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认识容量升的教学反思 小学教案范例

我相信小学教师都接触过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每一位小学老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写小学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认识容量升的教学反思 小学教案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容量和升》这堂课是开学到现在我准备时间最长的一节课,而且没有把握。为什么呢?因为像这种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的数学课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老教材中几乎没有,而且帮助学生建立升的较为正确的空间观念的难度比较大。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这些内容在老教材中中非常薄弱的,以致于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对于自己计算出来的容积也不知它的实际大小有多少,譬如算出柴油桶的容积是8升,也不知道是错误的。新旧教材的比较,让我感觉到新教材的先进之处。所以,我渴望上出这节课的特点,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深入钻研教参、教材,上网看教学设计,精心编制教案,准备了大量教具和学具。我利用两天的时间向自然蒋老师和初中的物理老师分别借来的水槽、一升的烧杯、250毫升、50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碗、汤勺、饮料瓶、等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我是怎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容量概念的呢?我拿出一个热水瓶和一个水壶(水壶的体积要比热水瓶小很多),先让学生猜测谁的容量大,学生的意见分三种:热水瓶的容量大、水壶的容量大、一样大。我把满满的一热水瓶的水缓缓地倒入水壶,最后正好全部到入水壶——学生惊呼,它们的容量一样大。我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大的热水瓶,它的容量竟然会和这个小小的水壶的容量一样大。在学生解释后,我及时小结:容量是指容器内部可容纳液体的大小。我想,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建立的容量的概念是比较到位的。

我又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升的空间观念的呢?我在课上分成了四个步骤:首先出现1升的标准件:棱长为1分米的塑料正方体盒子,让学生倒满黄色的水,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观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然后我先后把1升水倒入圆柱形的可乐瓶,到入玻璃水壶、倒入脸盆,让学生观察形状不同的1升水,记住它的大小;再次,我让学生把1升水倒入玻璃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倒入饭碗里,看看可以倒几碗;再次,我让学生猜猜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然后用1升的塑料盒把水道入热水瓶,最后学生发现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又猜猜脸盆的容量是多少,再把一升升的水倒入,这时学生发现脸盆的容量大约是4升,等等。在第二个操作环节中,我补充了小孩一天需要3升水。在每一个步骤的结束时分,我都让学生回顾1升的大小,加强对标准件的认识。由于学生对1升的感知较为充分,所以学生在回答p12第四题以及我的补充题时,正确率非常高。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瞬时就能产生的,我认为学生空间观念需要经过凭借实物到空间想象的两个阶段,而且前一阶段是长久和最具实效的——即使成人,在表述体积和容积有时也不得不借用实物。所以,我课前准备一大桌子几十件的瓶瓶罐罐、盆盆壶壶,绝不是自寻麻烦,没事找事。这节课的既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对身边的常见容器容量的了解和熟悉,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升的表象。

这节课还是留下的一些遗憾:其一,由于学生寄宿在校,不能让每个学生自己带来生活中的容器,每人自己的操作少,没能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能操作。

jK251.COm精选阅读

认识角教案教案反思 小学教案范例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袋子,里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谁能闭上眼睛,在里面摸出圆来?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提问:角的边又有什么特点呢?(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追问:如果有一条边是弯的行不行?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

认识几几 小学教案范例


(二)认识几和第几

一、教学目标:

观察、活动、交流,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1、出示排队买票图,谈话,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2、数一数有帽子的小男还孩排在第几?无帽子排第几?

2、排第2是谁?第5是谁?

3、游戏:寻找宝物

教师将一个金苹果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1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雪梨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4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钥匙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7个,叫学生寻找

4、游戏: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将孙悟空及各种妖怪的头饰摆成一行,让学生选。

5、游戏(买东西)

将各种要买的东西排成一行,选一选你要买什么东西。

(一)想一想做一做:1—5题。

(二)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三)本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教后记: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2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和第几说活

3通过三个游戏使学生巩固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认识钟表 小学教案范例


认识钟表----整时

教学内容:认识钟表(整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2、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时间。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一套,每个学生自备闹钟一个,小灯笼12个,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6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光明小学的同学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放电脑课件)

问: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誰愿意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认识钟表)

师:说起钟表,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不知道有多少精致美观、造型独特的钟表。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分钟表作品,好不好?(电脑出示,学生欣赏)

二、主动探索

1、制作钟表

(1)欣赏完了这么多美丽的钟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2)在平时,你们也见过许多钟表,现在,就请你们闭上你们的眼睛,静静地想一想: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放音乐伴奏)

(3)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些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你们能用这些工具和材料做一个钟面吗?

要求:先小组合作进行制作,做完后,同组的同学认真观察钟面,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并相互说一说。

(4)有哪个同学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说说。(指2人------3人)

教师根据的回答进行板书:

数字:1、2、3、4、5、6、7、8、……11、12

针:分针(长)时针(短)

(5):把你们制作好的钟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再拿出你们自己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2、认识钟表

(1)电脑出示一个钟面时刻:2时

问:有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认识的?请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指2-----3人)

(2)再电脑出示四个钟表,请每个小朋友先认一认,再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最后指名起来认一认,说一说。

(3)象这样的时刻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写法,有谁见过?指名学生上台试着写一写。那这四个钟面的简单时刻谁会写?(指名写,全班齐写)

3、每个小组在你们制作的钟面上拨一个整点时刻,先拨好就先贴在黑板上。(指名认,指名写简单写法)

三、游戏巩固:

1、教师说时刻,学生拨

2、同桌互拨,互认

3、师:国庆节快到了,我们学校的灯笼还没有挂好,想请你们帮忙挂,你们愿意吗?请把你的灯笼挂到应该挂的地方?(学生活动)

师:你为什么把这个挂在这个地方?

国庆节那天的这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这么多的时刻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为什么?

四:设计请每个小朋友做一个小小钟表设计师,设计一个自己最得意的钟表作品。

时线的认识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

让学生通过下图,从现实中的铁轨、斑马线、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

直线线段射线

活动二:“认一认”

a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

b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新课标第一网

c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活动三:“说一说”

注意: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活动四:画一画,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练一练

a第一题注意提醒学生有规律,按顺序的数:ab-bc-cd-da

b第2、3题,学生自己先估计,再测量,找出估计错误的原因:视觉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用测量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估计的正确性。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吨的认识导学案 小学教案范例


班级:三年一时间:20xx.9.11姓名:

【自主预习要求】

1.个人预习要求: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第11—页例6、例7,独立思考完成基本问题和基本习题,并总结规律方法。20—30分钟完成。

2.组内预习要求:小组讨论时,要抓住提纲中的重点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10—15分钟内完成讨论内容。

3.交流展示准备要求:预习完成后,组长在5—8分钟内布置好组员的汇报任务。

【自主预习提纲】

基本问题:

1、认真观察课本第11页主题图,我得到的数学信息有:牛妈妈的体重是()、马爸爸的体重是()、猪姐姐的体重是()、熊哥哥的体重是()得到的数学问题是: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说一说为什么?

2、通过阅读课本第11页小天使的话,我得出吨是比千克()的质量单位,

1吨=()千克

3、阅读课本第页,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一吨?

4、单位换算: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要想换算正确,首先要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

基本习题:

1、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

2、思考: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

3、我能填:6吨=()千克3000千克=()吨

1500千克-500千克=()吨1吨-600千克=()千克

【达标训练】

一、要求10--15分钟完成独立做---自评---互评-----师评

二、达标训练测试题。

1、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2、3题。

2、一个小朋友的体重约25千克,40个小朋友的体重约1000千克,也就是()。

3、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4、有100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货车6辆,2次能将这些货物全部运走吗?为什么?

认识素数合数 小学教案范例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素数和合数,并且知道怎样区分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2、使学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发现一类自然数的共同特征,并与同学交流。

3、在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小黑板、小正方形等。

教学重点、难点:区分素数和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指名简单说说是怎样找的)

二、新知探究

1、找出2、3、5、6等数的因数。

(出示2个小正方形)你能将这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吗?

学生拼完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1×2

提问:那么2的因数有哪些?板书:2的因数有1和2。如果在增加一个小正方形,你能拼成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后指名回答。教师分别板书:3=1×33的因数有1和3。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找出5、6、8、9、几个数的所有因数,并分别板书。

2、分类整理。

讨论:同学们,刚才在拼长方形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什么情况下拼成长方形不止一种?

学生讨论后交流。(启发学生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上去思考。)

你能根据这个区别将这几个数分成两类吗?指名分类并板书:在这些数中,因数只有两个的数有();因数超过两个的数有()。

讨论: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明确都是1和本身)

3、揭示素数和合数

说明:像2、3、5这几个数这样,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叫素数,也叫质数。像6、8、9这几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指名说什么是素数和合数。

讨论:1是素数还是合数?(引导学生思考1有几个因数,是否符合素数和合数的条件)

说明: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试一试

4、7、10这几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判断素数和合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板书数字25、29、31、36、47、49,让学生口答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四、总结拓展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有关素数和合数的知识。(课本第75页你知道吗?)

学会解释教学反思 小学教案范例


本次练习中的口语交际一项真正体现了这一观点。针对学生生活中遭受别人误会,解释是的注意点,引导学生说说解释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致认为:解释时需要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要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委,注意态度等。针对这些注意点,我让学生解释书中的三条并辅以具体情境,效果显著。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回忆他们在生活中曾经有过这种遭遇吗,当时是怎么做的?如果现在或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学生从记忆的长河中搜索到相关的信息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谓是色彩纷呈。本教学中,还体现了这样的课程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节课中,整个教学过程既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教者的穿针引线,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思考,积极交流,课堂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口语交际贯穿始终,形成了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课堂局面,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认识角 小学教案范例


认识角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第四册68~7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三角尺、活动角、学具盒:小棒、活动角、圆形的手工纸、吸管、剪刀、钉子板

学具准备:三角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五角星,引出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认识角

1.画角,反映最初心中的角

(1)同学画角

(2)老师画角

2.摸角,体会数学世界的角

(1)摸三角尺上的一个角,感受角的特点。

(2)寻找小朋友画的角、老师画的角和三角尺上的角的共同点。

(3)揭示:顶点、边的名称。知道“角有()个顶点,()条边。”

(4)练习:想想做做1

3.找角,发现身边的角

(1)寻找生活中的角。

(2)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角。

(3)想想做做2。

(4)想想做做3。

4.做角,用身边材料创造角

(1)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2.比较2、4的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

3.汇报方法。

4.小结比较方法。5.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四、感受角的作用

认识线段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都比赛过立定跳远吧!几人站在一排,一起跳,谁跳得距离远谁赢,对吧?

2.投影演示:今天啊,森林里举行动物运动会,乌龟、小兔和青蛙比赛立定跳远呢!从起点开始,三个小动物同时跳一下,就出现了三条线,谁第一,谁最后?

3.揭题:这些线可大有学问了,在数学上有个专用的名字叫“线段”,大家愿意去研究它吗?(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认识线段::

1.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毛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测: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线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呢?

观察思考: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3.课件演示:一段毛线上一点到另一点从弯曲到直的变化过程。

4.明确两手之间的这部分形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线段)

5.组织比较: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

6.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

7.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板书:有两个端点)

8.跟教师一起斜拉、竖拉毛线,发现只要是直直的,都是线段。

9.说一说:通过操作研究你们发现: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10.认识多媒体出示线段示意图,说明线段可以用示意图“”表示。

11.指名说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线段?

12.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13.两人小组交流: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14.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想想做做”第1题)

三、画线段:

1.启发:我们以前研究过桌面的形状,知道是用长方形表示的,那么我们手中的线段在纸上怎么表示呢?

追问:为什么要用尺?除了尺,还能借助什么?

3.要求学生尝试表示。

4.师生一起探索出三种顺序不同的画法:点线点法、线点点法、点点线法。

四、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去闯三关吧!每闯过一关就可以给自己加一颗“智慧星”

1.第一关──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

2.第二关──折线段。

3.第三关──连线段。(“想想做做”第3.4.5题)

4、小结认识:从“智慧宫”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5、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

6.这里有五个点,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什么图形?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600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