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门》
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培养
(1)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让学生能够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
(2)通过香港和澳门人口密度的计算与资料分析,了解“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出因地制宜、拓展空间、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逐步树立城市发展更因重视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出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意义及影响因素,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4)使学生知道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记住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使学生知道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交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使学生知道澳门的旅游业和博彩业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及回归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不受欺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香港和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资源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等影像资料,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政区图、回归场景图、卫星遥感图、城市中的绿地、高楼林立、填海造地、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长表等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及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进行感情熏陶和渲染。先播放《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刚才听了这两首歌,我想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我歌里所唱的分别是我国的哪两个地方?生:香港和澳门.你从中听到了什么?或者说你从歌中听出了一种什么感情?生:听到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所受的屈辱和她们都渴盼回家、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感情。(意思大致一致即可)歌中所唱的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去的两个地方——香港和澳门。香港和澳门如今已经回到了她母亲的怀抱,关于这个回归时间有谁知道?请你告诉大家!生:香港和澳门回家的时间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那么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漂泊多年的儿女终于回到她母亲的身边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喜事,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那么当时英国是怎样占领香港岛的呢?通过什么条约?这说明了什么?
生:通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2、讲授新课思考: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我们把她们叫做“特别行政区”,为什么要把香港和澳门称为“特别行政区”呢?生:因为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即在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依照基本法享有高度的自主权。(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3、投影《香港和澳门政区图》,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各自包括的范围、面积和人口数量。学生讨论后回答。
画面显示答案:
4、请大家根据这个同学所提供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在下面迅速计算出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并将它与上海、北京、新加坡作比较,理解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含义。显示表格。提问:这说明了香港和澳门在人口数量和面积上有什么特点?生:人多地狭。(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5、投影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通过以前资料的搜集,说说其中的涵义。
6、针对港澳地区的“人多地狭”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而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拓展,当地是如何进行拓展的呢?主要有两种方式:“上天”和“下海”。
投影:“高楼林立”和“填海造地”。通过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谈谈你对这两种拓展方式的看法,你认为在城市拓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生:环境保护和绿化问题。
7、投影教材中“香港卫星遥感影像图”和“香港城市中的绿化图”,明确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是较高的。思考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还保留有大片的绿地”?针对这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人、地需要协调发展,不能光发展而忘了环境的保护。
我们了解了港澳地区优越的位置,接下来再来看看港澳地区的经济。
投影:香港和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说说祖国内地与香港各自的优势。
屏幕显示:内地的优势:自然资源、厂房、能源、淡水、日常生活消费品和众多廉价的劳动力。
香港的优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雄厚的资金。
香港通过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出了鞋子、服装、玩具、电器等产品,并出口创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香港和澳门的发展与哪个地方密不可分?生:内地。那么你知道香港和澳门主要是靠哪些产业来发展经济的呢?讨论后请同学回答。
屏幕显示:香港:国际贸易、运输、金融、信息服务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澳门:博彩、旅游业。
提问:香港所购进的产品是不是都在本地销售呢?
生:不是。师:它会直接卖到其他国家,这种贸易我们把它叫做“转口贸易”。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投影: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增长,并且增长得很快。提问:除了经济联系外,港澳地区和内地的联系还包括哪些方面?
生:还包括人口流动和科技交流等。
屏幕显示:1、香港人愿到深圳就业。
2、内地与香港的科研机构的交流有较长的历史,双方以定期研讨、人员互访、交换研究生、合作申请研究项目、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交流。
3、人员往来频繁,早期是探亲访友,现在是往来旅游。仅2000年一年港澳到内地旅游人数就达到七千多万人次。
小结: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人员交流和科技交流方面这些都说明了祖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结束语:香港和澳门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带来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港澳的繁荣,我们衷心地祝愿香港的明天会更好,澳门的明天会更好,同时我们也期待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盼望着七子之一的台湾早日回家,中国早日实现统一。下课!播放《七子之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培养
(1)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让学生能够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
(2)通过香港和澳门人口密度的计算与资料分析,了解“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出因地制宜、拓展空间、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逐步树立城市发展更因重视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出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意义及影响因素,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4)使学生知道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记住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使学生知道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交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使学生知道澳门的旅游业和博彩业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及回归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不受欺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香港和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资源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等影像资料,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政区图、回归场景图、卫星遥感图、城市中的绿地、高楼林立、填海造地、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长表等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及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进行感情熏陶和渲染。先播放《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刚才听了这两首歌,我想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我歌里所唱的分别是我国的哪两个地方?生:香港和澳门.你从中听到了什么?或者说你从歌中听出了一种什么感情?生:听到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所受的屈辱和她们都渴盼回家、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感情。(意思大致一致即可)歌中所唱的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去的两个地方——香港和澳门。香港和澳门如今已经回到了她母亲的怀抱,关于这个回归时间有谁知道?请你告诉大家!生:香港和澳门回家的时间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那么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漂泊多年的儿女终于回到她母亲的身边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喜事,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那么当时英国是怎样占领香港岛的呢?通过什么条约?这说明了什么?
生:通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2、讲授新课思考: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我们把她们叫做“特别行政区”,为什么要把香港和澳门称为“特别行政区”呢?生:因为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即在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依照基本法享有高度的自主权。(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3、投影《香港和澳门政区图》,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各自包括的范围、面积和人口数量。学生讨论后回答。
画面显示答案:
4、请大家根据这个同学所提供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在下面迅速计算出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并将它与上海、北京、新加坡作比较,理解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含义。显示表格。提问:这说明了香港和澳门在人口数量和面积上有什么特点?生:人多地狭。(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5、投影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通过以前资料的搜集,说说其中的涵义。
6、针对港澳地区的“人多地狭”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而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拓展,当地是如何进行拓展的呢?主要有两种方式:“上天”和“下海”。
投影:“高楼林立”和“填海造地”。通过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谈谈你对这两种拓展方式的看法,你认为在城市拓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生:环境保护和绿化问题。
7、投影教材中“香港卫星遥感影像图”和“香港城市中的绿化图”,明确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是较高的。思考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还保留有大片的绿地”?针对这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人、地需要协调发展,不能光发展而忘了环境的保护。
我们了解了港澳地区优越的位置,接下来再来看看港澳地区的经济。
投影:香港和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说说祖国内地与香港各自的优势。
屏幕显示:内地的优势:自然资源、厂房、能源、淡水、日常生活消费品和众多廉价的劳动力。
香港的优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雄厚的资金。
香港通过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出了鞋子、服装、玩具、电器等产品,并出口创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香港和澳门的发展与哪个地方密不可分?生:内地。那么你知道香港和澳门主要是靠哪些产业来发展经济的呢?讨论后请同学回答。
屏幕显示:香港:国际贸易、运输、金融、信息服务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澳门:博彩、旅游业。
提问:香港所购进的产品是不是都在本地销售呢?
生:不是。师:它会直接卖到其他国家,这种贸易我们把它叫做“转口贸易”。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投影: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增长,并且增长得很快。提问:除了经济联系外,港澳地区和内地的联系还包括哪些方面?
生:还包括人口流动和科技交流等。
屏幕显示:1、香港人愿到深圳就业。
2、内地与香港的科研机构的交流有较长的历史,双方以定期研讨、人员互访、交换研究生、合作申请研究项目、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交流。
3、人员往来频繁,早期是探亲访友,现在是往来旅游。仅2000年一年港澳到内地旅游人数就达到七千多万人次。
小结: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人员交流和科技交流方面这些都说明了祖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结束语:香港和澳门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带来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港澳的繁荣,我们衷心地祝愿香港的明天会更好,澳门的明天会更好,同时我们也期待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盼望着七子之一的台湾早日回家,中国早日实现统一。下课!播放《七子之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培养
(1)通过阅读政区图让学生能够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
(2)通过人口密度的计算与资料分析,了解“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出因地制宜、拓展空间、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逐步树立城市发展更因重视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出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意义及影响因素,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4)使学生知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记住回归祖国的时间,使学生知道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交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使学生知道澳门的旅游业和博彩业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的历史及回归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不受欺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多地狭”的特点;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资源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等影像资料,区旗、区徽、政区图、回归场景图、卫星遥感图、城市中的绿地、高楼林立、填海造地、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长表等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及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进行感情熏陶和渲染。先播放《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刚才听了这两首歌,我想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我歌里所唱的分别是我国的哪两个地方?生:.你从中听到了什么?或者说你从歌中听出了一种什么感情?生:听到了过去所受的屈辱和她们都渴盼回家、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感情。(意思大致一致即可)歌中所唱的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去的两个地方——。如今已经回到了她母亲的怀抱,关于这个回归时间有谁知道?请你告诉大家!生:回家的时间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那么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漂泊多年的儿女终于回到她母亲的身边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喜事,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那么当时英国是怎样占领香港岛的呢?通过什么条约?这说明了什么?
生:通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2、讲授新课思考:回归后,我们把她们叫做“特别行政区”,为什么要把称为“特别行政区”呢?生:因为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即在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依照基本法享有高度的自主权。(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3、投影《政区图》,了解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各自包括的范围、面积和人口数量。学生讨论后回答。
画面显示答案:
4、请大家根据这个同学所提供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在下面迅速计算出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并将它与上海、北京、新加坡作比较,理解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含义。显示表格。提问:这说明了在人口数量和面积上有什么特点?生:人多地狭。(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5、投影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通过以前资料的搜集,说说其中的涵义。
6、针对港澳地区的“人多地狭”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而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拓展,当地是如何进行拓展的呢?主要有两种方式:“上天”和“下海”。
投影:“高楼林立”和“填海造地”。通过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谈谈你对这两种拓展方式的看法,你认为在城市拓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生:环境保护和绿化问题。
7、投影教材中“香港卫星遥感影像图”和“香港城市中的绿化图”,明确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是较高的。思考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还保留有大片的绿地”?针对这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人、地需要协调发展,不能光发展而忘了环境的保护。
我们了解了港澳地区优越的位置,接下来再来看看港澳地区的经济。
投影:香港和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说说祖国内地与香港各自的优势。
屏幕显示:内地的优势:自然资源、厂房、能源、淡水、日常生活消费品和众多廉价的劳动力。
香港的优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雄厚的资金。
香港通过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出了鞋子、服装、玩具、电器等产品,并出口创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发展与哪个地方密不可分?生:内地。那么你知道主要是靠哪些产业来发展经济的呢?讨论后请同学回答。
屏幕显示:香港:国际贸易、运输、金融、信息服务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澳门:博彩、旅游业。
提问:香港所购进的产品是不是都在本地销售呢?
生:不是。师:它会直接卖到其他国家,这种贸易我们把它叫做“转口贸易”。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投影: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增长,并且增长得很快。提问:除了经济联系外,港澳地区和内地的联系还包括哪些方面?
生:还包括人口流动和科技交流等。
屏幕显示:1、香港人愿到深圳就业。
2、内地与香港的科研机构的交流有较长的历史,双方以定期研讨、人员互访、交换研究生、合作申请研究项目、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交流。
3、人员往来频繁,早期是探亲访友,现在是往来旅游。仅2000年一年港澳到内地旅游人数就达到七千多万人次。
小结: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人员交流和科技交流方面这些都说明了祖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结束语: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带来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港澳的繁荣,我们衷心地祝愿香港的明天会更好,澳门的明天会更好,同时我们也期待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盼望着七子之一的台湾早日回家,中国早日实现统一。下课!播放《七子之歌》。
第七章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
第三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香港、澳门的位置、范围组成、自然环境特点和面积、人口特点;结合史实认识香港、澳门的殖民历史,以及回归的时间和意义;掌握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与内地的密切合作。2.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比较法介绍香港和澳门的概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深刻体会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与内地经济的密切联系和意义教学难点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与内地经济的密切联系和意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时的盛况视频]师: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也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两个省级行政区。身在珠江三角洲的我们对于香港和澳门一点都不陌生,我们会看香港的电视剧,听香港歌星的歌曲,而且有很多同学已经去过香港、澳门或有亲人住在香港和澳门。有哪些同学已经去过香港或澳门呢?说说你们在香港、澳门的所见所闻所想吧!生:略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介绍香港和澳门的视频,来认识并比较香港和澳门的基本概况。生:观看视频,认识香港、澳门,归纳香港和澳门在位置、范围、面积、人口、自然环境、殃民历史、回归过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况。师:刚才看视频,我们都看到了香港和澳门的城市景观,最大的感觉是香港和澳门很多高楼大厦。为什么在香港、澳门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除了是因为经济发达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香港和澳门面积小,而且主要以山地为主,人多地少,建高层建筑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人。师: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结合刚才视频中介绍的香港、澳门的面积和人口数据,计算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生:计算人口密度,以数据表明港澳地区人多地少。师:港澳地区人多地少,为了解决这问题,除了兴建高层建筑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填海造陆。[多媒体展示港澳地区填海造陆,向海洋要空间的具体例子:澳门机场、香港维多利亚港宽度的缩窄等等][多媒体展示关于cepa的新闻资料]生:结合老师展示的资料,了解港澳与内地,特别是泛珠三角区域的紧密合作和互相促进作用。板书设计第七章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第三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一、香港、澳门的基本概况比较
香港
澳门
位置
珠江口东侧,邻近深圳
珠江口西侧,邻近珠海
组成主体
香港岛、九龙、新界
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
曾被何国侵占
英国
葡萄牙
回归时间
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区花
紫荆花
莲花
经济特点经济发达,服务型经济,是著名国际贸易、航运、旅游、信息中心经济发达,四大支柱:旅游博彩业、出口加工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建筑业、被称为“东方蒙特卡罗”二、港澳面积、人口特点:人多地少解决措施:“上天下海”三、港澳与内地的密切联系
课题: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这是CCTV专题片《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全曲分为三部分:1,天真可爱的童声独唱,倾诉“不忘生母”的无限深情。2,中间的高潮合唱声部重复演唱“三百年来........”达到全曲高潮。3,最后反复吟唱“我要回来”反映澳门同胞迫切回归的依恋之情和爱国心。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有表情,自然的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4/4拍的强弱关系,把握好切分音的节奏。2.歌曲的情绪体验,用优美纯净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2.歌曲情绪,格调的把握。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卡片,钢琴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入教室。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听的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表现了人民不畏压迫,起来反抗的精神。
师:很好,由这首歌曲可以看出他们的坚定信念,他们这样奋起抗战,为的是保护自己的家园,收复失地。
在历史上,我们国家有名的七个地方都曾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至今有的地方还未回归。,闻一多先生
在1925年还专门为这七个地方创作了《七子之歌》组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的歌词就出自组诗,歌曲的
名字是〈七子之歌--澳门〉。出示歌曲卡片。
2,欣赏歌曲,让学生欣赏后回答: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来演唱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是用朴实
深情的情感来唱)
3,朗读歌词。(结合刚刚说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说明全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
民对祖国母亲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回归的爱国之心。)
4,模唱。(1),播放音乐〈七子之歌〉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轻声哼唱,熟悉其中的旋律。
(2),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用“拉”模唱。
5,学唱歌曲。(1),师:同学们唱的很好,下面老师范唱一遍,大家感受以下其中的强弱关系。(教师演唱)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对,这是一首4/4拍的歌曲,那么它的强弱关系呢,也就是强、弱、次强、弱。
(教师板书强弱关系)
师:全曲呢还有一个典型节奏,大家找一找看它在哪里?(生回答第五小结)
师:对,它是一个切分节奏。。。(讲解切分节奏的拍子几强弱关系)
(2),找出学生喜欢的歌曲先教唱。
(3)教唱全曲。
(4)带领学生完整的唱一遍。
三,复习巩固:
1、分组接唱歌曲。(男女组)
2、师:同学们唱的真好,下面把全班分开四组,你们根据自己对歌曲的不同理解,分别用多种形式把它表现
出来。(可以有演唱打击组、朗诵节奏组等)
3、师:同学们表演的非常好,,下面呢大家带上歌曲的情绪情感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
四、小结:这首歌曲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响遍了大江南北,那满怀深情的主旋律,几乎家喻户晓。今天咱们学习这
首歌曲,告戒大家在有一颗爱国心的同时,还要有爱国的能力。怎样才有爱国的能力呢?这就要求大家立足
现在,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才能,将来用大家的能力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地理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2、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方案一: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2)、我们冀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3、地理与风土人情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方案一: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学生读第五页的图,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子……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布置作业:课本第五页有个活动,提到贝贝和玲玲是在北京夏令营认识的,你参没参加过夏令营,或者其他形式的旅游,都去过哪里?那些地方有什么东西令你印象最深刻?板书设计:
风土人情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地理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其它
本学期总第21课时
本单元第6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
海上花园——澳门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学
习
目
标1、结合地图简述澳门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组成。2、了解澳门的经济支柱及发展变化特征。
重点难点
1、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的领土。
2、通过地图或资料对比,分析澳门面积扩大的原因。
3、“自由贸易港”在中国地理中是首次出现的名词概念,也是本节一个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
复备
依据提纲
自主学习目标要求:
1、澳门是我国面积最――,人口最――的省级行政区;
2、澳门位置:位于――海之滨,珠江口――侧、北连――市;
3、澳门范围:包括――半岛、――岛、――岛三个部分;
4、主要经济支柱有:――、――、工业、建筑业;
5、因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之称,象征是―――――。
科代表讲解:
澳门的自然环境,重点在于旅游业发展。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
复备
激情互动
魅力精讲
拓展应用
能力提高部分:
地理位置
组成
面积
人口
设区时间
经济支柱
香港
澳门
1、完成表格:
2、找出下列日记中的3处错误并改正:
壮壮和爸爸随旅行社参加了“港澳五日游”,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乘火车由京广线直达香港九龙半岛,而后乘船游览了香港岛北面的维多利亚夜景。在澳门,我们参观了位于澳门半岛的澳门国际机场和大三巴牌坊,而后乘车经友谊大桥过海关回珠海。
1.、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包括下列哪个地区()
a、凼仔岛b、路环岛c、大屿山岛d澳门半岛
2、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象征,它位于()
a澳门半岛b、凼仔岛c、路环岛d、横琴岛
3、下列各项,不属于澳门经济支柱的是()
a、金融业b、旅游业c、博彩业d、建筑业
科代表总结:
澳门的主要经济支柱,经济发展的特色,以及联系香港,比较它和香港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异同点,它们各自发展了自已的哪些特色。
点滴记录本节学生基本达到了要求,即:结合地图简述澳门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组成。了解澳门的经济支柱及发展变化特征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㈢教学重点和关键:
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教法阐述:
㈠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㈡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㈠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㈡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
1、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需要群体研究方式,互动能力的培养日益显得重要。本堂课讨论的机会较多有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
3、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说明:虽然“卫星云图”有关知识非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但由于学生看天气预报时首先要接触到,但又不能一下看懂,因而很好奇,要求教师介绍,所以教学中做了一定安排)。
4、每位同学自制一版阶段“学习成果”小报,来交流展示,并自制一个30cm 30cm的某城市天气图(用天气符号表示),课堂用来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动手中学习地理知识。同时又能使全体同学广泛参与。
5、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四个可能就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空气污染的例子,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较感兴趣的问题谈看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谈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看法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㈢学法的理论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可见,地理学习动力,包括了地理学习兴趣指向和地理学习动机层次。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课堂教学程序:
㈠展示阶段“学习成果”(小报一版)在小组内交流(下课后交)
㈡简明导入后请2——3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厦门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
㈢阅读P55/1、2框题,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提问层次较低学生)
2、讨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提问层次中或上的学生)
3、P57/练习题(四成语各描述天气或气候?)
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天气与气候方面区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通过P57/2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㈣请2——3学生发布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后教师也发布三条,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㈤天气对我们很重要(请学生结合实际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这节课着重学习“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演示课件:
第1屏:天气预报的意义。
第2屏: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第3屏:卫星云图的来历。
第4屏:“风云一号”——台风云图
第5屏:问题讨论——有了卫星云图,为什么还要城市天气预报?
第6屏:天气符号与天气预报图。
第7屏:再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某些城市天气预报。
通过以上学习,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㈥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和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帮助学生建立生活经验与形象的图示和抽象的符号之间的有机联系。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图例。
㈦运用电脑“课件”做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知识。
1、连线: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蓝色、白色各表示什么?(请层次较低学生做答)
归纳:蓝色陆地绿色海洋白色云雨区
2、看图回答问题(课件展示):(请层次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做答)
a、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b、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c、长江中下游又是什么天气?d、较大范围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3、P57/1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吻合?
4、学生举自制某城市天气图(用符号表示),互相提问,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
㈧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
学生阅P57一段及表。
结合陕西实际,教师询问:
1、陕西有无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哪些途径可得到此资料?
2、“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
㈨课堂小结: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正确使用二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㈩布置作业:
1、写一篇“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教师稍做指导:可综合写,亦可就某一方面写)。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举四个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思考即可,下节课交流)。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流程表:
教师导入新课
教师了解信息来源
教师引导,加以举例说明
教师也发布三条资料趣闻,并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
“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概念的区别
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与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
让学生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引入“大气环境质量”问题
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我国气候特征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气候特征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 C和3.7 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 C和7.3 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 C,北京比纽约大7.3 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没有好处?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 -30 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 -30 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数呈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点。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第四节气候特征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学生根据所给资料分组讨论——同样是在北纬15 -30 范围内的西亚、北非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在气候特征上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教师提供资料,包括两个地区的景观图、气温降水图、洋流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表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地理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2、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方案一: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2)、我们冀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3、地理与风土人情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方案一: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学生读第五页的图,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子……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布置作业:课本第五页有个活动,提到贝贝和玲玲是在北京夏令营认识的,你参没参加过夏令营,或者其他形式的旅游,都去过哪里?那些地方有什么东西令你印象最深刻?板书设计:
风土人情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地理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其它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