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和时间赛跑》语文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课文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这一启示,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由于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重点语句和珍惜时间名人名言的幻灯片
学生: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
师:(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二、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得认真读书呀。
(生再次认真读书,注意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哪写句子不好理解呢?
(生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三、三读课文,重点探究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好,正是老师想提出的问题呢。那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靠老师吗?对,得靠我们认真读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读书,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
师: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读书,谈感受。师生共评,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一句化总结:这节课,你读了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出来。(学生写,教师巡视,写完的站起来念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
2、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回忆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时间赛跑,我们看看,哪些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好吗?先看看你昨天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把。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词和优美的语句呢?(把生字词写在练习本上)
二、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师:请你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吗?
(生读书,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和难理解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
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后,各组选出本组的语句,在班上交流。主要是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句子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谈感受。)
三、延伸,深化中心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师生补充)
师: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哪些同学和时间赛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呢?
珍惜时间的名言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咱们一起看看,读一读吧。(出示幻灯)
最后,让我们也来写名言怎样?请你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先念)
师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四、作业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四年级上册《三味书屋》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3)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三味书屋的样子。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
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教学过程
1.简介鲁迅,引人课题。
①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②读后想想,这里为什么用上也字?(也表示同样性质的两件事连在一起说或一起写,后面一句要用上,也)
③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把这个早字牢牢地
记在心里,下决心不再迟到了。)
④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第7题。
(4)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段课文讲了鲁迅小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
(学生学习这段文章后,有可能也在课桌上刻一个什么字,教师要注意引导。)
3.朗读、总结全文。
(1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
(2)鲁迅为什么在他那张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
(3)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了什么作用?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教后感:
20课《三味书屋》: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学生对于难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二)教学检查
1.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
(2)完成《作业本》第2题:读拼音写词语。
2.学习第。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谁能用上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上学这些词语,简单介绍三味书屋。(小黑板出示)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去思考。如: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在浙江绍兴。鲁迅小时候在浙江绍兴的三味书屋上学。(让学生明白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3.学习第2自然段。
(1)谁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我们有什么方法?(小黑板出示学法)
(3)默读课文,划出本段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师生讨论。(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
(4)课堂作业。(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5)朗读指导。师生串读。(教师读方位词,学生读与之对应的内容。)
(6)按方位顺序进行说话训练。
①打出投影片。
②指名优秀生简要说说什么方位有什么。
③同桌互说。互评。
指名比较具体他说说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7)小结:本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5.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题、第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2)练习用一面一面、默默地写句子。
2.朗读全文,学习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出示投影,指名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2.学习第3自然段。
(1)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鲁迅的书桌。(上面有个早字)
(2)学习早字的来历。
①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早字是怎么来的。
②用引读法理解早字的来历。(教师读1、2句,学生读3、4、5句)
③读句子:鲁迅一面上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理解并仿写。(板书:一面一面)
a.一面一面说明什么?(鲁迅同时干两件事,说明上学不容易。)
b.一面一面仿说。(前后两件事要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如:小燕一面唱着歌,一面跳起了舞。)
④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当铺、药铺是什么?
b.奔走什么意思?于什么意思?(在)
c.联系上下文想想,鲁迅为什么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当时鲁迅家里穷,无钱给父亲治病,只好把家里的东西送进当铺换钱,再去药铺买药,然后去上学。)
⑤设想一下,那大鲁迅可能什么原因迟到了?
⑥面对寿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怎么做了?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a.读句子想想,默默地是什么意思?(板书:默默地)
b.想想,鲁迅当时为什么不向老师作说明?选择:(1)因为寿老师很严厉,鲁迅不敢作说明。(2)鲁迅觉得迟到总是不对的,不必作说明。
c.从中说明什么?(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
d.谁能用默默地说一句话?
(3)读课文最后两句,想想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什么作用。
(1)出示鲁迅头像,简介鲁迅。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大文学家鲁迅。鲁迅爷爷写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书,我们以后将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在绍兴读书。
(2)引入课题。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出示课题)三味书屋现在是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去看看三味书屋。
2.学生自由试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词语想想意思。
(2)标好自然段序号。
(3)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轮读新词。
(2)圈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浙(zhzh)江笔墨(mm)东北角(jiǎoju)
来历(lli)当(dānɡdnɡ)铺
(3)卧字字形结构书写指导。
(4)比一比组词。
研()药()幅()历()
现()约()福()厉()
(5)学生质疑。
4.指名分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
(2)课文讲了谁的事?着重讲了一件什么事?
5.作业。
(1)抄写新词。
(2)完成《作业本》。
(3)读课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
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四年级上册《长城砖》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感悟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一、引发兴趣。
1、课前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对长城有了哪些了解?谁能简要的说说?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并不是描写长城的雄伟壮丽,而且有关长城砖的一件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认真读书,提醒注意读准生字:羡慕、允许、妄自菲薄等。
2、说说看,读完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三、阅读,理解线索。
1、默读课文,看看长城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填空:
开始,长城砖觉得(),因而();后来(),长城砖感到(
),这些引起了它的()。
2、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长城砖中描写长城砖自卑的句子。
3、是什么促使长城砖由自卑变得自信了呢?
四、表演,体会情感。
1、各自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读读课文,再在小组里表演。
2、教师指导:要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必须注意不同人物的神态、语气。同时运用人物的语气表现人物的话语。
大教授的激动;宇航员的神采飞扬;金发女郎的崇拜;小男孩的兴奋。
学生练习,表演。
指数名学生表演。
2、再读课文,读出长城砖的价值。
(展览受到的待遇,参观人数之多)
四、想象情景,领悟内涵。
1、同学们,如果你是长城砖,就是那块原先自惭形形秽的砖,听到了赞美,你想对谁说此刻心声呢?对自己?对游客?同伴。
2、指名读最后一段。
说说你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自尊、自信、自强的理解。
五、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自信、自尊、自强的格言警句,与同学交流。
2、你自己有不够自信的地方吗?身边有不够自信的人吗?请试着劝他。
四年级上册《了解叙述的顺序》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叙述的顺序
2、阅读文章时能知道文章是按照怎样的叙述顺序写的,知道按照一定顺序说话、习作。
【教学重点】
能弄懂叙述的顺序,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表达的。
【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支考古队在地下挖出一个宝箱。箱盖四周用篆书刻着四句话:日黄穷欲楼依入里上更山层河一白尽海目千流。这四句话的每个字都是一个按键。可是依照这四句话的顺序按键,宝箱却打不开。考古队中的一位叔叔想了想,把这20个按键重新依照另一种顺序逐次按一遍,宝箱就打开了。请问,你知道那位叔叔是依照什么顺序把20个字后重新排列起来的吗?
学生回答,因为这是一首古诗,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读写例话──了解叙述的顺序。
二、理解顺序
你是如何理解顺序这个词的?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事情是按照顺序来的?大家联系实际说说。
生说。涉及较为广泛,可能说到站队上车、下车排队购买打扫卫生先洒水再扫地等内容。教师要给予肯定。
是的,生活中是离不开顺序的,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也是有一定顺序的。了解了叙述的顺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读例话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课文,都是按照一定顺序写的。认真读读课文,说说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些什么?
学生说要点,教师随机评价。
2、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想想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围绕教科书,按照渴望得到教科书──去印刷所取书──保护教科书──教科书激励我前进,这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3、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爸爸和书》《黄继光》《壮丽的青春》,小组讨论下,这些文章都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小组汇报。
讨论提纲:
⑴三篇文章分别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⑵你是通过那些地方来了解的文章的写作顺序的?
《黄继光》时间先后顺序,《珍贵的教科书》事情发展的顺序,《爸爸和书》地点的转换顺序。这里要求学生大致有个了解,不一定非让学生明白是按照哪种顺序写的。
四、再读例话
1、再读课文,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出来,结合你学习过的课文说说你是如何了解这些话的。
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叙述事情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否则说的颠三倒四,让人听了半天不知道所以然,听不明白。)
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帮助我们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正是因为文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我们才能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比较容易,不会因为顺序混乱而出现理解的偏差。)
2、你认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讲了文章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说明叙述的顺序──阅读、习作、说话都要注意一定的顺序。
五、巩固练习
1、弄懂下列文章的叙述顺序:
在我们学校小学部的教学楼前有一块操场,在操场的两边各有一排白杨树。
白杨树的主干和支干都是直的,它的叶子像颗心。它的生长速度较快,现在已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了。
到了春天,白杨树长出新的枝条,被春姑娘抽出细小嫩绿的叶子,像穿上绿色的新衣裳似的,美丽极了。
到了夏天,白杨树的枝叶长得郁郁葱葱。在课间,我们常在树荫底下赛跑、唱歌、游戏,它像一把大阳伞似的,为我们遮挡强烈的太阳光。
到了秋天,白杨树的叶子都枯萎了,随着秋风的阵阵吹过,心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踩在厚厚的落叶上,仿佛昌站在海绵上,非常柔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好像一群黄色的小飞机飞起来了,非常壮观。
到了冬天,黄叶落尽,白杨树赤裸裸的,我真担心它是否会被冻坏,来年春天是否还会长出绿叶。
挺立在操场边上的这些白杨树,是我们校园生活的见证,它们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我爱它们。
⑴这篇文章先讲了什么,然后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⑵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下面这些句子被打乱了,请你重新排列好下面的句子,并说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富翁十分惊奇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一次,富翁遇见了马克.吐温,问到:作家先生,你猜我哪只眼睛是假的?
()这只假眼乍看上去,简直跟真的一样。
()马克.吐温笑着说:这很容易,因为你这只眼里没有一点点慈悲,所以我断定是假的。
()美国有位百万富翁,花了一大笔钱装了一只假眼。
()马克.吐温端详了一番,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
学生讨论按照什么什么顺序来排列?哪个先说,哪个后说,哪个最后说,找出根据来。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文章是有一定叙述顺序的,以后我们在阅读文章要注意了解叙述的顺序;习作、说话时都应该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表达。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年级上册《黄继光》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背诵课文的第8~11自然段。
教学重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注意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导语。
2.介绍上甘岭战役及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的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了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是1950年加入民兵,第二年加入志愿军,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
二、按要求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词。
(1)战役黎明负伤持续屡次规定胸膛晕倒报仇倒塌
启明星营长朝鲜
(2)匍匐(pufu)摧毁(cuihui)
2.注意:晕朝屡役的读音,黎暴塌的写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减字,及时纠正错误。
四、分组再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理清脉络。
(1)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试用归并法把课文分成四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出答案:(1、课文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2、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我们可以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把相关意思的自然段合并在一起,将课文分成四段,这种方法叫合并法。3、分段:12自然段,概述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36自然段讲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711自然段详细叙述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12自然段讲在黄继光的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占领了597.9高地。)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1段,边读边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
(2)投影出示重点句,讨论。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黎明是什么时间?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
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战士们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这一任务的?从哪些词看出?说明了什么?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持续一词是延续不断的意思,连续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时间紧迫。)
(2)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3)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段意:接受命令。
二、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小组讨论后回答。
2、理解重点句子:
(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屡次上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屡次是多次的意思,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了,有了这个词更能说明任务艰巨。
指导朗读这句话。屡次比雨点还密压要重读。
(2)分组讨论句子: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战斗员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让祖国和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第二段,说说这一段写什么?
(请求任务)
小结学习方法:先带着问题读课文;再体会重点词语、句子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最后想一想这一段的意思,用四个字概括。
三、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三段。
1、分组学习,讨论,朗读。
出示要思考的问题:(1)黄继光和两位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3)黄继光负伤后又怎样做的?画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
(3)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2、以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注意重点引导比较以下句子,并加强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下来。
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的句子,说明敌人的火力点越来越强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却没有退却,表现的英勇顽强。)
(2)他用尽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体会句中的数量词和省略号,表现了黄继光的顽强的意志。)
(3)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比较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尤其是第二次,说明了啊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3、段意:英勇献身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后,让学生理解: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
2、归纳段意:占领阵地。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注意从黄继光的语言、行动,读出战斗环境的险恶和黄继光坚强的意志,体会他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
2、结束语:
二、指导背诵811自然段,练习背诵。
三、巩固及加深练习。
1、组词。
役()屡()暴()塌()膛()
设()缕()爆()踏()躺()
规()()()晕()()()
启()()()()黎()()
朝chao()zhao()鲜xian()xian()
2、选词填空。
战斗战役战争
上甘岭()是抗美援朝()中,其中夺取敌人的5979高地的()是关键的一仗。
(提示:战争战役战斗)
四年级上册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诱导学生写课文标题
师: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钓鱼的启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敢上黑板写课文标题,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
设计理念:黑板使用权的易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自我的欲望,这种亲身体验是主体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表征。
二、突出主体,指导学生读课文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我相信你们经过十分钟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练读中把课文逐步读正确、流利。具体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师:你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和方式去读。
设计理念: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他们将更乐于参与读书。同桌、小组竞赛读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的目标。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设计理念: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五、钢笔描红,辅导学生练写生字
师:仔细读一读课后生字,认真看一看字型结构,然后用钢笔描红、临写、注意书写姿式,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教师可以放《渔舟唱晚》的古筝曲,或其它轻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舒畅、愉悦地练字。)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练字的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
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
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设计理念:教师跟着孩子的思路走,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本周内完成)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6578.html
下一篇:地理教案-[香港澳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