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1、三民主义:(1)内容:①民族主义:“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公(2)评价:①积极性: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②局限性:a、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b、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突出反满,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
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作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二)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阶段
时期
著作
标志
萌芽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
井冈山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成熟
延安
时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3、深远影响: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形成与发展:①形成: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②成熟: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国xx大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核心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历史意义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1、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xx年中共xx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4、历史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2)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考点一】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理解其出现的背景
(1)19世纪浪漫主义的代表:法国:《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也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巴尔扎克小说集《人间喜剧》是社会百科全书;司汤达小说《红与黑》;
英国: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普希金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丹麦的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考点二】了解20世纪的西方文学、苏联文学以及亚洲和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美国的海明威《老人与海》。
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
【考点三】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性美术作品
主要流派代表作家作品备注
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米勒《拾穗者》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主义莫奈《日出•印象》印象画派因此画而得名
梵高《向日葵》
毕加索《格尔尼卡》
【考点四】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德意志:贝多芬(乐圣)《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歌颂民主自由)——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一、背景和目的
1.背景
封建割据势力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和为了各自利益互相借助
2.目的
改变现状,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二、主要改革及其措施
1.主要改革
法国路易十四的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普鲁士腓特列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的开明专制
2.相同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鼓励发展工商业
加强军事力量重视科技教育
三、改革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
1.性质
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实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2.作用
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军事扩张的资本
3.局限性
未能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的一节示范课
编者按:我们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长都是从优秀教师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他老师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对我们整个课堂教学领域起着引领作用。为此,我们自本期起,开设“校长教学赏析”专栏,希望您把身边的或其他学校校长(包括副校长)的精彩示范课写给我们,以飨读者。
2005年2月25日上午7点58分,第一节课开始,李烈校长拿着听课笔记,走进了教室。三年级九班的赵伟老师讲授“两位数乘两位数”。作为一位刚教一个学期的新教师,课上得不错。作为校长怎样引领呢?李烈想还是以课来说课。于是,她借三年级九班的学生,上了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说课课”。为了原汁原味地和大家共享这节精彩的引领课,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实录”了其中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
看见校长来到自己班讲课,同学们自是兴奋不已。
师:你们面部表情告诉我,你们特别高兴。我很感动,也很高兴。现在我想说的是咱们是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讨论,可不是你们坐在那里听我讲。咱们实验二小学生的特点,绝对不只是带着耳朵、眼睛来的,咱们更重要的是带着脑子和嘴巴,所以今天咱们一起讨论,好不好?希望这节课下来之后,你所说的话要比我说的话多,如果你让我说的话多了,那你们可就太吃亏了,时间都让我给占了,每人都要争取有发言的机会,好吗?
学生们劲头十足,齐声说:“好!”
师:口算,大家应该没有问题吧,看谁反应快。咱们一起看这里(投影,两题一组)。
生:21×3=63;21×30=630
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算完以后要琢磨。
生:下面数是上面数的10倍。
师:好!继续。
生:34×2=6834×20=68041×5=20541×50=205015×2=3015×10=300
(稍后有学生纠正,15×10=150。)
师:啊——
更多的学生醒悟过来了。
师:这两个算式有前面的关系吗?
生:没有了。
师:(微笑着说)是不是受前面的题影响了?其实发生变化了。是你出题还是我出题呀?(学生一下子笑了起来)可要认真审题噢!请继续。
……
师:刚才我们说15×2和15×10没有上面的关系,那你看看,这两个算式和15×12有关系吗?发现了什么,小声的说说。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头靠头,有序发言,轻声入耳。
师:真是训练有素,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
李校长并没有让学生汇报。接着,她投影了教材上的书架图。
【感悟】
李校长简短的开头语,初听是客套话,细思有意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了平等对话的氛围,指导了学习方法。
口算基础训练,全员参与,是全面热身。学生不经意间掉进老师设置的“陷阱”,进一步集中了注意,唤醒了思维。后面的口算不再是“脱口而出”,多了几分“深沉”。美丽的错误,再次验证了李校长提出的“课堂学习无差错原则”。
更妙的是口算之后的“回马枪”,是为学习新知搭设的“脚手架”。但李校长组织学生讨论之后,并不让学生言明。画龙不点睛,是“虚晃一枪”?非也!“引而不发,跃如也。”否则,就是“脚手架”搭得太高,牵着学生沿着老师指定的路径走,就不会有创新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动脑习惯的养成。
【片断二】
师:看看这个图,有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提出一个问题。
生:每层可放书14本,共有12层,150本书能放下吗?
师:他的问题是“能不能放得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要计算12×14?出现问题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咱们还没有认认真真、正正经经地好好学过、研究过。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谁会做?
很多同学举手,“我会!”
师:你不仅要会乘,还要把道理说清楚,会吗?有了一种方法,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先独立思考。
学生动脑思考,动笔演练。大约两分钟后。
师:那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当小老师,看能不能让对方明白。开始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感悟】
我们的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老师不懂装懂,学生懂装不懂。这节课,在大部分学生都说“会”的情况下,李校长并没有把学生拉回原点,而是提出了高要求:“你不仅要会乘,还要把道理说清楚,会吗?有了一种方法,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践行了她提出的“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因为学生没有“正正经经地”学过,所以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不同,计算方法的数量也会不同,李校长提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既体现了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锻炼,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沮丧,又体现出追求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自觉。
【片断三】
师:我想请哪位同学重复一遍。为什么这两部分(用手示意48、120)加起来?
……
师:干嘛这里空着?可以写0吗?
生:可以。
师:写0更清楚。可以不写0吗?
生:可以。
师:不写0很简洁。既然不写0,不错又简洁,所以我们就不写0了。这算方法(一)吧!(指着竖式中的横线)没拿尺子画得还比较直,要是用尺子就更直了,我希望大家画得更直!
……
【感悟】
李校长的课堂教学是扎实、朴实的,又是艺术的。李校长并没有像我们在好多示范课上看到的,关键的地方只要有一两个学生说出来,就大功告成了,赶紧进入预设的“即将精彩”的下一环节,而是面向全体,让学生再想一想,说一说。
“没拿尺子画得还比较直,要是用尺子就更直了,我希望大家画得更直!”这话说得多艺术!“没拿尺子画得还比较直”,是一种乐观的眼光,一种激励的表达。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说“没拿尺子画得不直,我建议大家用尺子”,就是一种命令。大家都知道,如果不用心,就是用尺子也画不直啊!“要是用尺子就更直了,我希望大家画得更直!”传达的是老师的殷殷期望,目标是画直竖式中的横线,作出美观的作业。用尺子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引导,徒手画直了也是允许的。
“教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诚哉斯言!
【片断四】
师:第二种方法。你们小组来做吧。
生:(四人上台,其中一人问)李校长,写两个可以吗?
师:(面向大家)你们说呢?
好几位学生大声说:“不可以,一个。”
师:你们让他们写一个的目的是——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
生21:咱们算式里有加、减、乘、除,大家可能都用乘法做的,所以仅仅那么几种方法。如果加、减、乘、除都用上,是不是算出来的方法就更多了!
师:等一等,我觉得他刚才的话说得真精彩(鼓掌)!
学生一齐鼓掌。
生21: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减法,(20-8)×(15-1),20-8等于12,15-1等于14。
生22板书算式:(20-8)×(15-1)=12×14
生21:(接着说)12×14就可以算出结果。
下面有几位同学发出似有所悟的“哦——”声。可能是反应不强烈,也可能是自己觉得不妥了,生21、生22、生23犹豫、争论之后,又将算式改成(20-8)×(15-1)=12×(15-1)
生24(旁白):这是一种比较难的方法,过会儿再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生21、生22、生23还在商量、犹豫,小组内产生了分歧。生23想把算式再接着写下去,可是生21不让。生23大声说:“你干吗!”
师:20-8我明白,15-1我也明白,现在我不明白的是他们现在要干吗?
同学们都笑了。
台上的小组还要争,李校长示意他们面向大家。
师:我有一点想法,把你们小组请到前面来介绍想法,你们意见都没有统一,争论上了,遇见这样的事最好先统一意见。回去你们再商量商量,这个机会不能再给你们了。
【感悟】
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中,许多情景都是当堂生成的,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介入”。如果“介入”过早或者“介入”的方式不对,就会打破学生已经形成的探究氛围;但如果“介入”得太迟,则容易使探究活动因无序而无效。
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常常会遭遇学生凑算法的事件。怎么处置?李校长在学生小组内达不成协议,开始争论的时候,接住话茬,适时“介入”:“20-8我明白了……我现在不明白的是他们现在要干吗?”学生大笑过后是思考: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并且在后一组学生汇报的时候,李校长巧妙照应:“拆完之后干什么很重要!”彰显了新课程下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也是李校长提出的“放心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的率先垂范。
【小结】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整节课,李校长改变了以往在计算题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既教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环环相扣。从这节课上,我们享受着李校长精湛的教学艺术。李校长课上展现出的紧扣教学目标的功夫、驾驭课堂的功夫、倾听的功夫、判断决策的功夫等都值得我们不懈追求。
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是细节成就了完美,还是完美成就了细节?从李校长的课上,我们体悟出:完美细节乃同一,细节本是人格见。若求课上细节美,自当课下多锻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理解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
3、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1、知道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能解释自然界中出现的现象,如:海市蜃楼、水中观像等.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中大量的折射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并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教学建议
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概念是重点内容.其中对折射率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要注意这样几点、
①折射定律在初中是作为实验的结论提出来的,定律的第二条没有讲正弦比,只是通过实验讲了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在高中教学中应该介绍折射定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上的发现是要经过曲折过程的,培养学生不断树立勇于探索规律的思想、
②折射率是掌握折射定律的关键,要让学生理解中体会这样几个层次;当光由真空射入玻璃时,入射角、折射角以及它们的正弦值是可以改变的,但正弦值之比都是个常数;对于不同介质具有不同的常数;媒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折射角无关,而是跟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v有关.
③讲完折射定律应做学生实验,测玻璃的折射率.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是测量式,而折射率反映的是介质的性质、
对于折射定律的应用,要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折射现象,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逐渐让学生认识到规律对现象的分析方法.
实验建议
1、现象的演示,可用激光光学演示仪,它的优点是可以不在暗室中进行实验.本实验利用半圆形玻璃砖的平面和光盘上“90°”刻度线重合,圆心和光盘圆心重合,使入射光射向圆心让入射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光从柱面射出,因沿半径方向而不再折射.这样改变入射角,可以从光盘读出几组不同的i、r值,计算正弦比值、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2、在讲光的全反射现象时,可以增加一个演示实验,以使学生对全反射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用一个直径2cm以上的表面粗糙的金属球悬挂起来,表面用蜡烛燃烧冒出烟将其熏黑.使其浸入水中从量林侧面观察是一个亮亮的银球.提出水后是一个黑球.”学生看后很惊奇,然后引导学生用全反射产生的条件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效果较好.
3、测玻璃的折射率的学生实验,作图时要求精确,本实验要让学生知道:
(1)处理数据的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测量入射角i和折射角r,还可以通过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上量取等长线段,然后向法线做垂线的方法,如图用刻度尺测量出AD和BP的长度,
这种方法中,AO=PO且注意AO和PO尽量取得长一些,例如要大于10cm,一般可得到三位有效数字,取不同的入射角得到的n值很接近.
(2)本实验也可以不用平行板玻璃砖、实验的关键在于用插针法确定射出玻璃砖的出射光线,然后通过连接入射点和出射点找到折射光线.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将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现象,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初步了解,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现在我们讨论.
(二)教学过程
光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1、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
(3).为折射率它是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对于同一介质无论、变化,是不变的.对于不同介质的值是不同的.介质的折射率n与光的其中传播速度有关,.由此可知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光速大小是不同的.必须指出光线入射的介质为真空;另一种介质可是任意的,如此定义的折射率为介质对真空的折射率又叫绝对折射率.如果光线在任意“两种介质中传播,折射率大的介质对折射率小的介质叫光密介质,反之叫光疏介质.它们是相对的.
理解和掌握折射率的物理意义是掌握折射定律的关键.
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其能量分配成反射和折射两部分,随着入射角的不同,其能量分配的比例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一束光在两个介质的界面上会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其中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的规律与折射率有关.
对于折射率应从下面几个层次来理解:
A、在现象中,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两角的正弦值之比是个常数.
B、对于不同的介质,此常数的值是不同的.如光从真空进入水中,这个常数为4/3,光从真空进入玻璃中,该常数为3/2.显然,这个常数能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我们把它定义为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为折射率,用字母n表示.
C、介质的折射率是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的.它取决于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D、由于不同频率的色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红光的传播速度最大,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春播速度最小,折射率最大.
只有掌握了折射率的内涵,才能理解现象,不仅能掌握折射定律,而且为研究全反射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活动
1.测定各种透光物质的折射率
2.研究同种物质对于不同颜色率
3.利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3925.html
上一篇:笔算乘法 教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