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王安石变法【荐】

时间:2022-03-03 王安石变法读后感100字 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读后感

【内容标准】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富民(理财措施)

(一)原因

1、宋神宗继位时,社会_____并未缓和,迫切要求改变___________的局面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

他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疾在于__________,这是由于官僚__________,政府__________。他的解决办法是__________。

(二)开始:_______年,核心:富国强兵

(三)措施

1、______法。

(1)原因:为了供应皇族和中央的消费物资,在各地设置了发运使,总管购买物资,运往首都。但发运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________________有所增加。

2、______法。

(1)内容:政府设立_________,出钱收购____________,市场短缺时再______。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______,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____________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______或_________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农民免受____________,又能增加政府的______。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______,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2)作用:减轻了农民的______负担,保证了__________,也增加了____________。

4、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__________,开垦荒地,促进了____________的发展。

5、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____________,按照每户__________________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

二、强兵(军事措施):

1、______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将禁军进行___________,由固定的______加以训练。加强了军队______和________,充实了边防力量。

2、______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______。保丁在农闲时______,平时种田,维持__________,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__________。

3、保马法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废掉______,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3)作用:节约了______,降低了____________。

4、军器监

(1)原因

军器生产和管理______,严重影响了____________

(2)内容

(3)作用

武器生产量______,______也有所改善

三、育才(教育措施)

1、科举改革

内容

2、改革学校制度

改革______,重新编篡______,内容为_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使学校变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四、短暂的变法(变法成效)

结合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并通过具体史实说明变法的成效。

3.失败原因

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教师只要依据教材讲述的内容分析即可。①……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_。②变法触犯了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③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④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__________,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根本原因:没有改变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制度,反而从根本上认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

JK251.com延伸阅读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一.知识与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及各诸侯国的对策;

2.管仲改革以及同时期其他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3.魏文侯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理解社会的转型及各国政策;

2.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理解改革的侧重点;

3.通过问题探究等理解掌握变法的内容与影响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2.体会一定时期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3.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四.学习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同时,这一时期又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其中著名的有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它们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又给它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变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1、政治:

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2)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

1)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3、军事: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

1、背景:(鲁国“初税亩”)

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

3、影响:

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维护奴隶制统治。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

1、内容

2、影响:

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

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又更加彻底。根本任务变为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

探究:这些改革家们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的代表?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思想主张?

管仲、李悝——法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吴起——法家、兵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强调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

关于高中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历史背景:

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起来,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

2、宗法分封制遭到极大破坏。

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2、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二、春秋变革

a、齐国的管仲改革

1、内容:相地而衰征

2、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b、鲁国的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c、对春秋变革的评价: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仍然发挥作用。[来源:学科网zk]

三、战国变革:

魏文侯变法(李悝、吴起)

a、内容:1、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2、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3、强调法治的作用4、创建“武卒”

b、作用: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开启了战国时期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c、对战国变法的评价: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硝酸【荐】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使学生了解的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王水可溶解铂、金等)。

情感目标:

通过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阅读”和“选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发奋学习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在初中曾经介绍过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的一些性质。教材从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和稀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本节教学重点: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教法建议

是在学习了浓硫酸后,再次接触到的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建议本节的教学在复习浓硫酸物理性质、特性的基础上,找出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一、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习阅读教材和观察实物和实验,归纳的性质,并引导学生与浓硫酸、浓盐酸进行比较。

二、的化学性质

1.的不稳定性

可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

实验结论问题(受热分解)

此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的氧化性。

可先复习浓硫酸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以引导学生学习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演示[实验1—7]由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并写出浓、稀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若为敞开体系稀产生的气体在管口处变为红棕色,说明无色气体不是。)③溶液的颜色。

(2)由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①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的化学性质①浓、稀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金属与稀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而金属被氧化为相应的盐。

此外,教师应指出:的氧化性强弱不应根据被还原的产物的化合价改变的大小来决定,而在根据其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启发学生联想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写出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归纳①浓与某些非金属反应时,还原产物一般为;②非金属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若最高价氧化物易溶于水,则生成相应的含氧酸。

在介绍王水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第12页

powerpoint【荐】


广西平南二职阿柱制作目前,电脑多媒体技术应用广泛,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象、影片及声音集成在一起,制作课件(演讲稿)用之于教学,能够极大地加强介绍内容的感染力,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是教学人员应掌握的一项新基本功。制作教学课件的应用软件不少,用msoffice的powerpoint恐怕是较容易上手的。powerpoint主要用于制作广告宣传、产品演示电子幻灯片,用它制作的东西就叫演示文稿,其文件扩展名为ppt。演示文稿可通过计算机屏幕或投影机播放[注:用金山(wps)演示亦可,菜单有所差异]。多媒体演讲稿的制作主要是根据主题解决素材的收集(从多种传播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因特网等,去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影片等素材)、组织、演讲稿的美化、控制等。▲①启动powerpoint单击文件新建空演示文稿,再在右边应用幻灯片版式(提供有文字版式、内容版式、文字和内容版式、其它版式)中单击要选用的幻灯片版式,如选用标题和文本版式。初步输入该片标题、内容(以后可修改)。▲②根据演示文稿的需要,单击右上部新幻灯片后,逐一建立其它幻灯片。▲③进行格式编辑,诸如字体(使用不同字体、字号、艺术字)、颜色等。▲④根据需要,使用插入菜单及其相关次级菜单,可插入图片、影片、声音、图表(插入自己数据的图表掌握较麻烦)、表格、组织结构图及其它对象。▲⑤演示文稿修饰,如添加背景图片,单击格式背景,在背景填充对话框的下拉选项中有颜色(包括其它颜色)、填充效果项,单击填充效果图片选择图片,即可选用事先采集存放于图片收藏夹(或其它文件夹)中的图片作为背景击确定预览,可见背景选击应用,则用于本幻灯片;选击全部应用,则该稿幻灯片统一用此背景。▲⑥设计幻灯片切换效果(即播放时当前片如何退出,下片如何进入的换片效果):单击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在右边栏目中,有很多切换形式及相关选项供选用(能自动预览到效果),可以设置一片一个方式;若单击应用于所有幻灯片,则全部幻灯片都用此切换效果。▲⑦自定义动画,能使各幻灯片上的文本、形状、声音、图象、图表和其它对象具有不同的动画效果。在幻灯片视图中,单击某个幻灯片,再在该片中单击要添加动画的文本或对象,单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添加效果(自动预览可见,不满意可击删除,另选用),在下拉选项中有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及其相应的次级菜单多选项供选用。可设置多重效果。[另:单击幻灯片放映动画方案,也可选设版式动画效果。]▲⑧记录声音和旁白:可插入演讲者的解释。需根据设备条件实现(单击幻灯片放映录制旁白)。[若未能解决,可用下法:如计算机已安装麦克风,用windows的附件娱乐录音机先行录音,存放好声音文件,再插入该声音文件。]▲▲⑨设置超级链接,在需要的幻灯片中,增加按钮或对一些特定对象(如文字或图形)设置标记,供以后放映时点击跳转到设定链接处(幻灯片、文件或url等)。插入按钮:单击幻灯片放映,动作按钮选击前进按钮拖动鼠标画出按钮在下拉选单中击幻灯片选击要链接到的幻灯片确定;特定对象超链接:选定对象(文字或图片等)击幻灯片放映动作设置超链接到幻灯片选定要链接到的幻灯片确定确定▲⑩幻灯片放映:按f5或单击幻灯片放映观看放映。播放过程,一般单击即可变换情景,也可用右键快单,再单击定位幻灯片的放映。只要有恒心,学习定成功!

压强【荐】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的概念,知道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人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液体的第一节压力和)。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讲评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的概念。

(l)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破码和放上两个破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的概念(板书:)。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板书这一定义)。

(4)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教师板书:=)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户表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P=

(5)讲述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的单位是“牛/米‘”(板书: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和大象对地面的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出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写出计算的公式和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一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年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关嘴变钩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6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教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的办法,并各举1~2例。

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l~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432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