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原
始
社
会
原
始
人
群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旧
石
器
时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类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新
石
器
时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原
始
社
会
原
始
人
群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旧
石
器
时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类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新
石
器
时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原
始
社
会
原
始
人
群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旧
石
器
时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类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新
石
器
时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四部分。
迅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育种、有害生物的防治、生物工程制药、生物净化技术等。生物科学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思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等等。本模块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师应注意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调查、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5.1生物科学与农业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概述农业生产中的繁殖控制技术。列举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简述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
描述绿色食品的生产。
举例说明设施农业。调查当地主要农作物一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
讨论某种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生产或消费的情况。
参观设施农业。
5.2生物科学与工业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举例说明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和疫苗的生产原理。调查了解哪些药物和疫苗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发的。
5.3生物科学与健康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简述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举例说明器官移植。
简述避孕的原理和方法。
举例说明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
简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参观性教育展览。
开展有关性道德的讨论。
讨论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
5.4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识别生物性污染。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
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
第十四课
地位分析
元朝统一后,疆域辽阔,交通发达,社会秩序趋于安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统治者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元朝的社会经济和海外贸易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入主中原后,蒙古贵族由破坏农业到逐渐接受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残破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元朝的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最突出的是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大都为代表的商业都市的繁荣,充分反映了元朝社会经济繁盛的局面。元代漕运的发展使南北交通更加通畅,规模空前的海运更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的壮举。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丝织品和瓷器远销世界各地。元朝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
教学思路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既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元朝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又要认识经济与政治、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教学语言,使知识回归现实、回归生活,通过录像、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图示、引导、讨论的方法是教学内容有难变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从重点知识入手,全面了解和认识元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重点分析
元大都的繁荣是教学中的另一重点。元大都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大都城市建设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是古都北京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元大都的繁荣是元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
元代的漕运和海运是教学的又一重点。会通河和通惠河的开凿使年久失修、多处淤塞的大运河重新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他不仅缓解了大都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大都商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规模空前的海运是元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表现,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的壮举。
元代的棉纺织业是教学中的重点。棉纺织业是元朝受工业方面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棉花在全国的广泛种植为棉纺织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松江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是我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难点分析
对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是教学中的难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准确全面的认识元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既要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会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闻名世界的元大都.(屏幕显示“元大都平面图”)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大都的布局、交通以及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对元大都作一番描述。并请学生思考回答元大都繁荣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元代的漕运和海运。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然后屏幕显示“元朝漕运”图,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相关知识点,通过师生交流,在屏幕上逐一显示。元朝的海运情况,可以指导学生看书预习后,请学生根据“海运航线图”向大家介绍。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元代漕运、海运发展的作用。
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时期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指出元朝的棉纺织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元朝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情况,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元朝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同时,屏幕显示相关知识点和图片,着重落实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黄道婆对棉纺织业发展所作的贡献。
难点突破方案
对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英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学,使难点分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关系。这样,在最后总结归纳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最后教师应指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这些因素同样适应于其它朝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原因方面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课堂导入
导入一:引导学生回忆元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然后指出,元朝时,有一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回国后,有人根据他的回忆写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对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富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以至于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到东方寻找财富的热潮。大家想知道马可波罗描述的元大都是什么样子吗?元朝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导入新课。
导入二:(屏幕显示“黄道婆像”)引导学生认识黄道婆,引出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再延伸到元朝经济发展的其它方面,从而导入新课。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