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BC、DA中点,AM、CN分别交BD于点E、F,如何证明?

分析:要证三条线段相等,一般情况下证两两线段相等即可.如要证,只要即可.首先证出四边形AMCN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证出.

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

【引入新课】

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

(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可做一练习,在中,画出中线、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DE是的一条中位线,如果过D作,交AC于,那么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是AC的中点,可见与DE重合,所以.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且DEFC,所以DE.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较简捷的方法证明.

由学生讨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如下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

(l)延长DE到F,使,连结CF,由可得ADFC.

(2)延长DE到F,使,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FC.

(3)过点C作,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可得ADFC.

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FC,再由得BD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BC,又因DE,所以DE.

(证明过程略)

例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根据命题,说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如果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同理,

∴GHEF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1(2)、4、7

九、板书设计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346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