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人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神经调 万能通用篇

时间:2022-03-12 实习报告万能篇 通用的万能检讨书

教学目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b.识记)。2.兴奋的传导、植物性神经调节和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c:理解)。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a:知道)。教学难点1.兴奋的传导。2.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教学用具投影仪;脑模型。电脑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突触小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投影片:神经纤维传导的投影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结合直观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在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九章中,我们学习过神经调节的基础知识,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现在大家先看四组画面。(演示电脑动画。)1.脊蛙的搔扒反射;2.马戏团的狗熊耍杂技;3.经过训练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4.刚出生的小猪吃奶。提问:哪组画面属于非条件反射?什么叫非条件反射?哪组画面属于条件反射?什么叫条件反射?(回答:略。)提问:条件反射有什么意义呢?(回答: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讲述:以上我们搞清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那么究竟什么叫反射呢?(回答: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讲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提问: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回答:略。)讨论:就缩手反射的反射弧(针刺指尖)分析一下反射弧的五部分。(由学生完成。教师小结,归纳板书要点。)讲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只有完整才能完成反射。试想:当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怎样经过反射弧的各部分从感受器最终到达效应器呢?现在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演示反射弧模式图,并借助此图复习神经元结构的知识。(细胞体、突起、神经纤维,为兴奋传导打基础设伏笔。)](演示反射过程中兴奋沿反射弧传导的电脑动画。)提问:根据上述讲解、观察,兴奋在一个反射弧上传导时,有的在一个神经元内(主要在神经纤维上),有时需要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这两种情况下的传导方式是否相同呢?教师答:不相同。这是两种不同的传导方式。我们先来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讲述:(出示神经纤维传导的模式图投影片。)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即物理课中的电势)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的膜发生很快的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但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提问:请同学们按照物理课的电学知识讨论一下将会出现哪些情形?(回答:略。)归纳: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电位差,有了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提问:电流方向如何呢?(要求回答:膜外电流从本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则相反。)结论:在膜内外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可用示波器记录到其存在。讲述: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依次进行下去,兴奋则不断向前传导,已兴奋部位又依次恢复原先电位。需要说明的是兴奋传导在神经纤维上以电流形式进行,但它与电流在金属导线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全过程的电脑动画,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提问: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如轴突)的末稍时,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也就是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兴奋是如何传递的呢?讲述: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演示突触小体结构模式图。)讲述:边指图边讲解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叫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突触由三部分构成: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联系生活实例加以分析说明)。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用电脑动画演示上述过程。)请同学们阅读“细胞间传递部分”的倒数第二段内容,阅读后回答问题。提问: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吗?为什么?(回答:是单向的。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兴奋的传导为重点,整个过程连续起来可表示为:刺激——膜电位变化——突触小泡内递质释放——膜电位变化。大家在掌握上述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联系模式图,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什么?(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提问:我们知道,进食后食物要消化,食物消化的过程离不开胃肠蠕动。你能感觉到胃肠蠕动吗?为什么?胃肠蠕动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原来调节其活动的神经叫植物性神经。什么叫植物性神经呢?植物性神经调节作用有何特点?有关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课下阅读课外读“植物性神经调节”。(第二课时)初中生物课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人的大脑皮层中有神经中枢,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提问: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回答:脑、脊髓。)提问;中枢神经与神经中枢相同吗?(回答:不相同。)提问:人和高等动物的高级神经中枢指什么?。(回答:大脑皮层。)讲述: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大脑皮层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无论在控制躯体运动、人类的语言活动和内脏活动方面都是如此。下面我们首先看看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出示脑模型,并找到中央前回。)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它的代表区,第一运动区的机能有哪些特征呢?当刺激中央前回顶部时,可引起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底部时,倒出现头部器官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时,可以出现相应器官运动。这不仅说明躯体各部分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其代表区,而且二者位置关系倒置。即:中央前回从顶部→底部,正好与躯体代表区从下肢→头部相对应。同学们看课本图4-14,并注意图下注释。讲述:从图可以发现,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只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而与躯体的大小无关。如人类最灵巧的手虽然在整个人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大脑皮层代表区中所占的区域却很大;又如:我们的一张小巧的嘴,却在大脑皮层代表区张开大口占据“地盘”;人体的躯干虽然占了人体的很大体积,但在大脑皮层代表区的范围却只有很小一部分。因此,运动区的机理主要有上述两点特征。讲述:语言活动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语言功能在大脑皮层也有其特定代表区域,我们称之为言语区。(看课本中图4—15。)临床资料表明:当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即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讲话,不能用语词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皮层额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则会出现病人会讲话、会书写,能看懂文字,却听不懂别人讲话,这种情况叫做听觉性失语症。注意两类“失语症”的核心分别为: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另外,临床资料表明,当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受损,还会造成失写症、失读症等。下面请大家阅读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相关的两段内容(包括小字部分,了了解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以及下丘脑的重要调节作用。小结:总之,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脑干中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脊髓灰质里有排便中枢、排尿中枢;通过对本册小字部分的阅读,我们也了解到,位于间脑的下丘脑与内脏活动密切相关。它们的活动都要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这说明神经系统各部分的调节作用是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正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协调统一,机体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适应内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研究结果还证实:大脑两半球的作用也存在类似特点,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如,左半球支配说话、写字,并在进行数学计算和抽象推理等方面起决定作用;而右半球在形象思维、认识空间、理解音乐和理解复杂关系方面的能力则优于左半球。二者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有助于人体的全面发展。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神经调节的一些新的知识。前面大家还学习过动物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二者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就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在上述这两种调节作用中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是由于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因此,这两种调节方式各有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比较一下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不同特点。(投影展示表4-2。表中只给比较项目,具体内容采取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的方式完成。)小结: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复杂,调节功能也很多,既有各自的独立性,更表现出高度的协调统一,神经系统的调节还与激素调节相互配合,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得以顺畅有序地进行,以适应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板书设计二、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二)兴奋的传导1.神经纤维上传导(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2.细胞间的传递(1)突触的定义(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1)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2)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2.言语区(1)运动性失语症(2)听觉性失语症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JK251.com延伸阅读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万能通用篇


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通过对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学习,以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和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而西方广义上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并可划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包括三个阶段: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创始人芝诺、西塞罗、塞内卡等)。第二板块是文艺复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文艺复兴兴起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了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主张;第三部分介绍了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三板块介绍了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和理论表现。第二部分是启蒙运动的价值和理论贡献;第三部分介绍了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作用。第四板块介绍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自然论中的人文主义;第二部分介绍了洛克及其限制“公权”的设想;第三部分介绍了卢梭;第四部分介绍了康德及其自由与平等的学说。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在三个历史阶段人文思想逐步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掌握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和思想主张,并能够进行对比和分析。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课前,学生可以进行预习,感受一下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课堂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教材中的思考题,并在课后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习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的剖析,认识到其具有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更加明确:并非每一句出自伟人或哲人的话都是绝对的真理。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所有问题都应采取历史地、辨证地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古希腊“智者”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派别。难点:古希腊“智者”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教学建议:(1)建议先通过师生间的讨论,搞清楚人文主义的含义。然后以宙斯神像插图为素材,提出问题:你从插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宙斯神像的人格化折射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在此基础上,导出古代希腊──欧洲文明的中心,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这一结论,引入本课的学习。(2)“智者的启蒙”一目,可先适当介绍公元前6~前5世纪希腊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分析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本部分内容重点是了解智者学派的概念和他们的主张。可以先提出问题:1、什么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是谁?2、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有何主张?3、什么是人文主义?意义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由学生阅读教材,并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即可。(3)“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一目,重点介绍了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和生平。可以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分配角色,课堂上演出课本剧,内容可涉及苏格拉底的生活态度、思想主张及教育方法;也可一人扮演苏格拉底,另一人扮演差不多同时代的中国哲人孔子,让学生分析、比较中西文化,形成感性认识,继而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4)“人生而平等”一目,主要讲述了斯多亚学派的观点及其意义。教师需要补充资料介绍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芝诺。重点阐述该学派的哲学观点,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罗马人的法律 万能通用篇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

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义(指公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万能通用篇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教时

教材:集合的概念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过程:

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

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

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集合的三要素: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例子略)

三、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Î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ÏA(或aÎA)

例:见P4—5中例

四、练习P5略

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

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1语言描述法:例{不2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

3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4等式x-3>2的解集是{xÎR|x-3>2}或{x|x-3>2}或{x:x-3>2}再见P6例

六、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题略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F

七、用图形表示集合P6略

八、练习P6

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

九、作业P7习题1.1

能源 万能通用篇


单元练习C组

一、填空题

1.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________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

2.利用放射线的________能力,可以用来检查金属内部是否存在裂缝。

3.α粒子就是________原子的原子核,它是由________个质子和________个中子组成的。

4.重的原子核分裂成几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的变化,叫做________,几个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质量稍大的原子核的变化,叫做________。

5.太阳灶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________能,硅光电池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________能,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成________能。

6.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________变,释放出的核能以________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

二、选择题

7.下面各组能源中都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A.煤、石油和潮汐能。

B.天然气、水能及地热能。

C.核能、太阳能及水能。

D.煤、石油及天然气。

8.原子弹和核电站的根本区别是[]

A.原子弹利用核裂变,核电站利用核聚变。

B.原子弹利用核聚变,核电站利用核裂变。

C.原子弹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裂变的链式反应速度。

D.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聚变的链式反应速度。

9.十分巨大的新能源是[]

A.核能和太阳能。B.化石燃料与水能。

C.核能和潮汐能。D.太阳能与地热能。

三、计算题

10.地球表面所受太阳辐射热为75600J/dm2,阳光经过一个直径为1m的太阳灶曲面,20min能接受多少太阳能?它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干木柴所产生的热量?

单元练习C组答案

1.放射性现象2.穿透3.氢,2,2

4.裂变,聚变5.内,电,化学6.聚,电磁波

7.D8.C9.A

10.1.18×106,0.1kg。

弹力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的有无和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第三节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的概念:

3、: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越大.弹簧的,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90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